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型快攻——两大题型诠释规范答题选择题最便捷的审题方法和解题技巧题型一常见题型题型特点解题策略材料主旨型选择题以文字材料、文献、图片、数据统计表为载体围绕某一“主旨”而设计出来的选择题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选项,找出正确答案概念结论型选择题以对概念的阐释或对结论的认识为切入点,常以“表明”“旨在”“正确”“不正确”等设问形式,多角度考查对历史概念或结论的理解把握概念或结论的内涵外延:可用直选法、排除法、比较法等多种手段进行甄别,要明确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历史概念的异同点常见题型题型特点解题策略归纳比较型选择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共同之处”“不同之处”“最主要的区别”等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明确比较项,归纳“相同点”或“不同点”,判断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史料情境型选择题依托教材主干知识选取一段名人对历史现象的论述,或历史观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表述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选项为史实则要求与题干材料情境相对应;选项为结论则要求符合题干材料情境;选项为历史事件则要求佐证题干材料情境,应根据题干情境进行分析判断题干材料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对材料本身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也是一种有效的解题思路。主要有以下两种逻辑关系:(1)并列关系。题干信息一般为两个及以上的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或历史观点等,但都是对同一类问题的阐述。解题时要注意正确选项必须涵盖所有层次体现的内涵。(2)转折关系。此类试题,在叙述时,强调的重点一般在后半部分,且后半部分与前半部分一般意思相反,实际上要求考生通过分析比较,把握题干所强调的重点,正确解题。类型1
将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具体的历史事件高考大部分题目的设计是以相关知识为依托的,是教材上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具体事件的显性反映或隐性折射。但命题人设计的题干材料中往往不明确指出要考查的史实,这就需要我们把这些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具体的史实。例1唐朝的十五位监察御史,“以第一人察吏部、礼部,兼监祭使;第二人察兵部、工部,兼馆驿使;第三人察户部、刑部。岁终议殿最”。其余十二人负责巡按州县,监察州县官吏。这反映出唐朝(
)A.重视对地方官吏的监察B.重视监察制度的体系化建设C.对六部的监察是重点D.有效实现了吏治的清明√逻辑思维:[演练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台湾淡水地区“农民或将向种蓝靛之地多‘改种茶树’,或拔掉甘薯‘以扩张茶地’”,使茶叶出口量大增。当地还一改生产绿茶的传统,转而生产适合欧洲人口味的乌龙茶。这反映了当时(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B.国人饮茶风尚渐与国际接轨C.列强的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D.政府大力扶持近代民族工业√[点拨]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改种茶树”“拔掉甘薯‘以扩张茶地’”“转而生产适合欧洲人口味的乌龙茶”可以转化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台湾淡水地区农民多改种国外市场需要的经济作物”。A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当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种茶”“制茶”,而不是“饮茶”,故B项错误;台湾淡水地区是沿海地区,不能反映出列强的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政府的扶持,故D项错误。]类型2以题干主旨为依据,从逻辑关系方面关注选项间的关系正确认识选项与选项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得出答案。这些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有的是同类史实,有的是同一时期的史实,有的是相近的观点,有的存在因果关系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的甚至出现交叉、矛盾等。利用选项之间的这些关系可以比较容易地排除一些选项。例2中世纪的欧洲,地产不能随意变卖,但很多人想方设法脱离此种束缚。名义上不出售,卖方仍自称领主,将土地“封”给买方,约为陪臣,得价之后,只责成他供奉一点名义上的义务,甚至“每个夏天采办一朵蔷薇花”即可。这说明(
)A.当时欧洲封建制度已经名存实亡B.人文主义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偏差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关系变化D.契约制度是维系欧洲发展的根本√逻辑思维:[演练2]英国在政治上一方面“乐于遵循、服从某些古板陈旧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和规定”;另一方面“注重保持自身特色,善辟蹊径,自成体系,在政治制度的建设中造就自己的风格特点”。这体现了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民主制与君主制相结合B.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C.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D.由传统向现代渐进发展[点拨]
C项内容是B项的一部分,B项比C项多了“创新”,答题时注意将这两项以逻辑关系的对比分析。√B
[材料“乐于遵循、服从……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和规定”强调的是英国政治制度延续传统,材料“善辟蹊径,自成体系……造就自己的风格特点”强调英国政治制度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故B项正确,C项错误;民主制和君主制材料均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英国政治制度“由传统向现代渐进发展”,故D项错误。]类型3观点论证型,从设问词与选项的逻辑关系找突破口观点论证型题目往往给出一段材料或一个人的观点,判断这个材料或这个人观点的正误。近年来,新史学观点、史学材料被大量引入试题,丰富了命题新情境的创设,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注意分析材料所表达的观点,这种观点说明的问题,对这种观点的认识,对这种观点理解正确的表述等,从设问词与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找突破口。例3
20世纪中后期,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材料旨在说明,科技成果的普及(
)A.加快了政治民主化进程B.提升了文化教育的水平C.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D.推动了“新自由主义”流行√逻辑思维:[演练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在封建时代,本来有很多家庭有他们世袭的特权,这些皆所谓贵族。但从秦汉以后,封建制度早已推翻。只有皇室一家是世袭的,除却皇帝可以把皇位传给他儿子外,政府里便没有第二个职位,第二个家庭,可以照样承袭。”这一历史现象表明(
)A.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B.分封制已退出历史舞台C.选官用官权已收归中央D.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点拨]
