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测试卷(新高考)(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测试卷(新高考)(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测试卷(新高考)(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测试卷(新高考)(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测试卷(新高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拟卷2】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测试【新高考地区](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2022年湖南省长沙市芙蓉高级中学高二期中考)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

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

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儒家思想认为,社会和人性需要发展,通过后

天的教育发展,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价值。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时过于理想化,忽

略了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扭曲或错误的引导。这个时候,道家提出以“返朴归真”的思想来

扭转这种理想出现偏差的情况,提出要保持人性中先天的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祥和。

但道家难以划清“复归”与“倒退”的界限,在追求本我回归的同时,却摒弃社会的发展,这

也是相对偏执的。儒道互补并不是折中,而是在人性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追求“复归于朴”的

状态,这样使得人性既能在发展中积累智慧,亦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本我的纯净自然。

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讲究务实是儒家的一大特点,人不仅生活在自

然的世界中,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人区别于禽兽之处在于人是遵守伦理规范的。孔子自

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儒家的要求。儒家是注重现实主义的人学,而道家却往

往超脱于现实。道家偏重于讲自然之道,把自然之道当作最根本的东西,而仁义之类的出现是

由于自然之道的隐没,因此他们追求“返朴归真”o其途径常是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

一的状态,如《庄子》中所描述的“坐忘”。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向往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

解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时代不断演替的过程中,儒家不断地从道家借鉴哲学思

想,道家为了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也一直向儒家学习处世思想。虚实互补,在追求务

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儒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刚毅进取的,其“仁

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

等,无不透露出儒家的阳明之气。尽管儒家也有刚柔调和、阴阳互补之说法、但实际上儒家思

想中仍然是将以刚主柔、以阳制阴之道作为主导的。而较之于儒家之阳刚,道家更多的则是讲

究谦和精神,推崇水德,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为宗旨。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倡导水之阴

柔及能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在儒家思想培养出一批批社会中流砥柱的同时,道家以其自然

无为的人生态度熏陶出一批隐土或居于市井的文人,让他们自下而上地观察这个社会,发现社

会的问题,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却不能替代,

相关却不相同。

(摘编自崔雪茹、李明睿《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

材料二:

儒道互补之说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念。所需注意的是,一些持道家主干说的论者之所谓

儒道互补,是建立在道家之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的,互补的方式主要是“以道补儒”,进而反映

出儒学的道家化。

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看,确实存在着一种儒学的道家化倾向。但是否也意味着还存在

一种道学的儒家化倾向呢?目前尚无人明确这么说,但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儒道互补”,

而不仅是“以儒补道”o“互补”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是相互刺激、相互吸收的。无论是

偏重于“以儒合道”,还是偏重于“以道合儒”,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以

企求“自然”和“名教”的统一。王泽应先生认为,儒道互补既通过以改造了的道家思想解释

儒家经典和援道入儒的方式来进行,也通过以改造了的儒家思想解释道家经典和援儒入道的方

式来进行。前者如王弼、何晏等正统玄学,后者如东晋葛洪的学说。

有专家认为,儒道互补途径大致有三。一是哲学思维方式的途径。如儒家正面求解,通过

对仁义道德的正面倡导,来表达自己修齐治平的愿望;道家以反求正,通过知雄守雌、主静贵

柔来为人们设立安身立命之道。这正与负是互补的。二是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途径。儒家入世,

故心在庙堂之上,一心想参政;道家避世,故钟情于山林,淡化当官心理。这两者形成了对立

又相互补充的关系,为中国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三是文学艺术的途

径。儒家强调“文以载道”,重在人的心理、性情的陶冶塑造和社会现实的批判改造,突出文

学艺术的教化功能和现实效用,充溢着一种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精神;道家强调“天地

有大美而不言”,主张冲破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和现实世俗的人伦纲常,突出艺术和美的独立,

追求忘怀得失、忘已忘物的“天乐”,这是一种超现实、超世俗的审美境界和浪漫情怀,二者

恰恰可以相互补充。

(摘编自余国瑞《中国文化历程》)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追求发展还是倡导复归、讲究务实还是倡导求虚、追求阳刚还是倡导贵柔,这是儒道思想

的本质区别。

B.道家“返朴归真”的思想虽然有偏执的一面,但能弥补儒家在追求人性进步发展时过于理

想化的不足。

C.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将自然之道作为根本,认为“坐忘”能够将人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

一的状态。

D.儒家思想培育出的入世之人能够匡扶天下,道家思想熏陶下的隐逸之士同样能够推动社会

稳定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是由于儒家的讲究务实与道家的倡导求虚,才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B.儒家以阳制阴之道与道家以阴柔包容天下的思想虽不能相互替代,但可以相互转化。

