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音乐模拟题24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音乐模拟题24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音乐模拟题24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音乐模拟题24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音乐模拟题2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音乐模拟题24一、单项选择题1.

下面旋律的速度是______。

A.PrestoB.LentoC.AllegroD.Allegretto正确答案:C[解析]谱例旋律出自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旋律中大量使用跳音、着重号,以及由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节奏,是一首非常欢快的乐曲,因此速度选择快板。A项Presto意为急板;B项Lento意为慢板;C项Allegro意为快板;D项Allegretto意为小快板。

2.

在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中,以下旋律出自主题______。

A.“林中狩猎”B.“乡村婚礼”C.“滔滔流水”D.“维谢格拉德”正确答案:C[解析]视唱谱例旋律可知,该旋律片段出自《沃尔塔瓦河》中“滔滔流水”的主题,该主题在《沃尔塔瓦河》中多次出现。

3.

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音乐文化开端的标志是______。A.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成立B.学堂乐歌的兴起C.中华音乐会民乐社团的成立D.新文化运动正确答案:B[解析]学堂乐歌是近代民主主义音乐文化的开端,它使集体歌唱这一新形式得到确立和传播;普及了简谱、五线谱和西方乐理知识;歌曲体裁对其后音乐创作影响很大;“乐歌运动”影响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这一切都具有启蒙时期的开创意义,直接影响了我国五四运动以后音乐文化的发展。

4.

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______。A.铃木音乐教育体系把母语学习的原理应用于小提琴教学B.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以探索和即兴创作为核心的“发掘创造力”教学法C.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是节奏、旋律练习,基本形体动作教学D.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体态律动教学正确答案:B[解析]柯达伊教学法的主要内容是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唱名、节奏和唱名的简记法。

5.

下面旋律片段出自作品______。

A.《黄河》B.《竹马》C.《中国男儿》D.《体操——兵操》正确答案:D[解析]分析谱例可知,该旋律是沈心工创作的填词歌曲《体操——兵操》(也称《男儿第一志气高》)中的片段。歌词浅显易懂,意味深长,志在鼓励儿童锻炼身体,将来报效国家。

6.

下列作曲家与作品名称对应错误的是______。A.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B.海顿——《时钟》C.舒伯特——《睡美人》D.施特劳斯——《春之声圆舞曲》正确答案:C[解析]《唾美人》是俄罗斯民族乐派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舞剧作品,取材于法国作家查理·贝洛的童话。

7.

下列谱例中的作品是聂耳创作的抒情歌曲______。

A.《玫瑰三愿》B.《二月里来》C.《毕业歌》D.《铁蹄下的歌女》正确答案:D[解析]视唱谱例旋律可知,该旋律选自《铁蹄下的歌女》,是聂耳为影片《风云儿女》创作的插曲。歌曲以深切动人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旋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在敌人铁蹄下歌女们的悲惨境遇,表达了歌女们愤懑的呼声;同时,也展现了聂耳对旧社会被压迫、被侮辱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8.

下面谱例中,旋律所代表的地方歌舞音乐是______。

A.采茶歌B.芦笙舞C.二人台D.囊玛正确答案:A[解析]视唱谱例旋律可知,该旋律选自福建采茶歌《采茶扑蝶》。乐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捕写了茶农们愉快采茶的场景。

9.

下面谱例是哪一种教学体系的记谱法?______

A.达尔克罗兹B.奥尔夫C.铃木镇一D.柯达伊正确答案:D[解析]柯达伊的唱名简记法采用字母标记类似数字简谱,使用唱名的辅音字母来标记唱名,如d、r、m、f、s、l、t。如果要表示高八度音时右上角加一短撇,表示低八度音时右下角加一短撇。

10.

人民音乐家聂耳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以下作品不属于聂耳的是______。A.《义勇军进行曲》B.《黄河大合唱》C.《卖报歌》D.《铁蹄下的歌女》正确答案:B[解析]《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A项《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被定为国歌;C项《卖报歌》由安娥作词、聂耳作曲,是一首旋律明快流畅、歌词朗朗上口的儿童歌曲;D项《铁蹄下的歌女》由许幸之作词、聂耳作曲,作品以深切动人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旋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在敌人铁蹄下的歌女们的悲惨境遇,表达了歌女们愤懑的呼声。

11.

