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7_第1页
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7_第2页
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7_第3页
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7_第4页
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型二结构作用分析题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知识构建构建解答结构作用分析题的知识体系

一、整体分析结构思路

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

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与安排。

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

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

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

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

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需要指

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

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

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

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行文线索

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

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线

索不止一条。

抓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

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

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

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阅读

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二要

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

的词语、句子。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

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线索不明的文本,往往直接考查思路。理清思路,重在弄清文章

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只要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把

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结语段分辨清楚,文章的脉络

层次就在你眼前了。所以,首先要对文章的层次有一个大致的划

分,然后再对内容进行概括。

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别急,哈尔施塔特

冯骥才

不久前,一到维也纳就被那里的朋友问道:是你们要在南方原样

复制我们的世界文化遗产哈尔施塔特吗?

我听了一怔。本想搪塞过去。不料人家抓着不放,说是这里的电

视台正式播报的,还有各种人物出来加以评点。有的说,“中国这么

大的文化古国有多少好东西,为什么还要复制我们的?”“如果他们

复制我们的哈尔施塔特,我们就在阿尔卑斯山里复制一个长城”“世

界文化遗产能复制吗?”等等;还有一个哈尔施塔特的居民说,“我

家的店铺是祖祖辈辈用心设计出来的,他们有权利复制去吗?”

我更有兴趣的问题则是:文化遗产能否复制?于是我拉着朋友往

位于特劳思湖边的被称作“世界上最美的湖畔小镇”的哈尔施塔特

跑一趟,看个究竟。

这地方的确很美。波浪般起伏不已的阿尔卑斯山,在奥地利中部

创造出一片山重水复、如诗如画的风景。七十多个大大小小的湖泊,

明镜般静静地卧在山野深处,奥地利人称这片天赐的风景为“湖

区”。前些年我应萨尔茨堡之邀,为他们写一本书,曾到湖区来过一

次。那次的印象湖区就是一个童话世界。铺满绿茵的山峦,透明的溪

流,五彩缤纷的花谷,随处或立或卧的肥硕的牛,还有山民特有的两

层坡顶的木房子,楼上楼下挂满鲜花……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这

里的山民对我说的一句话:我们最爱的是大自然,然后才是上帝。

镇里的房屋全是依山而筑,高低错落,而且一楼一式,彼此不同,

其形态、材质、色彩,全都听凭房主的性情。这里的房屋,院墙、门

洞、阳台、窗台都被房主用自己喜爱的鲜花艳丽五彩地装饰起来。某

个楼角缺点什么,有点寂寞,他们就会把一盆垂着小紫花的绿藤柔情

脉脉地吊在那里;可能他们觉得院内小径上的落花太美了,不忍扫去,

便让一把竹帚闲倚墙边,任由地上落红一片。对于哈尔施塔特来说,

小镇的美不是用行政和资本“打造”出来的,人们唯美的天性哪能复

制!

哈尔施塔特这个词汇与“铁器”相关。欧洲第一个铁器时代就以

哈尔施塔特命名。它对欧洲文明划时代的进步具有标志意义。恐怕这

正是它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层的缘故之一。当然,比“铁器时

代”更早的历史还有凯尔特人留在这里的墓穴。早期人类在这里活

动,都与这座小镇储藏极富的山盐有关。数千年的历史使哈尔施塔特

成为欧洲最古老的小镇之一,也颇使镇上的人引为自豪。他们把不少

珍贵的历史的遗存都精心地放进镇中心一座设施现代的博物馆中。这

博物馆叫作“时光回忆”。

在镇内街上偶尔还会碰上一两个身穿民族服装的当地人。阿尔卑

斯山的山民,女人穿束腰长裙,男子穿鹿皮短裤,与这里的山水有种

谐调的美。他们不像中国的旅游景点,民族服装多成了吸引游人的一

种道具。这里的百姓只有逢节日或贵客光临,才穿上民族服装,如同

穿上礼服,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一碰见这样的人,本地的色彩就活

了起来。

哈尔施塔特,可别叫“复制”这个词儿闹昏了!这些年中国不少

地方都在仿古、重建、复制,什么唐代宫殿、明代城墙、清代大街,

甚至还要复制和重建圆明园,而做这种事时,谁也不会对文化认真。

我们自己的古镇还说拆就拆呢,谁会拿你们的古镇当回事。

我想说,别急,哈尔施塔特,这不过是一场商业的游戏罢了。

(选自《环球人文地理》,

有删改)