C.学术界对“儒道互补”的具体认识有所不同,但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

D.只有通过哲学思维拓展、伦理哲学渗透以及文学艺术熏陶,儒道互补才可具体落实。

3.下列各项说法中,不能很好地体现儒道互补思想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少年时曾“猛志逸四海”,后弃绝官场,归隐田园,自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

然”。

B.李白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入世之意,以“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旷

达自我排解。

C.苏轼既有“西北望,射天狼”建功立业的思想,又有“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超然物外的

心态。

D.清代学者胡文英曾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无

端。”

4.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论证方法、论证思路上的异同点。(4分)

5.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道家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

儒家的思想则是粮食店,是要天天吃的。”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1.A2.C3.D

4.①同:两则材料都通过引证法进行道理论证,同时借助儒道思想的差异进行对比论证。②异:

材料一在论证思路上主要采用总分的结构,思路清晰;材料二采用并列式结构,对儒道互补学

说的不同观点以及儒道互补的途径进行了分析。

5.①儒家是现实主义的,它教士人积极进取,承担社会责任,我们需要儒家思想去推动社会发

展,所以说儒家是粮食店。②道家“返朴归真”的思想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出来,道家

培养出的文人自下而上地观察这个社会,发现社会的问题,所以说道家是药店。③形象地说明

了儒道互补的哲学对中国士人的影响,即为中国士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

剂(或使得中国土人刚柔相济,进退自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这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

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首先是儒家追求发

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最后是儒家追求阳

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可知,选项所讲的这三类内容是儒道双方的互补机制,不能简单理解

为这些就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

故选A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正是由于儒家的讲究务实与道家的倡导求虚”说法有误。根据原文“虚实互补,在追求务

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可知,是儒道双方的互补,而并非双方本身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B.“但可以相互转化”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却不

能替代,相关却不相同”可知,文中并未说可以相互转化。

D.“只有……才……”说法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有专家认为,儒道互补途径大致有三”,

而没有说只能靠这三者。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A.陶渊明少年时“猛志逸四海”是儒家思想,后期归隐时是道家思想,体现了儒道互补。

B.李白的入世之意是儒家思想,旷达自我排解是道家思想,体现了儒道互补。

C.苏轼建功立业的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超然物外心态是道家思想,体现了儒道互补。

D.是对庄子的评价,是说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庄子也有着热心肠的二面,并不能体现儒道互

补思想。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中“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如《庄子》中所描述的‘坐忘'”“其

'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

理想等”引用了儒家和道家代表的相关语句,用实际可信的典型例子,并在“首先是儒家追求

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最后是儒家追求

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这三组对比中,展现了儒家与道家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材料二中,作者引用了如“一些持道家主干说的论者之所谓儒道互补,是建立在道家之主导地

位的基础上的但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儒道互补’,而不仅是‘以儒补道“王泽应先生

认为,儒道互补既通过以改造了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和援道入儒的方式来进行,也通过以

改造了的儒家思想解释道家经典和援儒入道的方式来进行”等前人的典型观点和论述,以及

“如儒家正面求解,通过对仁义道德的正面倡导,来表达自己修齐治平的愿望;道家以反求正,

通过知雄守雌、主静贵柔来为人们设立安身立命之道”“儒家入世,故心在庙堂之上,一心想

参政;道家避世,故钟情于山林,淡化当官心理”等对比论证,指出了互补双向的原则。

因此,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是都通过引证法进行道理论证,同时借助儒道思想的差异进行对比论

证。

而两则材料的区别主要在论证思路和行文结构上。材料一中,第一段“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

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是总

论点,其后作者则分别用“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

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这三个并列的分论点进

行论述,故所用的是总分结构。材料二中,作者在第一段首先指出有些人认为互补方式是“以

道补儒”的观点,然后在第二段思考除了儒学道家化的倾向外,是否还存在道学儒家化的可能

性。最后一段,作者则论述专家对于儒道互补方式的观点。由此可见,材料二是以并列结构,

逐层展开进行论述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南怀瑾先生之所以说儒家是粮食店,是因为儒家是注重现实主义的人学,讲究务实,就像粮食

一样是人们每日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存品。

而结合文中“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时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

扭曲或错误的引导。这个时候,道家提出以‘返朴归真’的思想来扭转这种理想出现偏差的情

况,提出要保持人性中先天的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祥和”“在儒家思想培养出一批批

社会中流砥柱的同时,道家以其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熏陶出一批隐士或居于市井的文人,让他

们自下而上地观察这个社会,发现社会的问题,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可知,道家就像药

一样,能够弥补儒家思想过于理想化的缺失,道家思想熏陶的文人也能发现社会的问题,并使

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故道家就像药店。

南怀瑾先生用粮食店和药店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儒家和道家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为中国人

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这一道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2022年广东省普宁市勤建学校高二期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老街沧桑