设问词“这一历史现象表明”,要求指出“秦汉以后……只有皇室一家是世袭的”这一历史现象与所表明的社会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钱穆强调的是秦汉以后贵族世袭特权的消失。先秦时期,贵族特权可以世袭,但秦汉以后,除了皇室,其他家族均没有这一特权,这反映了秦汉以后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1)数据表格类:纵横驰骋看变化。首先,抓住表头,获取主题信息。其次,获取表格的构成要素,尤其是人物、时间和空间信息。再次,注意表格中各组成部分间的关系及数据变化,进而得出所反映的历史现象。(2)曲线数据图类:边边角角看拐点。一要注意从不同时间段内曲线的升降变化去分析其中所包含的信息;二要注意看曲线的整体走向,从宏观上判断某一时期历史事物的发展趋势。(3)饼状数据图类:阴晴圆缺看大小。首先,要正确判断图的构成要素。其次,分析各构成要素占比关系。注意饼状大小只能看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无法据此看出各部分实际的量。(4)柱状数据图类:上下左右看趋势。关键在于对比各部分数据的变化,根据图中的时空信息,结合时代背景对数据差异进行分析解读。类型1
数据表格类——纵横驰骋看变化[解题模型]
第一步,审题干从题干或表头中获取时间、表格名称、设问等关键信息第二步,破译表格中的信息要坚持“纵横驰骋看变化”的原则,一要注意表格由哪些历史要素构成,尤其注意时间、空间信息;二要注意表格中各组成部分的关系,弄清表格所反映的问题或内涵;三要注意表格中各组成部分的变化,进而判断表格中所反映历史事物的变化原因、表现特征及其影响等第三步,得出结论根据从表格中获取的历史信息,得出正确结论例1
(2023·重庆南开中学调研)下面为东汉至三国时期国家控制的户口数变化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多发 B.道教在中国盛行C.专制皇权衰落
D.豪强士族的发展
时间户数口数东汉157年1067796056486856魏263年663423146642344328817672881蜀263年280000940000吴280年5230002300000√模型运用:本题为数据表格类试题,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分析:[演练1]下表反映出这一时期(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A.民族工业取得初步发展B.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C.晚清政府调整税收政策D.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动时间农业税收入工商杂税收入其他收入总收入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1849年32817796923--42501001885年307140392351714977081001911年481016204416944451529696100[点拨]表中信息:晚清财政收入由农业税收入占主导到工商杂税收入占主导,判断正确选项。√D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中,1849—1911年农业税收入的比重逐渐减少,而工商杂税收入的比重逐渐增加,反映出这一时期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动,故D项正确;由表格中工商杂税收入占比增加无法直接推出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晚清政府的税收政策,故C项错误。]类型2
曲线数据图类——边边角角看拐点[解题模型]
第一步,审题干获取题干中的时空、曲线数据图名称等关键信息第二步,破译曲线数据图中的信息根据“边边角角看拐点”的原则,一要注意根据不同时间段内曲线的升降变化去分析其中包含的信息;二要注意观察曲线的整体走向,从宏观上判断某一时期历史事物的发展趋势第三步,得出结论根据从题干和数据图中获取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做出正确判断例2
(2023·广东联考)下图为1900—2020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DP)比例的变化情况。它揭示了美国(
)A.彻底化解了特定时期的危机B.政府干预经济力度时强时弱C.破坏了经济全球化有序发展D.联邦政府职责与作用的扩大√模型运用:本题为曲线数据图类试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分析:第一步,审题干时间信息:1900—2020年图示内容: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DP)比例的变化情况第二步,观察曲线变化整体趋势:1900—2020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特殊波动:1920年前后及1945年前后,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是先急速上升后又快速下降第三步,分析变化原因,得出正确选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及二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加大了财政支出,这是图中出现特殊波动的原因。罗斯福新政后,美国联邦政府逐渐实行国家干预政策,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这反映出联邦政府的职责与作用不断扩大,D项正确[演练2]
(2023·河南安阳调研)下图反映了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三公九卿、王国相、郡太守中军功阶层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A.有利于巩固专制集权政治B.推动政府行政机制的完善C.使得军队战斗力不断下降D.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点拨]
(1)时间信息: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2)图片信息:三公九卿、王国相、郡太守中军功阶层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3)整体趋势:三公九卿、王国相、郡太守中军功阶层所占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4)特殊波动:王国相中军功阶层所占比重在武帝中后期为零。√A
[这一变化说明国家有意通过减少三公九卿、王国相、郡太守中军功阶层的比重以削弱相权和地方权力,这有利于巩固专制集权政治,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政府行政机制的完善,排除B项;这一变化与军队战斗力的强弱关系不大,排除C项;不断削弱相权与地方权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排除D项。]类型3
饼状数据图类——阴晴圆缺看大小[解题模型]
第一步,审题干获取时空、图片反映的内容等关键信息第二步,破译饼状数据图中的信息首先,要审清图例所标示的内容;其次,要根据“阴晴圆缺看大小”原则,分析各部分数据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情况第三步,分析选项根据从题干和饼状图中获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出正确选项例3
(2023·湖北黄冈调研)下图为甲午中日战争前外国在我国的直接投资(1894年前,单位:万元)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A.资本输出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B.中国近代航运业市场竞争力提高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畸形发展D.产业投资主要为进出口贸易服务√模型运用:本题为饼状数据图类试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分析:[演练3]下面为1841年和1871年英国职业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英国工业化的水平逐渐降低B.英国工业化压缩了农业发展空间C.科技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D.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社会职业结构[点拨]观察示意图,可将题干转化为“与1841年相比,1871年英国工商业从业人口比重上升,农业和其他行业从业人口比重下降,这反映了……”1841年
1871年√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英国工商业从业人口比重上升,这体现了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职业结构的影响,故D项正确;A、B两项明显与史实不符,均排除;仅由示意图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类型4
柱状数据图类——上下左右看趋势[解题模型]
