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七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物理试题_第1页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七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物理试题_第2页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七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物理试题_第3页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七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物理试题_第4页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七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物理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在操场上要呼唤远处的同学,常将双手合成喇叭状围在嘴边,其目的是()

A.提高发出声音的频率B.改善接受声音的音色C.减少声音能量的分散D.提高听到声音的音调

2.下列现象中可以用光的折射原理解释的是()

3.下列关于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B.“秋空明月思,光彩露沾湿”中“明月”是光源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中“露”是由雪熔化而成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舟”相对山运动

4.对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甲乙丙丁

A.甲中烛焰随音乐晃动,可以说明声音具有能量B.乙中盖玻罩音量减小,这是在传播途中减弱声音

C.丙中调大声音的音量,会看到纸片跳动的频率加快D.丁中改变试管内的水量,可以吹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5.小明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纸锅里的水沸腾前不发生汽化现象B.纸锅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先汽化再液化的结果

C.水烧开时纸盒并未燃烧,这是因为水的沸点高于火焰的温度D.将纸锅中的水换成沙子,加热时纸锅会被点燃

6.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小孔成像的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改变小孔的形状,屏上像形状不变B.小孔稍许靠近屏,屏上像会变大

C.烛焰稍许靠近小孔,屏上像会变小D.稍许增大小孔尺寸,屏上出现虚像

7.用甲、乙两种方法加热碘锤,如图所示。水的沸点是100℃,碘的熔点是1137C、沸点是184.4C,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碘升华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B.选用甲装置观察碘的升华更合理

C.乙装置中固态碘一定先熔化再汽化D.停止加热后,碘蒸气先液化再凝固

8.“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用频闪照相机记录木块的运动过程,如图所示。已知,频闪照相机每隔0.5s

拍一张照片,斜面长是42cm,由该照片可估算木块从A运动到8的平均速度最接近()

A.13cm/sB.18cm/sC.23cm/sD.28cm/s

9.在零下30℃的极寒环境下,滚烫的开水泼出会形成“泼水成冰”的现象,对于此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①用滚烫的开水而不用冷水是因为开水在短时间内能提供大量的水蒸气

②图中水蒸气在极寒环境下遇冷放热液化成小冰晶悬浮在空中

③和“泼水成冰”形成原理相同的自然现象还有雾的形成

④发出令人惊叹的绚烂的光芒,主要原因是光经过小冰晶发生色散

A.只有①④正确B.只有①③正确

C.只有①②③正确D.只有①②④正确

10.光刻技术是指利用透镜将绘制在掩膜上的电路通过紫外光投射到涂有光刻胶的硅片上,从而制造出集成电路的

方法,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硅片上清晰的像是虚像B.缩图透镜的焦点在硅片下方

C.掩膜位于缩图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D.增强光源的发光强度,人眼可看到紫外线

11.如图甲是小明用水浴法探究海波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根据温度计A和B的示数,绘制了海波和热水的温度

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紫外光线

温度/C

楼空检摸

98

热水雉图透镜

48

海波

12时间/min次有光刻

W的碎片

510

甲z

A.海波的沸点为48℃B.海波的熔化时间为lOmin

C.lOmin时海波的状态一定是液态D.海波在5〜lOmin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12.如图是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的sT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都做变速直线运动B.甲、乙两车速度之比为2:3

C.若它们相对地面均向东行驶,以甲车参照物,乙车向西行驶

D.甲车2小时行驶路程,乙车需行驶1.5小时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13.如图甲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放置完全正确的刻度尺测出物体的长度是cm;

图乙中机动车的运行速度是

14.深秋时节,海安八星湖湖面上一群灰鸭飞行,如图所示。湖水深约2m,当灰鸦距水面0.8m时,灰鸭的倒影与

它的距离为cm,该倒影是由于光的(选填“折射”、“反射”或“直线传播”)形成的;当灰鸭平行于水

面飞行,它在水中像的大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像相对岸边的树是(选填“静止”或

“运动”)的。

15.小张在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做了以下实验:

