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9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2/14/0C/wKhkGWbTydmAId6TAAL3iivEahY681.jpg)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9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2/14/0C/wKhkGWbTydmAId6TAAL3iivEahY6812.jpg)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9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2/14/0C/wKhkGWbTydmAId6TAAL3iivEahY6813.jpg)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9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2/14/0C/wKhkGWbTydmAId6TAAL3iivEahY6814.jpg)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9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2/14/0C/wKhkGWbTydmAId6TAAL3iivEahY68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9一、单项选择题1.
共价键、离子键、范德华力和氢键是形成晶体的粒子之间的四种作用力。下列晶体:①Na2O2②固态氨③NaCl④SiO2⑤冰⑥干冰。其中含有三种作用力的(江南博哥)是______A.①②③B.①②⑥C.②⑤D.⑤⑥正确答案:C[解析]若含有离子键,则为离子晶体,不含有范德华力。所含三种作用力中必然包括氢键,固态氨和冰分子间存在氢键(还含有共价键、范德华力)。
2.
下列关于两种金属活动性的比较,分析与结论不正确的是______A.铁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说明铁比铜活泼B.铜的相对原子质量比银的小,说明铜比银活泼C.锌能与盐酸发生反应,而铜不能,说明锌比铜活泼D.相同条件下,镁与盐酸反应比铁与盐酸反应剧烈,说明镁比铁活泼正确答案:B[解析]A项,铁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说明铁比铜活泼,正确;B项,根据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不能比较金属的活泼性,不正确,符合题意;C项,锌能与盐酸发生反应,而铜不能,说明锌比铜活泼,正确;D项,相同条件下,镁与盐酸反应比铁与盐酸反应剧烈,说明镁比铁活泼,正确。
3.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______
A.甲烷的标准燃烧热为-890.3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B.500℃、30MPa下,将0.5molN2和1.5molH2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C.氯化镁溶液与氨水反应:
D.氧化铝溶于NaOH溶液:正确答案:D[解析]热化学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判断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内容。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能量,气态水不属于稳定的化合物,故A错;合成氨反应是可逆的,所以0.5molN2完全反应时放出的热量应该大于19.3kJ,故B错;氨水是弱电解质,离子方程式中要用化学式表示,故C错;Al2O3与碱溶液反应生成故D正确。
4.
反应起始反应物N2和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在恒压绝热容器中发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A.若反应正向移动,则容器内的温度会升高B.反应达到平衡时,N2和H2的转化率之比为1C.相同时间内,断开3molH—H键的同时会生成6molN—H键D.若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则反应达到平衡正确答案:D[解析]A项,恒压绝热容器中发生,反应放热导致温度升高,则与平衡正向移动放热有关,故A正确;B项,起始反应物为N2和H2,物质的量之比为1:3,转化量之比为1:3,则达到平衡时,N2和H2的转化率之比为1,故B正确;C项,断开3molH—H键的同时会生成6molN—H键,即消耗3mol氢气时生成2mol氨气,符合化学计量数之比,故C正确;D项,因为该反应是在恒压绝热容器中发生,则压强始终不变,若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不能判定平衡状态,故D错误。
5.
反应被氧化的NH3与被还原的Cl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A.2:3B.8:3C.6:3D.3:2正确答案:A[解析]该氧化还原反应用双线桥表示为可知实际升价的N原子为2个,所以2个NH3被氧化,同时Cl2全部被还原,观察计量数,Cl2为3个,因而被氧化的NH3与被还原的Cl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6.
胡椒酚是植物挥发油中的一种成分,其结构简式如下。关于胡椒酚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①该化合物属于芳香烃
②分子中至少有7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③它的部分同分异构体能发生银镜反应
④1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与2molBr2反应A.①③B.①②④C.②③D.②③④正确答案:C[解析]胡椒酚分子结构中含有酚羟基和碳碳双键官能团。含有氧,不属于烃类。属于酚类,因此①错。苯环含6个碳原子,加上和苯环相连的一个碳原子,因此至少有7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因此②对。它的部分同分异构体能发生银镜反应,因此③对。1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以与3molBr2发生反应,因此④错。
7.
可用于电动汽车的铝空气燃料电池,通常以NaCl溶液或NaOH溶液为电解液,铝合金为负极,空气电极为正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以NaCl溶液或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正极反应式都为
B.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负极反应式为
C.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电池在工作过程中电解液的pH保持不变
D.电池工作时,电子通过外电路从正极流向负极正确答案:A[解析]B项,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不应生成Al(OH)3沉淀,而应生成C项,电解液的pH应减小;D项,电子通过外电路从负极流向正极。
8.
