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32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高考历史统编版选择必修1一轮复习_第1页
+课时32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高考历史统编版选择必修1一轮复习_第2页
+课时32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高考历史统编版选择必修1一轮复习_第3页
+课时32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高考历史统编版选择必修1一轮复习_第4页
+课时32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高考历史统编版选择必修1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3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高考集训·命题前瞻热考主题·技法有招主干知识·多维拓展主干知识·多维拓展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的选拔制度时期内容世官制西周至春秋官位世袭的制度,______世代垄断高官荐举功劳制春秋战国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秦朝向官吏学习______而为官贵族律令制度时期内容察举制汉代含义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形成汉武帝时期形式分常科(岁举)和______(无固定时间)评价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背景东汉末年政治和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推行220年,__________推行此制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据______、道德和才能将州、郡士人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__________。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特科魏王曹丕家世中央集权2.官员的管理(1)上计制:秦汉时期考核官员的主要办法。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______,上报中央。(2)刺史制度: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__________,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计簿巡行郡国(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的选拔——科举制度(1)特点:分科考试选拔人才。(2)内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______________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3)发展: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______________”,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明经和进士取士不问家世2.官员的管理(1)考核①隋唐:归属____________。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②宋朝: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2)监察①隋唐:________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______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②宋朝: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__________。尚书省吏部御史台十道台谏合一(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的选拔(1)元朝:部分保留蒙古传统方式。1314年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2)明清①形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______与殿试三级。②内容:从四书五经中命题。③程序: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会试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殿试在会试后举行,考中者分别称“举人”“贡士”“______”。会试进士2.官员的管理(1)考核明朝考满对官员__________的考核。考核结果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__________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清朝考课包括三年一次的______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任职期满朝觐考察京察(2)监察①元朝: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__________、肃政廉访司。②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__________,稽查六部百司之事。③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都察院的监察职能没有改变。【特别提醒】正确认识选官制度从世官制到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是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行御史台封还驳正二、西方的文官制度1.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这一制度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丁韪良《中国环行记》思考: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文官制度与古代中国科举制的关系。(1)与科举制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西方中古时期的________不能满足处理繁多事务的需要。(3)17—18世纪,欧美国家的官员选拔体制存在许多问题。(4)“____________”造成官场腐败,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政府行政效率。(5)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确立与中国的科举制度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中国考试制度传入西方后,英美先后效仿,最终确立了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恩赐制政党分肥制2.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1)英国最早建立文官制度①18世纪初,英国规定除大臣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②19世纪初,英国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长期任职的__________职位。③1870年,英国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__________考试择优录取,最终确立文官制度。(2)其他国家文官制度建立①1883年,______建立文官制度。②二战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的文官制度最终建立。常务次官公开竞争美国3.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____________(填写正确序号)

①作为礼品,私相授予②公开考试,择优录用③政治中立,工作隐名④职务常任,论功晋升(2)影响:①积极性a.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____________的分离。b.有利于政府工作的________________,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②消极性: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文官人数急剧膨胀,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文官的层次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________________。

②③④

政治和管理稳定性和持续性政府的工作效率知识补遗文官制度的改革趋势(1)扩大招考范围,增加量化考核的比例。(2)调整文官结构,提高文官综合素质。(3)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改善功绩制。(4)精简文官层次,加强文官间的交流。三、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背景:科举制度的废除(1)原因:西学的传播和__________的开展。洋务运动2.表现(1)1904年,清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2)1904年后,清政府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3)1905年后,__________和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奏定学堂章程学堂选官(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考试制度(1)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2)内容:以__________为主,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3)意义:奠定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考试制度近代中国文官制度2.北洋政府时期——考试和甄别(1)考试制度:1913年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_____________的建立。(2)甄别制度: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各种检验、调查、检查、考查等决定其能否留任;是旧人事制度向______________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________制度的建立。(2)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________和平等性。文官考试制度现代文官制度公务员开放性(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干部制度:(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又建立了分类管理的______制度。(2)改革开放后,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3)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在干部廉政建设方面取得很大成绩。干部2.国家公务员制度(1)______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2)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2006年1月以来,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推进和改善。199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热考主题·技法有招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主题阐释】一、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科举制的影响

1.积极影响维度阐释从社会整合上看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从儒学发展上看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维度阐释从国家统一上看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从世界文明发展上看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近代西方考试选拔公职人员的“文官制度”产生较大影响

2.消极影响

(1)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2)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

(3)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影响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二、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选官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是由古代中国的国家统治和治理所决定的,随着国家统治和治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变化,选官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并不断演进。

(1)荐举功劳制的实施使得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逐渐转向官僚政治,削弱了血缘关系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2)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适应了儒家思想的发展,获得了士阶层的支持。