第一步,审题干获取时空、数据图名称、设问内容等关键信息第二步,破译柱状数据图中的信息根据“上下左右看趋势”的原则,对比各部分数据的变化,根据图中的时间信息,结合时代背景对数据变化进行分析解读第三步,分析选项根据从题干和柱状图中获取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正确选项例4
(2023·河北唐山调研)下面为北魏前期、后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分布柱状图。图中官员籍贯分布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鲜卑历史传统的影响B.国家政治中心的转移C.经济重心南移的推动D.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模型运用:本题为柱状数据图类试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分析:[演练4]下面是1928年至1940年苏联工业和重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的对比情况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苏联(
)A.工业化的重心实现转移B.国民经济结构完全失衡C.工业化以重工业为主导D.工业建设速度日趋放缓[点拨]根据柱状数据图可知,这一时期,苏联的工业和重工业年平均增长率较高,尤其是重工业。√C
[材料信息只能说明苏联工业化以重工业为主导,体现不出工业化的重心实现转移,且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只涉及工业,无法得知国民经济结构的状况,且“完全失衡”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表明1928年至1940年苏联重工业的年均增长率超过了整个工业的年均增长率,说明当时工业建设的重点主要在重工业方面,这反映了其工业化以重工业为主导,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了1928年至1940年苏联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年均增长率较高,说明当时工业化速度较快,“日趋放缓”材料依据不足,故D项错误。](1)“三审”,一审题干,包括时间、空间、领域;二审图片要素,包括人物、器物、文字;三审注,注的内容对图起拓展资料性或解释性的作用,对理解图及组织答案有帮助。(2)“一转”,将图片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然后再回归课本,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事件中,寻求正确答案。(3)解答漫画类试题时,必须根据漫画间接提供的信息,如作者、主题、时间、附加文字等,准确提炼漫画的寓意、背景、史实,然后结合题目作答。类型1
依据历史图片中的信息,“三步法”解答[解题模型]
第一步,审题干获取时空信息以及对历史图片的介绍性信息第二步,破译历史图片中的信息分析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分析图片中的关键信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当材料中有多幅图片时,分析图片之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和变化第三步,分析选项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史实的选项,得出答案例1
(2023·安徽联考)右面是一幅据戏曲《琵琶记》改编的晚明小说的插图。这幅插图在一定程度上(
)A.反映了古代社会安宁的情景B.体现出关注民生的治理理念C.说明了当时农业经济的衰退D.凸显了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模型运用:本题为历史图片类试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分析:第一步,审题干时间信息:晚明图片信息:据戏曲《琵琶记》改编的晚明小说的插图第二步,审图片图片标题:开仓赈济图片内容:地方官员开仓为灾民们发放救济粮第三步,分析选项A项:图片无法反映古代社会安宁的情景,排除B项:图片描绘了晚明时期地方政府在荒年开仓赈济灾民的情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关注民生的治理理念,正确C项:仅由材料无法说明当时农业经济的衰退,排除D项:材料与农产品的商品化无关,排除[演练1]
(2023·湖南天壹名校联盟高三质检)《折槛图》(局部)是南宋画家所绘,描绘的是西汉时期,朱云向成帝求赐尚方宝剑,斩奸相张禹。成帝震怒,命御林军将朱云拖出问斩,朱云攀槛力争,左将军辛庆忌为朱云力辩的场景。该画作(
)A.深受当时主流思想的影响B.折射出南宋民族矛盾尖锐C.体现出西汉中期奸臣乱政D.反映出人物画的笔墨意境[点拨]
时间:南宋;图片信息:《折槛图》西汉忠臣犯颜直谏;分析判断该画作的影响。√A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南宋时期的《折槛图》借西汉忠臣犯颜直谏的故事,表达了士大夫们对南宋皇帝的劝谏,正是体现了当时主流思想对绘画的影响,A项正确;《折槛图》没有体现民族关系,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和史实均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类型2
将历史图片时空信息转化为具体的历史事件[解题模型]
第一步,审题干时空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审读历史图片中的时空第二步,将时空信息转化为历史事件将历史图片中的时空信息按时间、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并将时间、空间要素转化为具体的历史事件,使选择题的题干(问题)更加直接、具体第三步,分析选项验结论找出正确答案,按历史图片有效信息排除无关选项例2
(2023·湖南师大附中模拟)下面图片反映了中共晋绥边区某地农民租约内容的变化。这一变化(
)租地约立出租地约人□□,今同中证人□□等租给□□村耕地□□亩……租期□□年,双方同中证议定每亩每年租洋□□元……此款限秋后清交,不得拖欠……两出情愿立租约为证。中华民国年月日出租人□□□押受租人□□□押
中证人□□□□□□代书
A.促成了国共合作的实现B.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C.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D.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租地约兹有□□□租得□□□地□垧(或亩),今按行署二五减租法减为每垧(或亩)年租谷米(或其他粮食)□斗。空口无凭,以此为证。村长□□□农救主任□□□中华民国三十年月日经□□收执√模型运用:[演练2]
(2023·广东江门调研)宋初,儒家学者面对唐末五代的情境,认为道德文化与学术思想的当务之急是重新建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思想家张载提出了著名的“横渠四句”(见如图)。由此可知(
)A.时代呼唤儒学更新B.汉唐儒学地位尽失C.儒学致力于解决佛道冲击D.儒家的入世精神实现回归[点拨]将宋初思想家张载提出的“横渠四句”转化为张载传承儒学的具体历史事件,判断正确答案。√A
[根据材料“认为道德文化与学术思想的当务之急是重新建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可知,面对唐末五代以来的乱世和佛道思想的挑战,儒学家们主张通过复兴儒学来实现社会价值观念的重构,这说明当时理学的兴起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故选A项;汉唐以来儒学始终居于正统地位,只是魏晋以来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佛道思想的冲击,排除B项;“当务之急是重新建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说明当时儒学家们复兴儒学最急切的目的在于实现社会价值观念的重构,排除C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主要体现的是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而不是单纯的入世精神,排除D项。]类型3
漫画类历史图片中的图文信息并用[解题模型]
第一步,审题干观察分析题干中图文信息,明确解题方向第二步,审漫画图片漫画图片既有显性信息,又有隐性信息,准确提炼漫画的寓意、背景、史实,并结合图文,对漫画有一个完整的认知第三步,分析选项依据从漫画图片中获取的图文信息,结合漫画图片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判断正确答案,排除无关选项例3
(2023·广东惠州调研)下面为1919年刊登在英国某杂志上一幅名为《超重》的漫画。作者意在(
