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高考2024年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1页
人教版历史高考2024年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2页
人教版历史高考2024年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3页
人教版历史高考2024年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4页
人教版历史高考2024年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人教版历史高考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哪位历史人物被誉为“近代民族复兴的先行者”?A、康有为B、梁启超C、孙中山D、章太炎答案:C解析: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被誉为“近代民族复兴的先行者”。他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2、以下哪项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抗日战争D、国共合作答案:B解析: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抗议活动,要求“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场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3、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A、秦朝统一六国B、唐朝的“安史之乱”C、元朝建立D、1840年鸦片战争答案:D解析: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受到严重破坏。因此,选D。4、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誉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A、孙中山B、康有为C、梁启超D、严复答案:A解析: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创立了同盟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选A。5、下列哪位历史人物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守护者”?A.郑和B.松赞干布C.阿坝D.格萨尔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历史人物的了解。阿坝是藏族地区的著名将领,因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民族关系处理能力,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守护者”。郑和是明朝的著名航海家;松赞干布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对西藏地区的统一有重要贡献;格萨尔王是藏族传说中的英雄人物。故选C。6、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下列哪个城市?A.长安B.洛阳C.开封D.南京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历史地理知识的了解。古代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中国古代,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今西安),因此选项A正确。洛阳、开封和南京均为中国古代的重要都城,但并非丝绸之路的起点。故选A。7、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洋务运动D.戊戌变法答案:A解析: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8、以下哪个历史人物被誉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A.康有为B.梁启超C.孙中山D.陈独秀答案:C解析: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创立了中国国民党,提出了“三民主义”,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9、题干: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指南针的发明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B.火药的发明对军事和民用领域都有重大影响C.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文化传播更加便捷D.造纸术的发明使得书写材料从竹简、丝绸转变为纸张,但书写效率没有明显提升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四大发明指的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其中,造纸术的发明使得书写材料从竹简、丝绸转变为纸张,大大提高了书写效率,因此D项表述不正确。其他选项A、B、C都是正确的。10、题干: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C.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D.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同时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B项表述是正确的。A、C、D三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但D项表述过于绝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不仅仅是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刻实现的,因此D项表述不正确。11、题干:以下哪个朝代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A.秦朝B.唐朝C.宋朝D.明朝答案:C解析:宋朝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朝虽然统一了中国,但科技发展相对较晚;唐朝科技也有一定成就,但不及宋朝;明朝科技发展虽有所创新,但整体上不如宋朝。12、题干:以下哪项不属于《史记》所记载的历史时期?A.黄帝时期B.夏朝C.春秋战国D.秦始皇时期答案:A解析:《史记》是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史记》中并没有记载黄帝时期的历史,因为黄帝时期属于传说时代,缺乏确凿的历史记载。《史记》中确实记载了夏、春秋战国以及秦始皇时期的历史。13、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称为“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A.康有为B.梁启超C.章太炎D.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的一场旨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以实现国家富强的运动。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他们被称为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均为维新变法运动的重要人物,与本题关键词不符。因此,正确答案为D。14、下列关于《共产党宣言》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的B.《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2月24日在伦敦首次出版C.《共产党宣言》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D.《共产党宣言》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共产党宣言》的基本了解。《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2月24日在伦敦首次出版的。选项A、C、D均正确描述了《共产党宣言》的相关内容。选项B中的“2月24日”错误,实际上《共产党宣言》首次出版是在2月21日。因此,正确答案为B。