下面谱例中的音乐片段属于______民歌。

A.浙江B.江苏C.安徽D.湖南正确答案:B[解析]视唱谱例旋律可知,该旋律片段出自江苏民歌《无锡景》。歌曲旋律优美、细腻,又具有说唱特点,语言和曲调结合得非常协调自然,富有江南特色。

12.

在高中鉴赏课《沂蒙山小调》中,聆听结束后教师请学生回答歌曲的体裁,学生回答后教师对学生做出鼓励性评价,并在给学生的评语中写道:“该同学能够准确听辨不同的体裁和形式。”这种评价方式是______。A.自评B.互评C.他评D.定量测评正确答案:C[解析]他评(他人评价)是指评价对象以外的任何评价者实施的评价,相对于被评价者而言,属于外部评价。这种评价能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对课程与教学有更宏观和理性的把握。题干中,教师对学生做出鼓励性评价,并记下评语的形式属于他评。A项自评(自我评价)是评价者在组织内部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自身情况进行的评价;B项互评通常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互评能够帮助学生相互启发、互相帮助,提高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的能力;D项定量测评又称“定量评价”或“评价定量分析”,是将获取的评价信息进行数据分析,量化分析一般是从统计分类开始,到对数据分布的形态和特征进行描述,再进行评价结果的检验以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13.

下列谱例展示的是我国哪种传统说唱音乐形式?______

A.苏州弹词B.京韵大鼓C.四川清音D.单弦牌子曲正确答案:B[解析]谱例中展示的是京韵大鼓演员骆玉笙的代表曲目《丑末寅初》。京韵大鼓由术板大鼓发展形成,原流行在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经过著名艺人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的创造和加工,并吸收了戏曲音乐中皮黄、梆子以及民间小调的成分,形成今天的京韵大鼓。

14.

教授《彼得与狼》一课时,教师在欣赏教学过程中加入创造环节,下列最适合作为创造教学活动的是______。A.学生学唱猫的主题旋律B.学生聆听乐曲,并讨论音乐中用了哪些乐器C.学生围绕彼得的主题旋律写作8小节变奏D.学生分组表演,并进行自评与互评正确答案:C[解析]创造是通过音乐材料以不同形式表达思想感情、表现音乐意境的实践活动,是以发展学生音乐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为目的对音乐进行创编。C项“学生围绕彼得的主题旋律写作8小节变奏”是通过主题旋律对其进行新的创编,属于创造活动。A项“学生学唱猫的主题旋律”是以唱为主,属于学唱活动;B项“学生聆听乐曲,并讨论音乐中用了哪些乐器”是以聆听为主,属于鉴赏活动;D项“学生分组表演,并进行自评与互评”是以表演为主,属于表演活动。

15.

下面哪个调式为A角调式的同宫系统调?______A.#C徵调式B.#F宫调式C.D羽调式D.#G商调式正确答案:C[解析]在同一自然音列上的各个调式,由于它们是同一个宫音,故被称为同宫系统调。其特点是宫音相同、调号相同、主音不同。A角调式的同宫系统调分别是C徵调式、D羽调式、F宫调式、G商调式。

16.

欧洲音乐流派中,开创并大量使用变化音记号进行“十二音列体系”创作的音乐家是______。A.贝尔格B.韦伯恩C.勋伯格D.柴科夫斯基正确答案:C[解析]十二音体系是勋伯格开创的无调性作曲技法,这为作曲家们提供了一种组织音高的新方式。与强调某个中心音的传统调性体系不同,在十二音体系中,十二个半音的地位是完全相等的,它们需要按照一定顺序排成序列加以呈现。这体现在旋律中带有大量变化音记号。

17.

根据谱例判断以下旋律属于哪个时期的音乐?______

A.古典主义时期B.浪漫主义时期C.印象主义时期D.民族乐派正确答案:B[解析]视唱谱例旋律可知,该旋律是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蓝色多瑙河》。小约翰·施特劳斯是浪漫主义时期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共创作了四百多首乐曲,包括圆舞曲、进行曲以及其他音乐体裁的乐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王”,其中以《蓝色多瑙河》最为著名。

18.

