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物联网设备接入与管理平台开发方案_第1页
制造业物联网设备接入与管理平台开发方案_第2页
制造业物联网设备接入与管理平台开发方案_第3页
制造业物联网设备接入与管理平台开发方案_第4页
制造业物联网设备接入与管理平台开发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制造业物联网设备接入与管理平台开发方案TOC\o"1-2"\h\u25478第1章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 497361.1制造业物联网发展现状 4149271.1.1政策支持 460211.1.2市场规模 4269971.1.3技术创新 4204491.2设备接入与管理需求分析 4320261.2.1设备接入需求 4134131.2.2设备管理需求 4287481.3技术与市场调研 5315341.3.1技术调研 5130441.3.2市场调研 51492第2章平台总体设计 5215812.1系统架构设计 5129302.1.1设备层 677352.1.2传输层 6242052.1.3平台层 640532.1.4应用层 6284342.2功能模块划分 6231222.2.1设备管理模块 659152.2.2数据管理模块 6227392.2.3业务处理模块 641912.2.4系统管理模块 612362.3技术选型与标准 7252442.3.1开发语言与框架 7129262.3.2数据库 7304852.3.3通信协议 7319422.3.4安全标准 7247722.3.5兼容性与可扩展性 718248第3章设备接入设计 7182273.1设备接入方式 7113263.1.1有线接入 743893.1.2无线接入 779493.1.3边缘计算接入 854853.2设备认证与鉴权 841453.2.1设备注册 829893.2.2认证方式 814253.2.3鉴权机制 89753.3设备数据传输协议 8293213.3.1传输层协议 888163.3.2应用层协议 8136093.3.3数据格式 84514第4章设备管理功能设计 826794.1设备信息管理 9206474.1.1设备注册与认证 965844.1.2设备信息维护 988514.2设备状态监控 9304754.2.1实时数据采集 969054.2.2数据处理与分析 9163494.3设备远程控制 92744.3.1远程命令下发 9184344.3.2命令执行状态反馈 9176584.3.3设备远程升级 1017515第5章数据处理与分析 10245695.1数据存储方案 1022715.1.1数据存储需求分析 10327545.1.2数据库选型 10225545.1.3数据存储设计 1080465.2数据处理与清洗 105735.2.1数据处理流程 10304315.2.2数据预处理 10111325.2.3数据清洗 11227945.2.4数据转换 1195715.3数据分析与挖掘 11234855.3.1数据分析需求分析 11223225.3.2数据分析方法 11305235.3.3设备状态监测 11220415.3.4故障预测 11230445.3.5能耗分析 1152155.3.6数据可视化 1123526第6章用户界面设计 1117226.1界面布局与交互 1147236.1.1设计原则 11228776.1.2界面布局 11231216.1.3交互设计 12231796.2用户权限管理 1210366.2.1用户角色划分 12119516.2.2权限设置 1221136.2.3权限控制 12169716.3系统日志与告警 1216326.3.1系统日志 12205356.3.2告警机制 12108476.3.3告警通知 1318187第7章平台安全与稳定性 13146047.1网络安全防护 13283297.1.1防火墙策略 13163527.1.2入侵检测与防护系统 13305287.1.3虚拟专用网络(VPN) 1332047.1.4安全审计 1395367.2数据加密与隐私保护 13290297.2.1数据加密 13107757.2.2用户认证与授权 13184477.2.3数据脱敏 13306407.2.4隐私保护 13264007.3系统高可用性与容灾 1333367.3.1负载均衡 13125637.3.2数据备份与恢复 14277397.3.3灾难恢复预案 14190017.3.4系统监控与报警 1412206第8章系统集成与测试 14142278.1系统集成方案 1458318.1.1系统集成概述 14300648.1.2集成内容 144708.1.3集成方式 14194468.1.4集成流程 1498088.2测试策略与计划 1564038.2.1测试策略 15306788.2.2测试计划 15169068.3测试用例与执行 15197388.3.1测试用例设计 15219708.3.2测试执行 1618720第9章项目实施与运维 16259289.1项目进度与质量管理 1649389.1.1项目进度管理 1650579.1.2项目质量管理 16320229.2系统部署与优化 1687949.2.1系统部署 16272549.2.2系统优化 1759829.3系统运维与支持 17148809.3.1系统运维 17270989.3.2技术支持 175465第10章项目总结与展望 17685210.1项目成果总结 17281210.2技术创新与亮点 181238110.3未来发展方向与规划 18第1章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1.1制造业物联网发展现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传统制造业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我国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制造业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制造业物联网设备接入与管理平台应运而生,成为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石。