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1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2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3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4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本册教材包括:四则运算、观察物体(二)、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5、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认识不中下层生比较贪玩,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好,计算能力差,分析问题不认真读题、不认真审题,数学学习成绩较差。这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补缺,通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热爱数学,善于钻研数学,逐步养成良好的爱学习数学一、四则运算(6课时)二、观察物体(二)(2课时)三、运算定律(7课时)1.加法运算定律..3课时左右五、三角形(6课时)2.图形的拼组..2课时左右六、小数的加法和减法(6课时)七、图形的运动(二)(4课时)八、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4课时)九、数学广角---------鸡兔同笼(2课时)十、总复习(4课时)☆☆教材分析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还是0。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课时3括号1课时4租船问题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材第2、第3页的内容及第4页练习一。能力。多媒体课件。(课件出示西宁到拉萨的铁路情景图)自主探究师:播放课件。(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你知道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生1:如果把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看成一个整体,那么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就是两个组成部分。生2:情景图中给出的已知信息是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所求的问题是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是多少千米。生1:西宁到格尔木的距离+格尔木到拉萨的距离=西宁到拉萨的距离生2:814+1142=1956(km)或者1142+814=1956(km)(1)如果已知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长814km,你能求出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2)如果已知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长1142km,你能求出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生1:相同点是上面的两个数学问题都是已知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是1956km。小组讨论汇报。(1)西宁到拉萨的距离-西宁到格尔木的距离=格尔木到拉萨的距离(2)西宁到拉萨的距离-格尔木到拉萨的距离=西宁到格尔木的距离被减数减数差生1:和=加数+加数生2:加数=和-另一个加数生:根据算式1956-1142=814也可以得出生1:差=被减数-减数生2:被减数=差+减数生3:减数=被减数-差探究结果汇报探究结果汇报数叫做和。生: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方法?生2:数学方法有探究、分情况讨论等。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6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加、减法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和被减数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决相关问题)x+265=930465+x=710225-x=的关系与求未知数x的关系)香蕉教材习题教材第4页练习一(2)用减法计算,因为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4)用减法计算,因为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488验算:488+98=586257验算:257+455=712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材第5、第6页的内容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6题。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生1:3+3+3+3=12(枝)师:在3×4中3和4分别表示什么?生:3表示每个瓶子插3枝花,4表示有4个花瓶,也就是说有4个3连加。做乘法。在3×4中,3和4还可以看成表示什么?因数因数积最后通过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加法都能用乘法计算。学生最后通过举例讨论后得出:必须是相生1:相同点是都已知有12枝花;不同点是一个已知每3枝花插一瓶,另一个已知把这些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花的总枝数÷花瓶数量=平均每个花瓶里插的枝数数是多少。l被除数除号除数商系吗?自己试着总结一下。课件出示:3×4=(12)12÷3=(4)12÷4=(3)生1:乘法算式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除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除法是和乘生2: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 究结果汇报因数的积叫做被除数,两个因数分别叫做除数和商。生3:我还知道有余数的除法各个部分间的关系是被除数=商×除数+余数和逻辑思维能力。板书设计这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运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有利于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习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3.对于知识点的学习,采用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小组讨论与集体汇报的方式来学习B类1.小强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76写成67,结果得到的商是15还余5,正确的商应该是几?关系)课堂作业新设计教材习题教材第7页练习二6.12×6=72(个)72+3=75(个)与0有关的运算教材第6页例3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7~10题。1.使学生掌握有关0的运算的知识。自主探(学生自己单独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想到的与0有关的算式)的运算顺序进行分类)加法:100+0=0+568=235+0=0+319=减法:154-0=128-128=99-0=49-49=乘法:0×78=0×29=除法:0÷23=0÷76=生1:0不能作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探究探究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与0有关的运算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学生在一年级时就认识了0,并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本节课要让学生将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了解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了解的一些有关0的运不能作除数呢?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结合教材提出分析说明观点,如有学生发现0÷0的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和除数0的积都等于0,0÷0的结果有无数个。