下列谱例中的旋律片段选自格林卡创作的______。

A.《圆舞曲》B.《伊万·苏萨宁》C.《云雀》D.《马德里之夜》正确答案:C[解析]此旋律片段为俄国作曲家格林卡作曲的《云雀》。该曲是声乐套曲《告别彼得堡》中的第9首。全曲以简单、含蓄的笔法描绘出大自然清新的画面,具有纯朴的俄国民歌风味。

19.

#E向上构成的自然半音是______。

正确答案:B[解析]由相邻的两个音级所构成的半音,叫作自然半音。#E向上构成的自然半音是#F。

20.

下列歌曲片段属于______。

A.青海花儿B.陕北信天游C.山西山曲D.蒙古族短调正确答案:A[解析]视唱谱例旋律可知,该旋律片段出自山歌《左边的黄河右边的崖》,是一首青海花儿。

21.

李老师在讲解切分节奏这一难点时采取了这样的解决方式:先进行语言节奏的体验,然后提取其中的“节奏基石”即最简单、最小的节奏,最后通过朗读词组进行解决。请问这样的解决形式属于以下哪种教学方法?______A.达尔克罗兹教学法B.奥尔夫教学法C.柯达伊教学法D.铃木教学法正确答案:B[解析]“节奏基石”是奥尔夫教学法中所使用的概念。奥尔夫在教学中首先让孩子从顺口溜、童谣、诗歌、儿童熟悉的事物名称中提取最简单的节奏单元,结合一定的词组和语句去掌握一定的节奏型,然后再结合一定的动作和舞蹈去加强节奏。这些“单元”的最小规模可以两拍或三拍或四拍为一小节,最初一般是四分、八分和二分音符时值。因此,这种简单的节奏单元被称为“节奏基石”。

22.

“教师请学生尽可能多地找出用‘嘴’发出声音的方式(尖叫、弹舌、口哨等),做音乐,并分组表演”,此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______。A.探索音乐B.讲解知识C.提高审美D.训练技巧正确答案:A[解析]题干中说明的是寻找出用“嘴”发出声音的方式,表明是一种探索音响的过程。B项讲解知识是指通过语言、理论等方式阐明知识内容,重点强调的是对理论的理解;C项提高审美是指通过聆听不同的乐曲作品,提升审美能力;D项训练技巧是指通过反复的练习,掌握多种方式方法。

23.

民乐合奏《金蛇狂舞》中采用的“螺蛳结顶”是一种______的发展手法。A.句幅递增B.句幅递减C.句幅平行D.旋律加花正确答案:B[解析]“螺蛳结顶”是一种将基本的音乐材料(节奏与乐音)进行句幅递减而产生的曲体结构,多用于作品的后半部分或末尾。

24.

“A—B—A”三个乐段构成的结构属于______。A.重复式结构B.再现式结构C.部分重复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正确答案:B[解析]“A—B—A”是典型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单三部曲式结构分为再现单三部曲式和并列单三部曲式两种。再现单三部曲式标记为A—B—A(A1),并列单三部曲式标记为A—B—C。

25.

下面谱例所属乐种是______。

A.广东音乐B.潮州弦诗C.福建南音D.江南丝竹正确答案:A[解析]视唱谱例旋律可知,该谱例出自《鸟投林》,由易剑泉作曲,是广东音乐兴盛时期的创作曲目之一。作品以清新优美的旋律,描写了夕阳西下,百鸟归巢的动人画面和富有诗意的南国风光。

26.

《夕阳箫鼓》是一首琵琶曲,该曲主题旋律在创作手法上采用了中国民乐传统的______。A.螺蛳结顶B.鱼咬尾C.模进D.同头换尾正确答案:B[解析]《夕阳箫鼓》又称《春江花月夜》,此曲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是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是典型的鱼咬尾创作手法。

27.

乐曲标题采用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空山不见人”之意,由刘天华创作的二胡曲是______。A.《琵琶行》B.《空山鸟语》C.《阳关三叠》D.《枫桥夜泊》正确答案:B[解析]《空山鸟语》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家刘天华创作的二胡独奏曲。其标题m自唐代王维的名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在此曲中,刘天华创造性地运用三弦拉戏式的模进手法,描绘了深山幽谷、百鸟嘤啼的优美意境,是一首檄富形象性的作品。

28.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提倡从幼年时期开始,运用民族的、地方的语言,帮助儿童形成特定的音乐思维方式和语法结构,使得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教育理念是______。A.多元文化音乐教育B.母语音乐教育C.审美音乐教育D.实践音乐教育正确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的关键字“民族的、地方的语言”可以得知运用的是母语音乐教育。母语音乐教育是以本民族各个地区不同音乐风格内容组成的,并有着本民族文化精神、心理、行为、艺术、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及价值等深厚的文化哲学基础。

29.

