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202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城市国家最早产生的地区是A.① B.② C.③ D.④2.透视法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家们独特的绘画技巧,它使原本平淡的画面呈现出勃勃的生机,运用这种方法达到凸显人的精神的效果。这表明,文艺复兴运动中A.绘画带有艺术家生活环境的烙印 B.画家强调光和色的变化C.画家注重将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 D.绘面不再以宗教画为主3.1928年周恩来曾指出:“……为了联合战线,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这完全是由于失掉了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不明白革命转变的前途而得出这样不通的结论。”这种认识产生的原因是A.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指导C.中央坚持“城市中心论” D.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4.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主办了《新小说杂志》,并在上面刊行了自己创作的科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他在书中描绘了半个世纪之后的中国迎来太平盛世,成为举世瞩目的超级大国。《新中国未来记》的创作A.体现了明显的空想色彩 B.折射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C.讽刺了清朝政府的无能 D.凸显了维新派渐进改革主张5.中国各区域口岸在全国贸易中的份额,以1895年为界,可分前后两个阶段。1895年之前,上海占全国份额的半数.华南约占40%。1895年~1915年,口岸贸易的发展呈现出华北和东北快于其他区域口岸的趋势。对这一变化解读合理的是A.日本在华扩张影响了我国港口格局B.一战加快了沿海地区工业的发展C.上海丧失了全国最大贸易港的地位D.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6.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其主要结果是A.封建等级制形成 B.等级君主制形成C.君主专制形成 D.民主制度形成7.1935年,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蒋介石亲任委员长。1936年,资源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制订子《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按此计划,计划五年内由政府投资2.7亿元,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內地建设重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其意图在于A.学习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发展工业B.建立统制经济体制壮大官僚资本C.建设后方工业基地预备大战爆发D.采取行政干预手段优化工业结构8.明朝万历年间,由于田不赋用,皇帝派亲信宦官充当地方“财税特派员”,宦官用增税、滥税的方式大肆搜刮银两,致使苏州爆发了大规模织工反矿监税使暴动。从侧面反映了A.明朝宦官掌控国家朝政 B.苏州市民阶层发展壮大C.明朝地方制度发生异变 D.苏州出现资本主义萌芽9.据统计,1972—1995年世界生产增长了7倍,而同期国际金融市场膨胀了43倍。1998年全球外汇市场日成交量达到1.5万亿美元,年成交量达400万一500万亿美元。股票市场更是一路飙升,仅在1998年下半年就上涨了近7万亿美元,超过同期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5万亿美元)。这体现出A.全球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性 B.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逐渐建立C.各国调整经济体制势在必行 D.世界经济的风险性增加10.一战后,日本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军国主义势力主张“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将侵掠矛头指向中国,导致爆发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华北事变11.20世纪40年代末,苏联作家协会计划1949年到1950年出版10到15本由苏联采购委员会、塔斯社等机构工作人员,以及到过美国的文化活动家、工程师所撰写的旨在揭露美国生活方式与展现美国劳动人民贫穷状况的纪实著作。苏联作家协会这一做法A.加速了苏美意识形态对抗局面的形成 B.有利于人民认识美国社会C.增强了与美国争夺中间地带的软实力 D.适应了国家对外战略需要12.霍元甲是中华武术的杰出代表,他最具代表性的拳术叫七十二式练手拳,施展开来出神入化、变幻莫测,让人无法看清,下列写作风格与霍元甲的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A.《巴熒圣母院》 B.《大卫科波菲尔》C.《战争与和平》 D.《百年孤独》13.著名学者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帝制”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B.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C.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D.