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全册】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绪言——与同学们谈地理》教学设计课题名绪言——与同学们谈地理教学目标区域认知: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隐藏着许多奥秘,能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世界。综合思维: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地理实践力: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地理现象,逐步养成学习地理、探索地理的兴趣。教学重点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教学难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开学第一课,教师自我介绍,与同学们进行初步认识,并简单介绍地理课堂的一些规矩。二、新课讲授1.聚焦思考:什么是地理?教师:播放视频《地理是什么》,在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建立对地理课的第一印象。学生:认真观看视频,感受地理的学习内容。【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2.课堂探究:地理课学习什么?教师:通过抛出一系列地理问题,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地理的关系。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认真思考地理问题,初步建立地理思维。教师总结:地理是研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一门学科。初中地理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全球和认识区域两大部分。认识全球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表层,主要在七年级上册学习;认识区域又分为认识世界和认识中国,主要在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全册学习。【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与一系列的问题思考,引导学生理解地理课的学习对象,建立对地理学习的初印象。【过渡】俗话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么学习地理究竟有什么用呢?探究讨论:学习地理有什么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表自己对地理学习的想法。学生:小组积极探究讨论,畅所欲言,并将大家的想法归纳总结,积极发言。教师:点评学生们的发言并做总结。学习地理可以让我们掌握地理技能,了解祖国和家乡,培育家国情怀,具备全球观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探究学习:怎样学好地理?学生:小组讨论,怎样学好地理?归纳总结后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点评并总结:(1)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地理信息,针对这些地理信息要善于提出各种地理问题,敢于对某些地理结论提出质疑。(2)要会读图表,学会看图。(3)要联系实际,勤于实践。(4)要放开手脚,拓展视野。【设计意图】小组讨论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并理解“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道理,知道了地理学习的方法。板书设计与同学们谈地理与同学们谈地理什么是地理?怎样学好地理?地理课学什么?学习地理有什么用?课后作业完成《导学案》相关习题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课题名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目标区域认知: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知道探索历程及成就。综合思维: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知道进行太空探索的意义。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能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环境观、科学价值观。地理实践力: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宇宙变化,了解太空奥秘。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教学难点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视频导入:播放《流浪地球》电影片段,吸引学生感受地球与宇宙的关系,产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二、新课讲授1.探究学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教师:晴朗的夜空,我们仰望星空,可以看到很多星星,每颗星星都是宇宙中的一员。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也是宇宙中的一员。讲解宇宙的概念。【过渡】宇宙那么大,地球在哪儿呢?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宇宙的看法,并描述地球在太空中的位置。教师:播放图片和视频《你对太阳系了解多少》,依次讲解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的含义,并帮助学生了解行星、恒星、卫星的概念。学生:认真观看图片和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中的具体位置。【设计意图】通过震撼的图片和生动有趣的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浩瀚无垠的宇宙,了解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在宇宙的位置。思考讨论:为什么地球适合人类生存呢?学生:读图表,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表面平均温度,简要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条件。教师总结:地球与太阳距离不远不近,地球获得的热量较为适中。学生:读图表,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质量与体积,简要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大气条件。教师总结: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得地球的引力适中,恰好吸引适合人类生存的大气。补充:适宜的温度为液态水创造了条件;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早期的生命诞生于海洋。学生:观看视频,总结地球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图表和观看视频,得出地球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培养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师讲解:人类的太空探索世界的太空探索进程教师:通过时间顺序展示世界各国对太空探索的贡献及取得的成就。学生:认真观看资料,了解太空探索的历程。中国的太空探索历程教师:播放视频《中国航天的十大高光时刻》。学生:认真观看视频,感受中国在太空探索取得的成绩。【设计意图】通过图文资料和视频资料,带领学生感受太空探索的历程及航天精神。自主学习:太空探索的意义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归纳总结太空探索的意义。Ⅰ.太空探索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新资源的开发;Ⅱ.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并认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Ⅲ.通过太空探索,人类能更好地保护地球家园;Ⅳ.太空探索也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小组讨论:航天员在月球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积累,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并总结:Ⅰ.月球的自然环境和地球有很大不同,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1/6,航天员需要克服低重力对身体的影响;Ⅱ.月球大气十分稀薄,太空辐射强,易对航天员的身体造成辐射伤害;Ⅲ.航天员还要面对剧烈的温度变化,以及没有水、氧气、食物、能源等生存必需资源的困难。【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理解航天员工作的神圣和伟大,对太空探索产生向往和追求。板书设计课后作业完成《导学案》相关习题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课题名1.2.1地球与地球仪教学目标区域认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综合思维:会使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人地协调观: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受到科学史的教育,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态度的形成。地理实践力:通过认识与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视频导入:播放《中国古人的宇宙观》,让学生感受对于地球形状的探究过程却是非常漫长的。二、新课讲授1.探究学习:地球的形状(1)最初的猜想教师:展示“天圆地方”的图片。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内容后,两个人互相讲述大致内容。教师拓展:"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建筑、货币等方面的表现。后来的推测教师讲解:人们看到太阳和月球是圆的,因此推测地球也是圆的。实践证实教师:展示相关材料,教师提出问题环球航行的是谁?他是哪国人?航行的起止点是哪?按照航行顺序经过了哪些大洋?学生:自主回答。教师:总结并播放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悟科学探索精神。(4)卫星影像确证教师讲解:20世纪,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学生:观看图片,感受地球的形状。教师提问: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猜想阶段、推测阶段、证实阶段和确证阶段,这个过程给你怎样的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科学需要实践来证明。科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探究需要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设计意图】启发引导学生思索、观察生活,并且通过对知识点的探究,使学生明白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定论。知识拓展:教师:你还能举出例子,说明地球是球体吗?(让学生形成开放型思维)学生:自主回答。教师指导:海岸观船,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月食现象;登高望远。