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9(共225题)_第1页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9(共225题)_第2页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9(共225题)_第3页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9(共225题)_第4页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9(共225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9(共9套)(共225题)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第1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1.0分,共25分。)1、下列犯罪,属于纯正不作为犯的是()A、故意杀人罪B、放火罪C、抢劫罪D、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纯正不作为犯是指行为人的行为构成了法定的犯罪行为本身就是不作为的犯罪。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行为只能是不作为,所以是纯正的不作为犯,D项正确。故意杀人罪、放火罪、抢劫罪都可以以作为的方式构成,是不纯正不作为犯。2、我国刑法分则第四章中明确规定了破坏选举罪,体现了对宪法规定的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切实保护。这体现了刑法的()A、保障机能B、规制机能C、保护机能D、威慑机能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刑法的机能,是指刑法的积极作用。A选项中的保障机能是指刑法在惩罚犯罪的同时,也应保障人权,即要求对犯罪的人要准确定罪量刑,又要确保无罪的人不受刑罚权的非法侵害。B选项中的规制机能,是指通过明确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处以何种刑罚,来宣告国家禁止的行为,来实现对人的行为的规制或者约束,这是指刑法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的作用。C选项中的保护机能,是指刑法通过打击犯罪来保护国家、社会和个人法益的机能。通过立法设置的每一个罪名都是为了保护特定的法益,设置破坏选举罪就是为了保障公民政治权利这种法益,因此C选项正确。D选项的威慑机能,不属于刑法的机能。3、个体工商户甲将其现有的以及将有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一并抵押给乙银行,但未办理抵押登记。抵押期间,甲未经乙银行同意以合理价格将一台生产设备出卖给丙。后甲不能向乙银行履行到期债务。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该抵押权因抵押物不特定而不能成立B、该抵押权因未办理抵押登记而不能成立C、该抵押权虽已成立但不对抗善意第三人D、乙银行有权对丙从甲处购买的生产设备行使抵押权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物权法》第189条第1款规定,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生产经营者以本法第181条规定的动产抵押的(动产浮动抵押),应当向抵押人住所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据此,C项表述正确,A、B项表述错误。《物权法》第189条第2款规定,依照本法第181条规定抵押的,不得对抗正常经营活动中已支付合理价款并取得抵押财产的买受人。据此,由于丙是以合理价格取得抵押财产的买受人,乙银行无权对现在已经归丙所有的生产设备行使抵押权,故D项表述错误。4、以共同故意形成的时间为标准,共同犯罪可分为()A、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B、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C、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D、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以共同故意形成的时间为标准,共同犯罪可分为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是指各共同犯罪人在着手实行犯罪前就已经形成共同故意的共同犯罪。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指各共同犯罪人的共同故意在着手实行过程中才形成的共同犯罪。B项正确。5、药店营业员李某与王某有仇。某Eli某的妻子到药店买药为王某治病,李某将一包砒霜混在药中交给王某的妻子。后李某后悔,于第二天到王家欲取回砒霜,而王某谎称已服完。李某见王某没有什么异常,就没有将真相告诉王某。几天后,王某因服用李某提供的砒霜而死亡。李某的行为属于()。A、犯罪既遂B、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犯罪预备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李某虽然采取了制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动,但未能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因此,李某的行为不能成立犯罪中止,而是犯罪既遂。故选A项。6、安某虐待其10岁的继女王某达3年之久。某日,安又因琐事痛打王,王稍有反抗,安即拿起一根铁条向王眼睛刺去,当场将王右眼扎瞎。对安的行为应定性为()。A、虐待罪B、故意伤害罪C、虐待致人重伤D、虐待罪和故意伤害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安某虐待其10岁的继女王某达3年之久的行为本身已经构成虐待罪。安某将王某眼睛刺瞎,是故意伤害致人重伤,已经超出了虐待罪构成要件辖制的范围,单独成立故意伤害罪。至于C项中按照虐待致人重伤处理也不适当。因为虐待致人重伤是指在虐待过程中过失致人重伤的情形,不包括故意致人重伤的情形。故选D项。7、刘某父亲病重,刘某担心其继母分得父亲遗产,于是买了一盒阿胶用毒药浸泡,意图杀害继母。刘某将阿胶交给继母数日后,心生悔意,于是打电话告诉继母事情真相。继母告诉刘某说,她已经发现阿胶有异,早将其丢弃,刘某的行为属于()A、犯罪既遂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不构成犯罪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犯罪的终局状态,具有不可逆性。继母将有毒的阿胶扔掉,刘某已经构成犯罪未遂,不能再成立中止。8、甲骑自行车逆行,在一个十字路口加速闯红灯,将正常过路口的老人乙撞倒。老人摔伤加上惊吓过度,送往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甲的行为()A、不构成犯罪,只需给予民事赔偿B、构成危险驾驶罪C、构成交通肇事罪D、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此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交通肇事罪侵犯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一般是指使用电车、汽车、船只等交通工具,发生重大事故,危害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如果使用自行车、三轮车、人力车、畜力车、残疾人专用车等非机动车进行交通运输,发生重大事故,致人伤亡的,也可以构成本罪。本题中,甲虽然使用的是自行车,但是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致使乙死亡,甲成立交通肇事罪,C项正确。9、甲公司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向银行申请贷款,贷款发放后没有用于生产经营活动,而是肆意挥霍,致使到期不能偿还贷款。甲公司的行为()A、成立贷款诈骗罪B、成立骗取贷款罪C、成立合同诈骗罪D、成立诈骗罪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司法解释规定,单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签订、履行借款合同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符合合同诈骗罪构成要件的,应当以合同诈骗罪论处。本题中,甲公司将贷款肆意挥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利用虚假的经济合同骗取贷款,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以合同诈骗罪论处。本题选C。10、根据对标的物的支配范围的不同,物权可以分为()A、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B、动产物权和不动产物权C、主物权和从物权D、完全物权和定限物权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根据对标的物的支配范围的不同,物权可分为完全物权和定限物权。完全物权是对标的物永久全面支配的物权。定限物权是仅能在特定范围内支配标的物的物权。因此D项正确。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是对定限物权按照标的物的支配内容上的差异所作的进一步分类。根据物权客体种类的不同,物权可分为动产物权、不动产物权和权利物权。以物权有无从属性为标准,物权可分为主物权和从物权。11、下列机构中,可以担任保证人的是()A、学校B、医院C、幼儿园D、有限责任公司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担保法》第9条规定: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为保证人。因此ABC项不能担任担保人,D项可以。12、工商局局长甲明知自己弟弟的皮包生产厂大量生产仿冒国外奢侈品牌的皮包,但未依法采取措施,导致假冒皮包大量流人市场。甲的行为应认定为()A、滥用职权罪B、玩忽职守罪C、徇私枉法罪D、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是指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负有追究责任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不履行法律规定的追究职责,情节严重的行为。渎职罪中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是一般罪名,渎职罪一章的其他罪名是特别罪名,同时构成一般罪名和特别罪名的,按照法条竞合犯的处理原则,优先适用特别法条,认定为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D选项说法正确,AB选项说法错误。