学生自己能从验证过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课堂作业新设计2.用字母表示0的运算。教材习题教材第8页练习二括号教材第9页的内容及第11页练习三的第1~3题。教学目标 算小括号外面的,所以可以添加小括号来改变运算顺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课件出示:在算式96÷(12+4)×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变成另一个算式师: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四则运算我越来越喜欢数学符号了。括号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1.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小括号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上并不难,但对于已经学过小括号的四年级学生而言,他们会在情绪上抵触学过的知识,所以我在讲课时以添加括号这个小游戏开始,让他们自己发现小括号“不够用”然后觉得有必要用新的符号,从而实现了从被教到要学这一情感上的转变。2.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气氛很浓,能积极地去思考和应用。练习中个别学生不懂“要是去掉小括号后能不能直接用中括号,如果不能该怎么办”。这一点完全符合学生现学现用的心独立出现。A类2.改正下面各题的错误。(3)3O3O3O3O3=2算方法(也可用括号)进行计算,得出24。试着用5、5、1、2根据游戏规则算出24。课堂作业新设计2.400÷[(92-42)-10]教材习题教材第11页练习三1.(运算顺序略)7033021547002.275113520320×[(128+147)÷25]6926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租船问题教材第10页的内容及第11页练习三的第4~6题。看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生1:一共有32个小朋友要乘船。生2:每条大船的租金是30元,每条小船的租金是24元。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限坐6人和限坐4人是什么意思吗?题怎样解答?就会有1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也需要承担空座位的费用),可以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这所以,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最便宜。 生:如果都租大船需要180元;都租小船需要192元;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需要168元168<180<192,所以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最省钱。比较省钱。你还有其他有关策略方面的收获吗?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租船问题所以,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最省钱A类1.有3名老师带领36名同学去划船,每条大船限坐6人,租金是30元,每条小船限坐4人怎样租船最省钱?最少要付多少元?决租船问题)金是5元。路)课堂作业新设计方案三:租6条大船和1条小船。6×30+1×24=180+24=204(元)2.40÷6=6(条)…4(人)余下的4人再用1条小船即可。6×10+8=60+8=68(元)条小船和3条大船;42=18+24=3×6+4×6,即可租6条小船和6条大船;42=6+36=3×2+4×9,即可租2条小船和9条大船。如下表:9条答:租2条小船和9条大船最省钱,需要64元。2.在尽量满载的情况下,多租用大船最合算。教材习题教材第11页练习三租8辆大车和1辆小车最省钱。(2)方案一4×150+6×60=960(元)方案二(4+6)×100=1000(元)☆学情分析☆课时安排观察物体(二)1课时教材第13、第14页的内容及第15页练习四。1.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从不同的位置(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同一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2.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判断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3.通过拼摆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重点难点重难点:认识从不同的位置(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同一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多媒体课件、形状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若干。师: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拼搭积木游戏里藏着哪些数学知识。[板书:观察物体(二)]土1.从不同的位置(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同一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体。(课件出示例1)师:你能用自己手里的4个小正方体摆成情景图中的形状吗?么?师:现在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观察你摆出的几何体,想一想,你观察到的几何体是什么形状的?(引导学生观察几何体并进行联想)生1:从上面看可以确定几何体的最下面一层中每个小正方体基面一排摆放了3个小正方体,后面一排摆了1个小正方体;从列数看有3列,左面一列有2排中间和右面各1排。生2:从前面看是1层,有3列。【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连一连、说一说等活动,内化学生判断和确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几何体的形状的过程和方法】(课件出示例2)师:你能用手中的小正方体自己摆成上面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吗?生1:左图有两层,第一层有3个小正方体,第4个小正方体放在了第一层最左边一列的上生2:中间图有两层,第一层有3个小正方体,第4个小正方体放在了第一层中间一列的上生3:右图有两层,第一层有3个小正方体,第4个小正方体放在了第一层最右边一列的上师:如果我们也从上面、前面和左面看这3个几何体,所看到的图形相同吗?生2:从前面看,三个几何体看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左图有两层三列,最左边的是两层;中师:谁能概括总结一下从三个方向观察得到的图形的形状有什么共性。【设计意图:不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还向学成不同形状的几何体,只从一个或者两个方向观察小正方体,看到的图形是不能确定小正方体的位置和个数的】 师:从一个方向或者两个方向观察几何体,是不能确定其形状的;只有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观察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体才可以确定其形状。师生共同总结在过程和情感两方面的收获。习打好基础。教师积极肯定的话语,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观察物体(二)2.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确定小正方体的个数时,设计了先摆一摆,再说一说观察到的图形,最后经过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根据已有的图形的表象,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并通过拼摆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活跃了A类③⑥B课堂作业新设计教材习题教材第15页练习四2.摆一摆略算性质。☆学情分☆学情分析1加法运算定律4课时2乘法运算定律3课时教材第17页的内容及第19页练习五的第2、第3题。情境导入情境导入生:3+4=7(个)4+3=7(个)3+4=4+3且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自主探究自主探究生1:李叔叔上午骑行了40km,下午骑行了56km。生2:所求的问题是李叔叔今天一共骑行了多少千米?