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05-T 95-2018公路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再生基层技术规范_第1页
DB3305-T 95-2018公路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再生基层技术规范_第2页
DB3305-T 95-2018公路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再生基层技术规范_第3页
DB3305-T 95-2018公路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再生基层技术规范_第4页
DB3305-T 95-2018公路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再生基层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01.040.03

A12

DB3305DB3305/T95—2018

浙江省湖州市地方标准

DB3305/T95—2018

公路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再生基层

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asphaltpavementofrecycledbasewithcement

stabilization

2018-12-21发布2018-12-21实施

湖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305/T95—2018

目次

言..............................................................................................................................................................2

1

范围..................................................................................................................................................................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3

术语与定义......................................................................................................................................................3

4

原路面调查......................................................................................................................................................4

5

结构组合设计..................................................................................................................................................5

6

材料..................................................................................................................................................................7

7

配合比设计......................................................................................................................................................9

8

就地再生施工................................................................................................................................................15

9

厂拌再生施工................................................................................................................................................24

10

质量检验验收..............................................................................................................................................29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老路探坑调查与回收材料取样试验分析......................................................30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水泥稳定再生基层典型路面结构形式..........................................................32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软化系数试验方法..........................................................................................34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就地再生机(或铣刨机)再生(或铣刨)速度测试..................................35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水泥稳定就地再生基层工程应用案例..........................................................37

1

DB3305/T95—2018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湖州市交通运输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州市公路管理局、上海理工大学、嘉兴市高新交通技术测评研究院、浙江省标

准化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陆新民、邓海斌、沈云琴、王锡通、邓德毅、沈云、谭乐、褚莉花、拾方治、

李秀君、刘彦林、谢伟、徐海宇。

2

DB3305/T95—2018

公路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再生基层技术规范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公路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再生基层的原路面调查与分析、路面结构层设计、材料要求、

配合比设计、就地再生施工、厂拌再生施工、质量检验等的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公路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再生基层的设计、施工与质量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4557砂浆、混凝土用乳胶和可分散乳胶粉

JTGD50-201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JE51-2009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JTGF41-2008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

JTGF80-2017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

JTGH20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JTG/TF20-201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

DB33/T836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振动成型法施工技术规范

DB33/T896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3术语与定义

JTG/TF20-2015、JTGF41-200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半刚性基层回收料reclaimedsemirigidbasematerials(RSM)

通过铣刨、开挖方式从路面上回收的路面半刚性基层(包括水泥稳定材料、综合稳定材料、石灰稳

定材料、工业废渣稳定材料)旧料。

3.2

沥青面层与半刚性基层回收料reclaimedasphaltmix&semirigidbasematerials(RASM)

通过铣刨、开挖方式从路面上一次性回收的路面沥青混凝土和半刚性基层(包括水泥稳定材料、综

合稳定材料、石灰稳定材料、工业废渣稳定材料)两个部分旧料的混合材料。

3.3

水泥稳定再生基层recycledbasewithcement

3

DB3305/T95—2018

以水泥作为结合料,半刚性基层回收料、沥青面层与半刚性基层回收料为集料,加水拌合,并铺筑

到路面上,经过养生后作为新路面的基层或底基层。

3.4

厂拌再生coldrecyclinginplant

将半刚性基层回收料、沥青面层与半刚性基层回收料运送至指定的场地,

根据需要添加新料,通过

固定的拌合设备加入水泥和水,在常温下拌和形成新的再生混合料,运送至道路施工现场,经过摊铺、

压实和养生后成为路面基层或底基层的工艺。

3.5

就地再生coldrecyclinginplace

采用专有的就地再生设备,对沥青路面进行现场铣刨,同时根据需要掺入一定数量的新集料、水泥

和水,经过常温拌合、摊铺、压实和养生等工序,一次性实现旧沥青路面材料再生的技术,它包括仅对

半刚性基层进行的就地再生,以及对沥青面层和半刚性基层一并进行的就地再生。

3.6

回收料级配gradationofreclaimedmaterials

将烘干至恒重的半刚性基层回收料或面层与基层回收料进行筛分试验测得的级配。

3.7

软化系数

水泥稳定再生基层混合料在饱水状态下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与未饱水状态下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之比。

