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一、单项选择题1.

下面不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说法的一项是______。A.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B(江南博哥).写作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C.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D.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正确答案:B[解析]《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2.

教师布置学生搜集资料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依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正确的是______。

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②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③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④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A.③④①②B.①②③④C.②①③④D.②④③①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知识。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诗句,描写西湖六月美丽的景色,是写夏季的诗句;②“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是盛唐诗人王昌龄《闺怨》中的诗句,捕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的心理变化,是写春季的诗句;③“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是唐代诗人杜牧《秋夕》中的诗句,描写秋季;④“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是唐代诗人高骈《对雪》中的诗句,是写冬季的诗句。根据题干要求,将这四句诗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排列,正确顺序应该是②①③④。故选择C选项。

3.

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每册书课内学习计划都包含“梳理探究”部分,并且每册有3个专题,其涉及面广泛,有的侧重对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对该“梳理探究”部分的实施建议恰当的是______。A.教师不必引导,布置给学生专题任务后大可放任学生自由学习B.这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全部背熟,并在此基础上大量延伸、拓展C.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统筹安排此部分每一个专题的教学任务D.教学中教师可删减或替换此部分的专题,为自主重设专题创造条件正确答案:C[解析]教师占教学活动主导地位,应对学生学习起引导作用,不能放任学生自流,排除A;这部分旨在为学生梳理、整合语文知识,或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不必全部识记,排除B;这部分为每册教材课内教学内容,它尤为重要,不可自主删减,排除D。

4.

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一句中“先”“后”的用法。下列与之相同的是______。A.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B.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C.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D.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题干中的“先”“后”是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先”“以……为后”。C项的“羞”也是意动用法,译为“以……为羞”。A项没有词类活用。B项“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中的“奸”是形容词做名词,奸邪的事。“忠善”是形容同做名词,忠善之事。D项中的“不必”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不一定,今义是不需要。故选择C选项。

5.

某教师在高中第一学段设计了采访与采风,访谈与座谈等口语交际活动。对这一做法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体现口语交际活动内容的重要与能力水平的要求提高B.凸显口语交际教学和日常生活表达与交流的结合C.该活动的设计符合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要求D.四项口语交际活动缺乏内在联系,内容设计随意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实施。教师在高中第一学段设计采访与采风,访谈与座谈等活动,活动形式非常适当,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见A、B、C三个选项的内容都有所体现。故选择D选项。

6.

在学习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时,当学生(甲)刚读到:“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时,另一名同学乙低低地说了一句:“哭哭啼啼,成何体统!”顿时全班哄堂大笑,有的同学小声议论表示同意。针对这种情况,以下处理最合理的一项是______。A.停,学生甲,你(甲)坐下,你(乙)站起来给大家读读这篇课文吧,我看你是不是觉得自己读的很好啊!B.大家请保持安静,听我们同学(甲)继续朗读完好吗?C.呀,同学们真了不起,都由这么简短的描写,找到焦仲卿的性格弱点了!不过不要着急,等这位同学读完,再一起来研读课文,了解这个“哭哭啼啼”的焦仲卿,好吗?D.大家词汇积累可真够丰富的,不过这是课文的重点么?你们觉得这样打断别人对吗?咱们要学习的是古代悲剧爱情故事,不是让大家来开茶话会的!要尊重别人,课堂上不要胡思乱想!正确答案:C[解析]A项会让学生觉得这是教师的变相惩罚,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B项没有正面解决问题,可能下次学生还会发生这样的情况。D项不利于维护学生的学习探索积极性。只有C项既解决了问题,又有利于维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选。

7.

学习《再别康桥》,教师这样导入:PPT展示“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并让同学谈谈这三句像诗吗。在同学们热烈讨论时相机展示第四句“飞入芦花皆不见”,再问此诗有没有诗味。通过小诗所展现的美妙景象,引入“通过想象感悟意境”的方法。最后,老师说“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不恰当的是______。A.导入之初就设疑引入课堂讨论,气氛虽活跃却偏离了诗歌主题B.把诗句切分引导学生探寻“想象与意境”,找到了恰当的切入点C.以简单的诗句设疑,配以适当的评论,无形中巧妙导入了新课题D.考虑了学情,采用多媒体与设疑导入相结合的方式,成功激起学生兴趣正确答案:A[解析]题干中的导入以一首简单的小诗断句设疑引起讨论,步步引导、环环相扣,不但调动了气氛而且轻而易举引入了课题,经老师的把控与引导,并没有偏离主题,故A表述不当,当选。

8.

