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诗“桃源”意象情感的寄托浅析内容摘要唐诗中的“桃源”意象蕴含着多样的情感,对此本文进行了解读。“桃源”意象更多倾向于表现隐逸情怀,不同诗人、不同时代隐逸情感之间差异较大。在唐代诗人接受前人桃源文化的过程中,桃花源理想世界发生了改变。桃源典故在流传中与其他故事合流,从而产生了爱情主题。“桃源”意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其内涵不断丰富,但隐逸情感和爱情主题仍是主流。【关键词】唐诗桃源意象目录TOC\o"1-3"\h\u10239引言 127210一、隐逸情怀的寄托 130102(一)不同诗人不同境遇 122107(二)不同时代不同成因 2126二、理想世界的新变 524434三、爱情主题的表达 68813结语 74645参考文献 7引言“桃源”意象在古代诗歌作品中广泛存在,本论文选取了唐诗这个比较小的范围去研究“桃源”这个意象。自古以来,意象就被赋予很多的内涵,“桃源”也不例外,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桃源”意象被赋予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前人在这方面研究较多,多是对“桃源”意象其中包含的隐逸情怀的解读。近来有不少学者指出,“桃源”意象也被用来表达爱情。本篇论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观点的细化。本篇论文基于清代彭定求等人编写的《全唐诗》,在其基础上找出含“桃源”意象的诗歌,以此来研究唐诗中的“桃源”意象。被选出来的诗歌,根据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类型、唐代的不同时期,将诗歌分类,探求其间的差异和共通处。在《全唐诗》中,含“桃源”意象的诗有一百五十五首。其中不乏以“桃源”为题的诗歌。大部分的“桃源”意象被用来表达隐逸情怀,较少的部分用来表达爱情。其中用“桃源”意象表达隐逸情怀的诗歌之间又有不少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时代大背景造成的,有的是诗人之间不同的经历和境遇造成的,当然这其中离不开诗人的性格、秉性等因素的影响。一、隐逸情怀的寄托(一)不同诗人不同境遇虽然好多诗人都用“桃源”意象来表达隐逸情怀,但从内容上说,表达的隐逸情怀还是不一样的。有的诗人因为对现实不满,理想志向得不到施展,借“桃源”意象来抒发不满,既然空有才华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现实难以满足想要建功立业的雄心,那我就归隐田园融入大自然,找寻平静和安宁,把身心调适到一个相对和谐的平衡范围。隐逸生活是现实仕途不得志的无奈选择。孟浩然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隐居中度过,四十岁以前,隐居家乡、闭门读书,希望以自己的博学多才、一身本领侍奉明主。在隐居读书的过程中寻求入仕的终南捷径,用自己的才气打动官友,用自己的诗文干谒权臣,渴望得到他们的荐引。在得知玄宗居洛阳的消息后,孟浩然便前往洛阳,在此滞留了两年之久,希望能找到入仕的门路,但事与愿违,一无所获。无奈之下,年近四十的他只好参加科举,欲以此进入仕途,本以为此次可以及第圆梦,没想到再次事与愿违,等来了落第的消息。原本自信满满,觉得自己此番定能榜上有名,却不想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心里凉了大半截。此时的他又痛苦又纠结,离开这里却又心有不甘,留在这里或许还有一丝希望。抱着这样的心态,他便决定留下来,留下来继续寻找出路,本以为天不负有心人,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之后他便离开长安,前往蓟门、洛阳、吴越等地游览,然后归乡,闲居田园。此后,他的隐逸思想便开始蔓延疯长,想要放弃入仕,追寻田园生活。如他诗中写到:“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增订本全15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1.,表达了对桃源生活的迷恋。“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径稀。意气豪华何处在,空馀草露湿罗衣。”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九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增订本全15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1.