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版)专题19 非连续性阅读(含答案与解析) _第1页
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版)专题19 非连续性阅读(含答案与解析) _第2页
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版)专题19 非连续性阅读(含答案与解析) _第3页
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版)专题19 非连续性阅读(含答案与解析) _第4页
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版)专题19 非连续性阅读(含答案与解析)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9非连续性阅读(2023·北京·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2005年开始,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每年要对北京市民的公共行为文明程度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观测。在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和论证,确定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该指数能够体现市民文明素质发展状况,能够衡量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程度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成效。提升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要求市民不仅在某一个方面提升文明素质,而且在所有的公共生活领域全面提升文明素质;不仅要求某一部分群体提升文明素质,而且要求全体市民共同提升公共文明素质。这已经成为全体北京市民共同努力的目标。明确的目标是提高首都公共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基础。材料二2005年至2022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实现了“十七连升”,2022年已提升至90.69。九大公共生活领域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如表1所示,在各项一级指标中,排名前三的是医疗秩序、网络空间、公共交通。值得关注的是,________。据报道,在“公共交通”的下一级指标中,“文明交通践行”由上年的72.61提升至90.25。在“文明交通践行”各指标中,“驾车时会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数值最高,为92.43,表明驾驶员已具有良好的礼让意识。年度数据能够对全体市民发挥激励作用,建立年度数据的激励机制已成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方式之一。合理的工作方式是提高首都公共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策略。表1

2022年九大公共生活领域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一级指标医疗秩序网络空间公共交通绿色环保公共卫生公共秩序社区和谐文明旅游文明观赏文明指数92.0691.5990.8990.6790.5290.4090.3589.8489.49材料三2022年9月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发展报告》白皮书。该报告梳理了两年来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的情况,总结了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积累的有效经验。白皮书明确了推动文明行为促进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北京市将进一步推进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努力增强“讲好文明故事”的文化底蕴,持续开展“文明旅游”等主题活动,继续完善公共文明引导员管理办法、文明行为记录制度、道德典型人物的关爱礼遇机制等配套制度。这些举措应能解决北京市公共生活领域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工作举措是提高首都公共文明建设水平的有力保障。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能衡量城市文明进步程度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成效。B.提高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要求全体市民在所有的公共生活领域提升文明素质。C.“驾驶员已具有良好的礼让意识”能说明2022年“文明交通践行”指数的提升。D.2022年发布的白皮书提出了解决北京市公共生活领域突出问题的多项重要举措。2.根据材料二的文字内容和表1的信息,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下列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医疗服务领域文明指数位列第一 B.公共交通领域文明指数排名第三C.两个一级指标的文明指数将近90 D.九大公共生活领域文明指数均有提升3.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提高首都公共文明建设水平需要从、、三个方面系统设计,整体推进。(2023·广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粮食是历史深层的决定因素,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各个国家历朝历代的首要之事;粮食也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粮食的影响无处不在。纵观世界,人类主要有两大粮食作物——水稻与小麦。从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来看,水稻比小麦占优势。当前在中国,水稻可从海南岛种到黑龙江,种植区域更广。从食用情况来看,稻米食用比小麦方便,稻谷脱壳成米就可直接煮食,而小麦一般得脱壳后加工成面粉才拿来食用。小麦不大可能做成“米饭”,但大米可磨成粉,制作食物。(摘编自岳玉峰《中国水稻史话》)【材料二】中国的饮食当中,最平常也最离不开的食物就是五谷。据记载,古代“五谷”之说始于春秋战国,后来逐渐约定俗成,“五谷”即指稻、黍、稷、麦、菽五种作物,分别对应着今天的水稻、黄米、小米、小麦和大豆。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相沿了两千多年,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常常因时而异。但水稻作为华夏民族主要粮食的地位始终得以维持。汉朝时期,中原及关中是当时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江南人口稀少。那时各地区人口的多少,与当地的粮食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当时水稻在南方很重要,但其总产量远不及北方主要作物——小米。唐代开始,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才日益提高,并在唐末登上第一粮食作物宝座。宋真宗年间,从越南引进的优质水稻品种——占城稻在江淮引种成功,而后在东南各省普遍栽种,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并得以供养宋朝末年创纪录的1亿人口。水稻作为首要粮食作物的地位终于得到彻底巩固。到明代,人们有“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一说,可见水稻在粮食供给中的重要地位。后来,随着人口的迁徙和垦荒的推进,水稻“南征北战”,从“苏湖熟”到“湖广熟”,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一个个故事记录了水稻与区域文明发展之间的关联。水稻不仅是续命养身的第一大主粮,还是孕育中华文化和塑造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物。具有万年稻作史的中国,稻米文化已深入其中,无处不在。稻米文化不仅养成了今天中国人的许多生活习性,更培养了今天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摘编自程强《水稻之于中华文明》)【材料三】2022年中国稻谷、小麦、大豆种植面积及产量统计表种类种植面积(万公顷)总产量(万吨)单位面积产量(万吨)稻谷2945208497.08小麦2352137725.86大豆102420281.98(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下列说法与材料一、材料二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粮食的影响无处不在,它既是历史深层的决定因素,也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B.小麦一般得脱壳加工成面粉食用,稻谷可脱壳成米直接煮食或磨粉制作食物。C.汉朝时期江南人口稀少,尽管当时水稻在南方很重要,但总产量远不及小米。D.占城稻引种成功使宋朝末年人口创1亿纪录,占城稻由此成为首要粮食作物。5.下列对材料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介绍五谷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为了引出五谷种植时间的具体内容。B.加点词语“据记载”表明“五谷”之说有史料依据,体现语言的严谨。C.画线句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水稻在明代粮食供给中的重要地位。D.材料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不同时期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6.为什么说“食以稻为先”?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原因。