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解剖复习重点知识归纳_第1页
2023年解剖复习重点知识归纳_第2页
2023年解剖复习重点知识归纳_第3页
2023年解剖复习重点知识归纳_第4页
2023年解剖复习重点知识归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运动系统

骨学:

成人骨206块,按部位可分:【颅骨、躯干骨】(中轴骨)和四肢骨。

按形态分: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长骨:“一体两端”,骨干与物融为一体的痕迹称箭线。

骸骨是最大的籽骨。

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骨质可分密质和松质,颅骨的骨松质称板障。红骨髓有造血功

能。

中轴骨包括24块椎骨、1块舐骨、1块尾骨、1块胸骨和12对肋骨。

椎骨: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5块部椎,3~4块尾椎。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围成

椎间孔。

胸椎:上下肋凹与肋头有关节,横突肋凹与肋结节有关节,棘突向下后方斜倾。

颈椎:椎体小,横突有孔(椎动脉和椎静脉通过)o第2~6颈椎棘突短而分叉,第3~7颈椎之间形

成钩椎关节。

寰椎(第一颈椎):呈环状,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有齿突凹与枢椎齿突关节。上关节凹与

枕骨底面枕须有关节。

枢椎(第二颈椎):有齿突。

隆椎(第七颈椎):棘突长,末端不分叉。体表计数标志。

腰椎:椎体粗大,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棘突间隙较宽是腰椎穿刺的根据。

舐骨:岬(上缘中份向前突出)。麻醉以舐角做标志。

胸骨:分为I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胸骨柄上缘中份有颈静脉切迹,两侧有锁切迹与锁骨

相连。胸骨角两侧平对第二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胸骨体外接2~7肋软骨。

肋:1~7对真肋,8~10对假肋,n~12对浮肋。肋软骨终身不骨化。

颅:脑颅8块,面颅15块总共23块。

脑颅:额骨、顶骨(2块)、枕骨、聂页骨(2块)、蝶骨、筛骨。

垂直板构成骨性鼻中隔上部。

面颅:鼻骨(2块)、泪骨(2块)、觐骨(2块)、上颌骨(2块)、下鼻甲(2块)、腭骨(2块)、

下颌骨、犁骨(骨性鼻中隔后份)、舌骨。

翼点:额、顶、颍、蝶骨汇合处,最微弱。脑膜中动脉前支在此通过。

骨性鼻腔:由犁骨和筛骨垂直板构成骨性鼻中隔。

顶由筛骨筛板构成,鼻部手术危险区。

底由上颌骨腭突和腭骨水平板构成的骨腭构成。

外侧壁由上颌骨、泪骨、下鼻甲、筛骨迷路、腭骨垂直板及蝶骨翼突构成。

蝶筛隐窝:上鼻甲后上方和蝶骨之间的间隙。

骨性口腔:由上颌骨、腭骨、下颌骨围成。

上肢骨:

上肢带骨:

肩胛骨,三个角。外侧角(喙突),肩峰下有关节盂形成肩关节。肩胛下角恰好对第7肋或

肋间隙。

锁骨:内侧和胸骨柄有关节,外侧和肩峰有关节。

自由上肢骨:

肱骨:上端:肱骨头、解剖颈(把大结节小结节与肱骨头相分开〉、外科颈。肱骨体:三角肌粗隆、

梯神经沟。下端:内上牌、外上黑、尺神经沟、鹰嘴窝。

植骨:槎骨头、槎骨粗隆、槎骨茎突、尺切迹。

尺骨:滑车切迹、鹰嘴、冠突、槎切迹、尺骨头、尺骨茎突。

腕骨:8块,从槎侧到尺侧,从近到远:手舟骨、大多角骨、月状骨、小多角骨、三角骨、

头状骨、豌豆骨、钩骨。

下肢骨:

馥骨:骼骨、耻骨、坐骨。

股骨:股骨头、股骨颈、大转子、小转子、内侧镰、外侧镰、内上镰、外上镰、收肌结节。

胫骨:内侧黑、外侧t果、t果间隆起、胫骨粗隆、内踝。

腓骨:腓骨头、外踝。

足骨:跑骨:距骨、跟骨、足舟骨、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骰骨。

关节学:

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两大类。

关节的基本构造1.关节面2.关节囊(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膜,内层为滑膜,能产生滑液〉3.关节月空(腔

内具有少许滑液,关节腔内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稳固有一定作用)。

关节的辅助构造:关节盘和关节唇,滑膜嬖和滑膜囊。

关节的运动:移动、屈和伸、收和展、旋转、环转。

脊柱:

椎体间的连结椎体之间籍椎间盘(中央部为髓核周围部为纤维环)及前、后纵韧带相连。

前纵韧带有防止脊柱过度后伸和椎间盘向前脱出的作用。

后纵韧带,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椎弓间的连结:黄韧带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突起之间:棘间韧带、棘上韧带、横突间韧带、关节突关节。

脊柱的整体观:侧面观可见成人脊柱有颈、胸、腰、舐4个生理性弯曲。其中,颈曲和腰曲

凸向前,胸曲和舐曲凸向后。

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1块胸骨和它们之间的连结共同构成。它上窄,下宽,前后扁

平。

构成胸廓时重要关节有肋椎关节和胸肋关节。

肋椎关节包括:肋头关节、肋横突关节。

胸廓上口较小,由胸骨柄上缘、第1肋和第1胸椎椎体围成。

胸廓下口宽而不整,由第12胸椎、第12及第11对肋前端、肋弓和剑突围成。

上肢带连结:1.胸锁关节(关节腔内有纤维软骨构成的关节盘),2.肩锁关节3.喙肩韧带(它与喙突、肩峰

共同构成喙肩弓,架于肩关节上方,有防止肱骨头向上脱位的作用〉。

自由上肢骨连结:肩关节(由肱骨头与肩胛骨关节盂构成,也称盂肱关节,是经典的球窝关节。肩关节脱位时,肱骨

头常从下分滑出,发生前下方脱位)。

肘关节是由肱骨下端与尺、槎骨上端构成的复关节,包括三个关节:

⑴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和尺骨滑车切迹构成。

⑵肱槎关节由肱骨小头和橘骨头的关节凹构成。

⑶槎尺近侧关节由槎骨环状关节面和尺骨梯切迹构成。

特点:3个关节包在一种关节囊内,,两侧壁并有韧带加强。囊的后壁最微弱,常见楼、尺

两骨向后脱位,移向肱骨的后上方。

肘关节的韧带有:⑴槎侧副韧带(2)尺侧副韧带⑶槎骨环状韧带(防止槎骨头脱出)。

下肢骨的连结:下肢带连结。

舐骼关节由舐骨和骸骨的耳状面构成。

骸骨与脊柱间的韧带连结:⑴骼腰韧带(2)能结节韧带⑶能棘韧带。

耻骨联合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构导致。

骸骨的固有韧带亦即闭孔膜它封闭闭孔并为盆内外肌肉提供附着。膜的上部与闭孔沟围成闭

膜管,有神经、血管通过。

骨盆由左右骸骨和舐、尾骨以及其间的骨连构导致。

界线:一一能骨岬一一弓状线一一耻骨梳一一耻骨结节一一耻骨联合上缘。

骨盆可由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又称假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又称真骨盆。

大骨盆:由界线上方的骼骨翼和能骨构成。故大骨盆几乎没有前壁。

小骨盆:是大骨盆向下延伸的骨性狭窄部,可分为骨盆上口、骨盆下口和骨盆腔。

骨盆上口由界线围成,呈圆形或卵圆形。

骨盆下口由尾骨尖、舐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下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

自由下肢骨连结:

髓关节由髓臼与股骨头构成,属球窝关节。

特点:①头大、窝深。②关节囊厚而坚实。③关节囊有许多韧带增强。④关节囊内有股骨头

韧带。

髓关节囊的后下部相对较微弱,脱位时,股骨头易向下方脱出。

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馥骨构成,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

特点:(1)囊外韧带有:①能韧带。②腓侧副韧带。③胫侧副韧带。

(2)囊内韧带有:①前交叉韧带。②后交叉韧带。

(3)能上囊、翼状裳。

(4)半月板:①内侧半月板。②外侧半月板。

小腿骨的连结:近侧胫腓关节,骨干小腿骨间膜相连,远侧借胫腓前、后韧带连结。

肌学:

肌根据构造不一样可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按其外形大体可分为长肌、短肌、扁肌和

轮匝肌四种。

肌的辅助装置包括筋膜、滑膜囊、腱鞘和籽骨等。

头肌可分为面肌和咀嚼肌两部分。

面肌:枕额肌额腹收缩时可提眉并使额部皮肤出现皱纹。

面神经支配一口轮匝肌收缩闭口。颊肌助吞咽。

咀嚼肌包括咬肌、颍肌、翼外肌和翼内肌一三叉神经支配。

颈肌:颈阔肌

胸锁乳突肌: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斜向后上方,止于颍骨的乳突。一侧

肌收缩使头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对侧;两侧收缩可使头后仰。

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通过。

躯干肌可分为背肌、胸肌、膈、腹肌和会阴肌。

背肌:斜方肌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

背阔肌作用: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

竖脊肌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头,一侧收缩使脊柱侧屈。

胸腰筋膜包裹在竖脊肌和腰方肌的周围,可分为浅、中和深层。

胸肌:胸大肌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

前锯肌作用:拉肩胛骨向前和紧贴胸廓,若此肌损伤,称为“翼状肩”。

肋间内外肌为呼吸肌。

膈起自胸廓下口的周缘向中央移行于中心腱。

膈上有三个裂孔:积极脉裂孔、食管裂孔、腔静脉孔。

胸骨部与肋部起点之间的叫胸肋三角;肋部与腰部之间的叫腰肋三角,腹部脏器若经上述的

三角区突入胸腔则称为膈疝。

腹肌:前外侧群:腹外斜肌向内移行于腹外斜肌腱膜、腹股沟韧带。

腹内斜肌向前上方延为腹内斜肌腱膜。

腹横肌肌束横行向前延为腹横肌腱膜。

腹直肌一腱划

腹直肌鞘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

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构成。

在脐如下三横指处后鞘中断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弧形边界线称弓状线。

白线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上,坚韧而少血管。

后群有腰大肌和腰方肌。

腹股沟管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时上方,长约4.5cm。通行构造:男

性精索,女性子宫圆韧带。

腹股沟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是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区。

上肢肌分为上肢带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三角胸肌间沟在胸大肌和三角肌的锁骨起端之间,为一狭窄的裂隙,有头静脉穿过。

三边孔和四边孔是位于肩胛下肌、大圆肌、肱三头肌长头和肱骨上端之间的两个间隙。肱三

头肌长头内侧日勺间隙为三边孔,有旋肩胛动脉通过。

腕管位于腕掌侧,由屈肌支持带即腕横韧带和腕骨沟围成。管内有手指浅、深屈肌腱、拇长

屈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

下肢肌可分为髓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髓肌:梨状肌自盆内舐骨前面,止于股骨大转子。作用:使馥关节展和旋外。

大腿肌:大腿肌分为前群、后群和内侧群。

前群:缝匠肌(是全身最长的肌作用:屈髓和屈膝关节,并使己屈的膝关节旋内。

股四头肌是全身最大的肌止于胫骨粗隆。作用:是膝关节强有力的伸肌,股直肌

还可屈髓关节。

小腿肌:

前群:胫骨前肌起自胫骨外侧面,肌腱向下穿经伸肌上、下支持带的深面,止于内侧楔

骨内侧面和第1跖骨底。作用为伸踝关节(背屈)、使足内翻。

后群:分浅、深两层。

浅层: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一小腿三头肌一跟腱。止于跟骨。作用:屈踝关节和屈膝关节。

