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耍坝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及配套设施工程(一期)岩土施工图设计说明1项目概况1.1工程概况拟建大耍坝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及配套设施工程(一期),建设场地位于重庆市涪陵区马鞍街道石马社区,聚源大道与银滩路交汇处。主要建设内容为:对一期现状厂区进行加盖处理及生态修复,并在一期工程北侧新建二期地下污水处理厂(地下二层箱体建筑)。1.2边坡概况场地边坡主要为拟建二期地下污水处理厂施工平场所产生。按设计方案平场后,将在场地周边形成总长约751.1m,最高约28.4m的岩质挖方边坡,其中局部段落坡顶存在少量覆盖层,其厚度均小于4.0m(且土岩界面平缓)。边坡工程安全等级分段为一级、二级;永久性边坡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临时性边坡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不大于2年。各段边坡概况如下表所示:边坡概况一览表边坡编号长度
(m)高度
(m)边坡类别破坏模式边坡性质安全等级AF250.40~28.0挖方岩质边坡(Ⅲ类、Ⅳ类)AB段、CD段、EF段岩体局部掉块破坏,BC段、DE段局部易产生楔形体滑塌破坏永久边坡+临时边坡一级FH11.018.4~28.4挖方岩质边坡(Ⅲ类、Ⅳ类)FG段岩体局部掉块破坏,GH段局部易产生楔形体滑塌破坏永久边坡+临时边坡一级HL117.017.5~18.9挖方岩质边坡(Ⅲ类、Ⅳ类)HI段、JK段局部易产生楔形体滑塌破坏,IJ段、KL段易沿外倾结构面滑移破坏临时边坡一级LN101.610.7~20.8挖方岩质边坡(Ⅲ类、Ⅳ类)LM段局部易产生楔形体滑塌破坏,MN段易沿外倾结构面滑移破坏临时边坡一级NP271.10~16.0挖方岩质边坡(Ⅲ类、Ⅳ类)NO段易沿外倾结构面滑移破坏,OP段岩体局部掉块破坏临时边坡一级其他临时基坑575.80~3.7挖方岩质边坡(Ⅲ类)岩体局部掉块破坏临时边坡二级1.3井室基坑概况场地井室基坑主要为拟建顶管井及顶管工作区基坑:共计2处顶管井,包含岩土混合基坑及土质基坑,均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筒型(护壁)结构进行支护,逆作法施工;1处顶管工作区,土质基坑,采用桩板挡墙支护,长度约19.0m。各井室基坑概况如下表所示:井室基坑概况一览表序号基坑类别基坑高度(m)基坑类型边坡性质安全等级设计使用年限1顶管工作井≤16.2岩土混合基坑临时一级2年2顶管接收井≤11.8土质基坑永久一级50年3顶管工作区≤14.0土质基坑临时一级2年2设计依据和规范规程2.1设计依据1)设计合同2)业主提供的现状1:500地形管线图3)《建筑总平面图》4)《涪陵区大耍坝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及配套设施工程(一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勘)》(重庆蜀通岩土工程有限公司2022.09)5)业主提供的其他资料2.2规范规程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标准》(DBJ50/T-029-2019)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8)《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10)《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2019)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12)《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13)《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建部第37号令)14)《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建办质〔2018〕31号)15)《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高填方项目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渝建发〔2010〕166号)16)《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实施细则(2019年版)》(渝建安发〔2019〕27号)17)国家及部(委)发布的其它有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3工程地质条件概述3.1自然地理3.1.1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拟建场地位于涪陵区马鞍街道石马社区,地理坐标位于X=3289151.11~3289504.15m,Y=428363.92~428763.18m之间。场地内有水泥道路直通现场,交通条件较方便。3.1.2气象区境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其总的特点是: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季风影响突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升高,气温递降,降水递增,立体气候明显。四季特点:春早,常有"倒春寒"和局部的风雹灾害;夏长,炎热,旱涝交错,伏旱频繁;秋短,凉爽而多绵雨;冬迟,无严寒,雨雪少,常有冬干。1)气温月平均气温,最高月(7、8月)平均气温28.6摄氏度,1959年7、8月平均气温达31.5摄氏度。最低月(1月)7.1摄氏度,1977年1月平均气温仅4.7摄氏度。气温平均月较差21.5摄氏度,月际间最大值为26.8摄氏度。区境最高气温,历年各月平均22.1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42.2摄氏度,分别出现在1953年8月19日、1972年8月26日。气温一般在一天的14时左右最高,日出前和夜间最低,日变化曲线呈一峰一谷型。5月下旬至9月下旬,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30摄氏度的日数为81.4天,大于等于35摄氏度日数为35.1天,大于等于40摄氏度日数为1.7天,均比重庆多。