(1)如图甲,用一只手将钢尺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钢尺一端,再用力拨钢尺,听其声音,此操作是在探

%.;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2)如图乙,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如图

丙,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

16.在浴室洗澡时,并没有把水溅到墙上但墙上却有大量水珠,水珠形成的原因是0

17.冬天,用两个同样的锅烧同样的菜达到相同的温度后,放在不同环境下会出现如图所示的两种情景(选

填“甲,,或,乙,,)环境温度高。

18.看远处的楼房时,发现有少数窗户很亮很刺眼,这是光射到窗户玻璃上发生。

19.晚上看到天空中的星星一闪一闪的,是因为光从星星传向人眼的过程中经过分布不均匀的空气发生了的

缘故。

20.如图是一款疗伤喷雾剂,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

(1)喷雾剂使用的材料是氯乙烷。它的装瓶是采用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这一过程要

___________热量。

(2)使用时,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填物态变化),同时

大量的热,使人体受伤部位的温度,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起到镇痛

的作用。

21.“蜻蜓点水”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点水后水面上会出现波纹。某同学在研究蜻蜓运动的过程中,获得一张蜻蜓点

水的俯视图片,已知水波的传播和蜻蜓的飞行都是匀速运动(不考虑蜻蜓每次点水所用的时间),水传播的速度为

盯,小圈半径为-2。

(1)蜻蜓当时是向(选填“左”或“右”)飞行的;⑵蜻蜓的飞行速度丫蜻蜓=(用九、厂2、V表示)。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2分,共6分)

22.如图所示,根据入射光线作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23.请在图中画出两条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

24.如图为小明刚好看到水中硬币左边缘A点的光路图,加水使小明在图位置刚好能看到硬币右边缘B点,画出

此时水面位置和入射光线。

四、解答题

25.一次军演中,导弹运载车的车身长为20m,以72km/h的速度通过一个长2000m的隧道后,导弹仅用200s就

命中1400km外的目标。(假设导弹做直线运动)

(1)求这次军演中导弹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s?

(2)求导弹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是多少s?

(3)若导弹车刚进入隧道时为保持行车安全,减速缓行了820m,耗时61s,导弹车需要以多大的速度匀速运行才

能按原时间通过隧道?

26.小明分别采用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烛蜡、冰的熔化特点。

(1)组装甲装置过程中点燃酒精灯的目的是;实验中采用“水浴法”而不直接用酒精灯加热,除了能减缓升

温之外还能;

(2)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3)根据探究烛蜡、冰的熔化过程,记录实验数据并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其中烛蜡的图像是

图(选填“①”或“②"),蜡烛属于(选填“晶体”或“非晶体”),你判断的依据是;

(4)小明发现还未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冰也熔化了,此时冰熔化(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收热

量。在完成实验后,小明发现他们小组并没有观察到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o

27.小红做“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

(1)将平面镜水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白色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

(2)如图,让一束光着纸板射向镜面上的。点,小红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纸板上的光束,是因为发生了

反射,在纸板上画出光路,再次改变的方向,重复上述实验;取下纸板用量角器量出光线与

(填“NO”或“CQ”)的夹角,即为入射角,同时量出对应的反射角,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3)硬纸板由可以绕接缝N。转折的CON、DON两部分组成的,这样做的实验目的是为了探究;若以接

缝NO为轴线,将白色硬纸板的。ON面绕法线NO向后旋转,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选填“发生”或“不发

生”)变化。

28.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图中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

(1)该透镜的焦距为cm;

(2)图中只移动蜡烛和光屏,可以模拟投影仪成像原理的操作是(填字母);

A.都向左移B.蜡烛向左移,光屏向右移C.都向右移D.蜡烛向右移,光屏向左移

(3)完成实验后,他将一副眼镜的镜片放在凸透镜的左侧,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说明该透镜对光有

作用,该眼镜可以矫正的视力缺陷是;如果不移动光屏,向(选填“左”或“右”)调蜡烛也可以

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像;

