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学完教学课件电子教案_第1页
技术经济学完教学课件电子教案_第2页
技术经济学完教学课件电子教案_第3页
技术经济学完教学课件电子教案_第4页
技术经济学完教学课件电子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技术经济规律1.1技术创新规律技术创新规律技术扩散规律技术进步规律1.1.1技术创新的内涵与特征1.1.1.1技术创新的内涵技术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于1912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技术创新理论得以被普遍重视,则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事情。一般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重新组合生产条件、要素和组织,从而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的活动过程。

根据上述技术创新的定义,结合我国国情,对技术创新的内涵的理解,应把握几个要点:

①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②是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获取最佳的经济利益,而不是创造新的技术成果,新的技术成果仅仅是获取企业最大经济利益的手段,如果这种技术成果不能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这个创新就是不成功的;

③是凡是能够给企业带来最佳经济利益的合法途径,都可被看作是技术创新。由此可见,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行为,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成果创造的工程技术行为。上述含义包含三个要义:(1)技术创新与发明创造不同,它是一种经济行为,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过程才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与经济效益提高相联系,推动技术创新的是企业家,获得潜在的超常规利润是企业家推动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2)技术创新始于研究开发而终于市场实现。(3)创新扩散是技术创新、社会经济效益的根本来源。1.1.1.2技术创新的特征(1)技术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从创新主体方面来看,技术创新活动是企业家的一种创造性行为,是企业家精神的一种实践。从技术创新成果来看,任何技术创新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新颖性或独创性,既是科学技术原理的物化,同时也是科技工作者和创新者创造性思维、创造件没想的结晶或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凝集。技术创新的创造性还体现在,技术创新成果相对于它原来的转化物意味着某种全新功能、全新价值的创造,或是意味着原有功能的革新、增加或原有价值的增值。(2)技术创新是一种面向市场的活动技术创新与市场是息息相关的,市场是检验创新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又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3)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是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要搞好技术创新,必须把研究与开发、市场营销和生产制造部门三个方面有机地协调和组织起来。这是技术创新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技术创新还必须强调企业与用户(尤其是领先用户)、供应商、销售商,甚至竞争对手之间的互动作用,要重视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合作,充分利用外部的知识源和信息源。在加强企业核心能力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这包括经济、政治、与创新相关的其他产业的技术水平等。(4)技术创新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包括:研究开发的不确定性、试验和试生产阶段的不确定性、市场的不确定性。(5)技术创新收益的非独占性所谓非独占性是指创新者难以获取从创新活动所产生的全部收益。(6)技术创新的群集趋势

技术创新的群集趋势是指技术创新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成组出现的特征。罗森伯格(N.Rosenberg)和弗里希塔克(Frishtak)把技术创新的群集分为T群集和M群集两种。

(7)技术创新的周期性技术创新的周期性是指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以及创新链上各个环节在时间上都体现出周期性变化的特点。曼斯菲尔德等通过对美国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的研究发现,它们也存在周期性特点,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周期性的转换时间呈现出缩短的趋势。这种趋势可从下表中反映出来。产品或工艺发明年创新年间隔时间(年)间隔时间的3点移动平均电影1832189563—电动机182918865758电话182018765649无线电186719023540电子管188419153128X光管189519131829磁带录音机189819373925收音机190019181831日光灯190119383722电视192319361317雷达192519401512回旋加速器19291937813照相排版193619541814宽银幕电影193719531615干印术193719501311数字电子计算机1939194347慢转密纹唱片1945194834晶体管1947195143太阳电池1953195523集成电路195819613—1.1.2技术创新的动力

围绕着动力源问题,国外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模式,归纳国外的研究结论,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式为:技术推动模式、需求拉动模式和推拉双动模式。

1.1.2.1技术推动模式

20世纪60年代以前,技术推动模式理论一直在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界占主导地位。所谓技术推动模式是指创新主体拥有新的技术发明或发现,并利用这种发明或发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模式。技术创新理论的奠基者熊彼特是这种模式的倡导者。他认为,技术是推动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主发动机,而来自市场上的需求对技术创新的推动是十分微弱的。

按照技术推动模式的观点,技术创新过程起始于研究开发,经过生产销售最终将某项新技术产品引入市场;市场是研究开发成果的被动接受者。体现这种观点的是科技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式(如下图所示)。

创新组织寻找市场商品化创造需求技术发明或发现

满足需求

技术推动模式所描述的仅仅是技术创新的一部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同时推动着技术创新活动,无论是从逻辑发展上,还是从社会实践的表征上都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仅仅把技术创新的动力源归结为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无疑是片面的。因为这种结论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一些科学技术成果在根短时间内就完成了技术创新,而另一些科学技术成果则很长时间内完不成这一过程,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某一个国家的技术发明不是在本国实现技术创新,而是在别国完成了商品化过程。

1.1.2.2需求拉动模式

需求拉动模式是指由于客观存在的需求导致创新主体开展技术研究,并应用技术研究成果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模式。

20世纪60年代,人们逐渐发现,在有些产业领域,技术创新常常是在本产业投资、产业高潮之后才出现,即产业的需求在先,发明创新在后。在施穆克勒1966年发表的论著中,研究了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铁路、炼油、农业和造纸等行业的投资、存量、就业和发明活动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投资和专利在时间序列上表现出高度的同步效应,投资在时间上往往领先于专利。因此,他认为通过外部需求来解释投资波动更好,而发明和专利的高涨则是外部需求增长的结果。这就充分强调了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的推动力。

根据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罗伯茨(Roberts)教授的统计与分析,出现在各个领域的重要创新,有60%-80%是市场需求和生产需要所激发的。其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美国英国来自科学与技术的推动22%27%来自市场的需求47%48%来自生产上的需要31%25%

在市场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式中,强调市场是研究开发构思的来源,市场需求为产品和工艺创新创造了机会,并激发为之寻找可行的技术方案的研究与开发活动,认为技术创新是市场需求引发的结果,市场需求在创新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种模式的创新过程模式如下图所示。社会需求生产需求市场需求研究与开发创新组织提出需求展示潜在利润

技术发明

与技术推动模式相比较,市场拉动模式对技术创新动力源的认识要深刻得多。但是由于它对技术推动模式的否定,同样具有片面性。因此,企业如果只考虑市场这一种因素,将公司所有资源全部投向单纯来自市场需求的创新项目而不考虑潜在的技术变化,是不明智的。