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九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九与此相比差异较大的另一种诗人,他们的政治理想或者说理想抱负并不强烈,在朝也拥有一官半职,或者说他们本身有一定的理想抱负,但是因为深陷政事纠纷难以脱身。他们厌倦了朝堂上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或者说本来就不喜在朝为官,内心十分向往田园生活,热爱大自然。他们想要归隐与山林为伴,喜欢像“桃源”一样诗意般的生活,肥沃平坦的土地,美丽的花草树林,田间参差交错的小路,整齐的农舍,辛勤劳作的民夫……例如卢照邻写的“不知名利险,辛苦滞皇州。始觉飞尘倦,归来事绿畴。”全唐诗卷四十二讲述了自己年少时不知道追名逐利的艰辛与危险,辛辛苦苦留在了皇州,到现在才觉得尘世间太过繁忙与疲倦,厌倦了这种生活,想要回到原来的地方,过上农居生活。李峤“一朝琴里悲黄鹤,何日山头望白云。”全唐诗卷六十一他身陷政治纠纷难以脱身,什么时候才能站在山头,望着白云,平静度日。他向往归隐生活,希望能过上平静的生活。王绩生于隋末,死于唐初,经历了隋朝的由盛而衰和朝代变更,深感时代动乱、政局无常。隋朝时,被授予秘书正字的职位,但王绩自己请求前往外地做官,后来又因为别人弹劾,解官还乡。武德初年,因为是前朝官员,被皇帝侍诏于门下省,后因其兄得罪重臣,以足疾为由,退隐还乡。后又出仕,任太乐丞,还不到一年,再次辞官。王绩一生三仕三隐,历经官场磨砺,宦海浮沉无力应对,无心承受,在朝为官难以满足内心的归属感,在田园世界里获得内心的安宁与愉悦。世事无定,人生短促。王绩对仕途没热情全唐诗卷四十二全唐诗卷六十一“桃源”意象还常常用来表达喜欢隐居生活的情思。例如,宋之问的“浩歌清潭曲,寄尔桃源心”全唐诗卷五十一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李白的“谪官桃源去,寻花几处行”全唐诗卷一百七十透露出自己的隐逸情思。另外一种诗人他们笔下的“桃源”意象更多的是一种梦回故里或寻仙的一种隐射,或与仙境有关,向往隐者归人的生活。例如,孟浩然的《游精思题观主山房》“误入桃源里,初怜竹径深。方知仙子宅,未有世人寻。”遂又悟出玄经妙理“渐通玄妙理,深得坐忘心。”全唐诗卷五十一全唐诗卷一百七十全唐诗卷一百六十(二)不同时代不同成因当然,不同时代背景下隐逸情怀的成因不同,尽管本论文研究的是唐朝诗歌,但唐朝作为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有二百八十九年历史,从建唐到唐灭,共历二十一帝。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政治变革和动荡都深深地牵动着诗人们敏感的心,带来心境上的变动和情绪上、生活境遇上的改变。也就是说前面提到的“桃源”意象所表达的隐逸情怀之间的诸多不同和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极大的关系。大体上,本文运用历史上把唐朝分四段的常用划分方式来进行分析。之所以运用历史常用的划分方式,是因为这些具有标志性的重大历史政治事件对历史的进程形成了巨大的影响,那么他一定会对当时的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以至于影响到诗人心境。那么,这样的划分方式无论是对论文的研究,还是对论文的分析都很有帮助,能使论文更加客观、更加严谨。初唐的隐逸是什么样的。初唐政局安定,政治清明,获得官职的机会多,文人们也愿意拼个一官半职,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人生价值。初唐隐逸的情况中大部分属于大隐。在朝为官的仕人们通过修建田居来实现自己的田园梦。在自家别业中,游赏玩乐,感受生活的惬意,享受美妙时光,达到心灵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超脱,提升自身境界。于是很多人都竞相修建田园别业,当时最有名的就数韦嗣立的骊山别业,就连中宗皇帝都称赞不已。后人每当提到骊山别业,都是一番羡慕感叹。不仅朝臣喜爱田园别业,唐初的帝王更是喜欢求访栖隐、访道山林。这种尊道徒、礼隐士的传统在唐初就已经确立。高宗曾多次访嵩山,奖掖隐逸。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初唐诗歌中隐逸思想成分呈现的比较多。在朝为官的文人们把休沐田居别业当作是隐于朝的极佳方式,把假日闲居看成享受田园、追求隐逸的完美途径。这样,在朝为官和隐于山野就在田园别业中完美融合和无瑕统一,既实现了治世之心,又可以满足山林之思。到了盛唐,入仕的方式或者说入仕的途径更加的多样化和多元化,无论是与以前的朝代相比,还是与初唐相比。