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程标准学习要点1.认识两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

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汉初的统治(1)思想:黄老之学。(2)经济①措施:采取“

”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②结果: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出现“

”。

“无为而无不为”的特点

刘邦

与民休息文景之治(3)政治:汉承秦制。①中央:三公九卿制。②地方:郡县与

并行制。

影响: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后被平定。

认知升华

汉初基本沿袭秦制,史称“汉承秦制”;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西汉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并取得显著效果,出现“文景之治”局面。分封汉景帝二、西汉的强盛1.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推恩令察举制刺史酷吏铸币权政府均输平准董仲舒2.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1)措施(2)影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霍去病西域丝绸之路西域都护府认知升华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棘手问题,如王国、相权过大,思想混乱,匈奴袭扰,财政问题等。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三、东汉的兴衰1.王莽政权2.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

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土地兼并新刘秀3.“光武中兴”(1)背景:东汉建立后,刘秀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2)措施政治加强皇权,增强

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解放劳动力

目的是抑制豪强思想重视儒学(3)影响: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

尚书台4.东汉的衰败

认知升华

东汉的兴衰中,“兴”主要是指光武中兴,由于汉光武帝调整了统治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衰”主要是指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政,政治腐败,虽然他们能一时掌握朝政,但他们的权力来源缺乏合法性,必然不会长久。四、两汉的文化1.史学(1)《史记》:西汉中期,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首创了

体裁。

(2)《汉书》:东汉中期,

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纪传体通史班固2.文学

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特点是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

修改而成的诗,许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乐府诗民歌3.医学和科技成就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奠定了

的基础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九章算术》在代数和几何学上贡献突出造纸术105年,东汉

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中医理论神农本草经蔡伦概念阐释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拓宽教材1.“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材料中的“孝文”“孝景”分别指谁这体现了汉初的什么统治政策提示

指汉文帝和汉景帝。“与民休息”的政策。

易错点拨“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拓宽教材2.“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治制度,但汉高祖作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这里的“退步”指什么提示

封国与郡县并行的制度。

图解历史中外朝制度西汉早期,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丞相也参与谋议。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而削弱丞相的权势﹐对于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而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被称为“外朝”,相权遭到削弱。图解历史推恩令示意图概念阐释察举制汉武帝时期,军功爵制度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汉武帝实行了察举制,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拓宽教材3.“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材料中的“臣”指谁提出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提示

董仲舒。尊崇儒术的政策。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拓宽教材4.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图片“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集市”,据此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提示

画像砖描绘的集市中,有各种贩卖生意,贸易活动十分活跃,反映了东汉时期商业繁荣景象,这与东汉王朝对商人和商业活动采取放任甚至保护政策有关。图解历史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概念阐释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的综合性史书体裁,因以纪、传为主体而得名。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纪”指本纪,多为按年编写帝王的传记及国家大事;“传”指列传,多为以传记的方式记录各类人物、周边部族及外国。还有“志”“书”“世家”“表”等。拓宽教材5.司马迁从小受到家庭熏陶,爱好文史,年轻时寻访名胜古迹。他继承父业做了史官,利用国家藏书处,阅读了大量书籍。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司马迁终于编成《史记》一书。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作为一个史学家应具有的素质。提示

勤奋学习,博览古今书籍;不怕困难,多参加社会调查;不畏权贵,敢于秉笔直书等。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主题一两汉的兴衰问题探究视角1汉初的统治材料一

“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①。”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②。——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

汉初,同姓诸侯的封地占汉疆域的一半以上。吴楚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又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政策③,“惟得衣食租税”。武帝行“推恩令”,侯国被纳入中央直属的汉郡统辖。——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教你读史

①②汉初调整了秦朝实行的政策,分封诸侯王,建立了封国,诸侯王享有官吏任免权和征收赋税的权力③汉景帝后诸侯王对诸侯国的治理权被取消,汉武帝时期通过实行“推恩令”,诸侯国最终被郡县管辖,王国问题得到解决思考:根据材料一,说明汉初“矫秦皇之失策”的措施及导致的后果,并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示

措施:分封与郡县并行制。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解决:借平定七国之乱,取消其治民权;削弱诸侯经济实力;颁布推恩令,纳入中央直属汉郡统辖。视角2东汉的衰亡材料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①。……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②。”东汉末年,张角创“太平道”,发动起义,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地方势力乘机拥兵自重,群雄互相攻击,逐鹿中原,东汉皇帝在军阀手中如同无物,三国序幕拉开③。教你读史①说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级矛盾激化②说明地方豪强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③说明豪强拥兵自重,形成地方割据思考:根据材料,分析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的关系。

