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临川一中等九校协作体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江西省临川一中等九校协作体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江西省临川一中等九校协作体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江西省临川一中等九校协作体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江西省临川一中等九校协作体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临川一中等九校协作体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历史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19年,有学者发表文章,主张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为此,李大钊指出:“我是喜欢谈谈布尔什维主义的”,“宣传理想的主义与研究实际问题是交相为用、并行不悖的”。这场“问题与主义”之争A.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体现思想界救国道路的分歧C.促进民主科学的广泛传播 D.推动中国民主革命开始转型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像在造型上显得含糊一些,给人不可捉摸的混乱现象。唐代佛像各具形态,职能分工也越来越明确。这一变化反映出唐朝A.佛教艺术开始中国化 B.各有职守的大一统的政治秩序C.佛像雕塑艺术的发展 D.佛教艺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3.2019年12月4日,庆祝北约成立70周年的峰会在伦敦闭幕。峰会虽达成一份申明,再次强调团结与力量,但难掩成员国尤其跨大西洋国家之间的分歧。为此,美国智库外交学会的斯图尔特·帕特里克评价道:“在跨大西洋关系受损和大国竞争加剧之际,战略自治对欧洲人具有明显的吸引力。”这说明A.西方国家已经陷入分裂 B.北约组织的土崩瓦解C.美国已成欧盟战略对手 D.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4.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梅森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C.恐怖军力平衡避免新的世界大战 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5.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西非经济共同体、拉丁美洲经济体系、南部非洲发展协会、海湾合作委员会、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发展中国家谋求经济合作,增强集体自力更生能力的区域性经济组织相继建立。这些组织建立的主要背景是A.区域性经济组织成效显著 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C.全球化开始波及第三世界 D.新兴国家面临原有国际秩序束缚6.在殷人的眼中,只有通过虔诚的祭祀才能获得“上帝”的眷顾而统治长久,而以周公为代表的周族却认为,天神是无私的,以“道德”作为赏罚标准,君主必须“保民”才能“以德配天”。这表明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B.神权王权实现结合C.德治传统已经确立 D.神的地位发生动摇7.对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的共同历史作用表述正确的是A.都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B.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都促进了盛世局面的出现 D.都是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代表8.“中世纪初期的西欧,罗马时代的城市大多皆告没落,工商业衰败,有的已成废墟,它们在经济上与农村无甚区别”。造成进入中世纪后,西欧城市没落的直接因素是A.罗马帝国的分裂 B.采邑改革的推行C.阿拉伯帝国的征服 D.日耳曼人的破坏9.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正式颁行,从编制上规定了军官职务等级相应的编制军衔和基准军衔,师级以上干部可以一职三衔,如正师职编制军衔为少将至上校,基准军衔为大校。一职三衔的实行A.推动了军队年轻干部的培养 B.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C.反映了周边政治局势的紧张 D.顺应了信息化作战的新需要10.“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1.“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麻城和福建南安的田野上腾空而起。”这则报道可能发生在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 B.“大跃进”运动期间C.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 D.杂交水稻推广后12.下面左图是唐初10道图,右图是元中期11行省图。对比二图可知,元代的行政区划A.多以山川形势为界 B.便于地方政府治理C.加强了地方文化的认同 D.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3.在12世纪西欧法学家眼里,“罗马法的救令和解答,无论是单个的或整体的,都构成了在罗马法学家自己心目中绝没有构成的一种书面理性,他们将罗马法连同《圣经》、教父著述以及教会的法律一起视为神圣的典籍”。据此可知,罗马法A.沿用到了12世纪 B.与教会法融为一体C.是理性主义的起源 D.具有普世法律价值14.下图为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的一次以拉美、亚洲、非洲国家为主的国际性会议,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A.大国强权政治的威胁B.支持和巩固成员国民族独立C.促进成员国经济发展D.第三世界国家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15.明代陶瓷大规模外销始于明中期,自成化、弘治起,大量中国瓷器被运往东亚、东南亚一带,通过转运销往南亚、中东地区。据此推断当时A.朝贡贸易获得迅猛发展 B.殖民扩张带动瓷器外销C.瓷器设计符合西方审美 D.海上私人贸易日益兴盛16.英国学者WC.丹皮尔在《科学史》中提到:在牛顿的时代(科学知识的第一次大综合时代),光不再是弥漫、纯粹、无色的神秘物质,不再是上帝的住所,而成了一个物理现象……宗教信仰的寄身之所由心转移到头脑中,神秘主义被数学所驱逐。作者在此强调A.科技发展促进理性传播 B.自然科学取代宗教地位C.宗教改革推动科技进步 D.启蒙运动消除愚昧无知17.自明朝隆庆年间到明末的七八十年间,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可能高达六七万比索以上,约合四千多万库平两,极大地改变了明初以来白银短缺的状况。由此可见,当时中国A.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最大受益者 B.手工业品在海外深受欢迎C.已由农业经济向货币经济转变 D.白银货币化体系已经建立18.1950年初,周恩来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这一认识A.遵循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B.否定了“一边倒”方针C.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D.坚持了独立自主原则19.下图为英国画报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的报道,标题为“革命军的敌人,五岁的清朝皇帝。”该报道表明()