入仕的渠道大大增多,其中就有我们常听到的“以隐取仕”。隐逸风气日益兴盛,隐逸不仅可以提高文人自己的声誉,还能带来加官进爵的机会,甚至会受到皇帝的封赏。“隐逸成为通向功名的道路之一,与科举考试、边塞从军、求仙学道、漫游干谒一样,都是名正言顺而且很时髦的,盛唐士人往往数途并用,隐逸成为盛唐士人积极进取生活的补充和精神调剂。”李红霞.论唐代桃源意象的新变[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李红霞.论唐代桃源意象的新变[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那么在这里,“隐逸”一词就被重新定义,它不再是被迫无奈之选,不再是失意落寞的境遇,不再是空有抱负无处施展……“隐逸”一词变成了一种傲然立于世间的姿态,一种不悲不喜的自然自得,一种人与自然相融共生,一种内心的平和与超脱。它可退可进,营造声势的同时,赋予文人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与内心和解,与自然相融,依靠自然获得内心深处给予的巨大力量,从而与社会和解,与社会观念、社会风尚相异相统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有共性的同时又具有个性,使得每个文人都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绽放个性的神彩、独有的光芒。隐逸与入仕不再对抗,它不同于先前用隐逸来与朝廷政局对抗,用隐逸来表达对政局、对朝廷、对权威的不满。隐与仕对立的局势已然转变。“隐逸”一词从一开始的因“仕”不顺而“隐”,到盛唐的以隐取仕,再渐渐演变成一种自得自如的生活方式,退可守,进可仕,这种模式可以说是隐逸方式的升级。虽然唐代文人大多都有隐逸的经历,但是还没有文人能够隐逸一生的,这就很好地说明了隐逸是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生的一部分。与此同时,隐逸反映在作品中,诗歌中所呈现的隐逸,也只是诗歌的一种题材,当时的一种流行元素,一种潮流性的创作话题。很多人的诗中,运用了隐逸的意象,但看不出消极颓废失意落寞的感情,即使有极少部分的诗中有些许的不快伤感,但大体上都信心十足、留有斗志,并不是要隐逸山林终老一生,而是以退为进,暗暗等待时机、伺机而动,博取功名,走向仕途。对整个历史的演进来说,中唐的转变无疑是巨大的。“安史之乱”结束了盛唐以来蓬勃繁荣的盛世局面,长达八年的战乱给备受打击的人民留下深深的创伤,盛唐的生气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荡然无存。这一时期政治面貌发生转变、世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国势的衰微,宦官专权,党派斗争,边境战乱使得中唐士人们的人生追求发生变化,他们感受到了隐于朝廷和市肆的艰难。虽然在经历了战乱,经济重创,但南方依旧能持续良好地发展,一些城市也较为富足。城市的经济得到发展,市民们便有了享乐的想法,奢靡享乐风气也就日渐盛行,这使得士人们无法忍受清贫寂寞的隐逸生活,但他们又无法放下内心对于高雅脱俗的隐逸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不同于盛唐的中央官员,中唐经历战乱,中央地区尤其是京都物价极高,消费增大的同时俸禄却在缩减,一方面是中央官员众多,另一方面是削减俸禄以助军,所以京城官员往往入不敷出,生活艰难。再加上中唐政治局势动荡衰败,王权反复无常、阉竖专权擅自发号命令、朝官党争频繁,这种种原因都使得中唐仕人想要逃离中央。仕途也不像盛唐仕人那样的逸乐与风雅,不仅难以预料,而且变换无常,甚至不能解除生活贫穷困苦的忧虑。在朝为官艰难,生活中的隐士亦是如此,出路也十分的窘迫,甚至说难以维持基本生活。中唐的文人们对现实的生计问题深深忧虑着,这使他们无法摆脱仕途,但又无法走入隐逸生活。所以他们对于隐逸有着强烈的渴望,想要远离时世的纷扰,想要摆脱朝堂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想要躲避朝不保夕、惶惶不安的生活,内心的脆弱敏感、伤感空虚时时在诗中体现。还有一些仕人甚至流露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淡漠,这些都是中唐文人的普遍心态。他们更注重自身的内心,功名之心虽然没有彻底消失,却也微乎其微了。这一时期的隐逸更加趋向于内心的选择,他们更加关注个人的真实感受和自我意志的追求,去感受体验真实的现实世界,寻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中隐并不是不做官,而是做散官、做闲官、做地方官,有收入有俸禄,能够维持日常生计的同时,还有闲,有闲情逸致,有闲心雅趣,能从闲中偷乐,能从闲中赏景。