(2023·福建·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勤俭节约"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无数历史经验教训启迪我们,勤俭节约是海晏河清之基,奢靡享乐是灾祸危亡之根。勤俭节约精神与个人修养、家庭和睦、社稷兴衰紧密相连。②勤俭节约精神是修身之基。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节约倡导的是一种适度、合理、节用的生活理念,蕴含的是以节俭惜物为荣、以奢靡浪费为耻的道德品质,于个体而言,既体现着一种“待物之德”,也内蕴着一种“修养之道”。奢靡浪费,糟蹋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会侵蚀人的意志品质。以俭养身,方能永葆本色。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形塑了敬畏感恩的价值理念,就能在成长历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培育不怕困难、勇于吃苦、抵御诱惑的坚强意志。③勤俭节约精神是齐家之要。在中国人心中,“家事”与“国事”“天下事”密不可分,优良家风与良好社会风尚总是紧密相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将勤俭节约摆在家风建设的突出位置。从《诫子书》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到《颜氏家训》的“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再到《朱子家训》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始终为中国人所推崇。④勤俭节约精神是治国之道。惟俭者兴,惟勤者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这一感叹,道出了勤俭节约的重要地位。“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国无俭必亡。”勤俭节约看似是不起眼的小事,反映出的是人格修养,但折射出的是人心向背,从根本上说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历史反复证明,一个国家要长足发展,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警示,绷紧勤俭节约这根弦,让戒奢尚俭、艰苦奋斗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摘编自谢卫平《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精神》)材料二: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递进式结构,先提出问题,再逐层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B.材料一第二段从反面论证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生活习惯的重要性。C.材料一综合运用事实材料、道理材料、数据材料,增强文章的说服力。D.材料二可以看作是材料一提及的“适度”“节用”生活理念的生动注释。8.下列两则事例,哪一则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事例一:某酒店推行“N-1”点餐方式,要求服务员根据比就餐人数少一人的饭菜量引导消费者下单,“按需点菜”。事例二:司马光注重家庭教育,曾作《训俭示康》告诫其子要以节俭为美德,不可追求奢靡生活。9.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内容,简要点评下面两位同学的行为表现,表明你的态度,说明你的理由。同学甲洗手后没有关紧水龙头就离开了,同学乙看到后马上上前拧紧了。(2023·新疆·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今年,舞剧《五星出东方》中“锦绣”舞段惊艳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兔年春晚,使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这件珍贵的文物在人们的生活中又“活”了起来。【材料一】①1995年10月,中日联合考察队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的一处汉代墓葬中,发现了一件色彩鲜艳的锦护臂。整件护臂长18.5厘来,宽12.5厘来,在织锦的彩色纹样间,8个篆体汉字跃然而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是迄今为止新疆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中国”二字,诞生于汉代,距今两千多年。②“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质地为蜀锦,蜀锦素有“寸锦寸金”之脉,当时只有长安和成都才有能力生产。这件织锦护臂代表着当时我国乃至世界上丝绸织造工艺的顶级水平,是不折不扣的名贵品。③先看颜色,这件织锦护臂可谓色彩斑斓,用了汉锦中最高的五套档次,即蓝、绿、红、黄、白五套彩色经线与一套纬线相交,质地厚实。五色配置讲究,分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对应,正是“五星”所体现的内容。再看图案,样美观流畅,五色丝线错落有致地织出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8个汉字,以及星纹、云纹,还有孔雀、仙鹤、白虎等祥禽瑞兽这样。书法文字与灵动图案的和谐匹配,十分罕见。④织锦护臂通过色彩、图案和文字把天文、史实和古人的五行观念等巧妙地融为一体,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特殊魅力,显示着一种强大的信心和力量。方寸之间,浓缩了历史,凝结着文明,展现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博大与坚韧。(选自《中国民族报》2023年5月9日,有制改)【材料二】①一年多来,舞剧《五星出东方》在全国多地已巡演30余场,登上央视《国家宝藏》等多个热门电视节目,相关话题的网络曝光量超5亿次,相继捧回了第十七届“文化大奖”和第十六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舞剧播出后,根据相关调查和统计,今年春节期间和去年春节同期相比,进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参观人数上涨了150%,观众数量猛增,只为一睹护臂“真容”。②《五星出东方》的构思源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舞剧讲述了汉朝戍边将领奉,在精绝古城与北人首领之子建特,精绝首领之女春君,从剑拔弩张到并肩携手,从素不相识到惺惺相惜,最终结下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其中,奉贴身佩戴的织锦护臂见证了这一切。男主人公奉,女主人公春君和精绝城的名字可以在出土文物中找到依据,也正是基于史实高于生活的作,让这部作品得到了观众的认可。③舞,跳的是人民生活;历史,是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从历史的真实中提炼出艺术的真实,《五星出东方》以虚构之“事”映射历史之“真”以浪漫之“情”升华家国之“志”,让沉寂的文物绽放由新的光彩,也为以文物等史料为原型编排戏剧舞蹈、创新方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由了一些探索。让文物发声,让历史说话,传承中华文明的基因,守护中华民族共同的家园,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贵任。(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2月7日,有删改)10.下列对材料信息的理解正确一项是(

)A.“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有“中国”二字的文物。B.“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质地为蜀锦,由此可以断定此文物是当时成都生产。C.舞剧《五星出东方》的男女主人公和精绝城的名字都可以在出土文物中找到依据。D.“舞”是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舞剧《五星出东方》从历史真实中提炼出生活真实。1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用“18.5厘米”“12.5厘米”介绍了织锦护臂的尺寸;材料二用“30余场”“超5亿次”等数据体现了舞剧在全国巡演后所产生的轰动效应,语言严谨准确。B.“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体现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博大与坚韧,舞剧借助这件文物,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展现出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美好图景。C.织护臂这件文物,激发了艺术工作者的创作灵感,舞剧的巡演让尘封的文物舞动起来,绽放新的光彩,引起更多关注。文物的价值与舞剧的意义都得到体现。D.两则材料用真实的文物和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论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观点,逻辑严密,其有较强的说服力。12.舞剧《五星出东方》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件珍贵的文物“活”了起来。你认为还可以用哪些方式来宣传这件文物呢?请说说你的想法。(2023·河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让敦煌壁画再“活”两万年①科幻大片《侏罗纪公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科学家找到一块有史前蚊子的琥珀,从蚊子血中提取了恐龙的DNA片段,从而让已灭绝6000多万年的恐龙复活了。②这故事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但2022年天津大学的一项有关DNA存储的研究成果让人们离想象又近了一些。