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月 第一期H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_第1页
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月 第一期H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_第2页
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月 第一期H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_第3页
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月 第一期H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_第4页
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月 第一期H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H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目录H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H1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H2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1H1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历史卷·届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H126.(3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会长何柄棣先生在《明初以降人口及相关问题》一书中论述了玉米和甘薯对明清时期的移民开发和人口增长所产生的影响,他写到:“直到十八世纪初,南岭山脉的大部分丘陵和山岭还覆盖着森林,农业较少开发。东南沿海各省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最终迫使东南的贫苦农民开垦长江流域内地省份的丘陵和山区,这一过程可能一直继续到太平天国时期。结果这两种比较新的作物变成使长江流域高地得到系统开发的主要手段。”……垦荒的“棚民”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和福建到处可见,但尤其集中在江西和湖南的山区。地方志的解释说:“大抵山之阳宜于苞谷(玉米),山之阴宜于番薯……可食至次年三月。棚民垦山,深者五六尺,土疏而种植十倍。然大雨时行,溪流湮淤。十余年后,沃土无存,地力亦竭。”这种连续大量种植玉米、甘薯的农业行为,到十九世纪初期已经使许多地方受到报酬递减规律之害。……汉水流域的垦荒和农业报酬递减加剧,使何柄棣先生得出了一个别有会心的结论:“这一地区及川北部分地区成为嘉庆元年至九年白莲教叛乱的中心,也许并非偶然的巧合。”——摘编自《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材料二历史上,中国没有遇到同期英国那样的较大规模的移民分流的机会。玉米、甘薯的输入使明清时期的中国移民走向了山岭。他们继续向自然伸手,在土里刨食。当十八世纪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的时候,朝廷和地方官员都把垦荒和推广种植玉米、甘薯作为缓解人口压力的重要途经。据有关统计资料,十八世纪末,中国养活了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但是中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影响至今犹存。何先生的著作完成于一九五七年,他的观点没有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摘编自《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8分)(2)你认为材料中的“棚民”含义是什么?(2分)他们在当时的活动有何消极影响(3分)(3)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关于白莲教起义原因的阐述?请简要分析(4分)(4)同一历史时期,英国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及其原因是什么。(6分)(5)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何先生的观点没有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8分)【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答案】答案:(1)粮食总产量;人口;经济作物与商品化;生态、人口二与社会的不稳定。(每点2分,共8分)(2)破产的自耕农为主,作为垦荒者住在临时搭建的棚屋中。(2分)水土流失,地力枯竭,收成递减。(3分)(3)同意:农民丧失基本生存条件,对清朝强烈不满,遂被白莲教吸引(4分)。不同意:应该还有其他更重要更复杂的原因,如阶级压迫,政治腐败等等。(4分)(如有其他答案,逻辑正确即可给分)(4)流向城市工业。(2分)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4分)(5)环境破坏(2分)。原因:小农经济,统治者的理念和政策。(4分)原因:受意识形态制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局限。(2分)解析:(1)从材料一中文字“农业较少开发”“人口压力”“大雨时行,溪流湮淤”“白莲教叛乱”说明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农业、人口、环境和社会稳定等方面产生了影响。(2)从材料一中“东南沿海各省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最终迫使东南的贫苦农民开垦长江流域内地省份的丘陵和山区”“垦荒的“棚民”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和福建到处可见”可以分析出“棚民”是指破产的自耕农,在长江流域等省份垦荒。从材料一中“然大雨时行,溪流湮淤。十余年后,沃土无存,地力亦竭。”可分析出“消极影响”与水土流失,地力枯竭等有关。(3)问论证白莲教叛乱的原因,属于开放型论述题。首先知道白莲教叛乱主因并不是自然灾害,这只是诱导白莲教起义的直接因素,主要因素还要从社会矛盾方面着手分析。解答此类题时要先亮出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评述,并要注意史论结合。(4)问比较中西移民不同,利用“求异法”来解题,首先要找准二者比较角度,中国明显是因为生存需要,然而西方明显是经济因素使然,原因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从各自国家特点去分析归纳。(5)从材料二中“当十八世纪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的时候,朝廷和地方官员都把垦荒和推广种植玉米、甘薯作为缓解人口压力的重要途经”可分析了中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是指过度开垦造成了环境破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与小农经济和政府政策有关。“原因”,何先生的著作完成了的时间“1957年”,结合1957年的中国社会发展特点进行分析。【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综合分析归纳。历史卷·届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3.中国传统工艺常常出现失传现象。如蜀锦某些制作工艺在古代就已失传。中国古代传统工艺失传的原因最有可能是因为 A.国家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 B.传统制作工艺难教难学 C.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D.市场缺乏对传统工艺品的需求【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手工业【答案】C解析:B、D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国家对技术传承并非不够重视,而是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这种封闭性是造成中国古代传统工艺失传的主要原因。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的特点的准确把握。历史卷·届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1.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的右边“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位置。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 A.八卦只用于计算季节和时间B.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C.八卦代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D.八卦与农耕文明相关【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答案】D解析:题目中展现的是八卦各部分的象征和含义,其中体现出来的是“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可见该八卦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农业社会的结晶,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历史卷·届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6.乾隆时的《陶冶图说》中记载:“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山环水绕,僻处一隅,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这表明A.清代开始景德镇具有瓷都的地位B.景德镇多民营制瓷手工业C.