(4)完成实验后,小明突然想到,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课堂中制作了一个水球,如图甲;随即她调整与水球间的

距离,如图乙。这两个像是(选填“虚像”、“实像”),像逐渐变大,是因为王亚平和水球间的距离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制成(选填“投影仪”、“放大镜”或“照相机”)。

29.小红陪奶奶就医时,看见如图甲所示竖直放置的静脉输液装置,观察到输液管口的盐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滴,她

提出:相同时间内管口处流出的水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1:与输液瓶内液面高低有关。猜想2:与输液管的内径有关。猜想3:与输液瓶的高度有关。

为验证上述猜想,她准备了如下器材进行探究:铁架台、锥形瓶、量杯、双孔软木塞、橡胶软管、弹簧夹、秒

表,4根粗细均匀的玻璃管:a管(长20cm、内孔直径3mm)(长20cm、内孔直径6mm)、c管(长25cm、内孔

直径3mm),长5cm的d管。

探究过程如下:

(1)如图乙所示,锥形瓶中装有红色的水,a、d管通过双孔软木塞插入瓶中,a管下端放入量杯,d管下端套有

橡胶软管,装置呈竖直放置;

(2)松开弹簧夹,水从a管口流出,用秒表测出量杯中的水分别达到20mL、40mL、60mL、80mL、100mL水位

时的时间t

量杯中水

的体积020406080100

V/mL

时间t/s0.002.004.006.008.0010.00

①依据所测数据,在图丙中画出量杯中水的体积V与时间f的图像;

②每秒钟从a管口流出的水量是mL;a管口处水流出的速度大小为m/s(保留1位小数);

③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猜想1是(选填“正确”或者“错误”)的,你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

(3)将a管换成b管,3星复步骤(2)的操作

量杯中水

的体积020406080100

V/mL

时间t/s0.000.501.001.502002.50

分析表1和表2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4)调整输液瓶高度将b管换成c管,重复步骤(2)操作

量杯中水

的体积020406080100

V/mL

时间t/s0.001.503.004.506.007.50

比较表和表可以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

(5)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和比较,可以认为a管管口处水流出的速度b管管口处水流出的速度(选填“大

于,,“小于,,或者“等于。

3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新能源智能汽车

新能源智能汽车已进入许多家庭,随着科技发展,计算芯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信息通信等多个高新

技术产业,已成为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方向,如图是某款新能源智能汽车,车窗采用“智能玻璃”,除了可实现调节

温度和透明度(透过玻璃的光照度与入射光照度之比),可以从车内看到车外景象,而车外看不见车内景象,充分

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1)汽车雷达启动后发出(选填“超”或“次")声波信号经周边的物体的反射后,可判断车与障碍物的距

离;改变按压汽车方向盘上喇叭开关的力度,可改变喇叭发出声音的;

(2)薄膜式太阳能电板应设计成(黑/白)色;炎热的夏天“智能玻璃”的单向透光可以有效减小(选

填“红”或“紫”)外线对人体皮肤的伤害;

(3)冬天行车时,汽车挡风玻璃的(内/外)侧容易出现一层白雾,形成白雾需要(吸收/放出)热

量;

(4)汽车挡风玻璃是倾斜的,目的是使车内物体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位于(选填“上方”、“下方”或“正前

方”),不妨碍司机视线;

(5)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所需要的时间叫反应时间,己知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0.5s。车在平直公路上匀

速行驶的过程中,驾驶员突然发现前方70m处有障碍物,采取制动4.5s后,汽车行驶60m刚好停在障碍物处,则

制动前该车行驶速度为m/s,从发现障碍物到停下来该车的平均速度为m/s;

(6)驾驶员也可以采用挂空挡滑行的方式让车子停下来,经多次实验得出该车空挡滑行距离与初速度的关系见

表。

实验次数12345

初速度v/(m*s-1)05101520

滑行距离s/m06.252556.25100

则车速为8m/s时,该车的滑行距离为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在操场上要呼唤远处同学,常将双手合成喇叭状围在嘴边,其目的是()