在站立时,能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以防止身体向前倾斜。

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位于臀大肌的深面,在梨状肌上、下两缘和坐骨大孔之间。梨状肌

上孔有臀上血管和神经出骨盆,梨状肌下孔有坐骨神经、臀下血管和神经、阴部血管和神经

等出骨盆。

股三角:在大腿前面的上部,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外侧界为缝匠肌

的内侧缘。股三角的前壁为阔筋膜,底为骼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三角内有股神经、股血

管和淋巴结等。

消化系统

由消化管和消化腺构成。

上消化道:口腔一十二指肠。

下消化道:空肠如下。

口腔:口角平对第1磨牙,前2/3为硬腭,后1/3为软腭。前份水平,后份斜向下称鄂帆,

后部游离为鄂垂。

舌:轮廓乳头(最大)、菌状乳头、叶状乳头、丝状乳头(最小、最多、无味蕾)。

舌肌:须舌肌,两侧同步收缩,拉舌向前下方,即伸舌;单侧收缩可使舌尖伸向对侧

咽崂: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腭舌弓及舌根。

咽:分鼻咽、口咽、喉咽。咽鼓管咽口于中耳鼓室相通,感染可引起中耳炎。

咽鼓管圆枕寻找咽鼓管咽口的标志。

咽隐窝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咽淋巴环:咽鼓管扁桃体、咽扁桃体、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共同构成。

梨状隐窝是异物见>留部位。

食管:长约25cm,上端起自第6颈椎体下缘,下端平11胸椎高度与贲门相接。

三处生理性狭窄:①起始部第6颈椎下缘水平,距中切牙15cm。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交

叉处约第4、5胸椎水平,距中切牙25cm。③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相称于第10胸椎水平,

距中切牙40cmo

胃:幽门窦为胃的最低部,胃溃疡、穿孔多发于此。

食管胃黏膜线是胃镜检查时鉴别病变位置的重要标志。

位置: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介于肝左叶与左肋弓之间的骨前壁,直接

与腹前壁相贴。

十二指肠:腹膜外位器官,分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起自第一腰椎右侧。十二指肠球

(上部)为溃疡和穿孔的好发部位。十二指肠大乳头(降部)肝胰壶腹的开口处。

十二指肠悬肌(十二指肠悬韧带):此处是手术时确认空肠起始点的I标志。

空肠:管径大、管壁厚、血管多、颜色红。

回肠:管径小、管壁薄、血管少、颜色浅。肠伤寒多发于集合淋巴滤泡即回肠,可并发穿孔、

出血。

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大肠特点: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

盲肠:腹膜内位器官,下为盲端,上续升结肠。回盲瓣可制止食物过快进入大肠。

阑尾:麦氏点:右骼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兰氏点:左右骼前上棘右中1/3交

点处。

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最窄)。

直肠:直肠横嬖有三个,其中中横裳距肛门7cm处,直肠镜检查定位标志。

消化腺:

唾液腺:腮腺(开口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牙冠颊粘膜)、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开口于舌下阜)。

肝门: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肝门。

肝蒂:出入肝门的构造,即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

淋巴管等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肝蒂。

胆囊:是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场所。分为: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胆囊管。

胆囊三角(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围成,内有胆囊动脉通过、

胆汁排泄途径:平时,肝一肝左管、肝右管一肝总管一胆囊管一胆囊进食①胆囊一胆囊管一

胆总管一肝胰壶腹一十二指肠大乳头一十二指肠②肝一肝左管、肝右管一肝总管。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构成。

