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诗测试卷二(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诗测试卷二(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诗测试卷二(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诗测试卷二(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诗测试卷二(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诗精测卷(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观雨①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②。

【注】①本诗作于1130年夏。金兵于当年春进逼长沙,长沙守帅向子理积极组织抵抗,形势

略有好转。此时诗人流寓湖南邵阳,住在贞牟山上。②洗甲兵:武王伐殷,兵行之日大雨,

太公日:“是洗濯甲兵。”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虽不解农桑,却打开窗户在高高的阁楼上探身查看外面风雨的变化。

B.颔联写景,气势雄浑。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写出了夏季云雨的特征。

C.颈联中“海”指的是雨,雨来如翻江倒海;“低复举”,写竹林在大雨中偃仰之状。

D.尾联用典,出句化用了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在此反其意而用之。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阴晴”二字是全诗的中心所在,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诗人是如

何借助“阴晴”表达自己的情感变化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崔公池亭旧游

温庭筠

皎镜方塘蓄药秋,此来重见采莲舟。

谁能不逐当年乐,还恐添成异日愁。

红艳影多风袅袅,碧空云断水悠悠。

檐前依旧青山色,尽日无人独上楼。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起句回忆昔日游览崔公池所见之景:水清如镜的池塘里,绽放着芳香红艳的荷花,时节已

是初秋了。

B.颔联诗人避开对昔游之乐的具体描写,而以抒情之笔写今日之感慨,且饱含人生哲理,读

来别有韵味。

C.“红艳影多风袅袅”中的“红艳”指荷花,此句是说荷花繁盛,水中倒影与水上花枝一起

在风中摇曳。

D.诗题曰“题崔公池亭旧游”,末句云“尽日无人独上楼”,可见此次重来,既无主人崔

公,亦无他人陪伴。

4.清代诗人屈复《唐诗成法》评此诗曰:“情景兼到,照应有法。”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

理解。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

文本一:

楚江有吊

寇准①

悲风飒飒起长洲,独吊灵均②恨莫收。

深岸自随浮世变,遗魂不逐大江流③。

霜凄极浦幽兰暮,波动寒沙宿雁愁。

月落烟沉无处泊,数声猿叫楚山秋。

[注]①寇准:北宋名臣,一生四居相位,死后谥号“忠愍”。诗人年少及第却被派到僻远的

巴东做知县,本诗即作于其上任途中。②灵均:屈原的字。③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江边渔父曾告诫屈原:“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文本二:

屈原

张耒㈤

楚国茫茫尽醉人,独醒惟有一灵均。

铺糟更遣从流俗,渔父由来亦不仁。

[注]张耒:“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获罪后受到满朝文武的孤立,他因支持苏轼而屡遭贬

谪。

5.下列对文本一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飒飒”两字写出秋风的凄冷,营造了萧瑟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诗人在独自凭吊时与屈原心意相通,真切感受到屈原对那些奸佞小人的痛恨。

C.“幽兰”关联屈原吟咏香草的诗篇,屈原常以香草寄托自己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D.尾联以景结情,通过描写昏暗的夜色、哀切的猿声等,从不同角度来渲染客途之悲。

6.这两首诗借“渔父”的典故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送从弟永任饶州录事参军

李嘉祐

一官万里向千溪,水宿山行鱼浦西。

日晚长烟高岸近,天寒积雪远峰低。

芦花渚里鸿相叫,苦竹丛边猿暗啼。

闻道慈亲倚门待,到时兰叶正萋萋。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以“万里”状写距离之遥远,以“千溪”表现路途之阻隔,为下文写长途跋涉的艰辛

蓄势。

B.颔联“近”“低”二字不是对景物的客观描写,而是对空间错觉的摹状,带有强烈的主观

色彩。

C.颈联让人联想到白居易《琵琶行》中“黄芦苦竹”等诗句,但意象虽然相似,感情基调却

不相同。

D.末句“兰叶正萋萋”以景结情,不仅渲染出美好欢乐的气氛,而且有着丰富的暗示性,耐

人寻味。

8.诗人展开想象,将不同时空的场景汇于笔端,形成鲜明的对照以强化情感。请结合全诗简

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西斋小松二首(其二)

唐•元稹

簇簇枝新黄,纤纤攒素指。

柔笠渐依条,短莎①还半委。

清风日夜高,凌云意何已。

千岁盘老龙②,修鳞③自兹始。

赠从弟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①莎:同“蓑”,雨具名,用草或棕织成,披在身上以防雨,此处喻指蓑状松

枝。②老龙:盘曲如龙的老松。③修鳞:积蓄力量。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诗中的“纤纤”和“素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斋小松枝叶的形态,富有美感。

B.刘诗中的“瑟瑟”写出了山谷中风的声音,“冰霜”则展现了松树所处环境的恶劣。

C.刘诗中“一何”有“多么”之意,不仅突出风的猛烈,更表现了松枝的刚劲坚韧。

D.两首诗善用细节描写展现松之形态,元诗表现松树之“小”,刘诗突出松树之“高”。

10.两首诗均以松树寄托感情,但所抒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却打开窗户在高高的阁楼上”错误,“危

坐”指的是端坐、正坐,表现了诗人郑重的神态及沉重的心情;“阁楼”错误,“轩”并非

阁楼。

2.答案:①诗人借助“阴晴”,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万壑千林送雨声”“海压竹枝低

复举”,阴云密布,雷声震天,大雨滂沱,雨压竹枝,写出了金人来犯、国家倾覆的时局,

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是为“阴”。②诗人借助“阴晴”一语双关,“阴晴”表面上是