1.1.1政策支持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制造业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例如,《中国制造2025》、《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都明确提出了制造业物联网发展的目标和任务。1.1.2市场规模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制造业物联网市场规模逐年扩大。根据相关研究报告,我国制造业物联网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5年达到万亿元级别,市场潜力巨大。1.1.3技术创新在制造业物联网领域,国内外企业纷纷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目前制造业物联网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技术、边缘计算技术等,这些技术的不断突破为制造业物联网设备接入与管理平台提供了有力支持。1.2设备接入与管理需求分析1.2.1设备接入需求制造业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产线上各类设备日益增多,如何高效、稳定地实现设备接入成为迫切需求。设备接入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兼容性:平台需支持多种设备类型、多种通讯协议的接入,实现设备间互联互通。(2)实时性:平台需具备实时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能力,满足生产过程中对实时性的需求。(3)安全性:平台需保障设备接入安全,防止非法设备接入和数据泄露。1.2.2设备管理需求为实现制造业生产过程的优化和智能化,设备管理成为关键环节。设备管理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设备监控: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发觉异常及时报警,提高设备运行效率。(2)故障诊断:通过数据分析,实现设备故障的快速定位和诊断,降低故障率。(3)维护保养:根据设备运行数据,制定合理的维护保养计划,提高设备使用寿命。1.3技术与市场调研1.3.1技术调研为实现制造业物联网设备接入与管理平台的高效开发,项目团队需对以下技术进行深入调研:(1)设备接入技术:研究现有设备接入技术,选择适合项目需求的设备接入方案。(2)数据处理技术:调研大数据处理技术,保证平台具备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3)安全技术:研究物联网安全技术,保证平台安全可靠。1.3.2市场调研项目团队需对制造业物联网市场进行调研,了解市场需求、竞争态势和发展趋势,为项目提供以下支持:(1)市场需求:分析目标市场的客户需求,为平台功能设计提供依据。(2)竞争对手:研究竞争对手的产品特点、市场策略,为项目提供借鉴。(3)市场趋势:关注制造业物联网市场的发展动态,为项目持续优化提供方向。第2章平台总体设计2.1系统架构设计本章节主要阐述制造业物联网设备接入与管理平台的系统架构设计。系统架构设计遵循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保证平台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稳定性和可维护性。2.1.1设备层设备层主要包括各种制造业物联网设备,如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设备层负责收集、传输和执行数据,为平台提供实时、可靠的数据支持。2.1.2传输层传输层负责实现设备与平台之间的数据传输,采用安全、高效的通信协议,如MQTT、CoAP等。同时支持多种网络接入方式,如有线、无线、4G/5G等。2.1.3平台层平台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负责实现设备接入、数据处理、业务逻辑等功能。主要包括以下模块:(1)设备接入模块:负责处理设备注册、认证、连接、断开等操作。(2)数据处理模块: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解析、清洗、存储、分析等操作。(3)业务逻辑模块:根据业务需求,实现数据可视化、设备控制、报警通知等功能。2.1.4应用层应用层为用户提供交互界面,包括Web端、移动端等。用户可以通过应用层实现对设备的监控、管理、配置等操作。2.2功能模块划分根据制造业物联网设备接入与管理平台的需求,将平台划分为以下功能模块:2.2.1设备管理模块设备管理模块包括设备注册、设备认证、设备连接管理等功能,实现对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2.2.2数据管理模块数据管理模块包括数据采集、数据解析、数据清洗、数据存储、数据分析等功能,为上层业务提供数据支持。