2)日照涪陵区是全国日照低值中心之一。全年云雾多,日照少,1959年至1985年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48.1小时,只占可照时数的28%。最多年日照时数为159.2小时(1956年),占可照时数的35%;最少年914.7小时(1982年),占21%。最多与最少年较差634.5小时。年平均日照时数比同纬度的湖北省少500至1000小时,比拉萨少1700多小时。3)降水降水量的时间分布据涪陵测候所民国26至35年的观测记录,涪陵城年平均降水量为919.7毫米。据涪陵气象台的观测记录,涪陵城1952年到1985年平均年降水量1072.2毫米。其中最多年份为1363.4毫米(1973年),最少年仅800.5毫米(1955年),年较差560余毫米。年降水变率小于成都,即年际降水悬殊不大。85%以上年份降水量超过900毫米。全年降水量有3个高峰:5月下旬57.8毫米,6月下旬70.6毫米,9月中旬53.0毫米。四季降雨量分配,夏秋两季最多,占全年的66%;冬春次之,占34%。3.1.3水文项目涉及河流为涞滩河,从李渡新区中部横贯新区南北。从场地外东侧自北向南流过。距拟建场地最近距离约为5.0m,据收集资料及现场调查,20年一遇洪水位为183.10m,涞滩河50年一遇洪水位为189.28m,拟建场地内高程最低为194.30m,对其影响小。勘察期间对勘察区涞滩河水面水位进行测量,水位标高181.50m~182.00m,在所有钻孔完成24小时后统一观测水位,场地钻孔地下水位标高182.10m~182.45m。场地内除已建污水处理厂内池子存在污水外其他地表水体主要为西北侧小鱼塘,地表水主要靠大气降雨补给,雨季时雨水多沿顺坡向向南东侧低洼地带排泄。后排入涞滩河;由于拟建场地原始地貌为丘陵缓坡地貌,呈串珠状分布,场地内部局部地势低洼处岩土界面呈槽沟分布,局部粉质黏土较厚,地下水主要以上层滞水形式存在,由雨水补给,场地西高东低,区内地形利于地表水排泄,水文条件较简单。3.2地形地貌场地地形地貌宏观上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地形总体上受背斜构造影响,整体西高东低,高差起伏大,勘察区原始地形丘陵呈串珠状分布,因地处城区,人类活动频繁,原始地形遭到破坏,地面经人工改造为城市干道及城区,经人类工程活动后形成场地中间较平整,地形坡角一般在3~5°之间,起伏小,红线四周形成填土陡坡,坡度20~40°,坡高8.0~30.0m,场地被第四系土层覆盖。拟建建筑物范围地面最高处高程为227.47m(ZY82),最低处高程为188.50,相对高差为38.97m左右。3.3地质构造场地位于石溪堡子场向斜北东翼,岩层呈单斜构造产出。岩层产状为212°∠5°,层面较平直,光滑无胶结,砂泥岩层面接触处局部微张,粘土充填,岩层层面结合程度极差,岩层层面结构面为软弱结构面;岩石为较完整岩石,中厚层状构造,场区无断层通过,基岩由侏罗系中统的沙溪庙组地层组成。根据地面调查,岩体中见二组裂隙:裂隙①产状:120~145°∠75°~83°(优势裂隙140°∠78°),间距1.0~3.00m,可见延伸1~5m,裂面较平直,微张,局部粘土充填。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裂隙②产状:32°~40°∠65°~75°(优势裂隙35°∠75°),间距1.00~5.00m,可见延伸1~10m,裂面较平直,微张,局部粘土充填。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场区未见次级褶皱及断层,地质构造简单。3.4地层及岩性经钻孔揭露和地面调查,场区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及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dl)和冲洪积粉质粘土(Q4al+pl),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的紫红色泥岩及青灰色、灰白色砂岩。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素填土:褐灰色、杂色,主要由粉质粘土及砂岩、泥岩碎块石等组成,结构多呈稍密状,少呈中密状,干~稍湿,块径一般为10~500mm,最大可达1200mm,含量约为30~40%,均匀性差,局部富集,钻进中局部孔壁易掉块,塌孔,卡钻、干~稍湿,由周边路网建设及厂区建设机械场平无序抛填形成,填龄大于5年。钻探揭露厚0.60m(ZY160)~14.50m(ZY155),该层分布于办公区及已建污水处理厂区及银滩路。2)第四系全新统粉质粘土(Q4el+dl)黄褐色、棕红色,土质均匀性较均匀,呈可塑状。水田、鱼塘呈软塑状,钻进中易塌孔,摇振反应无,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切面稍有光泽。钻探揭露厚0.50~6.80m(ZY114),主要分布在二期原始地形低凹地带、水田及缓坡地带。3)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粉质粘土(Q4al+pl)主要由黏粒和粉粒组成,表层0.50~1.50m呈流塑~软塑状,为淤泥质土,灰、灰黑色。下部呈红褐~黄褐色,一般呈可塑状。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主要分布于来滩河河谷地段,钻探未揭露。4)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场地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1)砂岩(J2s-Ss):灰色、灰白色,细粒~中粒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成份主要为长石、石英、少量云母碎片及粘土矿物,钙质胶结。强风化风化裂隙较发育,岩芯呈碎块~短柱状,岩质较软,强度较低,锤击声哑。中风化砂岩岩石较完整,岩芯呈柱状,岩质硬,强度较高,锤击声脆。钻探揭露厚1.48m(ZY153)~40.40m(ZY83)。该层分布于整个建筑场地,与泥岩呈互层产出,为场地主要岩层。(2)泥岩(J2s-Ms):褐紫红色,由粘土矿物组成,局部含灰绿色砂质团斑、钙质结核及砂质条带,局部砂质含量高,变相为泥质砂岩,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岩强度低,易软化,抗风化能力差。强风化风化裂隙很发育,岩芯呈碎块状,岩质软,钻进较快;中等风化泥岩较完整,岩芯呈柱状,强度较高,钻进较缓慢。