A.提高发出声音的频率B.改善接受声音的音色

C.减少声音能量的分散D.提高听到声音的音调

【答案】C

【解析】

【详解】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双手合成喇叭状围在嘴边可以减少声音能量的分散,使声音集中向一个方向传播,

增加传入对方耳朵的声音的响度。发出声音的频率和音调不会改变,音色不会改变。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

题意。

故选C。

2.下列现象中可以用光折射原理解释的是()

【答案】B

【解析】

【详解】A.镜中的脸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放大镜看邮票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水中塔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树下的光斑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下列关于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秋空明月思,光彩露沾湿”中“明月”是光源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中“露”是由雪熔化而成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舟”相对山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

B.月亮自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B错误;

C.露是由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C错误;

D.轻舟与山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轻舟相对山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4,对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甲乙丙丁

A.甲中烛焰随音乐晃动,可以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B.乙中盖玻罩音量减小,这是在传播途中减弱声音

C.丙中调大声音的音量,会看到纸片跳动的频率加快

D.丁中改变试管内的水量,可以吹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答案】C

【解析】

【详解】A.放在发声喇叭前的蜡烛的火焰会发生不断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盖玻罩音量减小,这是在传播途中减弱声音,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调大声音的音量,扬声器中的纸片跳动幅度会更大,这说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而不是频率加快,故C错

误,符合题意;

D.改变试管内的水量空气柱长度改变,振动的频率改变,音调改变,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小明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纸锅里的水沸腾前不发生汽化现象

B.纸锅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先汽化再液化的结果

C.水烧开时纸盒并未燃烧,这是因为水的沸点高于火焰的温度

D.将纸锅中的水换成沙子,加热时纸锅会被点燃

【答案】D

【解析】

【详解】A.纸锅里的水沸腾前,虽然不能沸腾,但会蒸发,所以水会发生汽化现象,故A错误;

B.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白气”,实际是小水珠,是水先汽化后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C.纸锅中盛着水,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最高温度是100℃,纸锅受水的影响,不会超过100℃,水的沸点低于

纸的着火点,所以纸锅不会燃烧,故C错误;

D.沙子加热后温度会持续升高,温度会高于纸的着火点,纸锅会被点燃,故D正确。

故选D。

6.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小孔成像的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改变小孔的形状,屏上像形状不变B.小孔稍许靠近屏,屏上像会变大

C.烛焰稍许靠近小孔,屏上像会变小D.稍许增大小孔尺寸,屏上出现虚像

【答案】A

【解析】

【详解】A.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孔的形状无关,所以改变小孔的形状,屏上像形状不变,故A正

确;

B.小孔稍许靠近屏,屏上像会变小,故B错误;

C.烛焰稍许靠近小孔,屏上像会变大,故C错误;

D.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Ao

7.用甲、乙两种方法加热碘锤,如图所示。水的沸点是100℃,碘的熔点是113.7℃、沸点是184.4C,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甲乙

A.碘升华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B.选用甲装置观察碘的升华更合理

C.乙装置中固态碘一定先熔化再汽化D.停止加热后,碘蒸气先液化再凝固

【答案】B

【解析】

【详解】A.碘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故A错误;

B.观察碘的升华实验,选用图甲装置更合理,因为甲中水沸腾后温度保持100℃不变,达不到碘的熔点,碘不会

发生熔化现象,但可以发生升华现象,故B正确;

C.乙装置中,酒精灯外焰温度超过了碘的熔点和沸点,固态碘可以发生熔化现象,熔化后的碘会发生沸腾现象,

固态碘也可以发生升华现象,故c错误;

D.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甲中碘蒸气只发生凝华现象,乙装置会发生液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8.“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用频闪照相机记录木块的运动过程,如图所示。已知,频闪照相机每隔0.5s

拍一张照片,斜面长是42cm,由该照片可估算木块从A运动到B的平均速度最接近()

A.13cm/sB.18cm/sC.23cm/sD.28cm/s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图知道,木块从A运动到B的距离略小于42cm;木块从A运动到B的时间为