徇私枉法罪的主体必须是司法工作人员,即负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商局局长甲不是司法工作人员,不成立徇私枉法罪。C选项说法错误。13、我国在基于法律行为引发的物权变动上采取的立法模式是()。A、债权意思主义B、物权形式主义C、债权形式主义D、以债权形式主义为原则,以债权意思主义为例外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纵观世界各国因法律行为引发物权变动的立法模式,可以分为债权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和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三种。我国因法律行为引发物权变动的立法模式原则上采取债权形式主义,例外采用债权意思主义。故选D项。14、根据著作权取得方式的不同,著作权主体可分为()A、完整主体和部分主体B、本国主体和外国主体C、原始主体和继受主体D、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根据著作权取得方式的不同,著作权主体可分为原始主体和继受主体,C项正确。以著作权人所具有的国籍为标准,著作权主体可以分为本国主体和外国主体。根据主体享有著作权的完整程度不同,著作权主体可以分为完整主体和部分主体。15、乙女听说甲男能将10元变成100元,便将家里的2000元现金交给甲,让甲当场将2000元变成2万元。甲用红纸包着2000元钱,随后“变”来“变”去,趁机调换了红纸包,然后将调换过的红纸包交给乙,让乙2小时后再打开看。乙2小时后打开,发现红纸包内是餐巾纸。甲的行为构成何罪?()A、盗窃罪B、诈骗罪C、侵占罪D、抢夺罪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诈骗罪的本质特征“骗”,要求由于行为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致使财物所有人、保管人或持有人产生错误认识而“自愿”交付财物或处分财产。本案中乙女并没有将自己的钱处分给甲男,该钱是甲男趁乙女不注意采取调包措施得到的,性质是秘密窃取,因此构成盗窃罪。16、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可撤销合同中,当事人行使撤销权的期限是1年,超过1年的,撤销权归于消灭。该1年期间属于()。A、诉讼时效B、取得时效C、期HD、除斥期间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某种民事实体权利存在的期间。除斥期间和诉讼时效的区别是多方面的。就本题而言,当事人行使撤销权的期间是1年,这属于实体权利的存续期间,如果债权人在1年内不行使撤销权,该权利即行消灭,且该1年期间不能中止、中断和延长,所以,该期间属于除斥期间,而不是诉讼时效。故选D项。我国目前尚没有取得时效的规定。故排除B项。期日不同于诉讼时效期间,期日是指某一特定的日期。故排除C项。17、对于已为人父的精神病人,其第一顺位监护人是()A、配偶B、父母C、祖父母、外祖父母D、成年子女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民法总则》第28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依次担任监护人:(一)配偶;(二)父母;(三)子女;(四)其他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的个人或者有关组织,经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的。”18、甲在乘坐飞机的过程中将一装有锯末的黑色包装袋密封后乘机放置在飞机坐席下的隐蔽处,下飞机后对其好友乙说,某航班有炸弹,今天可能有好戏看。乙熟悉甲的胆量和脾气,知道其不可能放置真正的炸弹,但为了制造真实景象,对甲的描述作加工处理后告诉其好友丙、丁,丙、丁二人深信不疑,为引起航空部门的注意,将此信息传至网上,不料引起很大恐慌。则甲、乙、丙、丁分别构成()。A、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乙构成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丙、丁构成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B、甲、乙构成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丙、丁构成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C、甲构成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乙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丙、丁构成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D、甲构成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乙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丙、丁不构成犯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甲放置虚假的爆炸物,并不足以对公共安全造成真正威胁,因此不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也不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而构成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编造者编造之后又指使他人传播,他人明知的,则编造者应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适用罪名;他人则构成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将他人编造的恐怖信息传播,但确实不知是虚假的恐怖信息的,则不能构成本罪,构成犯罪的,应以相应他罪论处。乙明知甲的信息虚假又在此基础上编造并故意传播,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丙、丁确实不知是虚假的恐怖信息,不构成犯罪。综上,D选项正确。19、关于建设用地使用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主体仅限于法人和非法人组织B、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客体是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C、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内容不包括对土地本身的处分D、建设用地使用权不能由民事主体自行处分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建设用地使用权是指自然人、社会组织对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享有的利用该土地建造及保有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权利,具有以下特征:(1)建设用地使用权属于用益物权;(2)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主体为一切符合法定条件的自然人和社会组织;(3)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内容为在土地上建造和保有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以及对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处分如出资、转让、抵押,但不包括对土地本身的处分;(4)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客体包括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其范围包括土地表面及其上下的一定空间;(5)建设用地使用权具有排他性,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允许有两个以上内容相同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存在。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20、撤销权行使的期间为()。A、不变期间B、时效期间C、不能中断,但能延长D、约定期间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撤销权行使的期间为除斥期间,除斥期间为法定期间、不变期间。21、根据合同法规定,下列情形引起的损害赔偿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是()。A、因赠与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赠与的财产毁损、灭失的B、保管人在保管期间因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毁损、灭失的C、因第三人违约造成出卖人无法履行买卖合同造成买受人财产损失的D、当事人以缔约为借口获取他人商业秘密并不正当使用该商业秘密造成他人损失的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违约责任一般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但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合同法》第189条规定,因赠与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赠与的财产毁损、灭失的,赠与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据此,赠与人的损害赔偿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故不选A项。《合同法》第374条规定,保管期间,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毁损、灭失的,保管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保管是无偿的,保管人证明自己没有重大过失的,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据此规定前半句,保管人的损害赔偿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故不选B项。《合同法》第120条规定,当事人双方都违反合同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第121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的,应当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间的纠纷,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约定解决。