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12《祝福》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12《祝福》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12《祝福》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12《祝福》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祝福》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祝福》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师:大家下午好!今天咱们就不起立了。因为我前两节课听过同学们起立喊口号,我在下面特振奋。我想:咱们学《祝福》,需要沉静下来,就不喊口号了,好吗?——同学们读完一遍《祝福》的请举手!——还有两遍的、三遍的!太令我感动了!当然,我知道你不是为我而读,是为鲁迅而读。读完之后喜欢的同学请举手!有同学很犹豫,不要从众,鲁迅先生最反对从众。读时觉得挺费劲的同学请举手。好,有两位。为什么?

生A:因为有的语言跟现在是不一样的,我要去查那些字的具体意思。还要去找鲁迅这篇文章的主旨。

师: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是在1924年,距离提倡白话文不太久,可能会有语言障碍。再就是要试图去找出主旨,这有难度。

生B:有一些话理解不了,可能是当时社会环境和现在不一样。

师:时代久远,加之鲁迅先生的行文风格,理解起来有困难。其他同学都是喜欢读的吗?好,你为什么喜欢读?

生C:因为人物描写非常出色。比如说“我"遇到祥林嫂这一段,“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写得真好。

师:人物描写深深地吸引了这位同学。

生D:我喜欢读。鲁迅的文章是一种反映社会的文章,特别有深度。比如说他反映的社会现象是现在、过去都有的,都值得我们去反思。鲁迅的语言虽然看起来很普通,但它蕴含深意,读一遍和读两遍,感受是不一样的。

师:说说怎么不一样。

生D:读第一遍,我认为祥林嫂可能就是因为自己的原因;第二遍我才发现,她生活在那样一个社会,每个人对她都不是很好。

师:好。第一遍觉得祥林嫂的不幸是个人原因,第二遍更关注社会原因,认识在不断深化。同学们都认真读了,我检验一下成果,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复述文章。

(生E复述,略。)

师:好。复述得准确吗?

生(众):差不多。

师:差在哪里?

生F:他还差一点,祭祀共有三次,其中有两次祭祀,他们不让祥林嫂参与,然后祥林嫂自己也感到……

师:挫败感,是吧?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众):没有。

师:一开始我还为这位复述的同学担心,听到最后石头落地了。知道我担心什么吗?

(学生没有反应。)

师:题目能改成“祥林嫂的故事"吗?

生G:不能。因为祥林嫂的故事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倒叙。

师:那另一部分呢?

生G:是“我”——小说作者的故事。

师:“我”,不要丢了。注意,是作者吗?不是,是故事的叙述者“我”。刚才复述的同学最后说出来了,非常好。我们读小说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叙述者是谁。就像《孔乙己》,叙述者是谁?

生(众):“我”,咸亨酒店的小伙计。

师:《故乡》呢?也是“我”。有“我"和没“我”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一会儿咱们再看。刚才有同学说喜欢读是因为人物塑造得好,如果我请同学们在祥林嫂之前加修饰语,你会加什么?先不要急着发言,要尽量地想清楚、想全面。随便加一个是很容易的。(有学生举手)再想一想,不要着急。慢一点没关系。忍不住,是吗?(学生笑。)

生H:她是一位被剥夺存在权利,生活在最底层的,极为悲惨不幸的女子。

师:存在权利?哪里能看出?

生H:她说阿毛被狼叼去的那件事,慢慢被人们咀嚼、厌弃,感觉祥林嫂是一个没有必要存在的人。

师:“使厌见者不见"。继续往下说,“底层”不用讲,太清楚了。“悲惨"表现在哪里?