某学生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方法对A盐进行鉴定:
由此分析,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______A.A中一定有Fe3+B.C中一定有Fe3+C.B为AgI沉淀D.A一定为FeBr2溶液正确答案:B[解析]由题意知,B为AgBr沉淀,则A中一定含有Br-,酸化的AgNO3溶液具有氧化性,A中可能含有Fe2+或Fe3+,但C中一定含有Fe3+。
9.
传统的自来水消毒常采用漂白粉等强氧化剂,但其产生的有机氯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一种新型的消毒剂——高铁酸盐(如Na2FeO4或K2FeO4)能有效地杀灭水中的细菌和病毒,同时其产物在水中经过变化后能除去水中的微细悬浮物。在以上变化过程中不可能涉及的变化有______A.电离B.水解C.置换反应D.氧化还原反应正确答案:C[解析]在用Na2FeO4(K2FeO4)消毒净水的过程中,首先是Na2FeO4(K2FeCO4)电离产生Na+(K+)和然后是表现氧化性,杀灭水中的细菌和病毒,而本身被还原为Fe3+,Fe3+在水中水解,生成Fe(OH)3胶体,吸附悬浮物使之沉降而除去,所以本题答案为C。
10.
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其性质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元素的最高化合价B.多电子原子中,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的能量较高C.P、S、Cl得电子能力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均依次增强D.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属于过渡元素正确答案:C[解析]元素F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但F无正价,A错。多电子原子中,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的能量较低,B错。同周期的P、S、Cl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非金属性依次增强,故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C正确。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为“类金属”,具有两性,而“过渡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ⅡA族与ⅢA族之间,均为金属元素,D错。
11.
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中,不适宜采用的是______A.纸笔测验B.活动表现评价C.档案袋D.问卷调查正确答案:C[解析]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中,一般采用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方式,通过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活动表现评价法、纸笔测验法来进行评价。
12.
下列关于探究学习与教学的认识正确的是______A.探究学习重过程,轻结果B.探究学习中仍需要教师的指导C.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使用探究教学D.只有实验教学才是探究教学正确答案:B[解析]探究教学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A选项错误。探究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但也需要教师的引导,B选项正确。探究教学应该视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而定,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C选项错误。做实验只是探究教学的一种方法,如小组辩论也是探究教学的形式,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B。
13.
化学课程目标的陈述结构中最基本的成分是______A.主体B.行为C.条件D.程度正确答案:B[解析]行为是目标陈述中的最基本成分,也是不可缺少的成分。陈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动词说明动作,宾语说明动作的对象。
14.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化学教学语言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工具,下列关于它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A.遵守语言、逻辑规律B.符合客观规律C.适应教育、教学要求D.符合化学学科语言要求正确答案:B[解析]化学教学语言应满足以下要求:(1)符合化学学科语言要求;(2)适应教育、教学要求;(3)遵守语言、逻辑规律。
15.
合作学习的优势有______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②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沟通
③有利于合作与尊重的人际关系的生长
④有利于个人自信心的增长
⑤有利于认识风格不同的学生,提高学习动力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④⑤正确答案:A[解析]合作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它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生或学生群体间的合作性互动来促进学习,达到整体学习成绩最佳的学习组织形式,其具备多方面的优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沟通;有利于合作与尊重的人际关系的生长;有利于个人自信心的增长;有利于认识风格不同的学生,提高学习动力。
16.
根据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分类,可分为______
①演示实验
②并进实验
③学生实验
④描述实验
⑤实验习题
⑥投影实验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③④⑤⑥D.全部都是正确答案:B[解析]根据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分类,可分为演示实验、并进实验、学生实验、实验习题。
17.
在化学课程学习中重视学生______的形成,是精简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途径。A.化学学习习惯B.化学科学素养C.化学实验技能D.化学思考习惯正确答案:B[解析]在化学课程的学习中重视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形成,是精简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途径。
18.
化学学习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是______A.以实验为基础B.在分子和超分子的微观层次上研究物质C.化学知识再生产过程D.由简到繁、不断深化、螺旋式上升正确答案:A[解析]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19.
______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省、教学体验、教学监控等方式,辩证地否定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A.他人听评课B.教学反思C.校本教研活动D.批改学生作业正确答案:B[解析]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省、教学体验、教学监控等方式,辩证地否定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
20.
我国现代新的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______为主旨。A.科学素养B.学习能力C.实践能力D.创新能力正确答案:A[解析]我国现代新的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简答题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课堂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模式,落后的教学方法有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将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式教学,变为师生互动、相互促进的合作式教学;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变为积极的思考者、探索者和参与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合作者。
教师必须以积极的心态来适应课程改革,主动运用启发诱导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问题:1.