在教授高中语文必修4柳永的《雨霖铃》时,老师布置作业时说:“《雨霖铃》抒写的是离愁别苦,古代诗词中表达这种情感的作品很多,但情调可能会有很大差异。课后从读过的诗词中找一些进行赏析。”以下学生选找的诗词不符合作业要求的是______。A.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B.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C.久别重逢岳麓边,未遑扣谒已招延D.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正确答案:C[解析]A表述的是悲壮之别;B表述的是凄苦之别;D表述的是深情离别;C表述的是重逢喜悦,故排除。

9.

执教《故都的秋》,教师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对比阅读栗子珍的散文《秋天是一支红唇膏》。思考:同是描写秋景,表达对秋的热爱、赞美,《故都的秋》为何流露出“悲凉”之情?作者笔下选取的景物为何皆为冷色调?”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正确的是______。A.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领悟以景显情的鉴赏手法B.引导学生把握求同辨异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C.体现新课标理念,关注自主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D.意在通过思考和讨论,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答案:D[解析]题干中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并互动讨论,意义明显:领悟以景显情的鉴赏手法,把握求同辨异的思维方法,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故A、B、C表述正确;但该思考讨论并不能体现情感目标的达成,故D项错误,当选。

10.

在执教完《中国建筑的特征》后,几位教师针对多媒体教学发出了以下感慨,他们中说法错误的是______。A.多媒体课件就是方便,用多媒体呈现板书又方便,又快捷,以后再也不用写板书了B.利用多媒体课件,我们既可以呈现文字,又可以插入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素材,这对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器官,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是很有好处的C.多媒体的功能真的很强大,它既能清晰地呈现教学内容,更有利于渲染教学氛围,对教学重点的强调功能更是值得一提,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好好利用多媒体教学D.我在给学生讲解《中国的建筑特征》时,帮学生链接了粱思成的生平、梁思成的建筑作品等资料,这对扩展学生的学习内容真的很好正确答案:A[解析]板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通过板书将教学内容形象化、条理化、系统化,有助于揭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板书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语文教师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不仅使学生容易看懂,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热爱文字、热爱语文的情感,无形中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有促进作用。这些作用是多媒体不能替代的,不能因为使用多媒体就省略了板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与板书配合使用的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故A项说法错误,当选。

11.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一首表达爱国与思乡主题的诗歌,一般来说最恰当的教学思路是______。A.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味诗中的思想感情B.让学生在把握诗中人物和情节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C.让学生在分析字句的基础上,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D.让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正确答案:A

12.

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

某教师正在执教必修1现代诗《雨巷》,在讨论其主题时,学生们有了很大的不同意见。有一部分学生查阅了相关资料,说《雨巷》的主题是诗人的内心迷茫和对朦胧理想的追求,并找到1927年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和内心彷徨为证。有的学生则说主题其实就是作者对心中期待已久的姑娘的朦胧情感、想追而不敢追的痛苦,因为诗人青年时曾爱慕一位叫施绛年的姑娘,并写诗表达对她热烈的爱,而《雨巷》恰恰符合作者此时的心理。更有的同学说其实不过是诗人借助“雨巷”这一意象,进行郁闷心情的自我排遣罢了,诗人写诗时本就没有那么复杂的心理。

几派学生各执己见,互不服输,这位教师看在课堂上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即使自己进行了意见的统一也很难说服不一致的学生,就说,大家的意见各有各的道理,今天讨论就到此为止,但,课下请大家搜集相关资料,在班级网络平台《雨巷——主题大讨论》自主研讨区各抒己见,之后,我们将根据大家的讨论进行深入研究。

对上述案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对《雨巷》主题的分析讨论,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作者思想B.教师适时将学生的课堂讨论转移到网络平台进行,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探索积极性,又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C.网络平台快捷、高效,案例中的情况充分体现了在现代教学中网络平台已经逐渐发挥教学主导作用D.教师把课堂争论引到网络平台交流,体现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正确答案:C[解析]虽然网络平台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是并没有代替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故C项错误,当选。

13.

