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靖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周考生物试题_第1页
江西省宜春市靖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周考生物试题_第2页
江西省宜春市靖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周考生物试题_第3页
江西省宜春市靖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周考生物试题_第4页
江西省宜春市靖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周考生物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高二第三次周考生物试卷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可可碱对鬼针草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和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注:有丝分裂指数=分裂期细胞数/观察细胞的总数×100%A.实验过程中用盐酸破坏细胞之间的纤维素,使细胞容易分开B.有丝分裂指数、种子发芽率均与可可碱浓度呈正相关C.可可碱对根尖细胞分裂的影响可能与秋水仙素基本相同D.可可碱可能通过延长或停滞分裂间期而降低种子发芽率【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坐标图形:随着可可碱浓度的升高,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和种子的发芽率都逐渐降低,分裂期细胞所占的比例也逐渐降低。【详解】A、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使用15%的盐酸能够使细胞壁软化,并使细胞间的中胶层物质溶解,从而达到分离细胞的目的,A错误;B、从坐标图形可以看出,随着可可碱浓度的升高,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和种子的发芽率都逐渐降低,B错误;C、图示显示随着可可碱浓度的增加,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所占比例减小,说明可可碱的作用可能是导致细胞停留在分裂间期;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发生在细胞分裂的前期,C错误;D、根据题中信息,可可碱可能通过延长或停滞分裂间期,抑制细胞的分裂期,使衰老死亡的细胞不能得到更新,从而降低种子的发芽率,D正确。故选D。2.玉米的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下列有关玉米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由中心粒发出的星射线会周期性的出现和消失B.与体细胞相比,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为5对C.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在显微镜下可看到40条姐妹染色单体D.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形成10个四分体并发生基因重组【答案】D【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染色质丝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解体,核膜消失,细胞两极发出纺缍丝,形成纺缍体;(3)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两侧都有纺缍丝附着,并牵引染色体运动,使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分向两极的两套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5)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缍体消失,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将一个细胞分成二个子细胞。【详解】A、玉米是高等植物,没有中心体,A错误;B、卵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含有10条,但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不能说5对,B错误;C、间期细胞中不能用显微镜观察到姐妹染色单体,C错误;D、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1个四分体,玉米(2n=20)可以形成10个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发生基因重组,D正确。故选D。3.某二倍体动物(2N=6)的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测得甲、乙、丙细胞中有关数量关系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细胞甲乙丙同源染色体对数300染色体组数221A.甲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B.乙细胞中有6条染色单体C.丙细胞可能处于减Ⅱ中期D.甲、乙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对数、DNA和染色组数目变化规律: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2N2N2NNNN2NNDNA数目4N4N4N2N2N2N2NN同源染色体对数NNN00000染色体组数22211121【详解】A、由于甲组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含有2个染色体组,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所以可能有初级精母细胞,A正确;B、乙组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含有2个染色体组,说明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已分裂,所以不含染色单体,B错误;C、丙组细胞含有1个染色体组,可能位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或末期,只含有1个染色体组,C正确;D、甲组有染色体6条,乙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染色体6条,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4.向动物卵巢中注射含3H的脱氧核苷酸后,检测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放射性变化(该过程DNA只复制一次)。如图为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甲、乙细胞中每个染色体均具有放射性B.丙细胞中有2条染色体无放射性C.三个细胞中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D.