1.1.2.3推拉双动模式推拉双动模式是指创新主体在拥有或部分拥有技术发明或发现的条件下,受到市场需求的诱发,并由此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模式。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进一步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成功的技术创新取决于科技和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科学技术与市场需求二者都是技术创新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于是,弗里曼、莫厄里和罗森堡等人由此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推拉双动模式。

推拉双动模式把技术创新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来认识,并且将科学技术发明和市场需求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推动技术创新的内在过程揭示出来。推拉双动模式的技术创新过程如下图所示:新需要社会和市场需要构思产生研究开发原型生产制造市场新技术(能力)当前技术与生产最高水平销售1.1.2.4三种诱发模式的特点技术推动模式需求拉动模式推拉双动模式创新诱因技术发明市场需求技术发明与市场需求合成技术与需求关系技术创造需求需求促进技术发明技术与需求双向作用创新难度难较难较易创新周期长较短短创新主要遵循的规律技术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规律创新成功的关键人物科学家企业经营者拥有一定技术的企业经营者创新成果应用难难易创新效果一旦采用会使技术体系发生根本变化,导致新产品形成易于商品化,使创新成果迅速产生效益易于商品化,技术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1.2技术扩散规律

1.2.1技术扩散的内涵

技术扩散是指实现商品化的技术创新成果,通过多种途径在社会经济系统的各组织之间传播转移,使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达到影响产业演化、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技术扩散是技术创新大过程中的一个后续子过程,但同时它又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技术与经济结合的运动过程。其基本内涵包括如下几点:

(1)技术扩散实质上是一种模仿行为

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技术创新扩散实质上是一种模仿行为,当某项可以大幅提高效率、大幅降低成本或旨在生产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产品的技术创新在少数企业里率先实施后,由于其良好的示范作用,众多的企业出于对超额利润的追求,将纷纷加入模仿者的行列。大规模的模仿活动及其所带动的相关产业的进步,将有力地促进经济走向繁荣。

(2)技术扩散过程应是一种“学习”活动英国经济学家斯通曼认为,技术创新扩散过程应是一种“学习”活动,即在模仿的基础上还有不断的自主创新活动。

(3)技术扩散是一种选择过程技术创新扩散是一种选择过程,既包括企业对于各种不同层次的技术的选择——其结果总是使企业倾向于接受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或更新颖的先进技术,同时也是顾客对企业的选择过程——其结果总是那些优先采用创新技术的企业生产出来的品质高、价格低的产品,才能获得顾客的青睐。正是通过这些互相作用的选择过程,技术创新成果在市场中得到广泛传播,实现其扩散过程。

技术扩散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企业内部的扩散;二是企业之间的扩散

国际企业之间的扩散(国际技术转移

)和国内企业之间的扩散;三是总体扩散。

1.2.2技术扩散的过程所谓技术扩散过程是指技术创新成果从扩散源向潜在采用者扩散的过程。扩散起始于初始扩散源,即技术创新者。随着扩散过程的进行,新的采用者变为潜在的创新供应者。可见,扩散源是随着扩散过程而不断扩大,而潜在采用者中未采用创新的企业数则不断减少,直至为零,此时扩散过程宣告终结。此外,在扩散过程中,扩散的中介渠道起着联结潜在采用者和扩散源的作用,是扩散过程顺利进行必不可少的环行。一般情况下,企业技术创新扩散过程可用下图来表示。

图中:方框表示扩散源;三角形表示扩散的中介渠道;圆圈表示创新采用者;圆圈中的数字是采用创新的企业的编序号。

△△初始扩散源△①②③

(1)技术扩散过程模式从上图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由初始扩散源向潜在采用者扩散,直到第一个采用者出现。此时扩散源增加到初始扩散源与采用企业1之和,即对所有未采用创新的企业来说,创新的供给者既可以是初始扩散源,也可以是企业①。当第二个采用者出现时,扩散源增加到初始扩散源与采用企业①和②三者之和,即对所有未采用创新的企业来说,创新的供给者既可以是创始扩散源,也可以是企业①或企业②。依次类推,直到所有潜在采用者都变为创新采用者为止。

(2)技术创新的扩散源初始扩散源不一定是创新企业,可能是由创新企业与科研单位或大学共同构成。扩散源是面向所有未采用创新的企业扩散创新的,而不是面向图中箭头所指的单个企业。但是这个箭头所指的企业先于其他企业采用创新。已采用创新的企业构成扩散源的一个分子,意味着对未采用创新的企业来说,已采用创新的企业是可能的创新供给者,并不要求一定要供给创新。事实上,在许可证扩散方式下,只有创新企业才能供给创新。

(3)技术扩散的过程

技术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技术创新扩散的前提条件就是企业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换句话说,技术水平越高的企业越容易获得创新技术,亦即技术势差越小越容易实现技术转移。技术创新扩散过程可描述为:扩散源一级创新技术采用等势面二级创新技术采用等势面1.3技术进步规律

1.3.1技术进步的概念美国经济学家罗森堡(N.Rosenberg)把技术进步定义为是“某种知识在给定的资源量上,它能使产量增加,提高产品质量”。目前,较为一般的观点认为,技术进步一般是指技术在实现一定目标方面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或者说技术系统为实现一定目标、提高总体效能而进行技术变革的动态过程。它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技术知识的进步,即技术原理、方法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二是技术应用的进步,即技术不断转化为社会生产条件和社会生活条件。

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在内涵上既有重叠又有区别。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一个基础,创新积淀的经济表现和反映便是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是对技术发明、创造的商品化过程。而技术进步是指利用技术提高生产率的活动,是“生产函数的移动”,其手段方式多样,如引进、改造等。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的概念有以下几点不同:(1)技术进步是一个较为抽象的经济学概念,主要用在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2)技术进步的实质在于技术的进化和积累,因而它比原有的技术一定有所进步,但技术创新的实质在于“新”的与“市场”的,而新的和有市场的也不定就是进步。(3)技术进步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是逐步的、渐进的,因此它不会形成不利的影响。然而,创新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迅速的、突飞猛进,是极好的事情。有些很有市场的新产品的生产,也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正如熊彼特所认为的,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为了创新,有时不得不对原有的进行破坏。

1.3.2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3.2.1经济发展的内涵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达到一定程度时所引起的经济结构的演进,以及政治体制、文化法律,甚至观念、习俗等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变革。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个要义:

