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预测卷二(新高考新结构版)(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预测卷二(新高考新结构版)(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预测卷二(新高考新结构版)(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预测卷二(新高考新结构版)(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预测卷二(新高考新结构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预测密卷二卷新高考新结构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班级:___________考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大约在距今五千年前,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国家文明阶段。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

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都距今约五千年。我们常说

中华五千年文明,那代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形象是什么呢?文献记载的夏代大禹治水

距今约4100年,再往前是''三皇五帝”的传说。而良渚的发掘,印证了中华五千年文

明的存在。

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良渚古城城址区的选址具有明确的规划思想,古城规划

于三个山体之间大体居中的位置,也就是东苕溪流域中游和上游交界的地方。沿着东

苕溪顺流而下,至太湖约60千米。以今天的视角看,东边的嘉兴、上海,北边的无

锡、苏州,都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区,属于今天的长三角。这与今天当地文明的发展有

着非常重要的关联。

良渚时期,社会等级分化已相当显著。按照现有的墓葬资料,起码可以分为四个

等级。第一个等级是反山、瑶山这样的高级墓葬,墓坑大而深,有一重或两重的棺椁

葬具。随葬品除鼎、豆、罐、缸等基本陶器组合外,以玉礼器为主,主栗有琮、璧、

钺、璜、冠状饰、三叉形器、锥形器等标志君权的物件。第二个等级是聚落里的少数

贵族,在随葬玉礼器的同时,还常常随葬有石犁、石铸、石镰、耘田器等生产工具。

这表明这些墓主人作为首领、巫师的同时,仍旧是氏族的一员,从事生产劳动。第三

个等级是良渚社会的基础大众阶层,良渚社会是非常安定的社会,普通老百姓的随葬

品主要有鼎、豆、罐、壶等陶器,以及石钺、石镰、耘田器、石铸等生产工具,约半

数墓葬随葬有管、珠、坠等小件玉器。第四等级则是指一些无任何随葬品的墓,其可

能从属于某一墓主,这些墓葬数量少,虽然不构成明确的等级阶层,但他们的地位却

显然是更为低下的,可能是殉葬者。

良渚是稻作农业,稻田很发达。其一,很多良渚的石制工具,如跟稻作农业有关

的石镰刀已经非常规范,跟今天没什么两样;其二,良渚很多的遗址里都有石犁,由

此推断当时应该是犁耕农业,这是农业一个很大的进步;其三,2010年,良渚的稻田

首次被发现,面积非常大,占地80多亩。田展是用红土铺的,田块有20多米宽、100

多米长,跟犁是配套的。

在良渚,陶器生产很发达,以鼎、豆、双鼻壶、圈足罐、尊、蹙、袋足鬻、大口

缸等为主要组合。种类繁多、样式好看的陶器,标志着生活的复杂化。而且良渚的很

多陶器上有刻画符号,经统计发现有600多个不同的符号。目前,我们认为,这些符

号是字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还没有办法释读,我们可以叫它原始文字或表意符号。

也有一些刻画的动物纹是装饰性符号。

良渚文化的漆器艺术,则是良渚文明发达的另一个标志。漆器艺术以红黑相间的

图案为主要风格,这种对红黑艺术风格的崇尚一直延续到汉代。除糅漆工艺外,良渚

文化的木胎漆器工艺已经十分成熟。木胎漆器的装饰手法有纯红色,有的在红色底子

上画黑彩的图案,也有的在红色图案中镶嵌玉片。从发掘出土的有限资料中,我们可

以领略到良渚人绚丽多彩的漆器艺术,也了解到当时贵族生活的高级与讲究。

玉器,是良渚文化最为重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代表,反映了以神权为纽带