)A.肯定国际联盟处理国际争端的作用B.质疑国际联盟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能力C.呼吁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D.揭露美国加入国际联盟后称霸世界的野心橄榄枝上的英文:国际联盟威尔逊总统:“这根橄榄枝给你,现在赶紧忙活起来吧。”和平鸽:“我当然想让每个人高兴,但是这树枝是不是有点太沉了?”√模型运用:本题为图片类试题,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分析:[演练3]如图为1938年7月7日出版的《号角》第三期刊登的抗战漫画。漫画取名为《军民合作之胜券》,画的一侧写着:“军民相合作,大家站起来,最后的胜利一定属吾侪。”画面描绘了一位军人站在两位百姓的肩膀上去摘取最后胜利的果实,旁边3位小孩举着双手在期盼。此画表达的寓意为(
)A.呼吁停止内战实现全国抗战B.借助民众力量争取抗战胜利C.顺应民意实现和平民主建国D.揭露战乱加深民众生活困苦[点拨]本题以漫画的形式,考查全民族抗战,结合图片中图文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正确答案。√B
[一位军人站在两位百姓的肩膀上去摘取最后胜利的果实,旁边3位小孩举着双手在期盼,这体现了漫画的寓意是团结民众、借助民众的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故B项正确;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已经开始,故A项错误;“顺应民意实现和平民主建国”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重庆谈判的内容,故C项错误;“揭露战乱加深民众生活困苦”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非选择题高考试题类型和提分捷径题型二一、高考材料问答型非选择题题型特点(1)围绕“是什么”进行分析:内容类设问、特点类设问、比较类设问都是对材料具体分析,找出关键信息。根据设问归纳或比较,要求简明扼要作答。(2)围绕“为什么”进行分析:原因、背景类设问,要坚持结合设问主体、材料和所学知识“三结合”原则,突出关键能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3)围绕“怎么样”进行分析:影响、意义类设问,评价、启示类设问,一般需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关系几个方面或辩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多角度考查综合能力一、高考材料问答型非选择题解题策略(1)语义建构法:常见的答题内容关键词:背景、原因、态度、趋势、影响、意义等,我们要以历史学科的特点,灵活运用词语的语义组织答案。(2)一一对应法:高考考场上,时间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答题,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设问、答案要一一对应。(3)理论思维法:是指历史答案要按照某一理论的具体内容组织。答案是表,理论是里。回答某文化思想产生的背景,往往先答经济原因,然后是政治原因,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政治因素的反映[设问类型]类型1内容类设问考查的是某一具体历史事件/历史事物的内容,如某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某一国家在重要时期的改革措施、某一历史事物的发展情况等。注意:题目中的设问不一定出现“内容”“措施”这类明显的提示性词语,也可能出现“观念”“情况”“表现”“内涵”等词语,它们都属于内容类设问,解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内容类设问在答题时可根据设问要求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如果题干仅要求根据材料回答,那么直接根据材料内容归纳即可。(2)如果题干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要先根据材料归纳,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拓展资料。类型2特点类设问通常是指某一历史事物的特殊之处,既反映了历史事物的具体性,又反映了其具有的特殊性。解答特点类设问的思路主要有以下两种:(1)根据要素概括,主要是依据材料;(2)在以材料为依据的同时,根据阶段特征概括,需要结合所学知识。类型3比较类设问首先要明确设问是求同型、求异型还是求异同型。还要明确比较对象,找准比较角度。(1)题目已经设立了比较角度的,按照要求比较即可。(2)没有明确比较角度的题目,要根据材料的叙述角度、设问的指向性等确定答题角度。(3)组织答案时要注意行文表述。组织共同点(或相似点)的答案时,要有明确比较点的提示语,如“特点”“方式”等,在具体叙述时要加上“都”来表示回答的是二者的共同之处;对于不同点的回答也要有一定的指向性,如“前者……后者……”在行文中要加上“不同”等辅助性词语来强化答题的旨意。[高考例析]例1(2023·湖北选择性考试)[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14分)材料一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于庭”。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年)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拓展资料形式。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据《宋史》《明史》等材料二
“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4分)[点拨]由材料一“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以策(论)为去留”“先策略,后弓马”可得出宋明武举传承前朝武举并有所发展,设有专门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注重对武举人才的文化素质培养;由材料一“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代“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武举只是拓展资料形式”可得出武举考试内容兼顾文武,以文为主;武举地位相对较低,不受国家重视。[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10分)[点拨]
第一小问,由材料二“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可得出清代军事人才以弓马骑射为主,忽视军事理论;由材料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可得出武官出身重行伍,轻武举;由材料二“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可得出清代不再专设武学,武学融入官学;由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工程技术”可得出鸦片战争后采用西式方法培养近代军事人才,军事人才的培养逐渐近代化。第二小问,由材料二“‘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得出清王朝具有善于骑射的文化传统;由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可得出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以往的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方式无法应对形势的变化;西学的传入;由材料二“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可得出洋务运动的推动。[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传承前朝武举并有所发展;设有专门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注重对武举人才的文化素质培养;武举考试内容兼顾文武,以文为主;武举地位相对较低,不受国家重视。(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2)变化:由兼顾文武,以文为主到以弓马骑射为主,忽视军事理论;武官出身重行伍,轻武举;由专设武举到不再专设武学,武学融入官学;鸦片战争后采用西式方法培养近代军事人才,军事人才的培养逐渐近代化。(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原因:清王朝有善于骑射的文化传统;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以往的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方式无法应对形势的变化;西学的传入;洋务运动的推动。(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应用演练]1.(2023·山东等级性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