徐贵祥

小时候,我认为老街是一座城市,至少曾经是一座城市,再至少将来也会是一座城市。

老街坐落在皖西中部丘陵的一个高台子上,基本上呈“F”形,三条大街构成了老街的全

部。我姥姥家住在老街的中心,不偏不倚正好在下面那一短横和一竖的交界处。

姥姥家的后面不是街区,往北是一个土坎,再往北是河湾,那便是老街的“郊区”了。河

湾里有茂密的树林、摇曳的竹影,老街人生活的重要源泉——龙井也镶嵌在河湾中间。老街的

路心铺着整齐的青色石板,这些青色石板不仅承载着生活的步履,也勾勒着老街的历史,有些

石板上还镌刻着文字。

街上住着卖油条的、刻私章的、轧棉花的、修收音机的、卖百货的,木匠、蔑匠、铁匠、

理发匠,染坊、油坊、米坊、豆腐坊,还有清末太监、下放干部,一应俱全。每到夏天,街上

有叫卖鸡头米(荚实)的,有拉京胡的,有说大鼓书的,倒也有声有色。大人们用龙井水沏一

壶六安瓜片,摇着芭蕉扇,边品边聊,舒坦得像神仙。

一年总有那么几次,要在东头学校的操场上挂起黑边白幕放电影,那就俨然是节日了。这

样的好时光实在太少,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靠“打仗”充实文化生活。

跟多数人的童年相似,我小时候酷爱“打仗”,特崇拜陶声奎。陶声奎是公社食堂炊事员

陶大伯的儿子,比我们大好几岁,因而是我们“公社小孩”的司令。陶声奎率领我们“南征北

战”,今天跟南头小孩交手,明天跟北头小孩比画,英勇无畏,所向无敌,每每遇到恶战,陶

声奎总是身先士卒,冒着豉头泥块,领头羊一般左遮右挡,保护我们。

许多年过去了,我已经遗忘了很多东西,而唯独对于老街的一草一木乃至门板和青石路面

记忆犹新。现在我似乎有点明白了,其实,老街是不是城市,或者说是否曾经是城市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老街提供的那一份独特的感觉,那叫卖声、读书声、铁匠铺里的淬火声、蔑匠铺里的

裂竹声、胶底布鞋踏在青石街面上的橐橐声的混合,还有刚出炉的烧饼的香味、热豆腐的气

息这一切都似乎在显示,老街的日子是喧闹的,清贫而火热。老街的上空永远飘扬着浓郁

的生活气息,飘扬着人的气息。

我们终于跻身于城市的峡谷,久居闹市,几乎被钢筋水泥封闭了,脚不沾地,把我们和土

地长久隔离。而回忆起阔别数年的故乡,一种异样的清凉便从遥远的故土扑面而来。

今年5月,我回了一趟故乡,公干之余,排除了众多的干扰,坚决地去了一趟老街。尽管

我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老街的破败还是触目惊心。自从参军之后,离开老街将近三

十年了。三十年,这个世界上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啊!天变大了,路变短了,树林变小了,河

床变高了,青石板几乎被挖光了,那口长久萦绕我心头的龙井,几乎被浑浊的溪水淹没了。改

革开放之后,老街的多数居民都跟随镇政府迁往西边,一条通衢大道两边真的生长出一座新型

的城镇,老街便被抛弃了。

在“F”街下面那条短横的顶端,一条老狗傲然昂首,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似乎拿不定主

意票不要给我来一个下马威。老狗再老。也老不过我,它哪里知道,它现在盘踞的位置,乃是

我当年“打游击”的根据地,那时候我比它威风多了。我为老狗而感动,它是留守老街的不多

的动物之一。

终于找到了龙井,然而此时的龙井面目全非,全然没有我当年记忆里清冽幽深的感觉,水

面与河沟平齐,分不清楚是河水还是井水。顺着井壁冰面上浮着厚厚的青苔,上面居然还有青

蛙打坐。

我被这个意外打击得心灰意冷,正在失落,不远处茅屋里走出来一位估计已逾七旬的老人,

问我们:“你们是哪里来的?”大约是看这老汉年纪大,介绍徐贵祥他很难知道,而我父亲在

这里当过公社书记,几乎家喻户晓,所以陪我同行的表弟任家杰先把我父亲的大名抬出来。岂

料老汉眼一瞪说,徐彦选我怎么不认识?他不是徐贵祥的爸吗?知道徐贵祥吗?在北京,作家。

任家杰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他是作家?老汉说,你门缝里看人啊?我天天看电视,只要有徐