【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小学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探究,形成对知识的系统整合,培养自主归纳和合作探究能力。【过渡】猜一猜,地球是个正球体吗?探究学习:地球的大小教师:展示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数据,提问:图中的地球有2个不同的半径,说明了什么?学生:对比数据后回答:地球不是正球体,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教师:展示地球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的数据,并出示“地球大小歌”帮助学生记忆。学生:认真背诵,记忆地球大小的数据。【设计意图】通过歌谣帮助学生记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小组活动:用你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做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积约等于729亿个足球场。赤道周长约等于客机飞行50个小时的距离。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中的大小。【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对比,感受地球的庞大;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的渺小。探究学习:地球仪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观察:认识地球仪上的点的线。①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象的轴。②地球仪上的点: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北端的交点,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南端的交点。③初步认识经线和纬线。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和地球仪有什么区别?学生:认真思考后回答。课后活动:按照书本P14的要求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班级评出优秀的作品并展示。【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发现新知。板书设计课后作业完成《导学案》相关习题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课题名1.2.2地球与地球仪教学目标区域认知:运用地球仪,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综合思维: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地球与地球仪的相关知识,培养对地球环境的责任感。地理实践力:小组合作,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分界,标出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并能在地球仪上正确地指认出。2.总结出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特点。3.知道划分半球的方法。教学难点1.了解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使学生逐步建立地球空间概念。2.通过学习有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等知识,教会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等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视频导入:播放《地球仪的制作过程》,让学生对地球仪有更深刻的了解,并且初步感受经线的概念。二、新课讲授1.探究学习:经线和经度(1)同桌互助:经线的特点教师:展示填空题目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内容后,同桌互助,完成填空。教师拓展:经线为什么又叫子午线?【设计意图】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总结经线的特点,培养自学能力。合作探究:经度的特点教师展示小组讨论的题目:问题1:经度的范围;问题2:经度的变化规律;问题3:东西半球如何划分,分界线是哪两条经线?学生讨论后完成填空:教师拓展:构成经线圈的经线有什么特点?学生:观看动画分析特点,得出结论:构成经线圈的两条经线度数之和为1800,两者互为东西经。教师提问:如何划分东西半球呢?方案1:0°和180°;方案2:20°w和160°E,选择哪个方案呢?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后回答。东西半球分界线为20°W和160°E(原因:避免将欧洲、非洲的一些国家划分在东、西两个半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教师讲解:判断东西半球的秘诀:小小为东,大大为西。(小于20度的在东半球,大于160度的在西半球)【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讲解,认知经度的特点,更加理解经度为何划分,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学习新知。探究学习:纬线和纬度同桌互助:纬线的特点按照学习经线的方法,对比学习纬线的特点。合作探究:纬度的特点教师出示小组讨论题目:运用地球仪,归纳纬度的特点。问题1 纬度的范围。问题2 纬度的变化规律。问题3 南北半球如何划分,分界线是哪条纬线。问题4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问题5 选出你认为最特殊的纬线,并谈谈你的认识。问题6 谈谈赤道(最长纬线)的意义。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对照经度的特点,完成填空。教师讲解:特殊的纬线。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赤道的意义。【设计意图】前面经线的学习已经有了学习方法的铺垫,因此这里同样用此方法进行学习。课堂活动:认识经纬线和经纬度自主完成表格,对比学习记忆。【设计思路】对比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利用表格的形式,进行重点知识点梳理总结。板书设计课后作业完成《导学案》相关习题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课题名1.2.3地球与地球仪教学目标区域认知:学会区域定位,学会查找某区域的经纬度范围。综合思维:运用地球仪,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能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环境观、科学价值观。地理实践力:了解经纬网的用途,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经纬网定位。教学重点经纬网地图上经纬度的判读。教学难点经纬网地图上经纬度的判读。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探究、问答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图片导入:展示《热辣滚烫》电影海报图片和万达影城电影院图片,提问:如何根据电影票上的座位号顺利找到看电影的位置呢?【设计意图】电影院找座位是根据“横排竖列”,和根据“横纬竖经”的经纬网定位相似。根据找座位让学生体会经纬网定位的方法。二、新课讲授1.教师讲解:经纬网(1)经纬网的概念: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2)经纬网的作用: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2.合作探究:经纬网定位的方法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结合经纬线的特点,思考经纬度位置的判断。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判断经纬度位置的步骤。定位步骤①:确定南纬还是北纬?以赤道为界,北增北纬,南增南纬定位步骤②:确定东经还是西经?以0°经线为界,东增东经,西增西经。定位步骤③:组合书写经纬度坐标总结书写方法:先写纬度,再写经度;先写数值(加°),后写符号。教师拓展:经纬网的视图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平面网格状(图1),有地球缩略图(图2),有高纬度地区的扇形状(图3),还有极地的俯视视图(图4),虽然表示方法不同,但是经纬度坐标的识读方法不变。学生:小试牛刀,即时训练不同经纬网视图的做题方法。【设计意图】经纬网定位主要是需要学生掌握步骤后大量的练习,通过亲自动手训练后,方能掌握做题方法。因此,边讲边练的形式更易于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点。学生活动:经纬网定位的实际用途教师:展示图片,从生活场景的角度引导学生们思考:日常生活中,手机定位、外卖送餐、交通物流、船只搜救等各行各业都需要精准定位。且每天世界都会发生一些大事件,这些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地点。可以利用经纬网,通过经纬度在地球仪上确定这些地点的位置。学生活动1: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查找城市,填入表1.6学生活动2:2.2021年第18号台风“圆规”于10月8日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形成,其中心位于13.8°N、131.4°E。10月13日“圆规”在19.2°N、110.4°E登陆。请你在地球仪上大致标出台风“圆规”的生成位置和登录位置,说说它附近的主要地名。教师拓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介绍及应用【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活动和生活场景的搭建,让学生感受到经纬网定位的重要性。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国家在定位方面科技的进步和强大。板书设计课后作业完成《导学案》相关习题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课题名1.3.2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区域认知:知道公转中心、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综合思维:知道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并能解释所产生的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问题。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能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环境观、科学价值观。地理实践力:能够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教学重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地理现象。教学难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太阳高度的变化产生四季变化和五带。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探究、问答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视频导入:播放视频《太阳系的运动》,让学生真实感受宇宙行星运动的情景,从而对地球公转有初印象。【设计意图】视频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产生学习兴趣。二、新课讲授1.