提示

东汉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生活奢华,加剧了阶级矛盾;豪强地主势力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形成割据势力,东汉陷入军阀混战局面。史论史识1.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2.东汉后期威胁王朝统治的主要因素(1)匈奴问题:东汉后期,国力衰败,匈奴又趁机发展起来,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外部力量。(2)豪强地主: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地主而建立,东汉建立后,豪强势力进一步膨胀,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东汉王朝构成巨大威胁。(3)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由于皇帝年幼,朝廷上出现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错综复杂的激烈争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趋腐朽黑暗。(4)土地兼并严重:东汉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强地主,或成为流民,阶级矛盾尖锐,这是造成黄巾起义的最主要原因。观点辨析1“文景之治”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与民休息”的政策。(

)2汉初大搞分封,实行“郡国并行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3汉初“七国之乱”根源于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

)4东汉时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其根本原因是外戚专权。(

)√×××答题术语1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将恢复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特别是“与民休息”的政策取得显著成效。2光武帝刘秀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3东汉后期的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导致了东汉政治腐朽,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尖锐,促使东汉逐步走向衰亡。主题二汉武帝巩固统一措施问题探究视角1汉武帝时期的“经济统制”材料

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之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①;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②,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③。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④。——摘编自侯家驹《中国经济史》教你读史

①汉武帝实行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向商人征收重税②实行盐铁官营,与民争利③实行均输平准政策,加重了百姓负担④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经济统制政策符合统治者统治需要,被延续了下来思考: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经济统制”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提示

表现:抑制工商业者;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影响:对百姓来说,增加了负担;对国家来说,增加了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视角2汉武帝时期的尊崇儒术材料

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①;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②。文化的统一和地域的统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③。——摘编自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④教你读史

①通过尊崇儒术实现思想领域里的统一,维护政治大一统的局面②通过思想的统一维护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③通过思想的大一统实现民族的大一统,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④儒家大一统的理念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文化的统一”的措施及其目的。

提示

措施:尊崇儒术。目的:实现政治的一统;维持领土的统一;实现民族的一统(形成共同民族认同)。史论史识1.辩证认识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观点辨析1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

)2盐铁专卖的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有利于商品流通及商业的发展。(

)3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4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原与西域道路,大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答题术语1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积极有为,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2尊崇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1234561.(2023山西太原高一月考)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针对上述经济状况,汉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思想(

)A.法家思想

B.墨家思想C.儒家思想

D.黄老之学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的现状,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措施,指导思想是无为而治,D项正确。1234562.汉文帝将齐国一分为六,将淮南国一分为三。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解决边疆危机

B.削弱诸侯势力C.加快经济开发

D.抑制土地兼并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前期,汉文帝把齐国、淮南国,一国分为多国,目的在于削弱诸侯势力,B项正确。1234563.汉初,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汉武帝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举措是(

)A.设立中朝

B.颁布推恩令C.设立刺史

D.确立察举制B解析

根据材料可推知诸侯王的势力太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故选B项。1234564.(2023广东深圳高一期末)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麻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旱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但《后汉书》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麻纸自汉代起是最主要书写材料B.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C.考古成果证明了《后汉书》有误D.丝绸之路推动纸张贸易B解析

据材料“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麻纸”“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可知,西汉时期已经发明麻纸,蔡伦用更加廉价的材料制作出了纸,说明其改进了造纸术,故选B项。1234565.(2023广东东莞高一期中)自汉武帝时期开始,研习儒家著作成为新时尚,就连汉昭帝也自称通《孝经》《论语》和《尚书》等典籍。这反映出(

)A.中央集权体制得到强化B.儒家经典著作得到普及C.儒学日益脱离广大民众D.儒学政治地位明显巩固D123456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自汉武帝时期开始,研习儒家著作成为新时尚,就连汉昭帝也自称通晓一些儒家典籍,这反映出儒学政治地位明显巩固,D项正确;中央集权指的是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昭帝通晓儒家经典,无法体现儒家经典著作得到普及,排除B项;材料并未表述儒学在民众之间的流传情况,无法得出“儒学日益脱离广大民众”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1234566.东汉中期以后,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政治黑暗,豪强地主肆意兼并土地,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

)A.绿林军起义

B.黄巾军起义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B解析

东汉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政治黑暗,最终导致黄巾军起义,故选B项。课后强化1234567891011121314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1.(2023辽宁大连高一月考)历史学科具有让后人吸取前人智慧的价值。“文景之治”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科技进步决定经济发展C.调整政策发展生产 D.兴衰纷乱,循环往复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社会经济凋敝,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采取黄老无为的统治思想,与民休息,发展生产,以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国家发展需要调整政策发展生产,C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2.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B.颁布“推恩令”C.实行编户制度D.夺去王侯爵位A解析

根据“同姓寡少”可知该措施与血缘有关系,根据“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可知该措施要恢复在秦时被废除的分封制度,综合可得出该制度为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故选A项。12345678910111213143.史书记载:“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据此可知,刺史制度的建立(