2.2.3业务处理模块业务处理模块包括数据可视化、设备控制、报警通知、权限管理等功能,满足用户对设备监控、管理的需求。2.2.4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包括用户管理、角色管理、权限管理、日志管理等,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2.3技术选型与标准为保证制造业物联网设备接入与管理平台的开发质量,本项目采用以下技术选型与标准:2.3.1开发语言与框架(1)后端:采用Java语言,使用SpringBoot框架进行开发,提高开发效率和项目稳定性。(2)前端:采用Vue.js框架,实现响应式页面设计,提升用户体验。2.3.2数据库使用MySQL数据库存储设备数据、用户数据等,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3.3通信协议采用MQTT或CoAP等轻量级、低功耗的通信协议,满足设备与平台之间的数据传输需求。2.3.4安全标准遵循国家相关网络安全法律法规,采用加密、认证、权限控制等技术手段,保证系统安全。2.3.5兼容性与可扩展性考虑不同设备、不同网络环境的需求,平台设计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支持多种设备接入和业务拓展。第3章设备接入设计3.1设备接入方式为了保证制造业物联网设备的高效、稳定接入,本平台提供以下几种设备接入方式:3.1.1有线接入针对设备部署环境稳定、网络基础设施完善的场景,支持通过以太网方式进行设备接入。设备需具备以太网接口,通过标准的TCP/IP协议与平台进行通信。3.1.2无线接入针对设备部署环境复杂、移动性较强的场景,支持通过WiFi、蓝牙、4G/5G等无线方式进行设备接入。平台将根据设备的具体需求及网络环境,选择最合适的无线接入技术。3.1.3边缘计算接入为了降低设备与平台之间的数据传输延迟,提高实时性,本方案支持边缘计算设备接入。边缘计算设备可对现场设备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和分析,再将结果至平台。3.2设备认证与鉴权为保证设备安全、可靠地接入平台,本方案设计了以下设备认证与鉴权机制:3.2.1设备注册设备在接入平台前,需在平台进行注册,获取唯一的设备ID和密钥。设备注册时,需提供设备类型、厂商、型号等信息。3.2.2认证方式本平台支持以下认证方式:(1)密钥认证:设备与平台之间通过共享密钥进行认证。(2)证书认证:设备与平台之间使用数字证书进行认证,提高安全性。3.2.3鉴权机制平台对设备进行权限控制,根据设备类型、角色等信息,分配不同的访问权限。设备在访问平台资源时,需携带有效的权限凭证。3.3设备数据传输协议为保证设备数据的高效、可靠传输,本方案采用以下数据传输协议:3.3.1传输层协议传输层采用TCP协议,保证设备与平台之间的数据传输稳定可靠。3.3.2应用层协议应用层采用MQTT(MessageQueuingTelemetryTransport)协议,具有轻量级、低功耗、双向通信等特点,适用于物联网设备的数据传输。3.3.3数据格式设备与平台之间的数据交互采用JSON(JavaScriptObjectNotation)格式,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和扩展性,便于设备与平台之间的数据解析和处理。同时支持二进制数据格式,以提高数据传输效率。第4章设备管理功能设计4.1设备信息管理4.1.1设备注册与认证本节主要阐述设备在接入物联网平台前的注册与认证过程。设备需向平台发送注册请求,平台根据设备提供的信息(如设备型号、序列号等)进行唯一标识。通过安全认证机制(如数字证书、密钥交换等)保证设备身份合法性,防止非法设备接入。4.1.2设备信息维护设备接入平台后,需对设备的基本信息进行维护。主要包括以下功能:(1)设备信息查询:支持按照设备名称、型号、所属工厂等条件查询设备信息;(2)设备信息修改:支持对设备名称、型号、位置等信息的修改;(3)设备信息删除:对于不再使用的设备,支持从平台中删除。4.2设备状态监控4.2.1实时数据采集本节主要介绍如何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通过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采集关键数据(如温度、压力、速度等),并按照约定协议至平台。4.2.2数据处理与分析平台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主要包括:(1)数据清洗:去除异常数据,保证数据质量;(2)数据存储:将处理后的数据存储至数据库,便于查询与分析;(3)数据可视化:通过图表、曲线等形式展示设备运行状态,便于用户快速了解设备状况;(4)数据报警:当设备运行数据超出预设阈值时,及时向相关人员发送报警信息。4.3设备远程控制4.3.1远程命令下发平台支持向设备发送远程控制命令,如启停设备、调整参数等。命令下发过程需保证安全可靠,防止误操作或恶意攻击。4.3.2命令执行状态反馈设备在接收到远程命令后,需将命令执行结果反馈至平台。平台根据反馈结果进行相应处理,如更新设备状态、记录操作日志等。4.3.3设备远程升级平台支持对设备进行远程固件升级,提高设备功能与安全性。升级过程需保证设备在升级期间正常运行,降低升级风险。第5章数据处理与分析5.1数据存储方案5.1.1数据存储需求分析针对制造业物联网设备产生的海量数据,需设计合理的数据存储方案。本方案将采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满足数据高并发、高可用、可扩展等需求。