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14.乾隆皇帝曾对法国产生浓厚的兴趣,打算派外交使团会见路易十六。这一计划最终付诸东流,原因可能是A.法国发生了大革命B.普法战争爆发C.中英正在签订通商协议D.清廷忙于抗击沙俄入侵15.下图所示的历史事件其理论来源于A.霍布斯的思想B.卢梭的思想C.伏尔泰的思想D.孟德斯鸠的思想16.唐高祖李渊为笼络前来归降的隋朝官吏,“割置州县以宠禄之”,自此“州县之数,倍于开皇、大业之间”。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在合并州县的同时,又设置了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准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以监察地方。唐太宗此举A.吸取了隋亡的历史教训 B.意图在于控制江南各地C.易于造成地方办事低效 D.起到了革新政治的作用17.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如图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部分代表官印。这表明战国时期战国·魏·文桘西疆司寇(印)战国·齐·大车之鈢(玺)A.封建体制开始崩溃 B.集权体制初现雏形C.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D.玺印具有统一风格18.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当地发生瘟疫,他创建“安乐坊”收治病人,闻说三年医好病人千人以上,得到朝廷的承认,继而买田收租、以租金维持病坊的日常支出。后来,朝廷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治病。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政府享有很大的自主权 B.确立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C.政府重视对民众的医疗救助 D.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19.松赞干布派使者求亲,当时唐朝的皇帝是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高祖 D.武则天20.近代一位伟人曾经这样评价道:“一百五十年来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彻底改变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感,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敢于和善于吸取人类社会不断积累的文明成果而不断焕发科学的青春。”这里“她”指的是A.空想社会主义B.马克思主义C.纳粹主义D.毛泽东思想21.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指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个例子”。这里鲁迅告诉我们汉字A.由史官或巫创造 B.是口传的文字C.由仓颉创造 D.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2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可能用到的(技术)是A.蒸汽机船 B.飞机 C.原子能 D.互联网23.近代史专家陈旭麓先生在其《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述旨在强调的是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C.社会动荡需要强势人物 D.改良更加有利于社会稳定24.有史学家指出:“如果用短近的眼光来看,这场战争对中国似乎只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但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他意在强调这场战争A.使中国蒙受屈辱 B.成为中国历史转折点C.激发了救亡意识 D.引发瓜分中国的狂潮25.1980年6月18日,四川广汉向阳农民路过公社大门时,发现“向阳人民公社”的牌子摘掉了,已经换成了“向阳乡人民政府”的新牌子。但换牌很低调,广汉县委规定“不准登报、不准广播、不准宣传”。它反映出当时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试点 B.中央做出撤销人民公社决定C.人们对改革开放仍心存顾虑 D.“拨乱反正”工作基本完成26.威尔逊总统参加巴黎和会;罗斯福总统出席雅尔塔会议;里根总统与戈尔巴乔夫签署条约。以上事实体现美国总统的身份是A.国家首脑 B.政党领袖 C.军事统帅 D.首席法官27.据吴敏树《拌湖文集》记载,“茶,巴陵故少种,道光末,江广人贩茶之洋,名红茶。虑茶伪,专取生叶,高其值,人争共市。而贸于本地者,名黑茶,乃取山中杂树叶为之,极有无一茶叶者.于是茶值三倍往时,苦难得,始有自种”。这说明A.巴陵农业生产出现专业化特征B.鸦片战争改变了巴陵人生活方式C.巴陵茶叶生产受外国市场影响D.茶叶成为巴陵出口西方主要商品28.1932年1月21日,倾向于政府且颇有实力的报纸《天津大公报》在社论中提出:“政府应该开辟和平解决红军之路”,“在不暴动、不割据、不违法扰乱秩序的条件下,撤销禁止异党活动的禁令”。这一社论反映了当时A.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 B.中国民族危机逐渐加深C.中国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有所调整29.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A.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B.