你认为现代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教学技能?正确答案:①课堂导入技能;②课堂组织技能;③课堂提问技能;④课堂小结技能;⑤课堂探究教学技能;⑥化学实验教学技能。
2.
谈谈教师在贯彻自主学习教学理念时应该怎样做。正确答案:教师在贯彻自主学习教学理念时应该:
①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容器,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发现每个学生的强项。
②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要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
③学会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兴趣。
④善用“讨论”“质疑”的方法。要利用自主教育的方式,解放学生的思想,解放他们的手、眼、嘴,让他们去观察、思考、交流;培养他们探究事实的思维方式。
⑤处理好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也不意味着对教师要求降低。它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
李老师在《化学反应原理》“原电池”一节的课堂教学实施环节中,提出如下问题:镁—铝(NaOH溶液)形成原电池时做负极的材料是什么?
教师请学生预测:
大部分学生回答:铝为负极
少部分学生回答:镁为负极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和铝片两个电极迅速插入盛有1mol·L-1的NaOH溶液的烧杯中。
实验现象:电流先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很快又出现反转,由镁电极流向铝电极。
根据以上教学案例内容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3.
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有哪些?正确答案: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的回路。
4.
当学生预测与实验结果发生矛盾时,教师应怎么处理?正确答案: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猜想与假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最终得出结论,当然实验完成之后学生要进行反思,对自己的实验成果有所评价,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当学生预测与实验结果发生矛盾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我们应该利用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地对结果进行猜测,但是猜测的结果必须要通过实验去检验,这样才能获得对问题更具体的理解和认识,明确探究的结构。尤其需要记得实验之后需要进行反思与交流:之前猜测实验结果的时候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实验探究过程中是否有操作不规范等情况的出现……经过反思与交流之后可以重新设计实验,使实验方案更加完善,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探究,从而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
三、诊断题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统计了学生的解题情况。
【试题】某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NaCl和H2SO4,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用石墨电极电解该混合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
A.阴极自始至终均析出H2
B.阳极先析出Cl2,后析出O2
C.电解最后阶段为电解水
D.溶液pH不断增大,最后为7
【测验结果】参加测验的学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下表:选项ABCD比例3.0%19.5%31.2%46.3%
回答下列问题:1.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正确答案:D。
2.
如果是你讲解本题,你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正确答案:根据电解原理:阳离子的放电顺序:银离子>铜离子>氢离子,阴离子的放电顺序:氯离子>氢氧根离子。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NaCl和H2SO4,可以将溶质看成3molNaCl和1molH2SO4,再转化一下思想,可以看成2molHCl,1molNa2SO4,1molNaCl,由于1molNa2SO4自始至终无法电离,且其溶液pH=7,暂时可以忽略,则电解过程可看成先电解HCl,再电解NaCl,最后电解水,即,生成的NaOH为碱性,pH大于7。A项,阴极自始至终是氢离子放电,只析出H2,故A正确;B项,阳极氯离子先于氢氧根离子放电,先析出Cl2,后析出O2,故B正确;C项,电解最后阶段为电解水,故C正确;D项,溶液pH不断增大,最后生成的NaOH为碱性,pH大于7,故D错误,故选D。
四、案例分析题材料一
化学知识是描绘化学的客观图景,化学事实、规律和理论等是描绘的结果,是人类通过化学研究得到的共同知识。化学认识是认识主体从化学视角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化学知识描述客观世界,解决的是是什么;化学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解决的是怎么认识,认识到什么。化学知识是偏向静止的,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不会发展变化;化学认识是偏向动态的,是可以发生改变的,尤其是随着学习行为的开展而发生改变。化学知识是偏向客观的,是公认的;化学认识是偏向主观的,具有明显的个体性。
材料二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师】两只烧杯中分别盛装同浓度(0.1mol/L)的盐酸和醋酸,你认为二者有什么不同?
【生】盐酸是强酸,醋酸是弱酸。
【师】(演示:分别测定盐酸和醋酸的pH)盐酸的pH为1,醋酸的pH为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盐酸和醋酸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盐酸全部电离为H+和Cl-,醋酸部分电离,除了有H+、CH3COO-之外,还有CH3COOH。
【师】醋酸部分电离,电离程度如何?