生1:上午骑行的路程+下午骑行的路程=全天一共骑行的路程生2:下午骑行的路程+上午骑行的路程=全天一共骑行的路程(老师引导说“40+56”是用上午骑的40千米加上下午骑的56千米)(教师引导说“56+40”是用下午骑的56千米加上上午骑的40千米)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师: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呢?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作一个生验证。你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说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学生不仅理解了加法交换律的验证过程,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探究结果汇报生1:▲+★=★+▲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今天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过程吗?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等初步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板书设计40+56=56+40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加法交换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亲身经历“提出猜想一举例验证一得出结论一总结规律”这一探究过程,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以成语故事“朝三暮四”为切入点,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这样设计,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思考,发现规律,为举例验证埋下伏2.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同时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通过猜想、验证、类比、归纳,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a+45=54+b(2)380+20=课堂作业新设计(3)不是,不是加法运算。2.324755验算略教材习题教材第19页练习五655验算:348+307=655392验算:274+118=392371268395637113621734127112381517463411224371751301233459373962412加法结合律教材第18页的内容及第19页练习五的第1、第4、第5题。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教具学具课件出示:口算下面两题50+70+30240+105+95师:针对先算70+30和105+95提出质疑:这样算对吗?有什么依据吗?(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生2:已知李叔叔第一天骑行了88km,第二天骑行了104km,第三天骑行了96km。生:第一天骑行的路程+第二天骑行的路程+第三天骑行的路程=一共骑行的路程(生独立完成后小组汇报)生1:88+104+96生1:把三天中每天骑行的路程分别相加,列式为88+104+9师:算式(88+104)+96和88+(104+96)的计算顺序与88+104+96有何不同?结合律雏形,巧妙地处理关于问题情境与运算定律建构的关系】探究结课件出示算式:(88+104)+96=288和88+(104+96)=288结合律。师:你能用文字、字母或者是符号把加法结合律表示出来吗?生:(甲数+乙数)+丙数=甲数+(乙数+丙数)师:怎样表示任意的三个数相加也具备这样的运算性质呢?四师生总结收获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阅读、分析情景图,提取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答,展开对结合律的学习。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再进行一系列的比较,把2.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律)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2.a+(20+9)=(a+20)+9(10+20)+30+40=1.51+47+43=51+(47+43)=51+90=141(人)2.273+352+648教材习题教材第19页练习五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4.133784811185.略加法运算定律的综合运用教材第20页的内容及第22页练习六的第1~4题。1.能综合运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能综合运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多媒体课件。师:我们班有38位同学,那么老师就是班级中的第39号,老师想和班级中的1、11、21、31号交朋友。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和他们交朋友?学生交流讨论。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定律简便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教学的结合具体情境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打下基础】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李叔叔要骑车旅行一个星期,例2解决了李叔叔前三天所行的路程的问题,那么后四天还要行多少千米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和行程计划)师;你能读懂李叔叔后4天的出行计划吗?生:根据图表可知李叔叔第四天至第七天从A—→B、B—→C、C—→D、D—→E分别需要骑行115km、132km、118km和85km。师:你能提一个用加法解答与后4天行程有关的数学问题吗?师:如果要计算李叔叔后4天骑行的路程,你能找出后4天每天骑行的路程与4天骑行的总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吗?生:第4天骑行的路程+第5天骑行的路程+第6骑行的路程+第7天骑行的路程=后4天一共骑行的路程师:试着自己列式并解答。把你的算法和小组的伙伴们交流一下。生:115+132+118+85115+132+118+85=247+118+85=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365+85=(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450(千米)=450(千米)答:后四天还要骑行450千米。生1:当两个加数可以凑成整百或整十数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生2:计算几个数连加时,我们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把能够凑成整十、整百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247+118+85=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365+85=(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在解决115+132+118+85这一题时,学生们都知道将“115+85”相加、另外两个加数相加,A类167本315本233本167本315本233本285本271本240本160本129本182本182本496本504本218本整。班级总人数9二班86合计=(60+40)+255=282+(41+159)=(548+52)+468=100+255=282+200=600+4271+240+160+129=(271+129)+(240+160)教材习题教材第22页练习六1.35548210685005727002553002.略3.2000-416-284=2000-(416+284)=2000-700=13减法的运算性质教材第21页的内容及第22页练习六的第5~9题。生理性思考、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行一些简便计算。情自主探生2:要解决的问题是还剩下多少页没看?生2:我们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再从生3:我们的方法和第一组差不多,只是先减去第二天看的34页列式为234-34-66。[板书:234-66-34234-(66+34)234-34-66]生2:我选的是第三个算式,我认为第三种方法算起来也比较简单,因为234-34正好得序也不一样。师:由于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就可以用“=”把它们连接起来。234-66-34=234-个数连减的运算中都存在?理性的思考】减法的运算性质教学反思掌握和运用的过程中。2.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A类672-36+64=672-(36+64)2.