他们将10幅敦煌壁画的数字图像存入DNA中,通过加速老化等实验,发现这些壁画信息在实验室常温下可保存千年,在9.4℃下可保存两万年。③DNA竟然可以存储壁画?其实,这并不奇怪。自有生命以来,大自然一直用DNA来存储信息。纷繁复杂的人类基因组信息,就是记录在比细胞还小得多的DNA上,一代代遗传下来的。通过一根头发附带的DNA信息,就能复原生命体的所有遗传信息。DNA存储了亿万年来无数生物的遗传信息,可谓大自然中最好的存储器。如果能把海量的信息“写”到小小的DNA上存储起来,岂不便利?④壁画“变身”DNA,需要打破无机与有机的界限,如何才能实现这种“跨界”存储呢?这要从DNA存储的两个步骤——信息写入和信息读取说起。⑤先说信息写入。DNA含有A、T、C、G四种碱基,如果用数字中的0、1、2、3分别代表一种碱基,就能形成一个四进制碱基序列,然后通过编码转化,实现碱基四进制和计算机二进制的“对话”。据此,将敦煌壁画的数字图像转换成二进制的比特串,再通过编码将其转化为四进制的碱基序列,然后通过DNA合成技术将碱基序列写入DNA,壁画的数字图像就“变”为DNA了。⑥再说信息读取。正常情况下,可先利用技术手段将DNA存储的壁画数据拷贝出来,再通过专业测序仪器测得其碱基序列,然后通过解码将其转换为二进制数据,从而实现信息读取。⑦然而,存储了壁画信息的DNA跟天然的DNA一样,长期存放会产生断裂和降解等问题。如何从严重断裂和降解的DNA样本中读取信息,恢复原始的敦煌壁画图像呢?⑧天津大学团队创新设计了一种序列重建算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制备了一个DNA水溶液样本,放在70℃的温度下加速其断裂、降解长达十周,这类似于DNA在自然环境下千年万年的降解情形,在此过程中80%以上的DNA片段都发生了断裂错误。然后,团队根据设计的序列重建算法让96.4%以上的片段重新被准确组装和解码。最后,再通过一种编码方式解决了少量片段丢失的问题,最终让原始的敦煌壁画图像完美恢复。(作者:胡春艳

赵晖。有删改)【文本二】①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更海量、更稳定、更安全的数据存储方式,而DNA存储恰能满足这些需求。②DNA存储的最大优势是存储密度大。在硬盘上存储一个字节要占200纳米的空间,在DNA上则只需0.2-0.3纳米。如今,各大网站存储数据需要多个面积数倍于标准足球场的数据中心,而用DNA存储可能只需一个汽车后备厢就够了。③DNA存储的另一优势是具有持久性。用传统存储方式,一般10年左右数据就会开始失去完整性,而DNA存储的数据寿命则要长得多,在适当条件下可达数千年、上万年甚至几十万年。④但DNA存储目前还无法取代硬盘等常规存储载体。DNA读取速度慢,写入速度更慢。用磁盘写入200MB数据用时不到1秒,用DNA则约需三周。此外,DNA写入和读取信息目前都耗资巨大。不过有专家表示,放眼未来,DNA存储方式应用前景广阔。(摘编自《DNA存储打开想象空间》)13.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②段画横线处的语句说明了温度对DNA存储时间长短的影响。B.目前DNA无法取代常规存储载体,因为它写入和读取速度慢且耗资巨大。C.文本二用作比较等方法来说明DNA相较于传统存储载体的优势与劣势。D.两个文本都围绕DNA这一新型存储载体,阐述了它存储的原理和步骤。14.同学们在梳理文本一的结构时有两种不同意见,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请简要分析。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15.文本二说明了DNA存储的两个优势,请从文本一中各找一个例子来佐证它们。(2023·安徽·统考中考真题)材料一:①湿地作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几乎涵盖陆地上所有相对固定的天然或人工水体,还包括水深低于6米的海域。②湿地一定是绿色的吗?其实不一定,湿地还可以是红色、黄色、蓝色、白色,甚至是彩色的。举例来说,位于渤海湾东北部辽河三角洲中心的盘锦红海滩湿地,就以“红”为特色。这里生长着盐地碱蓬。每年4月,它们钻出地面,在阳光和潮水的“洗礼”中不断吸取土地与海水中的盐分,颜色开始慢慢由嫩绿变为深绿,再到浅红、殷红,直至9—10月全盛期时,呈现出一片火红的色泽,让这片湿地宛如一颗镶嵌在辽东湾的红宝石。③一般来说,湿地颜色主要受植物颜色影响,但也不能完全根据湿地名字来判断。如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常见的红树林湿地,虽然叫红树林,但却是一片翠绿。④湿地仿佛一个调色盘,大自然用它的丹青妙笔绘就了一幅幅斑斓的湿地长卷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湿地景观。(摘编自《湿地是什么颜色的?》,《人民日报》2023年2月21日)材料二:①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环境功能,在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等方面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②分布在城市中的城市湿地具有独特作用,是城市生态人文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湿地提供水源,为城市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湿地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为保持城市空气清新提供保障;湿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可以给城市提供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湿地为城市提供旅游、度假等休闲场所,为城市居民带来幸福享受,为城市和谐发展提供保障。(摘编自《什么是城市湿地?》,《人民日报》2023年2月22日)材料三:①最近,重庆梁平区获得了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荣誉——“国际湿地城市”。没有大江大河的粱平,是怎么做到的呢?②“保留湖周林团,保护曲美岸线,我们更多地利用自然生态修复方式构建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生境系统。”梁平区湿地保护中心主任说。③“近年来,梁平以‘小微湿地+’为生态建设抓手,湿地资源成为塑造城市特质和乡村风情最为灵动的生态元素。”梁平区区长说。④“猎神村的不少梯塘昔年因开采石膏矿引起渗漏,这些年经过改造,得以重新蓄水,变身小微湿地,现在成了村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生态改善的成效就摆在眼前,保护利用好湿地成了大家自觉的行动。”染平区猎神村党支部书记说。⑤“梁平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来,湿地生态已是大家共护共享的绿意空间和赏心悦目的心安之所,‘湿意’生态正在持续赋能产业振兴。”梁平区委书记说。(摘编自《养护湿地,有出诗意》,《半月谈》202年第22期)材料四:①近年来,河北衡水市坚持生态优先、生态修复理念,结合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衡水湖景区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实际,通过“微塑造”精雕细琢,在保护湿地自然生态原貌基础上下绣花功夫。②“梅花岛的地形地势、生长植物等均最大限度维护原有样貌,通过‘微塑造’的方式让游客更好地亲近自然,进而发自内心地珍爱自然。”衡水市滨湖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说。③衡水市还走人湖和谐共生道路,让湿地更好地助推绿色发展。2019年,衡水市对占地约200亩的顺民庄进行整体搬迁,退村还岛、退村还湖,如今小渔村已转型为集生态观光、科普研学等功能为一体的樱花岛。生态惠民极大激发了人湖和谐共生的基础动力,湖区群众逐渐形成了爱护衡水湖的共识。(摘编自《衡水湖畔观“鸟浪”》,《半月谈》2023年第1期)16.下列诗句,没有写到湿地的一项是(

)A.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江南》)B.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C.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D.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17.材料一举盘锦红海滩湿地的例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18.根据材料二,在表格中填入相应内容。湿地的功能城市湿地对城市发展的独特作用提供水源①调节气候、净化空气②③为城市提供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19.在湿地保护与利用上,重庆梁平区和河北衡水市有哪些相同的经验?请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加以概括。(2023·重庆·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世界各国、地区或国际组织提出的21世纪人才核心素养框架中,几乎无一例外把沟通与合作能力放在非常重要甚至最重要的位置。有研究报告指出:沟通与合作素养位列各个国际组织和经济体高度关注的七大核心素养之首。人们经常把“沟通”和“说话”画上等号,仿佛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就是沟通,其实不然。沟通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互换,双方基于收到的信息,在各自理解的基础上达成目标。沟通的形式非常丰富,包括说话、写字、表情等多种因素(详见下图)。一个沟通素养良好的个体,能够综合运用语言与非语言的媒介,有效地与他人或群体进行交流。