的文明模式,主要用来祭神,并作为权力与身份的象征。玉器的主要种类有琮、璧、

钺、冠状器、三叉形器、锥形器、玉璜等。由此可见,良渚是一个高度统一的国家。

如玉冠状饰。良渚文化的神徽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表现得极为一致,反映了在这

一广大地区人们有着统一的信仰,很多玉器都是根据神像设计的,冠状饰即神的帽子

的形态。比如,良渚很多贵族会通过梳子把玉制的冠状饰戴在头上,表示他能够通

神、他的权力跟神有关。玉冠状饰有镂雕加阴刻的表现方式,大部分是没有纹饰、素

面的形态,只是做了神像羽冠的样子。

如玉钺。它象征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玉钺的把端饰是神冠对折的纵观形态,玉钺

杖的整体形式是甲骨文“钺”字的象形字,被假借为“王”字,象征权力的权杖,也

即“王权神授”。《史记》里写周武王伐商时“左杖黄钺,右秉白旄”,商王伐夏时

也是这样。王出场都会拿着钺,所以造“王”字的时候,便选了钺作为王形象的象

征。这也是中国造字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如玉琮。良渚人发明了琮,其形状为外方内圆,是祭神的主要法器。1986年,在

反山发现了玉琮王,其竖槽里刻了完整的神像,对应四面的转角四层。由此我们知

道,玉琮一层一层的设计,就是为了表现出不同的神像。

此外,良渚是一个礼治社会,人的社会地位体现在穿戴上。最高等级的男性贵族

头上会佩戴三叉形器,女性贵族则要在胸前佩戴玉璜,这反映了良渚时期的等级与礼

治。玉璧也是良渚人发明的,开始并不是必不可少的礼器,发展到后来越来越重栗,

成为祭天的礼器。与此同时,良渚人会佩戴很宽的玉手镯,胸前会戴很多条缠在一起

的管珠串饰,皮带扣是玉带钩,其服饰相当华丽。一些贵族参加礼仪性的劳动或某些

仪式时,用到的木料或骨菸的把、纺织机的纺轮等也都是玉的,被制作得非常高级。

可见,整个贵族生活与神的祭祀、神像的表达是融为一体的。

(节选自刘斌《良渚文化与中华五千年文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渚文明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

帕文明一样,都属于国家文明,都距今约五千年。

B.良渚的考古发掘发现,良渚古城规划体现了明确的建构思想,与今天的嘉兴、上

海、无锡、苏州等地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

C.已发现的良渚墓葬的资料显示,社会等级分化明显,有代表君权的高级墓,有聚落

里少数贵族的墓,有基础大众阶层的墓,还有标志着社会底层的殉葬者的墓。

D.良渚遗址出土了石制镰刀和石犁,以及后来首次发现了面积很大的与石犁相匹配的

稻田,这些说明良渚的稻田农业十分发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渚文化时期,陶器生产发达,陶器种类繁多,样式好看,反映了当时人们丰富的

生活,很多陶器上有雕刻符号或动物纹,很有可能是原始文字或表意符号。

B.良渚文化的漆器绚丽多彩,主要运用红色和黑色油漆,形成了红黑艺术的风格,反

映了当时贵族生活的高级与讲究,这种风格对后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汉代。

C.良渚文化时期,良渚社会是非常安定的社会,老百姓的随葬品包括生活器具,生产

工具,以及管、珠、坠等小件玉器。

D.良渚是一个高度统一的国家,玉器主要用来祭神,并作为权力与身份的象征,是最

为重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代表,反映了以神权为纽带的文明模式。

3.下列内容不适合作为材料论据的一项是()

A.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

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冬官考工记•筑氏•玉人》)

B.聿修严配,展事座宗。祥符宝鼎,礼备黄琮。祝词以信,明德惟聪。介兹景福,永

永无穷。(崔玄童《祭汾阴乐章》)

C.自顾琅玦璞,何缘侣圭琮。群贤垂重价,省已增磨碧。(李群玉《始忝四座奏状闻

荐蒙恩授官旋进歌诗延英宣赐言怀纪事呈同馆诸公二十四韵》)

D.泉声饱听玉琮铮,世路羊肠我倦行。但得一觞仍一咏,不妨高枕寄浮生。(徐冲渊

《题清音亭》)

4.根据材料的内容,下面对良渚玉器一一玉冠状饰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瑶山M2:1玉冠状饰反山M15:7玉冠状饰

