中医背诵内容_第1页
中医背诵内容_第2页
中医背诵内容_第3页
中医背诵内容_第4页
中医背诵内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系“我为中医狂”背诵大赛范围

方剂学

解表剂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苜白芷生地黄黄苓甘草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茸草琴地黄,发汗祛湿煎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银翘散》: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劳子

银翘散主上焦病,竹叶荆芽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生甘草苇根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麻杏甘石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败毒散》:柴胡前胡川号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

人参败毒草苓萼,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泻下剂

《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桃仁冬瓜仁芒硝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泻热破淤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

《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温脾汤》:大黄当归干姜附子人参芒硝甘草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麻子仁丸》: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蜜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济川煎》:当归牛膝肉获蓉泽泻升麻枳壳

济川欢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使,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

《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

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合大戟,攻遂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

《黄龙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当归人参甘草桔梗大枣生姜

黄龙汤中枳朴黄,参归甘桔枣硝姜,攻下热结养气血,阳明腑实气血伤。

和解剂

《小柴胡汤》:柴胡黄苓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苓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蒿苓清胆汤》:青蒿淡竹茹半夏赤铁苓枳壳陈皮黄苓碧玉散

蒿苓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阻。

《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甘草

阳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实甘,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滞力能堪。

《逍遥散》:柴胡白芍白术茯苓当归甘草薄荷烧生姜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苓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

半夏泻心配苓连,干姜人参草枣全,辛开苦降除痞满,寒热错杂痞证蠲。

《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陈皮防风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清热剂

《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模米

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甘草粳米

竹叶石膏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从,清补气津又和胃,余热耗伤气津用。

《清营汤》:犀角生地黄元参竹叶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犀地饭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

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凉血散瘀专,热入血分服之安,蓄血伤络吐蚓斑。

《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苓黄柏桓子

黄连解毒柏桅苓,三焦火盛是主因,烦狂火热兼澹妄,吐岫发斑皆可平。

《凉膈散》:大黄芒硝甘草山桓子薄荷黄苓连翘白蜜竹叶

凉膈硝黄桅子翘,黄苓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上中郁热服之消。

《导赤散》: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竹叶

导赤木通生地黄,草梢煎加竹叶尝,清心利水又养阴,心经火热移小肠。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苓桓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车前子

龙胆桅苓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左金丸》:黄连吴茱萸

左金连萸六比一,胁痛吞酸悉能医,再加芍药名戊己,专治泄痢痛在脐。

《苇茎汤》:苇茎蕙以仁瓜瓣桃仁

苇茎瓜瓣位桃仁,清肺化痰逐淤能,热毒痰淤致肺痈,脓成未成均胜任。

《泻白散》:地骨皮桑白皮甘草粳米

泻白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扶肺气,清:泻肺热平和剂,热伏肺中喘咳医。

《清胃散》: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黄连升麻

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

《玉女煎》:石膏熟地黄麦冬知母牛膝

玉女石膏熟地黄,知母麦冬牛膝襄,肾虚胃火相为病,牙痛齿蚂宜煎尝。

《葛根苓连汤》:葛根甘草黄苓黄连

葛根苓连甘草伍,用时先将葛根煮,内清肠胃外解表,协热下利喘汗除。

《芍药汤》:芍药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甘草大黄黄苓官桂

芍药汤内用槟黄,苓连归桂草木香,重在调气兼行血,里急便脓自然康。

《白头翁汤》: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白头翁治热毒痢,黄连黄柏佐秦皮,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青蒿瞥甲汤》:青蒿瞥甲生地黄知母丹皮

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自阴来仔细看;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当归六黄汤》:当归生地黄黄苓黄柏黄连熟地黄黄茂

火炎汗出六黄汤,归柏苓连二地黄;倍用黄黄为固表,滋阴清热敛汗强。

祛暑剂

《香蓍散》:香雷白扁豆厚朴酒

香箫散中扁豆朴,祛暑解表化湿阻,易豆为花加银翘,新加香需治阴暑。

《清暑益气汤》:西瓜翠衣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

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

温里剂

《理中丸》:人参干姜甘草白术

理中干姜参术甘,温中健脾治虚寒,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

《小建中汤》: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胶饴

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四逆汤》:生附子干姜甘草

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厥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