(1)经济发展是经济数量与质量同时变化的过程。(2)经济发展是经济结构的演进过程。在经济结构的变化中,有两个变化是最重要的:一是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与劳动力在工业部门中的就业比重上升;二是城市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城市人口所占百分比的提高。(3)经济发展是大多数人参与和分享的经济增长。(4)经济发展还是一个经济与政治体制变革的过程。

1.3.2.2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而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这种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是由技术及经济的本质同性与发展机制所决定的。

(1)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技术进步这一作用主要表现为,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和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而包括公共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科教业、卫生业、通讯业等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则不断上升。目前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均超过50%。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技术进步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相应地改变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构。如在机械化程度低的情况下,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比为9:1,在中等机械化的情况下变为6:4,而在全盘自动化情况下则为1:9,说明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的软化。经济软化率是经济结构高级化的重要特征,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软件在整个产品价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经济的软化意味着现代产品对原材料、能源和一般性劳动力的依赖性减少。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变革。科技的变革效应更深刻地表现在科技革命推动生产革命,而生产革命又导致社会革命。三者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表现如下图所示。其历史过程如下表所示。科技革命生产发展产业结构演变生产方式变革产业革命社会革命生产力(矛盾运动)生产关系推动导致年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约公元前13000年—约公元前4000年石器的应用畜牧驯养技术畜牧业革命从蒙昧期进入原始社会约公元前4000年—约公元前500年金属的应用冶炼技术手工制作技术手工业革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约公元前500年—约公元1600年铁器的应用农耕技术农业革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约公元1600年—约公元1900年蒸汽的应用电力的应用动力技术工业革命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约公元1900年—原子能的应用电子技术生物技术知识产业革命——(2)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是技术进步的动力。

经济发展决定着技术发展的方向。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去抉择研究开发的重点。预测规划技术发展的方向,使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密切结合,形成技术推力与需求拉力的有效接轨。经济发展是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有财政的支持和巨额的投入,坚实的经济是科技进步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改善技术进步的条件与环境。

1.3.2.3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理论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索洛(R.Solow)、丹尼森(E.Denison)和乔根森(D.Jorgensen)等先后都在测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这一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索洛于1957年发表在《经济学和统计学评论》上的“技术变化与总生产函数”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揭示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从长期的角度看,正是技术创新而非规模经济或资本的投入(积累)和劳动力的增加才是经济增长的最根本的因素。索洛提出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是以新古典的生产函数为基础的。生产函数是一种技术经济的关系式,它表示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字表达式,其最简单的数字模型是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Lα.Kβ其中:Y——产出

L——劳动力投入

K——资本投入

α、β——分别为劳动力的弹性系数和资金的弹性系数

A——比例常数

在以资本、劳动的同质性,资本和劳动的可代替性,边际收益不变等性质的假设前提下,通过对上述公式的推导,可得:△Y/Y=α.△L/L+β.△K/K+E………(1-1)

其中:α.△L/L为劳动力增长而引起的产出增长;β.△K/K为资金的增长而引起的产出增长;

E为由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产出增长,或技术进步率,即技术进步的速度。将(1)式化为:△K/K÷(△Y/Y)+α△L/L÷(△Y/Y)+E÷(△Y/Y)=1………………(1-2)令Pα=β.△K/K÷(△Y/Y),Pβ=αP△L/L÷(△Y/Y),PE=E÷(△Y/Y)得到Pα+Pβ+PE=1…(1-3)Pα、Pβ、PE分别为资金、劳动力增长和科学技术进步在企业产出增长中的贡献所占份额。公式(1-3)定量描述了一个经济系统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根据以上模型,索洛对美国1909年到1944年的非农业部门经济增长资料的实证分析表明,在这近40年内,每年的增长率只有1.2%,但人均总产值却翻了一番,之所以增长如此迅速,其中87.5%归因于技术创新,而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占12.5%,索洛的计算表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作用。1.3.2.4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总结索洛、丹尼森等人在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基本研究思路都是试图剔除劳动投入、资本等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而探讨其余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一“其余部分”称之为“全要素增长率”。按照丹尼森的说法,这至少应包括资源配置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进展三个方面,用公式简单地表示其对经济增长的关系是:

GY=GA+GK+GLGA=GY-GK-GL

其中:GY——经济增长率

GA——全要素增长率

GK——资本投入增长率

GL——劳动投入增长率需要说明的是,全要素增长率只是近似地表示了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以下是我国学者依照上述思路和方法测算出的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率及其变化状况(如下表所示)。

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原联邦德国(1)1960年-1973年产出资本投入劳动投入资本投入贡献劳动投入贡献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占产出份额3.83.71.71.21.11.539.4710.212.31.32.81.06.462.743.34.1-0.31.3-0.22.266.65.95.30.51.70.33.966.15.15.12.32.01.41.733.34.65.3-0.31.9-0.22.860.8(2)1973年-1979年产出资本投入劳动投入资本投入贡献劳动投入贡献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占产出份额2.83.72.51.31.6-0.1-3.03.86.90.61.60.51.744.71.13.2-0.11.05-0.060.19.03.44.40.41.390.072.058.84.95.42.92.11.81.122.42.43.4-1.01.2-0.61.875.0(3)1979年-1985年产出资本投入劳动投入资本投入贡献劳动投入贡献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占产出份额2.03.31.51.11.0-0.1-5.04.15.91.01.40.72.048.71.22.6-0.80.9-0.50.873.31.13.3-0.61.0-0.40.545.12.35.41.22.20.7-0.6-24.01.52.9-0.61.1-0.4-0.853.0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在其经济增长的主要阶段,技术创新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十年分明显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也在不断地推动着经济增长,而且作用越来越明显。下表显示,1953年到1990年,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是非常明显的。上述数据说明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著的。在发达国家中,它已超过劳动、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大推动力。

1953-19901953-19781979-1990持续时间(年)382612产出资本投入劳动投入资本投入贡献劳动投入贡献生产率增长率资本贡献占产出份额劳动贡献占产出份额生产率增长占产出份额6.789.892.735.091.320.3775.0719.475.465.9210.232.635.511.21-0.893.0720.44-13.518.359.152.934.251.572.5350.9018.8030.30思考与习题:1、技术创新的内涵与特征?2、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有哪些?3、技术扩散的内涵与过程?技术扩散的主要方式有哪些?4、技术进步的内涵?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二章技术经济分析原理第一节技术经济分析概述第二节技术经济分析基本原理第三节技术经济分析一般过程第一节技术经济分析概述一、技术经济分析的涵义(一)涵义技术经济分析是对技术活动的经济效果所作的系统分析和评价。(二)技术经济分析的对象技术活动,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活动包括人类一切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行动。狭义的技术活动是指具有清晰边界的具体的技术活动方案,如企业技术规划、工艺技术方案、改造的技术措施、技术创新工程、投资建设项目等。