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及支气管等。一般称鼻、咽、喉为上呼吸道,气管和各级

支气管为下呼吸道。肺由实质组织和间质组织构成。

鼻分三部:即外鼻、鼻腔和鼻旁窦。

鼻中隔:由筛骨垂直板、犁骨和鼻中隔软骨构成支架,表面覆盖粘膜而成,为易出血区。

自上而下可见上、中、下三个鼻甲。上与中之间称上鼻道,中与下之间为中鼻道,下鼻甲下方

为下鼻道。上鼻甲的后上方多数人有最上鼻甲。

最上鼻甲或上鼻甲的后上方与蝶骨体之间的凹陷为蝶筛隐窝。

上鼻甲及鼻中隔上方鼻腔顶部的鼻粘膜区域统称为嗅区。

额窦位于额骨眉弓的深部,左右各一,窦口向后下,开口于中鼻道。

筛窦位于鼻腔外侧壁上部与两眶之间筛骨迷路内,分为前筛窦、中筛窦和后筛窦。前中开口

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分别开口于左、右蝶筛隐窝。

上颌窦位于上颌骨体内,中鼻道的半月裂孔,开口位置高,窦口高于窦底。

喉重要由喉软骨和喉肌构成。

喉软骨由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成对的杓状软骨等构成。

甲状软骨前角上端向前突出称喉结。

环状软骨惟一完整的软骨环。由环状软骨弓和环状软骨板构成。环状软骨弓平对第6颈椎。

有支撑呼吸道,保持其畅通的重要作用,损伤能产生喉狭窄。

环甲正中韧带处可切开临时的通气道。

声门裂位于两侧声嬖及杓状软骨底和声带突之间的裂隙,是喉腔最狭窄之处。声带和声门裂

合称为声门。

气管平第6颈椎体下缘;向下至胸骨角平面约平第4胸椎体下缘处,分叉形成左、右主支气

管。在气管杈的内面的气管隆喳是支气管镜检查时判断气管分叉的重要标志。

甲状腺峡多位于第2-4气管软骨环前方,气管切开术常在第3-5气管软骨环处施行。

右主支气管短粗、垂直。

左主支气管水平、细长。

经气管坠入日勺异物多进入右主支气管。

右肺宽而短,有三叶。

左肺狭而长,有两叶,有心切迹。

肺门内有支气管、血管、神经、淋巴管等出入,被结缔组织包裹,统称为肺根。

两肺根内时自前向后依次为:上肺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

左肺根的构造自上而下是:肺动脉、左主支气管、下肺静脉。

右肺根的构造自上而下为:上叶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

壁、脏两层胸膜在肺根表面及下方互相移行,肺根下方互相移行的两层胸膜重叠形成三角形

时皱裳称肺韧带。

胸膜顶是肋胸膜和纵隔胸膜向上的延续,经锁骨上臂丛麻醉或针刺时,为防止刺破肺尖,进

针点应高于锁骨上4cm。

肋膈隐窝是诸胸膜隐窝中位置最低、容量最大的部位。深度可达两个肋间隙,胸膜腔积液可

在其位置看见。

泌尿生殖系统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构成。重要功能是排出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

和多出的水,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肾:实质性器官,左右各一,位于腹后壁。右肾低于左肾L2cm。

肾门:内侧缘中部的凹陷。出入肾门的所有构造为结缔组织所包裹称肾蒂。

肾蒂内构造排列由前向后:肾静脉、肾动脉、肾盂末端。自上而下:肾动脉、肾静脉、肾盂。

下腔静脉靠近右肾,故右肾蒂比左肾蒂短。

肾窦是肾门的延续,肾门是肾窦时开口。

肾的被膜由内向外:纤维囊(包裹于肾实质〉、脂肪囊、肾筋膜。

肾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肾大盏形成一种肾盂,离开肾门后在第2腰椎水平于输尿管相移行。

输尿管:腹膜外位肌性管道,长约23~30cm。三处狭窄:①上狭窄,肾盂输尿管移行处②中

狭窄,小骨盆上口过骼血管处③下狭窄,位于输尿管壁内部。

膀胱:位于盆腔,新生儿高于成人,老人位置比较低。

膀胱三角:膀胱底内面、两侧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区域,此处缺乏粘膜下组织。

膀胱结核和肿瘤的好发部位。

男性生殖系统:

睾丸:左右各一,左侧略低于右侧。生精小管内间质细胞分泌雄性激素。

附睾:新月形,由睾丸输出小管和纤曲的附睾管构成。临时储存精子、营养精子增进成熟。

输精管:分四部睾丸部〈阴囊内)、精索部、腹股沟部和盆部。精索部为结扎输精管的位置。

精索表面被膜从内向外:精索内筋膜、提睾肌、精索外筋膜。

射精管:输精管末端变细与精囊排泄管汇合而成。开口于尿道前列腺部。

前列腺:分前、中、后和两侧叶,肥大多发生于中叶、侧叶。能压迫尿道导致排尿困难和尿

潴留。直肠指诊可触及前列腺沟。

阴茎:分头、体、根三部分。包皮系带损伤影响勃起。三个海绵体(2条阴茎海绵体、1条尿道海绵体)□

男'性尿道:三个狭窄(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尿道外口。外口最窄,结石易嵌顿)

三个膨大(尿道前列腺部、尿道球部、舟状窝)

两个弯曲(耻骨下弯、耻骨前弯)

女性生殖系统:

内生殖器:卵巢〈成对的生殖腺)、输卵管、子宫、阴道、前庭大腺(分泌液有润滑阴道作用,因炎症可

形成囊肿)。

外生殖器: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道前庭、阴蒂、前庭球(是男性尿道海绵体的同源体)。

卵巢位置重要靠卵巢悬韧带维持。

输卵管:由内向外分为子宫部、峡部(输卵管结扎部位)、壶腹部(宫外孕的位置)、漏斗部。

子宫:位于小骨盆腔中央、前有膀胱、后邻直肠。分底、体、颈。子宫颈肿瘤好发部位。子

宫峡剖宫术的位置。

子宫壁分三层:外层浆膜是腹膜的脏层、中层肌层、内层为子宫内膜。

子宫的韧带:子宫阔韧带、子宫圆韧带、子宫主韧带、子宫能韧带。

乳房:一般位于第四肋间隙或第五肋与锁骨中线相交处。

乳房脓肿切开引流宜作放射状切口。

乳房悬韧带对乳房起支持和固定的作用。

会阴:1、狭义一一产科会阴,指肛门和外生殖器之间的软组织。

2、广义一一封闭小骨盆下口的所有软组织。

可分:尿生殖三角和肛门三角。

心血管系统

血液由心室流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后返回心房,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流动,称为血

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大循环(体循环):左心室(动脉血)一积极脉及各级分支,

器官内毛细血管

右心房(静脉血)一上下腔静脉—各级静脉属支

肺循环(小循环):右心室T肺动脉及各级分支,

肺泡毛细血管

左心房一肺静脉及其各级属支/

心:心底朝右后上方,连接出入心的大血管。心尖朝左前下方。平左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

内侧1〜2cm处,活体于此处可触到心尖的I搏动。

两面:心前上面称胸肋面,后下面称膈面

三缘:右缘重要由右心房构成;左缘重要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下缘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

三条浅沟:冠状沟是房、室表面分界的标志。前室间沟在胸肋面。后室间沟在膈面。

右心房的入口有: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出口为右房室口,通向右心室。

卵圆窝是位于房间隔右心房侧后下部的浅窝,若生后卵圆孔未闭,则为房间隔缺损。

右心室有动脉圆锥、室上崎、三尖瓣、肺动脉瓣、乳头肌、肉柱和等重要构造。

右心室入口为右房室口,出口为肺动脉口。

左心房前部向右前方突出的部分,称左心耳,左心房后部左、右各有两对肺静脉口,是左心

房的入口,出口为左房室口,通向左心室。

室间隔:分肌部和膜部。肌部在两侧心内膜深面分别有左右束支通过。室间隔阂部,室间隔

缺损多发生于此部。

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之间的心外膜深面,是心脏自动节律性兴奋的发源地,为心

正常起搏点。

心的血管:

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前室间支。滋养范围:左房、左室、室间隔前2/3、窦房结、房室

结。

右冠状动脉:右旋支、后室间支。重要分布及滋养范围:右半心、室间隔后1/3、左室后壁

一部分。

心壁的静脉大部分汇入冠状窦流入右心房。重要属支有: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小静脉。

心包可分为纤维心包和浆膜心包。浆膜心包的脏层即心外膜。

动脉:肺循环的动脉:右心室一肺动脉干一左、右肺动脉。都经各肺门。

动脉韧带(动脉导管):连于积极脉弓下方与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动脉导管未闭先心病的

一种。

体循环动脉:左心室一升积极脉-积极脉弓一胸积极脉一腹积极脉一左、右骼总动脉。

右骼总动脉一骼内外动脉

升积极脉分支:左、右冠状动脉。

积极脉弓分支:①头臂干继续分支为右颈总动脉(头颈部)和右锁骨下动脉(上肢)。②左颈总

动脉。③左锁骨下动脉。

左右颈总动脉又分:颈内动脉(颅内〉和颈外动脉。

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三者共同包在颈动脉鞘内。

颈总动脉分叉处有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

锁骨下动脉一至第1肋外侧缘,移行为腋动脉一肱动脉一梯动脉和尺动脉。

重要分支:椎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

掌浅弓:由槎动脉掌浅支和尺动脉本干末端吻合而成。

掌深弓:由槎动脉末端与尺动脉掌深支吻合而成,位于屈指肌腱的深面。

胸积极脉分支:脏支(气管支、食管支)和壁支(肋间后动脉、肋下后动脉)。

腹积极脉:壁支(腰动脉)和脏支。

脏支:成对的脏器动脉和不成对的: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从结肠左曲分

开。

腹腔干分支: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

骼外动脉一股动脉一胭动脉一胫前、后动脉。胫前动脉下行一足背动脉,胫后动脉下行一腓

动脉。

静脉特点:管腔大、管壁薄、弹性小、数量多、有静脉瓣。

上腔静脉一左右头臂静脉和奇静脉一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

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汇合而成。汇合处的夹角称静脉角,是淋巴导管(左:胸导管,右:右淋巴

管)注入的I部位。

眼上下静脉一海绵窦。

鼻根至两侧口角间的三角区为危险三角。

上肢的浅静脉:向上汇合形成头静脉(触、贵要静脉(尺)和肘正中静脉。

下腔静脉一左、右骼总静脉。

下肢的静脉:浅: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

大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内侧端,经内踝前方,伴隐神经上升,经膝关节后内方、大腿前内

侧,在耻骨结节下外方3〜4cm处,穿隐静脉裂孔注入股静脉。在内踝前方,大隐静脉位置

表浅且恒定,临床常在此作静脉穿刺或切开。

肝门静脉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胰头后方汇合而成。

肝门静脉重要属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肠系膜下静脉、附脐静脉。

门静脉高压:

1、经食管静脉丛与上腔静脉系的吻合:肝门静脉一胃左静脉一食管静脉丛T食管静脉

一奇静脉一上腔静脉。

2、经直肠静脉丛与下腔静脉系的吻合:肝门静脉一脾静脉一肠系膜下静脉一直肠上静

脉一直肠静脉丛一直肠下静脉T骼内静脉-骼总静脉一下腔静脉。

3、通过脐周静脉网分别与上、下腔静脉系的吻合:肝门静脉一附脐静脉一脐周静脉网

一胸、腹壁静脉一上、下腔静脉。

腹膜

腹膜具有分泌、吸取、保护、支持、修复等功能。①分泌少许浆液,可润滑和保护脏器,减

少摩擦。②支持和固定脏器。③吸取腹腔内的液体和空气等。④防御功能。⑤腹膜有较强的

修复和再生能力。

腹腔是指骨盆上口以上,腹前壁和腹后壁之间的腔;骨盆上口如下与盆膈以上,腹前壁和腹

后壁围成的腔为盆腔。

腹膜腔则指脏腹膜和壁腹膜之间的潜在性腔隙,腔内仅含少许浆液。实际上,腹膜腔是套在

腹腔内,腹、盆腔脏器均位于腹腔之内、腹膜腔之外。

网膜是与胃小弯和胃大弯相连的双层腹膜皱裳。

小网膜是由肝门向下移行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构造。

从肝门连于胃小弯的部分称肝胃韧带,其内具有胃左、右血管、胃上淋巴结及至胃的神经

等。

从肝门连于十二指肠上部的部分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其内有进出肝门的三个重要构造通过,

胆总管位于右前方,肝固有动脉位于左前方,两者之后为肝门静脉。

大网膜形似围裙覆盖于空、回肠和横结肠的前方,其左缘与胃脾韧带相持续。

连于胃大弯和横结肠之间的大网膜前两层则形成胃结肠韧带。

肝的韧带:肝脏面有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和肝圆韧带裂内的肝圆韧带;肝上面有镰状

韧带、冠状韧带和左、右三角韧带。

胃的韧带:包括肝胃韧带、胃脾韧带、胃结肠韧带和胃膈韧带,前三者已如前述。胃膈韧带

是胃贲门左侧和食管腹段连于膈下面的腹膜构造。

腹、盆壁与脏器之间或脏器与脏器之间腹膜形成的皱嬖(皱褶)称腹膜裳。在腹膜裳之间或

腹膜裳与腹、盆壁之间形成的腹膜凹陷称腹膜隐窝,较大时隐窝称陷凹。

网膜孔的高度约在第12胸椎至第2腰椎体的前方,其上界为肝尾状叶,下界为十二指肠上

部,前界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后界为覆盖在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拇指在小网膜游离缘前方

加压,进行临时止血。

网膜囊是小网膜和胃后壁与腹后壁的腹膜之间的一种扁窄间隙,又称小腹膜腔。网膜囊的前

壁为小网膜、胃后壁的腹膜和胃结肠韧带;后壁为横结肠及其系膜以及覆盖在胰、左肾、左

肾上腺等处日勺腹膜;上壁为肝尾状叶和膈下方的腹膜;下壁为大网膜前、后层的愈合处。网

膜囊时左侧为脾、胃脾韧带和脾肾韧带;右侧借网膜孔通腹膜腔的其他部分。

感觉器

感受器:是感觉神经的末梢装置。

感觉器:是机体感受环境刺激的装置,是感受器及其附属构造的总称。

感受器分为三类:①外感受器②内感受器③本体感受器.