爸爸有1230元,买食品用去318元,给明明买玩具用去182元。他还有多少元?课堂作业新设计3.672-36+64=636+64=70025+7=390-(46+154)=1476-476-786=876-76-297=15=390-200=1000-786=800-2972.1230-318-182=1230-(318+182)=1230-500=730(元)教材习题教材第22页练习六)9.(1)1+2+3+4+…+98+99+100教材第24、第25页的内容以及第27页练习七的第1~3题。计算更加简便。自主探究结合律呢?下面我们继续观察植树情景图。=250(桶)=250(桶)桶水。简单又清楚?探究结果汇探究结果汇极本本板书设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2.探索数学规律是一个过程,对于这个过程的认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自己体验感受的,对学生已有的体验与感受及时地进行归纳总结,是提高探索能力的(2)三个数相乘,先乘(),或者先乘(),积不变,这叫做()。用字母表示为()。1.(1)位置乘法交换律a×b=b×a(2)前两个数后两个数乘法结合律(a×b)×c=a×(b×c)2==>教材第27页练习七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26页的内容以及第27页练习七的第4~11题。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方法。情境导入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情景图)生1:(4+2)×25=6×25=150(人),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再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表示25个小组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再把它们加生1:我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生2:我发现了两个算式中都有4、2、25这三个数。生1;乘法分配律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教学反思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总之是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A类B类36×34+36×6675×23+25×2363×43+57×63325×113-325×1328×18-8×289992,水果店里一箱苹果重30千克,一箱葡萄重25千克,王叔叔买少千克?课堂作业新设计1.(1)×(2)(3)260×(20+30)一=325×(113-13)=28×(18-8)=3333×3×222=325×100=28×10=3333×6666教材习题教材第27页练习七4.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有117×3+117×7=117×(3+7)4×a+a×5=(4+5)×a5.(75+45)×60=7200(元)6.1236110049207.都相等510070352650011008.5×4=20(元)5×5=25(角)25角=2元5角20元+2元5角=22元5角=700(套)教材第29页的内容及第30页练习八。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境导入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掌握其本质特征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自主探究每筒32元。生:方法一12×25方法二12×2512×25=3×4×25,把12写成3乘4的积,目的是找出4与25相乘得100;解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区别】生:方法一330÷5÷2方法二330÷(5×2)答:每支羽毛球拍33元。答:每支羽毛球拍3除以这两个数的积之间的相等关系】律进行计算。数相乘的算法。最后通过对除法运算性质的研究,使升到理性】最后结果都是一样的。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300(个)=300(个A类B类时?=800×4÷(25×4)=6×1000÷125=3200÷100=6×(1000÷12教材习题教材第30页练习八思考题▲=150■=100●=75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学情分析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2课时3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2课时4小数与单位换算1课时5小数的近似数1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小数的意义教材第32、第33页的内容及第36页练习九的第1~3题。有几米呢?自主探究自主探究课件出示例1。样表示呢?让学生继续观察米尺,思考这样的3份、7份写成分数、小数各是多少米?生:3分米=米=0.3米7分米=米=0.7米生2:我发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如果把1米长的尺子平均分成100份,那么每份长又是多少米呢?生:3厘米=米=0.03米6厘米=米=0.06米平均分成1000份,那么每份在尺子上长是多少米?写成分数、小数各是多少米?0.001米。师:如果把6毫米、13毫米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小数各是多少?师:如果把1米继续按上面的方法平均分下去,这样的1份就是米,写成四位小数就是探究结果汇报师: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些分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这些计数单位用小数表示分别是多少?小数的计数单位也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分别写作0.1、0.01、0.001……(板,我们就说0.1和0.01之间的进率是10,0.01米里面有10个0.001米,也就可以说0.01和0.001之间的进率是10,用一句话可以怎么概括?生1:我知道了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生2:小数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小数的意义1分米=米=0.1米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1厘米=米=0.01米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教学反思 A类地找小数)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教材习题教材第36页练习九1.略2.8323.略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教材第34、第35页的内容以及第36页练习九的第4~10题。教具学具情境导入情境导入(老师相继写出数字1.8、5.63和12,378)它的左边是整数部分,从右往左数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小数点的右边是小数位。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以及给小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意义。整个环节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课件出示教材古钱币图)师:哪位同学可以尝试着读出它的高、厚、重。(0.5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小数该怎样读?然后读出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第1题。生:小数部分的0也是依次读出,和整数部分的0的读法有些不同,有几个0就读几个0。【设计意图:小数的小数部分的读法按照整数部分的读法来读,的特殊性】(课件出示并播放下面内容)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师:上面两个小数的写法正确吗?你能说说怎样写小数吗?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生1:一个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三部分组成。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生总生总达小数部分数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计数单位千千百十万分之一3.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教学。