(三)不同角度的分析

1)从宏观上,国家为制定重大的科技发展战略进行的技术经济分析,重点是对国家科学技术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的总体分析决定的。

2)从中观上,技术经济分析主要用于重大行业技术政策的经济效果论证。

3)从微观上,技术经济分析具体技术项目的经济效果,产品投产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论证。二、技术经济分析的原则和意义(一)技术经济分析的原则

技术经济分析的总原则是正确处理好技术与经济的关系,解决好技术与经济之间存在的矛盾,所以,技术经济分析遵循的原则就是兼顾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并应符合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技术和经济的关系存在以下四种组合:①技术上已落后,经济指标也较差;②技术上虽落后,但经济上尚有利可图;③技术虽先进,但成本较高,尚不能推广应用;④技术先进,并且成本低。

(二)技术经济分析的意义技术经济分析的现实意义是为新技术的采用决策提供定性、定量数据,避免决策中的重大失误。在技术方案决策前,分析比较不同方案的经济价值,根据技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进行全面论证和平衡,研究提出详细可靠的依据,从而防止或减少因主观臆断而造成的损失。第二节技术经济分析基本原理一、问题分析(一)什么是问题一般来讲,问题是需要回答与解决的题目。所有的问题由三个基本成分:给定问题,它是问题的起始状态,即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目标要求,它是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即关于结论的描述;障碍,即存在的困难。(二)问题解决及其特征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是指利用某方法和策略,使个人从初始状态的情境达到目标状态的情境的过程。问题解决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目的性;二是操作序列;三是认知操作。(三)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包含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着的阶段,可以划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可以用下图展示:图2-1问题解决过程示意图提出假设分析问题发现问题验证假设初始和前提关键步骤明确问题解决问题(四)问题解决的关键

1)发现问题指认识到问题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初始阶段和前提;

2)问题分析既是技术经济分析的起点也是技术经济分析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分析的关键是搞清楚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善于把问题简化到易于分析的程度,同时又必须保留可能受技术方案影响的所有重要因素。

(五)问题分析的思路

问题分析的主要思路是:记录所有的问题并选择核心问题,在核心问题下列出问题的直接原因,在核心问题上列出问题的直接效果,在直接原因下和直接效果上列出间接原因和间接效果。这样就构成了以核心问题为中心的“树”和“树枝”。(六)问题分析的方法

1)常规分析法常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既可作定量分析,又可作定性分析,并且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在目前技术方案或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被广泛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2)数学模型分析法数学模型分析方法是将研究对象按照技术经济分析原则的要求,把涉及研究对象经济性的各种因素与技术方案的目标一起构成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结合电子计算机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计算,以达到从备选方案中选优并确定最佳技术方案(或组合方案)的目的。二、环境分析环境分析主要是通过技术方案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系统分析,重点考虑环境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特征与相互联系,从而推断可能对实施方案产生的风险或潜在的损失。其目的是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最小程度的减少损失。

技术方案进行环境分析要遵循以下要求:

1)选用的技术方案必须是可行的任何一项技术方案的实施,要能投入使用,形成生产能力,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条件不具备的技术方案是不能选用的,否则将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2)选用的技术方案必须能适应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选择时不仅应该选经济效果指标优越的方案,而且应尽量选用对未来发展适应能力强的技术方案。三、目标分析确定分析目标是技术经济分析的决定性一步。因为技术经济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最优方案的实施达到经济效果最佳的目的,如果目标选择不当,那么项目或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将毫无意义。目标分析主要是为了达到方案预期成果必须完成的各项标准,如质量目标,投资目标等。(一)目标分析的注意事项

1)在进行目标分析时,首先保证技术方案所要实现目标的具体内容,明确标准;

2)其次确定目标要有长远观点,应把目标建立在对将另产生更大效果的基础上;

3)再次确定目标要有总体观点,目标往往具有多重性,所以要把实现目标集中在决定全局利益的问题上

4)最后确定目标要分主次,即划分主目标和次目标,当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二者产生矛盾时,遵循次目标应服从主目标的原则。(二)目标分析的过程

1)方案情况分析

2)方案问题界定

3)确定方案目标因素

4)建立方案目标体系

5)各目标的关系确认四、预测分析(一)技术经济预测的涵义技术经济预测是利用预测的理论与方法,对未来技术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作出科学的估计与分析。

(二)技术经济预测与技术预测的不同技术经济预测与单纯的技术预测不同之处在于,技术预测主要是依据当前科技水平和各种影响因素对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估计与分析,一般不考虑其与经济的相互影响,或者不以这种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而技术经济预测则不但要分析技术因素,而且要分析经济因素,要综合分析这两个因素的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三)技术经济预测的分类技术经济预测按照预测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长期预测。技术经济预测短期预测:一般指三个月及三个月以内中期预测:一般指三个月到二年长期预测:一般指二年及二年以上(四)技术经济预测的方法

1)判断法,也叫直观法。主要凭人们的经验及其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

2)趋势外推法。用过去和现在的资料推断未来的状态,多用于中、短期技术经济预测。

3)因果和结构法。通过找出事物变化的原因及因果关系,预测未来。

技术经济预测,可以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叫做宏观技术经济预测,也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就是微观技术经济预测。两种预测所采用的技术经济参变数不完全一样,目标也不一样。五、评价分析(一)涵义技术经济评价分析是将技术评价和经济评价分开进行,最后再将二者的结果总括起来,进行综合评价,以选取优化方案。通过评价分析对设计方案进行逐步调整,从而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高。(二)评价内容技术经济评价分析首先分别进行技术评价和经济评价,然后将二者的结果根据均值法合成一个准数,然后根据合成结果进行最后的综合评价。