钻探揭露厚度1.00m(ZY132)~19.80m(ZY102)。分布于整个建筑场地,与砂岩呈互层产出,为场地次要岩层。3.5岩体基岩面起伏特征、强风化基岩带特征本场地基岩界面稍向东北侧倾斜,基岩埋深0.00m~14.50m(ZY155),标高在183.59m~226.77m,相对高差为43.18m。基岩界面起伏一般,起伏坡角为5°~15°。场地内陡坡段约为30°。根据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表3.1.2规定将场地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中等风化带。强风化带:岩芯破碎呈碎块状、短柱状,风化裂隙发育,岩质软,手易折断岩芯,强风化带厚0.25m(ZY20)~4.50m(ZY10),厚薄不均,均匀性一般,风化裂隙发育,完整性较差,岩质软,强度低。中等风化带:岩芯呈柱状、中长柱状,岩芯较完整,岩质较硬。中等风化带埋深在0.50m(ZY162)~16.90m(ZY155),顶界标高180.49m~225.42m,相对高差约44.93m。3.6水文地质条件3.6.1地下水勘察区属于剥蚀浅丘地貌区,目前场地为涞滩河右岸地带,地表均为粉质黏土夹碎块石,地下水主要类型有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其特点为就近补给,短途径流,就近排泄。1)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本勘察区内第四系土层以粉质黏土为主,为隔水层,不利于地下水的聚集,主要受大气降水和涞滩河河水补给,岩土界面标高在183.59m~226.77m,均高于20年一遇洪水位为183.10m,故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较贫乏。2)基岩裂隙水据调查及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基岩为砂岩、泥岩,下伏基岩以砂岩为主,为弱透水层,岩层产状平缓,岩体完整性较好,裂隙不发育,基岩裂隙水储量亦较少。勘察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详细勘察期间涞滩河水位标高水位标高181.50m~182.00m,场地钻孔地下水位标高场地钻孔地下水位标高182.10m~182.45m。一期工程勘察期间地下水水位在高程181.70左右,地下水除受大气降雨影响外主要还受拟建场地东侧涞滩河水位影响,当涞滩河水位上涨时,河水补给地下水,当涞滩河水位下降时,地下水补给河流水。通过现场钻孔水位简易观测表明,粉质黏土段由于厚度较薄(1.9m~2.8m),位于涞滩河边,受河水影响大,分布于斜坡地带粉质粘土及基岩中的地下水贫乏,将钻孔水位抽干后,水位上升缓慢,故未对粉质黏土层进行抽水试验,本次详细勘察所选2个沿江砂岩钻孔(与一期工程详勘1个砂岩钻孔合并统计),砂岩层单孔流量平均值261.80m3/d,渗透系数平均值18.96m/d,表明场区块石回填块石土为强透水层。本次详细勘察嘉陵江水位较初步勘察时水位高,故本次详细勘察所选2个沿江素填土钻孔素填土层单孔流量平均值42.58m3/d,渗透系数平均值1.12m/d,表明场区砂岩为弱透水层。岩体的透水性特征:区内岩层主要为砂岩等硬质岩类,局部裂隙发育,具有一定的透水性;次要岩层泥岩,一般岩体完整,裂隙不发育,属隔水岩体。砂岩中风化裂隙不发育,其透水性一般,泥岩透水性较差。根据当地类似工程经验判断其渗透性等级,砂岩透水率为5~10Lu,属弱透水性;泥岩透水率一般为1~5Lu,属微~弱透水性。综上判断: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3.6.2水和土的腐蚀性评价场地一期已建厂区及周边土层为素填土,二期土层为粉质粘土,据调查访问和本次勘探查明,场地周边无污染源,建筑场地地表水为小鱼塘及潜在水田土中的上层滞水,受大气降水补给,以蒸发、地表径流、下渗等方式排泄。根据水质分析成果,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附录G判定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规定结合环境地质条件判定,场地地表水在A类条件下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微pH值腐蚀,微侵蚀性CO2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微Cl-腐蚀)。根据区域资料,地基土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对钢结构的腐蚀性为微腐蚀性;对基础有微腐蚀性。3.6.3地下水对拟建物的影响评价该场地地表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不利于地下水赋存,属地下水贫乏区。勘察期间在钻孔深度范围内大部分钻孔由于标高均大于涞滩河勘察期间水位标高181.50m~182.00m,故大部分钻孔深度范围内无稳定地下水位存在。但由于按室内设计标高及环境标高场平后,局部回填素填土层较厚,局部易滞水,且场地比较平坦,在雨季施工时地表水易流入基坑(槽)中,软化地基岩土层,降低地基岩土层的承载力。建议在雨季施工时,应做好地表排水措施,完善场区内地表水及地下水的疏干排放系统,防治其渗入地下软化基础持力层及形成内涝。在雨季可能赋存上层滞水,对基础施工有一定影响,拟建工程在施工时应配置相应的抽水设备。3.6.4基坑抗浮评价本场地地势较高,不利于地下水赋存,属地下水贫乏区。且拟建场地红线外东侧地势较低,易排水,基坑最低标高为194.30m,远高于涞滩河50年一遇洪水位为189.28m,大部分钻孔无稳定地下水位存在,建议全地下箱体结构底设置排水沟、集水井并配备自动排水泵后,在完善地表排水系统确保基坑无积水的情况下,全地下箱体结构设计时可不考虑抗浮设防。3.7地震1)地震效应评价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A1》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B1》划分,勘察区工程抗震设防分类一期工程为标准设防类,二期工程为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分组为第一组。2)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据钻探揭示拟建场地土层为素填土和粉质粘土,不存在饱和粉土和砂土,场地地下水不发育,加之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区,不存在砂土液化、震陷、泥石流和滑坡等问题。