在学习小数的写法时,学生通过一段关于全球气温逐课堂作业新设计(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课堂作业新设计教材习题教材第36页练习九4.2个十2个百分之一2个十分之一2个千分之一5,二十九点五零点八四一点二一点八八千八6.(1)0.557(2)40075.699,冰激凌的价钱是每个2元6角。桥洞的限高是3米5分米。每袋盐的净含量是500克。小数的性质教材第38、第39页的内容及第41页练习十的第1~5题。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生1:相同,2.50表示2元5角;2.5元也表示2元5角。自主探究1.比较0.1m、0.10m和0.100m的大小。生: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生2: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板书)2.比较0.3与0.30的大小。师:谁能说说0.30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在课本的正方形图中表示一下吗?0.3又表示什么,在图中怎样表示呢?师: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右图呢? 你想试试吗?(课件出示例3)生:0,2=0.2004.08=4.0803=3.000生2:小数中间的0是不能随意去掉的。师生总结收获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例2:0.3=0.300.2=0.2004.08=4.0803=3.000么在小数的末尾无论添上几个0或去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本课设计时,并没有采用一(3)1个0都不能去掉的小数。2.0.5003.060920.1202.12090.0003.(1)×(教材习题教材第41页练习十2.31.0100=31.010.0050=0.0053.没有变化的数:3.40.063.0104.0310.0142.00有变化的数:187009081504,0.27010.8003.6005.05040.5,3.30元0.60元8.00元1.03元教材第40页的内容及第41页练习十的第6~9题。姓名小军小明2.84米学生学习的动态生成和意义建构】生:小明跳得最远(第一名)。师:假如小强是第二名,口会是怎样的?生2:根据计数单位比。2.84里面有284个0.01,2.88里面有288个0.01,288比284大。生3:把米转化为厘米。2.84米=284厘米,2.88米=288厘米,288比284大。生:□里填0到7之间的数都可以。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获的大小。板书设计2.(1)0.511>0.51>0.501>0.5(2)5.65>4.585>4.56>4.506教材第41页练习十 教学内容教材第43、第44页的内容及第46页练习十一的第1~5题。教学过程师:0.009米变了几次才变到9米的?我们能不能0.009m=9mm0.09m=90mm,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高了学生善于发现规律并总结规律的能力】师:同学们,我们找出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课件出示:请6位同学上来拿着卡纸,分别代表0、1、4、5、6和":"这6个数字,先按[课件出示例2(1):把0.07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师:0.07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后,小数点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生;一个小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后,小数点分别向右移动一位、两位师: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我们一般怎样表示呢?生:用这个数分别乘10、100、1000。师:你会表示上面的0.07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各是多少吗?[课件出示例2(2):把3.2分别缩小到原来的、、各是多少]师:把3.2分别缩小到原来的、、,小数点分别会发生什么变化?生:用这个数分别除以10、100、1000。师:你会表示把3.2分别缩小到原来的、、分别是多少吗?探究结果汇探究结果汇生:一个不为零的数乘10、100、1000……时,只要把被除数的小数点相应地向右分别移生:一个不为零的数除以10、100、1000……时,只要把被除数的小数点相应地分别向左识】师生总结收获师生总结收获例1:例2:教学反思教学反思A类2.(1)100(2)(3)0.15(4)300(5)右两503(6)三教材第46页练习十一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内容及第46页练习十一的第6~9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具学具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情境导数学问题。(课件出示例3)生1:所求的问题是1万元人民币可以换多少美元?生2:已知的信息是1元人民币换0.1563美元。生1:1万元人民币就是10000个1元,相当于1元×10000。生2:1元人民币兑换0.1563美元,所以1万元人民币可以兑换10000个0.1563美元,即0000=1563(美元)答:1万元人民币可探究结果生:把1563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即1563除以10000,列式计算为扩大还是缩小。板书设计运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解决问题例1:0.1563×10000=1563(美元)例2:1答:1万元人民币可以兑换1563美元。1563÷10是本节课的侧重点和突出点。换10.07元人民币)2.2015年1月调查某二线城市,每100户家庭中有88.8户教材第46页练习十一教材第48、第49页的内容及第50页练习十二的第1~9题。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情境导师:在实际生活中,通常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做单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叫做复名数。你能分别找出上面数据中的单名数和复名数吗?师:遇到不同单位的量进行比较时,我们需要把它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与小数有关的单位换算。(板书:小数与单位换算)1.低级单位的数化为高级单位的数。生:所求的问题是按照高矮的顺序给四位小朋友排队;已知的信息是四人的身高分别是80cm、1m45cm、1.32m和0.95m。师:1cm等于多少m?80cm里有多少个1cm?生1:1cm=m,80cm中有80个m,所以80cm=m=0.80m=0.8m。生2:1m=100cm,80cm=(?)m,就是把80缩小到它的,也就是除以100,可以直接把80的小师:复名数1m45cm转换成单名数后是(?)m,同级单位的1m怎么办呢?生:简便方法是用45除以100,也就是把4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后,点上小数点,补“0”转换为0.45m。2.高级单位的数化为低级单位的数。生1:直接根据小数的实际含义进行改写。0.95m表示9dm5cm,9dm5cm合起来就是师:按照上面的方法你能把1.32m化成以cm为单位的数吗?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都用cm表示出来,再求它们的和。1m=100cm,0.32m=32cm,合在一起就是100+32=132(cm)。生:1m=100cm,所以1m45cm=145cm,即1×100+45=145cm。生:把复名数转换成单名数时,同级单位的数作转换后数据的位的数除以进率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后,作为改写后的数的小数部分即可。单位的数乘进率改成或低级单位的数后,再加上同级单位的数即可。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小数与单位换算1.把低级单位的数化成高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2.把高级单位的数化成低级单位的数乘进率。1.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得轻松。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课件和教师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计量单位间的关系,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等旧知来学习新课,收到了良好效果。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给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3.课件的应用与教学完美结合。