小组活动:地球公转的特征教师:展示小组探究题目:地球围绕着什么在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样的呢?你知道地球公转一圈是多长时间吗?地球公转时为什么是倾斜的呢?学生:根据展示的题目,自主阅读课本,主动思考寻找答案,跟小组成员探讨得出结论并完成表格。学生练习:在地球运动的示意图上画出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设计意图】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学习,能更好的把握新知,小组讨论加深理解。【过渡】想一想,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探究学习: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基础概念:太阳高度角教师:讲解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高度角:是指对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光入射方向和地平面的夹角。太阳高度角越大,地面获得的热量越多,气温就越高。学生:根据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完成练习,加深理解。同一地点,早晨、中午、傍晚三个时间段中,气温较高的是中午,此时太阳高度角最大。教师:根据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的意义。学生:认真看图,发现图中A点的太阳光线与北回归线垂直,太阳高度角为900,属于太阳直射点。【设计意图】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四季变化和五代的划分,要掌握这些知识,必须先理解太阳高度角的概念,这里进行知识铺垫,为接下来的知识讲解奠定基础。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四季的变换教师:播放视频并出示问题:观察中间图,说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观察左上图,说出地球在不同的位置,太阳直射点在哪里?观察左下图,说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界线在哪里?学生:认真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带来太阳直射点的变化,由此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带产生了四季的变化。【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动画的演示,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换。学生思考:国庆节当天,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国庆节第二天,直射点向哪移动?(南半球)(向南移动)教师创设情景:家住北京的刘星想买一套房,想要屋内的采光好一些,应该选择什么时候去看房?(冬至日去看房,当日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低)【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受地球公转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师拓展:黄赤交角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为什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进行。如果没有黄赤交角,太阳一直直射赤道,地球就不会出现四季变换。【设计意图】黄赤交角的介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2: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师:出示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此时同一纬度上昼夜长短的情况。学生:认真观看动画示意图,可以观察到地球不同纬度上,昼夜长短不同,而且随着公转的运动,昼夜长短还会发生变化。教师:播放视频并补充极昼极夜知识。极昼极夜是南北极及其附近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称为极昼;一天24小时是黑夜,称为极夜。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一极就会出现极昼现象,反之则出现极夜。小组探究:读图分析,太阳直射不同纬度时的昼夜情况。教师总结并让学生在课本上做好笔记。【设计意图】二分二至的昼夜长短分析,利用表格进行梳理,思路更加清晰明了。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3:五带的划分教师: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展示热带、温带、寒带的图片。学生:看图理解五带的划分。【设计意图】图文结合,帮助学生认识五带的天文现象和气候特点。板书设计课后作业完成《导学案》相关习题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课题名1.3.1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区域认知:知道自转方向,周期,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综合思维:知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并能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及时间差异的问题。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能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环境观、科学价值观。地理实践力:能够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特征及其地理现象。教学难点昼夜交替和时差的计算。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探究、问答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视频导入:播放视频《从月球上看地球自转》,让学生真实感受地球自转的情景。【设计意图】视频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产生学习兴趣。二、新课讲授1.小组活动:地球自转的特征教师:展示小组探究题目: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吗?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俯视呢?学生:根据展示的题目,自主阅读课本,主动思考寻找答案,跟小组成员探讨得出结论并完成表格。教师强调: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可以记忆为“NNSS”。【设计意图】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学习,能更好的把握新知,小组讨论加深理解。【过渡】想一想,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探究学习: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师:提问为什么会产生昼夜现象?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且有稳定的太阳光照射。教师:延伸讲解,因为有昼夜现象的产生,再加上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所以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教师:出示练习题,加深对昼夜更替的理解。学生:完成相关练习。【设计意图】以问答法和演示法结合,更加形象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教师讲解: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所以在地球上的人们总是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而且,在地球不同经度的位置,还会产生时差。全球划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5个经度,相邻2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东边时间比西边早。计算时:东加西减。学生:思考完成练习题:北京的林林此时是早上八点。她和在纽约的妈妈通电话时,妈妈那里是几点?教师:指导方法:北京在东八区,纽约在西五区,两地相差13个时区,也就是13个小时。东早西晚,所以纽约此时是前一天的傍晚19点。教师拓展:自西向东跨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减一天。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地球自转给人们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学生:认真观看视频,体会自转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阅读思考:是天转还是地转?学生:阅读课本相关文字,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教师:播放视频,介绍哥白尼发现“日心说”。【设计意图】结合日心说和地心说,感知科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通过学习日心说,学习哥白尼善于观察,坚持和敢于质疑的探索精神。板书设计课后作业完成《导学案》相关习题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图的阅读》教学设计课题名2.1地图的阅读教学目标区域认知:能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识别图例,会计算比例尺。综合思维:能认识到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从地图中可以获得很多地理知识。人地协调观: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的观念。地理实践力: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教学重点熟悉常见图例,在地图上定方向,会计算比例尺。教学难点在地图上定方向,计算比例尺。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视频导入:播放视频《地图的作用》,在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明白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二、新课讲授1.聚焦思考:地图的语言。教师:展示《禹贡九州山川图》,并解说:地图虽小,却可容纳大千世界,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好帮手。那么,地图的概念和语言是什么呢?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理解地图的概念和地图的语言。【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演示,了解地图的语言:方向、图例和比例尺。拓展:怎样将地球表面转绘成平面地图?借助橘子皮理解。2.探究学习:阅读地图(1)学会在地图上判断方向教师:提问:你知道如何在地图上判断方向吗?学生:阅读课本并讨论。教师总结:一般采取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来确定方向。地平面上有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又分出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共八个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采用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一般指向北方。