填土地基当未压实处理时,在地震作用下填土局部可能产生震陷,建议对填土进行压实处理。3.8不良地质作用经地表工程地质测绘、测量及钻探揭露表明:本建筑场地在钻探深度范围内未发现有断层、滑坡、泥石流、崩塌及危岩等不良地质作用;未见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园区路网建设及拟建场地场平造成一期场地中间地形较为平缓,红线四周形成高3.0~15.0m挖方岩土质高边坡,坡度35°~40°,局部无放坡条件,达到90°,均采用挡墙支挡或放坡绿化处理,现状斜坡及挡墙未见开裂变形,整体稳定。二期工程东侧红线处存在一8.0~18.0m高的陡崖带,由砂岩组成,倾向80~110°,倾角50~75°,岩体较完整,未见开裂变形,现状整体稳定,随拟建工程场平将灭失或高度降低。3.9特殊性岩土勘察区特殊性岩土为素填土和残坡积土风化岩。素填土按设计标高整平后,场地填土厚度0.39m~8.0m,局部厚度较厚,结构松散~稍密,自重固结未完成,不宜作为基础持力层,该层对桩基产生负摩阻力,桩基设计时应考虑负摩阻力作用,负摩阻力系数取0.25(经验值,当填土分层压实检验合格,达到设计确定的压实系数,或通过注浆等地基处理、并检验合格后,可不计算填土负摩擦阻力。)。根据钻探揭露,强风化基岩厚0.25m(ZY20)~4.50m(ZY10),厚薄不均,均匀性一般,风化裂隙发育,完整性较差,岩体破碎,岩质软,强度低,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3.10拟建工程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评价根据勘察期间的现场踏勘及调查,施工场地拆迁工作已完成,拟建工程为新建工程,周边临近拟建工程银滩路地下管网已实施,该工程建设对西侧道路地下管网有一定的影响。拟建工程拟对一期现状厂区进行加盖处理,由于一期现状厂区已建建(构)筑物,地下管网密集,加盖工程施工时将造成污水处理厂停工停产,并对已建建(构)筑物产生一定的损坏,因此进场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进行对已建建(构)筑物成品保护工作,减少经济损失。人工、桩基施工对周边环境有一定影响,建议加强基坑边坡变形监测工作,施工现场要建好围挡,以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施工安全及周边环境整洁。3.11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基岩状态分为强风化及中等风化。根据钻探揭露岩芯完整情况,结合地区经验判断,本场地强风化层岩体较破碎,属中厚层状结构,中等风化泥岩和砂岩岩体完整性均为较完整。建筑场地内岩石试验结果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表3.1.1划分岩石坚硬程度分类及根据表3.1.7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确定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如下表所示。岩体基本质量等级表岩性天然抗压强度(MPa)饱和抗压强度(MPa)岩石坚硬程度等级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岩体完整程度强风化泥岩//极软岩Ⅴ类岩体较破碎中风化泥岩5.423.39极软岩Ⅴ类岩体较完整强风化砂岩//极软岩Ⅴ类岩体较破碎中风化砂岩31.5224.39较软岩Ⅳ类岩体较完整4岩土参数1)岩石物理力学指标根据《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4.3.1结合当地经验,建议岩层层间结构面天然抗剪强度标准值:C=40.0kPa、φ=17.0°,饱和抗剪强度标准值:C=25.0kPa、φ=12.0°(软弱结构面,结合程度极差);Ⅰ组裂隙结构面抗剪强度根据经验:C=25kPa,φ=15°(软弱结构面,结合很差);Ⅱ组裂隙结构面抗剪强度根据经验:C=25kPa,φ=15°(软弱结构面,结合很差)。一期工程岩体物理力学设计参数取值24.50*24.8024.0*24.50300*2245500*12882/5.67/40.84/3.43/32.53注:其他参数参考二期工程。二期工程岩体物理力学设计参数取值24.50*24.8024.0*24.50300*2146500*9658/5.42/31.52/3.39/24.39φ(°)/29*/33*C(KPa)/376/1510/0.15/0.42/1683/3708/1824/3952/0.35/0.28/80*/400*20*/60*/150*350*200*1000*0.35*0.45*0.40*0.60*1、注:“*”代表经验值。泥岩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确保施工期及使用期不被水浸泡时,采用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进行折减。2、基坑开挖临时坡度值建议:土质边坡:H≤5.0m,素填土:1:1.25;5m<H≤8.0m,后期填土:1:1.50;H>8.0m,后期填土:1:1.75;岩质坡高<8.0m,强风化基岩:1:0.75,中等风化基岩:1:0.35;岩质坡高>8.0m,强风化基岩:1:1.0,中等风化基岩:1:0.5;稳定性受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临时坡率不应陡于外倾结构面的倾角。2)土体物理力学指标(1)素填土现状填土为新近填土未发生完全固结,不提供承载力,其余参数根据地区经验,建议本场地素填土的力学指标:天然重度19.00kN/m3(经验值),天然状态综合内摩擦角28°,天然状态下内聚力3kPa;饱和重度20.00kN/m3(经验值),饱和状态综合内摩擦角25°,饱和状态下内聚力0kPa,负摩阻力系数取0.25(经验值,当填土分层压实检验合格,达到设计确定的压实系数,或通过注浆、强夯等地基处理、并检验合格后,可不计算填土负摩擦阻力)。基底摩擦系数:夯实填土取0.25。填土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取8MN/m4。土钉与填土层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取qsk=30kPa。(2)粉质粘土根据计算值结合当地工程地质经验建议拟建工程区粉质粘土承载力特征值取fa=140kPa。设计挡墙参数值:粉质粘土土体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取20MN/m4,挡墙基底摩擦系数取μ=0.25,粉质粘土的放坡坡率:1:1.50。