能用课件展示名数改写过程中是该除以进率还是乘进率。并且演示了小数点的移动,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了怎样进行名数的改写。这样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教学的难度降低,为教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48厘米=()米67角=()元8米9分米=()米820千克=()吨4020克=()千克3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550厘米O5.05分米40毫米O0.4厘米708千克O7.08克(1)3.4米3米29厘米3.04米3米3分米3.401米(2)6.5吨60.50吨6.505克65000克(3)0.0035平方米360平方厘米3700平方毫米35.2平方分米平方分米?1.(1)3.04米<3米29厘米<3米3分米<3.4米<3.401米(3)0.0035平方米<3700平方毫米<360平方厘米<35.2平方分米教材习题教材第50页练习十二5.<=<>6.1.38千米/分>1200米/分>1170米/分>0.4千米/分8500千克8600千克2189米2150吨教材第52、第53页的内容及第54页练习十三的第1~10题。教具学具教学过程们7元5角。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精确,只要知道它的近似数 (课件出示豆豆测量身高的情景图)生1: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得出豆豆身高的近似数。师:对,“四舍五入”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小数取近似数。是如何得到0.98的?于5就要向百分位进1,如果千分位上的数小于5,就舍去。留整数呢?生;一个小数,如果保留整数,就要看这个小数的十分位,然后按照“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师:如果0.984m保留一位小数,结果又是什么呢?分位上是9,9+1=10,接着向个位进1,个位上0+1=1,所以0.984m保留一位小数是1.0m。(课件出示例2)然后点上小数点。师:好,上面的这一过程可以表示为384400千米=38.44万千米。(课件出示例3)生1:已知木星距离太阳778330000km。生2:所要解答的问题是木星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保留一位小数)师:这个问题和上面的问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移动几位呢?改写过程吗?778330000千米=7.7833亿千米收获】小数的近似数小于5,舍去大于5,向前一位进1大于5,向前一位进1例2:例3:384400千米=38.44万千米778330000千米=7.7833亿千米≈7.8亿千教学反思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千分位。2.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来类推用“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保留一位小数)小数改写)几?560.324万千克(2)137.06822亿0.405亿0.035089亿(2)19.276亿吨≈19.28亿吨2.4.844.75教材第54页练习十三3.18.6亿327.9亿2.4亿2.9亿4.3.607.9926.4万人8.6.6525864.649.④①③②教材第56页的内容及第57页练习十四的第1~8题。教学目标3.做教材56页第2题。1.做教材56页第3题。师:要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数的10(1)把1.8扩大到原数的100倍是()。()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是6.21。4.做教材56页第4题。数,要改写成原来的整数,只要把它扩大1万倍或1亿倍就可以了。探究师: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思考下面各个问题。(2)小数的性质是什么?(5)不同计量单位之间怎样进行单位换算?生1:学完一个单元,要对知识进行梳理,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网。1.直接写结果。2.87×1034.81÷10起小数的大小变化计算)2.下面是四种动物每分钟奔跑的速度,把它们按从快到慢的顺序排列起来。3.用四舍五入法写出表中各小数的近似数。9.968(1)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小数就扩大100倍。()(2)把4.123的小数点去掉,这个数就扩大3倍。()动问题)课堂作业新设计教材习题教材第57页练习十四1.略2.0.81.654.53.23500.4413542000011.0348,1t=1000kg以及四年级上册对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的教学就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课标中所规定的“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分,感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分它们。2.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1三角形的特性2课时2三角形的分类1课时3三角形的内角和2课时第一课时教材第60、第61页的内容及第65页练习十五的第1~3题。3.提高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多媒体课件、直尺、小棒。(多媒体出示教材第60页三角形ABC)(学生摆四边形)师:下面欣赏一组画面。(多媒体播放电线杆、自行车和篮球架等三角形应用的图片)师:为什么这些物体的这些部位要做成三角形?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师:真的吗?我们来做实验验证一下好吗?两位同学都轮流用手拉一拉三角形和四边形,说一说有什么发现?探究生1: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生3: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生4: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可以画出3条高。生5: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生1:我知道了三角形和四边形都是平面图形。生2: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解决许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生3:用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字母可以表示出一个三角形。1.数学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对于学生来讲则是形象的、熟悉的。对于三角形稳定性的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学生都较熟悉,如自行车的三角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支点等,但是却没有上升到抽象的数学知识。这些生活中的资源是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也是我们可以利用的重要课程资源。本节课从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导入,利用这个生活资源弥补课程资源的不足,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2.如何正确地理解并画出三角形的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什么学生在画高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错误,经过认真分析与思考后,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在于学生对于“高”的意义没有理解,他们不能正确地找到顶点及相应的对边,学生的操作是在模仿中进行的。因课堂作业新设计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B类1.(1)三条线段333(2)一个顶点高(3)3稳定教材第65页练习十五教材第62页的内容及第66页练习十五的第6~8题。情境导入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教材62页例3情景图,读图回答问题)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分别是怎么走的?自主探究生3:我在课本的图中通过测量得出中间的这条路线最短。局到学校的距离>家到学校的距离。学校的距离。推测的能力】识进行扩充】第二条路线了吗?