(3)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统治阶级的力量,使得国家统治日趋合理化。

2.考核制度:(1)从战国到明清,官吏考核重点由“任贤使能”逐步转向加强对官吏的控制,这与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一致的。(2)战国以来,对官员的考核制度已经初具规模,秦汉以后各代则不断加以完善,逐渐形成有规定期限,有指定的具体内容,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层次分明,各有分工,自上而下较为完善的官吏考核制度。【素养提升】(2021·全国甲卷·T27)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解析】选D。据材料“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可知,秀才根据官员科举不同出身采用不同应对方式,这说明科举制影响深远,科举功名影响官员威望,故D正确;由“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可知,官员与秀才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张,故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功名影响官员威望,而非强调士人舆论对地方政事的作用,故B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下以才能为标准,官员自身素质决定行政能力,故C错误。解题思维明立意(1)主题是科举制的影响(2)考查的主要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简题干明代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排干扰定选项D二、西方的文官制度【主题阐释】英国文官制度的主要特点【拓展延伸】西方文官制度对中国科举制的借鉴(1)考试的某些原则:科举制倡导的“公平竞争”“多级考试”“择优录用”等原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倡导的“自由”“平等”等观念不谋而合,西方各国的文官制度几乎都规定政府官员必须经公开竞考,择优录用。(2)考试科目与报考标准:西方各国的文官制度和科举制度一样基本都规定了统一的考试科目,有着严格的报考标准。【素养提升】(2021•滨州模拟)材料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35年一位英国人撰文评价东印度公司采用公开考试竞争原则选拔文职人员时说:“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①。”1836年英国观察家默德赫斯特在著述中说:“假如我们的文职官员和副职官员在得到委任之前,能够采取某种三级考试的选拔,那么他们就不会经常出错了。”19世纪中后期②,英国政府颁布了两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③,逐步建立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④,并被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效仿⑤。——据马桦《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探索的特点。解题思维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审读关键具体情况限定项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求答项“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探索的特点”提示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步读材料·提信息第三步列要点·组答案借鉴与传承相结合;立法推进;逐步建立;与时代结合,不断创新。抓关键信息转化信息信息①借鉴中国的科举制信息②结合时代背景信息③立法推进信息④逐步建立信息⑤向外传播【真题体验】角度一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汉代的政治制度1.(2021·全国甲卷·T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题眼:汉代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高考集训·命题前瞻【解析】选B。汉代改进监察体系,在地方设刺史,刺史可以考察吏治、奖惩官员,能够一定程度上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故B正确;依所学可知,分科考试选官制度开始于隋文帝时期,故A错误;郡国并行制度是汉初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和选官制度无关,故C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度是指地方长官根据道德和才能在辖区内选拔人才,并向上级或中央推荐人才的制度,而辟召制度是自行征聘属官的制度,故D错误。角度二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2.(2022·广东选择考·T7)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体西用观题眼:出洋学成,宦达之路【解析】选C。清末新政中废除了科举制度,出洋留学成为读书人的一种选择,一定程度上加快社会结构发生变动,故C正确;《游学译编》刊登的文章并不能代表广泛的社会认知,排除A;材料只是说明科举废除对于落第士人思想的影响,且当时官派留学生的主要来源并不是落第士人,排除B;材料并未涉及中体西用观等方面的内容,且“改变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新题预测】1.汉高祖十一年,刘邦颁布《求贤诏》,运用国家的力量选拔治国的贤士智能,选拔的具体程序是由上而下,对入选者的品行、仪表、年龄等一律实行严格考察。汉文帝又增加了“上亲策之”这一程序。这一程序的设置 (

)A.强化了国家对官吏选拔的掌控 B.完善了察举制选拔的程序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使才学成为官员选拔的标准【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皇帝对选拔人才亲自把控,这有利于强化国家对官吏选拔的掌控,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A正确;察举制存在较大弊端,并不完善,B排除;C是郡县制的影响,排除;D是对科举制的描述,排除。2.下表为美国公务员制度的演变情况(部分)。这一制度的演变 (

)A.反映出三权分立体制的完善 B.保证了政府的清廉C.提高了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

D.削弱了总统的权力【解析】选C。材料体现的是19世纪末美国公务员晋升以功绩为依据,这有利于激发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C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建国初期按资历进行晋升19世纪30年代以党派关系分配政府职务19世纪末以功绩制为核心进行改革1993—2000年由服从性管理转变为激励性管理3.洋务运动中晚期,即19世纪70年代以后,时人对科举制度的各种批判言论及变通建议中,增加了新学内容。这最可能反映的是 (

)A.文官制对官员结构并未改善B.废除科举制才能实行文官制C.西方文官制度已经融入中国D.文官制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解析】选C。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时人对科举制度的各种批判言论及变通建议中,增加了新学内容,与科举制度这种选官制度相对应的最可能是西方的文官制度,故C正确;材料并未提及文官制对清朝官员结构的影响,故A错误;文官制在废除科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