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_第1页
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_第2页
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_第3页
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_第4页
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TOC\o"1-2"\h\u6387第一章概述 3158891.1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简介 3324661.2智能制造系统的发展趋势 3172591.2.1系统集成化 3234211.2.2智能化程度提高 3129001.2.3网络化发展 377581.2.4定制化生产 3242881.2.5绿色制造 3198811.2.6跨界融合 430596第二章系统架构 4164502.1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226022.2关键技术模块 4107162.3系统集成与兼容性 522227第三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5242813.1传感器选型与应用 5323103.1.1传感器选型原则 533953.1.2传感器应用实例 677733.2检测技术与算法 6243853.2.1检测技术概述 6294853.2.2检测算法简介 623060第四章控制系统 725724.1控制器设计与选型 797404.2控制算法与策略 71334.3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83863第五章数据处理与分析 8197395.1数据采集与传输 8191595.1.1数据采集 829415.1.2数据传输 8144385.2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8204285.2.1数据预处理 9120745.2.2数据分析方法 9247145.3数据可视化与决策支持 9239215.3.1数据可视化 9300465.3.2决策支持 931904第六章技术 10186676.1设计与应用 1041646.1.1机械结构设计 10323136.1.2控制系统设计 10200406.1.3传感器应用 1078116.2路径规划与控制 105256.2.1路径规划 10231496.2.2路径跟踪控制 1123786.3视觉与感知技术 11209686.3.1视觉系统设计 11166006.3.2感知技术 1190第七章智能调度与优化 11104467.1生产调度策略 1158167.2生产线优化方法 126707.3智能调度系统设计 127088第八章安全与可靠性 132818.1安全监控系统设计 13107968.1.1监控对象与参数 1385748.1.2监控设备选型与布局 13103958.1.3安全监控策略 13158658.2故障诊断与预测 14266078.2.1故障诊断方法 14115948.2.2故障预测方法 14202798.3系统可靠性分析与改进 1482928.3.1可靠性分析方法 1484968.3.2可靠性改进措施 1513893第九章互联互通与网络技术 1549389.1工业互联网架构 15162209.2网络协议与通信技术 15271269.3网络安全与防护 1613611第十章项目实施与运维 161131410.1项目实施流程与方法 162050110.1.1项目启动 162065910.1.2需求分析 161342610.1.3设计与开发 16642810.1.4系统集成与调试 161468210.1.5系统部署与验收 171334110.1.6项目总结与改进 17788810.2运维管理策略 171778310.2.1运维团队建设 173025310.2.2运维制度与流程 171106510.2.3监控与预警 172226910.2.4故障处理 172090510.2.5系统升级与优化 17299010.2.6信息安全与保密 171324010.3项目评估与优化 173193010.3.1项目效益评估 172150410.3.2项目风险评估 17569410.3.3项目改进措施 18679110.3.4项目可持续发展 18第一章概述1.1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简介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是一种集成了现代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智能调度、自动控制与优化,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改善工作环境的先进制造系统。该系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融合了机械制造、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多个领域的技术成果,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1.2智能制造系统的发展趋势全球制造业竞争的加剧,智能制造系统作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手段,其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1系统集成化智能制造系统将不断向集成化方向发展,实现生产设备、生产管理系统、信息资源等的高度集成。通过系统集成,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生产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1.2.2智能化程度提高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制造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将不断提高。未来的智能制造系统将具备更强的自学习、自适应、自优化能力,能够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故障诊断和自动调整。1.2.3网络化发展智能制造系统将更加依赖于网络技术,实现生产设备、生产管理系统与互联网的高度融合。通过网络化,智能制造系统可以实现远程监控、远程诊断、远程维护等功能,提高生产过程的透明度和实时性。1.2.4定制化生产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智能制造系统将向定制化生产方向发展。通过智能制造系统,企业可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实现个性化、定制化的生产,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1.2.5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系统将更加注重绿色制造,实现生产过程的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通过绿色制造,企业可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1.2.6跨界融合智能制造系统将不断与其他领域技术进行跨界融合,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以实现更高效、更智能的生产方式。跨界融合将为智能制造系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第二章系统架构2.1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旨在构建一个高效、稳定、安全的系统,以满足现代工业生产的需求。该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感知层:负责实时采集现场设备、环境和产品的数据,包括传感器、视觉系统等。(2)传输层:负责将感知层采集的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层,主要包括有线和无线网络传输技术。(3)数据处理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决策,包括边缘计算、云计算等技术。(4)控制层:根据数据处理层的决策结果,对现场设备进行实时控制,包括PLC、DCS等技术。(5)应用层: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数据处理和业务管理等功能,包括SCADA、MES、ERP等技术。