手工业发展提高了富商地位D.清代手工业经济重心南移【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瓷都景德镇【答案】B解析:宋代景德镇已是著名瓷都,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手工业发展提高了富商地位,C项排除;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D项错误;由“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等信息可知景德镇多民营制瓷手工业。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相关内容的准确把握。历史卷·届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4.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其分布如下出土省份出土地点陕西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山东藤县宏道院、藤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山西平陆枣园内蒙古和林格尔江苏泗洪重岗、遂宁双沟镇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B.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C.汉代时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D.汉朝时牛耕范围已经遍及全国【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的农耕经济【答案】C解析: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仅从牛耕图画像石的分布情况看不出A、B项,其出土集中在几个省份,不能说明汉朝时牛耕范围已经遍及全国,D项错误;只能说汉朝时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表格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历史卷·届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11)】26、汉代大将军周亚夫因从官营手工业的官署购买了五百套皇室用作葬器的甲盾,遭汉景帝的治罪。汉景帝治罪周亚夫的主要罪名可能是:A、违背国家禁止厚葬的规定B、违背皇家专用产品不许作为商品出售的规定C、泄露了官营手工业的生产技术D、违背了只有皇帝才能享受官营手工业产品的规定【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答案】B解析:官营手工业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这些手工业产品,除皇帝特点赏赐外,平民不得使用,也不能买卖出售。材料中周亚夫从官营手工业的官署中购买了皇室专用兵甲盾,违背了上述官营手工业的生产规定。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的生产特点的准确把握。历史卷·届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0)】27.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而牛郎织女的传说则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沉重的赋役负担使农民流离失所B.自给自足的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C.棉纺织业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D.封闭的庄园是基本的农业生产单位【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答案】B解析:牛郎织女的传说反映人们对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的向往之情和对爱情的赞美。“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可得知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是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特点的准确理解。历史卷·届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考试(三)(11)word版】21.钱穆说:“中国以农立国……往往以我日常用品易彼奇珍异玩,徒是引起国内之贫富不均,以及风俗之奢华。而于整个国民生计,无大补益。故对外战争,除防止侵略外,常无所利。”文中认为“常无所利”的根本原因是A.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发达 B.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C.封建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 D.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答案】解析:钱穆认为导致对外战争常无所利的根源是国内贸易可自给,国外通商非必需,说明我国的封建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的特点的准确理解。历史卷·届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考试(三)(11)word版】20.《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冶铁起,富至巨万……贳贷(借贷)行贾遍郡国。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由此判断此时A.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B.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发达C.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D.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答案】B解析:材料中曹邴氏因经营冶铁业致富,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冶铁技术比较发达。A、C、D不能从材料中体现。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历史卷·届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0)word版】1.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钱穆认为各种文化形成的根源是A.需求差异 B.民族差异 C.生活方式 D.自然环境【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游牧民族【答案】D解析:题干信息中“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以及“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的信息表明农耕和游牧的生活方式不同主要是因为自然环境的使然。故D项正确;【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文化形成原因的认识和把握。历史卷·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2.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农业经济特点【答案】B解析:材料中原文论述了如何耕作土地,如何种植农作物,描述了我国战国时期垄作法的耕作模式和优点,是精耕细作的表现,结合史实可以知道B项表述正确,符合材料涵义。A项内容出现在汉代,C、D项说法材料没有体现。【思路点拨】解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中关键信息进行概括精耕细作的特点。历史卷·届湖北省襄阳四中、龙泉中学、宜昌一中、荆州中学高三四校联考(10)】3.毛泽东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中指出:“我们靠精耕细作吃饭,人多一点,还是有饭吃。”下列不能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是A.“湿耕泽锄,不如归去”B.“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C.“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D.“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小农经济特点【答案】C解析:“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只是表明了古代社会的男女分工模式,并不必然和精耕细作有关系。ABD选项都直接提到了耕作方面的情况。故选C。【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的理解。历史卷·届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4.根据研究表明:土地兼并程度高的地区一般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兼并程度低的地区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东汉时期发生农民起义的地方基本上是现在的河北、山东、安徽等地,而陕西、河南(两汉时期最富庶之地)一带极少发生农民起义。据上述材料推断正确的结论是: A.东汉时期陕西、河南一带土地兼并程度较低 B.土地兼并程度与农民起义没有直接关系 C.东汉时期南方相对安定,矛盾比较缓和 D.东汉时期人地矛盾严重,阶级矛盾激化【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土地兼并程度高的地区一般是经济发达的地区。陕西、河南等地,是两汉的基本经济区,是最富裕的地方,按上述观点推断,陕西、河南等地既然经济发达,也应该是土地兼并程度高的地区,那农民起义也应该很多,而材料中反映的是陕西、河南等较少发生农民起义,与上述推断结论相矛盾,由此可见,土地兼并程度与农民起义没有关系。