贵祥的消息,我一准能看见。《弹道无痕》《历史的天空》《八月桂花遍地开》……老汉如数

家珍,末了还得意地向我们冷笑一声:知道吗?徐贵祥就是吃了这口龙井的水才出息的,听说

他要回来修这口井。

说真的,那一瞬间,我真有点受宠若惊。荒草土坯屋内,黑白电视机前,一个孤独的看井

人,一个年迈的村夫俗汉,居然有如此浓郁的乡情,居然有如此强烈的荣誉心。我是他自豪

的资本,他是我精神的盟友。为了这个因为我而自豪的老汉,我也应该写出好的作品——我们

负起责任的理由,往往就是这么简单。

站在井边,我沉默了很久。直到我们快要离开,老汉才似乎想起了什么,揉揉眼睛,把目

光定定地落在我的脸上,嘴巴蠕动着说,未尝,未尝你就是……我说我是徐贵祥,谢谢你老人

家。

老汉神情一变,赶紧张罗烧水,要让我们喝一杯龙井茶。

离开老街之后,我突然想,其实这么多年来,我想寻找的并不是城市,而我永远需要的是

老街。城市遍地都是,而且越来越多,大同小异,但是我心中的老街只有一个,尽管在三十年

后面目全非。但是三十年前的老街在我的心中是不死的,那绿荫婆娑、人气旺盛的古色古香的

记忆,那宽阔的河面和清澈的溪流,那永远像少女的眼睛一样明亮的月光,正是我心灵的家园

啊!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说小时候老街的生活“舒坦得像神仙”,说明了老街的人追求安逸,为下文老街的衰

败做了铺垫。

B.“我”特崇拜陶声奎,因为陶声奎率领我们“南征北战”时身先士卒、英勇无畏、所向无

敌,保护我们。

C.“我”离开老街后,老街多数居民都跟随镇政府搬迁了,这是老街变得“触目惊心”的重要

原因之一。

D.“居然有如此浓郁的乡情,居然有如此强烈的荣誉心”,连用两个“居然”,表达“我”

意外惊喜之情。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在东头学校操场上挂起黑边白幕放电影,那就俨然是节日了”,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生

活的单调。

B.文章用“厚厚的青苔”“居然还有青蛙打坐”对“井壁”做了整体描述,烘托出“老街”

的安详宁静。

C.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抒情,将读者引入情境,既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便于“我”情

感的抒发。

D.文章叙写了老街的“过去”与“现在”,在“过去”与“现在”对比之中抒发感慨,突出

了文章主旨。

8.作者为什么说“而我永远需要的是老街”?(6分)

9.文章叙写回老街时,在“老人”身上花费不少笔墨,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

6.A7.B

8.①小时候,“我”希望老街是一座城市,长大后发现城市遍地都是,而且大同小异,但“我”

心目中老街只有一个。②老街有着“我”不可磨灭的童年记忆;老街很多环境、场所见证了

“我”的成长。③老街生活气息浸润了“我”的心灵,给“我”精神上的滋养,是“我心灵的

家园”,因而“我永远需要的是老街”。

9.①从内容上看,通过叙写“老人”衬托“老街”凋零。②从结构上看,通过叙写“老人”引

出下文“我”对“老街”的情感抒发。③从主题上看,通过叙写“老人”,突出“我”与“老

街”之间的深厚情感。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A.“说明了老街的人追求安逸,为下文老街的衰败做了铺垫”说法错误,“老街的衰败”并不

是“老街的人追求安逸”造成的,因此“做了铺垫”无从说起。

故选A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烘托出‘老街’的安详与宁静”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尽管我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但是老街的破败还是触目惊心……老街便被抛弃了”可知,应是凄凉、落寞。

故选B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含义的能力。

依据“城市遍地都是,而且越来越多,大同小异,但是我心中的老街只有一个”可概括为:

“我”希望老街是一座城市,长大后发现城市遍地都是,而且大同小异,但“我”心目中老街

只有一个。

依据“许多年过去了,我已经遗忘了很多东西,而唯独对于老街的一草一木乃至门板和青石路

面记忆犹新。现在我似乎有点明白了,其实,老街是不是城市,或者说是否曾经是城市并不重

要,重要的是老街提供的那一份独特的感觉,那叫卖声、读书声、铁匠铺里的淬火声、麓匠铺

里的裂竹声、胶底布鞋踏在青石街面上的橐橐声的混合,还有刚出炉的烧饼的香味、热豆腐的

气息……”“徐贵祥就是吃了这口龙井的水才出息的,听说他要回来修这口井”等可概括为:

老街有着“我”不可磨灭的童年记忆;老街很多环境、场所见证了“我”的成长。

依据“但是三十年前的老街在我的心中是不死的,那绿荫婆娑、人气旺盛的古色古香的记忆,

那宽阔的河面和清澈的溪流,那永远像少女的眼睛一样明亮的月光,正是我心灵的家园啊!”