可见,合同是具有相对性的,即便第三人违约造成出卖人无法履行买卖合同的,出卖人也应当向买受人承担违约责任,这正是合同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具体表现,故选C项。《合同法》第43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该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据此,该责任属于因缔约过失引起的损害赔偿责任,而缔约过失责任是以当事人有过错为构成要件的,即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故不选D项。22、尼泊尔公民甲在尼泊尔境内打猎,一枪恰好将在尼泊尔境内攀登珠峰的中国公民乙打死。关于本案说法正确的是()A、本案应由尼泊尔司法机关按照属地原则管辖,我国无管辖权B、本案应由尼泊尔司法机关按照属人原则管辖,我国无管辖权C、我国法院可以根据保护原则行使管辖权D、我国法院可以根据普遍管辖原则行使管辖权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保护原则是指外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国家或公民犯罪,且按照中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我国刑法,但按照犯罪地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23、下列选项中属于对象认识错误的是()A、甲误把枪支当成普通财物而盗窃B、乙、丙夜晚在某居民小区寻衅滋事,在小区保安即将追赶上之际,乙拔刀刺向保安,保安及时闪躲,结果刺死了同伴丙C、丁以为在网上窃取“游戏装备”不犯罪而为之D、戊误以为前来抓捕自己的警察是仇人李某,将其打成重伤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事实上的认识错误包括:客体错误、对象错误、手段错误、行为偏差、因果关系错误。客体错误,是指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实际侵犯的对象在法律性质上不同,属于不同的犯罪构成。甲预想盗窃普通财物,事实上发生了盗窃枪支的结果,枪支属于盗窃枪支罪的对象,其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而财物是盗窃罪的对象,其侵犯的客体是财产权。这两个对象属于不同的客体和犯罪构成,因此甲的行为属于客体错误。A选项错误。需注意,客体错误阻碍了行为人对错误的事实承担故意的罪责。行为偏差,又称打击错误,是指行为人预想打击的目标与实际打击的目标不一致。其特征在于,主观上并没有发生认识错误,仅是行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偏差,造成了预想之外的结果。乙本欲刺伤保安,但由于客观行为发生误差,而刺伤了同伴丙,属于行为偏差,B选项错误。需注意,根据“法定符合说”,若预想打击的目标与实际打击的目标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一致(即属于同一犯罪构成),行为偏差不妨碍行为人对误击的目标承担故意的罪责。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分为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法律上的认识错误表现为三种情形:(1)假想非罪,行为被法律规定为犯罪,而行为人误认为不是犯罪。(2)假想犯罪,行为并没有规定为犯罪,而行为人误以为是犯罪。(3)行为人对自己犯罪行为的罪名和罪行轻重发生误解。丁属于法律认识错误中的假想非罪的情形,不属于对象错误,C选项错误。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行为人实际侵犯的对象在法律性质上是相同的(属于同一犯罪构成要件)。戊把警察当成了仇人,二者都是人,都属于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构成,因此属于对象错误。D选项正确。需注意,根据“法定符合说”,对象错误对行为性质没有影响。24、甲乙共谋盗窃汽车,由甲提供万能钥匙给乙,后甲担心进监狱就提出退出,乙自己偷偷配了一把万能钥匙后,将万能钥匙还给了甲,乙使用万能钥匙盗窃100多台汽车。关于本案说法正确的是()A、甲构成犯罪中止B、甲、乙二人不成立共同犯罪C、甲应认定为主犯D、甲构成盗窃罪(既遂)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共同犯罪中,共同犯罪人必须有效消除自己对共同犯罪的作用或者阻止共同犯罪既遂,才能成立犯罪中止,缺乏有效性不能认定为中止,应按照“一人既遂,全部既遂”的原则处理。不过对于甲退出的情况应当作为在共同犯罪中起作用较小的因素考虑,认定成立从犯。25、关于违约责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违约责任是一种财产性民事责任B、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采取过错责任原则C、由于第三人的原因导致当事人违约的,违约方也应承担违约责任D、违约责任可由当事人在法定范围内约定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违约责任的特征是:违约责任属于民事责任;违约责任具有相对性;违约责任是当事人不履行合同债务而产生的责任;违约责任是一种财产性民事责任;违约责任具有一定的任意性,可由当事人在法定范围内约定。据此,本题的答案为B。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第2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1.0分,共25分。)1、下列犯罪,属于纯正不作为犯的是()A、故意杀人罪B、放火罪C、抢劫罪D、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纯正不作为犯是指行为人的行为构成了法定的犯罪行为本身就是不作为的犯罪。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行为只能是不作为,所以是纯正的不作为犯,D项正确。故意杀人罪、放火罪、抢劫罪都可以以作为的方式构成,是不纯正不作为犯。2、行为人行为构成了法定的犯罪行为本身就是不作为的犯罪,这是()A、纯正不作为犯B、不纯正不作为犯C、行为犯D、结果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纯正不作为犯是指行为人行为构成了法定的犯罪行为本身就是不作为的犯罪,如遗弃罪等。其“纯正性”在于:人的行为形式与法定的犯罪行为形式是一致的,即都是不作为。A项正确。3、拐卖妇女后,又强迫被拐卖的妇女卖淫或者将被拐卖的妇女卖给他人迫使其卖淫的,应定()。A、拐卖妇女罪B、强迫卖淫罪C、拐卖妇女罪和强迫卖淫罪数罪并罚D、引诱卖淫罪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根据刑法的规定,拐卖妇女后,强迫被拐卖的妇女卖淫或者将被拐卖的妇女卖给他人迫使其卖淫的,应当按照拐卖妇女罪的加重构成定罪处罚,而不另外定强迫卖淫罪。故选A项。4、下列关于未成年刑事责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也不适用无期徒刑B、对未成年人犯不得附加剥夺政治权利C、对未成年犯判处罚金刑时,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D、对未成年犯判处罚金时,最低数额不得少于500元人民币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不适用死刑,但没有规定不得适用无期徒刑,罪行极其严重的,可以适用无期徒刑。未成年人可以判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但应当依法从轻判处。对未成年犯判处罚金时,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罚金的最低数额不得少于500元。ABC项错误,D项正确。5、甲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50万元定金后逃逸。甲的行为属于()A、法条竞合犯B、想象竞合犯C、牵连犯D、结合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法:条竞合犯指一行为同时触犯存在法条竞合关系的数个法条的犯罪形态。本题中,甲的行为既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也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这两个法条存在竞合关系,导致甲的一行为不可避免的触犯两个法条,甲的行为属于法条竞合犯,A项正确。6、乙持刀抢劫出租车司机甲,刺了甲一刀后强行抢走财物后下车逃跑。甲发动汽车追赶,在乙往前跑了100米处将其撞成重伤并夺回财物。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防卫过当B、紧急避险C、正当防卫D、事后防卫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实施侵害的人所采取的合理的防卫行为。依据特别防卫权,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乙持刀抢劫严重危及人身安全,对其采取的致其重伤的防卫行为不属于防卫过当,A选项错误。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之一在于对象不同:紧急避险损害的对象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正当防卫损害的对象只能是不法侵害人。甲是针对乙的不法侵害行为,直接对乙采取反击行为,不属于紧急避险,B选项错误。成立正当防卫需要满足五个条件:(1)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2)不法侵害正在进行;(3)防卫行为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4)防卫必须是基于保护合法权利免受不法侵害的目的;(5)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甲完全满足正当防卫的条件,成立正当防卫,C选项正确。不法侵害尚未结束,是指不法侵害行为或其导致的危害状态尚在继续中,防卫人可以用防卫手段予以制止。在财产犯罪中即使犯罪已经既遂,但犯罪人没有离开犯罪现场,被害人采取防卫行为仍可以挽回损失的,应视为不法侵害尚未结束,不属于事后防卫。D选项错误。7、下列关于犯罪停止形态的表述错误的是()。A、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的B、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区别关键在于是否着手实行犯罪C、在犯罪过程中,可以成立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D、犯罪停止形态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区别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的,而在于是否齐备了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可见,A项表述错误。