阅读一高中教师作文课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师: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读书只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可见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文章想要写得新颖、不落俗套就必须进行创新。当然,咱同学中个别的人作文中体现了创新的意识,有用到加入WTO、工人下岗、学生减负等素材。但是创新并不等于猎奇,也不等于只写新鲜事物,如果大家都去写也不见得写出新意来。写的人多了也就成了俗套。创新具体开来有思想新,材料新,表现形式新等多方面。这次课我就帮助大家利用创新的方式为文章增加价值。大家先看课件上的第一题。

[B]幻灯片展示内容一(单项口头练习):

结合对“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句话的理解,打开文章写作思路。

问题:(1)确定文章立意。看谁能说出与众不同的新观点。

(2)就你确定的一种立意,说说你将选取的材料,看谁的有新意。

幻灯片展示内容二(故事新编):

就你熟悉的神话传说或某篇小说进行改编。例如改编“后羿射日”的故事,写“阿Q新传”等。只在作文本上写出改编思路即可。

[C]单项口头练习结束之后老师就大家的发言情况进行点评,并详细举例讲解了如何进行立意的创新,如何选取新颖的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加工。在故事新编环节老师先叫同学起来跟大家分享修改成果,并找一些同学进行点评。课堂气氛异常热烈。

[D]紧接着教师为学生们布置了新的作文任务,要求将上次课的作文进行修改,改后要体现出创新意识。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______。A.基于学生作文写作现状来确定教学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且导入新颖B.多媒体使用恰当,通过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能培养学生写作的创新思维C.教师对课堂节奏把握得很好,并重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D.教师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布置具体的作业,使得整个教学环节完整正确答案:D[解析]教学环节中一般在布置作业之前要有课堂小结。且该教师的作业并不具体,若说出立意、材料、表达形式三方面进行创新则作业就变得具体了。

14.

阅读下面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的教学片段,按要求答题。

教师导入新课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默读结束后,学生开始提问:

生1:“‘主人下马客在船,’怎么翻译?”

生2:“这首诗为什么要有‘无管弦’‘转轴拔弦’等音乐描写?”

生3:“故事情节怎么概括?”

生4:“秋江月夜的景物描写作用是什么?”

生5:“诗歌肯定要有情感抒发,文中重要的情感描写的是什么?”

共有15个学生提出了问题(有些问题是重复的),在所有学生不再举手提问时。教师问:“谁能回答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回答:

生1:“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创造出一种苍凉凄清的气氛。”

生2:“因为全诗以送客的离别之情为序曲,重点写的是琵琶女和诗人相遇相知之情。”

在教师“好”“很好”的赞扬声中,有10多名学生对前面同学提出的问题作了回答(有些回答是重复的)。下课铃响后,教师小结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后,结束了这篇课文的教学。

以下是对上面教学实录的分析,准确的一项是______。A.这节课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完全成了课堂的主角B.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作为一个主持人存在,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C.学生“问答式”教学,解决了阅读中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D.这节课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提出的多是虚假的问题,教学重点不突出正确答案:D[解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承担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完全放手,教师是组织者,也是引导者。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要精心准备,巧妙引导,尽量减少无效劳动。繁多的问题淹没了课堂教学的重心,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抓细枝末节而缺乏整体把握,对文本的学习始终只是浮在表层。

15.

阅读高中选修课“新闻与传记”模块教师《谭嗣同传》的教学设计(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第一阶段:课堂上用20分钟通读完全文,画出你认为不懂的文言字、词、句;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互相帮忙解决不懂的方字、词、句;教师印发课文部分难字、难句翻译,个人阅读,小组内讨论及互测互检,仍有未解决的个别问题查找工具书解决。

[B]第三阶段:引导学生理清谭嗣同和梁启超的关系;与学生一起探讨梁启超从哪几个方面叙说了谭嗣同的一生;在梁启超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谭嗣同?