有效沟通是一种人际交流过程,需要沟通双方最终达成共同协议。为了最终达成沟通协议,需要注意三个策略:首先是沟通者要“深度理解”对方传递的信息、隐含的意图、情绪、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次需要“有效表达”,沟通者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语言及非语言等多种形式,清楚地传达信息,表达思想和观点。第三,沟通者还需具有“同理心”。同理心,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处理问题,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同理心比同情心包含更多的认知因素,而同情心比同理心包含更多的情感因素。有研究表明,同理心的基本动机是利他,同情心的基本动机是利已。利他动机,最终达到的目标是帮助他人减少痛苦而不期待奖励;利已动机,则想减轻自己的压力,或者避免不利的感受,或者期待奖励。(改编自康翠萍等多人撰写的《沟通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四》)【材料二】沟通漏斗,是指工作、学习、生活中沟通效率逐渐下降的一种现象。如果一个人心里想着100%的东西,当你在众人面前、公开的场合用语言表达心里所想的100%的东西时,这些信息已经漏掉了20%,那么你说出来的信息就只剩下80%了。而当这80%的东西进入别人的耳朵时,由于听众文化水平、知识背景等原因,信息量只存活了60%。实际上,真正被别人理解并消化了的信息大概只有40%。三天过后,等听众遵照领悟的40%的信息开始行动时,信息量最终变成了20%。三个月后,信息衰减得可能只剩下最初的5%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掌握一些沟通技巧,争取让这个“漏斗”漏得越来越少。(改编自中国知网《沟通漏斗》)【材料三】有效沟通,需要围绕设定的目标,在个人或群体间相互传递信息、思想和情感。有效沟通大纲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沟通的思路,提供不同维度的思考方向和支架,它是帮助我们刻意练习,以达到自如沟通的工具。有效沟通大纲沟通对象姓名:_______________

基本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沟通过程步骤策略具体内容第一步明确沟通目标对方需要作出的决策:_________________第二步研究沟通对象对方需要知道、感到:_________________对方在乎的具体因素:_________________如何让对方内心认可:_________________第三步作出最终决策根据沟通反馈,“我”决定:____________(改编自罗颖、桑国元、石玉娟编著的《50个工具玩转项目式学习》)20.根据三则材料,下列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际沟通非常重要,其本质在于个人信息的单向输出。B.同理心比同情心包含更多的认知因素,同理心的基本动机是利己。C.只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就能完全避免“沟通漏斗”现象。D.借助有效沟通大纲,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沟通的思路,明确沟通的策略。21.根据材料一、三的相关内容,解释什么是“有效沟通”。22.相较文字表达,图示更为清晰直观。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完善下面的“沟通漏斗图”,需根据数据间的相互关系,呈现数据及数据名称。

23.下面是小渝和妈妈的一段对话。请你根据这段对话,结合材料一、三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给小渝提出三条建议,以帮助小渝更好地与妈妈沟通。妈妈:上了高中,你不能再参加绘画培训了。小渝:我要参加,我喜欢绘画!妈妈:绘画培训会影响学习!小渝:不,你不能干涉我的自由!(2022·北京·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教育部门倡导下,北京市各中小学努力拓宽劳动教育的途径,积极开展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活动,校外劳动教育基地的开发与建设有了很大进展。截至2019年12月,全市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社会大课堂”涉及的资源单位已有120余家,市级学工学农基地开发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已有200多门。例如,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作为北京市学农基地,以“农事教育,提升素养”为主线,开发了58门探究体验类课程,分为走进田间、走进智能化养殖中心、走进农产品实验室等八大系列,涉及“农林牧副渔”五大行业。中小学校与校外劳动教育基地紧密合作,校外资源校内共享,校本课程校外实施,课外校外的劳动实践活动蓬勃开展。材料二为了加强劳动教育,北京市中小学在正确认识劳动教育价值定位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进一步渗透劳动教育。例如,某校结合“种植”劳动特色课程,制订了学习方案(见表),目的在于为学生真正“走进田间”提供必备的知识,引导学生在种植实践中________。学科专业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新途径。表“学科专业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学习方案学科学科知识“学科+劳动”实践活动可解决的种植实践问题化学酸和碱测量种植园土地的酸碱度确定能够种植的作物类型数学不规则图形面积计算种植园各区城的面积统筹安排不同作物的种植区域物理测量测量种植园的温度和湿度为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生物学植物分类植株的生长了解作物的基本特征观察、记录作物的生长变化选择适宜种植的品种制作植物标识牌授粉、剪枝、间苗、除草语文应用文写作撰写种植日志编辑种植园宣传稿总结种植经验宣传种植知识材料三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从2022年9月起,学校应开设独立的劳动必修课程。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开设独立的劳动必修课程将成为推动劳动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全面实施劳动教育,还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在学校的各类活动中倡导学生向劳动榜样学习,引领学生树立公共服务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2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关于我国劳动教育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甲】北京市中小学建设智能化养殖中心开展体验类课程。【乙】“学科+劳动”实践活动既内容丰富,又形式多样。【丙】整理与收纳、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是日常生活劳动。25.根据材料二中表1的信息,在材料二的横线处补写一句话。26.从上述三则材料中可以看出,实施劳动教育有四个途径:,,,④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每空限15字以内)(2022·福建·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为进一步弘扬团结抗灾的精神,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水平,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材料二】防灾减灾日标识以彩虹、伞、人为基本构图元素,共同构成一个“众”字。伞状弧形蕴含防灾减灾“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呵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标。彩虹寓意着美好、和谐的生活。双人执伞代表全民携手、共同参与防灾减灾。【材料三】防灾减灾不只是政府部门的事,公众也是防灾减灾的重要力量。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怎么样,自救自护能力强不强,直接关系防灾减灾工作的成效。当下,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还有很大空间。改变这一局面,要强化宣教普及,推进防灾减灾知识进学校、进课堂、进书本。此外,也要加强培训演练,增强防灾减灾产品供给和设施配备,特别是要关注基层和农村地区应急演练,提高一线群众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茅亩《防灾减灾从提升素养开始》,福建日报,2022年5月13日)27.根据材料,下列不属于防灾减灾工作的一项是(

)A.学习竞技体育技能 B.制定防洪抗旱预案C.检修更新消防设备 D.台风预报与防范28.防灾减灾工作关键在于“众”,如何发挥“众”的力量,提高防灾减灾工作成效?请综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29.某校计划5月12日下午4时进行全校师生安全疏散演练,准备邀请应急救援部门的专家张队长到校作现场指导。请你为学校拟写邀请函的正文内容。邀请函尊敬的张队长:您好!××学校2022年×月×日(2022·安徽·统考中考真题)材料一:亚洲象四肢粗壮,几乎垂直于地面,像四根柱子。它体型庞大,雄性肩高可达3.2米,体重可达5.4吨。亚洲象有着很高的智商和独特的思维能力,更有堪比人类的记忆力,它们能精准记住大面积区域内食物和水源的位置。亚洲象常年都在行走,在寻找食物和季节迁移时,它们都能在丛林中开辟新的“象道”,偶尔也会借用人类开辟的道路。在西双版纳,1991—1995年,有30头亚洲象因偷猎致死。1996—2005年,亚洲象得到严格保护,中国境内的大象基本摆脱了被猎杀的厄运。人象冲突的焦点,已经从盗猎和杀戮,变成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摘编自刘东黎《观象》)材料二:2021年,一群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向北迁移,进入昆明。在当地政府的柔性引导和细心呵护下,终于,它们在外“游荡”数月后,向南跨过元江,重返家园。这群陆地“巨无霸”的大胆行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有日本媒体专门做了一期节目,详细介绍这次长达数百公里的“奇幻旅行”,称“中国政府对迁移中大象的呵护令人印象深刻”。