下列呼吸方式中,不属于合唱呼吸常用方法的是______。A.循环呼吸B.声部之间轮流呼吸C.减低音量变化呼吸D.整体呼吸正确答案:C[解析]合唱训练中一般采用整体呼吸、声部之间轮流呼吸、循环呼吸三种方法。这几种方法必须结合音乐作品的需要,只有在不同要求下快速准确地做出不同的呼吸动作,才能恰如其分地为演唱服务。

30.

在聆听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后,张老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乐曲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演。这体现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哪一个基本理念?______A.彰显美育功能,提升审美情趣B.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C.强调音乐实践,开发创造潜能D.立足核心素养,完善评价机制正确答案:C[解析]音乐课程各模块教学,通过聆听、歌唱、演奏、编创及综合艺术表演等多种实践活动得以实施。对音乐实践的突出强调,应贯穿全部音乐教学活动。题干中,教师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歌曲,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符合“强调音乐实践,开发创造潜能”的基本理念。

二、音乐编创题(本大题10分)1.

以下面旋律编配第二声部,按要求创编乐段。

要求:

(1)第二声部调式调性与第一声部相符。

(2)第二声部为第一声部的支声复调。正确答案:

三、音乐作品分析题(本大题15分)分析下面谱例。

要求:1.

写出调式调性。正确答案:宫六声调式(变宫)。

2.

画出曲式结构图示。正确答案:五句体结构。

3.

分析说明乐曲旋律的发展特点。

正确答案:音乐材料比较简单,旋律以级进为主,节奏短小简明。乐句之间的情感随着旋律的发展而不断升华,抒发了人们劳作时的心情。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35分)1.

请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必修“音乐鉴赏”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拉丁美洲音乐”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点。

(2)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其中至少包括2个课堂提问。

(3)针对(2)中的主要环节,写出设计意图。正确答案:[参考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归纳、总结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特点,拓展艺术视野和知识面。

2.通过体验、比较等方法,分辨拉丁美洲各种独特的民族乐器的音色,感受拉丁美洲绚丽多姿的歌舞特点。

3.能认真聆听体验拉丁美洲的音乐,感受其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及风格特点,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特点。

【难点】能够准确分辨不同乐器的音色,并能从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方面体验感受拉丁美洲各国的音乐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拉美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渲染气氛,激发兴趣。

教师提问:歌曲有什么特点?(节奏强烈、热情奔放、充满异域风情、极具感染力)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次提问:这首歌曲跟我们平常听到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样呢?具有哪种音乐风格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并顺势导入新课:这是一首具有拉丁美洲风格的作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拉丁美洲,探究拉丁美洲的音乐风格。

【设计意图】

导入环节通过一首拉美歌手的歌曲展开问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歌曲的风格特点,为后面引出拉丁美洲音乐做铺垫。

(二)初步了解

1.教师展示幻灯片,并简略介绍拉丁美洲的人文地理。

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墨西哥、乌拉圭等国家。其风土人情极其多样,音乐也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式与风情。多元混合型文化是这一地区文化的最大特点。拉丁美洲的音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印第安人音乐、拉丁美洲民间音乐和黑人音乐。

2.教师提问:上节课给大家留下的思考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拉丁美洲}昆合型音乐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吧。(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混合型音乐是指印第安人、欧洲和非洲三种音乐文化的混合。欧洲殖民和黑奴贸易为拉丁美洲带来了欧洲和非洲的音乐文化,黑人、白人、印第安人之间的文化交流造就了拉丁美洲的混合型音乐文化。

教师继续设置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拉丁美洲音乐文化的特点。

【设计意图】

教师利用幻灯片向学生介绍了拉丁美洲音乐的分类,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拉丁美洲的混合型音乐文化,为学生深入学习拉丁美洲音乐奠定了基础。