0.5sx4=2s

由1'知道,木块从A运动到B的平均速度

t

42cm

:21cm/s

因此木块从A运动到8的平均速度应略小于21cm/s,最接近18cm/s,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9.在零下30℃的极寒环境下,滚烫的开水泼出会形成“泼水成冰”的现象,对于此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①用滚烫的开水而不用冷水是因为开水在短时间内能提供大量的水蒸气

②图中水蒸气在极寒环境下遇冷放热液化成小冰晶悬浮在空中

③和“泼水成冰”形成原理相同的自然现象还有雾的形成

④发出令人惊叹的绚烂的光芒,主要原因是光经过小冰晶发生色散

A.只有①④正确B.只有①③正确

C.只有①②③正确D.只有①②④正确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用滚烫的开水而不用冷水是因为开水在短时间内迅速汽化,能提供大量的水蒸气,故①正确;

②图中水蒸气在极寒环境下遇冷放热凝华成小冰晶悬浮在空中,故②错误;

③“泼水成冰”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冰晶,雾的形成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它们的原理不同,故③

错误;

④发出令人惊叹的绚烂的光芒,主要原因是光经过类似三棱镜的小冰晶发生色散形成的彩虹,故④正确。

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o

10.光刻技术是指利用透镜将绘制在掩膜上的电路通过紫外光投射到涂有光刻胶的硅片上,从而制造出集成电路的

方法,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硅片上清晰的像是虚像

B.缩图透镜的焦点在硅片下方

C.掩膜位于缩图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

D.增强光源的发光强度,人眼可看到紫外线

【答案】C

【解析】

【详解】ABC.光刻技术成像过程中,掩膜相当于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的物体,涂有光刻胶的硅片相当于光屏,掩

膜位于缩图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时,在另一侧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涂有光刻胶的硅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

像,故AB错误,C正确;

D.紫外线是位于光谱的紫光区域外侧的一种不可见光,增强光源的发光强度,人眼也看不到紫外线,故D错

误。

故选C。

11.如图甲是小明用水浴法探究海波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根据温度计A和B的示数,绘制了海波和热水的温度

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T^B温度/C

4-rt98

7';海波―

时间/min

甲510

A.海波的沸点为48℃

B.海波的熔化时间为lOmin

C.lOmin时海波的状态一定是液态

D.海波在5~lOmin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乙可知,海波由固态变为液态,当温度为48℃开始保持不变,则海波的熔点为48c故A不符

合题意;

B.由图乙可知海波第5min开始熔化,第lOmin熔化结束,熔化时间为5min,故B不符合题意;

C.图乙中图像可能未画完整,因此lOmin时,可能是液态也可能是固液共存,故C不符合题意;

D.因为海波是晶体,5〜lOmin为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s-f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甲、乙两车速度之比为2:3

C.若它们相对地面均向东行驶,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行驶

D.甲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乙车需行驶1.5小时

【答案】C

【解析】

【详解】AB.由图可知,甲、乙两车的ST图像都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因此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由

图可知,甲的速度

_180km

Z=2h=90kmh

乙的速度

120km

-40km/h

3h

所以v甲乙,甲、乙两车速度之比为

v甲:丫乙=90km/h:40km/h=9:4

故AB错误;

C.若它们相对地面均向东行驶,因为v甲,丫乙,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行驶,故C正确;

D.由图可知,甲2小时行驶的路程为180km,乙1.5小时行驶的路程为60km,即两车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故D

错误。

故选C。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13.如图甲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放置完全正确的刻度尺测出物体的长度是cm;

图乙中机动车的运行速度是。

甲乙

【答案】①.2.51②.60km/h

【解析】

【详解】[1]刻度尺使用时刻度越贴近物体误差越小,所以B的放置方法正确;B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

度,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

0.1cm=lmm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位1mm;物体左端与“11.00”刻度线对齐,右端与13.51cm刻度线对齐,则该物体的长度为

13.51cm-11.00cm=2.51cm

⑵在汽车速度仪上,有“km/h”标志,说明速度仪的计量单位是km/h;在20km/h之间有5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