当归四逆用桂芍,细辛通草甘大枣,养血温经通脉剂,血虚寒厥服之效。

《阳和汤》:熟地黄麻黄鹿角胶白芥子肉桂生甘草炮姜炭

阳和熟地鹿角胶,姜炭肉桂麻芥草,温阳补血散寒滞,阳虚寒凝阴疽疗。

补益剂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四君子汤中和义,人参苓术甘草比,益气健脾基础剂,脾胃气虚治相宜。

《参苓白术散》:白术人参山药甘草茯苓桔梗莲子肉慧饮仁砂仁白扁豆

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荻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补中益气汤》:黄黄甘草人参当归白术橘皮升麻柴胡

补中益气在参术,炙草升柴归陈助,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

《四物汤》:当归川茸白芍熟干地黄

四物熟地归芍号,补血调血此方宗,营血虚滞诸多证,加减运用贵变通。

《当归补血汤》:黄黄当归

当归补血君黄黄,黄归用量五比一,补气生血代表剂,血虚发热此方宜。

《归脾汤》:白术当归黄诧茯苓远志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大枣生姜

归脾汤用术参黄,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苟白芍熟地黄

四君四物加枣姜,八珍双补气血方,再加黄黄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

《炙甘草汤》:炙甘草人参桂枝生姜大枣阿胶麦冬麻仁生地黄

炙甘草参枣地胶,麻仁麦桂姜酒熬,益气养血温通脉,结代心悸肺痿疗。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

六味地黄山药萸就,泽泻苓丹“三泻”侣,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

《左归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枸杞川牛膝鹿角胶龟板胶英丝子

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大补阴丸》:熟地黄龟板黄柏知母猪脊髓蜂蜜

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髓蜜丸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阳亢。

《一贯煎》:沙参麦冬生地黄枸杞川楝子当归身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肾气丸》: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

肾气丸主肾阳虚,干地山药及山萸,少量桂附泽苓丹,水中生火在温煦。

《右归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英丝子鹿角胶杜仲肉桂当归制附子

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固涩剂

《牡蛎散》:黄黄麻黄根牡蛎小麦

牡蛎散内用黄黄,麻黄根与小麦齐,益气固表又敛阴,体虚自汗盗汗宜。

《真人养脏汤》:人参当归白术肉豆蔻肉桂白芍木香诃子罂粟壳甘草

真人养脏木香诃,当归肉蔻与粟壳;术芍参桂甘草共,脱肛久痢服之瘗。

《四神丸》:肉豆蔻补骨脂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

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五味四般齐;大枣生姜同煎合,五更肾泻最相宜。

《金锁固精丸》:沙苑茨藜英实龙骨莲须牡蛎

金锁固精欠莲须,龙骨牡蛎与麦藜,莲粉糊丸盐汤下,补肾涩精止滑遗。

《桑蝶峭散》:桑蝶峭远志菖蒲龙骨人参茯神当归龟甲

桑蝶峭散龙龟甲,参归茯神菖远加,调补心肾又涩精,心肾两虚尿频佳。

安神剂

《朱砂安神丸》:朱砂黄连甘草生地黄当归

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养阴清热可复康。

《天王补心丹》人参茯苓玄参丹参桔梗远志当归五味子麦冬天冬柏子仁酸枣仁

生地黄补心地归二冬仁,远茯味砂桔三参,阴亏血少生内热,滋阴养血安心神。

《酸枣仁汤》: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萼

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茸知草茯苓煎,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入睡梦乡甜。

开窍剂

凉开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温开:苏合香丸。

理气剂

《越鞠丸》:香附川可苍术桅子神曲

行气解郁越鞠丸,香附号苍桅曲研,气血痰火湿食郁,随证易君并加减。

《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痰凝气聚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