可概括为:老街生活气息浸润了“我”的心灵,给“我”精神上的滋养,是“我心灵的家园”,

因而“我永远需要的是老街”。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情节作用的能力。

内容方面,“我被这个意外打击得心灰意冷,正在失落,不远处茅屋里走出来一位估计已逾七

旬的老人”,“七旬的老人”的出现,更衬托了“老街”凋零。

结构方面,老人的言谈更加加深了“我”的乡情,从而引出下文“我”对“老街”的情感抒发。

主题方面,“岂料老汉眼一瞪说,徐彦选我怎么不认识?他不是徐贵祥的爸吗?知道徐贵祥

吗?在北京,作家”“知道吗?徐贵祥就是吃了这口龙井的水才出息的,听说他要回来修这口

井”“荒草土坯屋内,黑白电视机前,一个孤独的看井人,一个年迈的村夫俗汉,居然有如

此浓郁的乡情,居然有如此强烈的荣誉心。我是他自豪的资本,他是我精神的盟友”“老汉神

情一变,赶紧张罗烧水,要让我们喝一杯龙井茶”,通过叙写“老人”,突出“我”与“老街”

之间的深厚情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2年广东省江门市广东实验中学附属江门学校高二期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

面小题。

屈突通,雍州长安人。(隋)文帝遣通往陇西检覆簟笠,得隐藏马二万余匹。文帝盛怒,

将斩太仆卿慕容悉达及诸监官千五百人,通谏日:"人命至重,死不再生,陛下至仁至圣,育

群下,岂容以畜产之故,而戮千有余人?愚臣狂狷,魏以死请。”文帝嗔目叱之,通又掣苜曰:

“臣一身如死,望免千余人命。”帝寤,由是渐见委信,擢为右武候车骑将军。

炀帝李江都,令通镇长安。义兵起,代王遣通进屯河东。军至潼关,为刘文静所阻,不得

进,相持月余。通又令显和夜袭文静,显和军溃,悉虏其众。或说通归降,通泣日:“吾蒙国

重恩,历事两主,受人厚禄,安可逃难?有死而已!”通闻京师平,乃留显和镇潼关,率兵东

下,将趋洛阳。通适进路,而显和降于刘文静。遣副将窦琮等率精骑与显和追之,及于稠桑。

通结阵以自固,窦琮纵通子寿令往谕之。通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日:“京师陷矣,汝并关

西人,欲何所去?”众皆释仗。通知不免,乃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

陛下,天地神祇,实所鉴察。”遂擒通送于长安。高祖谓日:“何相见晚耶?”通泣对日:“通

不能尽人臣之节,力屈而至,为本朝之辱,以愧代王。"高祖日:“隋室忠臣也。”命释之

授兵部尚书,封蒋国公,仍为太宗行军元帅长史。

从平薛举,时珍物山积,诸将皆争取之,通独无所犯。高祖闻而谓日:“公清正奉国,著

自终始,名下定不虚也。”寻以本官判陕东道行台仆射。复从太宗讨王世充。时通有二子并在

洛阳,高祖谓通日:“东征之事,今以相属,其如两子何?”通对曰:“臣以老朽,今此行臣

愿先驱,两儿若死,自是其命,终不以私害义。”世充半建功为第一寻先陕东太行台右仆射镇

于洛阳数岁征拜刑部尚书通自以不习文法固辞之转工部尚书。贞观元年,授洛州都督。明年,

卒,年七十二,遥尽忠。

(节选自《旧唐书屈突通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充平通/功为第一/寻拜陕东大行台右仆射/镇于洛阳/数岁征/拜刑部尚书/通自以不习文

法/固辞之/转工部尚书

B.世充平通/功为第一/寻拜陕东大行台右仆射/镇于洛阳/数岁/征拜刑部尚书/通自以不习文

/法固辞之/转工部尚书

C.世充平/通功为第一/寻拜陕东大行台右仆射/镇于洛阳/数岁/征拜刑部尚书/通自以不习文

法/固辞之/转工部尚书

D.世充平/通功为第一/寻拜陕东大行台右仆射/镇于洛阳/数岁征/拜刑部尚书/通自以不习文

法/固辞之/转工部尚书

n.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群牧,牧本指放牧牲畜,引申为主管。群牧则是主管国家公用马匹的判官。

B.顿首,即磕头。是跪拜礼节之一,人们在有重大的事情请求时也用“顿首”。

C.幸,指封建帝王去某地,也有偏爱、宠爱之意,文中“幸”字的意思指前者。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以示褒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突通曾在隋朝为官,在隋文帝下达杀戮命令时冒死进谏,劝其不要因牲畜财产滥杀士人,

自此深得隋文帝赏识。

B.隋炀帝南下江都时,屈突通奉命镇守长安,在与义兵的多次交战中,屡战屡败,直到听闻

京师被平以后方才投降。

C.屈突通大义凛然,虽然两个儿子都在洛阳,但他仍愿跟随太宗东征王世充,且有自知之明

拒绝了刑部尚书的任命。

D.屈突通作为隋朝的将领能在唐朝建立以后名声更为显著,主要是因为他遇到了识才惜才的

唐高祖和唐太宗两位明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通结阵以自固,窦琮纵通子寿令往谕之。

(2)东征之事,今以相属,其如两子何?