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C.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D.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30.“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些论述表明,元朝的行省制①代表中央分驭地方②具有僧俗并用、军民通摄的特点③以中央集权否定了地方分权④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延派出机构的两重性质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④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材料乾隆年间,清廷将关内、奉天、热河等处的内务府所属官庄上的壮丁16000余人“拨出为民”,准其自谋生计,这是一次较大的释放官庄农奴的行动。以后又一再颁布“出旗为民”的诏令,不但准许壮丁开户为民,而且准许开户的壮丁,将“契买民地并开垦地亩”,“带往为业”。皖南地主有奴役“伴当世仆”的制度,雍正五年1727年),清下令将部分伴当世仆”“开豁为良”;规定“其不在主家所生者,仍照旗人开户之例豁免为良”,“至年代久远,文契无存,不受主家豢养者,概不得以世仆名之,永行严禁”。至于其他过去被打入贱民阶层的人,雍正时期也陆续诏令削除其贱籍。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除山西陕西教坊乐籍,改业为良民”又令“除浙江绍兴府惰民丐籍”。后又下令将苏州府常熟、昭文两县旧有丐户“照乐籍惰民之例,除其丐籍,列为编民”。粤东地区有一种名为“户”的“贱民”,他们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清下令“凡无力之登户,听其在船自便,不必强令登岸,如有力能建造房屋及搭棚栖身者,准其在于近水村庄居住,与良民一同编列甲户,以便检查,势家土棍不得借端欺凌驱逐”。——据吕克勤、徐耀耀、徐高祉、袁坤主编《中国古代史》整理(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初年社会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初年社会改革的背景及意义。32.近代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公共卫生事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上海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却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上海租界自成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制度。到20世纪初年,地方自治运动兴起,上海租界有关公共卫生的管理条例都被搬至上海华界。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1916年成立中华卫生教育会,先后在北京、杭州等15个城市开展卫生运动。从总体上说,到民国年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都有所发展,但南京等沿海沿江通商口岸较好,内陆城市较差。现代医学的提倡者们主张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他们攻击传统中医知识是不科学的和迷信的,使中西医关系紧张。——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54年2月苏美、英、法提议召开国际会议解决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3月开始的奠边府战役在中国帮助下最终取得胜利,但战争随时有复杂化国际化的危险,美国提出了“联合行动”的倡议,着手筹建东南亚条约组织。在美国看来,“如果能这样做,我们就将以强大而团结的姿态进入会场,从而有望令共产党人在会上作出让步”。周恩来在赴日内瓦会议前向印度驻华大使指出:“摆在亚洲国家和人民面前的问题,是它们如何能够自救”,而自救的办法便是“要团结友好,反对侵略,不参加军事侵略性的集团”,这样,“美国的阴谋就不能得逞”。中国代表团的任务是要在会上“加强外交和国际活动,以破坏美国的封锁禁运、扩军备战的政策,以促进回际紧张局势的缓和”,并要尽一切努力达成某些协议,“以利于打开经过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道路”。——摘编自李丹慧《日内瓦会议上中国解决印支问题再探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内瓦会议召开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的外交策略并分析外交活动的意义。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城市国家最早产生的地区是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图中③是两河流域,故C正确;①是位于非洲的埃及;②位于亚洲的印度;④是中国;均不是最早产生城市的国家,排除A、B和D。故选C。2、C【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该绘画技巧将产成于数学原理的几何透视法运用到绘画艺术表现之中,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生活环境对绘画创作的影响,A选项错误;B选项是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印象派绘画的特点,排除;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题材仍然以宗教为主,且材料也未涉及绘画题材的问题,D选项错误。故选C。3、D【解析】