4原路面调查

4.1一般规定

4.1.1按照JTGD50中关于改建路面设计的调查要求,对原路面的路况进行调查,应重点调查各路段路

面损坏的层位(或深度)、各层顶面的强度及各层路面材料的性状。

4.1.2应从原路面提取代表性的材料,在室内进行相关原材料的检测和再生混合料目标配合比的设计。

4.2原路面历史信息调查与分析

4.2.1收集原路面设计、竣工资料等,一般包括原沥青路面交通等级、原路面结构、原材料组成和各

结构层材料配合比等方面资料。

4.2.2收集原沥青路面运行期间的维修养护详细情况,包括维修段落、维修工艺、维修材料等,并结

合施工资料、竣工资料,分析病害成因。

4.2.3收集原路面运行期间的养护资料和路况检测资料。

4.3原路面状况调查

原路面状况调查包括以下内容:

a)原路面技术状况调查内容应包括: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路面结构

4

DB3305/T95—2018

强度指数PSSI、原路面结构厚度及类型等,调查方法和频率应符合JTG

H20的规定。

b)根据原路面状况调查结果和历史信息,按照附录A要求将相同或接近路段分为若干个子路段。

c)按照附录A的要求做好原路面探坑调查和回收料取样试验分析。

d)综合原路面历史信息资料和原路面状况调查数据,分析路面病害成因。

4.4交通量调查

4.4.1交通量调查应符合JTGD50中相关规定。确定分析期内的累积交通轴载,以及施工期间高峰小

时交通量。

4.4.2对于道路交通量的调查,既要考虑交通部门的交通量观测站提供的混合交通量资料,以便对设

计期间标准轴载作用次数进行预估,又要考虑轴载情况尤其是重载车辆对再生路面结构的实际影响值。

4.4.3通过交通量调查,为水泥稳定再生施工组织方案提供依据。

5结构组合设计

5.1一般规定

5.1.1水泥稳定再生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可按JTGD50改建路面结构设计方法进行。

5.1.2水泥稳定再生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层设计时应按照DB33/T896气候分区的规定,充分考

虑浙江各分区的气温、降雨量及地质特点合理确定各结构层的技术指标。

5.1.3水泥稳定再生基层混合料可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底基层,其他等级公路的基层和底基层。

5.2再生适应性分析

应按照以下要求对水泥稳定再生半刚性基层适应性进行分析:

a)根据划分子路段的路况和交通量调查,确定路面维修的层位,结合取样材料的分析评价,初步

分析该路段是否适合水泥稳定再生半刚性基层施工的技术要求。

b)根据原路面的技术状况、病害特征和其他约束条件(如标高、场地等),选用适宜的再生工艺。

c)应结合就地再生机的最大拌和深度、最大铣刨拌和能力和压路机可压实的最大厚度等因素,确

定就地再生工艺的可行性。

5.3回收料特性和适用场合

5.3.1本标准中以字母A、B和c分别代表不同的半刚性基层回收料或沥青面层和半刚性基层回收料,其

具体意义如下所示:

A:RSM;

B:RASM中旧沥青混凝土含量小于等于20%;