程元通控告棚民案乾隆朝后期及嘉庆朝,大批异籍农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垦荒为生,被称为棚民。乾隆五十九年,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遂于嘉庆十二年以族长程元通名义派程怡仁到都察院控告棚民。程氏状词“我们住居地方,环抱皆山,祸遭流匪方会中等向无业地棍程金谷等盗租山场,搭棚纠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该棚匪千百成群,实为地方之患。”嘉庆上谕“或设立禁约,责令逐渐迁移,或勘定界址,就地妥为安插,不致无籍之徒愈聚愈多,日久为害地方,亦不至驱逐过骤,激成事端。……以期永杜争端,辑宁民业为要。”地方处理意见酌断山主退还部分租价银,“方会中等遵即拆棚领银,挈属回籍”。其他棚民,或“酌定章程,分年饬令退山”,或“呈明入籍,照旧编甲”。程怡仁“照虚捏情节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据供母老丁单,斥县查明照例办理”。其他人等,按律处理。嗣后,禁“山场混召异籍之人搭棚开垦”,“严定专条,有犯从重科罪”,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摘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朝安徽浙江棚民史料》(1)该案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6分)(2)案件的处理体现了当时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8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可知,棚民聚集过多与当地基层社会治安不稳定的矛盾;根据材料“我们住居地方,环抱皆山,祸遭流匪方会中等向无业地棍程金谷等盗租山场,搭棚纠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可知,棚民租种程氏族人山场与当地族人生活环境被破坏的矛盾。第(2)问,根据材料“嘉庆上谕”“地方处理意见”可知,从皇帝到地方的重视;根据材料“程怡仁‘照虚捏情节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据供母老丁单,斥县查明照例办理’”可知,法律与教化的结合;根据材料“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可知,宗族治理的色彩。[答案]
(1)棚民聚集过多与当地基层社会治安不稳定的矛盾;棚民租种程氏族人山场与当地族人生活环境被破坏的矛盾。(6分)(2)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视;法律与教化的结合;宗族治理的色彩。(8分)[设问类型]类型原因、背景类设问1.解答原因、背景类设问时,要坚持“三结合”的原则,结合设问主体、材料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一般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政治方面主要从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矛盾、民族问题、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经济方面主要从经济发展状况、经济政策、对外贸易、经济体制、社会消费能力、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等层面思考文化方面主要从文明交流、思想观念、教育发展、文学艺术、文化政策等角度思考2.不同的设问主体涉及的因素并不完全一致。除了上述三个方面,有时还要结合设问主体从社会生活层面、宏观历史背景、自然因素、传统因素等方面考虑。3.原因、背景类材料题的解题方法(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领会题意。(2)审题:审准与课本知识的关系,诱发联想,启迪思路。问答题的内容大多数依托课本知识,因此课本上相关的“蛛丝马迹”往往会是解题的重要依据。考生应尽可能把题目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定位知识,审题这一步方告结束。(3)答题:要求“语言准确”“逻辑严谨”,以体现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高考例析]例2
(2023·北京等级性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南学与北学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1)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6分)[点拨]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南北分裂对峙;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江南经济开发;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之间大交融;文化上,佛教盛行。根据材料“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可知,学术传统上,南方儒士受玄学影响,北方儒士严守汉儒传统。[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8分)[点拨]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得出,南北朝时期互派使节,借机相互考校儒学;根据材料“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得出,隋朝时,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与北学汇集洛阳;根据材料“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得出,唐朝时逐渐走向统一。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统一,推动儒学的发展,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等角度进行回答。[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政治上:南北分裂对峙;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江南经济开发;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之间大交融;文化上:佛教盛行;学术传统上:南方儒士受玄学影响,北方儒士严守汉儒传统。(6分)(2)过程:南北朝时期互派使节,借机相互考校儒学;隋朝时,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与北学汇集洛阳;唐朝时逐渐走向统一。(4分)意义:有利于学术文化上的统一,推动儒学的发展,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4分)[应用演练]2.(2022·湖北选择性考试)[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下表是20世纪早期中国三次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的相关情况:
1915年反“二十一条”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五卅运动组织领导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
1915年反“二十一条”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五卅运动参与群体城市士绅、商人为主青年学生为主,商人、工人声援参与学生、商人、工人共同参与,难分主次基本形式集会通电、抵制日货、救国储金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罢课、罢市、罢工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外货、罢课、罢市、罢工——摘自王奇生《1915—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
1915年反“二十一条”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五卅运动中心口号“救国”“勿忘国耻”“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规模波及全国30多个省会城市和商埠波及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材料二