【生】电离程度很微弱,因为pH=3,说明溶液中c(H+)=0.001mol/L,大约只有1%电离。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对于学生转变认识、凝聚思维等有着积极的意义,化学教师应如何设置认知冲突?正确答案:教师设置认知冲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利用化学实验,制造认知冲突;②利用图表等数据信息,制造认知冲突;③利用STS素材,制造认知冲突;④利用化学史,制造认知冲突。
2.
材料二中,教师运用什么方法来转变学生的认识?正确答案:材料二中,教师以实验事实为证据素材,促使学生从溶液中的微粒的角度认识弱电解质,帮助学生形成微观认识方式。
3.
试以中学化学某一知识为例,写出认识该知识的基本思路。正确答案:学生在学习钠、铝、铁、硫、氮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具体化学性质(或反应)的同时,应形成认识元素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基本理念,即从物质所属类别及其通性和氧化性、还原性的角度认识物质性质。其基本思路如下:
五、教学设计题阅渎下列三段材料,按照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材料二
某版本高中化学教科书《化学2》“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的部分内容:
有哪些条件能够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呢?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来进行探究。
实验2-5
在2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装入2~3mL约5%的H2O2溶液,分别滴入1~2滴1mol/LFeCl3溶液。待试管中均有适量气泡出现时,将其中一支试管放入盛有5℃左右冷水的烧杯中;另一支试管放入盛有40℃左右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进行对比。待放入热水烧杯中的试管里出现大量气泡时,用带火星的火柴梗检验放出的气体。
现象结论热水中
常温
冷水中
实验2-6在3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各装入2~3mL约5%的H2O2溶液,再向其中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MnO2粉末、1~2滴1mol/LFeCl3溶液。对比观察现象。
现象结论加入MnO2
加入FeCl3
不加其他试剂
从实验2-5我们观察到,升高温度,H2O2分解反应速率增大;降低温度,H2O2分解反应速率减小。大量实验和理论研究表明,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具有相同的规律性。因此,通常可以采用调控温度的办法来控制化学反应速率。
从实验2-6我们观察到,MnO2、FeCl3可以加快H2O2分解的反应速率,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应用十分普遍,新的催化剂的问世,常常意味着化工生产工艺的一次革新和进步。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并不只是温度和催化剂。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生活里和化学实验中采取的很多措施都是用来调控反应速率的。
48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思考与交流
1.为什么要将食物存放在温度低的地方(如电冰箱)?
2.实验时,通常要将两种块状或颗粒状的固体药品研细,并混匀后再进行反应。原因是什么?
3.人们常把固体试剂溶于水配成溶液后再进行化学实验,原因是什么?
4.实验室常用约30%左右的硫酸溶液(约3.7mol/L)与锌粒反应制取氢气,当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气泡变得稀少了(锌粒还有剩余),如果添加一些适当浓度的硫酸溶液到反应容器中,气泡又会重新增多起来。原因是什么?
从上面的实验和事例可以看出,温度、固体的表面积、反应物的状态、溶液的浓度、催化剂等都可以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因素来调控化学反应速率。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必修《化学1》和《化学2》“从实验学化学”和“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知识。学校条件和学生发展现状符合国家一般要求。
要求:1.
确定教学目标。正确答案:①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
②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探究能力。
③通过活动探究,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提高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2.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正确答案: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3.
设计教学过程。正确答案:环节一: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爆炸、溶洞的形成、铁生锈、牛奶变质的过程。
【提出问题】大家了解它们(爆炸、溶洞的形成、铁生锈、牛奶变质)化学变化过程进行的快慢吗?它们反应的快慢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爆炸的反应非常快,溶洞的形成、铁生锈、牛奶变质的反应非常慢。
【教师总结】其实选择的参照物不一样,反应快慢描述也不一样。如铁生锈相对煤的形成是快的反应,
但相对氢气的爆炸是慢的反应。所以我们需要定量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化学反应速率。
环节二:新课教学
【板书】一、化学反应速率
【提出问题】物理学科用“速率”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那么该用什么来表示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确保水库建设顺利推进的实施措施
- 2025至2031年中国玫瑰米醋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硬质软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真丝棉被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火切台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帐表光盘缩微系统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塑钢卫生间隔断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高透明塑料量杯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工艺品市场定位与目标消费群体考核试卷
- 危险品堆垛安全规范考核试卷
- 健康养生课件
- 混杂控制系统课件
- 运动技能学习原理课件
- 《QHSE体系培训》课件
- 公共关系学完整教学课件
- 原子物理学第五章-多电子原子:泡利原理
- 35kV输电线路工程旋挖钻孔专项施工方案
- 固定资产借用登记表
- 法语工程词汇(路桥、隧道、房建)
- 地推管理制度(完整版)
- NUDD新独难异失效模式预防检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