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历史卷·届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1.史书记载商朝前期多次迁都,从汤所居的亳开始,其后又迁徙五次,皆不出山东省的南部和河南省的东部。最后的一次迁都是第十九代王盘庚于前1384年自奄(山东曲阜)迁殷(河南安阳),其后直至商朝灭亡,二百七十余年间,商都始终在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商朝后期农业耕作技术发展 B.统治者残暴奢侈,破坏自然环境C.商朝前期自然灾害影响水稻产量 D.商朝后期黄河下游水患严重【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答案】A解析:材料所问的是商前期屡次迁都,但是定都殷之后没有再迁都的原因,侧重点是定都之殷后没迁都的原因。商朝前期屡次迁都的原因是自然灾害频发,洪水泛滥,黄河多次改道,再加上商朝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定都殷之后,盘庚采取开明的统治政策,人民安居乐业。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商朝人民逐渐由游牧生活变成定居生活,商朝的政权也在不断的巩固。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农业的发展对政治的影响的准确理解。历史卷·届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1、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因素有()①宗法观念②自然经济③皇权专制④理学思想⑤社会习俗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知识点】A1H1O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宗法制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小农经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男尊女卑”“男耕女织”“夫唱妇随”等信息可知分别与宗法观念、小农经济、理学思想以及社会习俗有关,图示信息与皇权专制没有关系,C项符合题意。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图片史料的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历史卷·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2.“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及寓意如图所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A.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B.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商朝C.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D.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源【知识点】H1Q2古代中国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答案】C解析:甲骨文中记载了春夏秋冬四季农作物生长的情况,C项正确。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主要指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A项错误;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前,B项错误。D项与材料不符。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图片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理解,并对古代农业的发展和甲骨文的内涵准确的分析理解。历史卷·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20.清朝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制瓷技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B.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C.清朝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政策D.官营手工业规模大且占主导地位【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说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A、C、D项与史实不符。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状况的准确把握。历史卷·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18.从战国到清代,中国的土地所有制演化趋势是A.集体耕地向私有制转化B.国有耕地向私有制转化C.由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模式转化D.由集体劳动向一家一户小农经济转化【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答案】B解析:A项是战国以前土地所有制演变的过程,C项是耕作方式的表现,D项是小农经济的组织形式,B项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的演化趋势。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的演化趋势的正确把握。历史卷·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8.1956年我国发现了一处古墓群,出土了包括兽骨、铁锛(一种工具)在内的大批珍贵文物。根据出土文物判断,这处古墓应不早于A.夏商B.春秋战国C.秦汉D.隋唐【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答案】B解析: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铁锛”,即铁家具,而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此墓不会早于春秋战国时期。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理解,并对铁制农具出现的时间的准确记忆。历史卷·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4.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内容有:创新农业生产工具、兴建水利工程、注重农时、总结和推广农业经验,A、B、C三项不全面。综合表格中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可以判断其作用在提高单位面积农业产量,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模式。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特点的准确理解。历史卷·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2.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劦田”的记载。据史学家考证“劦田”是三耒共耕的意思,由此可知商朝的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集体耕作【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答案】D解析:由题干中“劦田”为“三耒共耕”的解释可知商朝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商朝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准确把握。历史卷·届广东省阳东一中、广雅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10)】23.《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生产工具的进步【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每致困乏”、“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百姓充给”,由此可以看出当地注重精耕细作后,农业产量提高,百姓充给。故选B。曲辕犁是唐代时期的耕作工具,A说法错误;C、D两项与材料无关。【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生产工具演进的理解。第二部分非选择题(16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6题,共160分)历史卷·届广东省湛江市湛江一中高三上学期毕业班调研测试(10)】12.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官营手工业【答案】A解析:材料中“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说明当时手工业生产专业化和精细化,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意思相反;CD不符合官营手工业特点。【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官营手工业生产特点的理解。历史卷·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11月联考(11)】5.“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那时的农民,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6页)教材此处同时使用“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两个概念;下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两个概念的含义完全相同B.