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0F/13/wKhkGWbb42OAH1WlAAKRkBocjpA623.jpg)
![2022年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0F/13/wKhkGWbb42OAH1WlAAKRkBocjpA6232.jpg)
![2022年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0F/13/wKhkGWbb42OAH1WlAAKRkBocjpA6233.jpg)
![2022年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0F/13/wKhkGWbb42OAH1WlAAKRkBocjpA6234.jpg)
![2022年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0F/13/wKhkGWbb42OAH1WlAAKRkBocjpA62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9劝学【预习提示】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尊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是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最深。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用比喻。本文节选自?荀子·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开宗明义提出全文中心:学不可以已。接着运用一连串的比喻分别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努力学习。这原本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但作者却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又兼之以排比的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形象清新,是一篇传诵不衰、脍炙人口的佳作。学习这篇课文要针对文章的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文章用了大量的比喻。因此,理解这些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时如果能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的论点和论证方法,体会出其内在严密的逻辑性,而且一些难理解的字词句也可以迎刃而解。【课文解读】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①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②已:废止、停止。〕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下面必须说明学习为什么不能停止,学习应该怎样进行。对于?劝学?,我们如果能准确答复这两个问题,那便可以说,这篇课文我们读懂了。
青①,取之于蓝,而青②于蓝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①青:名词,指靛青,一种染料。②青:形容词,指颜色深。③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做染料。〕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③轮,其曲中规④。虽⑤有⑥槁暴⑦,不复挺⑧者,輮使之然也。〔木材笔直符合拉直的墨绳,如果加热然后用力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弯曲的程度符合圆规画出的圆。即使又晒干,也不会再挺直的原因,是人工弯曲使它这样的。①中绳:指木料符合拉直的墨线。木工根据拉直的墨线来把木料加工取直。中,zhònɡ,合符。②輮:róu,车轮的外框。此处通“煣〞,用火烧烤竹木使弯曲。③以为:以之为,把它做成。④规:圆规。这里指用圆规划出的圆。⑤虽:即使。⑥有:通“又〞。⑦槁暴:晒干。槁,ɡǎo,枯。暴,pù,通“曝〞,晒。⑧挺:直。〕故木受绳那么直,金①就砺②那么利,君子博学③而日参省乎己④,那么知⑤明而行无过矣。〔所以弯曲的木材经墨线量过被匠人用斧锯加工后就变得笔直了,钝锈的金属刀具放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得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动不犯过错了。①金: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②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动词,接近,靠近。砺,lì,磨刀石。③博学:广泛地学习。博,广。下文“博见〞,即“见得广〞。④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cān,验、检查。也解作“叁〞,读sān,同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泛指屡次。省,xǐnɡ,省察。乎,相当“于〞,对。⑤知:通“智〞。〕第2段的分论点是段末的那句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说明学习的目的是要做到“知明而行无过〞,提高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行动少犯或不犯错误。作者用了五个比喻来进行论证。这五个比喻可分为三组,从三个角度来说明学习的意义。第一组比喻;“青出于蓝〞,蓝草提炼变为靛青,颜色更深;“冰寒于水〞,水由液体变为固体,更加寒冷,说明客观事物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变化的,通过改变它的状态,可以有所开展、有所提高。第二组比喻:輮木为轮,笔直的木头弯曲后变成车轮,而一旦变成车轮之后,即使晒得枯干,也不会再变直,说明客观事物不仅可以变,而且可以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标准改变它的形状,到达理想的最高境界,而一旦到达此种境界以后就再也不会回复到原来的初始状态。第三组比喻“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与分论点放在一起,一方面作为本段的结论,一方面又与分论点构成比喻的关系,“木受绳〞就可以由弯曲变得笔直,“金就砺〞就可以由钝锈而变得锋利,所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就能够到达“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这三组比喻,只有这最后一组是明喻,比喻的意义说得明白;而前两组是借喻,对于比喻的意义还需要分析。“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连续设喻,借以说明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原来的精神状态,从而获得提高和开展,从低层次的境界而到达高层次境界。