而网友则表示:“追吃逛吃,一路溜达,大象之旅诠释了什么叫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显然,“野象北移”事件已经成为一个缩影,见证了中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付出的努力,也向全球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近些年来,我国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保护了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在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摘编自《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美丽的中国,看生机如此盎然》,《光明日报》2022年4月25日)材料三:生物多样性不仅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还包括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方面,每种生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别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基因库;每种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并且与其他的生物种类相联系。另一方面,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灭绝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摘编自《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材料四: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丧失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体现的中国智慧,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传统思想重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客观上使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保护。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中国更以文明自觉的态度重视生物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面对庞大的人口规模和艰巨而迫切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中国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地区、各领域中长期规划,从法律、技术、人才等层面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已记录陆生脊椎动物2900多种,占全球种类总数的10%以上:高等植物3.6万余种,数量居全球第三。(摘编自(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中国智慧》,(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0日)30.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洲象在寻找食物和季节迁移的时候,往往借用人类在丛林中开辟的道路作为“象道”。B.2021年,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的“奇幻旅行”,长达数百公里,历时数月,引人注目。C.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D.生物多样性丧失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关,它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31.材料一第一段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列举其中两种并分析各自的表达效果。32.请围绕“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中国智慧”,梳理材料四的行文思路。33.亚洲象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评为“濒危”等级物种,请根据前三则材料,就如何保护亚洲象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2022·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阅读是一个人获得知识、滋养精神最有效的方式,然而阅读也有“深”“浅”之分。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式,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为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这种阅读方式如今广为流行。深阅读是指对有价值的作品进行反复揣摩、深刻思考的阅读,如沉浸在一部纸质经典书中的阅读。深阅读的过程既是汲取知识的过程,也是质疑、探究,形成更深层价值取向、实现精神跨越的过程。(摘编自百度百科,有改动)【材料二】[注]数字化阅读方式有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数据来源于《2020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和《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从上图可以看出,当今浅阅读已经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阅读方式之一。究其原因,一是人们运用数字阅读工具,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获取大量信息,方便快捷。二是由于浅阅读负载的文本信息集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于一体,视觉图像脱离了高度抽象的文字编码,人们不需要解码,直接经由视觉感受就可以完成。三是浅阅读不再受阅读者自身语言文字水平及相关文化知识的限制,只需具备一般的视觉感知能力即可,轻松愉快。浅阅读多是标题浏览式、内容跳跃式的阅读,这种浅显化、碎片化的阅读,导致读者语言运用能力弱化,知识难成系统。浅阅读中,读者只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量地占有信息。这种功利性的阅读心态,使读者对外来信息只简单接受,缺乏主动积极的思考,浅尝辄止。同时数字阅读中各种各样的链接和音像让青少年很难养成集中精力阅读的习惯,弱化了他们的专注力和阅读理解力。浅阅读一旦成为习惯,必导致思考力和文化感受力的萎缩。(根据王晓敏《数字语境下“浅阅读”利与弊的辨析》等文章改编)【材料三】著名心理学家内尔发现,当读者进行深阅读时,阅读速度会变慢。这使得读者能通过反思、分析加入自己的理解与思考,从而丰富阅读的内容,看到文字背后的思想意蕴。这是一种沉浸式的、有着丰富的感官体验和精神体会的阅读。当然深阅读不等于慢阅读。阅读程度的深浅跟阅读速度的快慢没有必然的联系,要看在阅读过程中是否有思维的深度加工。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本书,只要在阅读中思考深,或者感悟深,都是深阅读。没有深阅读,阅读的很多内容就会成为过眼云烟。只有深入思考,深度挖掘,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也才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深阅读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比起浅阅读来是呈几何增长的,今天快节奏的生活和一部分人的浮躁情绪,让深阅读变得困难。怎样才能深阅读呢?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寻找关联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一些比较难懂的知识点时,可以通过联想,从本书的其他章节或者其他书籍里面,寻找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二、纵向挖掘遇到一些重要或难以理解的知识,我们要去深度挖掘它背后的原理和背景知识,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让知识融会贯通。三、精准转化在真正理解了书中的内容后,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整理和讲述。这是一个对书本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和整理,然后重新阐述的过程。当你进入这样一个过程的时候,你就迈进了深阅读的门槛。四、圈画批注在阅读中带着问题思考,把问题或内在的理解感悟转化成文字。通过思维导图、文字批注等方法,来实现你与所读材料的互动,让阅读向纵深行进。其实,阅读的“深”与“浅”可以并行不悖。鲁迅主张读书既要“泛览”“多翻”又要“专精”“读活”。书海无涯,采用何种方式阅读最终取决于个人的阅读能力及阅读目的。(根据叶峰《阅读的正餐与快餐——深浅阅读的利弊分析》等文章改编)3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的剧增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但没有改变人们的阅读内容和阅读介质。B.2019~2021年,国民图书阅读率逐年增加,说明深阅读的人数逐年增加,浅阅读的人数逐年减少。C.利用数字化阅读工具进行阅读,不受时间限制,方便快捷,有利于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语言运用能力。D.标题浏览式、内容跳跃式的阅读是一种浅阅读,这种阅读方式追求快速获取大量信息,容易浅尝辄止。35.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分析“浅阅读”流行的原因。36.有人认为纸质阅读就是深阅读,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根据材料三阐明理由。37.请你根据材料三,为小渝解决阅读困惑。《岳阳楼记》该怎样进行深阅读呢?请你帮我推荐两种方法,并具体说明如何运用。(2021·河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光刻机——信息时代的制造之王①你知道手机中的芯片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吗?