生H:她被婆婆胁迫嫁了一个本来不想嫁的人,后来生了儿子,本来过了一段挺幸福的时光;但男人因伤寒死去,儿子又被狼叼去,最后她要在阴间跟儿子见面,也不知道能不能见成。

师:好,请坐。祥林嫂的一生充满了不幸。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I:祥林嫂还是一个本分、勤劳、容易满足且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人。从她的外貌描写“顺着眼”中可看出她的本分,干活一个人顶好几个人,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后面有一段柳妈说她嫁了两个男人,就可能会被阎王锯开,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赎她一世的罪过。祥林嫂就努力存钱,然后去捐了门槛。

师:从这位同学的分析可看出,祥林嫂是一个本分、勤劳、易满足的人,同时也深受封建思想影响,极力要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她是按照什么去改变命运的?

生(众):按照封建迷信思想。

生J:我认为她是一个极度可怜的人。在四叔家打工时,她被婆婆强绑回去,当大家饿时才想起她,而且找的不是她这个人,文中用的是寻找“箩筐"。她被当作一个物品,让婆婆拿去嫁人得彩礼。

师:你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吗?可怜到什么程度?

生J:可怜到都不能说是一个人,只能说是一件没有灵魂的物品。

师:“找箩筐”,鲁迅先生是多么犀利,在鲁镇人心中祥林嫂的存在有时还不如一个箩筐!

生K:她是一个本分且求而不得的人。一开始她只想去四叔家打工,结果被婆婆带走;后来她只想和自己的孩子阿毛一起生活,然而阿毛又被狼叼走;再后来她就想把希望寄托在地狱里面,然后又被“我"模模糊糊地应付了过去。

师:求什么而不得?

生K:求安稳而不得。

师: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中说:中国有两种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祥林嫂的一生是不是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刚才你说她想到地狱和自己的孩子见面都不能,为什么?

生K:那两个……不是人的……

生(众):那两个鬼要锯开她。

师:欲活不能,做鬼都做得不踏实。所以鲁迅先生有一句话,“在中国不独做人难,做鬼也难”。唉,祥林嫂!

生L:她是一个对现实无能为力的人,她曾想过反抗命运强加给她的不公,但却遭到现实无情的打击,最后再也没有勇气和能力反抗。

师:你是说她曾经反抗过,对吗?

生L:她是从婆婆家跑出来在四叔家打工的;后来她又反抗被嫁;然后是去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去捐门槛。

师:非常好。还有吗?

生L:没有了。

师:有没有同学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

生M:我觉得她还是有反抗的。因为在开篇她问“我"这个世界上有鬼吗,可见她是有疑惑的,所以我觉得她最后对命运还是有一丝反抗的。

师:有一丝反抗,关于灵魂的问题,对吗?(换向另一位学生)你想说的是哪一点?

生N:我想说她没有反抗。因为她被步步逼入了绝望,甚至无人愿意听她倾诉,直接被人忘记了她的存在,已经倦于反抗。

师:倦于反抗,请坐。

生O:她后面也有反抗,文中说:“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当时人们都觉得祥林嫂就不应该存在于世上,而她就算一个乞丐,也在坚强地活下去。当然,鲁迅在这里用了反语。

师:好,分析得不错。请坐。出逃,然后去“撞”,以生命为代价去反抗。捐门槛,花了多少钱?将近两年的工钱,这个代价是很大的。同学们对祥林嫂的这些反抗没有疑义。祥林嫂最后有没有反抗?大家注意刚才这个女同学说了一点,祥林嫂还是有一丝反抗,她问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为什么说这也是一种反抗?大家要注意,祥林嫂生活在一个迷信的社会,人们相信死后有灵魂,这几乎成了天经地义。但是祥林嫂活到最后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疑问,她不相信了,有了灵魂之问。她问的时候,眼神是怎样的?从课文中找找。

生M:“忽然发光”,原来是“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问的时候眼睛发光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时她的心在发热,这是最后一搏,不是一丝的反抗,是在用生命反抗。

师:很好。临死前的这一问,写得很棒!它写出了祥林嫂坚毅的挣扎和最后一搏。她非常渴望见到阿毛,但又害怕被锯成两半,“死后的灵魂”之问,是一个多么尖锐、深刻、紧张的思想矛盾呀!这样的内心痛苦和精神创伤,比起一般描写人物的挨饿受冻等肉体上的痛苦,真不知道要深刻多少!