4km/h,即速度仪的分度值为4km/h,此时的速度为60km/h。

14.深秋时节,海安八星湖湖面上一群灰鸭飞行,如图所示。湖水深约2m,当灰鸦距水面0.8m时,灰鸭的倒影与

它的距离为cm,该倒影是由于光的(选填“折射”、“反射”或“直线传播”)形成的;当灰鸭平行于水

面飞行,它在水中像的大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像相对岸边的树是(选填“静止”或

“运动”)的。

【答案】①.160②.反射③.不变④.运动

【解析】

【详解】口][2]倒影利用的是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形成的,当灰鸦距水面0.8m时,根据平面镜成像可知,灰鸦

的倒影据水面为0.8m,则灰鸦的倒影与灰鸦的距离为

0.8m+0.8m=1.6m=160cm

⑶⑷根据平面镜成像可知,像与物大小相等,当灰鸭平行于水面飞行,它在水中像的大小将不变,且在飞行过程

中像相对岸边的树位置发生改变,所以像相对岸边的树是运动的。

15.小张在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做了以下实验:

(1)如图甲,用一只手将钢尺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钢尺一端,再用力拨钢尺,听其声音,此操作是在探

究;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2)如图乙,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如图

丙,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

【答案】①.响度与振幅的关系②.钢尺振动的频率低于20Hz③.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④.声

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⑤.把音叉的振动放大

【解析】

【详解】(1)[1]用一只手将钢尺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一端,听其响度;再用力拨,发现振动幅度变大,

声音的响度变大,这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

⑵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可能是由于钢尺振动的频率低

于20Hz»

(2)[3]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所以说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

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证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所以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

[5]用泡沫塑料球的振动呈现音叉的振动,可以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在物理学上属于转换法。

16.在浴室洗澡时,并没有把水溅到墙上但墙上却有大量水珠,水珠形成的原因是。

【答案】水蒸气遇冷液化

【解析】

【详解】在浴室洗澡时,并没有把水溅到墙上,但墙上却有大量水珠,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墙液化形

成的。

17.冬天,用两个同样的锅烧同样的菜达到相同的温度后,放在不同环境下会出现如图所示的两种情景(选

填“甲”或“乙”)环境温度高。

【答案】乙

【解析】

【详解】冬天,用两个同样的锅烧同样的菜达到相同的温度后,环境温度越高,水蒸气发生液化的程度较小,乙

图“白气,‘较少,环境温度较高。

18.看远处的楼房时,发现有少数窗户很亮很刺眼,这是光射到窗户玻璃上发生o

【答案】镜面反射

【解析】

【详解】远处楼房的玻璃看起来很刺眼,是因为照射到玻璃表满的阳光发生了镜面反射的缘故。

19.晚上看到天空中的星星一闪一闪的,是因为光从星星传向人眼的过程中经过分布不均匀的空气发生了的

缘故。

【答案】折射

【解析】

【详解】星星一闪一闪的,是因为光从星星传向人眼的过程中经过分布不均匀的大气层时发生了折射,并且大气

层是时刻变化的,那么折射光线也会时刻变化。来星星的光线经过折射后,折射光线一会儿能进入人眼,一会儿

不能,人们就觉得星星在闪烁。

20.如图是一款疗伤喷雾剂,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

(1)喷雾剂使用的材料是氯乙烷。它的装瓶是采用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这一过程要

___________热量。

(2)使用时,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填物态变化),同时

大量的热,使人体受伤部位的温度,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起到镇痛

的作用。

【答案】①.压缩体积②.放出③.汽化④.吸收⑤.降低

【解析】

【详解】(1)口]⑵要在常温下让氯乙烷从气态变为液态,我们采取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这一过程

要放出热量。

(2)[3][4][5]当液态的氯乙烷喷出遇到温度较高的皮肤时,会迅速汽化为气态;氯乙烷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量,会

使人体受伤部位的温度降低。

21.“蜻蜓点水”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点水后水面上会出现波纹。某同学在研究蜻蜓运动的过程中,获得一张蜻蜓点