芯片的主要原材料——硅要经过一系列精细、复杂的处理才能变成芯片。而作为芯片制造的核心,前道工艺的每一层都需要用光刻机进行图形转移套刻曝光。光刻机是芯片制造的母机,也是信息时代的制造之王。②顾名思义,光刻机是以光为媒介,刻画微纳于方寸之间,实现各种微米甚至纳米级图形加工的制造工具。光刻机的应用,从火星探测器等大国重器到电脑CPU、LED灯等日常用品,无处不在。③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目前的主流光刻机可以分为接近接触式、投影式、直写式三类。④接近接触式光刻机的工作原理类似于我们的“手影”游戏。它利用已有的图形,阻挡光线的传播,从而形成明暗相间的图形分布,结合待加工表面感光胶的感光特性,记录下所需要的图形。这种光刻机具有设备结构相对简单、工作效率高、工艺适应性强等优点,但也存在分辨力低、曝光图形质量差、工艺一致性差等缺点。接近接触式光刻是目前器件制造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复制型光刻方法,在光刻分辨力相对要求低、芯片面积大、厚胶和非标基片等场景,集成电路和平板显示以外的各种器件基本以该种光刻方法为主。⑤投影式光刻机的工作原理类似于照相机。它采用投影式的工作方式,掩模与基片不再相互接触,极大地避免了对掩模或基片的损伤,而且可以加工出比掩模板图形更细小的结构。除此以外,投影式光刻机具有扫描成像的曝光能力,工作效率极高。由于卓越的性能优势,投影式光刻机自问世以来一直都是光刻机领域的主流光刻设备。目前,很多高端芯片均采用投影式光刻机进行加工。⑥与上面两种采用“复制”工作模式不同的光刻机是直写式光刻机。它的工作原理类似于我们写字,可以完成任意图形的加工、且加工精度极高,加工的最细线条可以达到纳米量级,不过,在图形的加工过程中,直写式光刻机是以点的方式进行加工的,工作效率极低,且难以实现大面积直写,不适合大批量结构的制备,所以目前主要用于掩模板的加工。⑦一直以来,光刻机都在追求更高的信息容量。高分辨力、大面积、三维是其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未来会有更多新型的光刻机应运而生。(作者:唐燕、胡松、何渝。有删改)【文本二】①近几年,“芯片危机”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为什么会出现芯片危机?主要原因之一是芯片制造太难,而芯片制造的关键设备是光刻机,因此芯片制造之难,实则是光刻机制造之难。②光刻机以“光”为刀进行雕刻,精度极高。以光刻机领域的主流设备投影式光刻机为例,目前的7nm(纳米)精度,相当于把一根头发丝劈成几方份。再者,光刻机的结构极其复杂。有资料显示,一台投影式光刻机包含13个分系统,30000个机械件,200多个传感器。制造一枚芯片大概需要3000道工序,要想保证光刻机完美运转,每一步的成功率都要高于99.99%。③光刻机不仅制造技术壁垒高,还是全球集中度最高的产业。目前,全球仅有极少数企业具备量产投影式光刻机的能力。荷兰一家公司就独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0%,精度在7nm及以下的投影式光刻机也只有这一家公司能够生产,由于产能有限,每年也只能生产20余台。物以稀“更贵”,每出厂一台,都被全球芯片制造商虎视眈眈,谁“抢”得到最新的光刻机,谁就造得出更高端的芯片。(摘编自《芯片制造为什么这么难》)38.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光刻机以“光”为媒介,可在待加工表面刻画出各种微米甚至纳米级的图形。B.文本一第④段加点的“相对”表程度加强,旨在突出接近接触式光刻机结构简单。C.直写式光刻机加工精度极高而工作效率极低,适用范围窄于“复制”型光刻机。D.文本二第②段使用数字准确说明了投影式光刻机精度高、结构复杂等特点。E.两个文本第①段都突出了光刻机对芯片制造的重要意义及光刻机制造之难。39.请简要梳理文本一的写作思路。40.文本一的第⑤段和文本二的第②③段在说明投影式光刻机时各有侧重,为什么?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写作目的简要分析。(2021·海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海南灯塔①海南岛海域辽阔,有众多的港口、暗礁、险滩和岬角。对于船员们来说,灯塔是最直观有效的避险和校正航标,攸关安全乃至生死。在航海活动中,船员可以根据灯塔的方位、高度、射程等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和远近,在迷雾、风暴等恶劣环境中也不会迷路。由此,灯塔也被誉为“航船的保护神”。②目前,海南沿海地区分布着30多座灯塔和400多个大小灯桩、灯浮标等航标。这些大大小小的灯塔和航标,如环嵌宝岛的夜明珠,形成绵长的灯塔链。③矗立在海南省文昌市北端海角的木栏头灯塔,就守卫着一片格外危险的水域。这里扼守着琼州海峡东口,岬角前方有着海水流速号称世界第二的“急水门”,海况极复杂,暗礁密布,到了退潮时,海上甚至会出现一段段“小瀑布”般的激流。历史上这片水域被叫作“鬼门关”,船只常会遇险。灯塔建成后,过路航船不再误入歧途。④2019年3月,位于海南省文昌市的铜鼓咀新灯塔建成,这座形似火箭、位于文昌航天发射基地附近的灯塔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护航“天运”。海上运来的大型火箭会凭借灯塔指引进入基地,同时,灯塔还为火箭发射进行安全警戒,设置专用方位点校准轨道坐标。⑤海南省三沙市目前已拥有灯塔十几座。北礁灯塔和浪花礁灯塔被称为西沙双子塔,如同屹立在南海上的“女神”,守护着西沙的南、北大门。没有灯塔之前,两礁附近水深流急,平时涨潮时礁盘多隐没水下,很难发现,有不少船只在此触礁遇难。灯塔建成后,避免了很多海难。一些在附近打鱼的渔民喜欢把渔船锚泊在灯塔边上的环礁湖里,躲避风暴或休憩。他们说:“有灯塔在,心里更踏实。”⑥如今,现代导航技术的发展已一日千里,但卫星导航定位仍有微量偏差,而即便是微量偏差,也可能导致船毁人亡,所以,船长、水手仍喜欢看灯塔导航。灯塔是航船的守护神,而守灯人则是灯塔的守护者。灯塔需要24小时有人值守,“人塔合一,塔人不分”才能保障其正常运行。守灯人的生活充满了琐碎和寂寞,他们也被称为“海和尚”。日出日落,潮涨潮落,枯燥的工作之外,还穿插着困苦甚至危险。在海南的不少灯塔中,都有着专门的守灯“世家”,世代传承守灯之重任,同时也延续着守灯人所独有的寂寞、孤独、困难甚至是危险,还有忠诚!⑦南海“珠链”——海南灯塔,照亮了航船前行的方向,也见证了海南海岸的美妙与变迁。(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有删改)【链接材料一】海南还有罕见的女守灯人,如“女承父业”的吴秋芳。她的父亲吴朝芹曾是琼崖纵队的战士,1957年成为守灯人。吴秋芳就诞生在灯塔旁的小茅草屋,因为住得太偏僻,她被村里孩子叫“野姑娘”。父亲去世后,她按照父亲的遗愿,把父亲葬在灯塔之畔,并在19岁就开始了艰苦而危险的守灯生活。(摘自《中国国家地理》,有删改)【链接材料二】网友说:当今世界,卫星导航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先进导航技术的帮助下,驾驶舰船扬帆远航就像我们平时利用车载导航驾驶汽车一样轻松自如。灯塔已经没有实用价值,形同虚设,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了。41.选文第②段加点字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目前,海南沿海地区分布着30多座灯塔和400多个大小灯桩、灯浮标等航标。42.选文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3.【链接材料一】可以作为选文中哪一段文字的佐证材料?请选择恰当的一项(

)A.第①段 B.第③段 C.第④段 D.第⑥段44.你是否认同【链接材料二】中网友的观点?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2021·陕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分别对少年儿童和青少年进行了“你心目中15年后的中国什么样”的调查。下面是调查统计结果:成长在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担负着时代的重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接受访谈时说:“国家把人民的美好生活作为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很重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少年儿童也不例外。和青少年相比,在新时代长大的少年儿童,他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精神生活更加丰盈,因此他们对生活的社区、社会、制度等都更为认同,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感也更强。”(摘编自《近九成受访少年儿童相信未来15年自己有更多机会成长成才》,2020.12.10《中国青年报》)【材料二】孩子的发展优势是在长期陪伴中发现的,父母要尽可能多地、有质量地陪伴孩子。“尽可能多”,不是改变父母的基本生活和工作安排,而是在家庭生活中尽可能与孩子多相处。有质量的家庭陪伴,就是为孩子设定合理的较高期望,并温暖而坚定地尽自己的责任。现实中很多父母总是盯着孩子的“不足”和“缺点”不放,甚至把孩子看作是没有希望的失败者,造成孩子严重缺乏自信、自尊。这种“缺陷视角”的养育观,认为孩子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因为他具有性格或智力上的缺陷。相对应的“优势视角”养育观,则相信儿童拥有内在的能力去适应、学习、成长、改变,能够使用内在和外在资源去回应学习和生活的挑战,养育过程中的注意力始终放在观察和发现孩子身上的潜在优势。(摘编自《父母应善于发现并发挥孩子的优势》,2021.1.7《中国教育报》)【材料三】实施教育惩戒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校规校纪建设必须服务这一根本。要能纠正学生错误言行、培养学生规则意识,更要能对学生健康成长起到引领性、保障性的作用。要坚持过罚适当的原则,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过错性质、悔过态度等,选择适当的教育惩戒措施。要完善教育惩戒后的疏导机制,及时与有需要的学生进行沟通,提供帮扶。学校需要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制定校规校纪,将实施教育惩戒的情形和方式予以具体化,以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和适用。要按照教育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规范学生不良行为与相应教育惩戒措施,准确区分不良行为程度、性质和教育惩戒手段。