根据材料“1928年”“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可以得出所述为大革命时期党的政策,再结合“这完全是由于失掉了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不明白革命转变的前途而得出这样不通的结论”可得出,该认识是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认识和反思,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国民大革命以失败告终,材料时间已经为1928年,“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等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而不是共产国际的“左”倾错误,B项错误;材料得出的认识是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认识和反思,与中央坚持“城市中心论”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4、B【解析】

据材料“中国迎来太平盛世,成为举世瞩目的超级大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维新变法,因此其小说内容折射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故B选项正确;梁启超小说内容折射出了当时救亡图存的主题,而不是体现空想色彩,故A选项错误;材料与清朝政府的无能无关,故C选项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渐进改革的主张,故D选项错误。5、A【解析】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对华侵略扩张加剧,华北和东北地区口岸对日贸易激增,影响了我国港口格局,故答案为A项;一战爆发是1914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C项中的“丧失”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排除D项。6、C【解析】试题分析:民族国家是指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建立起来的国家,民族国家的形成为国家的政治制度提供了统一性框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经济基础,两者的结合促成了君主专制的形成。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大革命的曲折进行7、C【解析】

“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內地建设重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结合材料时间和中日关系可知,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的举动是为了预备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准备,选项C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采取的是市场经济,排除A;选项B不是材料描述现象的目的,排除;材料未体现国民政府在工业结构方面的调整,更多是的工业布局在地域方面的变化,排除D。8、B【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大规模织工参与暴动,侧面反映出当时苏州工商业发达,市民阶层队伍壮大,因此B选项正确;仅依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A选项,排除;C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选项不是材料侧面体现的内容,排除。故选B。9、D【解析】

金融市场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世界的生产增长,过度膨胀的金融市场加大了世界经济的风险性,故选D;材料主要反映了世界经济风险性的增加,没有体现全球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排除A;BC与题意主旨无关,无法体现,排除。故选D。10、A【解析】

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主张“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首先将矛头指向中国东北和内蒙古,为此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故A正确;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排除B;八一三事变主要是进攻上海,排除C;华北事变爆发于1935年,不符合“必先征服满蒙”的信息,排除D。故选A。11、D【解析】

根据“揭露美国生活方式与展现美国劳动人民贫穷状况的纪实著作”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苏联此举是为了迎合当时美苏之间意识斗争的需要,适应了苏联的对外战略,故选D;苏联作家协会的这一做法是为了迎合苏美意识形态的对抗,而不是加速对抗局面形成,排除A;当时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繁荣的国家之一,由“展现美国劳动人民贫穷状况”可知这一做法不是客观反映美国社会,不能帮助人民正确认识美国社会,排除B;C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没有体现,排除。故応D。12、D【解析】

“施展开来出神入化、变幻莫测,让人无法看清”体现了魔幻色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百年孤独》与霍元甲的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故D正确;《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色彩,故A错误;《大卫科波菲尔》和《战争与和平》是现实主义作品,故BC错误。13、A【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封建指的是商周分封时代,帝制指的是秦朝以后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代,民治指的是中华民国时期。由此可知,“帝制”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故A正确;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B不是最佳选项;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是商周时期,故C错误;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强化了君主专制,故D不是最佳选项。14、A【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在1789年,正是乾隆皇帝统治时期,故A正确;普法战争在1870年,故B排除;中英签订通商协议在1840鸦片战争后,故C排除;清廷忙于抗击沙俄是在康熙皇帝时期,故D排除。15、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信息显示法国大革命中民众直接处死了国王路易十六,这一理论理论来源是卢梭倡导的“社会契约论”,即当君主统治严重违背人民利益时人民有权解除社会契约推翻君主统治,因为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而非君主,所以答案选B,A虽然反对君权神授,但主张君主专制,C项主张开明专制,D主张三权分立。考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点评: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三大启蒙思想家之一,他的《社会契约论》积极吸收了英国早期启蒙思想家霍布斯的“社会契约”思想。所谓的社会契约就是认为国王统治民众,管理国家的权力来自于他和民众所签订的一份契约,其实也就是人民将权力授予国王。因此“社会契约”思想不仅体现了“人民主权”的观念,同时也能说明当国王统治不当时人民起来推翻国王统治的合法性,或者是人民革命的正当性。16、D【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太宗合并州县添设十道,是对地方行政监察体制的改革,D项正确;A项表述错在把革除唐高祖旧弊解读为吸取隋朝灭亡教训,排除;材料体现了唐太宗加强对全国地方的控制,并非针对江南地区,B项错误;仅凭材料难以推断出C项结论,排除。故选D。17、B【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战国玺印作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的凭证,有利于适应战国时期打破传统世袭特点的官吏选拔制度及提高政令执行效率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反映战国时期集权体制的萌芽,故B项符合题意;封建体制即分封制,开始崩溃于春秋时期,排除A项;题干不能直接反映诸侯争霸的形势,排除C项;题干中部分代表官印不能说明战国时期玺印的统一风格,排除D项。故选B。18、C【解析】

