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0-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领先消退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材料对秦国和东方六国的墓葬做了对比:秦国除君王墓葬外均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说明秦国领先消退分封体制,故选C项。A项和B项学问错误,D项“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太肯定,故错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实力,运用比较论证问题的实力。详细考查分封制。2.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两汉后期,特殊是东汉后期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是两大顽疾。年幼皇帝大多是在外戚的帮助下继位的,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皇帝年长后往往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夺回权力,这又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依据材料可知,执政大臣也主要从外戚中选择,因此不能依靠外戚抑制相权,故A项错误;“家天下”是以父系血缘为标准的,外戚不属于“家天下”的范畴,故B项错误;“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威逼中心集权的状况出现于西汉前期,而外戚干政是在两汉后期,故D项与“外戚干政”没有关系。【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化·两汉政治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统一 D.依据才能政绩任免官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事实上是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分封制下,爵位和官职世代相传,即实行世袭制。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干脆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能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故最佳选项为D项。考点: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点评: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
分封制
郡县制
不
同
点
时代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与中心
关系
被分封的诸侯,有肯定的独立性,封位世袭
中心政府属下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皇帝任免
影响
简洁形成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心集权的加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划分
标准
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按地域划分
共同点
目的
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
性质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4.《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战国后期分封制度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C项正确;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制度已经建立,D项错误。【点睛】郡县制和分封制相比,最大特点是可以加强中心集权,分封制度下诸侯权力较大,无法加强中心集权。5.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冲突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看法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汴梁 D.元大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由题干中的“节度使”和“中书省”可以推断出题干中的历史事务应当发生在唐朝,因为节度使是唐代的地方军政长官,中书省是三省六部制之一,故本题答案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化·唐代的政治制度6.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浇灌,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B.加剧了土地兼并C.适应了南方深化开发须要D.刺激了人口南迁【答案】C【解析】【详解】新航路开拓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得出耕作技术的进步,与土地兼并的加剧无关,B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开垦耕地”,可得出梯田适应了南方地形,推动南方的深化开发,C项正确;人口南迁推动了梯田的开垦,而不是开垦刺激了人口南迁,因果倒置了,D项错误。7.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实力。材料中很明显的给出“主要”二字,说明本题只针对最重要的因素。历史唯物主义告知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只有生产力得到提高,经济中心南移才能最终实现。在生产力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坊市分别和海外贸易是商品经济的一种体现,对于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并没有确定性的影响,故A、D选项不选;土地问题始终是封建社会的重要问题,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削减,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因此B选项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经济中心南移8.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更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化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答案】C【解析】“孔孟之道”的核心是“仁”、“礼(等级秩序)”,程朱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即“仁”、“人伦”,所以“周孔之道”被“孔孟之道”取代的缘由是程朱理学的推动,故选C。A项不是缘由,B项“深化人心”太肯定,D项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不能成为变更的缘由。【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实力详细考查程朱理学。9.中国古代经常通过分割和减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西汉通过减弱周后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施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退了皇权与相权冲突【答案】C【解析】西汉通过内、外朝制衡分化相权,A项不选;三长制是协作均田制的地方基层组织形式,不能分割丞相的行政权,B项不选;军机处的设立不能消退皇权与相权的冲突,D项不选;仅C项表述正确。10.元朝为加强中心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A.中书省、伊犁将军 B.宣政院、中书省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BC不对,中书省在元朝管辖河北、山东、山西京畿地区,伊犁将军在清朝管辖新疆地区,宣政院在元朝管辖西藏地区、澎湖巡检司在元朝管辖台湾地区,因此选D.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点评:我国古代历代帝王对边疆的管辖措施:夏商时期,边疆多在异族手里。周朝采纳分封制各个诸侯对边疆进行管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为了扩大版图,对边疆地区进行争夺,由此出现民族融合。秦朝时期,设郡县管辖边疆。汉朝时,西域有西域都护府设置;西南夷地区设郡县,封夜郎王;百越地区设郡县管理汉朝与匈奴边界则方式许多,例如征战,和亲,互市,贸易,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边疆的少数民族起先汉化,向内地移民,边疆地区的管辖则是由那个时代的王朝进行统辖。隋朝统一后,北方分裂为东西突厥,由于隋朝统治时间短,所以边疆地区的管辖落在唐朝手里。唐朝时期在西北边界,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北部有回纥,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8世纪中期,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唐玄宗封他为怀仁可汗。还有和亲贸易往来,后来回纥改名回鹘。东北地区有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唐在黑水靺鞨设都督府,任命首领做都督,黑水靺鞨正式划入唐朝版图。唐玄宗封粟末靺鞨首领大作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南方有南诏和六诏,唐玄宗支持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封为云南王。西藏地区在那时叫吐蕃,还不属于唐朝,所以只有和亲贸易,会盟等等。宋朝时期边疆地区有辽西夏政权的并立。金时期的宋对金称臣,所以边疆地区有少数民族政权管理。元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度,在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在北方设岭北行省,分别将西北的一些地区划给了子孙,此时西藏归顺,设宣政院管理,在台湾设澎湖巡检司。明朝时期,新疆蒙古地区分裂为瓦剌和鞑靼,明朝与这些地区互市贸易。在西藏设卫所,对西南一些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后进行一小部分的改土归流。清朝进行大部分的改土归流,对西藏地区设驻藏大臣,分封首领,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清朝将版图划分为18个省,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还有蒙古盟旗。11.