水的俯视图片,已知水波的传播和蜻蜓的飞行都是匀速运动(不考虑蜻蜓每次点水所用的时间),水传播的速度为

(2)蜻蜓的飞行速度丫蜻挺=(用八、鹿、v表示)。

r>r

【答案】①.右②.J~-r

【解析】

【详解】(1)口]蜻蜓每一次点水激起水波纹随时间变长逐渐变大,时间越短,水波纹越小,左边的水波纹圆圈大

于右边水波纹圆圈,说明左边水波纹经历时间大于右边水波纹经历时间,可以判断蜻蜓从左向右飞行。

(2)[2]由图可以判断:水波运动距离”厂2和蜻蜓运动距离所用时间相同,根据速度公式丫-'得

I

_.一4_彳+与

v丫蜻蜓

可得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2分,共6分)

22.如图所示,根据入射光线作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答案】

【解析】

【详解】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作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的另一侧作出反射光线;入射角为90。-

30°=6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大小也是60。,如下图所示:

23.请在图中画出两条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解析】

【详解】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由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如

24.如图为小明刚好看到水中硬币左边缘A点的光路图,加水使小明在图位置刚好能看到硬币右边缘8点,画出

此时水面位置和入射光线。

【详解】碗里无水时,人眼在E处通过碗的边缘。点刚好能看到空碗底部硬币的左边缘A点;向碗里缓慢如水,

当水面到达C处时,说明由8点射向水面的光线折射后进入了人的眼睛;过C点作水平直线(即水面),与AE的

四、解答题

25.一次军演中,导弹运载车的车身长为20m,以72km/h的速度通过一个长2000m的隧道后,导弹仅用200s就

命中1400km外的目标。(假设导弹做直线运动)

(1)求这次军演中导弹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s?

(2)求导弹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是多少S?

(3)若导弹车刚进入隧道时为保持行车安全,减速缓行了820m,耗时61s,导弹车需要以多大的速度匀速运行才

能按原时间通过隧道?

【答案】(1)7km/h;(2)99s;(3)30m/s

【解析】

【详解】解:(1)导弹200s运动的距离为1400km,则导弹的速度为

s1400km

v»---------------Tkrn's

t200s

(2)导弹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路程为

s=2000m-20m=1980m

速度为72km/h=20m/s,则运行的时间为

2<)m/s

(3)导弹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行驶的路程为

s=2000m+20m=2020m

按原速行驶,所需要的时间为

s2020m

----------------101s

vZOm/s

则剩余路段需要的时间为

t余=t-61s=101s-61s=40s

剩余路段的路程为

s余=2020m-820m=1200m

则剩余路段的速度为

〃1200m

■———=30m/s

・40s

答:(1)这次军演中导弹的平均速度是7km/h;

(2)导弹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是99s;

(3)导弹车需要以30m/s的速度匀速运行才能按原时间通过隧道。

26.小明分别采用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烛蜡、冰的熔化特点。

(1)组装甲装置过程中点燃酒精灯的目的是;实验中采用“水浴法”而不直接用酒精灯加热,除了能减缓升

温之外还能;

(2)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3)根据探究烛蜡、冰的熔化过程,记录实验数据并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其中烛蜡的图像是

图(选填“①”或“②"),蜡烛属于(选填“晶体”或“非晶体”),你判断的依据是;

(4)小明发现还未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冰也熔化了,此时冰熔化(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收热

量。在完成实验后,小明发现他们小组并没有观察到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

【答案】①.为了利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②.使物体受热均匀③.-4④.②⑤.非晶体⑥.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⑦.需要⑧.冰的质量太少,熔化太快

【解析】

【详解】(1)口]⑵组装甲装置过程中点燃酒精灯的目的是为了利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用水浴法可以使物体均匀