有经纬网的地图,按照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来判断方向。学生:完成相关习题,让学生根据图中内容判断方向。【设计意图】即学即练,当堂巩固方向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拓展:在野外有哪些判定方向的方法呢?小组合作,结合生活实际,总结野外判定方向的方法,教师引导总结:北极星定向;植物定向;果树定向;指南针定向;树木年轮定向;太阳定向等。【设计意图】小组讨论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野外定向方法的掌握培育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2)认识图例教师:明确概念图例: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符号。注记:地图上的文字说明,如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的名称,以及标明山高、海深的数字等。学生活动:识记常用图例【设计意图】通过记忆力比拼活动,让学生快速熟悉常用图例,为日后读图用图打下基础。延伸:我们可以通过图例识别地图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并描述他们的空间分布特征。学生:描述台湾铁路和河流的分布特征。学会使用比例尺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明确比例尺的概念、公式和表达方式。并总结:(1)概念: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2)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3)表达方式:数字式:1:10000或1/10000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0米线段式:教师:强调比例尺的图上距离一般用厘米,实地距离一般用千米或米做单位。计算过程中单位必须统一。厘米换千米,去掉5个零;厘米换米,去掉2个零。小试牛刀:根据图中的比例尺,估算宾馆到火车站的直线距离。(3千米)小组探究: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学生分组探究并填表)比例尺范围内容中国地图小大简略北京地图大小详细总结: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则反之。活动:完成课本31页“学会阅读地图”相关题目。【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引导相结合,帮助学生明确比例尺的使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课后作业完成《导学案》课后习题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课题名2.2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目标区域认知: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能够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陡崖、鞍部五种山体部位,初步认识五种基本地形。综合思维:能够理解地形图不同部位形成不同景观的原因。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地形的不同部位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明白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建设、树立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能够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了解山地不同部位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2.能够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类型。教学难点识别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视频导入:播放视频,在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认识到世界不同的地形及其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明白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二、新课讲授1.探究学习:等高线地形图。(1)教师:进行概念解读海拔与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从定义中可以知道,计算海拔的参考基点(起算点)是确认一个共同认可的海平面。这个海平面相当于标尺中的0刻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相对高度,简单来说就是两地海拔的差。起算点可以是任一地点。学生:完成练习读图进行计算:甲地的海拔是1500米;乙地的海拔是500米;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500—500=1000(米)。教师展示题目:已知深圳第一高楼平安大厦的高度为592.5m,华润大厦的高度为392.5m,求两座大厦的相对高度是多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解答。592.5-392.5=200米【设计意图】帮助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定义,并且能够进行基本的运算。等高线、等深线、等高距教师讲解: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把海洋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成线,就是等深线。两条相邻等高线的差,就是等高距。学生活动:在图上标有若干海拔数值,如100米、200米。如何绘制等高线?【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连线,感知等高线。教师: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思考等高线的特点有哪些?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教师总结: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闭合曲线)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高度相等。(同线等高)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相等。(同图等距)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除陡崖外,表示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设计意图】视频演示更加直观。能够更加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新知。同时,结合几个关键问题,就能够有效突破等高线的基本特征。陡坡与缓坡教师:设定情景:小胖爬山如何看等高线地形图,选择爬哪个坡?学生:看图回答。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设计意图】活动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之中进行分析,最终概括得出: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2)认识山体的不同地形部位教师:展示图片。学生:认识不同山体部位。教师:引导学生对应实景图和等高线图,分析不同山体部位的等高线图的特点。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认真看图总结: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四周向中间逐渐增大。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又被称为分水岭。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山谷是汇水区,易发育河流。鞍部:位于山顶中间,两侧的山脊山谷等高线近似对称。适合露营。陡崖:等高线重叠。陡崖处适合开展攀岩运动。陡崖处可能会有瀑布景观。教师强调:凸高为谷、凸低为脊。学生:同桌讨论完成活动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部位。【设计意图】能识图,析图,并综合运用,实施,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突破难点。能够在地图中识别常见山体部位。拓展延伸:判断河流流向教师讲解:河流发育于山谷,由高处向低处流,结合地图中方向的辨别方法,即可确定河流流向。【设计意图】依据本节课所学知识,迁移到能力层面,能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探究学习:分层设色地形图教师提问:有什么办法让等高线地形图变得更加直观吗?学生回答:用颜色来表示海拔,就一目了然。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教师:展示图片,让学生判断不同颜色代表什么?学生:回答填空。平原一般用绿色表示,海拔越低的平原,颜色越深。丘陵、高原、山地一般用褐色色表示,海拔越高,颜色越深。海洋、湖泊一般用蓝色表示,水越深,颜色越深。积雪、冰川一般用白色表示。【设计意图】看图识别颜色,知道不同颜色代表什么地形,从而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优点。教师:展示图片带领学生认识地表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学生:认真观看景观图和等高线地形图,分析不同的地形等高线有什么特点。师生一起总结:学生:完成课后活动题:判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设计意图】结合图片展示、教师讲解,让学生更加轻松掌握五种地形类型。后用表格总结,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板书设计课后作业完成《导学案》课后习题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图的选择与应用》教学设计课题名2.3地图的选择与应用教学目标区域认知:能够根据具体的需要,对比各类地图的特征,选择合适的地图。综合思维:知道各种地图的特点及用途,了解电子地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能正确认知地图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用途。地理实践力:根据需要选择适用的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教学重点根据使用目的,选择适用的地图教学难点根据使用目的,选择适用的地图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情景导入:假如我想要自驾去巴黎看奥运会,应该选择什么地图呢?(电子交通地图)【设计意图】结合时事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明白地图与日常生活紧密关联。二、新课讲授1.探究学习:选择适用的地图(1)地图的种类教师:多媒体图片展示各种地图,并总结地图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学生:认真观看图片,识别不同类型的地图。【设计意图】大量的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地图、了解地图。地图的应用场景教师:展示情景,引导学生探究:想知道巴以冲突的发生地,应查阅什么地图?(世界政区图)去野外实地考察,应该查阅什么地图?(地形图)自驾旅游出行,应该查阅什么地图?(交通图)景区查找旅游景点,应该查阅什么地图?(导游图)去商场购物时,应该选择什么地图?(商场导购图)了解一个地区的行政区划,应该查阅什么地图?(行政区划图)了解一个地区的河流、湖泊分布,应查阅什么地图?