要在人文关怀的前提下依法实施教育惩戒,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保障学生的基本权利。要明确规定教师的禁止性行为和教师的合法权益。(摘编自《完善校规校纪保障教育惩戒规范实施》,2021.2.9《中国教育报》)【材料四】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加强思想道德偶像供给,有效应对青少年盲目崇拜娱乐偶像的危险。思想道德偶像供给要保证偶像体现主流价值,发挥偶像影响、引导青少年进而塑造健康人格的作用。思想道德偶像供给要不断拓展挖掘面,妇联、工会、共青团等系统要发挥供给功能,全面发现、挖掘和宣传社会生活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思想道德偶像,要主动接受和吸纳社会大众的参与,让思想道德偶像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教育功能。思想道德偶像供给要提升科学化水平,克服偶像供给运作机制僵化、机械的问题。(摘编自《当前青少年娱乐偶像崇拜新特点及其问题》,2021.3.4《中国青年报》)45.为保障教育惩戒规范实施,学校制定校规校纪需要做到哪两点?46.应该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偶像供给?请根据【材料四】简要概括。47.下列有关“‘优势视角’养育观”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持这种养育观的父母,相信儿童都拥有去适应、学习、成长、改变的内在的能力。B.持这种养育观的父母,相信儿童会使用内在和外在资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C.持这种养育观的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总是把注意力放在观察和发现孩子身上。D.持这种养育观的父母,重视发现孩子自身的潜在优势和树立孩子的自信、自尊。4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受访少年儿童比受访青少年对未来有更强烈的憧憬与渴望,这是因为和青少年相比,在新时代长大的少年儿童,他们的获得感更多,他们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感更强。B.既不改变基本生活和工作安排,又要在家庭生活中尽可能与孩子多相处,只要父母做到这些,就能保证家庭陪伴有质量,也才能在持续陪伴的过程中发现孩子的发展优势。C.对有盲目崇拜娱乐偶像行为的学生,教师首先应在班会上点名并指出其问题,其次要与学生家长一起对其进行疏导和帮扶,最后还要上报德育处给予其相应的教育惩戒。D.因为思想道德偶像在吸引力和感染力方面比不上娱乐偶像,所以共青团等系统要发挥供给功能,全面发现、挖掘和宣传思想道德偶像,并主动接受和吸纳社会大众的参与。(2021·安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后,我国第一辆火星车“祝融号”将在着陆一个星期后驶出着陆平台,开启中国首次火星巡视之旅。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首次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的国家,也将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火星车安全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对此,海外航天官员、专家媒体纷纷表示祝贺赞叹。奥地利科学院空间研究所通过社交媒体予以热烈祝贺,并表示为该研究所参与了这项火星探测任务而自豪。据悉,这家研究所参与了“天问一号“所携磁力计的研制工作。法国国家航天研究中心太阳系探索项目负责人弗朗西斯.罗卡尔15日对媒体说,中国在人类探索火星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摘编自《海外祝贺、赞叹“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人民日报》2021年5月16日)材料二:整个着陆过程,“天问一号”需要在9分钟内将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虽然此前我国已有月表着陆经验,但此次“天问一号“完成火星软着陆任务显然更加艰难:一方面,火星表面大气的密度是地球大气的1%左右,环境比月球表面更复杂;另一方面,火星距离地球更遍远,通信时延达到20分钟左右,相距遥远的地表对“天问一号”可能遭遇的险情来不及做任何处置。在此阶段,“天问一号”只能自主完成相关工作,经历“未知9分钟”。同时这个过程需要融合多级减速、着陆反冲等多项技术,每个环节都必须确保精准无误,差一秒都可能导致整个任务的失败。为了让火星车能够在恶劣环境中“活”下来并顺利完成使命,科研人员专门研发出一种不易沾上灰尘的新型材料,即使沾上也可以通过振动将其抖落。“我们还在实验室中特意摆放了一台一模一样的火星车,当‘祝融号'在火星上遇到复杂路况时,需要实验室中的这台火星车先进行模拟行驶,确认无误后再向火星发出指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间一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说。(摘编自《“天问一号”本领强》,《光明日报》2021年5月16日).材料三:从人类目前对火星的探测结果看,火星大气层很薄,氧气极少,同时充满尘埃。地表温度白天可达28oC,夜晚可低至-132oC,平均-57oC。相比于地球,火星完全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哪怕地球环境再恶劣,从必要性来说,改造地球上的沙漠,也比改造火星容易得多。那又何谈“移民火星”?沉且,即使人类已经用了半个多世纪来探测火星,但就目前探测水平来看,对火星的了解还远远达不到清晰明了的程度。之所以各国争相进行火火星探索,是因为火星离地球比较近,我们的探测器能够到达。此外,其他星球,如金呈的条件太过恶劣基本不可能有生命存在;通过探测它来搞清一些重大料学问题,技术难度也比较大。综合考量下来,还是先进行火星的探索,而绝非是因为我们想“移民火星”。从科学价值来看,火星能反映出很多问题,对人类了解地球会有帮助。比如为什么同在太阳系,各个行星演化的结果却有所不同?如果能找到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能够找到更多与地球有关的答案。(摘编自《科学认识探测火星的重要意义》,《光明日报》2021年4月12日)49.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在国外引起了广泛反响,海外对此纷纷予以祝贺、赞叹。B.“祝融号”火星车将在"天问一号”着陆一周后驶出着陆平台,开启中国首次火星巡视之旅。C.“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飞行和着陆火星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完全独立自主地完成相关工作。D.“祝融号”在火星上应对复杂的路况时,需要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先行进行模拟行驶试验。50.材料二画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天问一号”需要在9分钟内将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51.为什么说人类目前“移民火星”不具备可能性?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52.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一说“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具有哪些方面的意义。

专题19非连续性阅读(2023·北京·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2005年开始,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每年要对北京市民的公共行为文明程度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观测。在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和论证,确定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该指数能够体现市民文明素质发展状况,能够衡量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程度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成效。提升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要求市民不仅在某一个方面提升文明素质,而且在所有的公共生活领域全面提升文明素质;不仅要求某一部分群体提升文明素质,而且要求全体市民共同提升公共文明素质。这已经成为全体北京市民共同努力的目标。明确的目标是提高首都公共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基础。材料二2005年至2022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实现了“十七连升”,2022年已提升至90.69。九大公共生活领域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如表1所示,在各项一级指标中,排名前三的是医疗秩序、网络空间、公共交通。值得关注的是,________。据报道,在“公共交通”的下一级指标中,“文明交通践行”由上年的72.61提升至90.25。在“文明交通践行”各指标中,“驾车时会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数值最高,为92.43,表明驾驶员已具有良好的礼让意识。年度数据能够对全体市民发挥激励作用,建立年度数据的激励机制已成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方式之一。合理的工作方式是提高首都公共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策略。表1

