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综合创新作业2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综合创新作业2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综合创新作业2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综合创新作业2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综合创新作业2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6综合创新作业(二)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4·赣州市高三统测)《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敬重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剧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更体现了(B)A.王权神奇色调的强化B.朴实的人文主义色调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别解析:从材料中的“《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剧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可以看出,人们从对先祖鬼神的敬重变为对现实中的人本身的关注,体现出朴实的人文主义色调。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王权,解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宗法等级观念的变更,解除C项;D项中的“完全分别”说法确定,材料不能反映,解除。2.(2024·大连市高三模拟)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不断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B)A.门阀士族政治的形成B.专制皇权的渐渐加强C.文化教化的渐渐下移D.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寒人地位上升,说明皇权至上,皇帝可以任命官吏,故B选项符合题意。寒人非门阀士族,A选项解除。寒人当官不是靠文化教化,C选项解除。材料未体现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D选项解除。3.(2024·青岛市高三模拟)宋代出现了特地从事某种营生的中介性行业。在农村的土地经营之中,出现了充当地主与佃户之间媒介的“业主”;在商业领域,出现了联结客商与铺户的中介经纪人。这说明宋代(B)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人身依附关系松弛C.社会结构根本变更D.重农抑商政策变更解析:通过“业主”和中介经纪人,实现土地和铺户的租赁,表明地主与佃户之间、客商与铺户之间原先没有任何关系,租赁关系均是临时性建立,说明宋代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故答案为B项。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解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社会结构的变更,解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变更,解除D项。4.(2024·青岛市高三质检)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输河越过长江接着北上到达北京。昆剧的传播反映了(C)A.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渐趋重合B.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北方C.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沟通传播D.戏曲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解析:明中期,昆剧向南北等地都有传播,万历年间,昆剧沿运输河越过长江然后传到北京等地,依据所学可知这两个时期的交通很发达,表明交通状况会影响文化的沟通传播,故C选项正确。依据题意可知,明中期,昆剧向南北等地都有传播,这些地方有很多都不是政治中心,故不能表明文化与政治中心渐渐重合,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南北方文化水平的凹凸,故B选项错误。沟通是双方的,材料中昆剧只是从一方传到了另一方,并没有表明戏剧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故D错误。5.(2024·淄博市高三联考)“民心”“民气”是从林则徐到慈禧太后的很多中国当权者应对列强的“法宝”,甚至“凡是主见剿夷的莫不觉得四万万同胞是有胜无败的”。材料表明(B)A.民众的新型民族意识已经觉醒B.统治集团应对危机的策略落后C.民族冲突的地位发生重大变更D.近代中国落后根植于盲目排外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当时的中国人认为可以利用民众去对外,而且可以“有胜无败”;但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在工业文明的枪炮和蒸汽机面前,血肉之躯终究无济于事,统治集团应对危机的策略仅靠民众是很落后的。故答案为B项。A、C项,材料强调的是“慈禧太后”等“很多中国当权者应对列强”的“法宝”是利用“民心”“民气”,不是民众的民族意识觉醒,也没有反映民族冲突地位的变更,解除;D项,依据所学可知,具有盲目排外色调的是中国近代的义和团运动,与材料主旨无干脆关联,解除。6.(2024·大同市高三模拟)1914年,面对当时盛行的个人与国家统一化的观念,陈独秀撰文指出“国家者,保障人民之权利,谋益人民之华蜜也。