师:大家看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众):非常坚毅。

师:对,她很悲惨,但很坚毅。就是这样一个坚毅的人,到最后还是被毁灭了。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摧残的本分的、善良的、易满足的、坚毅又可怜的社会底层的悲剧人物。

师:读小说,不仅要读出作者写了什么,更要看一看作者是怎样写的。大家思考一下鲁迅先生是怎样写祥林嫂的悲惨,突出她的悲惨的。

生P:从祥林嫂的外貌来说,最开始是“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只是顺着眼”;第二次当她的男人和小孩都死了之后,她的脸色还是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还是“顺着眼”,但是“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说明祥林嫂的精神受到了重创;第三次就是“我”回鲁镇,见到祥林嫂时,她的脸“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此时祥林嫂已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壳了。她的希望被一步步地毁了,我觉得鲁迅是从她的神态和外貌表现她的悲惨的。

师:讲得非常好。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外貌特别是眼睛的描写,以及神态变化的呈现,凸显了她不断被摧残,精神状态一步一步发生变化。还有吗?

生Q:鲁迅还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她的悲惨。就单说祥林嫂帮忙祭祀的环节,一开始她是祭祀的主工,她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第二次回来时,祥林嫂被四婶嫌弃,她是“讪讪的”,这个时候她是很疑惑的;最后,四婶第二次让她收手,她就“像是受了炮烙似的”,这时她就已经是完全绝望了,她明白自己就算是捐了门槛也很难赎罪了。

师:这位同学注意到了动作描写。这里不仅要注意对祥林嫂的直接描写,还要关注祥林嫂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反应。四婶不让她摆祭品,是不是有三次?大家注意,这三次说话一样不一样?

生(众):不一样。最后一次和前两次句式不一样,语气更强烈,表达了四婶对祥林嫂的厌烦。

师:对,很好,同学们有一种语言的敏感,知道同样的话不同的语序,就会产生不一样的语气,最后一次可谓是对祥林嫂的致命一击。

生R:我觉得作品是通过祥林嫂的经历和人们对她的态度来表现她的悲惨的。祥林嫂的经历,就是她逃出家来到四叔家做工,之后被她婆婆强行绑回去嫁人,到后来她第二个男人死了,她儿子也被狼叼走了,她又再次回来。儿子被叼走,对她来说是特别大的打击,可人们却把它当作一种笑料来咀嚼,来品味,没听过的人还特地跑过来找她询问。后来当这件事被听厌了后,有人又从祥林嫂的伤疤上来找乐趣。最后,“我”模糊的回答更让祥林嫂绝望,而四叔却在她死时觉得她是一个谬种。所以,我觉得是从她的经历和人们对她的态度来表现她的悲惨的。

师:好,请坐。大家注意这位同学谈了两点:祥林嫂的经历,出逃、被迫再嫁、夫亡子丧,非常惨;还有就是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这两点,作者是怎么写的?叙述方式一样不一样?

生S:她的丈夫死是卫老婆子说的,她的儿子死是自己说的。

师:注意叙述方式。

生S:丈夫死是卫老婆子转述的,阿毛死是她追述的。

师:放到幕后去写,别人转述或者自己追述。鲁镇人对她的态度是怎么写的?

生S:作者直接叙述。

师:为什么这样写?重点是写什么?

生S:我觉得重点是写鲁镇人对祥林嫂的态度,反映了人们对她的漠视。

师:好,非常好,请坐。这是同学们的一个发现,对祥林嫂的经历,作者基本上是通过别人的转述或祥林嫂自己的追述来讲,比如婆婆把她绑走,丈夫死,大伯把她撵走;但是写鲁镇人对她的态度时,作者大都是直接叙述的,比如说四叔、四婶、短工、柳妈、其他鲁镇人,是不是都是直接写的?——那么,你就能够看出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更是作者要重点表现的。注意,鲁迅先生有一个特点,他用笔极其俭省,他写完作品都要用心修改,绝不多一字。这篇文章哪里是反复讲的?