C:RASM中旧沥青混凝土含量为20%~40%。

5.3.2不同回收料的具体应用要求和场合可参照表1。

5

DB3305/T95—2018

表1不同回收料的应用要求和场合

交通荷载

应用要求项

结构层公路等级极重、特重

目重交通中、轻交通

交通

二级和二材料组合AAA、B

基层级以下公级配要求骨架密实型骨架密实悬浮密实或骨架密实

路成型方式振动成型法振动成型法静压或振动成型法

材料组合A、BA、BA、B

高速公路

级配类型悬浮密实或骨架密实悬浮密实或骨架密实悬浮密实或骨架密实

和一级公

路成型方式静压或振动成型法静压或振动成型法静压或振动成型法

底基层

二级和二材料组合A、B、CA、B、CA、B、C

级以下公级配要求悬浮密实或骨架密实悬浮密实或骨架密实悬浮密实或骨架密实

路成型方式静压或振动成型法静压或振动成型法静压或振动成型法

5.4典型路面结构组合与应用场合

5.4.1水泥稳定就地再生半刚性基层材料作为新路面基层使用,典型结构形式和具体实施方法可参照

附录B。

5.4.2水泥稳定厂拌再生半刚性基层材料作为新路面基层使用,典型结构形式和具体实施方法可参照

附录B。

5.4.3水泥稳定厂拌再生半刚性基层材料作为新路面基层和底基层使用,典型结构形式和具体实施方

法可参照附录B。

5.4.4水泥稳定就地再生半刚性基层材料作为新路面底基层和水泥稳定厂拌再生半刚性基层材料作为

新路面基层使用,典型结构形式和具体实施方法可参照附录B。

5.4.5典型再生路面结构应用场合。

根据附录B推荐的典型路面结构形式,可参照表2选择应用场合。

表2典型再生路面结构应用场合

公路等级极重、特重交通重交通中、轻交通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ⅣⅥⅡ、Ⅵ

二级和二级以下公路Ⅱ、Ⅲ、ⅥⅡ、Ⅲ、Ⅵ、Ⅴ、ⅥⅠ、Ⅱ、Ⅲ、Ⅳ、Ⅴ、Ⅵ

5.5结构验算

5.5.1初步拟定道路结构组合方案。根据原路面设计强度和路况调查中得到的路面损坏情况,预估冷

再生结构层厚度,并检测水泥稳定再生结构层下承层的当量回弹模量。

5.5.2结构补强设计方法应按JTGD50-2017中7.4条规定进行路面结构验算,路面使用性能设计指标应

符合JTGD50-2017中3.0.6和3.0.7条规定,不符合时调整路面结构方案,重新验算直至符合为止。

6

DB3305/T95—2018

表3水泥再生半刚性基层混合料弯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取值范围(MPa)a

材料类型a级配类型b弯拉强度动态压缩模量

骨架密实1.8~2.219000~30000

A

悬浮密实1.6~2.015000~25000

骨架密实1.5~1.812000~20000

B

悬浮密实1.3~1.68000~17000

骨架密实1.4~1.79000~18000

C

悬浮密实1.2~1.56000~15000

a就地再生工艺弯拉强度和动态压缩模量取下限;厂拌再生工艺弯拉强度和动态压缩模量取上限。

b其中A、B和C所代表材料类型同5.3.1。

c表中骨架密实型级配采用的是振动成型法设计;悬浮密实型级配采用的是静压成型法设计。

5.5.3应按照JTGD50-2017中附录B.2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疲劳开裂验算方法,对水泥稳定再生层疲劳

开裂进行验算。

5.6材料设计参数

5.6.1各结构层设计参数的确定,应符合JTGD50-2017中5.1.3和5.1.4的规定,其中采用水平一时,

应按照JTGD50-2017中附录E,采用中间段法单轴压缩试验测定。水泥稳定再生混合料的弯拉强度和

单轴压缩动态模量的测定应符合JTGE51-2009中T0851的有关规定;采用水平三,可按照表3给出的

范围,确定再生混合料的弯拉强度和动态压缩模量。

5.6.2结构验算时,弹性模量应乘以结构层模量调整系数0.5。

6材料

6.1一般规定

6.1.1方案设计阶段,应通过现场探坑调查获取回收料试样,并进行性能检测;施工阶段,应对回收

料进行性能验证,并对所使用的其他材料经质量抽检合格后方可使用。

6.1.2将回收料按4.75mm为界进行筛分,分成粗集料和细集料,并分别进行检测。回收料中粗集料、

细集料质量要求不能满足要求,但通过添加新集料后质量能够满足要求的,可以使用。

6.2水泥

6.2.1可以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灰质硅酸徒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等,其技术指标要求应

满足JTG/TF20的规定。

6.2.2就地再生施工时,宜采用早期强度高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如能保证养生条件,也可采用矿渣硅

酸盐水泥或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

6.2.3水泥标号可选用强度等级32.5或42.5。水泥在使用之前要复测水泥强度、初凝时间、终凝时

间和安定性等指标。水泥初凝时间不得小于3h,终凝时间宜在6h以上且小于10h。

6.3外加剂

在水泥稳定再生半刚性基层混合料中掺加缓凝剂、早强剂和乳胶粉时,应对混合料进行试验验证。

缓凝剂和早强剂的技术要求应符合JTG/T

F20的规定,乳胶粉的技术要求应符合的规定。

7

DB3305/T95—2018

6.4水

6.4.1凡人或牲畜饮用的自来水可直接使用。对于不含有害物质而且清洁的井水、河水、湖水等水源,

则需进行必要的检验,并应符合JTG/TF20的规定。

6.4.2不得使用沼泽水、工业废水以及含有游离酸、碱、盐、糖、植物油或其它不明矿物质的水。当

采用自然水源时抽水管应设有滤网,以防止杂草、树根等杂物堵塞再生设备上的喷嘴。

6.5新集料

添加的新集料包括粗集料和细集料。粗集料宜采用各种硬质岩石或砾石加工成的碎石,也可直接采

用天然砾石,其质量、规格和使用要求应符合JTG/T

F20‐2015中表3.6的规定;细集料应洁净、干燥、

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其质量、规格和使用要求应符合JTG/T

F20‐2015中表3.7的规

定。

6.6半刚性基层回收料(RSM)