1.简要分析文章的结构脉络。

答:

答案先由人们的问题引出对古镇的探访;再进一步从不同角度

考察古镇,思考原因;接着转向与中国国内复制热的对比;最后

表明态度,呼应开头。

二、分析局部句段(开头、中间、结尾)的结构作用

结构上,不同位置、类型的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往往不同。

(1)开头句段的作用

①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②引起下文。有一些文章开头虽不直接点题,但能引起下文。或

连续发问,发人深省,引发读者兴趣;或埋下伏笔,暗示下文呼应;

或设置线索,暗示下文贯通;或设置悬念,暗示下文解释;或运用特

殊语言,以照应结尾。

③奠定基调。有的文章开头就展现思想深沉或情感饱满的特点,

比如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感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④正反铺垫。有的文章要写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道理,但开头

不直接写这些内容,而先去写别人、别的事或别个道理,这样就从正

面或反面为要写的人、事、理作了烘托、陪衬。这种方法叫作铺垫。

无论是正面铺垫还是反面铺垫,其作用都是调动读者浓厚的阅读兴

趣。反面铺垫又叫对比。

(2)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

转换(折)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换(折);也有总领(引起)下文的

作用。

(3)结尾句段的作用

①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

开头,或兼而有之。

②结尾句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③结尾句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另外,注意:

(1)插入段的作用: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

托、总分印证关系;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

笔,形成波澜。

(2)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

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另外,它在

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耽在磁器口的光阴

向狸狸

离开重庆已有三年,我仍不时想起那个湿漉漉的城市,想起清晨

中的南山,想起沙坪坝广场上黄昏里的行走,想起我的烟雨迷蒙的磁

器口,永远的磁器口。

我已望不见它,却知道它仍旧在重庆城西,头微微偏着,左手轻

轻挽着嘉陵江水。这个曾经的水陆码头,嘉陵江下游的物资集散地,

民国时期变迁成的著名瓷器产地——它因此而得名,就如此定格在我

的记忆中。

那时候我真是青春年少,一不耐烦就将书本一推,径直出学校后

门搭车去磁器口。

磁器口的大门横立在马路中间,敞敞亮亮的,任由各式车辆在其

中来来往往。磁器口的正街从上往下,将世界剖为迥然不同的两个:

半条街住着的磁器口人,靠在时间的背后,坐在低矮的檐下,嗑着瓜

子,闲聊着天,不曾看三三两两过往的行人一眼,他们是磁器口的昨

天;走下一段陡峭的石梯,整个繁华的热闹的磁器口闹市就近在眼前

了。

茶馆是磁器口大街上旧时的影子,店堂很小,台下的人喝茶聊天,

台上的艺人敲敲打打,唱着我们闻所未闻的曲子。在离开重庆之前,

我和朋友从茶馆门前经过,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在那些黑漆漆的板凳上

坐上一小会儿,突然一阵接一阵砰砰的沙哑的胡琴声传来,那么近那

么真切,我的心被揪紧了,那一刻我仿佛顿悟了我从未听懂的茶馆里

的音乐,我知道离别即将来临。

我终于离开磁器口了。尽管如此,我仍然经常想起磁器口,想起

那些兜兜转转的少年往事,想起不能回复的独一无二的大学时光,想

起那些耽在磁器口里的光阴。我就这样从青春的路口路过,来来回回

地路过,直到最后一次路过,从此再也没有回去。(有删改)

2.说说开头第一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答:

答案总领下文,引出描写对象——磁器口。

3.文章第三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①照应前面的“离开重庆已有三年”,并与结尾相呼应,

使全文浑然一体。②领起后文对磁器口的介绍。

4.说说结尾一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o

答案①总结上文,照应开头。②强化了对青春时光的怀念,表

达了无法回去的痛惜

之情。

核心突破句段作用分析题的阅读与思考

高考现场展示现场失误

错误!