可塑粉质粘土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70(kPa),可塑粉质粘土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900(kPa)。(3)土岩分界面参数根据经验结合涪陵区同类型场地地层类比后综合确定:岩土界面天然工况下抗剪强度标准值:c=25.0Kpa,φ=12.0°;岩土界面饱和工况下抗剪强度标准值:c=17.0Kpa,φ=10.0°(按粉质粘土层折减系数0.80考虑)。3)边坡坡率建议基坑开挖采用临时放坡施工,临时放坡坡率:边坡基岩采用强风化1:0.75,中风化1:0.50,土层1:1.25坡率放坡开挖,局部放坡条件差的采用分段分台阶开挖或临时支护措施。永久性边坡坡比对于土层按1:1.75放坡,对岩质按1:1.00放坡,顺层岩质边坡按岩层层面放坡。5设计方案5.1技术标准1)边坡工程安全等级分段为一级、二级。2)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属二级。3)永久边坡稳定安全系数Fst取1.35(一级)、1.30(二级);临时边坡稳定安全系数Fst取1.25(一级)、1.20(二级)。4)永久性边坡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临时性边坡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不大于2年。顶管井设计使用年限2年,接收井设计使用年限50年。5)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标准设防。6)结构重要性系数γ0:γ0=1.1(安全等级一级)、1.0(安全等级二级)。7)混凝土:支护结构采用C30混凝土。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为ƒc=14.3Mpa,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为ƒt=1.43Mpa,弹性模量Ec=3.0×104Mpa。8)钢筋:设计采用HPB300钢筋和HRB400两种钢筋。HPB300钢筋其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ƒy=ƒy’=270MPa,弹性模量Es=2.1×105MPa,其质量应符合《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2017)的规定;HRB400钢筋其抗拉、抗压设计强度ƒy=ƒy’=360MPa,弹性模量Es=2.0×105MPa,其质量符合《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18)的规定。5.2边坡设计方案5.2.1AF段处理方案:采用坡率法分级放坡+坡面防护边坡以标高212.50(按后期公园场平标高控制)分界,以下为建筑基坑边坡(临时边坡),以上为建筑环境边坡(永久边坡)。临时边坡:每阶高度8m,中风化岩层按1:0.6坡率放坡,强风化岩层按1:0.75放坡,坡顶土层坡率放缓为1:1.25,两级边坡间留2m宽边坡平台。边坡坡面采用挂网喷浆防护:其中岩质边坡坡面采用6cm厚C20喷射砼,土质边坡坡面采用10cm厚C20喷射砼;钢筋网均采用φ8@200×200mm单层双向。永久边坡:考虑到后期公园景观效果,边坡均按1:1.75坡率进行放坡,坡面采用蜂巢格室生态护坡。坡顶、坡底分别设置截、排水沟。5.2.2FH段处理方案:边坡于最底下一阶布设板肋式锚杆挡墙支护(临空高度2.3m~4.0m),以上各阶均采用坡率法分级放坡+坡面防护其中FG段边坡以标高212.50(按后期公园场平标高控制)分界,以下为建筑基坑边坡(临时边坡),以上为建筑环境边坡(永久边坡);GH段均为临时边坡。临时边坡:每阶高度8m,中风化岩层按1:0.6坡率放坡,强风化岩层按1:0.75放坡,坡顶土层坡率放缓为1:1.25,两级边坡间留2m宽边坡平台。边坡坡面采用挂网喷浆防护:其中岩质边坡坡面采用6cm厚C20喷射砼,土质边坡坡面采用10cm厚C20喷射砼;钢筋网均采用φ8@200×200mm单层双向。永久边坡:考虑到后期公园景观效果,边坡均按1:1.75坡率进行放坡,坡面采用蜂巢格室生态护坡。板肋式锚杆挡墙支护:面坡坡率1:0,顶梁截面尺寸400mm×600mm,肋柱截面尺寸400mm×600mm、间距2.5m,肋柱基础在中等风化岩层中的嵌固深度不小于1.0m,面板厚300mm,面板嵌入坡底地面线以下不小于0.5m,肋柱、面板及顶梁均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现浇,各构件配筋详见大样图。锚杆采用328(HRB400螺纹钢),锚固体直径130mm,锚杆倾角15°,锚入稳定中风化岩层的锚固长度不小于5.0m,锚杆间距2.5m×2.5m。坡顶、坡底分别设置截、排水沟。5.2.3HL段处理方案:采用坡率法分级放坡+坡面防护临时边坡:每阶高度8m,中风化岩层按1:0.6坡率放坡,强风化岩层按1:0.75放坡,坡顶土层坡率放缓为1:1.25,两级边坡间留2m宽边坡平台。边坡坡面采用挂网喷浆防护:其中岩质边坡坡面采用6cm厚C20喷射砼,土质边坡坡面采用10cm厚C20喷射砼;钢筋网均采用φ8@200×200mm单层双向。坡顶、坡底分别设置截、排水沟。5.2.4LN段处理方案:边坡于最底下一阶布设板肋式锚杆挡墙支护(临空高度2.5m~10.0m),以上各阶均采用坡率法分级放坡+坡面防护临时边坡:每阶高度8m,中风化岩层按1:0.6坡率放坡,强风化岩层按1:0.75放坡,坡顶土层坡率放缓为1:1.25,两级边坡间留2m宽边坡平台。边坡坡面采用挂网喷浆防护:其中岩质边坡坡面采用6cm厚C20喷射砼,土质边坡坡面采用10cm厚C20喷射砼;钢筋网均采用φ8@200×200mm单层双向。板肋式锚杆挡墙支护:面坡坡率1:0,顶梁截面尺寸400mm×600mm,肋柱截面尺寸400mm×600mm、间距2.5m,肋柱基础在中等风化岩层中的嵌固深度不小于1.0m,面板厚300mm,面板嵌入坡底地面线以下不小于0.5m,肋柱、面板及顶梁均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现浇,各构件配筋详见大样图。锚杆采用328(HRB400螺纹钢),锚固体直径130mm,锚杆倾角15°,锚入稳定中风化岩层的锚固长度不小于5.0m,锚杆间距2.5m×2.5m。坡顶、坡底分别设置截、排水沟。5.2.5NP段处理方案:采用坡率法分级放坡+坡面防护临时边坡:每阶高度8m,中风化岩层按1:0.6坡率放坡,强风化岩层按1:0.75放坡,坡顶土层坡率放缓为1:1.25,两级边坡间留2m宽边坡平台。