教师提出思考:(1)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是明智还是失策?(2)变法失败,谭嗣同以身殉国,你认为是智是愚?

[C]电影推介:《谭嗣同》。

[D]第三阶段:围绕第二阶段的两道思考题,组织两场小辩论。

阅读推介:《北京法源寺》(李敖),重点推荐谭嗣同与前来营救自己的众位仁人志士谈论自己选择死亡的理由的章节。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______。A.通读全文并小组讨论,要求学生通过工具书和讨论等方式解读字词问题,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B.问题式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对作者、文本的兴趣C.适时以多媒体教学的形式推出教学内容,扩展了学生思路,为下文进一步展开深入探讨奠定了基础D.讨论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正确答案:D[解析]第四阶段组织小辩论会的形式用到的是辩论教学法,而不是讨论教学法。

二、教学设计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烛之武退秦师

选自《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泰,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予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课文介绍

《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该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是《左传》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优秀范文。

单元介绍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记叙散文。

这些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换,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

文言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5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1.

请为《烛之武退秦师》这篇经典古文设计教学目标,指明教学重难点,并说明设计依据。正确答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领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在教师恰当地提示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

理解高超的劝说艺术。

设计依据:

教材分析:

此文被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第二单元,该单元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学生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来。

课文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单元第一篇,情节相对简单,但涉及郑、秦、晋三国历史上的恩怨与利益,涉及人物称谓和外交辞令,当然,更涉及许多古汉语特殊词句。扫除了这些障碍,学生们才能领略文章理性之美、辞令之美。

因此,要让学生充分预习,在此基础上扫除词句障碍,然后在教师导引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预习中发现问题,课堂上提出问题,师生择要解决问题。教学中,力避逐字、逐句、逐段地讲解,重点解决疑难字句。

阅读、鉴赏文言文,要有三个层面,即文句一文章一文化,学习古代文章,还在于学以致用。这不仅是掌握词句,了解文意,学会做题,更要借此观照现实生活,给我们提供一个历史的借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确立了解古代一些常用的文体,强化文言文阅读、解释、翻译,掌握本文中出现的一些常用成语等目标。

2.

请为这篇古文设计一则探究题(要求给出你的答案示例),并说明你的设计意图。正确答案:问题设计:

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3)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答案示例: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予,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予亦有不利焉。

(3)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一段话是本题的答案。其中“阙秦以利晋”最为关键。对烛之武的这段话要作重点分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几句是从事理上说的,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圈不但无利,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几句也是从事理上说的,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几句是从事实上说的,先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同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又进一步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这些都说明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设计意图:

本题意在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可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这些问题,这些句子又是这篇课文中的关键句,熟悉了这些句子,理解课文就容易了。

3.

请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分析这篇课文的核心人物——烛之武的形象。正确答案:核心人物——烛之武形象分析

(1)出场背景:郑国大敌当前、秦晋兵临城下。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特殊的场合下,人物的个性将会显现的更加突出。

问题探讨:阅读第一段,分析秦晋攻郑的原因。

明确:①无礼于晋。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②且贰于楚也。郑国从属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并且在城濮之战中出兵助楚。③秦国想要争夺霸权,就要通过向外扩张来充实实力,被晋国拉拢出兵攻郑也就不足为奇了。

(2)闪亮登场:前有背景渲染,后有人物烘托。

佚之狐位居高官,但审时度势,没有争强好胜,独自逞能,而是果断举贤;郑伯一国之主,面对老臣,能果断放下架子,“求人”在前(今急而求子),“自贬”在后(是寡人之过也);这两个人物烘托出烛之武的“才华、胆识”非比寻常。好个烛之武!虽然此前受了委屈,长期未得到重用,但他不摆架、不使性,更不抓住时机和郑伯讨价还价,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临危授命,体现了他深明大义、忠心耿耿的光辉形象。

(3)只身赴敌。

第三段共计151字,烛之武一个人的话就占了125字。结果秦伯未发一语便同意与郑国结盟(秦伯乐,与郑人盟)。烛之武之功可谓大矣!烛之武之才可谓高矣!

问题探讨:为何区区125字就一下子说服了秦伯?烛之武的劝说有何“魔力”?