2022年九大公共生活领域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一级指标医疗秩序网络空间公共交通绿色环保公共卫生公共秩序社区和谐文明旅游文明观赏文明指数92.0691.5990.8990.6790.5290.4090.3589.8489.49材料三2022年9月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发展报告》白皮书。该报告梳理了两年来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的情况,总结了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积累的有效经验。白皮书明确了推动文明行为促进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北京市将进一步推进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努力增强“讲好文明故事”的文化底蕴,持续开展“文明旅游”等主题活动,继续完善公共文明引导员管理办法、文明行为记录制度、道德典型人物的关爱礼遇机制等配套制度。这些举措应能解决北京市公共生活领域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工作举措是提高首都公共文明建设水平的有力保障。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能衡量城市文明进步程度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成效。B.提高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要求全体市民在所有的公共生活领域提升文明素质。C.“驾驶员已具有良好的礼让意识”能说明2022年“文明交通践行”指数的提升。D.2022年发布的白皮书提出了解决北京市公共生活领域突出问题的多项重要举措。2.根据材料二的文字内容和表1的信息,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下列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医疗服务领域文明指数位列第一 B.公共交通领域文明指数排名第三C.两个一级指标的文明指数将近90 D.九大公共生活领域文明指数均有提升3.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提高首都公共文明建设水平需要从、、三个方面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答案】1.C2.B3.明确的目标合理的工作方式有针对性的工作举措【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C.结合材料二“在‘文明交通践行’各指标中,‘驾车时会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数值最高,为92.43,表明驾驶员已具有良好的礼让意识”可知,“文明交通践行”有着各项指标,单就“这里“驾车时会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这一指标并不能说明2022年“文明交通践行”指数的提升,因此这里“‘驾驶员已具有良好的礼让意识’能说明2022年‘文明交通践行’指数的提升”表述不正确;故选C。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结合材料二“据报道,在‘公共交通’的下一级指标中,‘文明交通践行’由上年的72.61提升至90.25。在‘文明交通践行’各指标中,‘驾车时会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数值最高,为92.43,表明驾驶员已具有良好的礼让意识”可知,这里主要讲述了公共交通领域文明指数的提升事例,结合材料二的表1可知,在一级指标中,“医疗秩序、网络空间、公共交通”的文明指数分别排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综合以上以及结合选项可知,这里应补充的内容是“公共交通领域文明指数排名第三”;故选B。3.本题考查材料的提炼和概括。结合材料一最后一句话“明确的目标是提高首都公共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基础”,材料二最后一句话“合理的工作方式是提高首都公共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策略”,材料三最后一句话“有针对性的工作举措是提高首都公共文明建设水平的有力保障”可知,提高首都公共文明建设水平需要从明确的目标、合理的工作方式和有针对性的工作举措三个方面系统设计,整体推进。(2023·广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粮食是历史深层的决定因素,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各个国家历朝历代的首要之事;粮食也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粮食的影响无处不在。纵观世界,人类主要有两大粮食作物——水稻与小麦。从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来看,水稻比小麦占优势。当前在中国,水稻可从海南岛种到黑龙江,种植区域更广。从食用情况来看,稻米食用比小麦方便,稻谷脱壳成米就可直接煮食,而小麦一般得脱壳后加工成面粉才拿来食用。小麦不大可能做成“米饭”,但大米可磨成粉,制作食物。(摘编自岳玉峰《中国水稻史话》)【材料二】中国的饮食当中,最平常也最离不开的食物就是五谷。据记载,古代“五谷”之说始于春秋战国,后来逐渐约定俗成,“五谷”即指稻、黍、稷、麦、菽五种作物,分别对应着今天的水稻、黄米、小米、小麦和大豆。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相沿了两千多年,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常常因时而异。但水稻作为华夏民族主要粮食的地位始终得以维持。汉朝时期,中原及关中是当时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江南人口稀少。那时各地区人口的多少,与当地的粮食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当时水稻在南方很重要,但其总产量远不及北方主要作物——小米。唐代开始,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才日益提高,并在唐末登上第一粮食作物宝座。宋真宗年间,从越南引进的优质水稻品种——占城稻在江淮引种成功,而后在东南各省普遍栽种,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并得以供养宋朝末年创纪录的1亿人口。水稻作为首要粮食作物的地位终于得到彻底巩固。到明代,人们有“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一说,可见水稻在粮食供给中的重要地位。后来,随着人口的迁徙和垦荒的推进,水稻“南征北战”,从“苏湖熟”到“湖广熟”,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一个个故事记录了水稻与区域文明发展之间的关联。水稻不仅是续命养身的第一大主粮,还是孕育中华文化和塑造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物。具有万年稻作史的中国,稻米文化已深入其中,无处不在。稻米文化不仅养成了今天中国人的许多生活习性,更培养了今天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摘编自程强《水稻之于中华文明》)【材料三】2022年中国稻谷、小麦、大豆种植面积及产量统计表种类种植面积(万公顷)总产量(万吨)单位面积产量(万吨)稻谷2945208497.08小麦2352137725.86大豆102420281.98(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下列说法与材料一、材料二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粮食的影响无处不在,它既是历史深层的决定因素,也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B.小麦一般得脱壳加工成面粉食用,稻谷可脱壳成米直接煮食或磨粉制作食物。C.汉朝时期江南人口稀少,尽管当时水稻在南方很重要,但总产量远不及小米。D.占城稻引种成功使宋朝末年人口创1亿纪录,占城稻由此成为首要粮食作物。5.下列对材料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介绍五谷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为了引出五谷种植时间的具体内容。B.加点词语“据记载”表明“五谷”之说有史料依据,体现语言的严谨。C.画线句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水稻在明代粮食供给中的重要地位。D.材料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不同时期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6.为什么说“食以稻为先”?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原因。【答案】4.D5.A6.①水稻对环境的适应性强于小麦;稻米食用比小麦方便;②水稻是孕有中华文化和塑造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物。稻米文化培养了今天中国人的精神气质。③水稻的种植面积及产量要大于小麦和大豆。【解析】4.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D.有误,结合材料二第二段原文“占城稻在江淮引种成功,而后在东南各省普遍栽种,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并得以供养宋朝末年创纪录的1亿人口”可知并非是“占城稻引种成功使宋朝末年人口创1亿纪录”,此项强加因果;故选D。5.本题考查材料的分析。A.有误,材料二开头介绍五谷的概念,是为了引出“水稻作为华夏民族主要粮食的地位始终得以维持”;故选A。6.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结合材料一“从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来看,水稻比小麦占优势。当前在中国,水稻可从海南岛种到黑龙江,种植区域更广。从食用情况来看,稻米食用比小麦方便,稻谷脱壳成米就可直接煮食,而小麦一般得脱壳后加工成面粉才拿来食用。小麦不大可能做成‘米饭’,但大米可磨成粉,制作食物”可得:水稻对环境的适应性强于小麦;稻米食用比小麦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