指天时,其实也是指人事。“风吹山角晦还明”,山角风云开合,晦明变化之态由阴转晴,

暗指抗金局势有所缓和,初见曙光,诗人为此喜悦,是为“晴”。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颔联写景,景象壮阔,

气势雄浑。诗人既写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也表现了自己此刻浩茫深沉的思绪:广大地

域的风云翻涌、大雨滂沱,就是整个国家颠覆的写照。这里不单是在写雨景,也是在写时

局,最高统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长驱直入,这里的“云”“雨”又是两层含义巧

妙融会在一起。可见此联借景抒情,借天气“阴”抒发担忧国家局势的情感。尽管云雨的猛

烈遮蔽万物,雨中的万物并没有全然屈服,时局也并非黑暗一片。乌云密雨中也有不屈不挠

的抵抗,摇摇欲坠的危局中也有一丝生机(这里主要是指当时的长沙守帅向子理的积极抗金

举动)。“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写大雨压得竹枝伏了又起,风吹得乌云翻涌

的山脊明明灭灭。颈联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竹枝顽强地挺立着,高高的

山角上,大风吹掀处露出了光明。可见,此处的“阴晴”一语双关,诗人借天气晴朗,表达

自己因为局势有所缓和而产生的喜悦之情。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

感。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能力。A项,“回忆昔日游崔公池所见之景”理解错误,起句写故

地重游、眼前所见之景。故本题选A项。

4.答案:①全诗情景交融,意蕴绵长。首联和颈联,诗人描绘出荷花盛开、波光摇曳、碧空

云断、池水悠悠的秋日荷塘之景,清馨幽静的景致中透露出物是人非的空阔失落之感;尾联

触景生情,抒发“青山依旧”而故人杳然的无穷感慨。②本诗前后照应,结构严谨。颈联

“红艳影多风袅袅”与首联“苗茗秋”照应;“碧空云断”与“皎镜方塘”照应;前三联内

容照应诗题之“池”,尾联照应诗题之“亭”。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情与景的关系分析这首

诗。回答本题时,要立足全诗内容分析,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

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内容上,首联,写

故地重游、眼前所见之景。水清如镜的池塘里,绽放着芳香红艳的荷花,时节已是初秋了,

清馨幽静的景致中透露出物是人非的空阔失落之感。颔联,诗人避开对昔游之乐的具体描

写,而以抒情之笔写今日之感慨,且饱含人生哲理。颈联,是说荷花繁盛,水中倒影与水上

花枝一起在风中摇曳。碧空云断、池水悠悠。尾联触景生情,抒发“青山依旧”而故人杳然

的无穷感慨。结构上,“红艳影多风袅袅”与“菌药秋”照应;“碧空云断”与“皎镜方

塘”照应;前三联内容照应诗题之“池”,尾联照应诗题之“亭”。全诗情景交融,意蕴绵

长。本诗从情景交融和结构上照应两个方面结合每一联的内容分析概括答案即可。

首先要明确情与景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结构关系”或“内在关系”(一)结构

关系:①触景生情:又称“即景抒情”、“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

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情感。②借景抒情:又称“缘情及景”、

“由情及景”,是先有情后有景。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见景不见情,但景中含情。

④以景结情:诗前面抒情或议论,最后以写景结束。(二)内在关系:⑤以乐景写哀情⑥

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现较多)⑦以乐景写乐情⑧以哀景写哀情(正衬)(三)怎样写

景:①从多种感觉写;②动静(有声无声)搭配写;③总分结合写;④借助修辞方法写;⑤

借助联想想象写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

分析诗歌中某一联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即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心境,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

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

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重视诗中

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即抓住

诗句中的众多意象,渲染了意境怎样的特点;三是关注注释暗示信息。如本联,抓住典型景

物写了登高所见秋景,营造了空明阔大的意境,是作者胸襟怀抱的写照,也表现了诗人对官

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

5.答案:B

解析:“真切感受到屈原对那些奸佞小人的痛恨”错误。“独吊灵均恨莫收”是说诗人在凭

吊屈原时,想到屈原令人悲愤的遭遇,内心的恨意难收,并非真切感受到屈原对那些奸佞小

人的痛恨。

6.答案:①寇诗借“渔父”的典故,反用其意,表达了对屈原正道直行、不随波逐流的高洁

品质的赞扬。②张诗借“渔父”的典故,对像“渔父”一类的“从流俗”之人进行了批判。

解析:“深岸自随浮世变,遗魂不逐大江流”的意思:高耸的江岸自然随着世事变迁,但屈

原的遗魂定不会随波逐流。寇诗借“渔父”的典故,反用其意,表达了对屈原正道直行、不

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的赞扬。“畲甫糟更遣从流俗,渔父由来亦不仁”的意思:那些吃着酒糟

的人更是浑浑噩噩,随波逐流,渔父之类的人,从来都没有仁义。张诗借“渔父”的典故,

对像“渔父”一类的“从流俗”之人进行了批判。

7.答案:C

解析:C.“感情基调却不相同”错,感情基调同为凄苦。

8.答案:①长烟高岸的近景与远峰积雪的远景相对照,突出山高水远的跋涉之难,表达对堂

弟的关切;②游子的离乡远行与父母的倚门等待相对照,表达对堂弟早日归家与父母团聚的

叮嘱与期待;③今日万里赴任的艰苦与他日家人团聚的欢喜相对照,表达对堂弟现状的安慰

和美好未来的祝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①首句以“万里”状写距离之遥远,以“千溪”表现路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