6.6.1半刚性基层回收料(RSM)组成应稳定,且其质量要求满足表4。当回收料中超粒径颗粒含量和材

料变异性达不到要求时,应采用再次破碎、过筛重组的办法,使其达到要求。

表4RSM质量要求

材料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含水率,不大于%3附录A

级配/实测附录A

超粒径颗粒(最大粒径大于31.5mm)含量,不大于%10T0312

RSM

0.075mm通过率变异性,不大于%±3T0301或T0327

4.75mm通过率变异性,不大于%±6T0301或T0327

6.6.2RSM中粗集料根据使用要求应满足表5的质量要求。

表5RSM中粗集料技术要求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及二级以下

指标层位试验方法

极重、特重交通重、中、轻交通公路

基层--≤35

压碎值(%)附录A

底基层≤30≤30≤40

基层--≤30

针片状颗粒含量(%)T0312

底基层≤25≤30≤35

基层--≤7

软石含量(%)T0320

底基层≤5≤7≤9

基层--≤8

吸水率T0304

底基层≤7≤8≤9

6.6.3RSM中细集料应根据使用要求满足表6的质量要求。

8

DB3305/T95—2018

表6RSM中细集料技术要求

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塑性指数≤17T0118

有机质含量(%)≤10T0313/T0336

硫酸盐含量(%)≤0.25T0341

吸水率(%)≤10T0330

6.7沥青面层与半刚性基层回收料(RASM)

6.7.1RASM组成应稳定,且其质量要求满足表7。当回收料中超粒径颗粒含量和材料变异性达不到要

求时,应采用再次破碎、过筛重组的办法,使其达到要求。

表7RASM质量要求

材料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含水率,不大于%3附录A

级配/实测附录A

旧沥青混凝土含量%≤40附录A

超粒径颗粒(最大粒径大于31.5mm)含量,不大于%10T0312

RASM

0.075mm通过率变异性,不大于%±3T0301或T0327

4.75mm通过率变异性,不大于%±6T0301或T0327

6.7.2RASM中粗集料应满足表5的质量要求。

6.7.3RASM中细集料应满足表6的质量要求。

7配合比设计

7.1一般规定

7.1.1水泥稳定再生半刚性基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分为三个阶段:方案设计阶段的目标配合比设计、

施工阶段的生产配合比设计以及生产配合比验证。

7.1.2应充分利用设计资料,结合工程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目标配合比设计,并按照设计指标要求,

提出有关再生混合料关键物理力学性能参数的检测指标,并根据设计需要提供相关路面设计参数。

7.1.3应根据现场回收料(RAM或RASM)、新集料、水泥等原材料的实际性状和机械设备的配置等施

工条件,参考目标配合比设计结果,调整材料组成和用量,使再生混合料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和施工条