15、【题目】下列关于秦朝统一六国后巩固统一的措施,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B.推行“焚书坑儒”,统一思想C.开凿灵渠,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D.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答案】B【解析】A选项中,郡县制是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C选项中,灵渠的开凿确实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D选项中,铁犁牛耕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而B选项中的“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措施,虽然有助于统一思想,但也遭到了后世批评,因此B选项是不正确的。16、【题目】以下关于《汉谟拉比法典》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法典B.规定了奴隶制度C.体现了古巴比伦社会的等级制度D.是世界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答案】B【解析】《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一部法典,A选项正确。法典中确实规定了奴隶制度,但题目要求选出不正确的描述,因此B选项错误。《汉谟拉比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等级制度,C选项正确。此外,《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D选项也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材料分析题】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这个时期,一批有远见卓识的仁人志士开始探索救国之路。其中,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主张通过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来改造中国。材料二: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强调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1.结合材料一,简述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结合材料二,分析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观点及其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影响。3.结合材料三,阐述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意义。答案:1.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意义:三民主义成为当时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运动,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影响:这一理论指导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使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3.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义:这一理论指导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代中国重要思想的理解和运用。解题时,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材料内容分析各个时期思想的核心观点及其影响。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第二题题目:以下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历史文献,请根据材料内容回答问题。材料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故称项羽。初起吴中,少年时,尝夜游于吴中,会稽守通侯将梁与籍俱会,籍杀人,依于叔父吴中豪杰项梁。梁乃出籍,籍杀人,梁亦出籍。梁以此奇籍,乃令籍学书,籍弗能学。梁曰:‘籍虽不能学书,然其志气英发,可教以兵法。’”问题:1.根据材料,简述项羽的主要事迹。2.结合材料,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3.项羽在秦末农民起义中的地位如何?答案:1.项羽的主要事迹包括:起兵反秦,自立为王,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兵败乌江。2.项羽的性格特点:英勇果断,有强烈的领导欲望,但缺乏耐心和持久力,轻视文化修养,崇尚武力。3.项羽在秦末农民起义中的地位:项羽是反秦义军中的重要领袖之一,曾自立为王,但最终在与刘邦的争霸中败北,成为失败的一方。解析:1.项羽的主要事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项羽最初在吴中起兵反秦,后来成为楚霸王,自立为王。在楚汉争霸中,项羽表现出英勇果断的一面,但最终在垓下之战中被刘邦击败。2.项羽的性格特点:材料中提到项羽“少年时,尝夜游于吴中”,显示出他性格中的英勇果断;同时,他“杀人依于叔父”,说明他具有一定的领导欲望。但材料中也提到项羽“弗能学书”,显示出他轻视文化修养,崇尚武力。3.项羽在秦末农民起义中的地位:项羽在反秦义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曾自立为王,但最终在与刘邦的争霸中败北,成为失败的一方。这表明,在秦末农民起义中,项羽虽然是一方领袖,但未能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第三题题目: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帝二十六年,初并天下,改称为皇帝,自称始皇帝,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而以‘朕’为天下独尊之称。”《汉书·董仲舒传》记载:“古之王者,始建天下,必先正名,正名者,所以正天下也。故古之王者,莫不以正名始,正名者,所以正天下之始也。”材料二:宋代学者苏轼在《上皇帝书》中写道:“陛下以四海为家,以万物为体,以亿兆为子,然天下之事,有不可测者,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为者。陛下虽圣明,亦有所不能也。”问题:1.根据材料一,简述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董仲舒“正名”思想与苏轼“有所不能”观点的共同点和差异。答案:1.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皇帝独尊,自称“朕”,为天下独尊之称;政权集中,皇帝拥有制、诏等权力;制度创新,以“皇帝”取代“王”称号,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2.董仲舒“正名”思想与苏轼“有所不能”观点的共同点和差异:共同点:都体现了对皇权的尊重和推崇,强调皇帝的权威地位;都关注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强调通过正名或限制来维护社会秩序。差异:董仲舒的“正名”思想强调的是通过正名来确立皇帝的权威和地位,认为正名是正天下的基础;苏轼的“有所不能”观点则强调皇帝也有无法做到的事情,认为皇帝应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不应过度干预天下之事。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以及董仲舒和苏轼的思想观点。通过分析材料一,我们可以了解到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包括皇帝独尊、政权集中和制度创新。在分析董仲舒和苏轼的观点时,我们需要注意他们的共同点和差异,共同点在于都尊重皇权,关注社会秩序;差异在于董仲舒强调通过正名确立皇帝权威,苏轼则强调皇帝的局限性。第四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以下是中国古代某朝代的经济情况简表:年份农业产出(单位:亿石)手工业产值(单位:亿两)商业交易额(单位:亿两)建国初100205020年后150308040年后20040120材料二:以下是对该朝代经济政策的评价:评价一:该朝代重视农业发展,通过改革土地制度,提高了农业产出。评价二:该朝代手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