是否已“着手”实行犯罪是犯罪未遂与预备犯区别的根本标志。预备犯是“准备实行犯罪”,由于遭到意志以外原因的阻止,未能开始实行犯罪。犯罪未遂是“已开始实行犯罪”。可见,B项表述正确。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故意犯罪在其产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及阶段中,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状态,包括既遂、预备、未遂、中止等各类型态。可见,C项表述正确。只有故意犯罪而且是直接故意犯罪才有犯罪停止形态问题,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不存在完成形态和未完成形态,仅仅存在罪与非罪的问题。可见,D项表述正确。8、下列选项中,不能适用减刑的是()A、管制B、拘役C、有期徒刑D、死刑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减刑是指对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因其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减刑只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包括死刑。本题选D。9、甲冒充治安联防队员“抓嫖”,正好撞到某校校长乙在嫖娼。甲要求乙缴纳高额罚款,否则就将乙嫖娼的事情公布出去。乙担心名誉受损,于是乖乖缴纳了罚款。甲的行为成立()A、招摇撞骗罪B、抢劫罪C、敲诈勒索罪D、诈骗罪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治安联防队员不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所以冒充治安联防队员的行为不成立招摇撞骗罪,A项错误。甲在“抓嫖”,索要罚款的过程中,并未当场使用暴力或者胁迫等手段,致使乙不能反抗,而是利用乙对嫖娼信息泄露的恐惧索要了罚款,因此甲成立敲诈勒索罪,而不成立抢劫罪,C项正确,B项错误。10、甲是铁路的巡道工,乙和甲存在着个人恩怨,企图想报复甲。于是在甲负责的一段铁路上,安置了个道钉,他想致使火车出轨,甲就会因此失去工作。幸亏乙的行为被及时发现,没有造成任何后果。事后根据工程师的鉴定,这个道钉存在着足以致使火车出轨的现实危险性。则乙的行为构成()。A、破坏交通工具罪B、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C、故意杀人罪D、破坏交通设施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破坏交通工具罪与破坏交通设施罪的关键区别在于行为的指向,而不是目的的指向。如果行为人行为的指向是交通设施,就应当定破坏交通设施罪,若致使交通工具毁坏,视为破坏交通设施罪的结果加重犯;如果行为人破坏的是正在使用的汽车的制动刹车装置,他行为指向的是交通工具,那么这种情况就应当定破坏交通工具罪。如果在破坏交通工具的时候,使交通设施也毁坏的,视为破坏交通工具的结果加重犯。因而本案中,乙针对的是交通设施,而不是交通工具,所以构成破坏交通设施罪。故选D项。注意:破坏交通工具罪中的破坏手段主要是破坏交通工具的关键部位。11、甲因强奸罪被判有期徒刑14年,入狱后,甲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根据刑法,对甲处理正确的是()。A、可以减刑,但不可以假释B、可以减刑,也可以假释C、不可以减刑,也不可以假释D、可以假释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假释的适用条件:(1)适用对象为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2)适用假释的犯罪分子应执行完一定期限的刑期;(3)适用假释的犯罪分子必须确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4)对于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不适用假释。故对甲,可以减刑,但不可以假释。12、以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否必须依照某种特定的形式为标准,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分为()A、单务行为和双务行为B、主行为和从行为C、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D、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单务行为与双务行为的划分标准是民事法律行为中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构成。主行为和从行为的划分标准是民事法律行为之间的相互依从关系。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的划分标准是民事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效果。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的划分标准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否必须依照某种特定的标准,D项正确。13、下列选项中,属于单务行为的是()A、赠与合同B、租赁合同C、行纪合同D、买卖合同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赠与合同,是指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的合同。赠与合同中,受赠人只有权利,没有义务,所以是单务合同,A项正确。BCD项均为双务合同。14、下列选项中,具备法人资格的是()A、个人独资公司B、普通合伙企业C、个体工商户D、股份有限公司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法人与其他非法人组织最关键的区别在于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ABC项都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出资人都需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D项有独立的财产,可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出资人只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D项具有法人资格。15、甲住在某单元小区四楼,邻居乙在他家的阳台侧面安装了一个空调散热器。入夏以来,乙家一开空调,散热器就向甲家卧室的窗户方向吹来热风,使得甲家大热天不敢开窗。对此,甲()。A、可以侵害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为由请求排除妨碍B、负有容忍义务C、可以侵害相邻不可量物侵害防免关系为由请求排除妨碍D、可以侵害相邻通风权为由请求排除妨碍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表述的情形属于相邻关系纠纷,而不是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这是显而易见的,不选A项。甲、乙由于空调散热产生的纠纷,在性质上属于相邻通风关系。乙家因排放热风给甲家带来不便,这种生活不便并非一时之事,超出了甲能够容忍的范围。可见,选D项,不选B项。本题表述的情形并非相邻不可量物侵害防免关系。根据《物权法》第90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光、电磁波辐射等有害物质。可见,不可量物是指固体废物、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光、电磁波辐射等,本题表述的“热风”不是不可量物,故不选C项。16、甲将房屋出租给乙,租期为3年。房屋出租1年后,甲欲卖该房屋给丙并通知乙,乙表示不买。甲便将该房屋卖给了丙,并办理了房屋过户手续。则丙对乙提出的下列请求能够成立的是()。A、请求立即腾出房屋B、请求提高房屋租金C、请求缩短房屋租期D、请求向自己交付租金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合同法》第229条规定,租赁物在租赁期间发生所有权变动的,不影响租赁合同的效力;第230条规定,出租人出卖租赁房屋的,应当在出卖之前的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人,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购买的权利。本题中,甲、乙之间的租赁合同不因房屋所有权的变动而失效,甲、丙之间的买卖合同也未妨碍乙的优先购买权,但因该房屋所有权变动,使得丙成为该房屋的所有权人,因此应当向丙交纳租金。可见,选D项。17、以下关于死亡宣告被撤销的法律后果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被宣告死亡人与配偶的夫妻关系自行恢复B、被宣告死亡人有权要求分得其财产的人返还其财产,但原物已被第三人合法取得的,第三人可不予退还C、被宣告死亡人在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D、如果被宣告死亡人的子女被他人收养,则收养关系无效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被宣告死亡的人与配偶的婚姻关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灭。死亡宣告被人民法院撤销时,其配偶尚未再婚的,夫妻关系从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其配偶再婚以及再婚后又离婚或者再婚后配偶又死亡的,则不得认定夫妻关系自行恢复。可见,A项表述错误。被宣告死亡和自然死亡的时间不一致的,被宣告死亡所引起的法律后果应当有效,其自然死亡前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与被宣告死亡引起的法律后果相抵触的,则以其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为准。可见,C项表述错误。被宣告死亡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养,被宣告死亡的人在死亡宣告被撤销后,仅以未经本人同意而主张收养关系无效的,一般不应准许,但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同意的除外。可见,D项表述错误。被撤销死亡宣告的人请求返还财产,其原物已被第三人合法取得的,第三人可不予返还。但依继承法取得原物的公民或者组织,应当返还原物或者给予适当补偿。