A.玉冠状饰的材质是玉石做的,采取镂雕加阴刻的表现方式,外形是神的帽子的形

态,呈形体扁薄的倒梯形,上端中间往往有凸起的尖,左右对称,构图巧妙。

B.玉冠状饰对折的纵观形态被运用在玉钺的把端装饰上,男性贵族通过梳子把冠状饰

戴在头上,表示他能够通神、他的权力跟神有关,体现他处在最高等级。

C.瑶山M2:1玉冠状饰正面中段上部刻神人兽面图案:上部为戴羽状冠的神人,脸庞

为倒梯形,鼻、目、口俱全,并显露张开的双臂,下部为兽面。两旁为神鸟图案。

D.反山M15:7玉冠状饰神人像,方脸,带眼角的单圈圆眼,阔嘴,内刻牙齿;头戴羽

冠,冠顶高耸,冠顶即冠状饰的顶端边框。四肢张开,并相互盘连。

5.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20年9月28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

重要讲话并指出,要充分认识我国考古工作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

分析良渚考古发掘在文明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外婆的手纹

李汉荣

外婆的针线活做得好,周围的人们都说:她的手艺好。

外婆做的衣服不仅合身,而且好看。好看,就是有美感,有艺术性,不过,乡里

人不这样说,只说好看。好看,好像是简单的说法,其实要得到这个评价,是很不容

易的。

外婆说,人在找一件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那个合适的人,找到了,人满意,

衣服也满意;人好看,衣服也好看。

她认为,一匹布要变成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栗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功

夫。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

外婆做衣服是那么细致耐心,从量到裁到缝,她好像都在用心体会布的心情,一

匹布要变成一件衣服,它的心情肯定也是激动并充满着期待的,或许还有几分胆怯和

恐惧:要是变得不伦不类,甚至很丑陋,布的名誉和尊严就毁了,那时,布也许是很

伤心的。

记忆中,每次缝衣,外婆都要先洗手,把自己的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身子也尽量

坐得端正。外婆总是坐在光线敞亮的地方做针线活。她特别喜欢坐在院场里,在高高

的天空下面做小小的衣服,外婆的神情显得朴素、虔诚,而且有几分庄严。

在我的童年,穿新衣是盛大的节日,只有在春节、生日的时候,才有可能穿一件

新衣。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们日常的服装。我们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也不感到委

屈,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都过着打补丁的日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婆在为我们补衣

的时候,精心搭配着每一个补丁的颜色和形状,她把补丁衣服做成了好看的艺术品。

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朴素的美学,她以

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

除了缝大件衣服,外婆还会绣花,鞋垫、枕套、被面、床单、围裙都有外婆绣的

各种图案。

外婆的“艺术灵感”来自她的内心,也来自大自然。各种鸟儿飞过头顶,它们的

叫声和影子落在外婆的心上和手上,外婆就顺手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外婆常常凝

视着天空的云朵出神,她手中的针线一动不动,布,安静地在一旁等待着。忽然会有

一声鸟叫或别的什么声音,外婆如梦初醒般地把目光从云端收回,细针密线地绣啊绣

啊,要不了一会儿,天上的图案就重现在她的手中。读过中学的舅舅说过,你外婆的

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

那年秋天,我上小学,外婆送给我的礼物是一双鞋垫和一个枕套。鞋垫上绣着一

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我说,外婆,我的脚泡在水里,

会冻坏的。外婆说,孩子,泉水冬暖夏凉,冬天,你就想着脚底下有温水流淌,夏天

呢,有清凉在脚底下护着你。你走到哪里,鱼就陪你走到哪里,有鱼的地方你就不会

口渴。

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

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

外婆用细针密线把天上人间的好东西都收拢来,贴紧我的身体。贴紧我身体的,

是外婆密密的手纹,是她密密的心情。

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我童年时的一双鞋垫。那是我的私人文物。我保存着它

们,保存着外婆的手纹。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已经过去三十年之久,它们已经变得破