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蔡和森致毛泽东的信(1920年8月13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三次反帝爱国运动在组织领导方面的变化,并简述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之间的关系。(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次反帝爱国运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8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从自发行动到有政党领导。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集会通电”、材料二“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促进了社会各界的组织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根据材料一“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社会各界的联合和党的领导促进了反帝爱国运动更高水平的发展,即二者密切关联,相互促进。第(2)问,根据材料一“1915年反‘二十一条’”“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五卅运动”并结合所学这些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得出,西方侵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根据材料一“城市士绅、商人为主”“学生、商人、工人共同参与,难分主次”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民族工业不断发展,新兴社会阶级的壮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新文化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等进步思想的传播,民众得到启蒙;根据材料一“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新型政党的建立,尤其在中国共产党建立、领导下,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不断提高。[答案]
(1)变化: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从自发行动到有政党领导。(2分)关系:反帝爱国运动促进了社会各界的组织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社会各界的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促进了反帝爱国运动更高水平的发展,二者密切关联,相互促进。(4分)(2)原因:①时代背景:西方侵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②经济、阶级:民族工业不断发展,新兴社会阶级的壮大;③思想文化:进步思想的传播,民众得到启蒙;④政党组织:新型政党的建立,尤其在中国共产党建立、领导下,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不断提高。(8分)[设问类型]类型1影响、作用类设问1.影响类设问可根据题干要求,从以下角度有选择地进行归纳。(1)分项分析: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政治方面①是否有利于政治稳定。②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③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④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经济方面①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②是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③是否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④是否改变了经济格局或经济体制。⑤是否开创了新的经济模式思想文化方面①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②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③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或民族的团结。④是否与社会客观需要相适应国际关系方面①是否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②是否促进了友好合作。③是否影响国际关系的格局(2)整体分析:主要从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局限性)两方面分析。在答题时要权衡两方面影响中哪一方面占据主要地位,如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的影响应以积极影响为主,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应以消极影响为主。(3)国际化分析:主要从对世界的影响、对本国的影响、相互影响等角度分析。(4)时空变换分析:主要从现实影响、深远影响两方面分析。现实影响指对当时社会产生的直接影响;深远影响指对以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5)转化分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将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将工业革命对印度的影响转变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影响等;二是将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将二战对被侵略国的影响转化为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等。2.作用类设问作用类设问的答题思路与影响类设问大体相同,但作用类设问侧重的是正面的、积极的内容,大体等同于积极影响。作用类设问常见的答题句式有“有利于……”“促进了……”“推动了……”“增强了……”等。类型2评价、评述类设问评价就是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影响等,偏重于结论。评述则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侧重于叙述。评述类设问含有的标志性词语有评述、评析等。1.评价类设问,解题通常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确定评价对象,通常结合具体设问即可得出。第二步,进行评价。历史评价=材料体现的特点(“体现了……”“适应了……的需要”等)+背景、影响、意义或局限性等。2.评述类设问,通常需要兼顾叙述和评价两个方面的因素,一般分两个步骤解答:第一步,确定评述对象。第二步,进行评述(可参考评价类设问的解题思路),解题时需有叙述性语言。类型3认识、启示类设问认识、启示类设问的题目一般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方向,然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验、教训两个方面思考,从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等角度回答,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将材料与社会现实进行联系。此类试题一般具有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角度多样、全面是得分的关键。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两点:1.从设问类型看解题思维(1)认识类一般从事件本身思考,“就事论事”,侧重于从是什么(判断表态)、为什么(阐述道理)、怎么样(明确做法)的角度回答。答案可从两方面组织:一是共性特征(从材料或所学知识入手,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二是“探因寻果”,即对认识对象的原因和结果进行分析。(2)启示类一般从经验、教训两个方面思考,联系现实,侧重于从要怎么样、不能怎么样两方面回答。答案一般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以材料为依据;二是现实指向(要密切联系当前时事,对现实有指导意义);三是反面的东西正面说,即对历史教训如何规避或如何改进。2.从设问方向(提示角度)确认答题角度设问方向答题角度政治方面一般可从国情、领导阶级及其实施的方针策略、群众支持或拥护的程度等方面思考经济方面一般可从是否符合国情、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等方面思考思想文化方面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①如何对待:从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角度思考②如何认识:从思想文化的地位、对国际和国内的影响等方面思考③从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方面思考[高考例析]例3