师生总结收获生1: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验验证。可以围成三角形的三边6+7>84+5>83+6>8不可以围成三角形的三边4+5=93+6<10了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在探究这个问题课堂作业新设计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却能摆成三角形,而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都有一个共同规律,由此课堂作业新设计2,从长度分别为3厘米、5厘米、8厘米、4厘米的4根小棒中选出3根,围成一个三角厘米数)1.(1)能3+5>7(2)不能2+2<6(3)不能4+4=82.5厘米、8厘米、4厘米或者是3厘米、4厘米、5厘米因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1.5厘米、6厘米、7厘米、8厘米、9厘米2.最小是3厘米,最大是15厘米。教材第66页练习十五6.走中间的那条路。7.(1)(2)(4)8.4种光 教材第63、第64页的内容及第65页练习十五的第4、第5、第9、第10题。教学目标情境导情境导自主探究(课件出示例5)生2:有些三角形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生3:有些三角形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吗?测量后你会发现什么?(课件出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图)形又叫正三角形。边都叫三角形的边。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7.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自角的特征以及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老师根据学生的讲述板书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师:按边分呢?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获板书设计三角形的分类接痛合类按境分气2,学生通过三角形分类的活动,进一步感受到了三边形的细微差别之处。有的学生按照1.略2.(1)122(2)224教材第65页练习十五教材第67页的内容及第69页练习十六的第1~3题。教学目标3.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难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探索和验证。生1: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生1:不能画。生3:只能画长方形。(课件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图)三角形的内角和?角的另一边落在的刻度线是多少度)生:用剪刀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可以拼成一个平角生1:把一个锐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然后拼一拼发现角,即180°。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本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剪、拼等方法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合作精神;三是A类状)课堂作业新设计1.都不可能2.180°180°180°教材习题教材第69页练习十六四边形的内角和教材第68页的内容及第69页练习十六的第4~7题。猜想和验证的数学思想。的思想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四个内角的和吗?看它们各自能拼成什么形状的角?师:一个周角是多少度呢?通过剪拼说明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生:一个周角是360°,通过剪拼说明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形的内角和呢?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因为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所以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四边形的内角和→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大胆猜想,小心求证”是科学探究的普遍规律,也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学讨论、交流、总结出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的规律的结论。亲身体验所得的知识,会掌握A类平角)么你知道它是什么三角形了吗?课堂作业新设计教材习题教材第69页练习十六7.这些图形中三角形的个数依次为1个、3个、6个、10个……规律是三角形个数六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材分析例2特殊的小数加、减法例3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例4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写出得数的程度。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1.小数加减法2课时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1课时3.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1课时小数加减法一般的小数加、减法教材第72页的内容及第74页练习十七的第1~4题。思维习惯。生2:所求问题是买《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一共要花多少元?加法计算。生:数量关系式为《数学家的故事》的单价+《童话选生1:《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生2:还可以说《童话选》比《数学家的故事》便宜多少钱?6.45元4.29元关系式为《数学家的故事》的单价-《童话选》的单价=《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的钱数探究结果汇前一位进1。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借1当十再减。后的计算中能留意这些。一般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教学反思A类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七2,4.1228.317.0425.64.684.26验算略3.0.95-0.35=0.6(千克)4.163.54元159.26元162.8元160元322.8元教材第73页的内容及第74页练习十七的第5~10题。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数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情境导入情境导入不够向前一位借1当十再减。自主探究(课件出示情景图)生1:已知《数学家的故事》的单价是6.45元《神奇的大自然》的单价是8.3元。生2:所求的问题是买这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或者钱。用0.55元加上0.30元等于0.85元,接着用7.00元减去6.00元等于1.00元,所以最后结果是照整数加法的方法来计算。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生1;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与整数加、减法的算理特殊的小数加、减法或者答:买这两本书需要14.75元。答:《数学家的故事》比《神奇的大自然》便宜1.85元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2.在口算整数加小数时,学生会将这个整数与小数的末尾对齐后相加。如8+1.2=2,0.46+4=0.5等。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口算时不仔细看题,当作整数加法进行口算,4元6角2分+3元8分9米41厘米-5米8分米4吨60千克-870千克18吨300千克-12吨630千克教材习题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七10.(1)1.01.2(2)1.311.36_(3)4.3754.378_(4)7.877_教材第76页的内容及第77页练习十八。重点难点情境号自主探究(课件出示教材三种图书和单价图)生1:先求出《少儿绘画ABC》与《太空漫步》的单价之和,再求出三本书的单价之和。生2:直接列竖式求三本书的单价之和。师:(出示课件)小林买了两本书,一本单价是6.45元、一本单价是8.3元。