两个概念没有关联C.前者偏重生产结构,后者偏重生产结果D.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说明【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分析出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则强调的是自给自足,主要满足个人的生产生活的需要。两个概念是不能等同的,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狭小,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强了与市场的联系。两者有共同之处,即生产规模小,自给自足,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A、B、D项说法错误。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对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准确分析。历史卷·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11月联考(11)】4.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其内容极为广泛。从该书中可以查阅到A.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等技术在北方的应用B.水排、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的制作工艺C.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的栽培技术D.耧车、曲辕犁等农具的制作和使用技术【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农书·《齐民要术》【答案】A解析:《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是手工业产品,B项排除;玉米是明清时期从外国传入,曲辕犁出现在唐代,与题目中的“北魏”时间不符,C、D项排除;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时间和《齐民要术》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工具改进的史实的准确记忆。历史卷·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11月联考(11)】1.右图为安徽蚌埠市境内的钓鱼台遗址发掘现场,遗址中出土了大量西周时期的陶制圈足豆、鬲、爵以及砺石、石锛等生活器具,还出土了青铜镞、石镞和陶制纺轮、网坠等,其中两枚西周时期的玉璧,给考古专家带来意外和惊喜。(据蚌埠新闻网年10月23日讯)蚌埠钓鱼台考古发掘印证了A.西周时期蚌埠境内开始有人类居住B.今蚌埠地区是西周的重要封国C.该地区在西周时期青铜制造等手工业相当发达D.淮河流域文明悠久丰富【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出土了大量西周时期的陶制圈足豆、鬲、爵以及砺石、石锛等生活器具,还出土了青铜镞、石镞和陶制纺轮、网坠等,其中两枚西周时期的玉璧,给考古专家带来意外和惊喜”,印证了淮河流域文明的悠久丰富。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土的都是手工业产品,无法体现该地区是西周的重要封国,B项排除。从出土的产品大多是陶制和石制品,可知C项说法有误。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历史卷·届北京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14.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涌入世界市场。一位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流荡,直至到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象到了它的天然中心。对白银流入并留在中国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①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②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③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④中国的冶金技术相对落后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答案】C解析:白银流入中国的时间大致在明朝中后期,当时中国政府并未鼓励对外贸易,排除①;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故大量白银流入中国,②正确;中国主要经济模式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民间消费较少,③正确;④与题干材料信息无关。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明朝中后期的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发展的相关内容的准确把握。历史卷·届北京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6.王夫之称唐朝后期出现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的局面,其含义为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B.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C.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D.西北边防与东南海防的并重【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可知政治中心在西北(长安即今天的陕西西安),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B项不对,题干无从体现改变政治格局;C项不对,大运河在隋朝已经开通;D项不对,与题干无关,这是在晚清时期左宗棠等人的主张。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历史卷·届北京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5.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不断进步,品种繁多,以下我国陶瓷品种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①珐琅彩②五彩瓷③青花瓷④白瓷⑤青瓷A.①②③④⑤B.⑤④③②①C.③④⑤①②D.②③④⑤①【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答案】B解析:东汉时期出现了青瓷,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白瓷,青花瓷是彩瓷的一种,元代出现;五彩瓷成熟于明代;珐琅彩在清代出现。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古代瓷器出现的时间的准确记忆。历史卷·届北京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4.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经历了成形、扩展、深入发展的几个阶段。下列各项与成形期密切相关的有①石斧、木耒、骨耜为基本农具②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建③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及推广④曲辕犁等农具被广泛使用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答案】B解析:材料问题强调的是对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产生积极推动的因素,结合所学可知精耕细作农业发端于春秋战国时代,先进生产工具和水力工程的兴修都有助于这种农业的发展,②③两项符合题意要求,①属于中国早期粗犷农业的发展特征,④项中曲辕犁是精耕细作农业成熟或完善的标志,与初期发展阶段要求不符。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中国的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的相关内容的准确把握。H2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历史卷·届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10月月考(10)】26.据《建炎以系年要录》记载: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市舶司,为掌管海外贸易征税、管理外商及收购舶物货的官署),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据此可知宋代A.外贸收入用于国计民生B.外贸税收成为政府财政主要C.市舶事务需要专人掌管D.广州成为最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对外贸易【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广南市舶(市舶司,为掌管海外贸易征税、管理外商及收购舶来物货的官署”可知宋代专门设有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所以选C项。【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宋代对外贸易的理解。历史卷·届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19.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中国政府最早事实上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是在 A.