(2013・江苏)《何容何许人也》(原文见本节专题二)

“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

的作用。

现场答案1

承上可京窿坟'翻淌笈翻购危鲂

引长下话倒熔及十人物的掩马书下文型捌可脸

耻秩由班加神垫。

存在的问题

提示原句根本没有过渡作用,且第二个要点既不准确,也是病

句。

现场答案2

由写出3句一一——何付*件上解释】

标酎伸监何许人也'、,点孙㈤为佃啥也

存在的问题

提示该答案虽说能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回答,且第⑵点答得很

好,但两方面回答均不准确。原句是对第二类人(包括何容)遭遇

的形象化概括,答案却答成“何容”一个人,是其“性格特征”,

可见该考生根本未读或者未理解这句话的内容。在回答其内容作

用时,必须表述为“何容这一类人”“第二类人”等,不能单独

表述为“何容”这个个体;“遭遇”可以表述为“特点”“特

性”“境况”等,但不能表述为“性格特征(特点)”等。结构上

原句虽有铺垫作用,但“下文”的表述不准确,因为“下文”说

不上“何容出场”,只是作者对何容的介绍而已。

现场答案3

h^^物知端不独帆/j能尚]瞒

朝传,爰前忒乏题忸臧归岐侬除阡

咽绅文对方或人你诔—例弼

阿朝喻嘤普觎、战将•将。

存在的问题

提示该答案能从内容、结构和表达三方面回答,其中(1)(2)两点

回答准确,第⑶点虽说是套话,但能抓住原句是比喻句的特点思

考、回答,新颖而全面,实属不易。只是结构上的“点题”作用

未答出。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修改为满分答案

参考答案内容上是对何容与这一类人是何许人进行回答,并引

出何容来;结构上点题,引出下文写何容的性格特点。

因题突破寻求答题对策

句段作用题是“分析作品结构”考点中最常见的题型。要答好这

种题型,除需要严格规范审题答题外(见本题型“规范养成”),

主要在阅读及思考的角度和方法上下功夫。

一、阅读方面

1.细读所给句段,把握其内容、层次、表达特点

做所有阅读题的前提都是读,要读细、读懂、读透。之所以会出

现“乱贴标签”现象,是因为不少考生不愿读,草率地读,不愿

在文本细读、深读上下功夫,缺乏耐心和细心。因此,要想真正

解决此问题,细读、深读所给句段是前提。如何去读所给句段呢?

很简单,就是看它写了什么内容,有怎样的层次,表达上有无特

点。把握住这三个要点,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有的考生只

要是答开头段,就套上“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殊不知,

开头能“营造氛围”的文字一般是写景文字;能“奠定感情基

调”的,开头文字中须有情感词语,且这个词语代表全文的基本

感情。

2.立足句段,纵观全文,寻找联系

分析句段作用题的命题特点是以此句段为切入口,考查考生对全

文结构思路的把握能力。因此,在把握住所给句段的要点后,就

要看它与全文在内容、主题、情感和构思方面的内在联系,如结

构间的总分、铺垫、并列、对比、反衬关系。只有把这个联系找

出来,才能答好答全这类题。

二、思考角度和方法

1.角度

它一般要从以下角度去思考:

(1)内容、主题

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

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

等作用。

(2)结构、思路

结构角度可考虑有设置悬念、做铺垫、伏笔照应、首尾呼应、结

构完整、承上启下等作用。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

的思路等作用。

(3)表达技巧

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如果特点较突出,则要从该

技巧出发考虑渲染气氛、画龙点睛、对比衬托、象征等作用,也

要注意表达技巧自身的作用。

(4)读者情感或心理

从这个角度可考虑有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

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

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就不必强答。

2.方法

(1)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答题方法。

文章总有其自身结构规律和特点。开头段有开头段的作用,结尾

段有结尾段的特点。同一位置必然有其共性。但是,文章又是千

差万别、千变万化的。这就要求我们答句段作用题时必须既要掌

握它的一般性、共性特征,又要注意其个性特征,做到两者完美

结合。试以开头句段的作用为例,其共性作用是写出了什么内容,

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其个性作用有:开门见山,总结全文;

先言他物他事,引出主体文字;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等等。不一

而足。这些当从具体的开头句段的特点出发。

(2)辨析几个易混的作用术语。

①内容和结构。这两个词本来很好区分,可不少考生将其混为一

谈。像引出下文,为……做铺垫,总结全文,承上启下,伏笔照

应都属结构之内;像写出……内容,交代……背景(原因),抒

发……情感,营造……氛围都属内容之内。当然,没有脱离内容

而存在的形式,当答“为下文写……(内容)做铺垫,与下文……

内容形成对比”时,这已是含有内容、结构和表达作用了。

②总领下文和引出下文。总领下文也是一种“引出下文”,不过,

这段内容是全文内容的总写,只有这时,才叫“总领下文(全

文)”,否则只能算“引出下文”。

③照应与过渡。照应是上下文内容上的呼应与联系,前有交代,

后有应接,一般距离较远。过渡是该句(段)必须同时含有紧承上

文的内容和开启下文的文字。过渡只是上下段的关系,没有距离;