)A.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B.降低了行政效率C.根本解决了地方矛盾D.削弱了丞相权力A解析

据材料“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可知,汉代的刺史主要负责监察地方官员治理的成绩,判断地方官员的能力并提出升迁或降职的建议,对已判决的案件接受当事人的申诉,对错误判决作出改判意见,这些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12345678910111213144.汉高祖时期诏令简易朴实、近乎口语,汉武帝时期诏令中多援引儒家经典语句。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大一统局面形成

B.统治思想的变化C.汉赋的广泛流行

D.政治体制的变化B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的官方地位,使得“汉武帝时期诏令中多援引儒家经典语句”,故选B项;汉朝从建立开始就已经是大一统的局面,排除A项;汉赋只是一种文学体裁,并不能决定官方诏书的内容变化,排除C项;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国家政治体制没有变化,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5.(2023山东潍坊高一月考)2009年,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的屯田及官署遗址群,其中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等。这表明(

)A.西汉着力保护丝路畅通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C.西域与中原的交往源远流长D.西汉对西域实行管辖D解析

根据材料“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的屯田及官署遗址群”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D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6.(2023福建莆田高一月考)下面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图,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君主专制的弊端C.皇帝昏庸造成乱象D.血缘政治得到强化B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根据图示内容可知,东汉某一时期出现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外戚与宦官交替执政,实质是皇权专制制度使然,外戚与宦官倚仗皇权各谋私利,相互争斗,造成朝政腐朽黑暗,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弊端,B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B级能力素养提升练7.(2023河南洛阳高一期中)下表是汉初不同皇帝在位时期施行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说明汉初(

)记述时期兵皆罢……以功劳行田宅汉高祖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倍征收人头税)汉惠帝除(免除)田之租税,丁男徭役“三年而一事”汉文帝A.赋税沉重矛盾尖锐B.政府重视经济恢复C.汉承秦制有所损益D.匈奴威胁战争频繁B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汉高祖到汉文帝,都重视发展农业,而且还实行轻徭薄赋的措施,说明政府重视经济恢复,B项正确;汉初轻徭薄赋,并不是赋税沉重,矛盾尖锐,也不是继承秦朝制度,排除A、C两项;材料内容和匈奴威胁无关,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8.(2023福建龙岩高一月考)汉初,中央政府在东方原楚、齐、赵等六国旧地主要分封诸侯王;在西部基本沿用郡县制。由此可见,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意在(

)A.以血缘关系拱卫皇权B.安抚灭楚异姓功臣C.推动边患问题的解决D.从俗而治维护统治D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由于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赵等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势力,西汉初年政府“从俗而治”,在东部分封诸侯王有利于巩固新生的政权,D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9.“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此评论(

)A.肯定了武帝的文化功绩B.描述了西汉经济的恢复C.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D.称赞了武帝的开拓疆域A解析

汉武帝尊崇儒术、统一思想,建立察举制选拔人才,兴太学推动教育发展,材料充分肯定了汉武帝的文化功绩,故选A项。123456789101112131410.(2023安徽宣城高一期末)汉武帝时,盐、铁、酒等实行国营,由中央大农令统一管理;同时取消郡国铸币权,由中央上林三官统一铸造五铢钱。汉武帝推行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在于(

)A.统制经济以巩固统治B.稳定物价促进工商业发展C.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D.推行重农抑商以加强集权A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根据题干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取消郡国铸币权,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些都是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利于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巩固统治,故选A项;汉武帝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题干中的措施并非为了促进工商业发展,排除B项;盐铁官营和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并非减轻百姓负担,排除C项;铸币权收归中央并非重农抑商的措施,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1.(2023河北石家庄高一期中)下表所示为不同史籍所载汉代经济活动(部分)。这表明当时(

)《后汉书》世善农稼,好货殖……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资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昌言》豪人之室……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A.经济作物得到发展B.地方豪强势力强大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国家抑商政策调整B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根据材料“资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豪人之室……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可知,地方豪强势力强大,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经济作物得到发展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长途贩运贸易兴盛的信息,排除C项;汉代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松动,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2.东汉光武帝时,阴皇后家族擅权。光武帝在去世前一年下令将高皇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后)的神位从祭祀刘邦的高庙移走,理由是“高皇帝与群臣约:‘非刘氏不王’”,而高皇后封吕氏为王,危害汉家天下。此举旨在(

)A.节省开支

B.整顿吏治C.威慑外戚

D.遏制诸侯C解析

据题意可知,光武帝以“非刘氏不王”为理由将吕后的神位移出刘邦的高庙,其目的就是震慑擅权的阴皇后家族,起到威慑外戚的目的,C项正确。12345678910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