边坡坡面采用挂网喷浆防护:其中岩质边坡坡面采用6cm厚C20喷射砼,土质边坡坡面采用10cm厚C20喷射砼;钢筋网均采用φ8@200×200mm单层双向。坡顶、坡底分别设置截、排水沟。5.2.6场地内其他临时基坑处理方案:采用坡率法分级放坡+坡面防护临时边坡:均按1:0.6坡率放坡。边坡坡面采用挂网喷浆防护:采用6cm厚C20喷射砼及φ8@200×200mm单层双向钢筋网。坡顶、坡底分别设置截、排水沟。5.3井室基坑设计方案5.3.1顶管井顶管井均采用C30钢筋混凝土护壁结构支护,逆做法施工。工作井底部净直径9.0m、接收井底部净直径3.0m,工作井壁厚采用50cm,接收井壁厚采用40cm。顶管施工完毕后,工作井内部放置检查井,两井之间采用原土回填,接收井直接改造成永久性检查井使用。5.3.2顶管工作区顶管工作区基坑:在顶管段起点采用桩板式挡墙支护以开挖出顶管的工作平台,桩间挡土板预留顶管孔,顶管从中穿越、顶进。桩板式挡墙支护:冠梁截面尺寸2000mm×1500mm,桩采用圆桩形式、考虑机械成孔,桩径D=2000mm,布置间距4m(穿顶管段间距为5m),桩在中风化岩层中的嵌固深度不小于桩总长的1/3且不小于5.5m,挡土板厚300mm,挡土板嵌入坡底地面线以下不小于0.5m,桩、挡土板及冠梁均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现浇,各构件配筋详见大样图。6边坡监测1)边坡工程施工前,应由业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监测单位编制边坡工程监测方案,监测方案应包括监测项目、监测目的、监测方法、测点布置、监测项目报警值和信息反馈制度等内容,经设计、监理和业主等共同认可后实施。2)边坡工程在施工和使用阶段应进行监测与定期维护。可根据其安全等级、地质环境、边坡类型、支护结构类型和变形控制要求,按下表选择监测项目。边坡工程监测项目表测试项目测点布置位置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一级二级坡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支护结构顶部或预估支护结构变形最大处应测应测地表裂缝墙顶背后1.0H
(岩质)~1.5H(土质)范围内应测应测坡顶建(构)筑物变形边坡坡顶建筑物基础、墙面和整体倾斜应测应测降雨、洪水与时间关系--应测应测锚杆(索)拉力外锚头或锚杆主筋应测选测支护结构变形主要受力构件应测选测支护结构应力应力最大处选测选测地下水、渗水与降雨关系出水点应测选测备注:(1)在边坡塌滑区内有重要建(构)筑物,破坏后果严重时,应加强对支护结构的应力监测;(2)H为边坡高度。3)边坡工程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坡顶位移观测,应在每一典型边坡段的支护结构顶部设置不应少于3个观测点的观测网,观测位移量、移动速度和移动方向;(2)锚杆拉力和预应力损失监测,应选择有代表性的锚杆(索),测定锚杆(索)应力和预应力损失;(3)非预应力锚杆的应力监测根数不宜少于锚杆总数3%,预应力锚索的应力监测根数不宜少于锚杆总数的5%,且均不应少于3根;(4)边坡工程施工初期,监测宜每天一次,且应根据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周边建(构)筑物、管线对边坡变形敏感程度、气候条件和监测数据调整监测时间及频率;当出现险情时应加强监测;(5)一级永久性边坡工程竣工后的监测时间不宜少于2年,临时性边坡监测时间为整个地下工程完成;(6)监测工作可根据设计要求、边坡稳定性、周边环境和施工进程等因素进行动态调整。4)边坡工程施工过程中及监测期间遇到下列情况时应及时报警,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1)有软弱外倾结构面的岩土边坡支护结构坡顶有水平位移迹象或支护结构受力裂缝有发展;无外倾结构面的岩质边坡(支护结构)坡顶水平位移大于3mm或支护结构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超过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允许值;土质边坡支护结构坡顶的最大水平位移已大于边坡开挖深度的1/500或20mm,以及其水平位移速度已连续三日每天大于2mm;(2)土质边坡坡顶邻近建筑物的累计沉降、不均匀沉降或整体倾斜已大于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规定允许值的80%,或建筑物的整体倾斜度变化速度已连续三日每天大于0.00008;(3)坡顶邻近建筑物出现新裂缝、原有裂缝有新发展;(4)支护结构中有重要构件出现应力骤增、压屈、断裂、松弛或破坏的迹象;(5)边坡底部或周围岩土体已出现可能导致边坡剪切破坏的迹象或其它可能影响安全的征兆;(6)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已出现其他必须报警的情况。5)基坑的开挖与监测尚应满足《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中第8章相关要求。7技术要求7.1挖方边坡边坡施工采用逆作法。必须遵循"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1)施工顺序:施工准备→清理坡面→测量放样→坡顶截排水→边坡开挖→临时支护(→边坡开挖→临时支护)→永久支护→养护2)施工期间坡顶防护:施工期间,在坡顶设置明显警示标志,设置围挡,并派专人值班,严禁非工作人员靠近坡顶,施工完成后设置坡顶防护网并设置显要标识。施工前,对工作人员认真交底,做好安全培训,必须规范操作。3)施工要求(1)不宜在雨季施工,施工区域内临时排水系统应做好规划,疏通坡顶排水工程,防止地面水渗入土体,使土方开挖处于干作业状态。(2)必须遵循自上而下、分层分段依次开挖的顺序,严禁超挖。在不具备自然放坡条件或重要建(构)筑物地段,应遵循先整治后开挖的施工顺序,在上一层支护结构施工完成且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再进行下一层的开挖,并对支护结构进行保护。(3)应采用分段跳槽开挖与“逆作法”相结合的施工方法,土层部分每段开挖长度不大于5.0m,每次开挖深度不大于1.5m,岩层部分每段开挖长度不大于10.0m,每次开挖深度不大于3.0m。(4)开挖过程中随时注意控制边坡坡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5)采用爆破施工时,应采取控制爆破,防止因爆破影响边坡稳定和周边建(构)筑物安全,在切坡边线土层及岩石部分2~3m范围严禁爆破。