丙细胞可能产生两个基因型不同的子细胞【答案】B【解析】【详解】A、甲、乙细胞中每条染色体、每个核DNA分子均有放射性,A正确;B、丙细胞中4条染色体都具有放射性,B错误;C、三个细胞中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C正确;D、在细胞分裂间期发生基因突变或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发生交叉互换,则丙细胞可能产生两个基因型不同的子细胞,D正确故选B。5.研究人员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培育转基因抗虫棉。下图表示两个抗虫基因在染色体上随机整合的三种情况,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有丝分裂后期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乙、丙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乙、丙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丙D.配子中可能含两个抗虫基因的有乙、丙【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甲植株相当于是抗虫基因纯合子,其产生的配子均含有抗虫基因;乙植株相当于是抗虫基因杂合子,其产生的配子中有1/2含有抗虫基因;丙植株相当于是抗虫基因杂合子,其产生的配子中有3/4含有抗虫基因。【详解】A、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进行了DNA的复制,因此有丝分裂后期,甲、乙、丙细胞中都含有4个抗虫基因,A正确;B、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细胞中进行了DNA的复制,因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甲、乙、丙细胞中都含有4个抗虫基因,B正确;C、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到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乙、丙,C错误;D、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可能含有两个抗虫基因的是乙、丙,D正确。故选C。6.某种植物的叶形(宽叶和窄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宽叶基因对窄叶基因完全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将该植物群体中的宽叶植株与窄叶植株杂交,子一代中宽叶植株和窄叶植株的比值为7:1(不出现任何致死现象);若亲本宽叶植株自交,其子代中宽叶植株和窄叶植株的比值为()A.3:1 B.15:1 C.5:3 D.11:1【答案】B【解析】【分析】题意分析,某种植物的叶形(宽叶和窄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宽叶基因对窄叶基因完全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宽叶植株与窄叶植株杂交,子一代中出现窄叶植株,且比例不是1:1,说明宽叶植株中有杂合体也有纯合体。【详解】若亲代宽叶植株是纯合体,则与窄叶植株杂交,子一代都是宽叶植株;若亲代宽叶植株是杂合体,则与窄叶植株杂交,子一代中宽叶植株:窄叶植株的比值为1∶1。由于子一代中宽叶植株和窄叶植株的比值为7∶1,可以拆分成6∶0与1∶1,所以亲代宽叶植株中,纯合体∶杂合体=3∶1。若亲本宽叶植株自交,其子代中窄叶植株占1/4×1/4=1/16,即宽叶植株和窄叶植株的比值为15∶1。即B正确。故选B。【点睛】7.矮牵牛花瓣中存在合成红色和蓝色色素的生化途径(如图所示,A、B、E为控制相应生化途径的基因)。矮牵牛在红色和蓝色色素均存在时表现为紫色,二者均不存在时表现为白色。若一亲本组合杂交得F1,F1自交产生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色:红色:蓝色:白色=9:3:3:1,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亲本基因型可为AABBEEaaBBee或AABBeeaaBBEEB.本实验无法判断A、B基因遗传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F2中蓝色矮牵牛花自交,其后代中纯合子的概率为2/3D.F2中紫色个体与白色个体杂交,不会出现白色个体【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矮牵牛花花瓣中合成红色和蓝色色素受三对基因,如图所示A、B、E为控制相应生化途径的基因,矮牵牛在红色和蓝色色素均存在时表现为紫色,结合图解可知,aa__E_为蓝色,A_B_ee为红色,A_B_E_为紫色,aa__ee为白色。【详解】A、让基因型为AABBEE×aaBBee或AABBee×aaBBEE亲本杂交得F1,基因型为AaBBEe,由于BB纯合,所以F1自交产生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色(A_BBE_):红色(A_BBee):蓝色(aaBBE_):白色(aaBBee)=9:3:3:1,A正确;B、由以上亲本基因型可知BB是纯合的,所以无法判断A、B基因是否都独立遗传,B正确;C、F2中蓝色矮牵牛花的基因型为aaBBEE和aaBBEe,比例为1:2,所以其自交后代中纯合子的概率为1/3+2/3×1/2=2/3,C正确;D、F2中紫色个体(A_BBE_)与白色个体(aaBBee)杂交,完全可能出现白色个体(aaBBee),D错误。故选D。8.某种二倍体高等植物的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该植物有宽叶和窄叶两种叶形,宽叶对窄叶为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含有基因b的花粉不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株中,不可能出现在雌株中B.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子代中可能出现窄叶雄株C.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子代中既有雌株又有雄株D.若亲本杂交后子代雄株均为宽叶,则亲本雌株是纯合子【答案】C【解析】【分析】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基因型XX代表雌性个体,基因型XY代表雄性个体,含有基因b的花粉不育即表示雄配子Xb不育,而雌配子Xb可育。【详解】由于父本无法提供正常的Xb配子,故雌性后代中无基因型为XbXb的个体,故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性植株中,A正确;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BX,宽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BY,若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当雌株基因型为XBXb时,子代中可能会出现窄叶雄株XbY,B正确;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BX,窄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bY,由于雄株提供的配子中Xb不可育,只有Y配子可育,故后代中只有雄株,不会出现雌株,C错误;若杂交后代中雄株均为宽叶,且母本的Xb是可育的,说明母本只提供了XB配子,故该母本为宽叶纯合子,D正确。