《苏子降气汤》:苏子半夏当归甘草前胡厚朴肉桂

苏子降气祛痰方,夏朴前苏甘枣姜,肉桂纳气归调血,上实下虚痰喘康。

《定喘汤》:白果麻黄苏子甘草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黄苓半夏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子黄苓甘草杏,宣肺平喘效力彰。

《旋覆代赭汤》:旋覆花人参生姜代赭石甘草半夏大枣

旋覆代赭重用姜,半夏人参甘枣尝,降逆化痰益胃气,胃虚痰阻痞暧康。

理血剂

《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

桃核承气硝黄草,少佐桂枝温通妙,下焦蓄血小腹胀,泻热破淤微利效。

《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苟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枳壳草赤芍,柴胡茸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补阳还五汤》:黄茜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苟红花桃仁

补阳还五赤芍药,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黄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复元活血汤》:柴胡瓜篓根当归红花甘草穿山甲大黄桃仁酒

复元活血酒军柴,桃红归甲萎根甘,祛瘀疏肝又通络,损伤瘀痛加酒煎。

《温经汤》:吴茱萸当归芍药川肯人参桂枝阿胶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

温经汤用萸桂可,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生化汤》:全当归川苜桃仁干姜甘草黄酒童便

生化汤是产后方,归可桃草酒炮姜,消淤活血功偏擅,止痛温经效亦彰。

《十灰散》: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根山桅大黄牡丹皮棕桐皮京墨萝卜汁

白藕汁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茅茜荷丹桐煨,二蓟桅黄各炒黑,上部出血势能摧。

《咳血方》:青黛瓜篓仁海浮石山桅子诃子

咳血方中诃子收,瓜要海粉山桅投,青黛蜜丸口喻化,咳嗽痰血服之。

《小蓟饮子》:生地黄小蓟滑石木通蒲黄藕节淡竹叶当归山桅子甘草

小蓟生地藕蒲黄,滑竹通桅归草襄,凉血止血利通淋,下焦淤热血淋康。

《黄土汤》:干地黄白术炮附子甘草阿胶黄苓灶心黄土

黄土汤中苓地黄,术附阿胶甘草尝,温阳健脾能摄血,便血崩漏服之康。

治风剂

《川茸茶调散》:薄荷川芳荆芥细辛防风白芷羌活甘草清茶

川号茶调有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大秦芫汤》:秦充甘草川苟当归白芍细辛羌活防风黄苓石膏白芷白术生地黄

熟地黄茯苓独活

大秦无汤羌独防,辛芷芦芍二地当,苓术石膏黄苓草,风邪初中经络康。

《消风散》: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磬子石膏甘草木通

消风散中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知膏葬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羚角钩藤汤》:羚羊角桑叶钩藤川贝生地菊花白芍竹茹生甘草茯神木

羚角钩藤菊花桑,地芍贝茹茯草襄,凉肝熄风又养阴,肝热生风急煎尝。

《镇肝熄风汤》:怀牛膝代赭石玄参天冬茵陈川楝子生麦芽白芍龟板龙骨牡蛎

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龟板赭茵从,龙牡麦芽膝草楝,肝阳上亢能奏功。

《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生决明山桅黄苓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

神天麻钩藤石决明,桅牡寄生膝与苓,夜藤茯神益母草,主治眩晕与耳鸣。

《大定风珠》:鸡子黄阿胶生白芍干地黄麦冬龟板鳖甲牡蛎甘草麻仁五味子

大定风珠鸡子黄,麦地胶芍草麻桑,三甲并同五味子,滋阴熄风是妙方。

治燥剂

《杏苏散》: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杏仁橘皮

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象贝豆豉桅子皮梨皮

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桓豉与梨皮,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温燥医。

《清燥救肺汤》:桑叶石膏甘草人参胡麻仁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

清燥救肺桑麦膏,参胶胡麻杏杷草,清宣润肺养气阴,温燥伤肺气阴耗。

《增液汤》:玄参麦冬生地

增液玄参与地冬,热病津枯便不通,补药之体作泻剂,若非重用不为功。

《麦门冬汤》:麦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解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虚火,清养肺胃此方珍。