生(众):阿毛的死。

师:为什么要反复讲?而且几乎是一字不差地反复讲。

生S:因为我觉得阿毛的死是对祥林嫂人生的一个重创,她都痛苦得麻木了。而且是她人生的转折,因为她被迫嫁第二个男人,有了阿毛,她就觉得自己的日子还可以,还能这样过下去;但是阿毛死后,她的人生跌落到了低谷。所以说,我觉得鲁迅先生反复写这个就是强调祥林嫂的悲惨,她诉说是想得到人们的同情;但鲁镇人对她还是说话带刺,而且就是一种看乐子,取笑她,由此更能看出鲁镇人的冷漠。

师:非常好。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写这一部分的,好好咀嚼一下语言,把重点词语圈出来。好,你来鉴赏一下。

生P:她说完阿毛的故事以后,四婶的眼圈就红了,然后就让她继续在他们家做工。然后到了和鲁镇的人们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有一段描写,就是镇上的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不同。

师:大家注意“仍然叫她祥林嫂”,这里强调的是哪个词?

生(众):仍然。

师:对,是“仍然”。为什么不叫她“贺六嫂"呢?音调和先前为什么不同?

生(众):因为过去好女不嫁二夫,人们不认可她嫁贺老六,心中嘲笑鄙夷祥林嫂。

师:同学们,祥林嫂是被绑着卖给贺老六的,这完全是别人干的,但寡妇再嫁和再寡的所谓罪名和耻辱,却全部要她一个人来承担。由“祥林嫂”这样一个名字,鲁迅先生揭露了从一而终的荒谬性。我们接着来欣赏。

生P:她讲第二遍故事的时候,男人听到这里收起笑容就没趣地走开了,女人们还陪出许多眼泪来,但是到了后面她反复向大家讲时,所有鲁镇人一听都厌烦得头疼。

师:鲁迅先生哪些词语用得精妙?

生P:厌烦。

师:还有吗?

生T:“陪出许多眼泪来"的“陪”,“停在眼角"的“停”也用得非常好。

师:为什么?为什么不说“流出眼泪"?

生U:“流”太一般了,因为“陪出眼泪"说明这些人根本不是真正关心她;“停”是指早就准备好了的,不是发自内心的同情——

师:而是有一种表演的意味。再往下看,还有哪些词语更能刺痛我们的心?

生V:“满足的去了”,不但不同情她,反而觉得别人好惨,“我”没有那么惨,“我"真开心,“我”真幸运。就是以别人的悲伤为乐,他们的人性已经扭曲了。

师:他们通过祥林嫂的故事来满足自己猎奇的心态。还有吗?

生T:“咀嚼赏鉴”,我们平时是赏鉴玩物、艺术品等,这里是把别人的痛苦当作一种赏鉴的材料。

师:你看鲁迅先生多狠!他揭示的就是国人一方面把他人的灾难、痛苦审美化,另一方面又通过鉴赏他人的痛苦,来使自身的痛苦得到排解、转移,直至最后忘记的这种心态。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呢?

生W:我觉得是因为鲁镇人受封建礼教的熏陶,每个生活在底层的人都过着比较艰难的日子;但是当他们看到别人比自己还要痛苦的时候,就会得到某种安慰,然后他们就觉得自己的日子需要用别人的痛苦来填充,这能让他们的日子显得没有那么痛苦。也就是以别人的痛苦来作为自己活下去和快乐的一些支撑吧。

师:很好,但要注意一个词,不是受封建礼教的“熏陶”。“熏陶"一般用来指受美好事物的影响,这里我们可以改用一个词——

生W:毒害?