旧,真如文物那样脆弱易碎。只是那泉水依旧荡漾着,贴近它,似乎能听见隐隐水

声,两条小鱼仍然没有长大,一直游在岁月的深处,几丛欲开未开的水仙,仍是欲开

未开,就那样停在外婆的呼吸里,外婆,就这样把一种花保存在季节之外。

我让妻子学着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仿做几双,一双留下作为家庭文物,还有

的让女儿用。可是我的妻子从来没用过针线,而且家里多年来就没有了针线。妻子

说,商店里多的是鞋垫,电脑画图也很好看。现在,谁还动手做这种活。这早已是过

时的手艺了。女儿在一旁附和:早已过时了。

我买回针线,我要亲手“复制”我们的文物。我把图案临摹在布上。然后,我一

针一线地绣起来。我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或许是孤寂和悲苦的,在

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

我一针一线临摹着外婆的手纹和外婆的心境。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

过来。水仙,欲开未开着,含着永远的期待。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

纹。她冰凉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接通了我手上的温度。注定要失传吗?这手艺,这手

纹。

我看见天空上,永不会失传的云朵和月光。

我看见水里的鱼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

我隐隐触到了外婆的手。那永不失传的手上的温度。

6.下面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婆的针线活做得好,周围的人的评价和“我”对在“我”童年时代外婆送“我”

的一双鞋垫的保存,都表明对外婆手艺的高度认可。

B.做衣如同做人,要下点功夫,心里要有个“样式”,作者把做衣同做人相比,讲出

了外婆衣服做得好的原因。

C.“我”希望妻子和女儿能仿做几双外婆留给自己的鞋垫,但是妻女认为外婆的精美

手艺早已过时,因此“我”决定亲手缝制。

D.“我”一针一线临摹外婆的手纹和外婆的心境,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在

缝绣过程中体会外婆那份仁慈、安详和宁静的心境。

7.下面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虽然平时都是穿有补丁的旧衣,但也从不感到委屈,主要是为了突出外婆缝

补的衣服都是好看的艺术品。

B.文本写外婆缝衣时先洗手,穿整齐衣服,坐端正、找敞亮地方,坐在院子里等做衣

时的习惯,映衬着外婆内在的品质。

C.“外婆,我的脚泡在水里,会冻坏的”,表现了童年的“我”的童真与不解,也表

现了外婆的慈爱和绣花手艺的高超。

D.“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这些充

满哲理的语言,都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8.文章的标题“外婆的手纹”有什么深刻的内涵?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9.文本将过去与现在交织穿插在一起进行叙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种叙述方式有

什么好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魏知古起诸吏,为姚崇所引用,及同升也,崇颇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

知东道选事。崇二子并分曹洛邑,会知古至,恃其蒙恩,颇顾请托。知古归,悉以

闻。上召崇,从容谓曰:“卿子才平?皆何官也?又安在?”崇揣知上意,因奏日:

“臣有三子,两人分司东都矣。其为人多欲而寡交,以是必干知古,然臣未及闻之

耳。”上始以丞相子重言之,欲微动崇意,若崇私其子,或为之隐;及闻所奏,大

喜,且日:“卿安从知之?”崇曰:“知古微时,是臣荐以至荣达。臣子愚,谓知古

见德,必容其非,故必干之。”上于是明崇不私其子之过,而薄知古之负崇也,欲斥

之。崇为之请日:臣有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欲特原之臣为幸大矣。|而由臣逐知古,

海内臣庶,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矣,非所以裨玄化也。”上久之乃许。翌日,以知古为