(三)深入学习

1.介绍三种拉丁美洲的乐器:秘鲁排箫、盖那笛、恰朗戈。

秘鲁排箫是一种竹管类乐器,由多个竹管按音的高低顺序排列,固定在一起,每个管子发出一个音,管子下端封闭,吹奏上端发音。

盖那笛是一种竖笛,一般有7个音孔,音色粗犷、明亮。

恰朗戈是一种拨弦乐器,主要流行于秘鲁、玻利维亚、智利北部、阿根廷西北部,琴体形状近似吉他,较小,音色清亮铿锵。

2.赏析《告别》器乐合奏曲。

播放完乐曲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乐曲旋律优美,气势雄浑,表现了印第安人临行时告别的情景。每件乐器仿佛代表一个人,他们相互告别,依依不舍。)

3.赏析《美丽的小天使》。

播放完歌曲之后,教师将学生分组讨论歌曲的音乐特点。(学生小组讨论之后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并讲解关于“松”的知识:墨西哥民歌被称为“松”,与西班牙民间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松”通常是大调式,节奏明快,旋律动听,气氛欢乐。该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旋律流畅,切分节奏多。表现了对聪明、美丽的墨西哥姑娘的赞美。

4.欣赏探戈舞曲《小伙伴》。

教师在播放《小伙伴》之前首先设置问题:大家对探戈的了解有多少?(探戈来自阿根廷,是一种男女双人舞,常以手风琴伴奏,节奏铿锵有力,非常具有特色)

教师播放《小伙伴》的视频后,设置问题:请大家谈一谈探戈舞蹈的特点。(学生根据录像的舞蹈动作相互交流)

教师总结:探戈是阿根廷的国粹,是一种器乐、歌唱和舞蹈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现代探戈的舞蹈风格有深沉、含蓄、洒脱的特点。节奏变化多样,其切分节奏运用最多且最具特色。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欣赏三首作品后总结: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各自以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变化多样的节奏,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拉丁美洲的乐器,引入器乐合奏曲的赏析,再到歌曲、舞蹈的赏析,课程设计层层递进,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音乐上的更好体验,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更能够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从中体会到拉丁美洲音乐的不同风格特点,提升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四)巩固拓展

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组,为三首音乐作品自由编配打击乐器伴奏,并巡视指导。

各小组编配完成之后分别上台表演。教师给予建议以及鼓励性的评价。

(五)小结作业

1.小结:今天我们通过三首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感受、理解、体验了拉丁美洲音乐,对其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希望大家在之后的生活中,不要将目光只停留在这节音乐课上,而是主动去探索更多,欣赏更多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欣赏更多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更多我们本民族的传统音乐,只有真正开拓了艺术视野,才能真正体会到世界音乐的多元之美。

2.作业:请大家在课后搜集撒哈拉以南非洲音乐文化的相关资料,下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

四、板书设计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1.

案例:

在一节高中合唱课上,大家都在认真地进行合唱,教师针对合唱歌曲,介绍了整个音乐的发展流程及作品背景,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歌曲的情绪特点。之后针对各声部的音乐特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每一个声部的音乐特点,合唱起来更加好听。最后老师请所有同学完整地演唱一遍歌曲。歌曲演唱完之后,该教师说:“最后一排的男同学出列,你会不会唱歌,不用参加合唱了。”

整个课堂气氛陷入了尴尬。

问题: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基本理念,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正确答案:案例中该教师的做法既有一定的优点,也存在一些问题。

优点:

该教师的教学行为遵循了“提升审美情趣”“深化情感体验”的基本理念。音乐课程中的审美情趣,主要是指音乐学习者对音乐艺术美感和人文内涵的体验、感悟、鉴赏,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认知、理解音乐艺术的本体构成特征,领悟音乐形式美与艺术表现的关系,拓展文化视野,培养美好情操。情感体验是实施音乐教育,实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目标的重要通道。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中,与优秀作品展现的艺术情境产生共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励精神,进而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案例中,该教师针对合唱歌曲,介绍了音乐作品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歌曲的情绪特点,并对合唱各声部进行了分析,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合唱的魅力,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问题:

该教师的教学行为违背了“完善评价机制”“满足发展需求”的基本理念。对学生音乐课程学习的评价,应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出发,对应各模块学业质量水平,依据具体课程内容和不同模块教学实施方式,科学构建具有音乐学科教学及音乐艺术特点的课程评价体系。学校开设丰富多样的音乐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应充分展现音乐教学的生动活力,凸显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案例中,该教师对个别同学做评价时,言语失当,且禁止个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