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_第1页
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_第2页
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_第3页
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_第4页
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科目授课时间节次--年—月—日(星期——)第—节指导教师授课班级、授课课时授课题目(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题西林壁》。该诗是唐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描绘了作者在西林寺壁上题诗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学习本诗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象有一定的了解。此外,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自然景观,能够欣赏和表达自己对美景的感受。通过学习本诗,学生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题西林壁》,学生能够运用诗歌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欣赏和创作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同时,通过学习古诗,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相关知识: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节奏、韵律、意象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自然景观有一定的观察和体验,能够表达自己对美景的感受。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诗歌创作和欣赏是一个充满趣味和想象力的学习过程。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诗歌朗诵、表演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敏捷性和创造力,能够通过诗歌学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喜欢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对形象思维较为敏感。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题西林壁》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首先,诗歌中的意象和哲理较为抽象,学生需要进一步培养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能力;其次,诗歌的语言表达和情感抒发需要学生在生活中有更多的体验和感悟,这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最后,如何将诗歌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创作出富有生活气息的诗歌,也是学生需要面临的挑战。教学方法与策略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和创作实践法。讲授法用于介绍诗歌的背景、意象分析和情感抒发;互动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分享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创作实践法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首先,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背景;课堂上,教师通过讲授法介绍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接着,分组进行诗歌创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在自然景观中寻找灵感,创作出富有情感的诗歌;最后,组织诗歌朗诵和展示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3.确定教学媒体使用:在本节课中,教师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视频等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诗歌的文本、意象分析和情感抒发;图片和视频用于展示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创作灵感。通过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欣赏自然风光图片,并提出问题:“你们在哪里见过这样的美景?你们是如何描述它们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随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题西林壁》。

2.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重点讲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哲理,让学生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3.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诗人苏轼是如何看待人生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同时,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和创作灵感。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

4.巩固练习(5分钟)

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歌。学生完成后,教师选取几篇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6.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让学生搜集更多关于苏轼的诗歌,了解其创作风格和人生理念。下一节课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素养。

整个教学过程共计45分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充分参与、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知识点梳理《题西林壁》是唐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描绘了作者在西林寺壁上题诗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本节课的知识点主要包括:

1.诗人苏轼的生平背景:介绍苏轼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诗歌的语言和形式:《题西林壁》的韵律、节奏和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

3.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4.诗歌的主题和哲理:探讨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面对困难。

5.诗歌的欣赏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从自然景观中寻找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6.诗歌的文化背景:介绍《题西林壁》背后的文化背景,如佛教文化、山水文化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7.诗歌的朗诵和展示: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展示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典型例题讲解本节课的典型例题将围绕《题西林壁》这首诗进行,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哲理,并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例题1:请分析《题西林壁》中的意象,并解释它们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哲理。

答案:诗中的意象主要包括“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些意象描绘了山的高低起伏和变化多样的景象。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同时也隐喻了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启示人们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人生,不要片面地看待问题。

例题2:请解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含义,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

答案:这句诗意味着人们往往因为身处其中而无法真正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它告诉我们要跳出局部,从更广阔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事物,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

例题3:请从诗歌中找出至少三处表现诗人情感的词句,并简要说明它们如何体现诗人的情感。

答案:诗中表现诗人情感的词句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表现出诗人对山的高低起伏的赞叹)、“不识庐山真面目”(表现出诗人对人们无法认识事物本质的惋惜)、“只缘身在此山中”(表现出诗人对身处其中而无法全面理解的无奈)。

例题4:请谈谈你对《题西林壁》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的理解,并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

答案:诗中表达的人生哲理是要人们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人生,不要片面地看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应用这个哲理,例如在做决策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要只看表面,要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例题5:请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歌,并简要说明你的创作灵感来源。

答案:(学生创作)

例如:“高山流水映青天,鸟语花香满山间。徒步攀登巅峰处,一览众山小如尘。”

创作灵感来源:这首诗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我曾有一次徒步攀登高峰的经历,当我站在山顶俯瞰众山时,感受到了一种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同时也对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产生了深深的敬畏之情。教学反思与总结教学反思:

在今天讲授《题西林壁》这首诗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教学方法的优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导入环节,我通过展示自然风光图片,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这一点让我认识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讲授新课时,我尽量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来解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创作意图。同时,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也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表现不够积极,今后我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些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创作诗歌,旨在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然而,在学生展示创作成果时,我发现部分作品的质量并不高,这让我意识到学生在诗歌创作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为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通过布置更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或者组织诗歌创作比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教学总结:

然而,我也发现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现不够积极,对诗歌创作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关注这些学生的学习状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

1.在课堂讨论环节,我可以尝试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在诗歌创作练习中,我可以提供更多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诗歌创作技巧。

3.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板书设计《题西林壁》

1.诗人生平简介

-苏轼,唐代文学家

-诗词、散文、书法均有成就

2.诗歌语言与形式

-韵律:七言绝句

-意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诗歌意象与情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诗歌主题与哲理

-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人生哲理: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

5.诗歌朗诵与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

6.课后作业

-搜集更多关于苏轼的诗词

-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应用诗歌创作教学评价与反馈1.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总体上积极,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较弱,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指导。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展示出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部分小组的讨论成果较为深入,能够很好地理解和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随堂测试:随堂测试主要针对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进行考察。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但仍有部分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运用诗歌创作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