不此之务,其国也存之无所荣,亡之无所惜”。这一材料表明陈独秀(C)A.倾向于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B.反对专制道路维护共和政体C.对民族主义的观念有所反思D.以民主和科学进行启蒙宣扬解析:“国家者,保障人民之权利,谋益人民之华蜜也。不此之务,其国也存之无所荣,亡之无所惜”的大意是:国家要保障人民的权利,安排增加人民的华蜜的事。不致力于此,这个国家的存在就没有什么光荣可言,灭亡也是无所吝惜的。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体现的是陈独秀的国家统一观,是对民族主义观念的反思。故答案为C项。A、B项,材料论述的是国家统一观,不是探讨陈独秀维护什么阶级的利益,也不是论述赞成哪种政体形式,解除;D项,依据材料中时间“1914年”可知,当时新文化运动尚未起先,而依据所学可知,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解除。7.(2024·咸阳市高三统测)据学者探讨,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收支与通胀状况如下表所示。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收支及通胀状况统计表(单位:百万元法币)斗争开支收入零售价上扬(%)19371167870(开战后头九个月)29194110933202417319451268031216519(至8月)251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A.人民为抗战的成功做出巨大牺牲B.盟国救济是弥补财政赤字的关键C.后方经济发展处于全面停滞状态D.财政缺口放大使得战局日趋恶化解析:依据材料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知,1937~1945年间“斗争开支”、国民政府“收入”都在大幅度增加,这与抗战时期的形势亲密相关,而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人民。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图表中没有盟国救济的信息,解除;C项,国民政府的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对外斗争的须要造成的,不能反映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是发展还是停滞,解除;D项,依据所学可知,中国的抗日斗争取得了成功,中国战场上并没有因为财政缺口大而导致战局日趋恶化,解除。8.(2024·广安市高三统测)下图为创作于1953年的新年画《又增加了两分》(局部),描绘了一位年青的姑娘在麦收劳动中表现优秀,获得了集体评工会增加的两个工分。这反映了当时(D)A.女性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B.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C.男女同等观念已深化人心D.互助劳动提升农夫主动性解析:本题考查合作化时期的农业生产。该漫画是创作于1953年的《又增加了两分》,可见集体劳动中个人工分增加的喜悦,说明农夫主动性的提高,故D项正确。A项错误,题目无法反映女性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作用。B项时间不符,人民公社化起先于1958年。男女同等观念在材料中未体现,C项说法确定。9.(2024·玉溪市高三模拟)在雅典历史上,失去民心的领导人,不论其出身多么名贵,地位多么显赫,功绩多么卓著,都可能被公民大会解职、惩罚,如指挥马拉松会战的米尔提泰、指挥萨拉米斯海战的铁米斯托克里和政治家伯利克里。这反映出古代雅典(A)A.民主政治深化人心 B.军事将领更易受罚C.民主政治存在缺陷 D.公民参政热忱高涨解析:“失去民心的领导人,不论其出身多么名贵,地位多么显赫,功绩多么卓著,都可能被公民大会解职、惩罚,如指挥马拉松会战的米尔提泰、指挥萨拉米斯海战的铁米斯托克里和政治家伯利克里”表明雅典民主政治深化人心,故A正确;材料认为失去民心的领导人都简单被公民大会惩罚,并未强调军事将领更易受罚,解除B;材料的主旨并非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解除C;材料未体现公民参政热忱高涨,解除D。10.(2024·佛山市高三模拟)从15世纪到19世纪的400年中,西方殖民者在亚洲的扩张表现出很多与在非洲、拉丁美洲的不同之处,殖民者的手法更加多样化,除了签订“爱护”条约、武力折服等常见手法外,还有租借地、联姻、签订不同等条约等一些独特的方式。其主要缘由是与非洲、拉丁美洲相比,亚洲(A)A.经济发展水平高 B.人民富于抗拒精神C.人口众多地形困难 D.国家众多面积最大解析:之所以在不同时期表现的侵略扩张的手段不一样,主要是由于亚洲与非洲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A正确;殖民扩张手段与人民的抗拒精神没有干脆关系,解除B;人口众多地形困难、国家众多面积最大是次要因素,解除C、D。11.(2024·桂林市高三统测)19世纪初,欧洲女权运动兴起,女权主义者致力于争取受教化权和选举权、改善女工状况、拥有财产等诸多社会改革;1888年,国际妇女理事会成立。影响欧洲女权运动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是(B)A.资本主义代议制完善B.工业革命变更妇女角色C.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D.欧洲民族国家的诞生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大工业生产使英国妇女参加社会分工并在经济上获得了独立,而这正是女权运动兴起和发展的物质前提,故选B。经济基础确定上层建筑,A项是女权运动发展的政治因素,但欧洲的大多数国家产时是处于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阶段,而非完善阶段,故解除A;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是在二战后,这与材料的时间不符,解除C;16世纪初宗教改革后,欧洲民族国家诞生,早于材料中的时间,故解除D。12.