师:对,“毒害”更好。因为自己的生活本身就是无聊的,是艰难的,那么总要找一点乐趣活下去,这能让我们想起鲁迅先生的哪篇文章也有类似的描写?

生(众):《孔乙己》。

师:对,《孔乙己》中的看客们。这已不只是无聊和冷漠了,这是无情,是一种人性的残忍。在描写祥林嫂追述失去阿毛的事情的过程中,作者写尽了鲁镇看客们的嘴脸。这比直接描写亡夫失子的场面更强烈、更深刻。亲人的死亡虽然不幸,但不一定是最难忍受的;失去精神支柱,而又求而不得,还要遭受种种的鄙视和奚落,才是最难忍受的。悲哀痛哭也不一定是最痛苦的内心表现,像祥林嫂这样欲哭无泪又无感情变化的麻木诉说,不是含着更多的痛苦和无奈吗?不是更能引起我们读者的同情和思索吗?为什么她反复说阿毛的死而不说贺老六呢?那可是她的丈夫啊!

生X:她嫁她丈夫是被迫的。

师:嫁了之后呢?贺老六对她怎么样?鲁迅先生在小说里没有交代祥林和贺老六怎样对待妻子,为什么?在这种男尊女卑、男女极端不平等的社会里,是谈不到真正的爱情的,因为在鲁迅先生看来,问题不在于哪个人的好或坏,也不在于个人处境的顺或逆,而是在于整个社会制度,这是不以个人的品德和愿望为转移的。所以,祥林嫂最怀念的,不是祥林,也不是贺老六,而是儿子。鲁迅先生这样处理,不是偶然的,而是根源于他对问题的本质认识。他曾经这样说:中国的女性只有母性和女儿性,而没有妻性,做妻是被迫的。因为过去嫁人不像我们现在可以自由恋爱,而是被迫的。鲁迅先生实际上也是通过这个来揭示这一点。她出嫁从夫,祥林死了,她也依然从属于夫家,不可能获得独立和自由,所以婆婆可以随便把她绑走,卖掉;贺老六死了,就得从子;儿子死了,她依然还是夫家的从属品,夫家的人有权处置她,收屋赶走她。脱离了夫家,断绝了同夫家的一切联系,也依然不能独立,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两个丈夫还要争,还要把她锯开。同学们想想,祥林嫂何来妻性呀?所以,祥林嫂最怀念的只能是儿子,而不是丈夫。

师:刚才咱们重点讨论了鲁镇人对祥林嫂的态度。直接写鲁镇人对她的态度为什么更能突出她的悲剧色彩呢?

生Y:因为我觉得这些人就是当时社会的代表,就是封建统治下思想被禁锢的人对祥林嫂的冷漠。

师:冷漠,那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为什么要突出冷漠呢?

生Y:是为了突出当时的社会环境,鲁镇也是当时社会的一个代表。

师:一个缩影,对吧?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学生回答不上来。)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鲁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也就是这篇小说的社会环境。那为什么要集中写?(指一位女生)我能看出你在思考。

生Z:我认为他不仅是要写祥林嫂悲惨的故事,而且想通过这个故事、这些人的态度给人们一点思考,他要改变这个现状,他不想周围的人被那种封建思想所禁锢。

师:是什么现状?

生(众):人吃人。

师:祥林嫂悲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众):是这个吃人的环境。

师:为什么要写人们对她的态度?这就是逼着祥林嫂走向绝路的根源。刚才那位同学说得非常好,鲁迅先生写《祝福》不单单是为了写祥林嫂怎样悲惨,更是为了写祥林嫂悲惨的根源在哪里。对祥林嫂的那种冷漠无处不在,这暴露了国民的劣根性,同时这也是人性的残忍。鲁迅先生表现那种冷,思想上站得高,不一定要横眉怒斥、剑拔弩张,而是表现在形象描绘的深刻性上。鲁四老爷对待祥林嫂,按数给工钱,看不到露骨的剥削;柳妈更是从善女人的角度解救祥林嫂;短工以及其他的鲁镇人也不曾打骂过祥林嫂。但,就是这一切的冷把祥林嫂推向了死亡的深渊。大家再想想,祥林嫂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向“我"发出那个“灵魂之问”?