工部尚书,罢知政事。

姚崇与张说同为相,而相衔颇深。崇病,戒诸子曰:“张丞相与吾不协,然其人

素侈,尤好服玩。吾身没后,当来吊,汝具陈吾平生服玩、宝带、重器罗列帐前。张

若不顾,汝曹无类矣。若顾此,便录致之,仍以神道碑为请。既获其文,即时录进,

先碧石以待,至便镌刻进御。张丞相见事常迟于我,数日后必悔,若征碑文,当告以

上闻,且引视镌石。”崇没,说果至,目其服玩者三四。崇家悉如崇戒。及文成,叙

致该详,时谓“极笔”。数日,果遣使取本,以为辞未周密,欲加删改。姚氏诸子引

使者视碑,仍告以奏御。使者复,说大悔恨,抚膺曰:“死姚崇能算生张说,吾今日

方知才之不及!”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

材料二

古人云:富贵者,人之怨也。贵则神忌其满,人恶其上;富则鬼瞰其室,虏利其

财。自开辟已来,书籍所载,德薄任重而能寿考无咎者,未之有也。故范蠡、疏广之

辈,知止足之分,前史多之。况吾才不逮古人,而久窃荣宠,位逾高而益惧,恩弥厚

而增忧。往在中书,遗疾虚惫,虽终匪懈,而诸务多阙。荐贤自代,屡有诚祈,人欲

天从,竟蒙哀允。优游园沼,放浪形骸,人生一代,斯亦足矣。田巴云:“百年之

期,未有能至。”王逸少云:“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诚哉此言。

(节选自姚崇《遗令诫子孙文》)

10.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臣有子A无状B挠C陛下D法E陛下欲特F原之G臣H为幸大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弓|,在本文的意思是推荐,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引赵使者蔺相如”的

“引”意思相同。

B.东都,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这里指河南开封。

C.没,通“殁”,死的意思,与贾谊的《过秦论》中“孝公既没”的“没”意思相

同。

D.中书,即唐朝的中书省,主要职责是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崇为国荐才。魏知古虽然出身于低级官吏,但受到姚崇推荐任用,与姚崇职位相

当,后来魏知古升任吏部尚书,负责东都官员的考选任职,不久改调为工部尚书。

B.姚崇不以权谋私。姚崇的两个儿子仗着父亲对魏知古的知遇之恩,不断向魏知古索

求,皇帝知道后询问姚崇,姚崇如实反映儿子们的情况,并因此瞧不起魏知古。

C.张说奢侈贪婪。姚崇去世时,张说前往吊唁,相中了陈列的三四件华服珍玩,接受

了姚崇儿子们送的宝物,并替姚崇写好墓碑碑文,等到后悔,却已来不及更改。

D.姚崇谦虚谨慎。姚崇认为自己才能不及古人,却长期受到皇上给予的荣耀和恩宠,

地位越高越害怕,恩惠越厚越增添忧虑。退休后也反省自己任职中书省时的政务欠

缺。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上始以丞相子重言之,欲微动崇意,若崇私其子,或为之隐。

(2)荐贤自代,屡有诚祈,人欲天从,竟蒙哀允。

14.冯梦龙在《智囊•明智部•总序》中指出:人如果不明则会陷入混乱愚昧之中;

明者能洞见一般人所无法洞见的,能决断一般人所难以决断的,躲开可能的灾祸,甚

至建立不世之功勋,成就万古的声名。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姚崇的明智之处。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①?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

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②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藁

尔③,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注】①更筹:古时夜间计时工具,即更签,此指时间。②中州:指当时沦陷的中原

地区。③藁(zu1)尔:微小。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客子”指作者自己,“君”是指友人马叔度,指出自己好久没来,但是现在

风景优美,来得正是时候。

B.“鲸饮未吞海”运用比喻和夸张,写出了豪饮之情,“剑气已横秋”则表现了渴望

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C.过片“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描写大地上的月光在浮动,天空更加旷远,美

丽的景物显得更加清幽。

D.“谁念英雄老矣”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都

抒发了壮志难酬的郁闷之情。

16.“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登泰山记》中“,”两句描摹色彩,用

语简洁,寥寥几字,就将红日初升、霞光四射的情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2)在《燕歌行》中,“,”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

出征时鼓角齐鸣、旌旗招展的宏大场面,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为下文的

战败被困做了伏笔。

(3)春风是常见诗歌意象,古代诗人常在诗词中借用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多种思想

感情,如“,”。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冻雨是一种特殊的降雨天气。|气象上把雨滴从空中降落后遇到温度低于零摄氏度

的物体会迅速冻结成冰的天气现象叫作“冻雨”。林雨落下后在物体表面形成冰层覆

盖的现象叫作“雨淞”。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把冻雨叫作“下冰凌”,北方地区则称为