“輮木为轮〞是一个复杂比喻,有的修辞书称为解析比喻。“木直中绳〞比喻人学习前粗劣低下的水平,“輮〞比喻学习、自我反省,“轮〞比喻学习后到达的境界,“规〞比喻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标准,“槁暴〞比喻恶劣的环境条件,“挺〞就是“直〞,比喻原来粗劣低下的水平。综合起来,“輮木为轮〞是比喻人通过学习,可以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和道德标准改造自己,并且可以到达理想的最高境界。而一旦进入了这个境界,即便遇到恶劣的环境条件,也会洁身自好,入污泥而不染,不会再回复到原来粗劣低下的水平。从这段文字看出,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直木〞要成为“中规〞的“轮〞,就要“輮〞;“曲木〞要“直〞,就要“受绳〞;金要“利〞,就要“就砺〞。同样,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对于改造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我曾经整日地思索,却不如片刻之间所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后跟向远处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①须臾:xūyú,极短的时间,片刻。②跂:qì,提起脚后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②也,而闻者彰③。〔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加长度,但人们站在远处也能看见我招手;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加强度,但听我喊叫的人感到声音很清楚。①见者远:即“见我招手者远〞的省略。②疾:强,强度,这里形容声音的宏大。③闻者彰:即“闻我呼者彰〞的省略。彰,清楚。〕假①舆马者,非利足②也,而致③千里;假舟楫④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①假:借助、利用。②利足:善于走路,脚走得快。③致:到达。④楫:jí,桨,这里代指船。⑤能水:善于游水。能,善。水,用作动词,游水。⑥绝:横渡。〕君子生①非异也,善假于物②也。〔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异,只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①生:xìnɡ,通“性〞,资质、禀赋。②物:外物.指各种客现条件。〕第3段的分论点就是段首的这句话:“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是从“思〞与“学〞的关系这个角度,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强调“思〞必须借助“学〞;“终日〞时间长,“须臾〞时间短,在比照中说明了“学〞的重要。在这一段里,作者也用了五组比喻,先用“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喻证“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说明学习的作用。接着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来喻证“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这四组比喻说理的逻辑是很严密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用自然之物作比;假舆马,假舟楫,用人为之物作比,这样举例就很全面而严密,说明“假物〞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可见作者对喻体作了精心的选择。而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它们都能获得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样良好的效果。而这种效果的获得,并非人本身固有的条件有什么特异: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条件很普通很一般。之所以取得特异的效果,是因为借助了登高、顺风、舆马、舟楫的缘故,也就是“善假于物〞,凭借了外界条件的帮助。由此便可以符合逻辑地推论出,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不是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君子善于借于外物;君子所以善“思〞,是因为他善“学〞。作者巧妙地把自己的观点寓于比喻之中,收到不言自明的效果。这段文字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作者在运用比喻说理时,兼用比拟的方法,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决定了取舍。开头“跂而望〞与“登高见〞比拟,前者所见不如后者“博〞,自然舍前而取后。同样,“终日思〞与“须臾学〞比拟,前者不如后者多,当然也会舍“思〞而取“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里也暗含了君子与众人的比拟。君子与众人“生非异也〞,秉性、资质都是一样,但是为什么结果完全不同,君子成为了君子,众人还是众人呢?这是因为君子“善假于物〞,善于借助学习来改造和提高自己的“思〞,而众人那么不能,所以“圣益圣,愚益愚〞。文章就在这鲜明的比照中,说明了学习的巨大作用,告诉了人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具有极大的说服力。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①;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②,圣心③备焉。〔土堆积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品德,最高的智慧就自然会得到,圣人的思想境界也就具备了。①焉:“兴焉〞、“生焉〞的“焉〞,兼词,相当“于此〞,可译为“从这里〞或“在这里〞;“备焉〞的“焉〞,句末语气助词。②神明自得:指的是人的聪明智慧到达了无不了然于心的地步,即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距〞。神明,神灵。③圣心:圣人之心。圣心、神明都是指最高的智慧和完美的品德。〕故不积跬步①,无以②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没有什么方法远达千里;不聚集细流,就没有什么方法形成江海。①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跬,kuǐ。②无以:没有什么方法。〕骐骥①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②,功在不舍③。〔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最终到达目的地,它的成功在于坚持不懈,走个不停。①骐骥:qíjì,骏马。