(2024·太原市高三质检)冷战结束后,不结盟运动特地成立了由经济学家和其他专家组成的各种特地小组,探讨诸如债务、贫困等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经济问题;抛弃过去的对抗和意识形态偏见,强调主动参加国际事务,与发达国家建立一种“民主的伙伴关系”。这表明(C)A.发展中国家面临机遇和挑战B.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C.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战略调整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解析:据材料“探讨诸如债务、贫困等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经济问题;抛弃过去的对抗和意识形态偏见,强调主动参加国际事务,与发达国家建立一种‘民主的伙伴关系’”可知,不结盟运动将重心转移到经济问题,说明不结盟运动依据国际局势的变更,调整战略目标,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不结盟运动在冷战结束后抛弃偏见,与发达国家建立“民主的伙伴关系”,以求解决经济问题,没有反映其面临挑战,A错误;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60年头,B错误;据所学可知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D错误。二、非选择题(13题28分,14题12分,共40分)13.(2024·荆州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为了振兴经济,向城市输送数量多、质量好的人才,苏联党和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指示和决议,着手整顿农村一般教化。联共十七大(1934年1月)规定从1937/38学年起把农村地区四年制小学毕业生全部招入五年级学习。1929~1937年农村新建学校26351所,占新建学校的82%,接纳学生6116000名。到第三个五年安排末期,农村就学人数达到2700多万名。革命前平均每千所学校中有4所七年制学校和1所中学,而1955/56学年,差不多每3所学校就有1所七年制学校,每10所学校中就有1所中学。1955/56学年,全苏55.6%的学校设在农村,比1914/15学年增加了161.5倍,城市只增加了5.4倍。——摘编自《苏联农村教化的演化及其历史成因》材料二:近代,中国始终处于战乱状态,政府基本上对农村教化没有投入。1951年,第一次全国初等教化及师范教化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力争10年内基本普及小学教化”的目标,加强了对农村初级教化的普及与投入。1953年我国小学生人数已达到五千五百余万,与中国历史上小学生数最高年份1946年相比增加了135%。1958年中共中心、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化工作的指示》特殊强调“教化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在冒进的路途指导下,全国开展了缩短学制的改革。三年自然灾难期间,很多学生被迫辍学,使得农村教化快速滑落,学校规模急剧削减,小学生升学率由1952的96%,骤减到1962年的42.6%。总体而言,这个时期我国处于百废待兴阶段,全国普遍教化严峻缺失,但党和政府始终将扫盲和构筑小学教化多元体系作为农村教化工作的核心,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摘编自《建国后30年中我国农村教化政策的变迁》(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苏联在20世纪30~50年头大力发展农村教化的目的,并概括其发展的特点。(14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头中国农村教化的发展特点。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影响中苏农村教化发展的共同因素。(14分)答案:(1)目的:为经济建设(工业化)供应人才;协作农业集体化运动对农村进行社会改造;变更农村教化基础薄弱和落后状态等。特点:安排性;新建学校猛增,就学人数增加;城乡学校布局趋于合理,学制更加规范;农村学校增加高于城市等。(2)发展特点:逐步扩大农村教化普及与投入;在挫折中不断发展,成果显著等。共同因素: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基本国情;国家建设的须要;党和政府的关注与投入;政治局势与方针的变更等。解析:本题考查中苏农村教化的发展。(1)苏联在20世纪30~50年头大力发展农村教化的目的,可以依据材料中的“为了振兴经济,向城市输送数量多、质量好的人才”“着手整顿农村一般教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其发展的特点可以依据材料中的“联共十七大(1934年1月)规定从1937/38学年起把农村地区四年制小学毕业生全部招入五年级学习”“1929~1937年农村新建学校26351所,占新建学校的82%”“差不多每3所学校就有1所七年制学校,每10所学校中就有1所中学”“1955/56学年,全苏55.6%的学校设在农村,比1914/15学年增加了161.5倍,城市只增加了5.4倍”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20世纪五六十年头中国农村教化的发展特点,可以依据材料中的“加强了对农村初级教化的普及与投入”“三年自然灾难期间,很多学生被迫辍学,使得农村教化快速滑落,学校规模急剧削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影响中苏农村教化发展的共同因素,应当依据材料信息,从基本国情、政府政策和政治局势等方面来回答。14.(2024·芜湖市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之一是对人类文明发展道路多元化的确定而非否定,为人类文明发展供应了新资源。文化多元化不仅仅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