“地油子”或者“流冰”。

冻雨的形成离不开特定的天气条件,即从高空到地面存在着“冷一暖一冷”的大

气层结构。当较强的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气流时,冷空气像楔子一样插在暖空气的下

方,近地层气温骤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湿润的暖空气被抬升,从而形成''冷一暖一

冷”的大气层结构。于是,高层云中的冰晶和雪花下落时,会进入一个比较深厚的暖

层,冰晶和雪花完全融化成液态雨滴,继续下落又会进入低于零摄氏度的冷层,此时

的雨滴不会冻结而是成为过冷雨滴,当过冷雨滴遇到冰冷的物体,就会迅速冻结,形

成冻雨。

①与普通雨雪天气相比,冻雨给电力、交通和农业等带来了危害将更为严重。冻

雨冻结在电线上,在自身重力和风力等共同作用下,容易导致电线绷断;②冻雨造成

的道路结冰,会增加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冻雨造成的农田结冰,会冻伤农作物。

③为防范冻雨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公众在冻雨天气发生后,尽量应一般减少外

出。若必须外出,应采取必栗的防寒保暖和防滑措施,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步行外出时要保持与车辆的安全距离。④司机需要密切关注路况,减速慢行,避免加

速超车、急转弯或紧急制动,及时安装轮胎防滑链。

18.请将上面画框的句子改写为四个分句,可以添加或删减部分词语,但不得改变原

忌、O

19.下列选项中,与“冷空气像楔子一样插在暖空气的下方”中加粗的“像”意义和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阴沉沉的,使人觉得憋闷,像是要下雨了。

B.花瓣纷纷飘落,就像一只只飞舞的蝴蝶一样。

C.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D.妹妹今年长得好快,像哥哥一样高了。

20.上面画横线的四句中,有两个句子存在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的句子的序号,然

后作修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杜甫生长在洛阳文化的气氛里,早年学诗,除了接受祖父杜审言的诗法外,还得

要在六朝的诗人里去寻找他的楷模,因此谢灵运、谢眺、阴铿、何逊、鲍照、庾信等

人的诗都成为他学习的榜样。至于陈子昂的呼声,他在壮年以后才深切地听到,

①,也许还没有给以相当的注意。

现在到了江南,也就是到了二谢、阴何、鲍庾那些诗人所歌咏的地方,他置身于

那里秀丽的山水中,该当多么兴奋!他在姑苏拜访了吴王阖闾的坟墓,游览了虎丘山

的剑池;走到长洲苑,正赶上荷花盛开;走出阊门,拜谒太伯庙,庙影照映在一片宁

静的池塘里。他也起过这样的念头,想登上浮海的航船,去看一看人间传述的海外

“扶桑”到底是什么景象,因为顺着扬子江可以驶入通往日本的海道。

②,只是渡过钱塘江,登西陵(今萧山西)古驿台,在会稽体会了勾践

的仇恨,寻索了秦始皇的行踪。五月里澄清的鉴湖凉爽如秋,湖衅的女孩子洁白如

花,他乘船一直到了曹娥江的上游剌溪,停泊在天姥山下。

(节选自冯至《杜甫传》)

21.材料中反复运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言文材料二中,姚崇提到“富则鬼瞰其室,虏利其财”,体现了他对拥有物质

财富的警惕。姚崇作为唐朝“救时宰相”,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

贤相”,他“以廉慎为师”,十分注意廉洁,开元时期,曾任三朝宰相的姚崇还没有

自己的房子,生活十分俭朴,全家住在离朝廷很远的地方。上朝处理完政事后,他只

能就近住在一间寺庙。

姚崇著有表露其自身清正品格的《五诫》书。在《冰壶诫》中,他告诫子孙:

“与其浊富,宁比清贫;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这番肺腑之言,充分反映了姚

崇清正廉洁的品格。

进入新时代,我们不讳谈物质财富。但该以什么态度去创造财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

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与分析能力。C项“标志着社会底层的殉葬者的

墓”错,原文说是“更为低下”“可能是殉葬者”,“殉葬者”只是作者的一种猜

测。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辨析能力。A项动物纹是“装饰性符号”,不是“表意

符号”。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据的辨析能力。A项可以印证玉器是人物身份的象征。B项可以印