A.英媒正确判断了革命的形势B.清政府和革命军实力悬殊C.辛亥革命得到英国政府支持D.英媒同情清帝的坎坷命运20.以下史实和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繁荣,建立了大量商业公司,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荷兰已成为世界工业生产的中心B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和《社会保障法》表明资本主义国家彻底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C1953年苏联全部农用动力中,机械动力所占比重已达91.7%,畜力所占比重已降至8.3%赫鲁晓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D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动摇A.AB.BC.CD.D21.下表为“东汉、西晋政府户数、口数统计表”,据此可推知A.西晋时期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得到加强B.从东汉到魏晋土地集中现象十分突出C.战乱死伤是魏晋户口统计下降的主因D.东汉后期自耕农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22.据吴敏树《拌湖文集》记载,“茶,巴陵故少种,道光末,江广人贩茶之洋,名红茶。虑茶伪,专取生叶,高其值,人争共市。而贸于本地者,名黑茶,乃取山中杂树叶为之,极有无一茶叶者.于是茶值三倍往时,苦难得,始有自种”。这说明A.巴陵农业生产出现专业化特征B.鸦片战争改变了巴陵人生活方式C.巴陵茶叶生产受外国市场影响D.茶叶成为巴陵出口西方主要商品23.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中共八大召开24.美国历史学家比尔德在评价1787年宪法时说:一帮“有才干的资本家投机商”,成功地哄骗一般的老百姓去接受旨在有利于少数显贵而设计的政体。这反映了1787年宪法()A.消除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B.维护了权贵利益具有局限性C.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 D.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政治原则25.恩格斯曾说某宗教“是被压迫者的运动,它最初是奴隶、穷人和无产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该宗教产生于古代哪一区域A.AB.BC.CD.D26.1864年,户部因财力匮乏,向两江总督曾国藩索要淮南盐税,曾国藩以诸种理由拒绝。次年,户部又令江苏巡抚李鸿章匀拨两淮盐税,以解中央燃眉之急,李鸿章仅答应略增该省财政上缴数额,而盐厘征收、使用则不容户部染指。这反映了当时A.盐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异常尖锐C.洋务运动的资金匮乏问题严重 D.中央政府的权威出现了弱化27.以下为光绪三十年(1904年)科举会试、殿试部分题目展示。据此可知,清末科举制度A.因循守旧脱离时代的需要 B.呈现出一定的实用化倾向C.缺乏明确的选人用人标准 D.奉行"中体西用"的理念28.苏格拉底认为,通过程序达成的判决哪怕是不合理的或错误的,公民也必须遵守法律和服从合法程序的判决。这体现了A.大众与精英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B.苏格拉底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完善C.公民法律意识对于城邦的重要性D.古代雅典的法律维护了社会正义29.明代的翰林院起初位于紫禁城文渊阁,其中的部分翰林学士能够参与机密,成为内阁大学士,后来,翰林院迁出文渊阁,内阁大学士独留文渊阁。文渊阁内人员的变动,反映了A.内阁的地位有所提升 B.内阁不是法定机构C.阁臣的来源发生变化 D.中枢机构日益膨胀30.1920年11月,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帮助下,中国第一个工会组织一上海机器工会成立。