(河流湖泊分布图)学生:完成练习。教师: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比例尺的地图。比例尺越大,地图范围越小,按照这个原则去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地图。【设计意图】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探究学习:数字地图的应用教师:播放视频,解释“萝卜快跑”无人驾驶汽车的发明离不开高精度的电子交通地图。学生:认真观看视频,了解数字地图对生活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数字地图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有哪些?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并归纳总结数字地图的用途。(各类交通站点的查询、路线规划和导航、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灾害防治等)【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场景的设定,帮助学生理解数字地图的广泛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传统纸质地图与数字地图的对比?学生:小组讨论,并归纳总结要点:传统纸质地图内容更新慢,携带不方便。数字地图内容更新快,携带方便,信息丰富,空间位置准确,图层多,覆盖面广,可快速保存,可快速传送,可动画展示【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掌握数字地图的优点。教师播放视频:手机地图是怎么知道哪里拥堵的?学生:认真观看视频,了解导航软件实时播报拥堵路段的原理。并完成课后活动题:根据需要选择地图。【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板书设计课后作业完成《导学案》课后习题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课题名3.1大洲和大洋教学目标区域认知: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分布。综合思维: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特点。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全球观和世界观。地理实践力: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海洋对人们生活的意义。教学重点1.海陆分布的特点2.七大洲的位置、轮廓和大洲分界线3.四大洋的特点,海洋对人类的意义教学难点海陆分布的特点;大洲分界线。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视频导入:播放视频《郑和下西洋都去了哪些地方?》,让学生感受早期人类对世界海洋的探索。【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激发学习兴趣。二、新课讲授1.海陆分布(1)地球?水球?教师提问:前边我们学过地球的太空探索,你还记得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学生回答:加加林。教师:是的,他登上太空后,发现我们的地球家园其实是一个“水球”。那么我们生活的家园到底是“地球”还是“水球”呢?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思考回答:地球是由“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组成。教师追问:古代人给地球取名的时候,为什么叫“地球”不叫“水球”?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辩一辩?【设计意图】通过辩论,让学生在思辨中学习和思考。(2)海陆分布的特点①活动:观察东西半球的海陆分布图,总结归纳: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从东西半球来看,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②观察“南北半球图”,请学生读图并观察思考: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北极和南极周围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从南北半球来看,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南极周围却是一片陆地。③水半球和陆半球无论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通过数据,让学生对海陆比例更加深刻。(3)认识陆地的不同形态①全球被海洋包围着,并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很多块,其中面积比较大的我们把它叫做大陆。请学生说出面积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②面积比较小的成为岛屿。请学生说出世界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③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位,把大陆和他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④活动:观察世界地图,全球一共有几块大陆?全球共有6块大陆,分别是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⑤在世界地图上找出至少3块半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设计意图】学生读图理解大陆、半岛、岛屿的定义。这些地理概念虽然多,重在理解。2.七大洲(1)自主学习:七大洲位置、轮廓、面积。①记位置:结合课本P46页图3.5,完成下列填图。【设计意图】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②记轮廓③比面积教师指导:七大洲面积排名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设计意图】写顺口溜记忆七大洲,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处理能力。拓展:教师展示一系列问题,学生通过读图回答:哪些大洲的主体部分在东半球?哪些大洲的主体部分在西半球?赤道穿过的大洲有哪些?全部在北半球的大洲是?全部在南半球的大洲是?找出北美洲、欧洲、亚洲的南边分别是什么洲?跨经度最广的是哪个洲?跨纬度最广的是哪个洲?【设计意图】加深对全球七大洲位置的记忆。大洲分界线教师指导:大洲分界线一般以山脉、河流、海峡和人工开凿的运河为界。学生自主学习:结合世界地形图,找出七大洲的分界线。亚洲与欧洲的分界: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的分界:苏伊士运河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白令海峡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直布罗陀海峡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巴拿马运河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德雷克海峡【设计意图】结合地形图,学生自主找到分界线,培养学生在地图上查询信息的能力。四大洋活动:阅读课本P50页,找出洋、海、海峡的概念。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到相关概念:洋(或称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自主学习:四大洋的位置、轮廓、特点①结合课本P46页图3.5,说一说ABCD分别代表哪个洋?②阅读课本P49页,认识四大洋的轮廓,比较各大洋的面积大小。并说说各大洋的特点。【设计意图】对比学习七大洲的方法,学习四大洋,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海洋对人类的意义教师:展示一系列图片和视频。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并观看图片和视频,体会海洋对人类的意义。并完成活动题:在世界地图上找出表3.1所列海峡、运河,将他们沟通的海洋名称分别填入表3.1,说说它们被称为海上交通线“咽喉”的原因。收集资料,举例说说你对下列与海洋有关的称谓的理解。【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和以往经验积累,探讨海洋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了解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板书设计课后作业完成《导学案》课后习题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课题名3.2世界的地形教学目标区域认知: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世界著名的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综合思维: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世界地形的分布特点。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陆地地形和海洋地形,培养全球观和世界观。地理实践力: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地形对人类的意义。教学重点陆地地形的分布特征;大洲的地形分布特征;海底地形的类型教学难点大洲的地形分布特征的描述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复习导入:复习之前所学的陆地地形的知识,世界有五种主要的陆地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回忆每种地形的海拔高度、地表起伏特点。为今天细化学习陆地地形进行知识衔接。【设计意图】温故知新,进行知识衔接。二、新课讲授1.陆地地形(1)山高?海深?教师: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山高与海深相差悬殊。地表形态复杂多样。那么,是山更高?还是海更深?学生:观察图3.14“山高与海深的对比”,回答问题。教师补充:陆地最高峰——喜马拉雅山图片,中国登山队员测量珠峰高度图片,海底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图片。学生:认真观看图片,感受地形之最。【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2)活动:观察世界陆地地形的分布特征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五种陆地地形的分布特征。①山地的分布特征:很多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沿一定方向延伸,称为山脉。世界最长山脉——安第斯山脉。②高原的分布特征:世界上的高原分布面积较广。世界最大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高原——青藏高原,也被称为“世界屋脊”。③平原的分布特征: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大多由河流冲积而成。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④盆地的分布特征: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⑤丘陵的分布特征:丘陵一般没有明显的脉络,顶部浑圆,是山地久经侵蚀的产物。分布较为分散。【设计意图】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查找各种地形的位置和分布,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过渡】从世界地形图还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地形差异很大。让我们试着从大洲角度概括一下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特征。