故选C。9.某种家禽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正常眼对豁眼为显性,受位于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选择纯合的正常眼雄禽和豁眼雌禽杂交,得到F1。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F1正常眼雌禽的基因型有2种B.F1中豁眼与正常眼的比例为1∶1C.F1雄禽与亲本雌禽杂交可得到豁眼雄禽D.F1雌雄禽相互交配,F2中正常眼﹔豁眼=1∶1【答案】C【解析】【分析】题意分析,已知家禽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正常眼对豁眼为显性,受位于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若相关基因用B/b表示,则纯合的正常眼雄禽的基因型为ZBZB,豁眼雌禽的基因型为杂ZbW,二者杂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为ZBZb(正常眼雄禽)、ZBW(正常眼雌禽)。【详解】A、由分析可知,F1正常眼雌禽的基因型有1种,A错误;B、F1中无论雌、雄全为正常眼,B错误;C、F1雄禽基因型为ZBZb,与亲本雌禽(ZbW)杂交,产生后代的基因型为ZBZb(正常眼雄禽)、ZbZb(豁眼雄禽)、ZBW(正常眼雌禽)、ZbW(豁眼雌禽),可见,二者杂交可得到豁眼雄禽,C正确;D、F1雌雄禽相互交配的到F2的基因型为ZBZB(正常眼雄禽)、ZBZb(正常眼雄禽)、ZBW(正常眼雌禽)、ZbW(豁眼雌禽),F2中正常眼﹔豁眼=3∶1,D错误。故选C。10.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下列关于DNA研究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A.摩尔根用果蝇做实验材料,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C.赫尔希和蔡斯用32P和35S同时标记噬菌体并侵染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艾弗里通过用DNA酶处理S型菌的DNA,再与R型菌混合,反证了DNA是遗传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沃森和克里克运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构成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3、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详解】A、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利用果蝇做实验材料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A正确;B、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B正确;C、赫尔希和蔡斯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并侵染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错误;D、在艾弗里实验中,用DNA酶处理S型活细菌的DNA并与R型菌混合培养,结果培养基上仅有R型菌生长。该实验与“以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证明DNA的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进而从反面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这样使得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更加严谨,D正确。故选C。11.脊髓灰质炎病毒含有一种单股正链RNA,该RNA能作为mRNA翻译早期蛋白质,如RNA聚合酶等。下列有关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病毒的生命活动所需酶均由宿主细胞提供B.该病毒为RNA病毒,其遗传物质中含有密码子C.该病毒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多肽链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D.该病毒的mRNA在翻译过程中存在T与A配对【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结合题意可知,脊髄灰质炎病毒所需的RNA聚合酶就是由自身RNA作为mRNA翻译成的早期蛋白质,不完全是由宿主细胞提供,A错误;

B、结合题意中,脊髄灰质炎病毒的自身RNA作为mRNA,而mRNA上就含有密码子,B正确;

C、RNA聚合酶是催化转录过程的酶,不是翻译过程需要的酶,C错误;

D、该病毒的mRNA在翻译过程中不存在T与A配对,D错误。

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题干信息“脊髓灰质炎病毒含有一种单股正链RNA”、“该RNA能作为mRNA翻译早期蛋白质,如RNA聚合酶等”。12.下图表示某生物细胞内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X表示某种酶,请据图分析,下面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X为RNA聚合酶B.该图中最多含5种碱基、8种核苷酸C.过程Ⅰ在细胞核内进行,过程Ⅱ在细胞质内进行D.b部位发生的碱基配对方式可有T-A、A-U、C-G、G-C【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据图可知,图Ⅰ为转录过程,X为RNA聚合酶,A项正确;B、该图中含有DNA分子和RNA分子,因此最多含5种碱基(A、C、G、T、U)和8种核苷酸(4种脱氧核苷酸和4种核桃核苷酸),B项正确;C、图中能同时进行转录和翻译,说明发生在原核细胞中,过程Ⅰ转录和过程Ⅱ翻译均在细胞质内进行,C项错误;D、b部位处于转录过程中,b部位发生的碱基配对方式可有T-A、A-U、C-G、G-C,D项正确。故选C【点睛】13.如图是tRNA的结构示意图,图中a端是3′端,d端是5′端,反密码子的读取方向为“3′端→5′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RNA是由三个核糖核苷酸连接成的单链分子B.tRNA为双链分子,图中b处上下链之间碱基通过氢键互补配对C.c处表示密码子,可以与mRNA碱基互补配对D.该tRNA在翻译过程中可搬运密码子为ACC的氨基酸【答案】D【解析】【分析】1、分析上图:tRNA是由许多个核糖核苷酸连接成的单链分子,其结构图c处的三个碱基构成反密码子,可与mRNA上的密码子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图中b处上下链中间的化学键表示氢键。2、tRNA是搬运氨基酸的工具,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被一种或多种tRNA搬运。【详解】A、tRNA是由许多个核糖核苷酸连接成的单链分子,也存在局部双链结构,A错误;B、tRNA为单链分子,图中b处上下链之间的碱基通过氢键互补配对,B错误;C、c处表示反密码子,可以与mRNA碱基互补配对,C错误;D、该tRNA在翻译过程中,可搬运与反密码子(UGG)配对的密码子(ACC)对应的氨基酸,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tRNA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14.