照应可以有距离,如首与尾的照应。

即时巩固(2013•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傍晚时分了。

街上的摊贩早已散去,只剩下一位老年农妇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在等

候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织精巧的半旧竹篮,手里拿了一杆小秤。

走近去时,我惊喜地发现篮里满盛着一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樱桃。真的

已经很久没有吃到樱桃了,这种果子在城市的水果店里是难得看见

的,它的产量少,时令短,又经不

起久藏,难怪不易发现它的踪迹。它似乎只出现于词人的笔下,

“樱桃落尽春归去”引来了李后主的叹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也是作为“流光容易把人抛”的论据提出来的。词人好像无例外地一

致惋惜春光的短暂,千方百计地想留它下来,看见檐外蛛网上的落花

瓣,敏感地发现蜘蛛竟也是自己的同志,也在进行无效的挽留春光的

努力。在他们看来,樱桃的出现,简直就是春去的信号。其实又何必

如此呢?晚春以后紧接着就是初夏,这才是更为丰富、坚实、健旺、

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的季节。(节选自《樱桃》)

本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转入对樱桃寓意的阐发。②为樱桃新的寓意做衬托。③

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气息。

解析本题通过考查理解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考查对行文思

路的理解。画线句意在说明古人把樱桃看作是春尽的象征,樱桃

意味着伤春惜别之情。结合画线句的上下文,回答画线句所起的

作用。上文是关于樱桃的介绍,下文是对樱桃新的寓意的阐发。

据此,回答画线句的作用。而文中诗词的引用,则起到了彰显文

章底蕴、增强文化气息的作用。

规范养成结构作用类题目的审题答题规范指导

一、全文结构作用分析题

常见题型有:(1)直接梳理文章思路,答题时要根据事件发生的

各个阶段,梳理出明晰的结构思路。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

纳梳理。

(2)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变化。散文大都是流动的感情抒发,

一般以感情为突破口,因此,在文章思路上经常考查作者思想感情(心

理)发展的脉络,如2013年高考广东卷第18题:“我”在过岭的三

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2012年高考

安徽卷第12题:文章前一部分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

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做此类题,必须用感情词(心理词)组

织成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感情词(心理词)可以从原文中提取,有的

则需要自己概括。

规范训练(2012.大纲全国)《听朗诵》(原文见本专题题型一“高考

现场”部分)。

1.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

②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

题,层层深入;③以明确鲁迅文章与道义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

呼应,顺理成章。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布局谋篇的能力。作者以情感为主线行

文,写了“不安定”之感的原因、经过、结果,逐层深入。开头

由听《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朗诵,回忆起年轻时读这篇文章的情

形,引发时间无情的感慨,再由此谈及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因

素,最后揭示出“文章与道义共存”的主旨。

二、局部句段结构作用分析题

1.审题

审题要关注四点:

(1)所给句段在文内(或段中)的不同位置。位置不同,作用不同,

答题自然不同。另外,注意所给句段的数量,如句子,是几个句

子;段,是一段还是几段,段数越多,答题越复杂。

(2)答题角度。这一点最重要。有给定角度的,如“结构中的作

用”“内容上的表达作用”等;未给定角度的,只是笼统地问

“XXX(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注意题干的暗示性。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H《岳桦》第14题:

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

样写有什么作用?

该题干暗示了一个信息:插入。由此自然明白“插入”起到“补

充或解释”的作用。

(4)注意变式提问。如:文章为什么要从……写起,请分析开头

一段的写作意图。

2.答题

(1)掌握答题角度和答题模式

这种题,一般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来答。“内容”包括所选

文段自身写了什么,对全文中心的作用及表达了什么感情;“结

构”除开头、中间、结尾外,还要注意在线索、思路方面的作用。

另有两个特殊角度:一是表达角度,看所给文字在表达技巧上有

何特点,然后答出其表达作用;二是读者角度,看能给读者带来

什么作用。这两个角度不常用,可作为答题时的参考。

这种题型答题有一定的模式。如内容: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

抒发了……感情,进一步写出了……,等等。结构:放在开头,

点题,引出下文等。

这种题型一般的答题模式:

①结构类:

a.开门见山,总领下文。

b.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呼应

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为……做铺垫;与下文……

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

c.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

渡到……;由……转而写到……。

d.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

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e.线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次出现,……,层层递

进;逐层深入,把……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②内容类: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

发了作者……感情,营造了……氛围,奠定了……感情基调。

③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类:一般效果是引入自然,吸引读者,增

强感染力;特殊效果须结合语段所用的表达技巧来谈。

④读者角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产生共鸣,强化了读者

印象;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

(2)注意与句段作用相近的题型

文中引述性、插入性材料的作用题,其答法分三点:①对当前段

落的作用;②对全文主旨、结构的作用,如拓展思路,使思路灵

活多变,丰富了文章内容等;③引述性、插入性自身特点所带来

的文学性、文化性等作用。

规范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街"景

王安忆

①我要写的这条街,名叫江苏路。我对它其实并不熟悉,在它附

近仅仅居住了数年。只是当某一天,我突然发现它的街面房子拆除一

空,露出身后楼房白森森的山墙,它的街景一下子跃出在眼前。

②所以我对它不熟悉,还因为我很少去那里。我只是有时候走过

它的,与愚园路相交的十字路口。因为从我居住的弄堂后头,可穿入

它的某一条弄堂,这样大约可节省一站汽车路的光景。上海的弄堂在

马路后面就像一张网,阡陌纵横,有许多近道可抄。我穿过弄堂走过

它的路口,它的气息便漫了过来。这是一种很缠绵的气息,它泅染了

我的记忆。

③我记得这是一条狭窄弯曲的马路,挺闹的。但不是闹心的那种

闹,而是一种忙碌。这种忙碌又不是紧张,只是手脚勤快,停不下来,

停下来就挺造孽的。这种闹,有点明清的意思,哗然里总带着些节制,

不那么铺张。市声呢,以人声为主。即使是器械的动静,也是来自于

人的手脚。

④印象中,街面总是漉湿的,太阳也是潮热的,是南方黄梅天天

气。街两边大都是板壁的房子,顶上铺着黑瓦。太阳就从两边的瓦檐

之间照进来。二楼窗户送出晾衣服的竹竿,那一头就搭在行道树的树

杈上。窗户钩子上,就吊着一只风鸡,或者一条腌肉,还有洗净的拖

把,绞不干的水则滴在底下的人行道上。街面上的水就是这样来的。

但老虎灶也是原因之一。盛开水的水瓶大都塞不严瓶塞,一路滴滴答

答地过去。送水的木桶也大都漏水,漏出桶,再漏下粘辘辘的送水车,

热气腾腾地浇过去。卖鸡鸭血汤的小吃店就在街面上杀鸡拔毛,血水

顺了街沿流淌。阴沟又常是堵塞的,就有通阴沟的工人拖着长长的毛

竹片,哗啦哗啦地来了。这里有一种裸露的风情,腌月赞,逾遢,

粗鄙,性感。

学生用书~第136页

⑤不过,切莫以为这里都是些俚俗的生活,在那些低檐窄户的后

头,背静的弄堂里,也蛰居着一些文雅的狷介的人生。只要听听那里

钢琴声就知道,手指头在琴键上摸索出沉思的夜曲,还有天井墙上,

月光下的爬墙虎的影子。这都是些隐私一样的情节,藏匿在一扇扇缄

默的门窗里面,是不能做街景的。街景是要用一些皮实的东西做的,

要经得起捶打。别看是些破墙烂壁,却为那后面的娇嫩生活挡着风雨O

它其实是豁出去的决心,抹开了脸面。但时间久了,也磨出了一层皮,

或者叫茧子。所以,街景再怎么都是粗糙的。越是华丽的街景,越是

粗糙,带着些暴力,气势汹汹的。在那些灯火辉煌的街景之下,江苏

路就显得温柔了。不是服小抑屈,而是生性厚道,沉得住气。看起来

是寒酸,连扎拖把的布条,都专门开出一个铺子来卖,内里是沉着和

耐心,处变不惊。说它是街景,谁又知道它的心呢?它也是活的,有

着自己一心一意的生计。

⑥现在,它被扩展出一条平坦宽阔的马路,车辆飞速地行驶,发

动机声盈耳O那挤挤挨挨的街面房子,所形成的绵密的屏障拆除一净,

高大的山墙便矗立两边,本来在弄堂深处的庭院也面街而立。从我居

住的弄堂穿往江苏路,那马路对面弄堂里的一幢房子,据说是翻译家

傅雷先生的旧居。一九六六年,他和他的妻子,在家中引颈自尽。如

今,这弄堂正向着开阔的长安街风的马路大敞着弄口,没有任何景物

的遮蔽。我想到,那临街的落地窗里,会不会就是傅雷先生和夫人弃

世的悲恸之地?据说,那一晚,他们一一处理完身后琐事,嘱女仆早

些歇息,然后关严门窗,拉上窗帘,从容携手,赴黄泉之路。现在,

窗幔被扯开了,大亮于光天化日之下,心里不由得一阵剧痛。(有删

改)

2.第⑤段中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答案采用比拟(设问)的修辞,一方面点明市民生活的沉着、耐

心,一方面道出街景遮挡“娇嫩生活”的执着与决心;同时,为

下文写因街景被拆除一净而心里剧痛做情感上的铺垫。(答出对