1)技术评价围绕“功能”进行技术评价,其评价的主要内容是以用户要求的必要功能为依据,一般可以实现功能的条件为评价目标,如功能的实现程度(性能、质量、寿命等)、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操作性、整个系统的协调、与环境条件的协调等。一般以理想产品的评价为1,而相对评价获得的比例数值就是新产品的技术价值,一般小于1。2)经济评价在进行经济评价时,“经济”观念只局限在产品生产成本上,因为生产成本对经济评价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项目。经济价值就是理想生产成本与实际生产成本之比,一般在0~1范围内。3)综合评价对于每一个被评价的技术方案,如果按照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分别来判断,这是不充分的。若要取得最佳方案,按照价值工程的原理,一般要以这两种价值为准来优化,既要技术上先进,又要经济上合理。(三)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两种评价指标,即财务评价指标、经济费用效益评价指标。

1)财务评价指标财务评价是从财务角度,按照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现行的市场价格,测算和分析项目产生的成本及效益。财务评价指标可用下图展示:图2-2财务评价指标

财务评价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投资回收期资本金利润率投资利润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盈亏平衡点财务净现值净现值率财务内部收益率2)经济费用效益评价指标对一个项目作技术经济分析,不仅要分析项目本身的获利能力,进行财务评价,而且还要考虑项目的宏观效果,即进行国民经济评价。

主要评价指标如下图:图2-3经济费用效益评价指标经济费用效益评价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创汇率经济净现值换汇率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外汇净现值经济换汇成本经济借汇成本第三节技术经济分析一般过程

技术经济分析一般过程如图2-4所示:图2-4技术经济分析过程满意否?放弃该项活动或重新构思方案目标实现否是方案实施与完善确定目标寻找关键要素穷举方案评价方案决策方案(一)确定目标技术经济分析的目的在于寻找各种技术方案之间的优劣势比较,要比较就需要有共同的目标,方案的目标是方案最终要实现的功能。确定方案目标主要是根据问题的性质、范围、原因和任务而设定。

(二)寻找关键要素确定方案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后,就要根据方案实施的目标而进行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总结过去,分析现在,预测未来。在这个环节中,主要分析是否具有实现方案目标所需的各种资源、技术、信息等条件。(三)穷举方案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实现同一目标,可提供的备选方案越来越多。因此,穷举方案实际上是为实现目标而提出备选方案,就是一项创新活动,因根据最终目标的要求尽力提供各种可能的方案,以备比较,从中择优。(四)评价方案

1)首先,拟定方案评价的指标。在实现方案目标的基础上,根据设计方案的内容拟定或查寻该问题所用的评价指标;

2)其次,对方案进行评价分析。进行评价分析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方案进行评价,评价的依据是国家的政策法令与反映决策者意愿的评价指标体系。(五)决策方案进行方案评价分析后,就进入下一环节——方案的择优。通过对不同方案的经济效果的衡量与比较后,从中选择综合效益最佳的方案为最终的实施方案。(六)方案实施与完善在可能的条件下,进一步对确定的最优方案进行完善,使方案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具有更好的综合效益。本章要点1、技术经济分析的涵义

2、技术经济分析的环节

3、技术经济预测的分类及方法

4、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5、技术经济分析的过程思考与习题:1、技术经济目标分析的过程?2、技术经济预测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哪些?3、技术经济评价分析的主要思路是什么?4、技术经济决策的类型主要有哪些?5、简述技术经济分析的一般过程?

3技术经济评价原理

【关键词】替代方案的选择原则效益满意原则方案可比性原则系统分析原则差异比较原则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应理解、掌握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原则,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与难点】对替代方案的选择原则、效益满意原则、方案可比性原则、系统分析原则和差异比较原则的理解及如何运用这些原则对技术方案做出合理、正确的评价。

3.1技术经济评价的意义与内容

对任何一项有意义的实践活动,由于受实现目标的路径多元化和资源、环境、条件的限制等因素的影响,都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并通过分析论证选择较为满意的方案。这种在一定条件限制下,为实现一定目标,进行多方面分析论证和选择较为满意方案的过程就是评价。评价是多视角的,从技术角度进行的评价叫技术评价,从经济角度进行的评价叫经济评价,从社会角度进行的评价较社会评价。从技术经济结合的角度进行的评价就叫技术经济评价。从技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个视角结合的评价叫综合评价。

随着技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问题日趋复杂化,评价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随着评价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化,评价也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多年的实践表明,技术经济评价可以最有效的选择各种技术方案(包括规划、设计、建设、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消耗、降低费用,从而在经济上取得最大效益,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或避免各种风险的影响。所以,技术经济评价是技术经济活动决策的重要依据,技术经济评价对于又好又快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技术经济评价内容极为丰富,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从技术经济活动的范围、性质、目标,将其内容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对各种技术研发、技术应用、技术选择、技术扩散方案的评价。通过技术经济评价为技术方案选择、技术措施的实施、技术政策的制定、技术项目的取舍提供科学的依据。(2)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和评价。包括投资前期、投资期、建设期、运营期等各个环节的技术经济效果的评价。(3)对科学技术战略规划的评价。包括国家和地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战略、模式的选择和评价。通过分析论证确定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发展目标和技术经济效果的分析。(4)对经济发展战略的评价。包括国家和地区重大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技术经济评价。通过分析论证确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效果评价。

3.2技术经济评价方案选择的原则

在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时,遇到的技术方案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方案的优缺点也各不相同。在比较过程中,如何使每个方案受到公正的评价,如何判断备选方案是最优的,就必须遵循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技术经济评价方案选择是技术经济评价原理的基石,包括替代方案的选择原则、效益满意原则、方案可比性原则、系统分析原则和差异比较原则。

3.2.1替代方案的选择原则

替代方案是指能够用于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多种备选方案。如新产品开发问题。可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这些方案就是替代方案。替代方案拟定得是否可靠、合理,直接关系到方案决策的结果。为保证替代方案经过分析比较后能够从中选出切实可行的最佳方案。拟定时应考虑以下两点:

第一,防止遗漏那些具有潜在可能性的方案。就是说,那些具有潜在可能性的方案有可能成为最佳方案。

第二,防止列入那些实际上不存在或不可能实现的方案。由于方案的实施会受到内部及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这就要求在拟定方案时,必须对方案的实现条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绝不能将不可能实施的方案当做可行方案备选。

3.2.2可比方案选择的原则

技术经济分析的实质,就是对可实现某一预定目标的多种工程技术方案进行比较,从中选出最优或最满意的方案。最优的方案既然是从分析比较中选取的,就必然要求方案具备可比的条件和遵循可比的原则。所谓可比性原理就是在对技术方案进行比较时,要掌握技术方案之间的进行比较和评价的可比条件,分析技术方案之间可比与不可比的内在联系,了解不可比向可比转化的规律,从而保证经济评价结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可比方案主要满足四个方面的可比性,即满足需要的可比性、消耗费用的可比性、价格的可比性及时间的可比性。