2.2关键技术模块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的关键技术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系统感知层的关键设备,其精度、可靠性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功能。传感器技术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等。(2)网络通信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是实现数据传输的关键,包括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技术。有线通信技术如以太网、现场总线等,无线通信技术如WiFi、蓝牙、LoRa等。(3)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主要包括边缘计算、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用于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分析和决策。(4)控制技术:控制技术是实现设备自动化的关键,包括PLC、DCS、控制等技术。(5)人机交互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实现人与系统的交互,包括触摸屏、语音识别等技术。2.3系统集成与兼容性系统集成与兼容性是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成功实施的关键。系统集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硬件集成:将各种设备、传感器、执行器等硬件设备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2)软件集成:将不同软件系统进行整合,实现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等功能。(3)通信协议集成:统一不同设备、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实时性。(4)兼容性设计:考虑系统与现有设备、系统的兼容性,保证新系统能够顺利融入现有生产环境。为实现系统集成与兼容性,需遵循以下原则:(1)标准化:遵循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保证系统各部分的接口、协议等具有通用性。(2)模块化:将系统划分为若干模块,实现模块之间的独立性和可替换性。(3)开放性:采用开放式系统架构,便于与其他系统进行集成。(4)可扩展性:考虑系统的未来发展,预留一定的扩展空间。第三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3.1传感器选型与应用3.1.1传感器选型原则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中,传感器的选型。以下为传感器选型的基本原则:(1)功能性原则:根据系统的实际需求,选择具备相应功能的传感器,保证传感器能够满足测量和控制任务的要求。(2)可靠性原则:选用经过严格测试、功能稳定的传感器,以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3)经济性原则:在满足功能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性价比高的传感器,降低系统成本。(4)兼容性原则:考虑传感器与系统其他部件的兼容性,保证传感器能够顺利接入系统。3.1.2传感器应用实例以下为几种常见的传感器及其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中的应用实例:(1)温度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生产线上的温度变化,以保证产品质量和设备正常运行。(2)压力传感器:应用于液压、气压系统,实时监测压力值,防止系统过载。(3)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机械设备的运动位置,实现精确控制。(4)速度传感器:应用于电机转速监测,保证电机在额定转速范围内运行。3.2检测技术与算法3.2.1检测技术概述检测技术是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技术:(1)机器视觉检测技术:通过摄像头捕获图像,利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图像,实现对目标物体的识别、定位和检测。(2)传感器检测技术: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物理量,如温度、压力、位置等。(3)无线传感技术: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远程、实时、分布式监测。(4)检测技术:通过搭载的传感器和检测设备,实现复杂场景下的目标检测和任务执行。3.2.2检测算法简介以下为几种常见的检测算法:(1)阈值分割算法:将图像中的像素分为前景和背景,根据像素值进行分割。(2)特征匹配算法:通过提取图像中的特征点,实现图像间的匹配。(3)机器学习算法:利用大量训练样本,训练出具有分类和识别功能的模型。(4)深度学习算法: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实现对图像、声音等复杂数据的处理和分析。(5)遗传算法:通过模拟生物进化过程,实现优化和搜索问题的一种算法。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检测任务的需求,可以选用合适的检测算法,提高系统的检测精度和效率。第四章控制系统4.1控制器设计与选型控制器作为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的核心部件,其设计选型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在设计控制器时,需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充分考虑系统的控制目标、控制对象、控制环境等因素。控制器的选型应遵循以下原则:(1)满足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要求:控制器需具备高精度的控制功能,以满足工业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和效率的要求。(2)具备良好的抗干扰能力:控制器应能在复杂环境下稳定运行,对干扰因素具有较强的适应性。(3)易维护性和扩展性:控制器应具备易于维护和扩展的特点,以满足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功能升级和系统扩展需求。(4)经济性: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控制器选型应考虑成本效益,以降低生产成本。4.2控制算法与策略控制算法与策略是保证控制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根据不同的控制对象和控制目标,选择合适的控制算法和策略。以下为几种常见的控制算法与策略:(1)PID控制算法: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算法是一种经典且广泛应用的控制器。它通过调整比例、积分和微分三个参数,实现对系统过程的精确控制。(2)模糊控制算法:模糊控制算法是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控制方法,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适应性。适用于非线性、时变性较强的系统控制。(3)神经网络控制算法:神经网络控制算法通过模拟人脑神经元结构和工作原理,实现对复杂系统的自适应控制。(4)自适应控制策略:自适应控制策略是一种能够根据系统状态和外部环境变化,自动调整控制器参数的控制方法,适用于系统参数不确定和时变的环境。4.3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是评估控制系统功能的重要环节。稳定性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系统稳定性判断:通过对控制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分析系统在各种工作条件下的稳定性,保证系统在正常运行范围内不会发生不稳定现象。(2)控制器参数优化:根据系统稳定性分析结果,对控制器参数进行优化调整,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控制功能。(3)系统抗干扰能力分析:评估系统在受到外部干扰时的响应特性,保证系统在干扰因素作用下仍能保持稳定运行。