顺向坡区段影响范围内土石方开挖不得采用爆破施工。(6)弃土应及时运走,严禁在坡顶加载。(7)应及时清除坡顶可能滑移的土体及可能掉落的危岩块体,加强坡顶安全防护措施。(8)场地中的泥岩易于风化,在空气中易干裂,遇水易软化,因此,经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封闭。4)坡面防护(1)本次永久边坡设计考虑采用蜂巢格室生态护坡,后期可根据业主意见及公园景观整体打造需求进行调整。(2)临时边坡采用挂网喷浆防护,其质量检测应满足《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19.2节相关要求及《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中14.2节相关要求。7.2锚杆挡墙1)钻孔要求(1)最上排锚杆距坡顶不宜大于2.0m(但需注意锚固体上覆土层厚度不宜小于4.0m,上覆岩层厚度不宜小于2.0m);最下排锚杆距坡底不宜大于2.0m,也不宜小于0.5m。锚杆与水平面按设计倾角向下钻进,锚孔水平方向孔距误差不应大于20mm,垂直方向孔距误差不应大于20mm。(2)锚杆孔深超过锚杆设计长度不应小于0.5m。(3)锚孔宜一次性钻至设计长度,确保锚固段进入稳定中风化岩层及理论破裂线内。(4)钻孔后应将孔清理干净,并用压风机吹干,成孔后及时放置锚杆、灌浆,间隔时间不得大于2天。(5)锚杆成孔建议采用干作法施工。2)锚杆组装与安放 (1)组装前,钢筋应除油污、去锈,严格按设计尺寸下料,每根钢筋长度误差不应大于50mm。(2)钢筋应按一定规律平直排列,沿杆体轴线方向每隔1.5m设一定位支架。(3)钢筋接长按施工规范采用机械连接。(4)安放锚杆体时应防止杆体扭转、弯曲,杆体放入角度与钻孔角度保持一致。(5)杆体插入孔内深度不应小于锚杆设计长度的95%,杆体安放后不能随意敲击、插拔,不得悬挂重物。(6)注浆:采用M30水泥砂浆,水泥宜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其强度不低于42.5MPa。不得使用高铝水泥;不得使用污水;注浆压力0.5~1.0Mpa;锚杆的水泥砂浆保护层厚度不小于30mm。(7)钢筋除锈后,锚杆采用M30砂浆全部封闭,施工中应使锚杆位于锚孔中部;土层及强风化岩层中的锚杆应进行防腐处理,可采用润滑油三度沥青玻纤布缠裹二层的方法。(8)本工程在锚杆施工前,建议在场地的非支护位置处做基本试验,以确定锚固体与岩土层间的粘接强度特征值、锚杆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及锚杆的极限抗拉承载力。每种锚杆试验数量均不应少于
3根,试验要求及步骤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附录C.2的要求进行。(9)本工程的所有锚杆施工完并达到设计强度后,应随机抽检做锚杆验收试验,以检验施工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其试验要求及步骤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附录C.3要求进行,验收试验锚杆的数量取每种类型锚杆总数的5%,且不得少于5根。锚杆验收试验荷载值及试验根数要求见下表:锚杆验收试验荷载值及试验根数要求锚杆试验荷载值试验根数3根Φ28(HRB400级)295kN该类型锚杆总数的5%,且不少于5根3)肋柱及面板(1)肋柱、面板、顶梁均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现浇。肋柱和面板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30mm。混凝土及钢筋均须满足现行国家规范标准。(2)墙身应设置沉降缝,缝宽20mm,设置间距不得大于20m,遇地质突变地段应增设。缝中以沥青麻丝填塞,填塞深度不小于150mm。(3)挡墙肋柱埋入中风化岩层不小于1m,面板埋入地面以下不小于0.5m。(4)挡板每隔5.0m于跨中沿高度方向间距2.0m设置泄水孔,呈梅花形布置,孔径为100mm,向外倾斜5%。孔后设置5cm厚级配碎石滤水层。7.3井室开挖1)施工前,应对井四周坐标,高程进行复测,准确无误后方可实施。2)对井开挖前,应对井位现状管线进行复查。3)顶管井采用逆做法开挖,施工时跟随挖孔进度及时进行护壁浇筑,土层及强风化岩层每段间距不得超过0.5m,中风化岩层每段间距不得超过1米,应依据实际地质情况进行调整;每圈护壁的纵向钢筋在底部多预留300mm,作为与下一段护壁钢筋的焊接锚固段。机械无法开挖部位采用人工开挖,清理。当支护结构构件强度达到开挖阶段的设计强度时,方可下挖基坑。4)立模浇筑混凝土护壁时,在护壁上预留直径10cm泄水孔,在孔洞外侧设置一层土工布做滤水层。当遇到坚石时,采用风镐或水钻将石头破碎取出。5)为保证井的垂直度,在开挖过程中应对井中心位置及垂直度测量。6)在开挖过程中应加强对井内有毒、有害气体和无氧检测;井下作业应采用有效措施加强通风和排水。7)在井口外围设置截水沟等临时截排水措施。8)基坑周边严禁堆载。9)井内土方采用吊机提升到地面。10)将制作好的钢筋在井内绑扎,钢筋直径≥20mm采用等强度机械连接,连接等级为Ⅰ级。11)混凝土浇筑时,应对称浇筑,防止模板发生偏移,同时并且振捣密实,防止产生蜂窝漏浆现象。12)护壁开孔应严格按设计预留,严禁后凿。13)基坑开挖施工执行“动态化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井壁,变形,应力情况监测。若现场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应及时向地勘单位和设计单位反映,及时调整方案,保证安全施工。14)加强地下水位的监测,根据地下水的情况,工作井内无法排水时应采用降水井进行降水。当基坑采用降水时,应在降水后开挖地下水位以下的土方。15)加强取土、运土过程中的安全措施,防止土块下落。16)井上设置安全护栏和施工警示牌,专人守护,预防人员坠落。7.4桩板挡墙1)机械钻孔桩(1)施工单位应精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如地质情况与地质钻孔资料出入较大时,应及时通报设计单位。(2)桩基施工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均不得搅动桩底基岩,另外相邻两孔不得同时成孔和浇注,以免搅动孔壁造成串孔或断桩。(3)所有桩基长度应采用持力岩层强度和设计嵌岩深度指标双控,当桩基施工至桩基嵌岩起算点时,施工单位应进行第一次岩样取样并做试验,确保起算点处岩层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当桩孔施工至设计标高后应检查嵌岩深度,并在桩第二次取岩样并做试验,确保嵌岩深度和嵌岩段基岩强度达到设计要求。