该工会刊物《机器工人》用通俗的形式向工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这表明当时A.工农革命联盟已经形成 B.工会直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C.强调无产阶级团结斗争 D.国民大革命进人发展新阶段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救济政策体系——摘编自范勇《宋代社会救灾制度及其对当代社会保障的启示》材料二晚清以降,出现了严重威胁社会安全的流民问题。晚清政府实施了一些救助措施如蠲缓(免征或缓征赋税)放赈等,但苦于国家财力支绌而贫苦无业之民却愈养愈多,深感“养民无术”。一些有识之士借鉴西方国家的救济经验,意识到中国传统救济的弊端在于“有养无教”,并认识到“重教”在社会救济中的积极意义。当冯桂芬了解到荷兰设有养贫、教贫二局,极力主张摒弃中国传统的消极救济方式,学习西方“养教并重”的积极救济方式。1907年,晚清政府民政部门针对从前轻教养的弊端,明确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设立工艺所“兴养立教”,将“教养并重”推向全国。——摘编自岳宗福《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救灾政策的特点及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救灾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32.材料《教民榜文》为明太祖朱元璋钦定,洪武三十年(1397年)颁行。其榜文共41条,对老人、里甲理断民讼和管理其他乡村事务的方方面面,如里老制度的组织设置、职责、人员选任和理讼的范围、原则、程序、刑罚及对违背榜文行为的惩处等,作了详尽的规定,堪称我国历史上极有特色的民间事务管理和民事诉讼法规。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最熟悉农村和农民生活的是朱元璋。他出身贫苦,经历坎坷,经验丰富。朱元璋执政后,精心设计了一套乡村治理制度,集中体现在《教民榜文》中。《教民榜文》要求里老对于本里、本乡出现的孝子、贤孙、义夫、节妇及有善行可称之人,要报知官府,给予嘉奖。还规定乡里百姓中有贫不能婚嫁、死不能葬者,乡里之间要相互帮助。——摘编自杨一凡《明太祖与洪武法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教民榜文》颁行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教民榜文》颁行的影响。33.“中学”与“人学”材料一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娱;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严复《论世变之亟》1895年2月材料二非为天地人三学,则无以尽事理之悠久博大与蕃变也,而三学之中,则人学为尤急切。——严复《原强》1895年材料三曩者吾人以西人所知,但商业耳,火器耳,术艺耳,星历耳。自近人稍稍译著,乃恍然见西人之所以立国以致强盛者,实有其盛大之源。——严复《英文汉诂》1904年问题(1)材料一中“三纲”是指什么?(2)从材料一中概述西方是从哪些方面重视“人学”的?(3)结合上述材料,指出严复所言的西方“盛大之源”是什么?(4)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严复所持观点的看法。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背景是五四运动前后,这一时期民族危急加重,思想界的各种主张,如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其目的在于挽救民族危亡,为中国寻找出路。思想分歧更多的是救国道路的分歧,B正确;李大钊重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未将其与中国实际联系,尚未实现中国化,排除A;民主科学的广泛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前期,而非在五四运动后,排除C;题干主旨是思想界的争论,而非民主革命转型,排除D。2、B【解析】