视器:

由眼球和眼副器构成。

前后极的连线称眼轴。

经瞳孔中央至视网膜黄斑中央凹的连线称视轴。

眼球:借筋膜与眶壁相连,借视神经连于间脑视交叉。

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构成。

眼球壁由外向内分别是:纤维膜、血管膜、视网膜。

纤维膜由前向后是:角膜(占其前1/6具有曲光作用,无色透明有弹性无血管)、巩膜(占其后5/6乳白色不透

明,起保护和保持形态的作用。巩膜静脉窦位于角膜巩膜交界处,房水流出通道)。

血管膜由前向后分另U是:虹膜(中间有瞳孔)、睫状体(有调整晶状体曲度和产生房水的作用)、脉络膜(可

营养眼球内组织并吸取分散光线)。

视网膜分为盲部(虹膜部和睫状体部)、视部(脉络部内层能接受光线刺激,有视神经盘中央凹黄斑黄斑是感光最

敏感的部位)。

视网膜内层神经细胞分别是:外层视锥和视杆细胞、中层为双极细胞、内层是节细胞。

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房水:无色透明由睫状体产生,生理功能为提供营养,并维持正常的眼内压。

房水的循环:睫状体产生房水一眼后房一瞳孔一眼前房T前房角一巩膜静脉窦一眼静脉

房水增多,眼压高可导致青光眼。

晶状体:位于虹膜和玻璃体之间,晶状体浑浊称白内障,糖尿病人易发生。

眼副器:保护运动支持眼球的装置。包括:眼睑、结膜、泪器。

眼睑分5层: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睑板睑结膜。睑板是寻找泪囊的标志。

结膜包括:①睑结膜②球结膜③结膜穹窿。沙眼易发生于睑结膜和结膜穹窿,疱疹多见于球

结膜。

泪器有泪腺和泪道构成。

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

眼球外肌:上直肌(瞳孔转向上内)、下直肌(下内)、内直肌(内侧)、外直肌(外侧)、上斜肌(下外)、

下斜肌(上外)、上睑提肌(提上睑〉o由动眼滑车和展神经支配。

眼球内肌:为平滑肌,瞳孔括约肌由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开大肌由交感神经支配。

眼球的血管:视网膜中动脉内层唯一动脉,阻塞可导致全盲,发自眼动脉一颈内动脉。面部

感染可经眼静脉侵入海绵窦引起颅内感染。

眼的折光装置: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前庭蜗器:

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道外1/3为软骨,内2/3为骨性部分。

中耳:鼓室、咽鼓管、乳突窦、乳突小房构成。

鼓室六壁:外侧壁---鼓膜(松弛部、紧张部、鼓膜脐、光锥)

内侧壁一一迷路壁

上壁一一盖壁

下壁一一颈静脉壁

前壁一一颈动脉壁

后壁一一乳突壁

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镜骨。

一支神经一一鼓索

两块肌肉:鼓膜张肌、镣骨肌。

咽鼓管:两个口(咽鼓管咽口、咽鼓管鼓室口)

内耳:包括骨迷路和膜迷路。

骨迷路(外淋巴)

包括:前庭、骨半规管和耳蜗。

膜迷路(内淋巴)

包括:椭圆囊和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

神经系统总论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内脏神经)。

基本组织: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胶质。

神经的基本构造:

①未申经元:胞体(尼氏体、神经原纤维),突起(树突、轴突)。

分类:

按形态: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级神经元。

按功能: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按兴奋传导方向: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神经纤维:

有髓纤维:神经元长突起+神经膜+髓鞘。

无髓纤维:神经元长突起+神经膜。

突触:人体内众多的神经元互相连接成神经网络,神经冲动沿此传递。

②神经胶质:对神经细胞起支持、营养、保护和修复的作用。

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集聚部位称灰质。

神经核(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除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汇集成团或

者柱称神经核。

皮质:大脑和小脑表面的I灰质成层配布又称皮质。

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日勺集聚称白质。

髓质:大脑和小脑内的白质又称髓质。

纤维束: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似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纤维束。

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集聚称神经节。

神经: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纤维集聚称神经。

灰质

神经元胞体集聚-

神经元胞体集聚一一神经节

中枢部L周围部

L神经纤维集聚一一神经

白质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即是反射活动。

反射:有机体对内外界环境刺激的应答性反应即反射。

反射弧:完毕反射的形态学基础即反射弧。

感受器一传入神经―中枢一传出神经-效应器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平第1腰椎体下缘。终丝将脊髓固

定在尾椎。

前正中裂―前根,

脊神经

后正中沟一>后根/

脊髓节段:颈髓8节、胸髓12节、腰髓5节、舐髓5节、尾髓1节。

1〜4节颈髓与同序数椎骨相对

5~8节颈髓-1=椎骨序数

1〜4节胸髓-1=椎骨序数

5~8节胸髓-2二椎骨序数

9~12节胸髓-3=椎骨序数

腰髓平对第10〜12胸椎

骨氏、尾髓平对第1腰椎

脊髓内部:白质在外,灰质在内。

灰质:Rexed板层。

1、后角与躯体感觉有关。

2、侧角与内脏活动有关。中间外侧核与内脏运动有关,中间内侧核与内脏感觉有关。

3、前角与躯体运动有关。

白质:

上行纤维束一感觉

1、后索一薄束、楔束一意识性本体感觉

2、脊髓小脑前束、脊髓小脑后束一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3、脊髓丘脑束一浅部感觉

下行纤维束一运动

皮质脊髓束

脊髓的反射:1、牵张反射2、屈曲反射3、丫-反射

脑:端脑(大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小脑

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延髓。第3〜12对脑神经与其相连。

延髓:连接后4对脑神经。

腹侧:锥体、橄榄、锥体交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背侧:小脑下脚、菱形窝下半、薄束结节、楔束结节

脑桥:

腹侧:基底动脉沟、桥横纤维、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背侧:小脑中脚、菱形窝上半、面神经丘、前庭区

中脑:

腹侧:大脑脚底、脚间窝、动眼神经

背侧:上丘、下丘、小脑上脚、滑车神经

第四脑室:底:菱形窝,顶:小脑、上髓帆、下髓帆。

第四脑室脉络丛:其上有三个孔。一种正中孔两个外侧孔,使第四脑室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脑干内部构造: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上行纤维束、下行纤维束、网状构造。

脑神经核:性质及名称

1、一般躯体运动核:支配由肌节衍化的骨骼肌。

如:动眼神经核

眼外肌

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

舌下神经核一舌肌

2、特殊内脏运动核:支配由鲤弓衍化的骨骼肌。

如:三叉神经核一咀嚼肌

面神经核一面肌

疑核一咽喉肌

副神经核一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3、一般内脏运动核:支配平滑肌、心肌、腺体。

如:动眼神经副核一瞳孔、睫状肌

上泌涎核一下颌下腺、舌下腺、泪腺

下泌涎核一腮腺

迷走神经背核一胃肠平滑肌和腺体

4、一般内脏感觉核:接受脏器、心血管的初级感觉纤维

如:弧束核一下半为一般内脏感觉核

5、特殊内脏感觉核:接受初级味觉纤维

如:弧束核一上半为味觉核

6、一般躯体感觉核:接受头面部皮肤及口鼻腔粘膜的初级感觉纤维。

如: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

7、特殊躯体感觉核:接受听觉和平衡觉纤维

如:蜗神经核、前庭神经核。

非脑神经核:

1、延髓:薄束核、楔束核、下橄榄核

2、脑桥:脑桥核

3、中脑:上丘灰质层、下丘核、红核、黑质、顶盖前区。

上行纤维束:

1、脊髓丘脑束:传导浅部感觉。

2、内侧丘系:传导深部感觉(本体感觉)

下行纤维束:

/皮质核束一各脑神经运动核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一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脑干网状构造:

概念:在脑干中除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和长的上、下行纤维束以外的广大区域,其各

类神经元相对散在,纤维交错排列。

功能:①使大脑皮质保持适度的意识和清醒,受损时导致不一样程度的意识障碍甚至昏

迷。②呼吸和心血管运动中枢。③调整觉醒一一睡眠周期

小脑:

夕卜形及分叶:小脑蚓、小脑半球(原裂、后外侧裂、小脑扁桃体、绒球、小结)。

内部:小脑皮质、

小脑髓体(白质)、

四对小脑核:顶核、球状核、栓状核、齿状核

三对小脑脚:下脚一一连延髓、中脚一一连脑桥、下脚一一连中脑

小脑分叶:前叶一一原裂此前的部分

后叶一一原裂后来的部分

绒球小结叶

小脑的机能区和功能:

1、前庭小脑(原小脑)---绒球小结叶

通过与前庭神经核时来回神经纤维联络保持身体平衡、维持体态姿势、协调眼球运动。

2、脊髓小脑(旧小脑):包括小脑蚓、小脑半球中间部、顶核、中间核。

控制四肢及躯干肌的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

3、大脑小脑(新小脑):包括小脑半球外侧部。

控制上下肢肌的精确运动的计划和运动的协调。

间脑:分五部分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

背侧丘脑:下丘脑沟、丘脑间粘合、第三脑室、前结节、丘脑枕。

背侧丘脑的核群:借髓板分为:前核、内侧核、外侧核。

1、非特异性投射核团

2、特异性中继核团

3、联络核团

后丘脑:内侧膝状体一下丘

外侧膝状体一上丘

上丘脑:松果体

下丘脑:视交叉、终板、灰结节、漏斗、垂体、乳头体。

下丘脑的I功能:1、内分泌中心。

2、内脏神经系的I皮质下中枢。

3、与边缘系统亲密联络参与情绪行为的调整。

4、调整机体昼夜节律。

底丘脑:锥体外路系的构造。

端脑:

端脑的外形:大脑纵裂、脱胀体、大脑半球、外侧沟、中央沟、枕前切迹。

端脑分叶:额叶、顶叶、颍叶、枕叶、岛叶。

端脑的内部构造:

1、侧脑室:分四部分:前角一一伸向额叶

后角伸入枕叶

下角一一伸至颗叶

中央部——位于顶叶内

借左右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空腔内有脉络丛。

2、基底核:

_尾状核[

J新纹状体

纹状体「一

一壳

屏状核

杏仁体一一属边缘系统构造。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1、第一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

对侧支配,倒置人形投影。

2、第一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

对侧管理,倒置人形投影。

3、视觉区:距状沟附近皮质。

一侧视觉区接受双眼同侧半视网膜来的冲动。

4、听觉区:颍横回。

5、嗅觉区:海马旁回钩的内侧部及其附近皮质。

6、内脏活动的皮质中枢:边缘叶。

7、语言中枢:左侧大脑半球。

①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

②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

③听觉性语言中枢:聂页上回后部

④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

大脑半球的髓质:

1、连合纤维:①月并肌体

②前联合一一连接两侧颗叶

③穹窿、穹窿联合

2、联络纤维

3、投射纤维一一内囊

①位置: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

②分部:内囊前肢一一额部

内囊膝

内囊后肢一一枕部

③内囊各部通行纤维束:内囊前肢:额桥束、丘脑前辐射

内囊膝:皮质核束

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枕颗桥

束、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

一侧内囊损伤,产生“三偏”症状:

①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损伤)

②对侧偏瘫(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损伤)

③两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视辐射受损)

周围神经系统

总论:

1、包括31对脊神经,12对脑神经。

按周围神经分布部位和器官时不一样分为:

躯体神经一体表、骨、关节、肌肉

内脏神经-内脏、平滑肌、心血管、腺体

2、纤维成分

可分为:感觉神经一传入神经

运动神经一传出神经

3、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集聚称神经节。

脊神经节:感觉性:假单极神经元

脑神经节:感觉性: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

运动性:交感神经节、副交感神经节

脊神经:

构成:前正中裂一前根'

脊神经

后正中沟—后根/

脊神经纤维成分:感觉性(躯体、内脏)

运动性(躯体、内脏)

颈神经8对

胸神经12对

腰神经5对

能神经5对

尾神经1对

分支:脊膜支、交通支、前支、后支。

颈丛:构成:Cl~4前支

位置:胸锁乳突肌深面

分支:皮支一颈部皮肤

肌支一颈部肌肉

膈神经一膈肌、胸膜、心包、肝等。

臂丛:构成:C5~8和下前支

位置斜角肌间隙

分支:1、胸长神经——>前锯肌,损伤时产生“翼状肩”。

2、胸内、外侧神经——>胸大、小肌

3、胸背神经——>背阔肌

4、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肱肌等。

5、腋神经——>三角肌,损伤时产生“方形肩”。

6、正中神经:前臂前面肌群(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恻半、肱槎肌

除外)。手肌(鱼际肌、In蚓状肌)

7、尺未申经:支配:前臂肌(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手肌cnnv蚓状肌、

所有骨间肌、小鱼际肌)。

8、槎神经:支配:肱三头肌、前臂后肌群。

槎尺正中神经损伤时的手型及皮肤感觉丧失区。

垂腕(槎神经损伤)、爪形手(尺神经损伤)、猿掌(正中神经与尺神经损伤)

胸神经前支:共12对称肋间神经,行于肋沟内。第12对肋神经又称肋下神经。

肌支——>所有肋间肌、腹肌

皮支——>呈节段性分布于胸腹壁皮肤

胸神经前支的节段性分布:

T2胸骨角平面

T4乳头平面

T6剑突平面

T8肋弓最低点平面

Tw脐平面

T12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平面

临床常以此分布区的感觉障碍来推断损伤平面位置。

腰丛:构成:12前支----部分

1_1~3前支

L&前支----部分

位置:腰大肌深面。

重要分支:1、骼腹下神经——>腹壁肌及腹股沟区皮肤

2、骼腹沟神经——>腹壁肌及腹部沟区皮肤

3、股神经:走行:肌腔隙——>股三角

支配:股前部肌肉和皮肤小腿内侧皮肤(隐神经)

4、闭孔神经——>股内收肌群

舐丛:构成:1_4~5前支、Si飞前支、Co前支。

位置:舐骨前方

重要分支:1、臀上、下神经——>臀肌

2、阴部神经——>会阴

3、坐骨神经——>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4、胫神经——>小腿后肌群

5、腓总神经:

咚昌箭町

_口北耳上口口

腓浅神经〔腓深神经□.Liz./tbnn

rtrr.trt/.—*rti-*

据k的日n

脑神经:

十二对脑神经名称性质连脑部位

I嗅神经感觉性连于端脑

II视神经感觉性连于间脑

III动眼神经运动性

连于中脑

w滑车神经运动性

V三叉神经混合性

VI展神经运动性

连于脑桥

VD面神经混合性

皿前庭蜗神经感觉性

IX舌咽神经混合性

X迷走神经混合性

连于延髓

XI副神经运动性

刈舌下神经运动性

二、脑神经的七种纤维成分:

①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一一皮肤、肌、腱、口鼻大部分粘膜。

②特殊躯体感觉纤维一一视器、前庭蜗器。

③一般内脏感觉纤维一一头、颈、胸、腹脏器。

④特殊内脏感觉纤维一一味蕾、嗅器。

⑤一般躯体运动纤维一一肌节衍化的眼外肌、舌肌。

⑥特殊内脏运动纤维一一鳗弓衍化的咀嚼肌、面肌、咽喉肌。

⑦一般内脏运动纤维一一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三、脑神经中的感觉纤维其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外感觉性脑神经节、其中枢突入脑,周围

突构成脑神经中的感觉成分。

四、脑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在抵达所支配的器官前,需在脑外的副交感神经节中互换

神经元,节后纤维支配效应器。

I嗅神经:

性质:特殊内脏感觉性

嗅细胞——嗅丝(嗅神经)今嗅球

n视神经:

性质:特殊躯体感觉性

视网膜节细胞轴突一一视神经视神丝篁>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

III动眼神经:一

&EAcZ_L、――J_£>r.

性质:运动性

一船内日用:云为1梃:,角16咸、

--眼油织海绵窦、眶上裂XBB_T上支——上直肌、上睑提肌

动眼不申经入目匡[

动眼神经核

动眼神经副核

下支一一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动眼神经副核)

1(副交感性)

睫状神经节

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IV滑车神经:

性质:一般躯体运动性

滑车神经核一一滑车神经海绵窦、眶上裂,上斜肌

V三叉神经:

-一般躯体感觉性一头面部皮肤及粘膜

性质:混合性-

特殊内脏运动性一咀嚼肌

/眼神经

三叉神经感觉核<中枢突三叉神经节—上颌神经

三叉神经运动核--------------AX下颌神经

分支及走行:

第一支:眼神经:一般躯体感觉性

海绵窦眠卜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