3.2.2.1满足需要的可比性

满足需要的可比性是指相比较的各个技术方案必须满足同样的社会实际需要,并且这些技术方案能够互相替代,方可直接进行比较。

任何技术方案都是根据项目预定的目标功能或需要制定的,由于不同的技术方案实现预期目标功能的途径和方法不同,其经济效果也各不相同。进行技术方案的比较时,要求相比较的技术方案必须满足相同的社会需求,否则就不能直接比较,必须通过适当的调整,把原来不可比的东西转化为可比,使不同方案具有等同的使用价值。

一切技术方案总是以一定的品种、一定的质量和一定的数量来满足社会需要的。所以不同技术方案在满足需要上的可比,也就是在产量、质量和品种方面使之可比。(1)产量的可比

相对比方案在产品质量、品种相同的条件下,如果产品产量相等或基本相等时,则视为方案间具有可比性,可直接进行比较。如果对比方案产量不相等,则必须进行可比性修正后,方可比较。1).对比方案产量差别不显著时可用单位产品投资额、单位产品经营成本等指标进行比较、评价。其计算式为:

式中,k1、k2为方案1和方案2的单位产品投资额;C1、C2为方案的单位产品经营成本;K1、K2为方案1和方案2的投资总额;Q1、Q2为方案1和方案2的年产量。

2).对比方案差别显著时,可重复建设一个方案,再用上述方法比较。

例3-1:列出两方案对比指标,产量相差较大,设想方案2先进行一次重复建设,各指标增大一倍后,再计算单位产品指标并进行比较,结论为方案1好。如表3-1所示。

(2)质量可比

相对比方案的产品质量相同或基本相同时,可直接比较方案的经济效益。如果对比方案的产品质量有显著差别,则不能直接相比较,必须进行质量可比性修正后再比较。

产品质量可比性修正计算的常用方法,首先根据对比方案产品质量的差异程度,计算不同质量产品的使用效果系数,然后再用使用效果系数修正、计算不同质量产品的投资总额和年成本总额。

若方案1的质量满足需要,对方案2进行质量可比性修正的作法如下:

1).将质量的差异程度用使用效果系数k来表示:

式中,k为使用效果系数;E1、E2为方案调整前、后产品的使用效果(用使用寿命、可靠性指标等表示)。

式中,k为使用效果系数;E1、E2为方案调整前、后产品的使用效果(用使用寿命、可靠性指标等表示)。

2).用使用效果系数对方案2的投资总额与年成本总额指标进行如下调整

式中,K2’、C2’为方案2调整后的投资总额与年成本总额;K2、C2为方案2调整前的投资总额与年成本总额。

调整后的方案2与方案1已具备了质量可比条件,进行经济评价时可用K2’与K1及C‘2与C1直接进行比较。

例2:某产品制造有两种方案,有关数据如表3-2所示。试以方案1为基准方案对方案2进行质量可比性修正,并选出较优方案。

表3-2技术方案数据

解使用效果系数

(万元)

(万元)

由此可见,方案2调正后在质量相同下的投资费用、经营费用均小于方案1的费用,故方案2比方案1好。

(3)品种可比

对比方案的产品品种相同或基本相同,方可直接比较。若品种不同,满足需要的效果将有很大的差别,则须进行可比性处理,仍采用使用效果系数加以修正。如煤和石油两种资源,它们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别,从整体上讲它们不可比,但两个方案都是为了满足火力发电厂燃料用料的需要,则两者之间就具有可比条件。一吨石油的发热量近似等于一吨煤发热量的2倍,因此,生产以煤碳为燃料的方案与生产以石油为燃料的方案,就实物数量来讲就不能直接相比较,必须首先计算出石油与煤炭以发热量相比较的使用效果系数:

使用效果系数=石油发热量÷煤炭发热量

并用使用效果系数修正计算以煤炭为燃料的方案的投资总额与年经营成本总额,然后再与以石油为燃料的方案的投资总额与年经营成本总额相比较,进行经济效益的分析与评价。

3.2.2.2消耗费用的可比性

对比方案在计算和比较费用指标时应根据经济评价的类型采用相应的计算原则和方法计算各种费用。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对比方案在同一经济评价类型中费用包含的范围应一致。二是在不同的经济评价类型中费用包含的内容有所区别。例如,财务评价是从项目或企业角度出发,考察项目的获利性或企业从兴办项目中获得的实际利益,因此在财务评价中只考虑与方案本身有关的直接费用;国民经济评价是从国民经济整体角度出发,考察资源的合理配置及项目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利益和项目需要国民经济付出的代价,因此在国民经济评价中不仅要考虑与方案本身有关的直接费用,还要考虑间接费用,这是由于项目评价的目的所决定的。

3.2.2.3价格的可比性

在方案评价时,需要对技术方案的劳动成果和劳动消耗以及经济效益进行计算和评价,必可避免地要利用价格这一杠杆,常常要用到价格指标,若比较不同方案时所采用的价格不一致、不合理,那么在计算方案的经济效益和在方案互相比较时结果就会不正确,将造成决策上的失误。因此,为了能正确地进行项目经济效益的比较和评价,对比方案所采用的价格必须具有可比性。

价格具有可比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价格要合理。这里的合理指的是相对的合理,即在不同类型的经济评价中应采用与评价目的相一致的价格。财务评价的目的是要考查项目的获利性,而获利性是与现行市场价格相联系的。因此财务评价中的价格要用现行市场价格,而不管这种价格是否反映了资源的真实价值;国民经济评价的目的是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由于现行市场价格常常会偏离其价值,因此国民经济评价中的价格不能用与价值偏离的现行市场价格,而要用反映资源真实价值的影子价格。影子价格是指商品或生产要素可用量的任一边际变化对国家基本目标-----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值。例如,当供电紧张时,一旦增加供电量,就可以提高产量。最后增加一单位的供电量所引起国民收入的增量就是电的影子价格。这就是说,影子价格是由国家的经济增长目标和资源可用量的边际变化赖以产生的环境决定的。由此可见,影子价格的高低不仅受社会劳动消耗和社会资源紧缺程度的影响,还要受社会需求状况的影响。国民收入的增长取决于资源的利用效率,所以,上述定义的影子价格又称效率影子价格。二是价格的时期要对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产品成本的不断下降,各种技术方案的消耗费用也随之减少,产品价格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对不同时期的项目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价时,必须采用相应时期的价格,即比较、评价近期的方案应统一采用现行;比较、评价远期的方案应统一采用远期价格;比较、评价不同时期的方案应采用不变价格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2.2.4时间的可比性