(4)为防止管线与桩基冲突,桩基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对桩位处的管线进行复探,确定无干扰后方可进行桩基施工。同时,施工单位应采取必要措施对现状管线予以保护。(5)钻机的选型及钻孔方法应根据桩位处得水文和地质条件情况,施工环境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应能满足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的要求。(6)钻机就位前,应对钻孔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检查;钻机安装后,其底座和顶端应平稳。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钻孔,开孔的孔位均必须准确;开钻时应慢速钻进,待导向部位或钻头全部进入地层后,方可正常钻进。钻机在钻进施工时不应产生位移或者沉陷,否则应及时处理。(7)钻孔如采用泥浆护壁,泥浆的配合比和配制方法应通过试验确定,其性能与钻孔方法、土层情况相适应。(8)清孔应符合以下规定:①钻孔深度达到设计高程后,应对孔径、孔深和孔的倾斜度井检验,符合要求后方可清孔。②清孔方法应根据设计要求,钻孔方法、机具设备条件和地层情况决定。不论采用何种清孔方法,在清孔排渣时,均须保持孔内水头,防止塌孔。③在吊入钢筋骨架后,灌注水下混凝土前,应再次检查孔内泥浆性能指标和孔底沉渣厚度;如超过规范规定,应进行第二次清孔,符合要求后方可灌注混凝土。④不得用加深钻孔深度的方式代替清孔。(9)如采用泥浆护壁等孔内水不能清除的成孔工艺,混凝土浇筑应按规范规定水下混凝土进行配制,灌注水下混凝土还应符合下列要求:①水下混凝土的灌注时间不得超过首批混凝土的初凝时间。②混凝土运至灌注地点时,应检查其均匀性和塌落度等,不符合要求时不得使用。③首批灌注混凝土的数量应能满足导管首次埋置深度1.0m以上的需要,首批混凝土入孔后,混凝土应连续灌注,不得中断。④在灌注过程中,应保持孔内的水头高度;导管的埋置深度宜控制在2~6m,并应随时测探孔内混凝土面的位置,及时调整导管埋深;应将孔内溢出的水或泥浆引流至适当地点处理,不得睡衣排放。⑤灌注时应采取措施防止钢筋骨架上浮。当灌注的混凝土顶面距钢筋骨架底部1m左右时,宜降低灌注速度;混凝土顶面上升到骨架底部4m以上时,宜提升导管,使其底口高于骨架底部2m以上后再恢复正常灌注速度。⑥混凝土灌注至桩顶部位时,应采取措施保持导管内的混凝土压力,避免桩顶泥浆密度过大而产生泥团或者桩顶混凝土不密实、松散等现象;在灌注将近结束时,应核对混凝土的灌注数量,确定所测混凝土的灌注高度是否正确。灌注的桩顶高程应比设计高程高出不小于0.5m,超灌的多余部分在下部施工前应凿除,凿除后的桩头应密实、无松散层。⑦灌注中发生故障时,应查明原因,合理确定处置方案,进行处理。(10)钻孔桩成桩质量标准①桩基成孔施工的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序号成孔方式桩径允许偏差(mm)垂直度允许偏差(%)桩位允许偏差(mm)1~3根,单排桩基垂直于中心线方向和群桩基础的边线条形桩基沿中心线方向和群桩基础的中心桩1泥浆护壁成孔D≤1000mm±50<0.5D/6,且不大于100D/4,且不大于150D≥1000mm±50100+0.01H150+0.01H2全护筒成孔D≤500mm-20<0.570150D≥500mm-201001503干作业成孔-20<0.570150②桩底沉渣不宜大于100mm;③预埋件位置的允许偏差应为20mm。(11)施工时采用每间隔1根桩位的跳打方法,并且钻孔灌注桩应采取隔桩施工,并应在灌注混凝土24h后进行邻桩成孔施工。当采用泥浆护壁法施工时,钻孔前应预埋护筒。(12)当设计采用沿断面非均匀配筋时,吊放钢筋笼应注意其方向性,分段配筋数量不同时,每段钢筋的长度和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13)灌注桩身混凝土时应留置试块,每班不少于一组。机械成孔桩桩身完整性应100%检测,选用在灌注桩中预埋检测管,用声波法检测,若堵管,应采用钻芯法进行桩身完整性。当根据声波检测法判定桩身完整性为Ⅲ类或Ⅳ类时,应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桩体进行钻芯法补充检测。桩身质量检测按照《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相关规定执行。(14)桩孔施工应一次成孔,不得中途停顿,遇有意外情况立即处理。桩孔深度达到设计要求时,联合勘察单位工程师、施工地质工程师、监理,对孔深、孔径、孔位、孔形和垂直度等进行检查验收后,方可进行清孔。(15)桩基钢筋骨架的制作、运输及吊装就位的技术要求:①长桩骨架宜分段制作,分段长度根据吊装条件决定应确保不变形,接头应错开。②钢筋骨架的制作和吊放的允许偏差为:主筋间距:±10mm;筋间距:±20m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建筑工程勘察设计合同 标准版模板
- 自家房屋转租合同
- 2025有关权益保障反担保合同范本
- 电子设备购销合同
- 个人购房合同范文
- 2025年度劳动合同范本模板
- 铲车出售协议书模板
- 房产收取钥匙协议书
- 2025年03月河北唐山市曹妃甸区公开选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15名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03月扬州市广陵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5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战时机场抢修课件
- 乒乓球教练员劳动合同模板
- 钢铁材料化学成分表
- 滑雪裁判课件教学课件
- 共同办展会合作协议书范文范本
- (中级)餐厅服务员职业鉴定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 《如何有效组织幼儿开展体能大循环活动》课件
- 大数据平台数据治理项目建设方案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
- 音乐电台行业经营模式分析
- HG∕T 3781-2014 同步带用浸胶玻璃纤维绳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