南宋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知识点】H2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答案】B解析:在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被视为“国策”,“重农抑商”的实质是要保护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的发展,抵制商业。放弃“重农抑商”政策,则是开始发展工业。洋务运动,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发展工业。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准确理解。历史卷·届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6.1973年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的“中贩共侍约”木牍记载:“口口(年)三月辛卯中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相与为贩,约人贩钱二百,约二。会钱备,不备勿与同贩,即贩直行共侍(持)。非前谒。病,不行者罚日卅……”这张侍约一定程度上说明 A.西汉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商业贩运贸易 B.商人贩运活动突破了政府法律法规 C.商人诚信经营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建立 D.西汉民间商贩合伙经营形式较为成熟【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答案】D解析:从材料“约人贩钱二百,约一”“会钱备,不备勿与同贩”“即贩直行共侍(持)”“不行者罚日卅”等可以看出从商贩合伙经营的过程看,有准备,有步骤,有违约的处罚,可以分析出其合伙经营形式较为成熟。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历史卷·届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5.桑弘羊说:“今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材料反映了西汉政府“盐铁官营”的主要目的是 ①与商人争盐铁之利 ②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③打击地方分裂势力 ④提供廉价铁制农具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盐铁官营”【答案】D解析:从材料“今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中可以分析出,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以及打击地方分裂势力。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历史卷·届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H229.(2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对外贸易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四五世纪,中国的丝绸已辗转来到古希腊城邦。张骞出使西域看到了转口来的中国产品:蜀布和邛竹杖。唐代的对外贸易以海上贸易为重点,海陆各国皆以进口中国丝绸产品为荣贵,制茶成为一门新兴的手工业,茶叶在边关互市中成了重要商品,奠定了以后茶叶大量出口的基础。南宋初年,外贸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宋代的出口商品中以丝绸绢帛为首位。东起日本,西至欧洲皆有宋代钱币和陶瓷的出土。制瓷技术也随着产品的出口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明清时期曾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商民出海贸易,由广州十三行为代表的行商垄断进出口贸易。统治者坚持朝贡贸易体系,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摘编自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列强凭借夺得的特权,以通商口岸、租界为据点,以“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为护符,加紧向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使得清朝对外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1843年至1895年,进口由18,400千两增加至171,697千两;出口也由25,460千两增加至143,293千两。进口以消费资料为主,占70℅至80℅以上;出口以农矿原料及手工业品为主,占80℅。在出口商品方面,虽仍以丝茶为主,但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特别是茶的出口受到印度茶、锡兰茶和日本茶的竞争而大为减少。1863年,英国人赫德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后,致力完成现代海关建制,提高关务行政效率,剔除传统上的各种陋规。随着列强的经济侵略,王韬等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和“翼护”对外贸易商人的“利权”思想。《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先后设立外务部和商部,并陆续派遣领事分驻各国,经办对外贸易有关事务。——摘编自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对外贸易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1分)【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答案】答案:(1)特点:贸易范围不断扩大,中欧贸易由间接贸易变为直接贸易;贸易商品以丝绸、茶叶、陶瓷为主,技术先进;主要商路由陆路为主变为海路为主;国家管理加强,官商占主导地位;外交与外贸相结合。(10分)(2)变化:贸易主权沦丧;贸易地位由出超变为入超;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海禁政策被打破;外贸管理逐渐近代化;贸易思想转变,由抑商变为护商。(10分)启示:应有开放意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融入世界;要注重科技创新。(言之有理即可,1分)解析:(1)依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唐代的对外贸易以海上贸易为重点;茶叶、丝绸、瓷器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明清时期曾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商民出海贸易;统治者坚持朝贡贸易体系等等。(2)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丧失了关税等自主权,对外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贸易地位由出超变为入超;进口以消费资料为主,出口以农矿原料及手工业品为主;王韬等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和“翼护”对外贸易商人的“利权”思想;清政府设立外务部和商部,外贸管理逐渐近代化。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的问题,根据材料可以得出闭关锁国导致落后、必须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等认识。【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历史卷·届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5.清人说:“天下之民尽其智力以罔一切之利,不耻为厮养而耻于力田;其安于南亩者,皆柔而至愚之人,其于民盖不及什之一……商贾利厚,田亩利薄,弃薄取厚,人之常情。民未有不欲利者也,失之本则求之末,失之己则争之人……”材料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一定的变化B.当时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等C.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贾而好儒”的现象D.“贱农而贵商”的观念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风尚【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答案】A解析:题干反映了清代弃农从商的现象,在小农经济背景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A项正确;弃农从商不足于说明科第不如商贾,实际上两者的地位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B项说法错误;C项“贾而好儒”的现象在历史上确实出现过,但题干材料并没有反映这一历史现象,C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是历代王朝统治者贯彻实施的,D项说法错误。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准确把握。历史卷·届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2."直到汉武帝时期……发现铸钱和煮盐对国家赋税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催生了在中国历史上时断时续实施了长达余年的‘盐铁官营’政策。”这一政策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B.有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解决了国家赋税的问题 D.