(3)探究学习:各大洲的地形分布特征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各大洲的地形分布特征。①非洲的地形分布特征:非洲地形比较单一,以高原为主;高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②亚洲的地形分布特征:亚洲地形比较复杂,以高原、山地为主;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中部。③欧洲的地形分布特征:欧洲平原面积广大;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侧。④北美洲的地形分布特征:北美洲地形为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为高大的山地,中部为广阔的平原,东部为低缓的高原和山地。⑤南美洲的地形分布特征:南美洲地形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为高大的山地,东部平原和高原相间分布。⑥南极洲的地形分布特征:南极洲常年被冰雪覆盖。地形以高原为主,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设计意图】通过描述各大洲的地形分布特征,帮助学生掌握描述一个地区的地形分布特征的方法。(4)活动:读图认识世界的主要地形区及其分布教师展示活动题目:阅读世界地形图,将下列代号表示的地形区名称或位置填入表3.2。a.刚果盆地b.青藏高原c.阿尔卑斯山脉d.安第斯山脉e.东欧平原①亚洲中南部②南美洲北部的赤道附近③北美洲西部④南美洲中部学生完成填空:【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海底地形教师提问:海洋底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后回答:现代海洋探测结果表明,海洋底部和陆地表面一样,也是高低起伏,形态多样。海底地形类型从海底到大洋中部,海底地形大致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其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教师:请同学们简要描述各海底地形的特点。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并归纳:①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教师补充:大陆架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我国东海南海大陆架石油资源丰富。②大陆坡是大陆架外缘的巨大坡度,海水深度从几百米陡增到几千米。教师补充:世界上最陡的大陆坡是斯里兰卡岸外大陆坡,其坡度达到35°—45°。③洋盆是指宽广而又相对平坦的大洋底部。教师补充:洋盆深度为海底4000-6000米。④洋中脊是指分布在大洋中部的海底山脉。教师补充:中脊顶部水深一般在2000~3000米之间。这里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洋中脊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内连续延伸,首尾相接,构成全球大洋中脊体系。⑤海沟是大洋底部最深的地方,常常出现在大陆坡与洋盆的交界处。海沟水深大于5000米。地球上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教师播放马里亚纳海沟视频。活动:读图认识海底地形及其分布【设计意图】学生自主阅读课本,自主读图,一方面提高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地图的运用能力。教师展示题目:阅读世界地形图,找出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和洋中脊的分布;对照海底地形示意图(图3.16),观察并归纳从海岸到大洋中部,海底地形类型的分布规律及深浅变化,完成表3.3。学生仔细读图后完成表格:【设计意图】表格的对比,加深学生对五种海底地形的理解。板书设计课后作业完成《导学案》课后习题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教学设计课题名3.3海陆变迁教学目标区域认知: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综合思维: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并分析原因;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海陆变迁,培养全球观和世界观。地理实践力:了解地震常识,学会抗震自救。教学重点能运用地图指出六大板块的划分,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视频导入:动画片展示大陆漂移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设计意图】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激发学习兴趣。二、新课讲授1.沧海桑田(1)概念沧海桑田,原意是指海陆变迁。简称沧桑,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以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2)海陆变迁的例证及原因教师提问1:科考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发生了什么样的海陆变迁?学生思考后回答: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海洋变成陆地。教师补充:是地壳运动导致的海洋变陆地。并播放视频《为什么说喜马拉雅山是从海里升上来的》。教师提问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学生思考后回答:说明这里曾经是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海平面的升高了。教师提问3:荷兰通过围海大坝,填海造陆获得了土地。在这个过程中,海陆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思考后回答:填海造陆让海洋变成了陆地,主要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师生总结归纳:海陆变迁的原因自然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为原因:人类活动【设计意图】分析三个例子(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有古河道遗迹;荷兰的填海造陆)分析三个例子,从三个例子中得出海陆变迁有人为和自然的原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2.大陆漂移说(1)关于地球海陆轮廓的争论教师讲解: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过去人们对此有过很长时间的争论。观点1:我们脚下的大地在运动,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断运动的。观点2:大地多么坚固、稳定。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的。(2)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若将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大陆漂移说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59-60页,了解大陆漂移说的提出过程并总结大陆漂移说的内容。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大陆漂移说的证据。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动物分布的相似性【设计意图】讲述海陆变迁里面的的重大发现:大陆漂移说的由来,分析科学研究的方法,鼓励学生要有挑战权威的心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61-62页,熟悉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并填空。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由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教师强调:太平洋板块以海洋为主;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过渡】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比较活跃,那一般会发生什么运动呢?【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读图填图,提高对地图的应用能力。(2)板块运动教师讲解:板块运动分为张裂拉伸和碰撞挤压两种方式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例子1: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例子2:东非大裂谷的形成——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学生活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对图示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仍在不断隆升?(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红海为什么在不断扩张?(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拉伸。)地中海为什么在不断缩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设计意图】分析讲述板块之间的运动方式,挤压与张裂,这两种形式产生的影响效果是不一样的,挤压形成山脉,张裂形成裂谷或者海洋。结合地图进行实际地理现象的解释,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3)火山和地震教师提问:什么地方容易发生火山、地震?学生看图回答: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教师补充:世界上有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设计意图】结合板块运动的地图,分析火山地震容易发生的地方,推导出火山地震容易发生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的地区。教师提问:当地震发生时,哪些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是正确的?学生看图回答,并了解一些常见的地震逃生常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地震生存技能。板书设计课后作业完成《导学案》课后习题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课题名4.1多变的天气教学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学习不同地区的天气特点、成因及变化规律,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从而增强对地理区域的认知和理解。综合思维:学生需要理解天气现象是由多种气象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系统地分析天气现象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人地协调观: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天气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候的潜在影响,从而树立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学会解读天气预报图,培养学生根据天气预报制定日常生活计划。教学重点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教学难点识别风向标。