5.1.2数据库选型综合考虑系统功能、可扩展性、成本等因素,选择关系型数据库(如MySQL)与非关系型数据库(如MongoDB)相结合的方案。关系型数据库用于存储结构化数据,如设备信息、用户数据等;非关系型数据库用于存储非结构化数据,如设备日志、传感器数据等。5.1.3数据存储设计(1)结构化数据存储:采用关系型数据库,设计合理的表结构,存储设备基本信息、用户信息、权限管理等数据。(2)非结构化数据存储:采用非关系型数据库,设计合理的文档结构,存储设备日志、传感器数据等。(3)数据分片与备份: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对数据进行分片存储,提高数据访问速度;同时进行数据备份,保证数据安全。5.2数据处理与清洗5.2.1数据处理流程针对设备接入的数据,设计数据预处理、数据清洗、数据转换等流程,保证数据质量。5.2.2数据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包括数据解析、数据校验等,保证数据格式正确、完整。5.2.3数据清洗采用去重、缺失值处理、异常值检测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清洗,提高数据质量。5.2.4数据转换将清洗后的数据转换为统一的格式,便于后续数据分析与挖掘。5.3数据分析与挖掘5.3.1数据分析需求分析根据制造业物联网设备的特点,分析企业对数据的需求,包括设备状态监测、故障预测、能耗分析等。5.3.2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分析、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5.3.3设备状态监测对设备实时数据进行监测,分析设备运行状态,发觉潜在问题。5.3.4故障预测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建立故障预测模型,预测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5.3.5能耗分析分析设备能耗数据,为企业提供节能优化方案。5.3.6数据可视化将分析结果以图表、报告等形式展示,便于用户快速了解设备运行状况。第6章用户界面设计6.1界面布局与交互6.1.1设计原则用户界面设计遵循简洁、直观、易用的原则,保证用户能够快速熟悉系统操作,高效完成设备接入与管理任务。6.1.2界面布局(1)顶部导航栏:包含系统logo、主要功能模块入口、用户信息及退出登录按钮;(2)左侧菜单栏:列出系统所有功能模块,方便用户快速定位所需操作;(3)内容区域:展示当前模块的具体内容,包括设备列表、数据展示、配置设置等;(4)底部区域:显示系统版权信息及版本号。6.1.3交互设计(1)设备列表:支持拖拽排序、筛选、搜索等功能,方便用户快速查找和管理设备;(2)数据展示:采用图表形式展示设备数据,支持数据导出、实时刷新等功能;(3)配置设置:提供可视化配置界面,支持参数调整、模板导入导出等功能;(4)操作提示:在用户进行关键操作时,给出明确的提示信息,避免误操作。6.2用户权限管理6.2.1用户角色划分根据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需求,将用户划分为以下角色:超级管理员、普通管理员、操作员。6.2.2权限设置(1)超级管理员:拥有系统最高权限,可对所有用户和设备进行管理;(2)普通管理员:负责管理本部门用户和设备,具有部分权限;(3)操作员:仅具备查看和操作本部门设备的权限。6.2.3权限控制系统采用基于角色的权限控制策略,为不同角色分配相应的权限。在用户登录时,根据用户角色加载对应权限,限制用户操作。6.3系统日志与告警6.3.1系统日志记录用户操作、系统运行、设备状态等关键信息,便于问题追踪和审计。6.3.2告警机制(1)设备异常告警:当设备出现故障或数据异常时,系统自动发送告警信息;(2)系统运行告警:监控系统运行状态,发觉异常及时通知管理员;(3)安全告警:监测到非法访问、攻击行为时,立即触发安全告警。6.3.3告警通知采用邮件、短信、系统消息等多种方式,保证告警信息及时送达相关人员。同时提供告警历史记录查询,方便用户追溯问题原因。第7章平台安全与稳定性7.1网络安全防护7.1.1防火墙策略为保障制造业物联网设备接入与管理平台的安全,需部署防火墙进行访问控制,对进出网络的数据包进行检查,过滤非法访问和恶意攻击。7.1.2入侵检测与防护系统部署入侵检测与防护系统,实时监控网络流量,分析潜在的网络攻击行为,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安全风险。7.1.3虚拟专用网络(VPN)采用VPN技术,为远程访问提供加密通道,保证数据传输安全。7.1.4安全审计定期进行网络安全审计,对系统日志、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进行分析,发觉并修复安全隐患。7.2数据加密与隐私保护7.2.1数据加密采用国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7.2.2用户认证与授权实施严格的用户认证与授权策略,保证授权用户才能访问平台数据。7.2.3数据脱敏对敏感数据进行脱敏处理,防止数据泄露。7.2.4隐私保护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用户隐私得到充分保护。7.3系统高可用性与容灾7.3.1负载均衡采用负载均衡技术,合理分配网络流量,提高系统处理能力。7.3.2数据备份与恢复制定定期数据备份计划,保证数据在发生故障时能够快速恢复。