催生了富商大贾的出现【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盐铁官营【答案】A解析: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的措施,盐铁官营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主要是抑制商人势力,属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该政策主要是抑制商人发展,对小农经济发展效果不明显,B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与材料意思相反。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汉武帝时期“盐铁官营”措施的正确理解。历史卷·届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11)】2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到:“然宋之所以得行者,每造一界,备本钱三十六万缗(一缗等于一千文钱)……盖民间欲得钞,则以钱入库房;欲得钱,则以钞入库。故钞之在手,与见钱无异。”这段材料反映了宋朝:A、实现了货币统一 B、纸币的发行运用C、开始出现货币买卖 D、商品经济繁荣【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宋朝的纸币【答案】B解析:材料中“宋之所以得行者”“盖民间欲得钞,则以钱入库;欲得钱,则以钞入库”反映的是黄宗羲心目中纸币管理的理想模式,说明了宋朝的时候已经发行了纸币,B项符合题意,而材料主要阐述的是纸币的管理,与A、C、D所述无关。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分析、理解。历史卷·届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0)】H2L1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根据考古,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甚至在非洲内陆的津巴布韦都有宋代瓷器的发现。……与宋代进行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50个,其中宋代海舶直接到达的有20多个(当时)。……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摘编自梁俏《宋代海外贸易特点及其评价》(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3分)材料二: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指日本倭寇)入掠”。《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滨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3分)材料三:租界内康庄如砥,车马交驰,房屋多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突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中西邮局、海关、银行、领事馆、电报局、巡捕房、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沪地教堂林立,规模宏大……—李维清《上海乡土志》(3)根据材料三,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3分)【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答案】:(1)特点:政府重视(或政府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范围广(或交易国家多);贸易税收(市舶收入)成为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3分)(2)背景: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与中央对抗;倭寇侵扰;统治者(朱元璋)轻视海外诸国;自然经济条件下缺乏经济交流的需求。(3分,任答3点即可)(3)表现:出现西式建筑;近代邮电事业发展;外来宗教的传播。(3分)原因:上海是鸦片战争后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大量西方官员、传教士、商人来此;(1分)上海是近代工业最早的诞生地和集中地;(1分)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逐渐传入。(1分)解析:(1)从贸易政策、范围和税收三个角度思考即可:从材料中“宋太祖赵匡胤“置市舶司(古代管理对外贸易机构)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可以看出,政府重视;从材料中“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可见贸易范围广;获利丰;贸易税收成为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和统治者的政策等角度分析概括。(3)主要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分析归纳其表现;“原因”主要考虑内外因素。【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的关键信息的综合分析、归纳。历史卷·届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0)】29.北朝民歌《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说明当时商业情况A.各种商品在固定的地点交易B.古代经济重心南移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D.夜市和草市兴盛【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答案】A解析:材料大致是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说明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之物,说明各种商品在固定的地点交易。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正确理解,并对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的准确把握。历史卷·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1)】C4F2H232.(20分)阅材料一:古代中日关系概况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东汉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赐赠“汉委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隋唐互遣使节、仿照唐制日本效仿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实行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贸易往来频繁学习建筑教授儒学宋元忽必烈大军两次征日失败后,放弃征服计划,两国终无国家往来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元代海船直通日本明清明朝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涌现抗倭英雄:戚继光、俞大猷清朝前期,闭关锁国,中日交往基本断绝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以上史料摘编自论文《中日两国古代关系的性质与特征》,年《史学月刊》(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日关系的基本特征?(4分)分析出现以上特征的原因?(4分)材料二:近代中日关系概况清政府统治时期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04—1905年,日俄战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扶植地方军阀势力、大力对中国进行资本、商品输出、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建立伪满州国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1937年,全面侵华----以上史料摘编自论文《中日两国古代关系的性质与特征》,年《史学月刊》(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历史上中日关系有何规律性认识(4分),并阐述你的理由(4分)。材料三:中日关系的现状呈现以下走势:首先,中日经贸关系发展较快。目前,中日两国互为主要贸易伙伴,年两国贸易额已超过1000亿美元。日本连续10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还是仅次于美国的对华投资最多的国家。其二,政治上时常出现分歧甚至僵化。特别是在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日本修改教科书,钓鱼岛事件,日方在中国专属经济区打捞可疑船事件等,两国在政治方面摩擦纠纷不断。其三,安全合作领域上互相戒备,甚至对对方疑虑重重。“中国威胁论”在日本很有市场。在中国,随着日本向海外派兵和增加军事实力,担心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者也不在少数。其四,国民感情上互不信任。近年来,“讨厌日本”的“中国人”和“讨厌中国”的日本人有很大增加。------选编自新浪网(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今中日关系如何?(2分)谈谈你对处理中日关系有何看法和见解。