14.唐高祖对屈突通赏识有加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10.C11.D12,B

13.(1)屈突通列阵抵抗他们,窦琮让他的儿子屈突寿前往劝降。

(2)现在把东征之事交付你,你的两个儿子怎么办?

14.原因一:屈突通为臣忠诚,坚贞不屈;原因二:屈突通清正奉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王世充被平定后,通的功劳为第一,不久被授予陕东大行台右仆射,在洛阳镇守,几年

后,征拜为刑部尚书,通自认为自己不熟习文法,所以坚持拒绝,转为工部尚书

“世充平”,主谓结构,语意被动句,单独成句,后面断开,排除AB。

“数岁”,为时间状语,放在前面单独成句,其后断开,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以示褒奖”说法有误。谥号为中性词,意思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

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直到听闻京师被平以后方才投降”说法有误。原文中说“通闻京师平,乃留显和镇潼关,

率兵东下,将趋洛阳”,屈突通听闻京师被平,依然布阵抵抗。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结阵”,列阵;“纵”,让,使;“谕”,晓谕,此处指劝降。

(2)“属”,交付;“如……何”,怎么办。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或说通归降,通泣曰:'吾蒙国重恩,历事两主,受人厚禄,安可逃难?有死而已'”

可概括出,屈突通为臣忠诚,坚贞不屈;

结合“从平薛举,时珍物山积,诸将皆争取之,通独无所犯。高祖闻而谓曰:‘公清正奉国,

著自终始,名下定不虚也’”可概括出,屈突通清正奉国。

参考译文:

屈突通,雍州长安人,隋文帝命他审察陇西牧群记录,查出两万多匹隐藏的马。文帝大怒,

将栗处斩太仆卿慕容悉迭和监牧官一千五百人。屈突通对文帝说:“人的生命最重要,死了就

不能再生。陛下凭一颗最仁慈的心来治理天下,如儿子般对待群臣,又怎会容忍因牲畜一天所

生殖的数量来杀死一千五百人呢?我很猖狂,愿意以死来请求(免除众人的死罪)。”文帝叱

责他,屈突通上前叩头说:我情愿自身接受杀戮,来免除众人的死罪。文帝醒悟,从此逐渐被

信任。被提拨为右武侯车驹•将军。

炀帝临幸江都,命令通镇守长安,高祖(唐高祖李渊)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但大军

到潼关时,被刘文静阻止,不能前进,两军相持有一个多月,通又命令显和夜里袭击刘文静,

显和兵败,(文静)俘虏了他的兵部兵众。有人劝他投降,他哭着说:“吾蒙受国家厚遇之恩,

曾侍奉两个君主,接受别人的丰厚的俸禄,怎能在此危难之际逃走?只有以死相报罢了!”屈

突通听说长安已被攻破,便命桑显和镇守潼关,自率主力向东,要去洛阳。屈突通刚走,桑显

和便投降了唐军。刘文静派副将窦琮等率精锐骑兵和显和一同追赶,追至稠桑。屈突通列阵抵

抗他们,窦琮让他的儿子屈突寿前往劝降,命令身边人射杀屈突寿。桑显和对他的军兵大声喊

道:“京师陷落,各位都家住关西,为何还要向东去?”众人全都丢掉兵器。屈突通知道无法解

脱,于是下马面向东南,连连叩拜哭喊到:“我力尽兵败,没有辜负陛下。”于是被俘,押送

到长安。高祖李渊道:“咱们两个怎会相见如此之晚呢?”屈突通哭道:“屈突通不能竭尽臣

子的节义,力量用尽到了这一地步,成为本朝的羞辱呵。实在是愧对代王。”皇帝说:“你是

个隋朝的忠臣呵。”命令释放了他,并授他兵部尚书,封蒋国公,让他担任秦王李世民行军元

帅长史。

屈突通后来随军出战平定薛举,当时薛举的珍宝像小山一样堆积,诸将都争相抢夺,只有

屈突通一点也不掠取。唐高祖闻知此事后,说:“屈突通对朝廷如此清正,从头至尾都是如此,

他的名声一定不是虚传的呵。”后来屈突通兼任陵东道行台仆射,随同太宗征讨王世充。当时

屈突通有两个儿子在洛阳,高祖对屈突通说:“现在把东征之事交付你,你的两个儿子怎么

办?”屈突通说:“臣已老了,本不能承担重任,但今日之行,愿为先驱,两儿如果遇害,本

是其命如此,我不会以私情妨碍公义。”王世充被平定后,屈突通的功劳为第一,不久被授予

陕东大行台右仆射,在洛阳镇守,几年后,征拜为刑部尚书,屈突通自认为自己不熟习文法,

所以坚持拒绝,转为工部尚书,贞观元年,授予洛州都督,加左光禄大夫,第二年死去,年七

十二岁。谥号为忠。

(二)(2022年福建省泉州市外国语学校高二期中考)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三)①