材料“朝廷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治病”体现的是政府对民众医疗的救助,C正确;宋朝时期的地方政府权力较小,A排除;《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B排除;材料与土地兼并无关,D排除。故选C。19、A【解析】

唐太宗答应松赞干布和亲要求,将文成公主许配于松赞干布,选项A正确;选项B、C、D与松赞干布生活时间不符,排除。20、B【解析】略21、D【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汉文字应是我们先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发现、不断发明、不断创造、不断积累,而到了某个时期,由史官或哲人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后,便产生了系统的较为成熟的文字。因此选D。考点:中国古代文化【详解】22、D【解析】

互联网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是在二战之后才出现的,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都是一二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二战中都有可能出现,排除ABC项。23、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史料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由材料可以看出社会民众心理、法律两方面说明袁世凯上台的原因,表明袁世凯当时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当时形势的需要,具有必然性,因此A符合题意。而B不合题干主旨,C、D与题意无关。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4、C【解析】

根据“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可知,学者强调这场战争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了国人的救亡意识,故选C;根据“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可知,学者强调的是这场战争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了国人的救亡意识,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联系所学甲午战争的影响分析解答。25、C【解析】

“向阳人民公社”换成“向阳乡人民政府”说明改革的发生,但是换牌的过程低调体现出当时人们对改革开放仍心存怀疑,有所顾虑,C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试点是安徽凤阳的小岗村,A错误;中央做出撤销人民公社决定是1983年,B错误;“拨乱反正”工作基本完成是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召开,D错误。26、A【解析】

题干所列的美国总统参加的活动都属于外交活动,根据美国宪法规定,美国总统是国家首脑,有权对外媾和宣战以及签订条约,A正确;政党领袖、军事统帅均不能直接与外国首脑媾和或者签订条约,排除B、C;美国三权分立,总统没有司法权,排除D。27、C【解析】

根据材料“于是茶值三倍往时,苦难得,始有自种”可知,红茶畅销海外,致使本地的茶叶量少而价高,进而导致巴陵人自己种植茶叶,说明巴陵茶叶生产受外国市场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农业生产呈专业化特征,材料没有强调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种茶不代表巴陵人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故B项错误;材料未能看出当地其他出口商品的数据,所以不能认定茶叶成为主要出口商品,故D项错误。28、B【解析】

根据题干中“1932年”“和平解决红军之路”“撤销禁止异党活动的禁令”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的加深影响报刊舆论,要求国民政府改变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故选B项;材料反映不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情况,故A项错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后,故C项错误;1932年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没有改变,仍是“攘外必先安内”,故D项错误。故选B。29、B【解析】根据材料“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可知当今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故B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中的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不符,排除。亚太经合组织奉行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合作原则,C项“主导”说法错误,故C项排除。30、C【解析】

“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表明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地方,①正确;“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说明行省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延派出机构的两重性质,④正确;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僧俗并用的信息,排除②;行省制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③错误;②③错误,故排除ABD。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特点:政策涉及范围广,覆盖人群多;主要针对没有人身自由的人(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奴婢的人身自由);具有一定的平等观念;政策实施具有灵活性。(2)背景:清廷面临巩固政权的任务;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清廷须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明清之际的社会动荡使经济凋敝;缓解满汉矛盾的需要。意义: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统治;自由农民增加,有利于发展生产,增加政府收入;打击了大地主的势力;利于推动满汉融合。【解析】

(1)特点:据材料“这是一次较大的释放官庄农奴的行动”,可知政策涉及范围广泛,仔细阅读第二段材料可知当时改革的对象主要是没有人身自由的人,这也说明了改革具有一定的平等观念,而且第二段材料信息还显示当时清政府在不同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改革措施,说明政策的灵活性。(2)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社会等角度展开分析。从政治上讲,雍正、乾隆年间为清初,清廷面临巩固政权的任务;从经济上讲,主要是因为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明清之际的社会动荡使经济凋敝,清廷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就必须要改变现状,故进行了相应的社会改革;从社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