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视频导入:播放《天气预报》,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包含的内容。【设计意图】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激发学习兴趣。二、新课讲授1.天气及其影响(1)感知天气教师:播放与天气相关的图片学生:认真观看图片,感知天气的描述。天气的概念、特点及描述教师提问:什么是天气?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天气指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通常用:阴晴、风雨、冷热、雪、雹、雾、霾、雷电等描述天气。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活动: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天气的影响有哪些?教师点评学生发言并总结:天气影响农业;天气影响交通;天气影响生活。【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地理与生活结合起来。天气预报教师讲解:天气预报要预告一日或多日阴晴、气温、降水和风等情况。会看风向标教师讲解:风:包括风向(风的来向)和风力(风的强弱)判读:风向看风杆,风力看风尾学生:完成练习:描述下边的风向标分别代表什么风?几级?【设计意图】讲练结合,及时巩固风向标的判断知识。常见的天气预报学生活动:我是天气播报员【设计意图】情景模拟,强化对天气预报的掌握。板书设计课后作业完成《导学案》课后习题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课题名4.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区域认知:能够识别不同区域的气温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综合思维:学会综合考虑纬度、海陆、地形、洋流等多种因素对气温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人地协调观:理解气温变化对农业、工业、人类生活等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如何通过温室气体排放等方式影响全球气温,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地理实践力: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测量、记录当地的气温数据,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等实践活动,加深对气温变化规律的理解。动手操作和观察“模拟海陆因素对气温的影响”实验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分析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教学难点会判读气温曲线图。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视频导入:播放《火焰山的温度计》,让学生了解我国最热的地方,初步感知气温。【设计意图】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激发学习兴趣。二、新课讲授1.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概念教师:提问什么是气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后回答: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我们通常所指的气温是距离地面1.5米处的空气温度,常用摄氏度(℃)表示。气温的测量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73页,《为什么要在百叶箱里观察气温》,互相交流。教师:强调在我国,人工观测记录气温通常在每天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各测一次。读取温度计度数时,视线要保持水平。学生:计算日平均气温。(8+16+12+4)/4=10℃教师:补充气温的计算日平均气温:将每天四个时刻的温度加起来,除以4即为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将本月每日的日均温相加,除以本月天数即为本月的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将各月的月平均气温相加,除以月数12即为年平均气温。【设计意图】本块知识点难度不大,设置成自主学习,可以通过阅读材料,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气温的日变化学生活动:绘制气温曲线图。教师:展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和问题,引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说出当日最高气温。最高气温:31℃说出当日最低气温。最低气温:24.5℃计算当日的气温日较差。31-24.5=6.5℃拓展延伸: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中午12点?【设计意图】通过日变化曲线图学会从图中迅速获取最低温、最高温、日较差,掌握基本的识图能力。气温的年变化掌握了“气温的日变化”后,学生对照着自主学习“气温的年变化”。气温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教师展示问题:读图判断哪个城市的气温年较差大?学生读图回答:哈尔滨的气温年较差大。【设计意图】对比气温的日变化,学习气温的年变化,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教师:展示南北半球的海洋和陆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学生:认真读图,完成表格,并总结规律。总结:升温和降温时,海洋总是比陆地迟一个月。教师追问:如何判断A、B分别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总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观察曲线最高温出现的月份,就可判断南北半球了。【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拓展延伸:判读气温曲线图【设计意图】为后期学习描述气候的特征打下基础。气温的分布等温线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书本P75图4.2并结合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完成下列填空。【设计意图】温故知新,通过回顾等高线的知识,迁移学习等温线。(2)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师提问引导并带领学生总结气温的分布规律1: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观察从赤道向两极世界年平均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追问:思考:为什么北半球的等温线比较弯曲,南半球的等温线比较平直?学生读图回答: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气温变化不大。教师引导提问并带领学生总结气温的分布规律2:思考:10℃等温线为什么在亚洲部分往南弯曲呢?教师引导提问并带领学生总结气温的分布规律3:北半球同纬度大陆和海洋相比,7月哪里气温高?1月哪里气温高?读图思考:世界1月气温图中最低值出现在哪里?世界7月气温图中最高值出现在哪里?师生总结: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地理要素分布图中找分布规律,分析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学科思维。教师播放视频:用模拟实验解释海洋和陆地气温变化的差异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课下自己用水和沙子做实验观察海陆气温变化的差异。【设计意图】结合实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板书设计课后作业完成《导学案》课后习题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课题名4.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的降水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综合思维: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规律。人地协调观:认识到降水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人类应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降水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测量、记录等方式亲身体验降水的变化过程。教学重点降水的季节变化与空间分布。教学难点用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掌握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方法。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视频导入:播放《河南暴雨》的新闻视频,让学生了解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感知气温。【设计意图】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激发学习兴趣。二、新课讲授1.降水的变化(1)降水的概念教师:提问什么是降水?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后回答:降水的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水的主要形式:降雨和降雪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降水量的单位:毫米(mm)降水的测量学生:对比气温的测量,学习降水的测量。测量工具:雨量器和量筒教师强调:测量降水量时,不能直接从雨量器上读取数据,而应把雨量器中的水倒入量筒内,从量筒上读取数据,注意视线要保持水平。教师:补充降水的计算日降水量——当日的降水量相加即为日降水量。月降水量——把一月内每日的降水量相加即为月降水量。年降水量——把一年内每月的降水量相加即得到年降水量。(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活动:根据表4.2及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绘制该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①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月,标出月份。②绘出纵坐标,根据最大降水量和最小降水量的数值,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为0~200毫米,以25毫米为单位刻度平分纵坐标。③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标出降水量的高度,画出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教师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总结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要领:绘轴,标数要规范;选点,绘柱是关键;最后写上图名。【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的培养。(4)阅读降水量柱状图教师讲解:月降水量超过100毫米,则称降水多(多雨);月降水量低于50毫米,则称降水少(少雨);月降水量在50~100毫米间,称为湿润。