(2023·全国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5分)材料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7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调整的原因。(7分)[点拨]
根据材料“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7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可知,从抗日战争时期的以民族矛盾为主转变为解放战争时期的以阶级矛盾为主,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需要;根据材料“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可知,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胜利在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区的日益扩大;根据材料“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可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了新兴的人民政权。[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8分)[点拨]
根据材料“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可知,用法律维护和保障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根据材料“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可知,有利于解放区人民去支援解放战争,加快战争的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需要,由抗日战争时期的以民族矛盾为主转变为解放战争时期的以阶级矛盾为主;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胜利在即;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了新兴的人民政权。(7分)(2)用法律维护和保障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解放区人民去支援解放战争,加快战争的胜利;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8分)[应用演练]3.(2022·天津等级性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据《唐律疏议》材料二清入关初,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乾隆在《大清律例》序文中说,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洽其好生之德”。清代还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据《大清律例》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法律制定方面出现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10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可得出,体现封建等级制度;由材料一“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可得出,要求规范执法;由材料一“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可得出,礼、法、孝结合;由材料一中的“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等信息可得出,对老弱妇孺及情况特殊的罪犯酌情论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唐律的特点、目的、依据、地位和影响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具体来说,从特点角度看,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从目的角度看,维护封建统治;从依据来看,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从地位来看,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从影响来看,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对后世影响深远。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清入关初,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可得出,从依照明律和旧制到融历代封建法律于一体;由材料二“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可得出,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专门法律。第二小问,由材料二“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弼成教化,以洽其好生之德”等信息可得出,法律与教化并重的传统得到继承与发展;由材料二“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可得出,维护法律政令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由材料二“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可得出,是封建法典集大成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律无论在什么朝代都是维护统治的工具。[答案]
(1)特点:体现封建等级制度;要求规范执法;礼、法、孝结合;对老弱妇孺及情况特殊的罪犯酌情论处。(4分)评价:是礼法结合的典范;维护封建统治;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对后世影响深远。(6分)(2)变化:从依照明律和旧制到融历代封建法律于一体;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专门法律。(4分)意义:法律与教化并重的传统得到继承与发展;维护法律政令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是封建法典集大成者;是有力的统治工具。(6分)二、高考开放探究型非选择题试题特色(1)从命题立意上看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引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逐渐加强了从注重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转变,试题考查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第一,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多层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二,答题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史论互证和史论结合;第三,语言表达上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2)从考查内容上看“开放探究型题”重视对历史主干知识的依托,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试题命制灵活,在覆盖面上属于小切口,深内涵,重视对背景、结果及影响的探究。