受热。

(2)[3]乙图中的温度计分度值是1℃,数值小的度数在数字大的上面,说明是零下,故它的示数是-4。(2。

(3)[4北5][6]蜡烛是非晶体,它的熔化过程没有固定不变的温度,它熔化的图像是②图。

(4)⑺凶冰块的熔化需要吸收热量,冰块是晶体,没有观察到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的现象可能原因是冰的质量

太少,熔化太快。

27.小红做“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

(1)将平面镜水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白色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

(2)如图,让一束光着纸板射向镜面上的。点,小红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纸板上的光束,是因为发生了

反射,在纸板上画出光路,再次改变的方向,重复上述实验;取下纸板用量角器量出光线与

(填“NO”或"CZT)的夹角,即为入射角,同时量出对应的反射角,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3)硬纸板由可以绕接缝NO转折的COMOON两部分组成的,这样做的实验目的是为了探究;若以接

缝NO为轴线,将白色硬纸板的。ON面绕法线NO向后旋转,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选填“发生”或“不发

生”)变化。

【答案】①.垂直②.贴③.漫④.入射光线⑤.NO⑥.反射光线、入射光线的法线在同

一平面内⑦.不发生

【解析】

【详解】(1)口]过入射点垂直反射面的直线叫法线,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将平面镜水平放

置在水平桌面上,故白色硬纸板垂直放在平面镜上。

(2)[2][3][4]如图,为显示光路,让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向镜面上的。点,小红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纸板上的光束,是

因为发生了漫反射,在纸板上画出光路;为得出普遍性规律,要多次测量,故再次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重复上述

实验。

[5]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取下纸板,用量角器量出光线AO与NO的夹角,即为入射角,同时量出对应

的反射角,记下数据,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3)[6]硬纸板由可以绕接缝N。转折的CON、DON两部分组成的,这样做的实验目的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

光线的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7]若以接缝N。为轴线,将白色硬纸板的。ON面绕法线NO向后旋转,虽然不能在硬纸板的。ON看到反射

光线,但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不发生变化。

28.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图中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

(1)该透镜的焦距为cm;

(2)图中只移动蜡烛和光屏,可以模拟投影仪成像原理的操作是(填字母);

A.都向左移

B.蜡烛向左移,光屏向右移

C.都向右移

D.蜡烛向右移,光屏向左移

(3)完成实验后,他将一副眼镜的镜片放在凸透镜的左侧,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说明该透镜对光有

作用,该眼镜可以矫正的视力缺陷是;如果不移动光屏,向(选填“左”或“右”)调蜡烛也可以

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像;

(4)完成实验后,小明突然想到,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课堂中制作了一个水球,如图甲;随即她调整与水球间的

距离,如图乙。这两个像是(选填“虚像”、“实像”),像逐渐变大,是因为王亚平和水球间的距离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制成(选填“投影仪”、“放大镜”或“照相机”)。

【答案】①.15.0②.C③.会聚④.远视眼⑤.右⑥.实像⑦.变小⑧.照相机

【解析】

【详解】(1)[1]由图知道,此时的物距等于像距

w=v=2^=30.0cm

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焦距为

户15.0cm

(2)⑵投影仪成像时,f<u<2f,v>2f,倒立、放大的实像,因此在图中应将蜡烛和光屏都向右移动,故C符合

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o

(3)[3]向左移动光屏又发观清晰像,说明透镜对光线起了会聚作用,则该透镜为凸透镜。

⑷远视眼的成因是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方,需要配戴凸透镜来矫正,所以该透镜常用来矫正远视眼。

[5]如果不移动光屏,需要增大物距、减小像距,即向右调蜡烛也可以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像。

(4)[6]透过水球可以看到她倒立、缩小的像,水球是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的实像;随即她调整与水球间的距离,

她的像逐渐变大,像仍然是倒立的实像。

[7][8]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也越大,图乙中像比图甲中像大,说

明王亚平和水球间的距离变小了;由于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其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

29.小红陪奶奶就医时,看见如图甲所示竖直放置的静脉输液装置,观察到输液管口的盐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滴,她

提出:相同时间内管口处流出的水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1:与输液瓶内液面高低有关。

猜想2:与输液管的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