苏辙

赵北燕南古战场,何年千里作方塘。

烟波坐觉胡尘远,皮币②遥知国计长。

胜处旧闻荷覆水,此行犹及蟹经霜。

使君约我南来饮,人日河桥柳正黄。

【注】①又名《赠知雄州王崇拯二首(其一)》。②皮币,指毛皮和缙帛,古代用作聘享的贵

重礼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奉命出使途经雄州,历史上该州曾经是战乱频发之处,现已是和平安宁之地。

B.望千里方塘烟波浩渺,诗人觉离契丹尚远,看着随行贵重的礼物,深感责任重大。

C.诗人为错过雄州荷花盛开的美景而惋惜,但庆幸赶上了经霜之蟹,可以一饱口福。

D.本诗押“江阳”韵,“嫌”“长”“霜”“黄”均字音洪亮,表达了积极乐观的情感。

16.诗人奉命北上,尾联却写“南来”“人日”之约,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5.B16.

(1)使君约“我”从契丹回来重聚畅饮,“我”想这个约定在明年人日柳黄时就会实现;(2)

想象出使归来与友人欢聚的情景;(3)表达对成功出使的信心;(4)也暗含对友人关心的回

应。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诗人觉离契丹尚远”错,“烟波坐觉胡尘远”是描写此处美景让人留恋忘返,似乎出使一

事都离自己很远,表达的是对雄州风景的赞美。

故选B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诗歌手法的鉴赏能力。

尾联写诗人此次奉命北上出使契丹,而“使君约我南来饮”,人日饮酒,是诗人想象出使归来

与友人节日相聚的情景。

“约”字既是二人的约定,也表达出友人对自己的祝福与顺利出使归来的期盼;“饮”写出二

人在节日欢聚的欢乐场面,可以想象出诗人对成功出使的信心,出使归来又见到好友,心情何

等畅快愉悦。

“人日河桥柳正黄”,人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这时候已是初春时节,

柳条已经泛黄,春天已经展现出美丽的面貌,呈现出勃勃生机。想象回来之时正是春天来临,

借助春天美景抒发喜悦之情,同时表达了对友人治理好一方的称赞。此景既表达诗人对成功出

使的信心,也暗含对友人关心的回应。

(三)(2022年广东惠州市博罗县高二期中考)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说,观察他人,从而选择他人之长而反省自己之短,即“,

(2)李白曾写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亦吟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

青天”。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也有相似一问,即“?"。

(3)《〈老子〉四章》中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时,先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来阐述,接着

又用“,”来形象说理,最后阐明,走一千里路要从脚下第一步开

始的道理。

【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江畔何人初见月④.江

月何年初照人⑤.九层之台⑥.起于累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贤、省、畔、累。

三、(2022年广东省茂名市一中高二期中考)语言文字应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半个世纪以来,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中国始终是太平洋岛国①的好朋友、风雨

同舟的好兄弟、并肩前行的好伙伴。中国是如何对待每一个太平洋岛国的?我们始终尊重岛国

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岛国人民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从不干涉岛国内政,从不附

加任何政治条件,从不谋取所谓“势力范用”,真心换取真心,尊重赢得尊重。

中国对岛国朋友以诚相知、以礼相待、以心相交。中国同岛国拥有相似历史遭遇、深厚传

统友谊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理想,有着天然亲近感。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对岛国的友好政策

始终如一,对岛国的合作承诺②。双方关系越走越近。从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到开展中

国——太平洋岛国旅游年系列活动:从斐济中国文化中心揭牌,到举办中国——所罗门群岛

“妇女与减贫”视频对话会:从开展③的体育交流与合作,到结成22对友好省(州)

市关系……中国同岛国心相通、情相亲、意相融。为了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捍卫中小国

家正当发展权利,中国和岛国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汇聚并放大一致直■处j同左强化若旦实

扬,坚定正持续担反对强权霸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词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条件关系复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

原意。(4分)

【答案】18.①志同道合②坚定不移③丰富多彩

19.排比。三个“从不”结构相同、语气相同;三个“从不”都是中国对待岛国的基本态度和

做法,内容相近;三个“从不”承接两个“尊重”,进一步回答了我们是如何对待每一个太平

洋岛国的。内容全面而充实,整齐的句式增强了气势,令人信服。

20.只有中国和岛国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汇聚并放大一致声音,协调并强化共同立场,坚定

并持续地反对强权霸凌,才能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捍卫中小国家正当发展权利。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修饰的中心语''好朋友”以及后面并列的成分“风雨同舟的好兄弟、并肩前行的