①示人以弱,动之以情。“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的话先稳住秦伯,使人听了又觉得可怜,同时也让秦伯来了兴趣:既然已经知道灭亡的结果了,还来说什么呢?说“郑既知亡矣”却不说“我知道已经要灭亡了”给秦伯的印象是他与秦晋围郑这件事无关,不是来当说客,而是来简单聊天的,也就打消了秦伯的疑虑,为下面的陈述创造了条件。

②阐明利害,晓之以理。用郑亡到底对谁有利来启发秦伯。“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一席话说到秦王心里去了,亡郑只有利于晋国。

③替秦着想,诱之以利。既然亡郑只有利于晋国,那么保留郑国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此处,“君亦无所害”不能理解成“对郑国无所害,对秦国也无所害”,因为这样就暴露了自己来见秦伯的真实目的。而应当这样理解:就算把郑国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为使者提供缺少的东西,你也没有什么坏处,更别说其他的重要贡献了……且秦强郑弱,保留郑国,对秦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秦伯自然心动。

④引史为证,晋不可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烛之武抓住敌人的弱点加以利用,达到分化敌人的目的。且他的一番话有理有据,让秦伯不得不深思。

⑤大胆推测,劝秦防晋。烛之武大胆对郑亡后的形势作出推测,“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劂秦,将焉取之?厥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意思很明确,晋国吃掉郑国后,必然要和秦产生矛盾。秦伯不得不防。

完成使命:“秦伯乐,与郑人盟”晋文公“吾其还也,亦去之。”

问题探讨:为何烛之武的一席话就能成功说服秦伯而分化秦晋联盟?

明确:春秋无义战。各个诸侯国明争暗斗、互相讨伐都是为了能称霸。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所以看似强大的秦晋联军被烛之武分化也就不足为怪了。后文中“子犯请击之”就应证了这一点。秦晋联盟只是在眼前利益上的暂时和平共处而已。

总结:烛之武人物形象——能言善辩、才能过人、才智过人、深明大义、知难而上……

三、案例分析题1.

阅读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题。

案例:

师:《东郭先生和狼》《农夫和蛇》两个寓言故事,大家都应该很熟悉吧。

这两个寓言讲的都是善良的人“好心不得好报”。在我们的生活中,关于“善良”这个话题,也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和“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等谚语、俗语。你对善良有什么看法呢?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打开王蒙先生的《善良》,看看他持什么观点。

(学生通读全文)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自己勾画出的最能表现作者基本观点的语句?

生:最后一段中的“我喜欢善良。我不喜欢凶恶”。

生:我找的是“我相信,国人终归会愈来愈善良而不是相反”。

生:我认为上面两句话合起来才是作者的完整的观点。

师:那么,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观点吗?

生(稍作思考后):喜欢善良,希望并相信国人终归会愈来愈善良。

师:大家还有没有其他意见?

生:没有了。

师:好,看来作者的基本观点就是:“喜欢善良,希望并相信国人终归会愈来愈善良”。下面迅速通读全文,看一看王蒙先生是分几个部分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学生速读,思考、交流)

[问题]上面一段教学实录,节选自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善良》一课的教学过程,请认真研读,给这位教师的教学作出客观评析。正确答案:在这则教学实录片段中,教师在学生通读全文并勾画文章的重点语句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提问:文中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谁来说一说自己画出的能表现作者整体观点的语句?激发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初步对话,由此引导学生筛选出该文本的两个总观点句;紧接着,教师又通过追问“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观点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简练地概括了作者的观点,即“喜欢善良,希望并相信国人终归会愈来愈善良”。

这个环节虽然用时不长,但对下一步开展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对话与交流来说却是必要的。

没有这个环节,就不会有对文本的比较清晰的整体理解,因而容易引发零碎地肢解文本、片面地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更谈不上在此基础上的深入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了。

同时,该环节既培养了学生整体把握文本观点的意识,又使学生通过提炼文本观点切实提高了整体把握的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这样,学生便从整体上迅速把握住了文本的中心思想,达成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概括要点”的目标和要求。

下面是一位高中三年级学生的习作,阅读并完成下面各题。

案例:

责任在你我心中

人生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