证玉器用来祭祀。C项“琅趺璞”“圭琮”可以印证玉器是人物的身份地位象征。D项

“玉琮舟”则是形容泉水声音的清脆,与材料观点无关。所以选D。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B项错在男性贵族戴冠状饰“体现他处在最高等

级”,最高等级的男性贵族头上会佩戴三叉形器。

5.答案:①对良渚文明本身而言:实证良渚已经具有了国家形态,进入了发达的文

明。

②对中华文明发展史而言:改变了黄河中心论的理念。

③对世界文明史而言: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使中华文明有了一块可以与古埃及

文明、苏美尔文明、古印度文明遗址并列的文明圣地。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理解与运用的能力。首先要理清答题的思路,考查的是良渚考

古发掘在文明史上的重大意义。那么答题的思路应该是良渚文明本身的意义、对中华

文明发展史的意义、对世界文明史的意义。然后再从文本中寻找相应的信息整合答

案。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项“希望妻子和女儿能仿做”错

误,文中“我”只是希望妻子仿做。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A项“主要是为了突出外婆缝补的衣服

都是好看的艺术品”错,更深层的是为了突出外婆面对物质匮乏的生活的积极态度。

8.答案:①是指外婆的心灵手巧和朴实勤劳,外婆缝补衣服和绣花的针线活手艺。②

是指外婆认真细致、从容热爱生活的态度。③是指外婆对“我”的慈爱与关怀。④是

指“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与感悟。⑤是指“我”对外婆深深的思念和深深的爱。

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标题的分析鉴赏能力。一般丰富的内涵要从两个层面加以理

解:一是表层含义,二是深层含义。答题时要抓住两个角度:一是外婆,二是

“我”。从外婆的角度可以归纳出三点:一是针线活好,二是对待生活认真细致、从

容热爱,三是对“我”的慈爱与关怀。从“我”的角度可归纳出两点:一是对过去生

活的留恋与感悟,二是对外婆的缅怀与思念之情。

9.答案:①既能表现“我”的当下活动,又能表现过去活动的当下意义,使文章主旨

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外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更全面;

③灵活叙述过去和现实,前后相互印证,使情节更丰富,在有限的篇幅内扩大了作品

的容量;④可以在相对较为单一的情节框架内打破种种现实的束缚,避免结构的平板

与叙述的单调;⑤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叙事自由,提供理解人物性格的相关背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艺术手法的鉴赏和分析、探究的能力。首先,“过去”和

“现在”是两个不同的时间段,既写“过去”又写“现在”,能够更加完整地刻画

“我”的生活状态,清晰地展现“我”对外婆的怀念和全面的认识。其次,“过去”

和“现在”的交错叙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有厚重感,同时也能给读者带

来更好的阅读体验。最后,“过去”和“现在”的交错叙述,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

叙事自由,能灵活自如地刻画外婆的人物形象。

10.答案:BEG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臣有子无状”为完整的句子,所以B处需要断

开;“挠”后面的宾语中心词为“法”,所以E处需断开;“原”的宾语为“之”,

所以G处需断开。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和文化常识的理解能力。A项“引赵使者蔺相如”中的

“引”翻译为“延请”。B项中的“东都”指洛阳。D项中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

的诏书。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分析能力。B项“并因此瞧不起魏知古”错误,强加

因果。

13.答案:(1)皇上最初是以“丞相儿子应该重用”之类的话来说,想暗中试探姚崇

的心意。如果姚崇偏私自己的儿子,一定会想办法帮他儿子掩饰说好话。

(2)推荐贤人代替自己,多次真诚祈求,天从人愿,终于承蒙皇上的哀怜和同意。

解析:

14.答案:①面对富贵,表现出知足常乐,谨小慎微,急流勇退。②面对皇帝试探,

不偏子过,反为知古说情。③面对政敌可能的清算,未雨绸缪,利用人性的弱点,保

全后世子孙。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姚崇的明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