生(众):“我"是有文化的人。

师:还是什么样的人?

生(众):出门人。

师:对,不是生活在鲁镇的人,因为鲁镇人都相信这个问题了。那“我”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不能。为什么不能?在回答祥林嫂时,“我"是怎样的心态?——像教师在旁边盯着的那种窘迫、那种尴尬。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生X: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反映了社会当中的那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反封建的时候是比较软弱的。

师:好,请坐。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上课开始时提到的一个问题吗?“有‘我’和没‘我’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不一样?叙述者的不同,其实不仅体现了作者如何讲这个故事的艺术,更隐含了作者的立场和态度。在这里,作者实际上是写出了以“我”为代表的启蒙者,但是祥林嫂所问的死亡及命运问题,可以说是关于人的生存的最尖锐也是最深刻的问题,所以能将“我"这个自认为是脱离鲁镇的现代知识分子置于困境。“我”对这类形而上的深层问题缺乏关注与思考,面对祥林嫂的追问,落入“说出真实"与“说谎”的两难境地。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死结,解不开。无论“有”还是“无”,都意味着永远的不幸和苦难,都无法解除祥林嫂的疑惑和恐惧。这说明什么呢?祥林嫂的问题是一个真问题,不仅“我”解不开,鲁迅先生能解开吗?鲁迅先生也解不开。同学们想一想祥林嫂,你看看,她真的没办法,她的命运不是靠启蒙就

能够解决得了的。

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深刻之处,他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将自己也逼到绝境。这也许正是鲁迅先生作为启蒙者的成熟之处。他不是要明确地给我们一个答案,而是提出一些问题。启蒙是先进的,但是有时启蒙也会遇到问题,遇到尴尬,遇到困难。鲁迅先生也有疑惑!他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而不是提供“疗救的方案”。所以,这篇作品收在鲁迅先生的哪部集子里?

生(众):《彷徨》。

师:非常好,它是《彷徨》的第一篇。同学们,现实生活中有好多问题,不一定就是有答案的。但是我觉得祥林嫂很可贵,可贵在哪里?——去怀疑,去思考,去反抗。当然,有时她可能反抗的不是封建礼教,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好好地去思考。《祝福》的作者鲁迅先生更可贵,看清本质,又承认自己的无奈、无能,正因为意识到自己不是真理在握的救世主,才更多了一分理解和悲悯。

《祝福》是1924年发表的,距今近100年了,每一次阅读就像开始那位同学所讲,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因为有太多可探讨的地方,这就叫经典。咱们一节课不可能穷尽全部问题,不要说全部问题,许多问题都谈不上,我们可能只说了一点点。我希望同学们课下再去认真地思考:是不是我们读者就是其中的一个角色呢?刚才有的同学说那是封建社会、封建礼教,我还听一位同学讲我们现在来读还有启发,这说明什么?——对,经典它是有穿越性的,而且往往当人们遇到困难、想不明白时,或社会出现问题时,人们就会想到鲁迅先生。刚才咱们讲了鲁镇人的冷漠,还有短工对祥林嫂的冷漠,这都是底层人对祥林嫂的冷漠。大家想想,我们这个社会中有没有冷漠?

生(众):有。

师:所以,不能说这是局限于哪一个社会的问题。你们最近看微信了吗?现在有一个比较火的、关于文学作品解读的问题,就是康震教授对《石壕吏》的解读。这个周末可以回去看一下,看看你是怎么理解的。我就不说我的看法了,同学们自己去思考,好吗?好了,咱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祝福》是一篇经典课文。所谓“经典”,有这样一种常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