占有人返还原物时,为管理财产所支付的费用,可以请求补偿。可见,B项表述正确。18、关于相邻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不动产所有权才涉及相邻关系B、相邻关系中的权利主体只能是不动产的使用人C、相邻关系可以在任意不动产的权利人之间设立D、相邻关系由毗邻不动产的权利人协议产生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相邻关系,是指相互毗邻的不动产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因对不动产行使所有权或使用权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包括如下特征:19、债权在性质上属于()。A、对世权B、支配权C、形成权D、请求权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债权在性质上属于请求权、对人权,而不是支配权、对世权。20、(2015年真题)某公安局官方微博公布了演员甲因容留他人吸毒被抓的消息,一知名记者在其博客上转载该消息,并上传了甲与艺人乙、丙一起赌博的照片。该记者的行为()。A、侵害了甲的隐私权B、侵害了乙、丙的肖像权C、侵害了乙、丙的隐私权D、不构成侵权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该记者的行为并未侵害甲、乙、丙的隐私权,因为为了揭露社会不良现象,必要时可以涉及某些个人的隐私,这不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可见,不选A、C项。该记者的行为并未侵害乙、丙的肖像权,因为该记者上传甲与乙、丙赌博的照片并不以营利为目的。可见,不选B项。该记者的行为不构成侵权,故选D项。21、丧偶女婿可以作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的条件是()。A、没有再婚B、尽了主要赡养义务C、尽了赡养义务D、其子女是否丧失代位继承权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22、甲投毒杀姚某,姚某呕吐不止,甲又觉得姚某可怜,送姚某到医院,医生鉴定甲的毒药不纯,不会致命,吐一会就会康复。甲的行为属于()A、犯罪既遂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犯罪预备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只要是犯罪分子认为自己能够把犯罪进行到底而自动停止犯罪行为,或者自动有效地阻止犯罪结果发生,都认为具备自动性。认定犯罪中止应注意:在犯罪实际上不可能进行到底而犯罪人自认为能够把犯罪进行到底的情况下,犯罪人自动停止犯罪,或者自动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可以成立犯罪中止。在犯罪实际上能够进行到底而犯罪人认为遭遇客观障碍不可能进行到底的情况下,犯罪人撤离犯罪,不成立犯罪中止。23、甲从2000年1月1日将乙非法拘禁至2000年5月1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甲非法拘禁罪的追诉时效从2000年1月1日起算B、乙在2000年1月1日至2000年5月1日期间均可进行正当防卫C、若丙于2000年4月20日起帮助甲看守乙,则甲和丙不是共同犯罪D、如果2000年3月1日颁布了一个新法律,对非法拘禁的处罚重于旧法律,则对甲的行为不能适用新法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继续犯和连续犯的追诉时效不是从犯罪成立之日起计算,而是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A选项错误。继续犯既遂后不法侵害仍然正在进行,所以在不法侵害结束前都允许正当防卫,B选项正确。继续犯犯罪继续期间,其他人加入的可以成立共犯,C选项错误。犯罪行为继续到新法生效之后的,直接适用新法,D选项错误。24、下列关于民事法律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A、担保物权关系属于财产法律关系B、人身法律关系与人的物质利益不发生联系C、民事法律关系的保障措施具有补偿性D、国家也可以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人身法律关系不具有直接的物质利益的内容,但这并不是说人身法律关系与人的物质利益不发生联系。比如,名誉权就可能给权利人带来一定的物质利益,反之,如果名誉权受到侵害,也可能给权利人造成财产损害。25、甲在地铁站台候车时,发现一个小偷正在偷乙的钱包,甲当场喝止。小偷逃跑时用刀将甲手臂划伤。地铁站巡警和管理人员追赶,但未能将小偷抓获。后经多方搜寻,也未能将小偷抓捕归案。关于甲医药费的承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应只由乙给予适当补偿B、应只由地铁运营公司给予适当补偿C、应由乙和地铁运营公司共同给予适当补偿D、应由小偷赔偿,但无法找到小偷,只能甲自担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侵权责任法》第23条规定:因防止、制止他人民事权益被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责任。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责任,被侵权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此本题选A。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第3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1.0分,共25分。)1、关于罪数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冒充警察招摇撞骗,骗取他人财物的,适用特别法条以招摇撞骗罪论处B、冒充警察实施抢劫,同时构成抢劫罪与招摇撞骗罪,属于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论处C、冒充军人进行诈骗,同时构成诈骗罪与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的,从一重罪论处D、冒充军人劫持航空器的,成立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与劫持航空器罪,实行数罪并罚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法条竞合与法条竞合犯,第二节中的想象竞合犯、结果加重犯。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诈骗,同时构成诈骗罪和招摇撞骗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A选项错误。按照《刑法》的有关规定,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按照抢劫罪加重处罚。B选项错误。D选项属于想象竞合犯。想象竞合犯是实际上的一罪,对其采取“从一重罪处罚”的原则。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C。2、下列关于危害国家安全罪的刑罚裁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B、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C、均可以判处死刑D、均不可以判处死刑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概念和共同特征。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刑法》第113条规定:“本章上述危害国家安全罪行中,除第一百零三条第二款、第一百零五条、第一百零七条、第一百零九条外,对国家和人民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的,可以判处死刑。”故C选项、D选项错误。3、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孟某在审理一起劫持火车案件过程中,将劫持汽车罪中的“汽车”解释为包含火车。孟某的解释属于()A、扩大解释B、司法解释C、类推解释D、立法解释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扩大解释,是指刑法条文的字面通常含义比刑法的真实含义窄,于是将其字面含义加以扩张,使其符合刑法真实含义。类推解释,是指需要判断的具体事实与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基本相似时,将后者的法律效果适用于前者。火车与汽车属于并列关系,完全不在汽车词义所包含范围之内,不属于扩大解释,而是类推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解释是司法解释,但具体至某一法官的解释则为学理解释。立法解释即刑法的立法机关对刑法条文的解释,我国立法解释的主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4、犯罪同类客体最显著的作用是()A、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根据B、构建刑法分则体系的根据C、确立具体犯罪构成的依据D、区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根据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它说明的是某一类犯罪所侵犯的法益的共同特征,其体现的是某些犯罪的共同属性,是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基础。研究同类客体最主要的意义是为构建刑法分则体系奠定理论基础。B选项说法正确。同类客体虽然对区分此罪与彼罪有一定意义,但罪名之间的区分还要根据直接客体、主体、客观方面、主观方面。A选项说法错误。犯罪构成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四者缺一不可,C选项说法错误。故意和过失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主观方面的认识和意志因素有所不同,而与犯罪客体之间没有必然联系。D选项说法错误。5、贾某在商场金店发现柜台内放有一条重12克、价值1600元的纯金项链,与自己所戴的镀金项链样式相同。贾某以挑选金项链为名,趁售货员不注意,用自己的镀金项链调换了上述纯金项链。贾某的行为构成()。A、盗窃罪B、诈骗罪C、诈骗罪与盗窃罪的想象竞合犯D、诈骗罪与盗窃罪二罪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盗窃罪和诈骗罪区分的关键是:被害人是否自愿交付财物。如果合法占有人虽然受骗,但是并没有作出处分其财产的错误的意思表示,行为人是采用秘密窃取的方式获得财物,则仍然构成盗窃罪;如果财物的合法占有人基于错误的认识和判断而“自愿”地将财物交给犯罪分子,认定为诈骗罪。故选A项。6、吴某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在2年考验期内,吴某经常违反监规,拒绝教育改造,没有悔改表现,但没有犯新罪。