为解决二倍体普通牡蛎在夏季因产卵而出现肉质下降的问题,人们培育出三倍体牡蛎。利用普通牡蛎培育三倍体牡蛎合理的方法是()A.利用水压抑制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B.用被γ射线破坏了细胞核的精子刺激卵细胞,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C.将早期胚胎细胞的细胞核植入去核卵细胞中,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D.用化学试剂阻止受精后的次级卵母细胞释放极体,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答案】D【解析】【分析】1、卵细胞的形成过程:2、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其中染色体数目变异可应用育种.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常用的方法是:秋水仙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低温诱导。【详解】A、抑制第一次卵裂导致染色体加倍,培育而成的个体为四倍体,A错误;B、用γ射线破坏了细胞核的精子刺激卵细胞,然后形成的新个体为单倍体,B错误;C、利用核移植方法获得的个体为二倍体,C错误;D、极体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受精卵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含有极体的受精卵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发育而成的个体为三倍体,D正确。故选D。【点睛】分析本题关键要分清参与形成三倍体的细胞中所含有的染色体组数,体细胞(受精卵)含2个染色体组;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第2极体)含1个染色体组。15.白化病和黑尿病都是因为酶缺陷引起的分子遗传病,前者不能由酪氨酸合成黑色素,后者不能将尿黑酸转变为乙酰乙酸,排出的尿液中因含有尿黑酸,遇空气后氧化变黑。如图表示人体内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生化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若一个皮肤角质层细胞控制酶B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不会导致白化病B.若一个胚胎干细胞控制酶D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导致黑尿病C.白化病和黑尿病说明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D.图中代谢过程可说明一个基因影响一个性状,一个性状也受一个基因控制【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据图分析,图示为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性状的。【详解】基因突变发生在个体发育的时期越早,变异范围越大,反之越小,若一个皮肤角质层细胞控制酶B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表现突变的范围较小,不会导致白化病,A正确;基因突变发生在个体发育的时期越早,变异范围越大,反之越小,所以一个胚胎干细胞控制酶D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导致黑尿病,B正确;白化病和黑尿病都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C正确;由图中代谢过程可知,酶A缺乏可影响多个性状,即一个基因可影响多个性状,同时尿黑酸的合成受多个基因控制,即一个性状也可受多个基因控制,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图形分析判断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明确一个基因可影响多个性状,一个性状也可受多个基因控制。16.基因型为AABb的某雌性性动物进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A.基因a是由基因A突变而来的或者来自于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B.该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形成两种极体或一种极体和一种卵细胞C.此细胞出现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没有同源染色体D.此动物的体细胞最多可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答案】A【解析】【详解】该动物的基因型AABb,所以基因a是由基因A突变而来的,A项错误;已知图示细胞表示雌性动物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只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左边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是A、a等位基因,因此如果该细胞为第一极体,则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形成两种极体。如果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则正常情况下可以形成一种极体和一种卵细胞,B项正确;此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C项正确;由图可知,该动物是二倍体生物,在有丝分裂的后期,可能出现四个染色体组,D项正确。【点睛】本题巧妙地通过细胞分裂图解综合考查了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基因突变及染色体组等知识,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而可处在这个时期的细胞可能是(第一)极体或次级卵母细胞。细胞中左侧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出现了A和a,除可能因基因突变所致,还有可能在减I分裂的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但要根据实际情况做进一步判断。17.果蝇的野生型和突变型为一对相对性状,受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用一对野生型雌雄果蝇杂交,因某一亲本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发生基因突变,子代中出现了一只突变型雄果蝇,下列判断最合理的是()A.该突变型雄果蝇的出现一定是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引起的B.该突变型雄果蝇的出现一定是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引起的C.