(2分)【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对外贸易;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解放战争;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外交新局面·中日关系正常化【答案】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依据表格中的信息“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互遣使节、仿照唐制”“忽必烈大军两次征日失败后”“中日交往基本断绝”等信息从“中日两国交往源远流长、和平友好往来是主流,也存在摩擦与冲突、政府间的官方交往时断时续,民间交往(经贸、文化领域)为主渠道、日本仰慕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的影响远大于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的角度概括作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以及中日邻国的视角分析作答。第(2)问属于历史论述题,先依据材料一和二表格的信息说明认识,然后依据所学知识进行论证,注意要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本题可以从中国强盛和衰弱时期中日关系变化的视角去分析,第二个视角可以围绕抗日战争中华侵华转变的视角归结答案。理由可以从日本的明治维新后国力变化以及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后美日共同侵略中国的角度思考回答。第(3)问依据材料三中“中日经贸关系发展较快,政治上时常出现分歧,安全合作领域上互相戒备,国民感情上互不信任”来概括当今中日关系;第二小问属于开放题型,作答时要围绕中日关系的变化从增强本国实力、警惕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军国主义以及妥善处理中日关系等视角分析作答。(1)特征:1,中日两国交往源远流长;2,和平友好往来是主流,也存在摩擦与冲突3,政府间的官方交往时断时续,民间交往(经贸、文化领域)为主渠道4,日本仰慕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的影响远大于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任答2点得4分)原因:中国古代是东亚文明的中心,博大精深的文明吸引周边邻国多学习、效仿中国。古代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领邦,经贸往来上互通有无,符合两国人民利益。日本民族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先进文明。(任答2点得4分)(2)答题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认识:1,中国强盛时,日本人是中国人的“学生”;中国衰弱时,中国沦为日本人宰割的对象。2,日本侵略中国经历了同西方列强共同宰割中国到独霸中国的转变;经历了发动局部侵华战争到全面侵华战争的转变。(每一要点2分,共4分)理由:日本明治维新后逐渐走上了一条富强之路,“脱亚入欧”,侵略中国是日本既定国策。近代中国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政治腐败,国力衰弱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与美国争夺激烈,逐渐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每一要点2分,共4分)(3)当今中日关系:任答2点给2分政冷经热;和平友好始终会是双方关系的主流;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害看法和见解:任答2点给2分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与日本开展双边活动。要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积极探讨解决分歧的办法,避免中日友好大局受到新的干扰和冲击针对当代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军国主义立场,我们必须对此应有足够的警惕【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并会依据所学知识从中日关系发展变化以及展望进行综合答题。历史卷·届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考试(三)(11)word版】22.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明朝的中国人将自给与外世隔绝……中国人将其令人生畏的才能和能力转向内部,慎重地放弃了在欧亚大陆、最终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先地位。”导致“中国人转向内部”的主要原因是A.明朝统治者采取海禁政策 B.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C.明朝以后中国落后于世界 D.新航路开辟带来殖民扩张【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明朝的中国人将自给与外世隔绝”可分析出与明朝政府推行的海禁政策有关,A项所述是中国人转向内部的表现;材料不能体现C项;明朝时期受西方殖民扩张的影响还比较小,不能成为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材料关键信息,明清时期的闭关、海禁政策的准确理解。历史卷·届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考试(三)(11)word版】19.《太平广记》记载:高宗时,经营丝绸的大商人邹凤炽“其家巨富,金宝不可胜计……邸店园宅,遍满四海,四方物尽为所收”,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唐朝的丝织技术日趋成熟 B.唐高宗时期尚未出现纸币C.唐朝远距离商品交易发达 D.唐朝商业城市已出现邸店【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经营丝绸的大商人”“邸店园宅,遍满四海,四方物尽为所收”说明唐朝远距离商品交易比较发达。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发展的历程准确把握。历史卷·届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考试(三)(11)word版】10.洋泾浜英语是中国沿海商业社会的混合语言,混杂了英语、葡萄牙语和印度语的词汇,说的时候多少按汉语的句法而不根据英语的语法规则。如"Justnowhavesetteecounter,allafnishee;yougo,youplease.”(“现在我们结清了我们的账目,一切结束了,你要走就可以走了”)洋泾浜英语的出现可以说明A.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B.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社会C.中国与西方保持一定的外贸关系 D.中国依然以天朝上国的身份自居【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答案】C解析:洋泾浜英语诞生于18世纪初的香港和澳门,使用者主要是英美人和他们在中国的雇员或佣人,以及与他们接触的中国商人,说明中国与西方保持一定的外贸关系。A、B、D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历史卷·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H2J2K1K2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清明上河图》中看,汴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表明招牌广告已成为当时商家最基本的广告形式。在古代招牌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湖南沅陵出土的元代油漆颜料包上印有“潭洲,升平坊内白塔街,大尼寺相对住,危家,自烧洗无比鲜红紫艳上等银朱,水朱,雌黄,坚实匙筋.买者请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的字样和“父业子传”的印号。顺治元年,苏松府就牙商沈青臣“勾同别商,射利假冒布商三阳号”发布晓谕:“觊觎字号,串同客贾,复行假冒”者,“许即指名报官府,以凭立拿究解抚院,立法施行,决不轻贷”。——摘自《中国近代商标标识设计流变与演绎》《浅谈中国古代品牌广告传播》等材料二下是三幅商标图片,左中右依次为:石龙火柴社火花(1913年创办);东亚公司“抵羊(洋)”牌商标(1932年创办);华强火柴厂“77”牌火花(1937年创办)。1890年上海燮昌火柴公司的“渭水”牌商标,是我国最早的经政府批准的“注册商标”。资料显示,1923年以前,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商标只有一千多个,而外商在中国注册商标却达三万多个。中外商标注册数量为1﹕30的比例。从1928年到1938年,这种情况发生较大的改变,在全国历年注册的33806件商标中,中国商人呈请注册的达14668件,占总数的43%。1938年中外商标注册数量之比增大到1﹕4。在中国商人呈请注册的商标中,有一些成长为知名的、可与外来品牌相抗衡的民族商标。——摘自《中国近代知名民族商标标志的构图类型与文化特点研究》材料三建国后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大事记(部分)1954年,同仁堂掌门人乐松生在《同仁堂公私合营协议》签字:1955年,同仁堂制药厂被划归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市公司管理,同仁堂被合并到“宣武区药厂”。同仁堂药店归大栅栏红旗街道管理。1966年夏,大栅栏同仁堂药店的老匾被毁,同仁堂药店改名为北京中药店。1979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同仁堂厂、店牌号恢复,同仁堂焕发出新的生机。1989年,“同仁堂”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1992年,同仁堂单独挂牌。“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成立。1997年,同仁堂从集团拆分出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在上证所上市。年,同仁堂组建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据新华网资料整编(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哪些信息(6分)?(2)依据材料二,三幅商标图案的设计体现了民族资本家们怎样的民族情感?结合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中“1﹕30”反映出中国社会经济怎样的发展状况?