2年过后,对吴某应当如何处理?()A、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B、减为15年有期徒刑C、减为无期徒刑D、延长考验期限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根据《刑法》第50条的规定,对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两年期满以后,即减为无期徒刑,至于其是否有悔改表现,不在考虑之列。7、关于侮辱罪与诽谤罪的论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为寻求刺激在车站扒光妇女衣服,引起他人围观的,触犯强制猥亵罪、强制侮辱妇女罪,未触犯侮辱罪B、为报复妇女,在大街上边打妇女边骂“狐狸精”,情节严重的,应以侮辱罪论处,不以诽谤罪论处C、捏造他人强奸妇女的犯罪事实,向公安局和媒体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触犯诬告陷害罪,未触犯诽谤罪D、侮辱罪、诽谤罪属于亲告罪,未经当事人告诉,一律不得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侮辱罪、诽谤罪。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败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诽谤罪是指捏造并公开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人格与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A选项中,为寻求刺激在车站扒光妇女衣服,引起他人围观的,既符合强制猥亵罪、强制侮辱妇女罪的成立要件,也符合侮辱罪的成立要件。属于想象竞合犯关系,应从一重罪处罚。A选项错误。B选项中,边打妇女边骂“狐狸精”,并没有捏造具体的事实,因而不构成诽谤罪,情节严重的,构成侮辱罪。C选项中,捏造他人强奸妇女的犯罪事实,向公安局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构成诬告陷害罪;捏造他人强奸妇女的犯罪事实,向媒体告发,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C选项错误。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侮辱罪、诽谤罪属于相对的亲告罪,通常情况下,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B。8、甲投毒杀姚某,姚某呕吐不止,甲又觉得姚某可怜,送姚某到医院,医生鉴定甲的毒药不纯,不会致命,吐一会就会康复。甲的行为属于()A、犯罪既遂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犯罪预备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只要是犯罪分子认为自己能够把犯罪进行到底而自动停止犯罪行为,或者自动有效地阻止犯罪结果发生,都认为具备自动性。认定犯罪中止应注意:在犯罪实际上不可能进行到底而犯罪人自认为能够把犯罪进行到底的情况下,犯罪人自动停止犯罪,或者自动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可以成立犯罪中止。在犯罪实际上能够进行到底而犯罪人认为遭遇客观障碍不可能进行到底的情况下,犯罪人撤离犯罪,不成立犯罪中止。9、下列犯罪分子中,应当认定为从犯的是()A、实行犯B、帮助犯C、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D、聚众犯罪的首要分子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实行犯根据其起的作用大小可以分为主犯和从犯,A选项错误。对共同犯罪人,按照分工可以分为实行犯、帮助犯、教唆犯,帮助犯均是从犯,B选项正确。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都是主犯,C选项错误。聚众犯罪的首要分子有两种情况:(1)如果聚众犯罪中聚众者只有一个人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共同犯罪,无所谓主犯,更没有从犯。(2)如果聚众者为二人以上,则构成共同犯罪,此时要根据行为人作用大小认定主犯,当聚众者都起主要作用时,皆为主犯;当聚众者的作用有主次之分时,则起主要作用者为主犯。D选项错误。10、甲为外交部官员,在履行公务出访其他国家时接受对方赠送的礼品,价值超过50万元,甲将礼品占为己有。甲的行为构成()。A、侵占罪B、受贿罪C、贪污罪D、职务侵占罪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根据《刑法》第394条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或者对外交往中接受礼物,依照国家规定应当交公而不交公,数额较大的,依照本法第382条、第38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故应当选C项。对于刑法中的特别规定应当特别加以注意。类似的法条有《刑法》第183条、第350条、第362条等。11、甲于1984年3月5日(农历二月初三)出生,到下列哪一个时间才算已满14届岁?()A、1998年3月5日B、1998年3月6日C、1998年农历二月初三D、1998年农历二月初六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计算期限以公历为准。所以应当排除C项和D项。同时,已满周岁,必须在其生日的第二天开始起算。故选B项。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收受请托人提供的干股的,如果进行了股权转让登记,所分红利计入受贿数额B、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收受请托人提供的干股的,如果股份未实际转让,以股份分红名义获取利益的,实际获利数额应当认定为受贿数额C、国家工作人员根据商品经营者事先设定的各种优惠交易条件,以优惠价格购买商品的,应认定为受贿D、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请托人财物后即构成既遂,即使及时退还或者上交的,也应认定为受贿罪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收受请托人提供的干股的,是受贿。如果股权已经转让的,那么红利应当视为受贿数额的孳息,不作为受贿数额处理;如果股权没有转让的,那么红利应当作为受贿数额。故应当选B项,而排除A项。商品经营者事先设定的各种优惠交易条件,是面向公众的,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该条件进行交易,国家工作人员根据该条件进行交易,并不是权钱交易行为,所以不能认定为受贿。故应当排除C项。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请托人财物后及时退还或者上交的,说明国家工作人员主观上没有受贿的故意,所以不构成受贿罪。故排除D项。13、甲、乙二人系某厂锅炉工。一天,甲的朋友多次打电话催其赴约,但离交班时间还有15分钟。甲心想,乙一直以来都是提前15分钟左右来接班,今天也快来了。于是,在乙到来之前,甲就离开了岗位。恰巧乙这天也有要事。乙心想,平时都是我去后甲才离开,今天迟去15分钟左右,甲不会有什么意见的。于是,乙过了正常交接班时间15分钟左右才赶到岗位。结果,由于无人看管,致使锅炉发生爆炸,损失惨重。甲、乙的行为()。A、属共同犯罪B、属意外事件C、各自构成故意犯罪D、应按照甲、乙所犯的罪分别处罚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甲、乙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都是持过失的心理态度,而不是故意的心理态度,所以不可能构成共同犯罪。我国《刑法》第25条第2款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所以,应当选择D项。14、李某为了牟利,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私自复制了若干部影视作品VCD进行销售,销售金额为11万元,其中纯利润6万元。李某的行为构成()A、销售侵权复制品B、侵犯著作权罪C、非法经营罪D、扰乱市场秩序罪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侵犯著作权罪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侵犯他人著作权,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李某主观上具有营利的目的,侵犯他人著作权的非法所得数额较大,符合侵犯著作权罪的构成要件。15、下列关于犯罪客体的表述,正确的是()。A、我国刑法典的分则体系是依据犯罪的一般客体为标准而进行分类的B、犯罪直接客体就是犯罪行为直接指向的人或物C、任何犯罪都必须有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D、一个犯罪可以同时侵犯数个直接客体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我国刑法分则按照同类客体把所有的犯罪分为10大类,并以此为基础构筑刑法分则体系。可见,A项表述错误。B项表述混淆了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是错误的。任何犯罪都必须有犯罪客体,但未必有犯罪对象,如脱逃罪,没有犯罪对象,但有犯罪客体。可见,C项表示错误。一个犯罪可以同时侵犯数个直接客体,例如,以暴力抢劫他人财物的,不仅侵害财产权还侵害人身权,就属于复杂客体的犯罪。可见,D项表述正确。16、下列哪种解释属于有权解释()。A、司法解释B、学理解释C、论理解释D、文理解释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刑法的解释以解释的效力为标准,划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其中,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为有权解释,学理解释为无权解释。17、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为()。A、原判刑罚的1/2B、没有执行完成的刑期C、10年D、以上选项都不对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又犯新罪的并罚,如果判有期徒刑的,采用()。A、先并后减法B、先减后并法C、吸收法D、并科法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又犯新罪的,并罚的原则是先减后并。19、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是()。