而且身居地方开支不大,收入较高,可以很好的生活。既可以摆脱困苦境遇,也可以远离政局纷争,在做官闲暇之时游山玩水、宴请宾客,岂不乐哉?这种雅趣安逸,实属难得。中隐是仕途与隐逸两者的调和。既保持了自身的独立人格,又不废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到了晚唐,国家急剧衰落,时局更加艰难,矛盾更加尖锐。朝阁权力斗争白热化、宦官夺权把持朝政、党争范围日益扩大、藩镇割据愈发严重、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在这种情况下,帝王却沉迷享乐,荒废朝政。战祸频发,屠戮杀伐屡见不鲜,世人惶惶不安,纷纷出逃辟祸。诗中常有“战沉”、“乱离”这样的字词。为了在乱世中求生存,人们纷纷走向山林,这也就是晚唐隐逸风气再次盛行的原因。晚唐的隐逸没有盛唐以隐取仕、博取功名的意愿,也没有中唐中隐的闲适和惬意,有的只是面对乱离时世的无奈选择。他们奔走辟祸、遁迹保命,希望能在乱世保全自身,苟全性命。动乱的时局逼迫他们遁迹山林,科举暴露出的弊端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仕进无望,种种因素更坚定了文人们的归隐想法。既然没有办法救济天下万物,就只能保全自己。故晚唐的隐逸诗多凄凉悲苦之情,其中既有功名失意,还有独隐的凄凉。“据《唐才子传》中统计,有唐一代,以隐逸终老的诗人四十六个人”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按照初唐、盛唐这样划分,晚唐的人数是最多的,有二十六个,占到了唐朝隐逸终老诗人的多一半,可见晚唐诗人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不同于盛唐京官在朝为官休沐田居别业的隐逸方式,中唐闲官散官的亦官亦隐,晚唐的隐逸透露着时局的艰难、生活的心酸无奈。遁迹山林是可以辟祸,但对于那些贫寒之士来说,缺少生活所需,还要忍受山林生活的清苦和孤寂,有苦难言却又无处述说,满心愤慨却又无可奈何。动乱的时局、理想的破灭使他们更加关注自我的内心世界,排解心中的苦闷与忧愁。在遭受现实的击打后,寻求道、佛来治愈精神上的创伤。他们的隐逸是被迫的抉择,“为儒逢世乱,吾道欲何之”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七二、理想世界的新变那里风景如画、清幽静谧、优美恬淡、与世隔绝。每每赏读之后,总是满心向往,欲去游览一番。《桃花源记》就以这样的影响力走进后人的心中,成为无数文人诗人笔下的理想胜地。桃源意象与唐代文人的审美是相契合的,吟咏桃源的作品颇多恰恰就说明了这一点。唐代文人接受了桃源意象的特定内涵,并且将它延伸展开,赋予了更多新的含义。当然,唐代的桃源意象或者说唐诗中的桃源意象有着唐代独特的气息和独一无二的魅力,这使得唐诗中的桃源意象与其他历史时代的相区别。“斜溪横桂渚,小径入桃源。”全唐诗卷三十七、“寂寂孤莺啼杏园,寥寥一犬吠桃源。”全唐诗卷三十七全唐诗卷一百五十桃源意象不再是陶渊明笔下的那个似人间仙境的地方,它变得更加世俗化。桃源意象被具体化了,唐诗中的桃源所展现的景象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找到的,它是具体的,不再是虚无缥缈、如同幻境,而是让你感觉它是真实存在的,可以找到可以拥有的。唐代的园林发展繁茂,尤其是盛唐时的京官休沐田园别业,更加促进了园林的发展。这些园林景物的描写与桃源景象重合,从而使桃源意象世俗化。比如,桃源景象可以是作者游玩的山水,可以是山寺园林,可以是道观庙宇,可以是洞庭楼阁……钱起写到的“桃源数曲尽,洞口两岸坼”全唐诗卷二百三十六全唐诗卷二百三十六不管诗人如何描绘桃源景色,它都是具体化的,不再是那个虚无缥缈、难以再访的桃花源。唐人将诗意化的、想象中的桃花源看成是现实生活中山林的曲径通幽,看成是园林别业中的芳草绿树、小溪流水……任何幽静的、优美的景色,能直达内心深处,直击灵魂的美景,能感受到大自然气息的地方,任何与桃花源相似的怡人景致在他们看来就是桃花源。片片云朵漂浮在天空中,时聚时散,时而遮挡阳光,时而躲避太阳。那些涓涓细流静静地躺在大地上,绵延的大山被绿色包裹,清脆的鸟鸣充斥着耳朵,整齐的篱笆,那些青青绿草、朵朵鲜花、片片落英,都是那么的让人沉醉,让人着迷。在这样的环境中,你可以抛却烦恼、脱离俗尘,可以享受安逸、放松心情。这里如人间仙境,如世外桃源。这样的景色,谁不赞美,谁不喜爱。从表层看,唐人只是憧憬桃源世界,从深层看,唐人是喜爱那种与世无争、怡然自乐的精神特质。在现实生活中拼搏厮杀,仕途官场上施展才能,谁不想有处精神栖息之地,桃源就是他们梦想中的心灵避风港和栖息地,可以在此疗伤,寻求藉慰,是用来抵御外来风浪的强大堡垒。对于那些饱受现实磨难的文人们来说,有这样一处如梦幻般的桃花源,感受桃源的单纯和谐、生机勃勃,能带来心里的些许藉慰。虽然积极入世在心中不断回响,但桃源世界的单纯美好早已扎根心中,只要有一颗悠然、恬淡的心,在哪里都可以找到桃源,体会隐者的乐趣。