依据材料“佛像各具形态,职能分工也越来越明确”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是一个统一的朝代,而且对相应的职能部门进行了分工。B正确;材料只反映了佛像形态的变化,未涉及其变化融合中国特色,A排除;佛像雕塑艺术的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C排除;材料未体现佛像的变化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D排除。故选B。3、D【解析】

北约成员国之间的分岐反映出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不断加强,各方面的势力不断在角逐,故D正确;北约并不能代表所有的西方国家,排除A;有分岐并不代表瓦解,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欧盟,排除C。4、C【解析】

材料中把冷战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强调的是冷战背景下,美苏之间的较量主要不是依靠武力的斗争,很好地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故D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与冷战时期长时间的和平无关,排除A;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就是冷战期间直接的武装冲突,排除B;美苏两国之间在国家利益上存在着冲突,排除C。故选D。5、D【解析】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美苏两极格局影响着世界的发展。结合材料可知,西非经济共同体、拉丁美洲经济体系、南部非洲发展协会、海湾合作委员会、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属于新兴国家,他们在经济上寻求合作,主要是为了应对美苏两极格局的旧秩序,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区域性经济组织取得的成效,排除A;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材料中这些组织建立关系不大,排除B;C项中“开始波及”表述错误,排除。6、A【解析】

据材料“只有通过虔诚的祭祀”“以‘道德’作为赏罚标准”“以德配天”可知,殷商强调虔诚的祭祀,而西周强调道德,说明治国理念发生变化,故A选项正确;神权王权结合符合殷商,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从殷商到西周的治国理念的变法,没有强调德治传统,故C选项错误;据材料“获得‘上帝’的眷顾”“天神是无私的”可知,神的地位没有发生动摇,故D选项错误。7、B【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三者都是古代有名的帝王,他们都在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故B项符合题意。8、D【解析】

结合课本知识得出,4世纪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帝国,破坏了罗马帝国的道路运输,使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贸易日益困难,彼此隔绝,造成商业的衰退,奢侈品无法运到城市,作为商业和交通中心的城市的繁华生活无法维持,而都市文明和商业文明也随之衰落,故D项正确;罗马帝国的分裂与西欧的衰落无关,故A不正确;采邑制度的推行有利于封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与题干所述无关,故B不正确;阿拉伯帝国的征服与直接原因的要求不符,故D不正确。9、A【解析】

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中“一职三衔”的规定,为破格提拔军队中的年轻干部,使其迅速成长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利于军队年轻干部的培养,A项正确;“一职三衔”的实行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无关,B项错误;当时周边政治局势并不紧张,C项错误;1988年一职三衔的实行不是为了适应20世纪90年代出现“信息化”战争,D项不符合题意。10、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不仅发生于农业领域,也发生于钢铁生产等重工业领域。故排除①;由题目中的信息“‘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可知②的表述符合题意;由题目中的信息“‘高产卫星’一词……1958年有85篇”可知③的表述符合题意;由题目中的信息“1960年……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可知④的表述符合题意;故本题应选B项。【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1、B【解析】由材料“高产卫星”可知,这是发生在大跃进期间,所以答案选B。A是在1953-1956年;C是在改革开放后;D是在1973年后。12、D【解析】

唐朝的行政划分主要按照山川地形划分,这样容易形成割据,元朝的行省划分体现了犬牙交错,这样更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正确;元朝行政划分打破了山川形势界限,排除A;元朝的行省并不是完整的地理单元,不利于地方政府管理,排除B;元朝对行省的切割不能强化地方文化认同,容易造成割裂,排除C。13、D【解析】

题干信息“将罗马法连同《圣经》、教父著述以及教会的法律一起视为神圣的典籍”可知,体现了罗马法的敕令和解答充满了理性,到十二世纪仍然被西欧法学家所大力推崇,被视为神圣的典籍,这说明罗马法具有普世法律价值,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的价值,没有沿用到12世纪,A项错误;体现的是罗马法具有普世法律价值,而不是与教会法融为一体,B项错误;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的理性主张是理性主义的起源,C项错误。14、A【解析】

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因此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的背景是大国强权政治的威胁,故答案为A项。支持和巩固成员国民族独立、促进成员国经济发展是不结盟运动前后不同时期的斗争内容,不是背景,排除B、C项;标志第三世界国家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是这次会议的影响,不是背景,排除D项。【点睛】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针对当时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殃及广大中小国家的情况,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9月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的成立是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自强的新开端,在支持和巩固成员国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维护成员国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15、D【解析】

据材料结合所学明代史实可知,明代海禁政策推行后,官方贸易受阻,大量中国瓷经由私人贸易销往国外,材料体现了海上私人贸易日益兴盛的现象,故D正确;“朝贡贸易”输出海外陶瓷数量有限且明中后期后贸易受阻,故A错误;殖民扩张与明朝陶瓷销往海外无直接关系,故B错误;C项中“西方”与材料中“东亚,东南亚一带”不符,故C错误。16、A【解析】