A、危害人民B、造成恶果C、应受刑罚惩罚D、违反道德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关于作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从表现形式看,作为是积极的身体动作B、从违反法律规范的性质看,作为直接违反了禁止性的刑法规范C、就数量而言,作为犯的数量不如不作为犯的数量多D、作为与不作为是危害行为的两种表现形式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危害行为,可以划分为作为与不作为两种形式。作为,是指积极的行为,即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活动实施某种被刑法禁止的行为。从表现形式看,作为是积极的身体动作。从违反法律规范的性质看,作为直接违反了禁止性的罪刑规范。由于刑法规范绝大多数都是禁止性规范,所以,作为是最常见的危害行为,其数量要远远多于不作为。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2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继续犯只能由作为的方式构成B、行为人在同一机会以性质相同的数个举动不断地完成一个犯罪行为的是继续犯C、成立想象竞合犯的前提条件是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行为D、成立结果加重犯的前提是基本犯罪构成中的基本犯必须是结果犯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继续犯既可以由作为方式构成,如非法拘禁中的非法拘禁,就是作为;也可以由不作为方式构成,如遗弃罪的遗弃,即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就是不作为。可见,A项表述错误。在同一机会以性质相同的数个举动不断地完成一个犯罪行为的犯罪形态是接续犯,例如.行为人意图杀死被害人,每次下少量毒药.经多次下毒后致被害人死亡。这种情况的杀人就是接续犯。接续犯和继续犯的主要区别在于:接续犯是数个相同的举动组成一个犯罪行为,但没有犯罪行为和不法状态同时继续;而继续犯则是犯罪行为和不法状态同时处于持续之中。可见,B项表述错误。构成想象竞合犯的前提条件是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行为,如果是实施了数个行为,则不可能构成想象竞合犯。可见,C项表述正确。成立结果加重犯的前提条件是实施了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至于基本犯罪构成中的基本犯是否是结果犯,不影响结果加重犯的成立。例如,非法拘禁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基本犯就不是结果犯。可见,D项表述错误。22、王某与一女子有染,其妻甲生怨。某日,甲将毒药拌入菜中意图杀王某。因久等未归且又惧怕法律制裁,甲遂打消杀人恶念,将菜倒掉。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犯罪预备B、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犯罪中止的成立,要求具有自动性和有效性。“自动性”要求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这是犯罪中止与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在主观上的区分标志。“有效性”要求必须没有发生行为人原本所希望或者放任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犯罪结果(侵害结果)。行为人虽然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采取措施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但仍然发生了行为人原本希望或者放任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犯罪结果,就不成立犯罪中止。本案中,妻子甲基于自己的自愿放弃了杀人行为,将菜倒掉,避免了死亡结果的发生,具有有效性,符合犯罪中止的基本条件。实行行为,必须是对法益具有紧迫的危险性的行为。就投毒这一杀人方式而言,只有将毒药端给对方服用,才是故意杀人罪的着手,即实行行为。而在端毒药之前的阶段,尚处于预备阶段,只是故意杀人罪的预备行为。本案中行为人甲的行为,应认定在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需要强调的是,由于行为人的中止行为没有造成任何损害,因此,根据《刑法》第24条第2款的规定,对甲应当免除处罚。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23、药店营业员甲与乙有仇。某日乙之妻到药店买药为乙治病,甲将一包砒霜混在药中交给乙妻。后甲后悔,于第二天到乙家欲取回砒霜,而乙谎称已服完。甲见乙没有什么异常,就没有将真相告诉乙。几天后,乙因服用甲提供的砒霜而死亡。甲的行为属于()A、犯罪中止B、犯罪既遂C、犯罪未遂D、犯罪预备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犯罪中止的成立,要求具有客观真正的有效性。行为人为防止结果的发生虽然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最终结果依然发生了的,不是犯罪中止,而是犯罪既遂。本题就是这种情况。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24、甲犯放火罪应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此时人民法院对甲还可以适用的附加刑是()A、罚金B、剥夺政治权利C、没收财产D、赔偿经济损失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根据《刑法》第56条第1款的规定,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于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25、关于刑讯逼供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本罪的主体是司法工作人员B、本罪的行为方式只能是暴力C、本罪的行为方式可以是非暴力D、实施本罪行为,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刑讯逼供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刑讯方法必须是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所谓肉刑,是指对被害人的肉体施行暴力,如吊打、捆绑、殴打以及其他折磨肉体的方法。所谓变相肉刑,一般是指对被害人使用非暴力的摧残和折磨,如冻、饿、烤、晒等。二者不存在实质区别,无论是使用肉刑还是变相肉刑,均可成立本罪。可见,本罪的行为方式,不一定都是暴力的。因此,B项的表述是错误的,当选。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第4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1.0分,共25分。)1、被告人张某和廉某打架,张对廉怀恨在心,决定绑架廉的小孩。一天中午,张隐藏在廉的家门口,看到孩子出来,他跑过去捂住小孩的嘴,要把孩子抱走,小孩拼命挣扎,惊动了在家的廉某,廉某冲上去和张某厮打起来,张在厮打中刺了廉一刀,致廉某当场死亡。张某逃跑至济南,因无以谋生,一天在某商店门口偷盗一辆自行车,被管理人员发现,当场被抓获。对张某的行为应如何处理?()A、以绑架罪和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B、以绑架勒索罪和故意伤害罪、盗窃罪数罪并罚C、以绑架罪、过失伤害罪数罪并罚D、以绑架罪、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张某利用暴力强行劫持廉某的小孩,以此来报复廉某或者要求廉某就范,不属于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但属于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情形,应该认定为绑架罪;在实施绑架的过程中,张某厮打中刺死廉某,属于间接故意的杀人行为,应该认定为故意杀人罪;张某盗窃自行车属于未遂,情节比较轻,不认定为犯罪。因此,对于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进行数罪并罚。2、某住宅突发大火,甲急忙逃跑,跑到楼下想起自己的孩子还在屋子里睡觉,但火势太大甲无法返回,最终导致孩子死亡。甲的行为()A、构成失火罪B、构成遗弃罪C、构成故意杀人罪D、不构成犯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是不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不作为犯罪需要具备以下条件: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的义务;行为人能够履行义务;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结果。甲虽然有作为的义务,并且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了危害后果,但由于火势太大,甲没有作为的能力,所以甲不构成不作为的犯罪。并且,甲也没有实施作为的行为,所以本题选择D,甲不构成犯罪。3、下列哪一选项的行为应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论处A、甲用受贿所得1000万元购买了一处别墅B、乙明知是他人用于抢劫的汽车而更改车身颜色C、丙与抢劫犯事前通谋后代为销售抢劫财物D、丁明知是他人盗窃的汽车而为其提供伪造的机动车来历凭证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是指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受贿后使用受贿所得的行为属于事后不可罚的行为,仅以受贿罪论处即可。A选项中,甲不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A选项错误。B选项乙的行为成立抢劫罪的共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与盗窃、抢劫、诈骗、抢夺机动车相关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条的规定,实施本解释第1条、第2条、第3条第1款或者第3款规定的行为,事前与盗窃、抢劫、诈骗、抢夺机动车的犯罪分子通谋的,以盗窃罪、抢劫罪、诈骗罪、抢夺罪的共犯论处。因此,C选项中,丙的行为应成立抢劫罪的共犯。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与盗窃、抢劫、诈骗、抢夺机动车相关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六)项的规定,明知是盗窃、抢劫、诈骗、抢夺的机动车,而为其提供或者出售伪造、变造的机动车来历凭证、整车合格证、号牌以及有关机动车的其他证明和凭证的,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定罪。D选项正确。故本题选D。