时间因素是影响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又一重要因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若对比方案寿命不同,资金投入、产出发生的时间不同,则项目的经济效益也会不同。因此,对比方案进行比较,在时间上必须具有可比性。时间的可比性原则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是各个方案的计算期要相同。不同技术方案的经济比较,应该采用相同的计算期作为比较基础,我们不能对甲方案计算它5年期间的经济效果,对乙方案计算它10年期间的经济效果,然后对两个方案进行经济比较,这显然在时间上是不可比的。如果对比方案使用期限不同,则必须先进行修正,化为相同的计算期后再加以比较和评价。修正的方法有最小公倍数法或研究期法,最小公倍数法是取各技术方案寿命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共同的计算期,研究期法一般选取寿命短的技术方案的寿命作为共同的研究期。

二是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各个技术方案由于受到技术经济等多种条件的限制,在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发挥效益的时间方面常常有所差别。因此,在技术方案评价时,不仅要考虑收益和费用的大小,而且要考虑发生的时间。技术方案在不同时点上发生的收益和费用不能简单的直接相加,必须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不同时点上所发生的收益和费用,按照资金等值换算到同一时点后再进行计算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也应当指出,在设计和方案初步筛选阶段,为了简化计算,有时也可以暂不考虑和计算时间价值,仅用静态指标进行比较,但此时相对比的方案之间必须保持一致,即都采用静态指标进行比较和评价。

3.3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原则

3.3.1系统评价原则

由于工程经济系统或工程项目是以技术、经济为主,并受社会、政治、科技、市场、法律、生态环境等多因素影响和制约,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合大系统。因此,工程技术方案的决策与实施、工程经济效益的分析与评价必须遵循、运用系统理论与方法。系统评价是指对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评价,以求得系统总体的优化目标的方法体系。遵循系统评价的原则,技术经济评价的内容不仅要对影响工程经济性的各个方面如工程技术的先进适用性、建设的可能性、经济的合理性进行全面分析评价,还要从不同层次的经济主体角度如微观经济角度、宏观经济角度全面分析评价工程项目的经济性,以达到兼顾宏观经济利益、微观经济利益,使国民经济总体最优。系统评价原则重点强调反馈原理、有序性原理和整体性原理。

反馈性原理就是强调任何系统首先应确立系统应达到的目标,通过反馈作用,调节控制系统实现控制,才能使其导向目标。技术经济系统包括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涉及人、财、物等的动态系统,必须通过反馈渠道而使其产出和投入的不断比较来达到纠偏调节,得到满意的费用效益比。

有序性原理强调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交换信息,才可能有序,才可能使系统不断向高级阶段转变。技术经济分析从系统有序性原理出发,分析评价对象的系统开放性和有序性,从而把握其内在规律性,科学准确的评价项目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整体性原理强调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是由不同层次的要素组成的,系统本身又是更大一层系统组成的要素。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因此,不仅要发挥各子系统的功能,还要重视发挥各子系统相互联系配合的功能,才能使整体系统功能最佳。

按照系统方法论,在技术经济分析中,要注重研究事物的总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及最优化,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总体分析和层次分析、宏观效益分析与微观效益分析、价值量分析与实物量分析、预测分析与统计分析相结合。

3.3.2效益满意评价原则

工程项目技术方案所表现的经济效益,其内涵各不相同,形态各异,通常人们把经济效益区分为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近期经济效益与远期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货币效益与社会效益等。效益满意原则就是正确处理各种经济效益的关系,使工程项目所取得的效益达到决策者的期望目标。

3.3.3差异比较评价原则

所谓差异比较,就是在进行技术方案比较时,将经济效益方面等同的因素略去,而只比较在经济效益方面不同的因素。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减少计算工作量,又不会影响比较结果的可靠性。

本章要点:技术经济分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多方案的比较与选优,选优就是从多个技术方案中选择一个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最优方案。要正确评价比较方案,首先要使方案比较建立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为此必须遵循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原则,即替代方案的选择原则、效益满意原则、方案可比性原则、系统分析原则和差异比较原则。替代方案的选择原则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所有可能的可行方案,防止遗漏那些具有潜在可能性的方案,防止列入实际上不存在或不可能实现的方案。效益满意原则是正确处理各种经济效益的关系,使工程项目所取得的效益达到决策者的期望目标。方案可比性原则要求方案在满足需要、消耗费用、价格和时间上具有可比性。满足需要的可比要求产量、质量和品种方面具有可比性,产量可比的处理办法是用单位产品投资额、单位产品经营成本等指标进行比较、评价;质量和品种的可比性的处理多采用使用效果系数。消耗费用的可比是对比方案在计算和比较费用指标时应根据经济评价的类型采用相应的计算原则和方法计算各种费用。价格具有可比性要求价格要合理并与时期相对应。时间的可比性要求各个方案的计算期要相同,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系统分析原则是运用系统理论与方法解决技术方案的比较、评价问题。差异比较原则是略去经济效益等同的部分,只比较经济效益的不同部分,以减少计算工作量。

思考与习题:

技术经济评价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对投资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时为什么要遵循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某项目有两个设计方案,基本数据如表3-3所示,并已知固定投资部分所占比重为0.4,固定费用部分所占比重为0.3,问哪个方案的经济性好?

表3-3某项目设计方案基本数据

某厂拟生产使用寿命长的新产品代替老产品,有关数据如表3-4所示,试问哪个方案为优?