7.3.3灾难恢复预案制定灾难恢复预案,包括硬件故障、网络中断、数据丢失等情况的应对措施。7.3.4系统监控与报警部署系统监控工具,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状态,发觉异常情况及时报警,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第8章系统集成与测试8.1系统集成方案8.1.1系统集成概述在制造业物联网设备接入与管理平台开发完成后,系统集成是保证系统各组成部分协同工作、满足业务需求的关键环节。本节将详细阐述系统集成方案,包括集成内容、集成方式、集成流程等。8.1.2集成内容(1)设备接入:将物联网设备与平台进行连接,保证设备数据实时、准确地传输至平台。(2)数据集成:将平台内部各模块的数据进行整合,实现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3)应用集成:将平台与其他业务系统(如ERP、MES等)进行集成,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8.1.3集成方式(1)接口集成:采用标准化接口,如RESTfulAPI、WebService等,实现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2)中间件集成:使用消息中间件(如Kafka、RabbitMQ等)进行系统间的解耦合,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3)数据集成:采用ETL(Extract,Transform,Load)技术,实现数据的抽取、转换和加载。8.1.4集成流程(1)制定集成计划:明确集成目标、范围、时间表等。(2)设计集成方案:根据业务需求,设计合理的集成方案,包括接口定义、数据流向、系统架构等。(3)开发与测试:完成集成接口的开发,并进行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等。(4)部署与上线:将集成后的系统部署到生产环境,并进行上线运行。(5)监控与优化:对集成系统进行持续监控,发觉并解决问题,优化系统功能。8.2测试策略与计划8.2.1测试策略(1)测试目的:验证系统集成后的功能、功能、稳定性等是否满足需求。(2)测试范围:覆盖平台所有功能模块、接口、数据流等。(3)测试方法:采用黑盒测试、白盒测试、灰盒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功能测试、功能测试、安全测试等。(4)测试环境:搭建与生产环境相似的测试环境,保证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8.2.2测试计划(1)制定测试计划:明确测试目标、范围、方法、时间表等。(2)测试资源准备:准备测试所需的硬件、软件、数据等资源。(3)测试用例设计:根据需求文档和设计文档,编写详细的测试用例。(4)测试执行:按照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进行系统测试。(5)缺陷跟踪:发觉缺陷后,及时记录并跟踪缺陷修复情况。8.3测试用例与执行8.3.1测试用例设计(1)功能测试用例:针对平台的功能模块,设计覆盖所有功能的测试用例。(2)功能测试用例:模拟高并发、大数据等场景,设计功能测试用例,验证系统在高负载情况下的稳定性。(3)安全测试用例:针对系统安全漏洞,设计安全测试用例,保证系统安全。(4)兼容性测试用例:针对不同操作系统、浏览器、设备等,设计兼容性测试用例,验证系统的兼容性。8.3.2测试执行(1)按照测试用例,进行功能测试、功能测试、安全测试等。(2)记录测试结果,包括测试通过、失败、缺陷等信息。(3)对失败的测试用例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进行缺陷跟踪。(4)重复测试,直至系统满足所有测试用例要求。(5)在测试过程中,及时与开发团队沟通,保证缺陷得到及时修复。第9章项目实施与运维9.1项目进度与质量管理本项目实施将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进度目标和质量管理措施。以下是项目进度与质量管理的具体方案:9.1.1项目进度管理(1)制定详细的项目进度计划,明确各阶段的目标和时间节点。(2)设立项目进度跟踪机制,定期对项目进度进行评估和调整。(3)建立项目进度预警机制,对可能影响项目进度的问题及时发觉并处理。(4)加强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保证项目进度顺利推进。9.1.2项目质量管理(1)制定项目质量管理体系,保证项目在各个阶段的质量目标得到满足。(2)对项目关键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等。(3)引入第三方质量评估机构,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估和验收。(4)定期组织项目质量审查,及时发觉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9.2系统部署与优化系统部署与优化是保证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以下是对此环节的具体方案:9.2.1系统部署(1)制定详细的系统部署计划,保证部署过程顺利进行。(2)选择合适的硬件设备和网络环境,满足系统运行需求。(3)配置系统参数,保证系统在各种环境下稳定运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