件的实际。

7.1.4生产配合比验证应在再生施工试验段时进行,结合工程实际校核生产配合比。

7.1.5当采用骨架密实型级配进行设计混合料时,宜采用与骨架密实型级配配套的振动击实法;当回

收料(RASM)中旧沥青混凝土含量超过30%时,应采用静压成型法进行设计。

7.2目标配合比设计

7.2.1设计流程

9

DB3305/T95—2018

水泥再生半刚性基层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应按图1所示的流程进行。

7.2.2获取代表性的回收料及质量检测

按照附录A的方法从探坑获取回收料(RAM或RASM),并按照本规范6.6或6.7规定的检测项目和要求

对回收料进行性能分析,对于通过相关技术措施仍不能满足质量要求的回收料,应改变设计方案。

7.2.3水泥性能检测

对拟选用的水泥应按照本规范6.2的要求进行测试,并符合要求。

7.2.4外加剂

对拟选用的外加剂应按照本规范6.3的要求进行测试,并符合要求。

获取代表性的回收料及质量检测

水泥、外加剂性能检测

选定级配范围

新集料性能检测

确定材料组成方案

确定最佳用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制作试件

养护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水泥剂量与再生材料强度代表值的关系曲线

确定水泥用量

不符合要求

再生混合料性能检验

符合要求

完成目标配合比设计

图1水泥再生半刚性基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流程图

10

DB3305/T95—2018

7.2.5新集料性能检测

对拟选用的新集料应按照本规范6.5的要求进行测试,并符合要求。

7.2.6选定级配范围

当水泥再生半刚性基层材料用于各等级公路底基层,并选用悬浮密实型级配类型时,应满足表8

中1号级配范围;当水泥再生半刚性基层材料用于各等级公路基层,并选用悬浮密实型级配类型时,应

满足表8中2号级配范围;当水泥再生半刚性基层材料用于各等级公路基层,并选用骨架密实型级配类

型时,应满足表8中3号级配范围。

表8水泥再生半刚性基层混合料的级配范围

级配类型

通过质量百分率(%)123

(悬浮密实型)(悬浮密实型)(骨架密实型)

筛孔尺寸(mm)

37.590~100100100

31.5-90~100100

26.566~10081~94-

1954~10067~8375~85

16-61~78-

13.2-54~73-

9.539~10045~6442~54

4.7528~8430~5025~35

2.3620~7019~3616~26

1.1814~5712~26-

0.68~478~198~15

0.3-5~14-

0.15-3~10-

0.0750~302~70~5

7.2.7确定材料组成方案

根据确定的合成级配范围,结合回收料(RAM或RASM)的级配,选择不同粒径范围的新集料,调

整不同的添加比例进行试配,并结合经济性、施工方便性等因素综合比较,确定最终材料设计方案。

7.2.8确定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对选定的材料设计方案,应按照表10的规定选用推荐水泥试验剂量,采用重型击实法或振动击实

法确定再生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其试验方法应符合JTJ

E51的规定。

7.2.9制作试件

11

DB3305/T95—2018

a)振动成型法

振动成型试验方法应符合DB33/T

836‐2011中附录A的规定,其中试件的径高比应为1:1,直径为

150mm,并按照振动击实法确定的混合料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以及要求的压实度,来计算不同

水泥剂量的试件对应的干密度。再按照最佳含水量和计算的干密度,采用振动成型方法制备试件。

b)静压法

静压法应符合JTJE51的规定,其中试件的径高比应为1:1,直径为150mm,并按照重型击实法确

定混合料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以及要求的压实度,来计算不同水泥剂量的试件对应的干密度。再

按照最佳含水量和计算的干密度,采用静压法制备试件。

7.2.10养生

试件在温度20±2℃、湿度大于95%的养护室内养生6d,然后浸水养生24h。

7.2.11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与计算

a)试件在温度20±2℃、湿度大于95%的养护室内养生6d,然后浸水24h后,按JTGE51进行无

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b)进行强度试验时,作为平行试验的最少试件数量应不小于表9的规定。如试验结果的变异系数

大于表中规定的值,则应重做试验,并找出原因,加以解决。如不能降低变异系数,则应增加试件数量。

表9最少试件数量

变异系数

试件数量(个)<10%10~15%15~20%

公称最大粒径(mm)

小于16mm

6

9

-

不小于16mm,且小于26.5mm

6

9

13

不小于26.5mm‐

913

0

c)根据试验结果,按式(1)计算强度代表值Rd。

0

Rd=R(1-CZV)(1)

式中:CV-一组试验的强度变异系数;

Z-随标准正态分布表中保证率或置信度而变的系数,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取保证率

95%,即Z=1.645;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应取保证率90%,即Z=1.282;

R-一组试验的强度平均值。

d)强度数据处理时,宜按3倍标准差的方法剔除异常数值,且同一组试验样本异常值剔除应不多

于2个。

7.2.12水泥剂量与再生材料强度代表值的关系曲线

a)水泥稳定再生基层材料的水泥剂量应以水泥质量占全部干燥被稳定材料质量的百分比表示。

12

DB3305/T95—2018

b)在配合比设计中,可参照表10选择不少于5个水泥剂量,分别确定各剂量条件下混合料的最佳

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表10水泥稳定再生基层材料配合比推荐水泥试验剂量

材料成型方式强度要求Rd(MPa)推荐水泥剂量(%)