唐诗中的桃源意象还有明显的仙化倾向。例如“误入桃源里,初怜竹径深。方知仙子宅,未有世人寻。”全唐诗卷一百六十。这里的桃源明显和仙人联系到了一起,从一开始走错了地方,误入了桃源,只觉得竹林里的路很深很深,后来才明白这里是仙人的住所,还没有世人找到过这里。这首诗其实透露出了桃源与仙化的关联,那样美得风景,那样幽静的环境,岂是寻常地方所能比的?这样的地方是世间少有,那么人们就会和仙境关联。世间少有,那仙境是不是就是这样呢?世间少有,与世隔绝,这样的地方会不会有仙人呢?在唐诗中,桃源常和“仙人”、“仙子”或者神仙居住的地名,或者某一神仙具体的名字一同出现,这样描写的桃源所表现的景色,也如仙境一般环境优美、神秘静怡、难以寻找。这并不是一两个诗人的想法,而是唐人的普遍共识。全唐诗卷一百六十由此可见,唐代的桃源理想世界较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桃源理想世界更加倾向世俗化和仙化。三、爱情主题的表达“桃源”意象与隐逸密切相关,那么桃源意象为什么会和爱情主题扯上关系呢,“值得关注的是桃源典故与刘晨、阮肇入天台故事的合流”张建伟.论唐诗中桃源典故与刘、阮入天台故事之合流[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正是有了这些故事的合流,桃源意象才有了爱情这一主题。桃源意象具有了爱情的主题,并且相关的诗作不少。%E5%94%90","%E5%88%98%E9%95%BF%E5%8D%BF","poem_title_15962")"刘长卿的《过白鹤观寻岑秀才不遇》:“不知方外客,何事锁空房。应向桃源里,教他唤阮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七这首诗中的“阮郎”就是阮肇。“阮郎”与仙女恋爱,桃源成了二人相遇、相爱的地方,“阮郎”能在这里见到仙女,那么这里就是仙女住的地方——仙境。换言之,桃源等于仙境。这也印证了之前提到的桃源理想世界的仙化。世间男子与仙女在桃源恋爱,那么桃源就多多少少有点恋爱圣地的含义了。张建伟.论唐诗中桃源典故与刘、阮入天台故事之合流[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七《孙长史女与焦封赠荅诗其二 封酬》中“心常名宦外,终不耻狂游。误入桃源里,仙家争肯留。”全唐诗卷八百六十七这首诗中也提到了桃源,不小心走错了地方,来到了桃源,遇到了仙人,仙人们争着抢着想要留住他。一次意外使他们相遇在这里,一次见面使他们爱上了彼此,他们相会于桃源,相恋于桃源,相伴于桃源。有多少人也想误入桃源,遇上一份美丽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店面租赁合同租赁费用调整办法
- 二零二五年度高层建筑消防改造劳务分包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内部承包合作协议范本12篇
- 《特种设备安全法》解析-浙江
- 酒店管理工作中的客户服务
- 科技应用在小班教育中的探索计划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租赁山地别墅及园林使用权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宠物领养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收入证明修订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离婚方式适用条件及技巧解析合同3篇
- 广西南宁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义务教育质量检测综合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 2025年供应链管理培训课件
- 2025中智集团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携程旅行营销环境及营销策略研究》10000字(论文)
- 餐饮行业优化食品供应链管理计划
- 复工复产六个一方案模板
- 2024夏季广东广州期货交易所招聘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浙江省2024年高考化学模拟试题(含答案)2
- 2024新人教七年级英语上册 Unit 2 Were Family!(大单元教学设计)
- 中国医美行业2024年度洞悉报告-德勤x艾尔建-202406
-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和土壤耕作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