该突变型雄果蝇的出现是父本形成配子时发生基因突变引起的D.该突变型雄果蝇的出现是母本形成配子时发生基因突变引起的【答案】D【解析】【分析】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XX,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XY,雌性产生含有X的卵细胞,雄性产生含有X的精子、含有Y的精子,比例是1:1;含有X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性染色体是XX,发育成雌性,含有Y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性染色体是XY,发育成雄性。【详解】AB、该突变型雄果蝇的出现可能是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引起的,AB错误;CD、雄果蝇X染色体只能来自于母本,故该突变型雄果蝇的出现是母本形成配子时发生基因突变引起的,C错误,D正确。故选D。18.DNA分子共有碱基1400个,其中一条链上的(A+T)/(C+G)=2:5。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共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和第三次复制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依次是()A.300、600个 B.800、600 C.600、800 D.1200、800【答案】C【解析】【详解】由于一条链两个互补碱基和之间的比,等于整个DNA分子的比值,所以该DNA分子中A:T:G:C=2:2:5:5.又双链DNA分子共有含氮碱基1400个,所以A=T=200个。复制1个DNA需要200个T,DNA连续复制两次产生221=3个新的DNA,因此共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200×3=600个;第三次复制产生2322=4个新的DNA,因此共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200×4=800个,C正确。故选C。19.某段DNA片段转录形成的mRNA分子中腺嘌呤(A)占碱基总数的10%,尿嘧啶(U)占碱基总数的30%,则转录出该mRNA的DNA片段中,腺嘌呤(A)所占的比例为()A.40% B.30% C.20% D.10%【答案】C【解析】【分析】在双链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CG,而互补配对的碱基两两相等,所以A=T,C=G,则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进一步推导出: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详解】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而来的,已知某mRNA中,A占10%,U占30%,即A+U占40%,则转录该mRNA的模板链中T1+A1占40%,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整个DNA分子中A+T占双链碱基总数的比例等于每条单链中A+T占该链碱基总数的比例,所以该DNA分子A+T也占40%,又因为双链DNA中A=T,所以指导合成该mRNA的基因中,A占40%÷2=20%.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DNA分子结构中的相关计算公式,了解mRNA中A+U的比例和DNA两条单链以及这个DNA中A+T的比例相等,而双链DNA中A与T相等。20.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适应性变异的发生C.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D.长期使用抗生素容易使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变异,进而使细菌产生较强的耐药性【答案】A【解析】【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2、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详解】A、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必要条件,A正确;B、变异是在环境条件改变之前就已经发生的,环境条件只能对变异进行选择,B错误;C、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错误;D、细菌的抗药性变异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就已产生,抗生素只起到选择作用,D错误。故选A。21.下列相关实验表述正确的是A.在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两次使用95%的酒精的实验目的相同B.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实验用到了密度梯度离心和假说一演绎的研究方法C.在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为表示产生两种不同的配子,同一桶中可用大小不同的两种彩球进行模拟D.杂合子高茎豌豆在自然状态下随机交配,子代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不会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实验、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最后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详解】A、在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两次使用95%的酒精的实验目的不同,第一次使用95%酒精的目的是冲洗细胞,第二次使用酒精的目的是与盐酸混和,解离细胞,A错误;B、证明DNA半保留复制实验用到了密度梯度离心和假说演绎的研究方法,B正确;C、在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为表示产生两种不同的配子,同一桶中可用大小相同的两种彩球进行模拟,C错误;D、杂合子高茎豌豆在自然状态下随机交配,子代基因频率不会改变,但基因型频率会改变,D错误。故选:B。2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经过多位科学家长期研究得到的结论,下列有关这一探究历程的叙述与史实相符的是A.格里菲思的实验思路是将S型细菌的各物质分离,独立观察每种物质的遗传效应B.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实际利用了染色体变异实现了细菌的转化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应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能够成功跟噬菌体本身的结构与侵染特点有密切关系【答案】D【解析】【分析】