《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高校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高校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起先参加国是C.高校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高校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得关键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实力。由材料中可以知,A中明太祖时,废中书省,权归六部,尽管设置了殿阁高校士,但没有说明其职责,故A错;C只是说仁宗时内阁有了票拟权,并没有说内阁大臣变成宰相,C错;材料中根本没有涉及内阁和六部的关系,D不符合材料;而成祖时,“简翰林院官直文渊阁,参加机务。”故B项符合。【考点定位】必修一※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化※明朝内阁制。12.据探讨,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斗争破坏 B.实行爱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依据材料“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说明中国对英国的棉纱的消费量很低,其根本缘由是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鸦片斗争对中国经济有两方面作用,同时中国小农经济能够实现自给自足,鸦片斗争不会使中国棉花的消费量瞬间削减,所以A不选。鸦片斗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起先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企业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所以B不选。该时期中国的经济水平整体上是高于印度的,C说法解除掉。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农业的特点13.甲午中日斗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肯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定最终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推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救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斗争的相关内容。依据所学内容可知,虽然当时中国并没有完成军队的西式改革。由“中国拥有肯定的军备优势”可知他们推断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受到较大成效,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拒·甲午中日斗争14.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A.日本 B.美国 C.德国 D.英国【答案】D【解析】“洋行”是商品输出的表现,甲午战前,对华商品输出比重最大的国家是英国,故D正确;日本在甲午战后加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美国对华输出占据主导是在解放斗争时期,故B错误;德国加紧对中国经济侵略是在其次次工业革命后,故C错误。【考点定位】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甲午战前商品输出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相识,考查考生时空意识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近代西方对华经济侵略分为商品输出为主和资本输出为主两个阶段,甲午战前以商品输出为主,主要形式有倾销商品、设立洋行等,主要以英国为主;甲午战后以资本输出为主,主要形式有大量贷款、创办工厂、兴办铁路等,主要以日本、美国和德国为主。“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几乎每年都会考到,考生肯定要留意。15.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缘由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变更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背景的理解与运用的实力。AC两项为无关项,对材料内容解读不正确,题干要求回答的是主要缘由,所以解除AC两项。D项是梁启超留意易服的缘由,但不是主要的,正是因为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所以他主见易服,根本目的是为了变法维新制度氛围,故答案选择B项。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主见易服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如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肯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肯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探讨》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协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洁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特别坚韧。小农经济这种坚韧的再朝气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提倡、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殊“照看”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心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限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特别僵硬,难以变革。——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学问,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坚韧的缘由。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详细表现。(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缘由。【答案】(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新航路开拓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难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夫具有生产主动性,当简洁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宋朝以后,经济重心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靠,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夫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柱状图可以得出农业发展趋势是缓慢增长。其次小问,依据材料“玉米、甘薯种植推广”,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新航路开拓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是中国明清时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协助劳力……”可知小农经济脆弱的缘由是生产规模小。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脆弱的缘由还有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难等。“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特别坚韧”“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洁再生产”体现了小农经济坚韧的缘由是小农经济下的农夫具有生产主动性,当简洁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其次小问,结合所学学问,“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详细表现之一是宋朝以后,经济重心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农业受到特殊‘照看’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心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限制”可知,两面性为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靠,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其次小问,从经济角度分析缘由,可以从自然经济自身特征,对农业的影响,对工商业影响和对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17.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回答问题。材料一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嘉奖实业政策之成果尽破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私募股权投资15%股权购买协议3篇
- 五下快乐读书吧《水浒传》|高频考点50个
- 2024年电子企业核心保密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批次毛石购销协议细则一
- 2025年度摊位租赁与品牌推广合作合同3篇
- 2024投资借款协议书范本
- 2024年项目股份买卖合同样本3篇
- 咖啡调机知识培训课件
- 2024版文化艺术作品创作合同
- 减速机知识培训课件
- 4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 2023年阿拉善教育系统教师考试真题及答案
-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大赛建筑类《混凝土的和易性》说课课件
- 泰山石膏(包头)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 初中英语知识大汇总(374张)
- 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模板
- 二年级语文古诗诵读教案
- 五年级下册语文1至8单元知识点梳理
- 洁净车间环境控制趋势分析报告1500字
- YY/T 0862-2023眼科光学眼内填充物
- 新媒体运营全套PPT完整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