(4)系统动态功能分析:分析系统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动态响应特性,包括上升时间、调整时间、超调量等参数,以满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功能要求。第五章数据处理与分析5.1数据采集与传输5.1.1数据采集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中,数据采集是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数据采集主要通过各种传感器、执行器以及控制系统来完成。这些设备可以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如温度、湿度、压力、流量等,从而为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原始数据。5.1.2数据传输数据传输是将采集到的数据从设备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的过程。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通常采用有线或无线网络进行传输。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需要对数据进行压缩和加密处理,以降低数据传输带宽和防止数据泄露。5.2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5.2.1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是数据处理的第一步,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整合和数据标准化。数据清洗是为了去除原始数据中的异常值、重复值和无关信息;数据整合是将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合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集;数据标准化是将数据转换为统一的格式和标准,以便后续分析。5.2.2数据分析方法在数据处理与分析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分析方法:(1)统计分析:通过计算数据的均值、方差、标准差等统计指标,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2)关联分析:挖掘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找出影响生产过程的因素。(3)聚类分析:将相似的数据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结构和特点。(4)预测分析:根据历史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对未来的生产过程进行预测。5.3数据可视化与决策支持5.3.1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将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以图形、图表等形式展示出来,便于用户理解和决策。数据可视化工具可以将复杂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表,如折线图、柱状图、饼图等。通过数据可视化,用户可以快速了解生产过程中的关键信息,提高决策效率。5.3.2决策支持基于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可以为用户提供决策支持。决策支持系统可以根据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为用户提供以下功能:(1)实时监控:实时显示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以便用户及时发觉异常情况。(2)故障诊断:分析设备运行数据,找出可能导致故障的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案。(3)优化建议:根据生产过程的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优化生产过程的建议。(4)智能预警: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提醒用户采取预防措施。第六章技术6.1设计与应用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的快速发展,技术成为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设计与应用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机械结构设计、控制系统设计、传感器应用等。6.1.1机械结构设计的机械结构设计是保证其正常运行的基础。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运动学分析:分析的运动轨迹、速度、加速度等参数,以满足工作需求。(2)动力学分析:分析的受力情况,保证其稳定性和可靠性。(3)结构优化: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体积和重量,降低成本。6.1.2控制系统设计控制系统设计是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硬件设计:包括控制器、驱动器、传感器等硬件设备的选型和布局。(2)软件设计:编写控制程序,实现的运动控制、任务执行等功能。(3)通信接口设计:实现与上位机、其他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6.1.3传感器应用传感器在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各关节的位置,实现精确运动控制。(2)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的运动速度,实现速度控制。(3)力传感器:用于检测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实现柔顺控制。6.2路径规划与控制路径规划与控制是保证其在工作过程中高效、安全地完成任务的关键技术。6.2.1路径规划路径规划是指根据的运动学特性和工作环境,为其规划出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最优路径。主要方法有:(1)基于图论的搜索算法:如Dijkstra算法、A算法等。(2)基于启发式的搜索算法:如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等。(3)基于几何学的路径规划方法:如最小树、visibilitygraph等。6.2.2路径跟踪控制路径跟踪控制是指按照规划好的路径进行运动。主要方法有:(1)PID控制:通过调整比例、积分、微分参数,实现对路径的精确跟踪。(2)模糊控制:利用模糊逻辑,实现对运动过程的控制。(3)自适应控制:根据运动过程中的实际状况,自动调整控制参数,实现稳定跟踪。6.3视觉与感知技术视觉与感知技术是实现智能化、自适应能力的关键技术。6.3.1视觉系统设计视觉系统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图像采集:选用合适的摄像头和光源,获取工作环境的图像信息。(2)图像处理: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等操作,提取有效信息。(3)图像识别:利用模式识别、深度学习等方法,实现对目标物体的识别。6.3.2感知技术感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触觉感知:通过触摸传感器,实现对物体表面特征的感知。(2)听觉感知:通过麦克风阵列,实现对声音的识别和理解。(3)嗅觉感知:通过气味传感器,实现对特定气味的检测。(4)视觉感知:通过视觉系统,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通过以上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可以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实现智能化生产。第七章智能调度与优化7.1生产调度策略生产调度是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中的关键环节,合理的生产调度策略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下为几种常见生产调度策略:(1)基于订单的生产调度策略:根据订单的交货期、订单量、物料需求等因素,合理规划生产任务,保证按时完成订单。