《养阴清肺汤》:生地麦冬生甘草玄参贝母丹皮薄荷白芍

养阴清肺是妙方,玄参草芍冬地黄,薄荷贝母丹皮人,时疫白喉急煎尝。

《百合固金汤》:熟地生地当归身白芍甘草桔梗玄参贝母麦冬百合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草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祛湿剂

《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蕾香正气散》: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白术陈皮厚朴桔梗蕾香甘草生姜大

枣蕾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朴白术,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茵陈蒿汤》:茵陈桅子大黄

茵陈蒿汤大黄桅,淤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功在清热与利湿。

《八正散》:车前子瞿麦前蓄滑石山桅子仁甘草木通大黄灯芯草

八正木通与车前,篇蓄大黄桅滑研,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服煎。

《三仁汤》:杏仁白蔻仁慈顼仁滑石通草竹叶厚朴半夏

三仁杏蔻慧位仁,朴夏通草滑竹存,宣畅气机清湿热,湿重热轻在气分。

《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猪苓汤内有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小便不利兼烦渴,滋阴利水症自平。

《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苓桂术甘仲景剂,温阳化饮又健脾,中阳不足饮停胃,胸胁支满悸眩施。

《真武汤》:茯苓芍药白术生姜炮附子

真武附苓术芍姜,温阳利水壮肾阳,脾肾阳虚水气停,腹痛悸眩隅惕恙。

《实脾散》: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槟榔炮附子干姜茯苓甘草

实脾温阳行利水,干姜附苓术草随,木瓜香槟朴草果,阳虚水肿腹胀崇。

《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甘草蔓荆子川号

羌活胜湿独防风,蔓荆藁本草川可,祛风胜湿止痛良,善治周身风湿痛。

《独活寄生汤》: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无茯苓肉桂心防风川号人参甘草

当归芍药干地黄

独活寄生死防辛,归茸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顽痹风寒湿是因。

祛痰剂

《二陈汤》:半夏橘红茯苓甘草乌梅生姜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温胆汤》: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

温胆夏茹枳陈助,佐以苓草姜枣煮,理气化痰利胆胃,胆郁痰扰诸症除。

《清气化痰汤》:陈皮杏仁枳实黄苓瓜萎仁茯苓胆南星半夏

清气化痰胆星篓,夏岑杏陈枳实投,茯苓姜汁糊丸服,气顺火清痰热。

《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篓实

小陷胸汤连半萎,宽胸开结涤痰优;膈上热痰痞满痛,舌苔黄腻服之休。

《贝母瓜篓散》:贝母瓜篓花粉茯苓橘红(陈皮)桔梗

贝母瓜篓臣花粉,橘红茯苓加桔梗,肺燥有痰咳难出,润肺化痰此方珍。

《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常用方,半夏杏仁均可加,寒痰水饮咳嗽康。

消食剂

《保和丸》: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瓶子

保和山楂莱版曲,夏陈茯苓连翘取,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健脾丸》:白术木香黄连甘草茯苓人参神曲陈皮砂仁麦芽山楂山药肉豆蔻

健脾参术苓草陈,肉蔻香连合砂仁;楂肉山药曲麦抄,消补兼施不伤正。

驱虫剂

《乌梅丸》: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人参椒姜加附子,温肠清热又安蛔。

涌吐剂

《瓜蒂散》:瓜蒂赤小豆

瓜蒂赤豆等分研,豆豉汁调温服验,涌吐治法之首方,胸脱痰涎宿食蠲。

黄帝内经

1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

病必求于本。

2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3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媵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4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5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6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7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维泄;夏伤于暑,秋必孩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8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始也。

9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10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歧伯对日: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

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

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縻之官,无味出焉;大肠者,

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

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反此十二官者,不得

相失也。故主不明则不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打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11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12帝日:藏象何如?歧伯日: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

之太阳,通于复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

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

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縻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