表3-4新旧方案数据

4技术经济决策原理

【关键词】决策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

【学习目标】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决策的质量是成败的关键;对于决策者个人而言,决策的高质量是有效管理的标志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应了解解决问题、定量分析与决策的关系;掌握决策的概念、要素及分类;理解技术经济决策的过程;能够运用确定型决策模型和非确定型决策模型。

【重点与难点】一是决策的基本概念及决策系统;二是技术经济决策问题分析;三是确定型决策模型和非确定型决策模型;四是风险型决策模型和期望收益决策模型。

技术经济决策是技术经济评价完成后,由技术经济决策主体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技术经济分析和技术经济评价都是为技术经济决策提供依据的。而技术经济决策本身不是一个瞬间完成的“拍板”工作。它是决策者对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结论是否采纳的决定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决策者考虑的因素不同于技术经济分析的问题,这就需要对技术经济决策原理加以分析。

4.1决策概念与类型

4.1.1决策的概念与基本要素

4.1.1.1决策的概念

所谓决策是指决策部门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标,在调查、预测和对经济发展、管理活动等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若干个可行方案分析、比较、判断,从中选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方案,并予以实施的过程,是各种矛盾、各种因素相互影响最后平衡的结果。决策随着人类的发展而生产,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它涉及到管理的各个方面,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应该说,调查与预测是决策的基础,决策是根据调查及预测结论作出的决断。在充满竞争的市场中,管理者、决策者往往对事物发展所导致的结果捉摸不透,对情况和信息掌握不足,而摆在面前的又有很多行动方案可供采用。这时,决策就是决定应当选择哪一种行动方案。

4.1.1.2决策的基本要素

决策是一个综合系统,组成该系统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决策主体、决策目标、决策对象及内外部环境。见图4-1

第一,决策主体即决策者,既可以是单个决策者,也可以是一个决策团体或组织。决策者进行决策的主观条件是他们必须具有判断、选择和决断的能力,并能够承担决策后果的法定责任。

第二,决策目标是任何决策都不可能回避的问题,决策是围绕着特定的目标展开的,决策的开端是确定目标管理,决策的终端是目标的实现。决策目标既体现了决策者的主观意志,又反映了客观现实,没有及决策目标就没有决策,也可以说,管理的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确定的目标是否恰当、科学。

第三,决策对象是决策客体,决策对象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可以包括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但决策对象必须具备决策者能够对其施加影响的特点。凡是决策者的行为不能施加影响的事物,不能作为决策对象。

第四,决策环境。决策不是在一个孤立的、封闭的系统中进行的,而是依存于一定的环境,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决策系统与环境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4.1.2决策的基本种类

世界上有无数个决策,却很少有两种完全相同的决策。实际上,作为一个管理者在其生活的每一天都充斥着似乎无止境的许许多多决策,一个决策所需要的支持种类可能和下一个决策的需要完全不同。我们需要对各种各样的决策进行分类,以便于比较和掌握。我们可以按照管理的层次划分,也可以根据决策的侧重点不同划分,还可以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的多少等划分。

4.1.2.1基于方法的决策类型

按照决策所用方法的性质,决策可分为定性决策与定量决策。其中定性决策重在对决策质的把握。当决策变量、状态变量及目标无法用数量来描述而只能做抽象的概括时,决策只能依靠知识、智慧和经验选择满意方案,这既为定性决策法。它充分体现了决策者的智慧、胆识和决策艺术。而定量决策是决策者使用统计方法或者数学模型,对能用数量表现决策目标和未来行动的问题作出的决定。实践中为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常将定性和定量决策方法相结合。在总的定性决策中可以有局部的定量决策,在总的定量决策中也可以有局部的定性决策,或定性决策和定量决策共同使用,以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图4-1决策系统图

4.1.2.2基于决策程序的决策类型

按决策问题的性质,决策可分为完全规范化决策、部分规范化决策和非规范化决策。

完全规范化决策是指决策过程已经有了规范的程序,包括决策的模型、数学参数名称和参数数量,以及明确的评价标准等,只要外部环境因数基本不变,这些规范化程序就可重复用于解决同类问题,完全不受决策者个人主观看法影响。这类决策方法通常用于经常重复出现的、有章可循的问题的决策

非规范化决策时完全无法用常规方法来处理的、一次性的、新的问题的决策,这类决策完全取决于决策者个人。由于参与决策的个人的经验、判断方法或所取得的信息不同,对于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决策者可能做出不同的决断。这类决策法主要用于首次发生的、非例行的、无据可依的新问题的决定。

部分规范化决策是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的一种决策,即决策过程涉及的问题,一部分是可以规范化的,另一部分是非规范化的。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是先按规范化的方法处理规范化部分的问题,然后由决策者在此基础上运用创作型思维对非规范化部分作出决定。

4.1.2.3基于信息的决策类型

按决策者所掌握的信息不同,决策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对抗型决策。

确定型决策是指已掌握决策的条件、因素和完整的信息,有明确的目标,每个决策行动方案都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没有不确定的因素的情况下所作出的决策。非确定型决策,是指由于存在不可控制的因素,一个方案可能面临不同的自然状态,产生不同的结果,而又缺乏各种结果出现概率的信息时所作出的决策。风险型决策是指虽然存在不可控制的因素,但已知各种可能情况出现的概率,因此可以结合概率来作出判断从而作出决策,这是需要承担一定风险的决策。对抗型决策是指包含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决策主体之间的竞争性决策,并且不是所有的决策者都在决策人的直接控制下,而要考虑到对方的策略的决策。

4.1.2.4基于目标数量的决策类型

按决策目标的数量,决策可分为单一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单一目标决策是指决策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一个,如追求利润最大化或实现成本最低的决策。而多目标决策则是指决策要达到的目标不止一个而是多个。如企业的经营目标往往除了当期企业的利润外,还有股东的利益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等。在实际决策中,很多的决策问题都是多目标决策问题,而多目标决策问题相对于单一目标决策要复杂很多。

4.1.2.5基于过程的决策类型

从决策的过程来看,决策可分为单阶段决策和多阶段决策。所谓单阶段决策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的某一问题的决策,整个决策问题只是由一个阶段构成。而多阶段决策也称动态决策,整个决策问题必须分为多个阶段,是由多个不同阶段的决策问题构成,前一阶段的决策结果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决策,是下一阶段决策的出发点。多阶段决策必须追求整体的最优而不是其中某一阶段的最优,各阶段决策的最优之和并不构成整体决策结果的最优。

4.1.2.6基于行为的决策类型

米特兹伯格(Mintzberg)提出了一种注重与决策过程密切相关的行为的分类方法,即将决策分为企业型行为、适应型行为和计划型行为。其中,企业型行为通常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需要主动地考虑如何选择方案,注重短期利益而不是解决长期问题,这也是此类型决策的一个特点。适应型行为的决策同样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特点,但通常是被动地考虑如何选择方案,它也更注重短期利益。计划型行为决策的特点是高风险,制定决策既需要主动地考虑也需要被动的考虑,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