根据材料“科学知识的第一次大综合时代”“成了一个物理现象”“神秘主义被数学所驱逐”等信息,可判断牛顿时代科技的发展促进理性传播,故选A项;自然科学冲击宗教地位不等于取代宗教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科技进步的影响,与宗教改革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科技进步传播理性观念,为启蒙运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故D项错误。故选A。17、B【解析】

西方用白银购买中国手工业品,因此大量白银流入中国,B正确;西欧是新航路开辟最大受益者,排除A;C不符合史实,明清时期中国依然是农业国,排除;D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18、D【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认识认为在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同时,“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是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12月,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一边倒”方针并不意味着中国放弃独立自主,盲目地、无原则地倾向苏联,这一认识并未否定“一边倒”方针;C选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不是材料中认识的特征。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9、A【解析】

材料“革命军的敌人,五岁的清朝皇帝”说明,英国媒体已经认识到革命军的敌人就是年仅五岁的清朝皇帝,即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对局势的变化做出了清醒的判断,故A正确;图片和材料没有涉及力量对比的问题,故B不正确;英国政府支持辛亥革命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C不正确;材料不能得出清朝命运坎坷,英国的态度等信息,故D不正确。.20、D【解析】

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动摇。故答案为D项。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海上运输业和商业发达,不是世界工业生产的中心,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并不表明资本主义国家彻底放弃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排除B项;赫鲁晓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1956年开始,排除C项。21、B【解析】

表格内容反映了东汉到西晋人口数目出现大幅度下降,并不能体现西晋时期对地方控制力的强弱,也没有说明人口下降的原因,排除AC;人口的大量减少势必造成土地的集中,所以可以说明从汉到魏晋土地集中现象比较突出,故选B;人口数目的下降与自耕农经济的是否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D。22、C【解析】

根据材料“于是茶值三倍往时,苦难得,始有自种”可知,红茶畅销海外,致使本地的茶叶量少而价高,进而导致巴陵人自己种植茶叶,说明巴陵茶叶生产受外国市场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农业生产呈专业化特征,材料没有强调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种茶不代表巴陵人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故B项错误;材料未能看出当地其他出口商品的数据,所以不能认定茶叶成为主要出口商品,故D项错误。23、C【解析】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布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过渡状态的结束,标志了人民代表大会的确立,与材料1954年12月的时代背景是一致的。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是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中共八大召开都是在1956年。故C正确。24、B【解析】

1787年宪法维护权贵利益,以维护富人利益为目的,黑人、奴隶、印第安人等没有相应的民主权利,故B正确,C错误;A项“消除了”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分权制衡的原则,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旨在有利于少数显贵而设计的政体”,联系所学1787年宪法的评价分析解答。25、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督教的发源地巴勒斯坦地区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是犹太人民反抗罗马统治的群众运动的产物,符合材料信息,C属于巴勒斯坦地区,故C正确;A属于古希腊地区,B属于古罗马地区,D属于古印度地区,都不符合题意,故AB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被压迫者的运动,它最初是奴隶、穷人和无产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基督教的史实入手,仔细观察地图位置,即可排除无关选项。26、D【解析】

据材料“曾国藩以诸种理由拒绝”“而盐厘征收、使用则不容户部染指”可知,晚清时期地方财政为地方汉族官僚把持,中央难以调度地方财政资金,反映了中央政府权威下降,故D项正确;题干不能反映盐税是当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A选项错误;B项中“异常尖锐”说法过于夸大,故B选项错误;题干不能明显体现洋务运动资金匮乏问题,故C选项错误。27、B【解析】

1904年的科举会试、殿试中出现了与当时时政紧密相连的题目,说明清末的科举制度呈现出一定的实用化倾向,故选B;图中的题目贴合时政,没有脱离时代,排除A;科举制以考试选官,有明确的选人用人标准,排除C;D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28、C【解析】