振动5.0~7.03、4、5、6、7

振动或静压3.0~5.02、3、4、5、6

A

振动或静压4.0~6.03、4、5、6、7

振动或静压2.0~4.02、3、4、5、6

静压4.0~6.03、4、5、6、7

静压2.0~4.02、3、4、5、6

B、C

静压3.0~5.03、4、5、6、7

静压1.5~3.02、3、4、5、6

c)应根据试验确定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及压实度要求成型试件,测试各水泥剂量下再生材

00

料的强度代表值Rd,然后绘制各水泥剂量与再生材料强度代表值Rd的关系曲线。

7.2.13确定水泥剂量

0

根据水泥剂量与再生材料强度代表值Rd的关系曲线,在选用的水泥剂量中,以满足最小设计强度

要求的最小水泥剂量作为设计水泥用量,并不少于表11中的最小剂量。

表11水泥的最小剂量(%)

材料成型方式就地再生施工工艺厂拌再生施工工艺

振动3.03.0

A

静压3.53.0

振动3.53.0

B、C

静压4.03.5

7.2.14再生混合料性能检验

a)对拟选定的材料组成和水泥用量,检验水泥稳定再生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强度等力学性能,在满

足设计要求的同时,也应符合表12的规定。

13

DB3305/T95—2018

a

表12再生混合料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Rd(MPa)

结构层公路等级b极重、特重交通重交通中、轻交通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5.0~7.04.0~6.03.0~5.0

基层

二级和二级以下公路4.0~6.03.0~5.02.0~4.0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3.0~5.02.5~4.52.0~4.0

底基层

二级和二级以下公路2.5~4.52.0~4.01.0~3.0

a表中强度标准指的是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代表值;

b公路等级高或交通荷载等级高或结构安全性要求高时,推荐取上限强度标准。

b)应根据使用场合,按照附录C的试验方法对水泥稳定再生基层材料进行水稳定性评价,并符合表

13的要求。

表13再生混合料水稳定性(7d无侧限抗压强度软化系数)评价

结构层公路等级极重、特重交通重交通中、轻交通

基层二级和二级以下公路≥0.85≥0.80-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0.85≥0.80-

底基层

二级和二级以下公路≥0.80--

7.3生产配合比设计

7.3.1就地再生工艺

a)对就地再生机进行调试和标定,包括再生机铣刨深度、速度、喷嘴喷水量等,同时根据旧路面

的密度设计再生机上的标准密度。

b)在旧路面上(或旧路面基层上)没有撒布新集料前,使用就地冷再生机按照设计厚度和正常速

度范围(±1m/min)内进行铣刨3~5m,然后在铣刨槽中间位置一个铣刨宽度内均匀取料。

同时对拟添加的新集料进行取样。取样方法可参照附录B。

c)将铣刨料、新集料烘干后进行筛分试验,得出各种材料级配后与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的各材料

的级配进行比较,并按照目标配合比设计曲线对各种材料的组合比例进行调整,得出再生材料

生产配合比。

d)按照生产配合比和设定好的施工参数进行第一阶段试生产,验证生产配合比。不满足要求时,

应进一步调整施工参数。

7.3.2厂拌再生工艺

a)对铣刨机进行调试和标定,包括铣刨机的铣刨深度、速度等。

b)对厂拌再生机进行调试和标定,包括再生机料斗称量精度的标定、水泥剂量的标定和拌合设备

加水量的控制等内容。

c)在旧路面上(或旧路面基层上),使用铣刨机按照设计厚度和正常速度范围(±1m/min)内进

行铣刨3~5m,然后在铣刨槽中间位置一个铣刨宽度内均匀取料。同时对拟添加的新集料进

行取样。取样方法可参照附录B。

14

DB3305/T95—2018

d)将铣刨料、新集料烘干后进行筛分试验,得出各种材料级配后与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的各材料

的级配进行比较,并按照目标配合比设计曲线对各种材料的组合比例进行调整,得出再生材料

生产配合比。

e)按各档材料的比例关系,设定相应的称量装置,调整拌合设备各个料仓的进料速度。

f)根据生产配合比确定的各档材料比例,对拌合设备进行调试和标定,确定合理的生产参数。

7.3.3按照设定好的施工参数进行试生产,验证生产级配。不满足要求时候,应进一步调整施工参数。

7.4生产配合比验证

7.4.1根据生产配合比绘制不少于5个点的结合料剂量标定曲线。

7.4.2对水泥稳定再生基层材料分别进行不同成型时间条件下的混合料强度试验,绘制相应的延迟时

间曲线,并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容许延迟时间。

7.4.3应在试生产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试验。分别按不同水泥剂量和含水率进行再生混合料试