从“1﹕30”到“1﹕4”,促进民族工业成长的因素有哪些?(8分)(3)依据材料三,结合相关背景知识,解读20世纪50年代以来同仁堂历史的发展变迁。(6分)【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宋代经济发展特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三大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答案】第(1)问中依据材料一中“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在古代招牌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觊觎字号,串同客贾,复行假冒”等信息从“商标出现、商标作用以及打击市场腐败等角度归结答案。第(2)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1890年,1923年以前,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商标只有一千多个,而外商在中国注册商标却达三万多个。中外商标注册数量为1:30的比例”的信息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该阶段发展的状况思考作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从1928年到1938年”并结合所学从实业救国,政治革命、政府政策以及思想解放等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属于依据材料概括信息题,依据材料三中图片中“五色旗”“华强”“实业救国”等信息从“拥护民主共和;实现国家富强;抵御外国的经济掠夺;挽救民族危亡”的角度进行作答。第(4)问依据材料四中几个关键时间“1954”“1966”“1978”“1992”并结合建国以来经济政策从三大改造、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角度来分析政策对该企业发展的影响。参考答案:(1)商标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商标的命名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工商业者重视产品质量和信用的宣传;手工业者采取家庭经营的模式;出现假冒他人品牌的侵权行为;政府发布法令打击假冒行为。(6分)(2)拥护民主共和;实现国家富强;抵御外国的经济掠夺;挽救民族危亡。(2分)状况:中国经济落后,民族工业处于初创阶段;中国门户被打开,外国产品霸占中国市场。(2分)原因: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政治革命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措施;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观念的进步。(4分)(3)社会主义改造使同仁堂由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文化大革命对同仁堂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破坏;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迎来了同仁堂的春天;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同仁堂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走上市场经济之路。中华老字号同仁堂的兴衰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变迁。(6分)【思路点拨】本题属于借助图片和原始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答题,主要是围绕企业发展与国家政策变化的角度思考回答。历史卷·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8.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论述道:“人聚于乡而治,聚于城而乱。聚于乡则土地辟,田野治,欲民之无恒心不可得也。聚于城则徭役繁,诉讼多,欲民之有恒心不可得也。”这种认识产生的主要背景是A.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B.小农经济开始逐步解体C.市民阶层争取自身权利D.城乡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分析出,每个王朝承平时期,社会安定,广大农民都安心农事,过着自给自足田园生活。而及至中叶,随着统治阶级之腐败,赋税日重,徭役繁杂,农民衣不遮体,食不裹腹,背井离乡,形成庞大流民阶层,涌向城市,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结合材料中“明代”的时间信息,A、C项材料中未体现,B项“开始”说法有误。故选D【思路点拨】解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中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并结合所学回答。历史卷·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5.北宋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古代纸币的兴衰表明A.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C.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D.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经济政策【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说明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的史实,故本题选择D项。【思路点拨】解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中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并结合所学回答。历史卷·届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11)】5.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北京是商业中心 B.繁忙的海外商运C.交通运输的便捷 D.区域商帮的出现【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会馆【答案】D解析: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会馆”的特点的准确把握。历史卷·届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11)】3.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据宋史专家周宝珠研究,熙宁十年(1077年)县以下税收单位有1013个,元丰末(1085年)有正式市镇1871个。这表明宋代A.城市化不断发展 B.行政区划不断调整C.农村草市发展迅速 D.财政收入大量增加【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市镇【答案】C解析:镇起初是作为军事据点兴建的,从北宋中期起,政府在多数情况下把设置镇的标准,从军事重要性转向商业上的考虑。“镇”就由原先的军事戍地,变成了农村集贸市场名称,一直延续至今。材料中“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从北宋开始,政府在县以下重要的农村集贸市场设镇,同时设立“监镇官”,负责维持市镇的日常社会秩序并管理商业活动。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历程的准确把握。历史卷·届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11)】2.《晋书·食货志》载:“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A.长期战乱社会动荡 B.金属货币职能萎缩C.实物交换更加便利 D.政府鼓励农业生产【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答案】A解析:魏晋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是导致货币频繁从而造成物物交换成为交换的主要手段。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分析、理解。历史卷·届湖北省襄阳四中、龙泉中学、宜昌一中、荆州中学高三四校联考(10)】6.汉朝桑弘羊说“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作者主张A.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重农抑商政策C.工商官营,反对豪民并兼D.巩固统治,关注民生【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工商官营【答案】C解析:由“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信息可知,桑弘羊主张工商官营,反对豪民并兼,故C项符合题意。【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的理解。历史卷·届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I1H2材料二洪亮吉(1746—1809)的人口思想主要体现在《治平篇》和《生计篇》中,他提出古代人生活的“饥寒界线”。中国传统社会中,儒生将维护宗族宗法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作为人生最重要的职责,对“治生”等经济活动鄙夷不屑,消极无为。洪亮吉却能以人口增殖的角度给一个家庭算经济账,进而推及整个社会,看到了盛世下潜在的人口危机。中华传统生育文化的特点只是看到了其中人是生产者的一方面,洪亮吉却看到人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的两面性,两者是相互依存与相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