如果小林付出师:根据给出的线段图,谁能说说付出的钱数、花掉生:付出的钱数-买单价6.45元的书花掉的钱数-买单价8.3元的书花掉的钱数=应找回生:付出的钱数-(买单价6.45元的书花掉的钱数+买单价8.3元的书花掉的钱数)=应找回方法二20-(6.45+8.3)探究结果汇报的引导作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13.55-8.3=20-14.75=5.25(元)=5.25(元)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同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历“解读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尝试计算、会算法、明算理、总结计算方法、巩固2.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问题出示以后,引导孩子食多少吨?少元?教材习题教材第77页练习十八6.368.4343.32337.62说一说略教材第79页的内容及第80页练习十九。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情境导情境导些小数计算简便些。我们今天就学习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板书)课堂作业新设计课堂作业新设计教材第80页练习十九七图形的运动(二)2平移1课时 轴对称教材第82页的内容及第84页练习二十。情境导)(出示教材82页例1情景图)生: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把给出的松树图沿中间的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生:点A和点A分别在对称轴的两旁,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3,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也师:你还能找到图中其他的对应点吗?你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出每组对应点吗?2,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出示教材83页例2情景图)生:图中给出了虚线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另一半时形中的关键点。为了方便,我们命名为点A、B、C、D、E.(如下图)然后分别找到各个关键点的对应点A、B'、C、D'、E:最后依次连接点A(A)、B'、C'、D'、E即可。师生总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轴对称3,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用规范、精炼、严谨的语言来概括数学概念的本质,培养数学思课堂作业新设计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形)对称图形)教学内容教学内容1.让学生学会识别和判断一个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3.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充分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向和距离。多媒体课件。(2)平移后的图形的位置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出示教材86页例3情景图)生:图中给出了已知图形和图形平移后的虚线图形,要求先画出图形,再判断出图形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和向右平移。平移了几格。(如下图)大家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生:还可以选图形最顶端的这个点,看看它平移后的位置,然后数一数这两个点之间有几是向上平移了5格?(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例4情景图)生2:所求的问题是求出方格图中给出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探究结果生3:平移的方向有向上、向下、向左和向右平移。师生总结收获板书设计向上、向下、向左和向右6×4=24(平方厘米)移的性质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以及利用平移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向()平移了()格,又向()平移了()格。$向()平移了()格,又向()平移了()格。2.如图,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你能计算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吗?教材习题教材第88页练习二十一八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2复式条形统计图1课时营养午餐1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3页练习二十二。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情境导入情境导入(课件出示)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思吗?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生活中用到平均数的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景图)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13(个)(出示教材第91页情景图和统计表)较公平些。板书设计平均数=52÷4(19+15+16+20+15)÷5(18+(4)张老师平均每分钟能打140个字,可她却说,有一次她一分钟打了180个字。()(考查知识点:平均数的意义;能力要求:理解与运用平均数的意义)小明亮亮小星四四丁丁小丽小华小画佳佳4.100÷4=25(个)110÷5=22(个)25>22第一小组的成绩好些。复式图1.经历将两个相关联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认识横向和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在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判断和及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重点: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理解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难点: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尝试在复式条形统计教具学具情境导(出示教材第95页例3情景图和统计表)生: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数分别为21万、27万、35万、46万和58万、54万、49万、43万。师:根据统计表给出的数据,你能分别完成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条形统计图吗?今天我们就自主探究1.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生:条形统计图是用不同长度的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在数学上,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以后就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0师:你能试着把这幅统计图补充完整吗?生:根据图例画直条,不同颜色的直条表示不同数据,另外还要记得标数。不同?生3: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直条高度要弄清楚,并且要标上数据。师:根据上面的统计图,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1980年城镇人口最少,是21万。生:要解答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只需要看颜色是“”的长方形直条,通过对比,)1990年:54-27=27())2010年:46-43=3()生:通过观察、对比和计算,发现城乡人口总数在逐年增加。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年份,就得到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5060人数/万人师:和纵向复式条形统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