拌,并取样、试验。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a)通过再生混合料中实际含水率的测定,确定施工过程中就地和厂拌再生设备水流量计的设定范

围。

b)通过再生混合料中实际水泥剂量的测定,确定施工过程中水泥掺加的相关参数。

c)通过击实试验,确定水泥剂量变化、含水率变化对再生混合料最大干密度的影响。

d)通过抗压强度试验,确定再生材料的实际强度水平和施工工艺的变异水平。

7.5水泥稳定再生基层材料的生产参数的确定应包括水泥剂量、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等指标,并符合

下列规定:

a)对水泥稳定再生基层材料,工地实际采用的水泥剂量宜比室内试验确定的剂量多0.5~1.0个百

分点。采用就地再生时,宜增加1个百分点;采用厂拌再生时,宜增加0.5个百分点。

b)以配合比设计的结果为依据,综合考虑施工过程的气候条件,含水率可增加0.5~1.5个百分点。

c)最大干密度应以最终合成级配击实试验的结果为标准。

8就地再生施工

8.1一般规定

8.1.1就地再生时,应采用专用的路面再生设备。

8.1.2从就地再生机开始铣刨拌合至再生混合料碾压完成的时间间隔不得超过水泥的初凝时间。

8.1.3当日最低气温低于5℃时,不应进行水泥稳定再生基层施工,宜在冰冻到来半个月前结束施工,

不应在雨天施工。

8.2施工准备

8.2.1施工组织设计

应包括原材料的储备计划、料源地点、采备方式、运输形式、堆放场地,试验路段及各结构层的施

工计划、机械设备的配备和人员的安排计划、采用的工艺和工序的衔接要求、特殊气候条件(雨季、高

温和低温)下的施工对策,以及自检和质保体系、安全、环保措施等。

8.2.2原材料

对提供路面集料的石料生产企业的进行严格考察,仔细筛选,并对原材料进行检测,同时按照附录

15

DB3305/T95—2018

A的要求完成回收料的现场取样,并进行有关性能的检测,确保所提供的原材料质量,不合格材料不得

使用。

8.2.3施工设备要求

应配备齐全的施工机械和配件,应对就地冷再生机、平地机、压路机等各种施工机械和设备进行调

试,对机械设备的配套情况、技术性能、传感器计量精度等进行认真检查、标定。做好开工前的保养,

并尽量避免在施工期间发生有碍施工进度和质量的故障,并应配备以下主要施工机械。

a)就地再生设备

再生设备铣刨转子宽度至少为2m,转速可调,并应具有水平控制系统;在连续施工过程中实际铣

刨深度和要求的深度误差不超过10mm;拌合和压实水喷洒系统通过电脑控制,可根据铣刨速度和深度

自动调节喷水量,同时喷洒系统应能够自清洗。此外,就地再生设备的铣刨和拌合能力应能适应旧路面

强度和铣刨深度的要求,本规范以P0来衡量就地再生设备的铣刨和拌合能力,并按照式(2)进行计算。

P0=e/DKP(2)

P

式中:o-就地再生设备铣刨拌合强度(KW/m);

P

e-就地再生设备的额定功率(KW);

K-功率分配系数,铣刨转子为皮带传输动力的取0.8,铣刨转子为液压传输动力的取0.7;

D-就地再生设备的铣刨转子宽度(m)。

不同铣刨再生厚度和旧路面芯样强度条件下,就地再生设备的铣刨和拌合能力宜满足表14的要求。

表14就地再生设备的铣刨和拌合能力

铣刨再生厚度(mm)≥150;≤200>200;≤250

旧路面芯样强度(MPa)≤6.06.0~9.0≥9.0≤6.06.0~9.0≥9.0

P0(KW/m)≥100≥120≥180≥120≥180≥220

b)罐车

罐车的容量要和数量要与工程量和道路现状匹配。在就地再生施工过程中,应固定一台水罐车与再

生机连接,另外一台或者多台配备水泵的水罐车为固定水罐车补充水,补充水的水罐车数量取决于水消

耗速度和水源远近,以实现最佳工作效率。

c)压实设备

一般配备单钢轮和胶轮压路机两种不同类型的压路机,其组合方式及台数应根据施工工艺和再生厚

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