【详解】艾弗里的实验思路是将S型细菌的各物质分离,独立观察每种物质的遗传效应,A错误;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实际利用了基因重组实现了细菌的转化,B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应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能够成功跟噬菌体本身的结构与侵染特点有密切关系,D正确。23.某被子植物的性别受一对基因控制,这对基因共有三种,分别是aD、a+、ad。aD是决定雄性的显性基因;a+决定雌雄同株,只对ad为显性;ad是决定雌性的隐性基因。对该植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雄株有三种可能的基因型B.雌雄同株个体的基因型不可能纯合C.雄株与雌雄同株个体杂交,子代中雄株占1∕2D.若雌雄同株群体中出现一株雌株则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可知,雄株必须有aD基因,即只要有aD基因植株就为雄株,故某雄株个体中aD基因必然来自上一代雄株,另外一个基因必然来自雌株或雌雄同株,所以雄株个体不可能存在aDaD纯合子个体,故aDa+、aDad表现为雄性;a+a+、a+ad表现为雌雄同株;adad表现为雌性,据此答题。【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雄株必须有aD基因,即只要有aD基因植株就为雄株,故某雄株个体中aD基因必然来自上一代的雄株,另外一个基因必然来自雌株或雌雄同株,所以雄株个体不可能存在aDaD纯合子个体,故基因型只有两种,故A错误;B.雌雄同株个体的基因型可能纯合,故B错误;C.雄株的基因型为aDa+或aDad,无论哪种基因型,雄株产生的雄配子都有1/2是aD,该配子与任何雌配子结合都为雄性,故子代中雄株占1/2,故C正确;D.雌雄同株群体自交可以出现adad的雌株,不一定是基因突变导致的,故D错误。故选C。24.某精原细胞(2N=8)的核DNA分子双链均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检测子细胞中的标记情况。下列推断错误的是A.若进行有丝分裂,则第二次分裂中期含14N的染色单体有8条B.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所占比例不唯一C.若某个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都含15N,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基因重组D.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中含14N的染色体有8条【答案】A【解析】【分析】1、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再分裂一次,每个DNA分子复制形成的2个DNA分子中一个是N14N14,一个是N15N14,DNA分子进入两个细胞中是随机的,因此,形成的子细胞中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2~1。

2、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形成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因此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都含有15N。【详解】AB、若进行有丝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DNA复制),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每条染色体(含1个14N标记DNA)复制后成为1条含2条单体(每条单体含1个DNA,该DNA含2条链,1条链15N标记,1条链14N标记)的染色体,结果第一次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DNA上都含1条链被15N标记,另1条链被14N标记。第二次分裂间期染色体(DNA)复制,每条染色体复制后成为1条含2条单体(每条单体含1个DNA,DNA含2条链,其中一个DNA的两条链均被14N标记,另一个DNA的一条链被14N标记,另一条链被15N标记)的染色体,故第二次分裂中期含15N的染色单体有8条,而含14N的染色单体有16条,由于后期染色单体分离是随机的,有可能刚好各一半15N标记的染色体分别进入2个子细胞,也可能全部15N标记的染色体进入1个子细胞,所以经过两次有丝分裂后形成的四个子细胞含15N的细胞数可能为2个、3个、4个,故子细胞中含15N标记的染色体的子细胞所占比例不唯一,A错误;B正确;

C、若进行减数分裂,所形成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均是一条链被14N标记,另一条链被15N标记,即四个子细胞均含15N标记的染色体,而有丝分裂也可能出现四个子细胞均含15N标记的染色体,所以若某个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都含15N,则不能确定是进行的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而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以若某个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都含15N,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C正确;

D、若进行减数分裂,复制后第一次分裂是成对同源染色体分离,由于每条染色体上的2条单体都含14N,故形成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每条染色体上的2条单体都含14N,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暂时加倍,每个细胞中含14N的染色体有8条,D正确。

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识记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5.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a.若两对相对性状遗传都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则此两对相对性状遗传一定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一定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而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若杂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遗传d.孟德尔得到了高茎∶矮茎=30∶34属于“演绎”的内容e.孟德尔发现问题采用的实验方法依次是先杂交再测交f.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双杂合子自交后代不一定出现9∶3∶3∶1的分离比g.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产生过程中,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中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答案】A【解析】【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发生时间:实质为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详解】a.