对自己的内在修养,《遗令诫子孙文》表达了他对富贵的态度。二是面对突发事件,

冷静机智。魏知古在玄宗面前告他儿子的状,姚崇既表现出坦诚,不偏子私,又顺带

说出自己对魏知古的知遇之恩,还表现出自己胸襟光明磊落。三是妥善处理未来可能

发生的事件,面对政敌可能的清算,未雨绸缪,利用人性的弱点,保全后世子孙。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朝人魏知古(陆泽人,谥忠)出身于低级官吏,受姚崇(枝州硬石人,字元

之)推荐任用,后来虽然两人职位相当,而姚崇却颇为轻视他。后来魏知古升任吏部

尚书,负责东都官员的考选任职。姚崇的两个儿子都在洛阳,魏知古到洛阳后,两个

人仗着父亲对魏知古的恩惠,一再要他做这做那。魏知古回朝后,全都禀奏皇帝。皇

帝于是召姚崇来,从容地说:“你的儿子才干如何?有没有担任什么官职?现在人在

哪里呢?”姚崇揣测到皇帝的心意,因而奏道:“微臣有三个儿子,两个都在东都任

职,欲望多而少与人交往,所以一定会去找魏知古求取职位,但我还没听到确实的消

息。”皇帝是以“丞相儿子应该重用”之类的话来暗中试探姚崇的心意。如果姚崇偏

私自己的儿子,一定会想办法帮他儿子掩饰说好话。等到听了姚崇的奏言,皇帝信以

为真,很高兴地说:“你怎么猜到的?”姚崇说:“知古本来出身低微,是微臣推荐

他而有今日的荣显。微臣的儿子无知,认为知古会顾念我对他的恩德,必能应许不情

之请,所以一定忙着去求取职位。”皇帝见姚崇不偏袒自己儿子的过失,于是反倒不

齿魏知古辜负姚崇,想免除魏知古的官职。姚崇为他请求说:“微臣的孩子不肖,扰

乱陛下的法令,陛下能特别宽谅他们,已经是微臣的大幸了。如果因为微臣而免除知

古的官职,全国的官员百姓一定认为陛下偏私微臣,这样就妨碍皇上以德化育天下的

美意。”皇帝答应了他。第二天下诏,罢除魏知古参知政事的宰相职位,改调为工部

尚书。

姚崇与张说同时为相,但彼此非常不和,互相嫉恨。姚崇病重时,告诫儿子们

说:“张丞相与我不和,而他一向奢侈,更爱好服装珍玩。我死了以后,他会来吊

祭,你们把我平生珍藏的宝物全部陈列出来。如果他看都不看一眼,你们就活不了

了;如果他留意再三,你们就把宝物全送给他,并请他写墓碑碑文,碑文拿到后,立

即抄写一份进呈皇上,先磨好碑石等着,等皇上看完立刻就刻字,再进呈皇上。张丞

相想事情比我慢,几天后一定后悔,想拿回碑文,你们就告诉他已经奏报呈给皇上,

再带他去看刻好的石碑。”姚崇死后,张说果然来吊祭,见了陈列的三四件珍玩徘徊

不舍,姚家人完全遵照姚崇的告诫行事,碑文完成,对姚崇的生平功业叙述得非常详

尽,当时的人都认为是一流的佳作。几天后,张说果然派人来栗回碑文,说是辞意不

够周密,想再增减删改,姚崇的儿子们带着使者去看石碑,告诉他已经奏报皇上了,

使者回去报告,张说很后悔,抚着胸口说:“死姚崇能算计活张说,我现在才知道智

力不如他。”

材料二

古人说:富贵,会招致人们的怨恨。高贵了神灵会嫉妒完满,人们讨厌别人超过

自己;财富招致鬼来窥视家里,图谋盗取钱财。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书籍记载的那种

德行浅薄又承担重任,却能长寿而不犯错的人,是不存在的。所以范蠡、疏广之流,

明白适可而止的尺度,前代的史书里记载很多。何况我才能不及古人,却长期受到荣

耀和恩宠,地位越高越害怕,恩惠越厚越增添忧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