(3)从开放角度上看开放性试题是与传统问题中条件结论的“封闭性”相对而言的,它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变通的能力,是否具有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否具有创新能力。设问的开放性日益增强,答案设计上也日益体现多元化二、高考开放探究型非选择题应试策略(1)了解赋分的主要标准开放性试题评卷的一般套路为:观点分/论据分/结构分/逻辑分/表达分/整体评价分。强调观点的明确性和准确性;论证的角度与深度、广度;与材料的结合度及逻辑表达;等等。(2)明确答题的基本原则①紧扣主题:对材料进行快速、准确甄别,提出观点或提取信息。②观点明确:观点要指向明确,具体化。③逻辑严密:在阐述理由时,史实要充分,逻辑要严密,形成“因果关系”。④格式规范:表述成文,答案向多元方向发展,概括精练,说明简洁,论述合理,层次分明,逻辑严谨。(3)熟练掌握答题技巧方法考生熟悉答题格式,才会保证答题的完整性。在回答观点、论证问题时,首先,需要提出观点,或选择观点,或判断观点;其次,是利用史实加以论证,论证时要注重史论结合和语言连贯,形成连贯性思维;同时在论证过程中,注意结合多个史实来进行论证;最后,要上升到理论或史观的高度[试题设计]1.拟定论题论证类开放题论点呈现多样化特点(1)自拟论题类的创新题的论点不唯一,呈现多样化特点,只要符合题意,自主拟定一个论点加以论证说明即可。(2)题型的论点构成结构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围绕单一主体为主题对象,结构为“时空+主体对象+怎么了”;另一种涉及若干个对象之间的联系,结构为“简述若干要素之间的关系”。2.试题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论题明确”要求提炼出一个简练明确的主题或论点。(2)“持论有据”要求论证过程要充分利用材料和所学的史实进行论证,要有理有据,史论结合。(3)“表述清晰”则要求要有论证逻辑性和层次性,不能仅仅是史实的堆砌而缺乏内在的论证逻辑,史不对论。[解题指导][高考例析]例4
(2023·湖南选择性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
史料一《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萄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史料二《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史料三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前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材料二
公元前3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公元前2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传入希腊、意大利半岛。公元前1000年前后,葡萄酒逐步传播到地中海西岸。公元前2世纪,葡萄酒传入中国。中世纪的欧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是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裕阶层。近代以后,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到社会各阶层。15—16世纪,西班牙人将葡萄酒带到拉丁美洲。18—19世纪,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入澳大利亚、新西兰。19世纪中期,美国葡萄种植业和酿造业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由法国制定的原产地命名葡萄酒法规在欧盟广泛推行。21世纪以来,中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葡萄酒的主要国家。——以上材料改编自[法]迪迪埃·努里松《杯酒人生:葡萄酒的历史》等(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葡萄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10分)[点拨]
依据“《吉尔伽美什》”和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一属于史诗类的口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吉尔伽美什》的史诗价值以及关于饮用葡萄酒的记载,可以推断出古代西亚已经出现葡萄酒。依据“《汉谟拉比法典》”和所学知识可得出《汉谟拉比法典》属于法律文书类的文献史料。结合材料中《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及所学关于葡萄酒的记载,可以推断出当时关于酒的研究以及对普通人饮酒有严格的限制与惩处规定。依据“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前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可得出史料三选自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是学者的研究分析,属于二手史料。最后,综合三则史料进行总结。[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葡萄酒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8分)[点拨]
首先,依据材料信息提炼出一个论题。然后,就该论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阐述。比如本题依据材料二可提炼出“葡萄酒消费群体不断扩大”“葡萄酒见证了世界物种传播的途径”“葡萄酒是世界市场扩大的见证”等论题,阐述可以依据材料二信息和所学知识,从中世纪欧洲的历史、新航路开辟以及工业革命开展等方面说明葡萄酒消费群体的变化等。最后,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进步,葡萄酒的消费群体不断扩大,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进行总结即可。[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史料一选自《吉尔伽美什》,属于史诗类的口述史料,口述史料是第一手史料,能够生动地反映历史,但是口述史料流传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失真。由其中关于葡萄酒的记载可以推断出古代西亚已经出现葡萄酒。史料二选自《汉谟拉比法典》,属于法律文书类的文献史料,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根据描述无法判断此处的酒是否与葡萄酒有关。由其描述可以推断,这一时期,法律对普通人饮酒有严格的限制与惩处规定。史料三选自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是科学研究分析,属于二手史料。科学家对土陶罐的化学分析,可丰富人们对葡萄酒起源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总体而言,在古代西亚较早出现了关于葡萄酒饮用的相关记载,反映出当地较早饮用葡萄酒这一历史信息,但葡萄酒起源地确切结论的得出,还需要相关考古与文献资料的佐证。(10分)(2)示例:论题:葡萄酒消费群体不断扩大。(2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外贸销售合同范本
- 房地产建筑工程施工承包合同书2025年
- 2025年度海洋经济发展项目委托管理及海洋资源合同范本3篇
- 2025版交通运输企业驾驶员劳动合同及安全驾驶承诺3篇
- 2025版特许经营合同连锁餐饮品牌拓展3篇
- 2025版房屋抵押贷款三方担保合同含详细条款3篇
- 2025版集体用地租赁合同范本(含租赁合同签订及备案)3篇
- 2025版旅游团队领队职责与权益保障合同3篇
- 2025年度新建商品房买卖合同(含物业维修基金)3篇
- 2025版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场地承包及配套服务合同3篇
- 辽宁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 含解析
- 2024年《档案工作实务》考试复习题库400题(含答案)
- 设计质量工程师(DQE)的角色认知及工作职责
- 2024项目经理讲安全课
- 烤肠销售合同范例
- 环保验收课件教学课件
- DB11T 1678-2019 城市轨道交通广告设施设置规范
- 苏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学情评估模拟试卷(含答案)
- 职业技术学院《药用植物学》课程标准
- NBT-电力用直流电源系统验收规范编制说明
- 计算机及外部设备装配调试员理论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