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在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

通于土气。反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13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

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

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

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能满,满而不能实也。

14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

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15天之在我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为之精,两精相搏谓之

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人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

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16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

安,实则腹胀,经澳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

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臧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五藏不安。

必审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气虚实,谨而调之也。

17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卫

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18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故阳气者,一日而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

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19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阳

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20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

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踹满,色黑,肾气不横;味过于苦,脾气

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殃。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

媵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20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灵则气泄,

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21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

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者下

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22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歧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发更

长;二七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忖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

而长极;四七,筋骨强,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

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痛,故形坏而无

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

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

气衰,发鹰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

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23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愤郁,

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督痣,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

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腑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

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大要》

EI: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气

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伤寒论》条文背诵

一、太阳病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

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

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16.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4.太阳病,项背强儿儿,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20.太阳病,发热,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

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

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岷,蝴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喝,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I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

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

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

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

肤,热在骨髓也。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

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恨,桅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桅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

桅子生姜豉汤主之。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苓

黄连汤主之。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

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

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

枝人参汤主之。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

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喟动,振振欲搏地者,真武

汤主之。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

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澹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

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

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

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

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

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短气躁烦,心中懊恨,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

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

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

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

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以半夏泻心汤。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生姜泻心汤主之。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

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

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

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

其小便。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

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二、阳明病

1.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澹语遗尿。发汗则澹语。下之则额上生

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

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

主之。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

攻里也。手足凝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

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

至大泄下。

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

利,渴饮水浆者,此为於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60.伤寒七八II,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1.伤寒身黄发热,桅子柏皮汤主之。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轮赤小豆汤主之。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中至戌上。

三、少阳病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追语,此属胃。胃和则愈,

胃不和,烦而悸。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

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

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媵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

时,默默不欲饮食。藏腑相连,其痛必F,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

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

与小柴胡汤。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

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

胃气因和,身液然汗出而解。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

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147.伤寒五六II,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

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苓汤;若呕者,黄苓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

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272.少阳病欲解时,从贡至辰上。

四、太阴病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

枝加大黄汤主之。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

之。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五、少阴病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

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16.少阴病,二三II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

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312.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313.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29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308.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六、厥阴病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

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

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370.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七、霍乱

382.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入参汤主之。

396.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温病学》背诵条文

《温热论》叶天士

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

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

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劳之属,挟湿加芦、滑

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3.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烝

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

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

安,夜深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

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

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5.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或其人

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

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媵开,邪从汗

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暧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

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

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

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更有邪盛正虚,

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7.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

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

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8.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

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

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9.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

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

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

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

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

热则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

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

10.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

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

宜轻。伤寒大便清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滤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

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湿热病篇》薛生白

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2.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蕾香、香畲、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菊子

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

3.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状苓皮、

苍术皮、蕾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

8.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蕾香、苍术、半夏、干

菖蒲、六一散等味。

9.湿热证,数日后脱中微闷,知饥不食,湿邪蒙绕三焦。宜蕾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

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

10.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湿伏中焦。宜蕾梗、蔻仁、杏仁、枳壳、桔

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佩兰叶、六一散等味。

13.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余湿犹滞。宜辛泄佐清热,如蔻仁、半夏、干菖

蒲、大豆黄卷、连翘、绿豆衣、六-散等味。

《温病条辨》吴鞠通

上焦篇

1.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2.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4.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

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43.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

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

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中焦篇

1.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

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力,甚

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17.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

主之。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牢坚,小

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

牛黄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63.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不渴,汗出热解,继而复热,内不能运水谷之

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发表攻里,两不可施,误认伤寒,必转坏证。徒清热则湿不退,

徒祛湿则热愈炽,黄苓滑石汤主之。

下焦篇

1.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

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

之。

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盖早平-日,则人少受一日害);

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言,无德可见,而人登寿域)。治上焦如羽

(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医古文

大医精诚

张湛日: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已。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

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

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

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

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

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

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己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

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喊,昼夜

寒暑,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

作工夫行迹之心,如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