“心”的理解和结构上的作用两方面,大意相同即可)

3.文章以傅雷夫妇从容离世的故事作结,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答:

答案(1)照应前文,再现一段文雅、狷介的人生。

(2)以故事作结,引发读者联想和深思,含蓄蕴藉。

(3)表达因“文雅”“狷介”遭粗暴对待的剧痛,使立意更加鲜

明。

练出高分结构作用分析题题组训练

一、基础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背水的日子(节选)

桃花

怀念背水的日子。

一路咕咚、咕咚背回来的水多甜啊!

水井为一林老树掩映,水井沿上常年绿树葱茏。初夏时候,漫山

的野百合,在风中摇曳飘香。秋天黄昏,那一树一树的黄连树叶,宛

如天边的晚霞,红得似火,燃碎一寨的宁静。冬天下雪时,山崖上零

零星星的积雪仿佛百合又开花。

背水,要清晨去。那时,井边好热闹,木水桶一溜儿排放在哨台

上,背水的人们在井边嬉闹着。只有舀水的人静静地蹲在井边,埋下

身子,用木瓢从井里一瓢一瓢地舀水,身影在井里晃晃悠悠。待舀满

一桶,轻轻地跳下井台,将麦秸编的垫圈放在桶底和后腰接触的部位,

桶绳往肩上一挂,微直起身子,便一路咕咚、咕咚将井水背回去了。

1.文章第一段十分简洁,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总领全文;③奠定了全文的情

感基调;④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解析对此类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它主要写了什么

内容?突出了什么?它和标题是否有联系,能否起到点题作用?

它与下文有什么关系?是总领全文,是引出下文,还是为后面的

内容做铺垫?它对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有何作用?有没有运用修

辞?其作用是什么?根据这些逐项对照,不难概括出答案。

(2009•江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

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

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

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

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却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

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

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

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

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

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节选自《木车

的激情》)

2.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

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做铺垫;②与文中

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

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

解析题目把“木车的激情”与“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对举出

来,暗示解题须解说后者对照前者的原因。这种原因,应该从内

容表达与结构脉络两方面分析。在内容表达方面,描写“现代人

及其交通工具”是为了衬托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的“激

情”;在结构脉络方面,是为了引起下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夜宿乌镇(节选)

朱希和

我是在谷雨之后走进乌镇的。高速公路两边的青山绿树烟湖和被

称为“江南”的无锡、苏州、嘉兴、杭州都在身后淡远,恰似那远逝

的江南。都市的繁华早已厌倦,我的目的地是心仪已久的乌镇——那

个目前还相对原始古朴的江南水镇,那个孕育了茅盾、老通宝和春蚕

的小镇。

进入乌镇正是黄昏时分,夕阳下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巷深

弄,枕河人家,立刻给我一种江南水乡风韵的惊喜。……

晚饭后我去夜游,这是乌镇最富于诗意的时刻。……

躺在酒店的床上,我很快就醉入了梦乡。夜梦里,我于烟雨濠濠

中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小路,寻找那江南二胡的一抹忧伤。与其说是

寻找二胡的一抹忧伤,还不如说是寻找江南文化的残梦。忽又觉得天

上飘起了细雨,我撑起一柄油纸伞,徜徉在杏花春雨的小巷,却始终

未寻见那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我这才明白,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