学生看图回答问题:①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7、8、9月降水量较多。1、2、12月降水量较少。②年降水量大约多少毫米?745毫米。③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练习:读降水量柱状图,描述以下地点的降水量季节变化特点。【设计意图】搜集五个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搜集不同形式的年际变化图对比分析。让学生会分析,会比较,锻炼大脑思维,提高空间想象能力。降水的分布等降水量线学生填空:在等降水线量图中,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是相等的。教师提示:由于都属于等值线,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要领与等高线、等温线图的阅读要领基本相同。【设计意图】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降水的分布规律活动:根据课本上的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对比学过的气温分布规律,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学习任务。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以上?两极地区的降水大约在多少毫米以下?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的降水有什么差异?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学生讨论,教师带着分析:①赤道地区年降水量大概在1000毫米以上,有些地区超过2000毫米。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500毫米以下。规律一: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②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1000毫米以上。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在200毫米以下。规律二: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③在中纬度地区,内陆降水少于沿海地区,体现了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变化特点。规律三: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教师补充:观察右图中,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降水量,有什么规律?规律四:山地地区,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拓展:世界的雨极——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迎风坡。世界的干极——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安第斯山背风坡。【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学习,一方面提升自主读图析图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会合作,交往,不断促进提升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师生总结: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地理要素分布图中分析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学科思维。板书设计课后作业完成《导学案》课后习题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课题名4.4.1世界的气候教学目标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区域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理解气候对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运用综合思维来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理解气候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人地协调观:分析气候变化的案例,探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地理实践力:通过实践活动、实验探究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地理实践力。教学重点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教学难点阅读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描述气候特征,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视频导入:播放《各种植被景观》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影响下植被景观的不同,初步感知气温。【设计意图】视频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激发学习兴趣。二、新课讲授1.气候的地区差异(1)气候的概念教师:提问什么是气候?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后回答:气候的概念: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气候的特点:一般变化不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教师补充气候特征: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用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教师提问:你还记得气温和降水怎么描述吗?学生:依据不同的气温,可以用“高温、温和、寒冷”等词来描述;降水可以用“多雨、湿润、少雨”等来描述。【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师生一起回忆气温和降水的描述,完成知识衔接。教师讲解:判读气候直方图第一步:读气温曲线图,分析一地的冷热状况。该地最冷的月份(1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最热的月份(7月)平均气温在23℃以上。由此得出:该地冬季温和,夏季炎热。第二步:读降水量柱状图,分析一地的干湿状况。该地降水量12、1、2月在100mm以上,6、7、8月在30mm以下。由此得出:该地冬季多雨,夏季少雨。第三步:综合分析一地的冷热状况和干湿状况概括该地的气候特征。可得到: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学生活动:读图分析气候的差异,完成下列题目。甲乙问题1:分别归纳甲乙两地的气温特征,比较两地的气温差异?答:甲地全年温和;乙地夏季高温,冬季寒冷。问题2:分别归纳甲乙两地的降水特征,比较两地的降水差异?答:甲地全年湿润;乙地夏季多雨,冬季少雨。问题3:分别归纳甲乙两地的气候特征,比较两地的气候差异?答:甲地全年温和湿润;乙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学会看图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师生读图4.24,共同总结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规律一:由赤道地区到极地地区:有规律地分布着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纬度位置规律)规律二:由沿海到内陆:在中纬度地区,由沿海到内陆,有规律地分布着不同的气候类型,(海陆位置规律)规律三:高原、山地分布有高原山地气候,如青藏高原、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等。(地形规律)【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学生读图,总结规律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气候分布的记忆。拓展延伸:利用简图,熟记气候的分布。认识热带气候教师讲解:①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附近,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如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马来群岛等。特点:全年高温多雨植被:热带雨林②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大致在南北纬10°至回归线之间,以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最为广大。特点: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植被:热带草原③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大致在南北纬10°至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特点:全年高温,旱雨两季植被:热带季雨林④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澳大利亚中部,大致在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内陆地区和大陆的西岸地区。特点:终年炎热干燥植被:热带荒漠学生:小结热带气候教师提问: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有什么区别?学生:读图后回答,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总量更多。【设计意图】通过气候的分布、特征和植被类型,让学生熟悉热带的气候。认识亚热带气候教师讲解:①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分布:在亚洲大陆东部,南、北纬25º~35º之间的大陆东岸。如中国东南部、北美洲东南部、澳大利亚沿海地区和南美洲东南部。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②地中海气候分布:地中海沿岸地区最广,主要位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植被:亚热带常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地产开发与销售合同3篇
- 2024年度栏杆装修工程合同书2篇
- 2024年度计算机软件开发与许可合同
- 2024年度化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租赁合同3篇
- 2024年场地租用合同6篇
- 2024年个人信息保护安全合同范例版B版
- 2024年度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合作协议5篇
- 2024年国际海洋运输协议主体与义务一览
- 2024年二手车购买协议模板3篇
- 2024年企业股权融资协议模板一
- 食品检测职业规划展示
- 2023年超星《军事理论》考试题库(通用题型)
- 全国各省市县统计表-
- 依法履行职责申请书
- 智能检测理论与技术课件
- 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讲解课件
- 手术室护士培训手册
- 带队伍:不会带团队你就只能干到死
- 施工组织设计-与建设、监理、设计、分包等单位的配合及协调措施(纯方案,)
- 桥梁实心墩(高墩) 翻模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 某道路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监理实施细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