若两对相对性状遗传都符合基因分离定律且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此两对相对性状遗传一定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则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错误;b.一对性状可由一对等位基因或多对等位基因控制,若多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可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错误;c.若杂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只能说明该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不能证明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位于X染色体,错误;d.孟德尔得到了高茎:矮茎=30:34属于测交实验结果,并不属于““演绎””的内容,错误;e.孟德尔发现问题采用的实验方法依次是先杂交再自交,错误;f.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双杂合子自交后代不一定出现9∶3∶3∶1的分离比,如可能出现9:7;9:3:4等特殊比例,正确;g.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形成配子的过程中,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二、简答题。(共50分)26.图甲表示某高等动物(二倍体)在进行细胞分裂时的图像,图乙为该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及核DNA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根据此曲线和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属于有丝分裂过程的图有(填字母)____________,不具有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染色体与DNA的比例是1∶2的图有(填字母)____。(2)图甲中B处于_______________期,此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C细胞分裂后得到的子细胞为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甲中B细胞对应图乙中的区间是_____________。(4)图乙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__________,图乙中8处染色体与DNA数量加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填生理过程)。(5)若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0条,则一个细胞在6~7时期染色体数目为______条。【答案】①.A②.AC③.B④.减数第一次分裂后⑤.初级卵母细胞⑥.卵细胞和(第二)极体⑦.3~4⑧.5~8⑨.受精作用⑩.20【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A细胞着丝点分裂,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中存在同源染色体,所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图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图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乙图中:根据DNA和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的变化特点可知,0~8表示的是减数分裂;8位点发生受精作用;8~13表示的是有丝分裂。具体的时间段1~2、2~3、3~4、4~5、5~6、6~7、7~8依次为减Ⅰ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减Ⅱ的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9~10、10~11、11~12、12~13依次为有丝的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详解】(1)图甲中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图甲中A和C的着丝点分裂,不存在姐妹染色单体。B细胞图中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与DNA的比例是1∶2。(2)图甲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此时的细胞名称是初级卵母细胞。C细胞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第二极体和卵细胞。(3)图甲中的B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对应于图乙中3~4。(4)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即整个的减数第二次分裂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位于图乙中的5~8。图乙中8处由于受精作用使精细胞和卵细胞结合,染色体与DNA数量加倍。(5)6~7时期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为20条。【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图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连续2次直线下降代表减数分裂,1次直线下降代表有丝分裂。27.某XY型性别决定植物,籽粒颜色与甜度由常染色体上基因决定。用两种纯合植株杂交得F1,F1雌雄个体间杂交得F2,F2籽粒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非甜∶紫色甜∶白色非甜∶白色甜=27∶9∶21∶7。请回答下列问题。(1)紫色与白色性状的遗传由_________对等位基因决定,遵循基因的_________定律。(2)亲本性状的表现型的可能组合是_________。(3)若F2中的白色籽粒发育成植株后,彼此间随机受粉,得到的籽粒中紫色籽粒占_________。(4)若一株紫色籽粒的雄性植株的叶型表现为异形叶,该异形叶植株与双亲及周围其他个体的叶形都不同,若该叶形由核内显性基因控制,让该异形叶植株与正常植株杂交,得到足够多的F1植株,统计F1表现型及比例为异形叶雄∶正常叶雄∶异形叶雌∶正常叶雌=1∶1∶1∶1,此结果说明该异形叶植株为_________(填纯合子或杂合子)_________(填“可以确定”或“不可以确定”)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答案】①.两②.自由组合③.紫色非甜和白色甜或紫色甜和白色非甜或白色非甜和白色甜④.8/49⑤.杂合子⑥.不可以确定【解析】【分析】子代性状分离比27∶9∶21∶7,比值之和为64=43,说明籽粒颜色和甜度由三对自由组合的等位基因控制,其分离比可转化为(9∶7)×(3∶1),其中紫色∶白色=9∶7,说明籽粒颜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