4、下列关于立功的说法,错误的有()。A、犯罪分子被羁押后与律师、亲友会见过程中违反监管规定,获取他人犯罪线索并“检举揭发”的,不能认定为有立功表现B、犯罪分子从负有查办犯罪、监管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处获取的他人犯罪线索予以检举揭发的,不能认定为有立功表现C、犯罪分子亲友为使犯罪分子“立功”,向司法机关提供他人犯罪线索、协助抓捕犯罪嫌疑人的,可以认定为犯罪分子有立功表现D、犯罪分子将其本人在以往查办犯罪的职务活动中掌握的他人犯罪线索,予以检举揭发的,不能认定为有立功表现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立功是对社会有贡献的行为,其本身应当具有正当性。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线索从而检举他人的,不具有社会正当性,而不能认定为立功。故应当排除A项和B项。立功应当是犯罪分子自己的行为,而不能是他人的行为,故选C项。D项中,犯罪分子获取的线索是其通过职务行为获得的,其本身就有告知相关组织的义务,如果因此而获得从轻处罚的机会,会造成极大的不公平。故应当排除D项。5、王某因倒卖外汇于。1995年9月被法院以投机倒把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1997年刑法修订并生效后,王某提出申诉,理由是现行刑法无此罪名,要求改判无罪。则法院应当()。A、撤销原判,改判无罪B、释放并给予国家赔偿C、驳回申诉,维持原判D、考虑到王某已服刑2年,改判为有期徒刑2年并予释放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在新刑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所以王某的申诉不成立,法院应当驳回申诉,维持原判。故选C项。6、关于假释,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甲系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即便其在假释考验期内再犯新罪,也不构成累犯B、乙系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对乙不能假释C、丙因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缓刑考验期满后,发现丙在缓刑考验期内的第7个月犯有抢劫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8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9年。丙服刑6年时,因有悔罪表现而被裁定假释D、丁犯抢劫罪被判有期徒刑9年,犯寻衅滋事罪被判有期徒刑5年,数罪并罚后,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3年,对丁可以假释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累犯、第十一章第一节中的假释的条件。累犯,是指因犯罪而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于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罪犯。甲系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再犯新罪,由于刑罚并未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不可能构成累犯。A选项正确。假释对象的限制条件为: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而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不在此限。B选项错误。C选项、D选项未超过10年,也不构成累犯,可以构成假释。C选项、D选项正确。故本题选B。7、刑事责任是指A、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律规定,根据犯罪行为以及其他能说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事实,强制犯罪人负担的法律责任B、依照刑事法律规定,行为人实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为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C、指犯罪人因实施刑法禁止的行为而应承担的、代表国家的司法机关依照刑事法律对其犯罪行为及其本人的否定性评价和谴责D、指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所应承受的、代表国家的司法机关根据刑事法律对该行为所作的否定评价和对行为人进行谴责的责任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八章第一节中的刑事责任的概念与特征。刑事责任是刑法中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在中外刑法理论中,有如下观点:法律责任说;法律后果说;否定评价说(责难说、谴责说);刑事义务说;刑事负担说。上述各说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刑事责任的特征和主要内容,但从表述的科学性来看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我们认为,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所应承受的、代表国家的司法机关根据刑事法律对该行为所作的否定评价和对行为人进行谴责的责任。故本题选D。8、行为人甲看到股票交易所的椅子上坐着乙和丙,他们面前放着一个手提包,乙在睡觉,丙在看交易信息。甲以为手提包是乙的,遂上前将手提包拿走,被丙发现。手提包实际上是丙的,丙害怕被甲报复,看着手提包被甲拿走而没有喊叫。甲的行为构成()。A、盗窃罪B、诈骗罪C、抢夺罪D、侵占罪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只要行为人本人认为自己是在秘密窃取他人财物,即构成盗窃罪,而不管客观上他的行为是否被他人发现。故本题应当选A项。9、我国刑法理论上关于犯罪既遂的判断标准是A、结果说B、目的说C、构成要件(齐备)说D、结果说和目的说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犯罪既遂的概念和标准。理论上关于犯罪既遂的判断标准不一,有如下观点:(1)结果说,认为犯罪既遂是指故意犯罪的实行行为造成了刑法规定的犯罪结果。据此,故意犯罪的实行行为没有造成刑法规定犯罪结果的,属于犯罪未遂。(2)目的说,认为犯罪既遂是指故意犯罪的实行行为达到了行为人的犯罪目的。据此,故意犯罪的实行行为没有达到行为人犯罪目的的,属于犯罪未遂。(3)构成要件(齐备)说,认为犯罪既遂是指犯罪行为完全具备了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情况,据此,犯罪行为没有完全具备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属于犯罪未遂。通说采取构成要件(齐备)说。故本题选C。10、下列关于刑罚的执行机关的说法错误的是()A、管制的执行机关是社区矫正机构B、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机关是社区矫正机构C、死刑立即执行的执行机关是法院D、拘役的执行机关是公安机关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公安机关负责执行剥夺政治权利、拘役、驱逐出境;社区矫正机关执行管制;监狱负责执行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缓期2年执行;法院负责执行罚金、没收财产、死刑立即执行。11、下列关于刑法时效制度的内容,我国刑法没有规定的是()A、追诉时效B、行刑时效C、追诉时效的延长D、追诉时效的中断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行刑时效是指法律规定对判处刑罚的犯罪分子执行刑罚的有效期限。判处刑罚而未执行,超过法定执行期限,刑罚就不得再执行。我国刑法没有规定行刑时效制度。12、甲将邻居交售粮站的稻米淋洒农药,取出部分作饵料,毒死麻雀后售与饭馆,非法获利5000元。关于甲行为的定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B、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盗窃罪C、仅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D、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和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四章第二节中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投放危险物质罪。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故意针对不特定的多数人或者重大公私财产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使用与放火、爆炸、决水、投放危险物质方法的危险性相当的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甲将毒死麻雀售与饭馆,构成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甲将邻居交售粮站的稻米淋洒农药,此行为危害了公共安全,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故本题选D。13、甲将史某骗至阳台后,将阳台门从外面锁上,拿走史的手机和钱包,史眼睁睁看着却无法反抗。甲的行为是()A、盗窃罪B、抢劫罪C、诈骗罪D、抢夺罪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甲某以非法占有的目的,排除他人反抗能力取得财物,完全符合抢劫罪的行为模式,是抢劫罪。14、大学生甲为获得公务员面试高分,送给面试官乙(某机关领导)2瓶高档白酒,乙拒绝。次日,甲再次到乙家,偷偷将一块价值1万元的金币放在茶几上离开。乙不知情。保姆以为乙知道此事,将金币放入乙的柜子。对于本案,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甲的行为成立行贿罪B、乙的行为不构成受贿罪C、认定甲构成行贿罪与乙不构成受贿罪不矛盾D、保姆的行为成立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九章第二节中的行贿罪、受贿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行为,或者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利用该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原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