苏格拉底主张“公民也必须遵守法律和服从合法程序的判决”,是为了树立和弘扬公民的法律意识,说明公民的法律意识对于城邦具有重要的意义。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大众与精英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这一主张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雅典法律对于社会正义的影响,排除D项。29、A【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内阁独留文渊阁,文渊阁位于紫禁城,接近皇帝,说明皇帝对内阁重视,其独立性增强,这是其地位提高的表现,故A正确;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材料不涉及阁臣的来源,故排除C;依据材料看不出中枢机构的扩张情况,故排除D。故选A。30、C【解析】

据材料“该工会刊物《机器工人》用通俗的形式向工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可知,体现了通过工会团结的现象,C项正确;工农革命联盟于1927年后逐渐形成,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建立于1921年7月,B项错误;国民大革命于1924年开始,D项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特点:体系完备;救灾和防灾相结合;赈灾政策多元化;政府救灾为主;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成因:战乱较多,灾荒频繁;统治者注重社会稳定和社会控制;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理学的影响。(2)演变:由“有养无教”到“养教并重”(或答:由消极救济到积极救济)。影响:推动中国救济体系近代化;客观刺激民间救济兴起;对后世社会治理提供有益参考;利于引导国人学习西方。【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宋代救济政策体系”,有“灾前”、“灾时”、“灾后”三部分,可知其体系完备;由“兴修水利”,“完善粮食仓储”,“荒年募兵”,“利用价格和税收杠杆”,“多方筹集赈灾经费”,“收养贫困人口,医治贫困病患,埋葬贫困死者”等信息,可知宋代救灾具有以政府为主,将防灾和救灾相结合,结合行政与经济手段,推行多元化政策等特点。成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复杂,战乱较多,灾荒频繁,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比较注重社会稳定和社会控制,还有宋代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理学影响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促成了宋代救灾的时代特点。(2)演变:根据材料二中“一些有识之士借鉴西方国家的救济经验,意识到中国传统救济的弊端在于“有养无教”,并认识到“重教”在社会救济中的积极意义”,“主张摒弃中国传统的消极救济方式,学习西方‘养教并重’的积极救济方式”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救灾思想经历了由消极救济到积极救济,“有养无教”到“养教并重”的演变。影响:根据材料二中“1907年,晚清政府民政部门……明确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设立工艺所‘兴养立教’,将‘教养并重’推向全国”等信息,从民间救济、救济体系和西学传播、社会治理等方面,分析其影响。32、(1)原因:明太祖自身经历的推动;加强乡村治理的需要;巩固政治统治的需要;儒家思想的影响。(2)影响:强化了明代乡村治理;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丰富了古代民事法规;推动了明初法制建设;为后世乡村治理提供了借鉴。【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他出身贫苦,经历坎坷,经验丰富”可知,明太祖自身经历的推动;根据材料“朱元璋执政后,精心设计了一套乡村治理制度,集中体现在《教民榜文》中”可知,加强乡村治理的需要;从《教民榜文》颁行的目的来看,其目的是巩固政治统治;根据材料“《教民榜文》要求里老对于本里、本乡出现的孝子、贤孙、义夫、节妇及有善行可称之人,要报知官府,给予嘉奖”可知,儒家思想的影响。(2)影响:从《教民榜文》内容“对老人、里甲理断民讼和管理其他乡村事务的方方面面,如里老制度的组织设置、职责、人员选任和理讼的范围、原则、程序、刑罚及对违背榜文行为的惩处”来看,其强化了明代乡村治理,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根据材料“堪称我国历史上极有特色的民间事务管理和民事诉讼法规”可知,《教民榜文》丰富了古代民事法规,推动了明初法制建设;从制度借鉴角度看出,《教民榜文》为后世乡村治理提供了借鉴。33、(1)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2)社会政治、经济习俗、为学、自然与个人(对灾祸看法)(3)社会科学,或人学。(4)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材料进行多维度论述。能提炼出正确观点,并能对该观点产生的背景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和评价。(如:对观点本身的认识;对观点产生背景的认识;对观点影响的评价)示例:提出要革新图强,必须重视社会科学,尤其重视人的作用。产生该观点是基于对西方的接触、观察、比较;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及实践的认识;是基于对中西方的国情的比较。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论述:论述充分。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答案2:能从两个线索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