②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驽马,劣马。驽,nú。十驾,马拉车十天所走的路程。根据王先谦考证,“驽马十驾〞后脱漏一句,可能是“那么亦及之〞。③舍:舍弃、停止。〕锲①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①锲:qiè,刻。②镂:lòu,雕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①心一也。蟹六跪②而二螯③,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④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思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条腿,两只钳夹,却是除了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容身的地方,是因为它心浮气躁的缘故。①用:通“因〞。②跪:蟹腿。蟹腿弯曲如跪状,这里是借代的用法,以事物特征代本物。③螯:áo,蟹钳。④躁:急躁,不专心。据生物研究者说,蛇鳝会挖洞,蟹也会挖洞。蛇鳝利用天然的缝隙,用头钻进去,转动身子,产生动力,从而挖成洞穴。蟹偶尔存身于蛇鳝之洞穴,并非自己不会挖洞。〕第4段的分论点在段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指明学习的目的是“成德〞,到达“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高尚境界。怎样才能“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呢?作者用了十个比喻,分三个层次来说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第一层次从开头至“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论述“成德〞必须“积善〞的道理。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所以有这样的成效,全赖于“积〞。接着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就不能至千里,不积小流就不能成江河,正反对照,说明“不积〞与“积〞效果完全不同。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开展、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积善〞才能“成德〞,不积善就不能成德。因此,人们应当通过积善,养成良好的品德,进而到达“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第二层从“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这里用了两组两两相对的比喻,正反比照,论述养德贵在坚持的道理。第一组比喻先说结果后述原因,骐骥止于一跃,达不到十步,驽马坚持拉车走十天,也可以跑得很远,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呢?原因就在于“舍〞还是“不舍〞,是中途而废还是坚持到底。第二组比喻那么是先讲原因后讲结果。如果“锲而舍之〞,结果朽木也不可以刻断;如果“锲而不舍〞,结果金石也可以雕刻。最后一句是第三层,用蚓这个正面事例和蟹这个反面事例比照,说明养德必须用心专一,必须戒急毋躁。这段文字很有说服力,作者把比照双方的条件和结果都推向了极致,从而大大地增强了论辩的逻辑力量。土粒、水滴、跬步那么小,可以积聚成大山、深渊,可以至千里之遥,“积〞极小可以“成〞极大,“积〞极少可以“成〞极多,从而证明人只要从一件件小小的善行义举开始,积累起来就能养成高尚的美德。骐骥对于走路、朽木对于刀刻,条件好到了极处,但止于“一跃〞,骐骥“不能十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结果坏到极处。反之,驽马、金石条件坏到极处,但因为“不舍〞,那么“十驾〞、“可镂〞,结果好到极处。总之,条件即使好到极处,如果“舍弃〞就不能成功;条件即使坏到极处,如果坚持,却能成功,通过鲜明的比照,雄辩地证明进业修德贵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同样,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条件坏到极处,但由于“心一〞,于是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结果好到极处。螃蟹虽然“六跪而二螯〞,条件好到极处,但由于“心躁〞,于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结果坏到极处。由此人们自然地知道对学习应抱的正确态度是什么。【特色鉴赏】1.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例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有的先因后果,有的先果后因,内容各有侧重,句式多有变化。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是解析比喻,比喻之中又有比喻,例如輮木为轮。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讲道理,再用比喻论证,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由于行文富有变化,读起来生动幽默,没有任何雷同呆板的感觉。2.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比照。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样,在比照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比照,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比照,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八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特别要注意的是,作者不仅用明比,还用暗比,例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这里就将君子和众人进行了比照。课文鲜明的比照,强烈的反衬,大大增强了说理的分量。【问题探究】针对这篇文章,我们提出两个问题,请大家探讨:第一个问题:荀子?劝学?,对于我们是一篇极有指导意义的文章,他提出的许多观点,与现代学习论有着相似之处。荀子说“学不可以已〞,一辈子也不能停止学习,这就是终身教育的理论。荀子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强调圣人不是天生的,人的高尚品德不是娘肚子里带来的,而是后天通过不断的学习改造养成的,这完全符合唯物论。荀子提出博学参省的修养方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正是我们经常运用的自我批评的方法。