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我不仅是惆怅,更多的是伤感。

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放光彩,江南文化就

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

3.文章最后一段写作者的梦,从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照应开头的江南正在远逝,点明并深化了文章主旨;②

作者表达了对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

消逝的忧思与伤感,并发出了拯救江南文化的呼声。

二、核心题组

(2010.湖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烟花三月下扬州

熊召政

①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

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

北,不属江南。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

了江南。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

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

是近南而远北。杜牧写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

箭",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

②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

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

有坏。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蹒之后,它总能顽

强地恢复生气。“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也

是合适的。

③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代李斗撰著

的《扬州画舫录》了。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值得记述的盛事比扬

州还要多。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顾禄的《桐桥倚棹录》,

都不及李斗的这本书。

④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其繁华、

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西湖之名借

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

了扬州的特色。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亮的词儿,

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好

意思。我们说“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便有点损他不堪重用;说“他

专门做小事儿”,便暗含了鼠目寸光。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

取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照这个理儿,瘦西湖

完全可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国秦淮”或

“银秦淮”了。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

不掩书香,负责给山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李斗这样的秀才。这两

处名字最令人寻味: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

也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

也就格外地诗化了。

⑤如是,话题就回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上头,知道扬州的地理

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

相配的壮阔逶迤的峰峦沟壑,秋老时分到扬州的意义就不大。杜牧说

“秋尽江南草未凋”,未凋并不等于酸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莺

歌燕舞的三月却不一样: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

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此时的

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

浮漾着兰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

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句子把我们东

方人的审美意趣,写得如同梦境。在三月的扬州,我们是可以寻到这

种梦境的。

⑦为了这梦境,我曾动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念头。2007年,我

打听何处可以雇一条船,邀二三好友于黄鹤楼下出发,一路吟诗作画,

听琴吹箫到扬州去。结果人家告诉我,现在从武汉到扬州,根本无水

路可通。后来打听到,从杭州或苏州出发,可从运河到达扬州。我又

来了兴趣,让朋友去觅一只画舫。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这一段运河

虽然畅通,但除了运送货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绝了踪迹。

⑧由此我想到,坐一条船于烟雨濠濠的江上,去拜访唐代的扬州,

已是完全不可能了。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若有意去

欣赏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只能自驾车从高速路上去了。(选自《中

国小记》,有删改)

4.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

的作用。

答:

答案(1)“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结构上总结

第①段,意在和北地风光进行对比。

(2)“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着眼点,在结构上收束

上文,引起下文,有贯通全文的作用。

(3)“秋尽江南草未凋”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意在引出下文对扬

州三月时节的景色描写。

(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结构上照应前文,

意在凝聚全文的审美意趣,引出下文。(任选两处作答,意思答对

即可)

解析本题涉及引用诗句在结构上的作用,答题时既要关注上下

文内容,又要注意引用的诗句在文中所处的位置。可以从总结上

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等角度考虑。

三、综合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吃喝之夕卜

陆文夫

我觉得许多人在吃喝方面都忽略了一桩十分重要的事情,即大家

只注意研究美酒佳肴,却忽略了吃喝时的那种境界,或称为环境、气

氛、心情、处境等等。此种虚词不在酒菜之列,菜单上当然是找不到

的。可是对于一个有文化的食客来讲,虚的却往往影响着实的,特别

决定着对某种食品久远、美好的记忆。

五十年代,我在江南的一个小镇上采访,时过中午,饭馆说饭也

没有了,菜也卖光了,只有一条蹶鱼养在河里,可以做个鱼汤聊以充

饥。我觉得此乃上策,便进入那家小饭馆。

这家饭馆临河而筑,正确点说是店门在街上,小楼是架在湖口的

大河上。房屋下面架空,可以系船或作船坞,是水乡小镇上常见的那

种河房。店主领我从店堂内的一个窟窿里步下码头,从河里拎起一个

扁圆形的蔑篓,篓内果然有一条活蹶鱼,约两斤不到。

我从一架吱嘎作响的木扶梯上了楼。楼上空无一人,窗外湖光山

色,窗下水清见底,河底水草摇曳;风帆过处,群群野鸭惊飞;极目

远眺,隐隐青山若现。“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鱼还

没吃呐,那情调和味道已经来了。

“有酒吗?”

“有仿绍。”

“来两斤。”

两斤黄酒,一条蹶鱼,面对碧水波光,嘴里哼哼唧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