好伙伴”不难发现此处填写“志同道合”最为合适。志同道合:志向相同,道路一致。形容彼

此理想、志趣相合。

第二处,是对“合作承诺”的阐述,可以从前面“中国对岛国的友好政策始终如一”得到启示,

该处填写“坚定不移”。坚定不移:稳定坚强,毫不动摇;不放弃,不改变自己的想法。

第三处,根据常识修饰“体育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应该是“丰富多彩”或类似成语。丰富多彩:

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三个“从不……从不……从不”句式结构相同,是排比的手法。“从不干涉岛国内政”“从不

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从不谋取所谓‘势力范用'”,三个句子内容相近,都是中国对待岛国

的基本态度和做法,内容全面而充实;

语气一致,富有节奏和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联系前文“中国是如何对待每一个太平洋岛国的?我们始终尊重岛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

岛国人民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可知,前文运用设问手法,先提出一个问题“中国是

如何对待每一个太平洋岛国的?”,然后进行回答,先是两个“尊重”,接着就是划线部分的

三个“从不”。两个“尊重”是正面阐述,三个“从不”是反面论述,三个“从不”承接两个

“尊重”,进一步回答了我们是如何对待每一个太平洋岛国的。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原句是一个单句,“为了……权利”是一个表示目的关系的状语从句,我们可以将这个从句转

换为条件推论出来的结果,让后面的做法转换为前提条件。用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连接起来

这几个分句即可。

比如用“只有……才……”这个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连接前后句子,先说“只有中国和岛国

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汇聚并放大一致声音,协调并强化共同立场,坚定并持续地反对强权霸

凌”,再说''才能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捍卫中小国家正当发展权利”。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1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几千年历史证明,在宗法等级制度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它剥夺了人的一切“财产权”,包括人的思想。这种高度专制的制度既使人失去说话的自由,

也失去了不说话的自由。荣宁二府是18世纪中国社会中的典型宗法森严世家,贾家的祠堂就

是这个宗法世家的一个象征,而族长是这个宗法世家的代表者。因此,在荣宁二府高墙之内就

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王国。在这个大家族中,主子们可以任意妄为,鸡鸣狗盗,无法无天,但是

就大多数人来说在家庭内部还必须按礼制行事,这是社会的现实。曹雪芹对荣宁二府的描写,

一方面再现了这个社会的现实,写出他们的奢华靡费、腐朽不堪,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另夕卜,

一方面又要为以宝黛钗等青年男女创造一个符合他们天性需要的“理想乐园”,让他们在人生

中品尝另一种甘甜,于是他借省亲事创造了一个与贾府相对独立的大观园。在大观园中,贾宝

玉纯真浪漫的天性,再也不受空间位序的拘谨,摆脱了礼制的种种束缚。园内的自然景色、山

水树木的随情适性,给贾宝玉和他的姊妹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天性宣泄场。当然,如此一来,自

然构成对礼制的消解。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画横线处的“甘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三国演义》之类的历史小说,是在事实和想象之间擀渡。

B.青年人需要通过不断阅读詈理来获得前行的力量。

C.他不过是个传再管,制造谣言的不是他。

D.这个故事的主角经历了上至庙堂下到江湖的惇漫簟浪。

22.请联系《红楼梦》和本段文字,分条概括“大观园”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答案】2LB22.(1)伏脉千里。连接元春封妃、抄检大观园等前后情节。(2)与秦可

卿的丧事冷热对比,同写贾府之强盛。(3)对礼制的消解,对纯真美好人性的呼唤。(4)象

征太虚幻境,助力贾宝玉悟出繁华如梦。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用法的把握能力。

原文中的“甘甜”是比喻手法,指的是人生中的美好与纯真。

A.“摆渡”,文中用来比喻在事实和想象之间建立联系;

B.“鲁迅”是借代手法,指的是鲁迅的作品;

C.“传声筒”,文中用来比喻没有自己的主见,仅仅传递他人的意见;

D.“惊涛骇浪”比喻险恶的环境或激烈尖锐的斗争。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根据“一方面又要为以宝黛钗等青年男女创造一个符合他们天性需要的‘理想乐园’,让他们

在人生中品尝另一种甘甜,于是他借省亲事创造了一个与贾府相对独立的大观园”,“大观

园”是借元妃省亲建造的,连接元春封妃、抄检大观园等前后情节,伏脉千里。

根据“曹雪芹对荣宁二府的描写,一方面再现了这个社会的现实,写出他们的奢华靡费、腐朽

不堪,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可知,“大观园”和秦可卿的丧事冷热对比,同写贾府之强盛。

根据“园内的自然景色、山水树木的随情适性,给贾宝玉和他的姊妹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天性宣

泄场。当然,如此一来,自然构成对礼制的消解”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