特别是荀子指出的学习在于积累,在于坚持,在于专心,这些闪光的思想,至今依然是指引我们成才的明灯。所以,认真学习荀子的?劝学?,深刻领会其中的思想,对于我们的成长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对于古人的东西决不能生吞活剥吸收,必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选择性地吸收。请你细细研读课文,说说荀子的?劝学?有哪些观点需要分析,需要批判对待?第二个问题: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自命非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其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你读了荀子的?劝学?,想对陈蕃和身边的朋友说些什么呢?【探究思路】第一个问题:用现代学习论的观点来审视荀子的?劝学?,在下面几个问题上,荀子仍然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需要分析对待。一.荀子强调一个人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和改造,强调学习对于每个人的重要作用,认为一个人是可以改变的,是能够进步的,可以通过学习提高其思想道德的境界。毫无疑问,对于我们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荀子还提出了许多加强自身修养的具体方法,例如他主张“积善成德〞,锲而不舍,常年累月地坚持不懈地“行善〞,做好事,在“行善〞的实践中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他告诫人们,要学蚯蚓抱定一个信念,专心致志地朝一个目标前进,而不要学螃蟹,急躁不专,终无所成。这些教导对我们都很有启发。但是荀子“劝学〞,目的是劝勉人们学习儒家经书,做儒家尊奉的圣人,所以从本质上看,他是为维护封建剥削阶段的统治效劳的,与我们今天讲的修养有着本质的区别。二.教育和学习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传承人类生产知识,学会生存本领,二是传承人类精神文化,提高道德操守。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为题,写了一份报告,把“学会生存〞当作教育和学习主要目标。而荀子?劝学?,只谈学习社会科学,只强调思想道德修养问题,而没有提及学习自然科学,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表现了很大的局限性。虽然如此,但本文提到的许多观点对于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很有指导意义。在攀登科学顶峰的征途上,积累、专心、锲而不舍,这些珍贵的品质非常重要!三.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荀子的个别观点也值得推敲。比方他认为,一个人只要到达儒家道德的最高境界(其曲中规),就不会再回复到原来的水平(虽有槁暴,不复挺),这种一劳永逸的静止的观点不符合现代的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理论。第二个问题:陈蕃欲“扫天下〞的胸怀固然不错,而陈蕃后来确实也成就了一番事业。历任太尉、太傅等职,以和腐败的宦官外戚势力坚决斗争闻名,曾被称为“三君〞之一,堪称天下典范。?后汉书?给他极高评价,称汉世乱而不亡,多亏有这样的正派人士。但是,我们不能赞成陈蕃轻视小事的说法。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品德高尚的人,都希望自己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怎样才能实现这个人生的最高目标呢?荀子告诉我们的方法是: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积少成多。他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又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的这个思想,是被无数事实所证明的颠簸不破的真理。苏联著名昆虫学家柳比歇夫从青年时代开始实行时间统计法。他详细地记下了自己时间的支出,掌握了支配时间的主动权,防止了时间的浪费。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利用时间的下脚料;在实地考察各种害虫工作时的空闲里,他搜集了一万三千多只、三百多种地蚤标本,比当时动物研究所的标本还多出五倍。正是这个对时间斤斤计较的人,在一生中取得了丰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LY/T 2777-2024林化类固体产品生产综合能耗
- 湘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4.1《感受时代洗礼》听课评课记录
- 招商引资项目合同(2篇)
- 理疗按摩技术加盟合同(2篇)
-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棵树》听评课记录
-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6课《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听课评课记录2
- 苏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听评课记录《1-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
-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2《复式统计图及统计图的选择》听评课记录1
-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听课评课记录
- 新版湘教版秋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分式课题同分母分式的加法和减法听评课记录
- 2024年列车员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中南大学《药理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无人机测绘技术》项目3任务2无人机正射影像数据处理
- 机电队技术员安全生产责任制(3篇)
- 《ISO 55013-2024 资产管理-数据资产管理指南》专业解读和应用指导材料(雷泽佳编制-2024B0)-121-240
- 血透机常见报警原因及处理课件
- 小儿腹泻课件
- 北京市通州区市级名校2025届高一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Unit2 Travelling Around Project北京之游学生作业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 工业机器人仿真软件:Epson RC+ Simulator:机器人基本操作:EpsonRC+Simulator界面介绍
- 项目三任务1:认识超声波雷达(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