(2)基于生产能力的生产调度策略:根据生产线的实际生产能力,合理分配生产任务,避免生产线过载或空闲。(3)基于优先级的生产调度策略:根据生产任务的紧急程度、重要性等因素,确定生产任务的优先级,优先安排高优先级任务。(4)基于遗传算法的生产调度策略:利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寻找最优的生产调度方案。7.2生产线优化方法生产线的优化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以下为几种常见生产线优化方法:(1)生产线平衡优化:通过调整生产线上的工序分配,使得生产线上各工作站的作业时间相近,减少生产线瓶颈。(2)物料需求优化:根据生产任务,合理计算并优化物料需求,降低库存成本。(3)设备利用率优化: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设备闲置时间,提高生产效率。(4)生产节拍优化:通过调整生产节拍,使得生产线运行更加稳定,提高生产效率。7.3智能调度系统设计智能调度系统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对生产调度过程进行智能化管理和优化的一套系统。以下是智能调度系统的设计要点:(1)系统架构:智能调度系统应具备分布式、模块化的系统架构,便于扩展和维护。(2)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应具备实时采集生产数据的能力,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清洗,保证数据准确性。(3)模型构建:根据生产调度的实际情况,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如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等。(4)智能算法应用:运用智能算法对生产调度问题进行求解,如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群算法等。(5)可视化与决策支持:通过可视化界面展示生产调度结果,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6)系统安全与稳定性:保证系统在复杂环境下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防止生产调度过程中的数据泄露和系统故障。通过以上设计要点,构建一套高效、稳定的智能调度系统,为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提供有力的支持。第八章安全与可靠性8.1安全监控系统设计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系统的安全监控成为的一环。安全监控系统旨在保证生产过程中的人员安全、设备安全以及生产环境的安全。以下是安全监控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8.1.1监控对象与参数安全监控系统应针对以下对象和参数进行监控:(1)生产设备的工作状态;(2)生产环境的温度、湿度、压力等参数;(3)工作人员的操作行为;(4)系统运行中的异常情况。8.1.2监控设备选型与布局监控设备应具备高精度、高可靠性、易于维护的特点。设备选型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设备的测量范围、精度、分辨率等功能指标;(2)设备的抗干扰能力;(3)设备的通信接口和协议。监控设备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1)设备布局合理,便于操作和维护;(2)保障监控设备与被监控对象的距离适中,保证监控信号的实时性;(3)监控设备与生产设备的电气隔离,防止相互干扰。8.1.3安全监控策略安全监控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实时数据采集与传输;(2)异常情况报警与处理;(3)历史数据存储与分析;(4)安全事件的记录与追溯。8.2故障诊断与预测故障诊断与预测是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可靠性的关键环节。以下是故障诊断与预测的主要内容:8.2.1故障诊断方法故障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信号处理方法:通过分析信号的特征,判断设备的工作状态;(2)模型驱动方法:基于设备模型,分析输入输出数据,判断设备状态;(3)数据驱动方法: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从历史数据中提取故障特征,进行诊断。8.2.2故障预测方法故障预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未来的设备状态;(2)机器学习预测方法:通过训练数据集,建立设备状态预测模型;(3)混合预测方法:结合时间序列预测和机器学习预测,提高预测准确性。8.3系统可靠性分析与改进系统可靠性分析是评估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以下是系统可靠性分析与改进的主要内容:8.3.1可靠性分析方法可靠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故障树分析(FTA):通过构建故障树,分析系统各部件之间的故障传播关系;(2)事件树分析(ETA):通过构建事件树,分析系统各部件之间的故障传播过程;(3)可靠性框图分析(RBD):通过构建可靠性框图,分析系统各部件的可靠性关系。8.3.2可靠性改进措施根据可靠性分析结果,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优化系统设计,提高设备功能;(2)增强设备的抗干扰能力;(3)提高设备的维修性;(4)强化生产环境的管理与监控;(5)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操作水平。第九章互联互通与网络技术9.1工业互联网架构工业互联网作为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架构体系是保障系统高效运行的基础。工业互联网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感知层:负责采集工业现场的各种数据,如温度、湿度、压力等,通过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实现数据的实时监测。(2)传输层:将感知层采集的数据传输至平台层,主要包括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互联网等传输方式。(3)平台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存储、分析,为应用层提供数据支持。平台层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4)应用层:基于平台层数据,实现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的各种功能,如生产调度、设备维护、故障诊断等。9.2网络协议与通信技术网络协议与通信技术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以下为几种常用的网络协议与通信技术:(1)工业以太网:采用以太网技术,实现工业现场设备的高速通信,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和稳定性。(2)Modbus:一种串行通信协议,广泛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之间的通信,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和可扩展性。(3)OPC(开放平台通信):一种用于工业自动化系统中数据交换的标准协议,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4)6LoWPAN:一种基于IPv6的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适用于工业物联网中低功耗、低速率的设备通信。9.3网络安全与防护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的网络安全与防护是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以下为网络安全与防护的几个方面:(1)设备安全:对工业现场设备进行安全认证,防止非法接入;对设备进行固件升级,修复安全漏洞。(2)数据安全: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