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导学案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导学案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导学案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导学案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导学案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太平天国国运动的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2、掌握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意义、和局限。、3、了解边疆危机的主要史实和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认识《马关条约》的影响。4、了解列强瓜分中国国狂潮的概说,认识中国面临的严重社会危机。【学习重难点】重点: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难点: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评价太平天国运动【预习新知】太平天国运动1条件: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张,团结了许多穷苦农民。吸收基督教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2.过程(1)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不久,洪秀全称天王。(2)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建业(三国);建康(西晋):应天府(明)(3)军事全盛:太平军北伐、西征,占领湖北、江西、安徽许多地方,军事上达到鼎盛,但领导集团日渐腐败。(4)天京变乱:1856

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杨秀清、韦昌辉被杀,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的体现。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5)后期防御:洪仁玎、陈玉成、李秀成进入最高领导层,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在安庆战役中败于湘军。(6)天京陷落:1864

年,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洋枪队进攻下,太平军内外敌人共同镇压时代赋予反侵略的内容。节节败退,天京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3.重要纲领(1)《天朝田亩制度》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①主张: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②结果:在战争环境下,未能实施。在小生产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分社会财富,违背社会发展规律。③影响: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2)《资政新篇》: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核心内容: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4.影响: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洋务运动1.背景(1)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2)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洋务派。①目标:“自强”“求富”。②代表人物:奕近、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③主张:“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洋务运动的

目的。2.内容举措实施创办近军事工业官办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代工业民用企业官督商办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筹划海防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创办近代教育创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3.评价(1)积极性: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师夷长技),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2)局限性:以失败而告终,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未达到。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1.边疆危机(1)左宗棠收复新疆①背景:1864

年,新疆地区形成内乱局面: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趁机入侵新疆:俄国出兵占领伊型地区。②概况:1875

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发兵平乱;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粉碎了英、俄勾结阿古柏侵占新疆的企图,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③结果:1884

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度过了危机。(2)中法战争①背景: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②经过: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同年,法军进攻台湾,被击退;1885年

3月,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③结果: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中国是“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④影响: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2.甲午中日战争(3)结果:清军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实质是腐朽封建制度的失败。①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2亿两白银。③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崖。说明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④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资本输出的表现)。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概况:1895年5月至

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展开了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2)意义: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瓜分中国的狂潮1.“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思维点拨]“三国干涉还辽”这一事件的发生充分说明帝国主义在对外侵略的过程中,既勾结又斗争,完全以自己的利益为转移,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为交换条件。2.瓜分中国的狂潮(1)划分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2)强占租借地:在从渤海到南海的中国沿海地区强租租借地:俄国强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3)争夺路矿权: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概念阐释](1)势力范围:是指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领土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2)租借地:是帝国主义国家在亚洲和拉丁美洲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租借土地的主权不转移,租借只在约定的期限内有效,在租借期内租方取得对领土的使用权。【巩固训练】1.近代中国实业教育是伴随着洋务运动而兴起的,从“洋务教育”到“戊戌教育”,清政府在大、中、小学堂均未建立前,率先创办各类实业学堂,但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被时人戏为“失业教育”。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B.政府支持力度不够C.缺乏相应社会环境 D.学习西方层次过浅2.清末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1851—1875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清廷多“病”缠身的原因是()A.太平天国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3.关于洋务运动的功过是非,历史上有多种观点,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集进步与反动于一身”。对观点中的“进步”理解最准确的是()A.对封建统治的维护 B.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C.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D.冲击了旧式官僚体系4.1896年,张之洞上奏称:“整军御侮,将才为先,德国陆军之所以甲于泰西者,固由其全国上下无一不兵之人,而其要尤在将领营哨各官无一不由学堂出身。今欲仿照德制训练劲旅,非广设学堂,实力教练,不足以造就将才。”张之洞的这一奏章()A.致使军事主权殖民地化 B.促进了西学知识广泛传播C.推动洋务运动转向民用 D.有助于清末的军事近代化5.“是役败后……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据此可知清政府战败后所造成的危害是()A.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6.1861年,曾国藩说:“购买外洋器物……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李鸿章认为,如能使用火器与西洋抗衡,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由此可见,二者均主张()A.发展民用工业,补充军用工业不足B.引进西方科技,解决内忧外患问题C.发展近代工业,实现“求富”目的D.利用外国势力,镇压国内农民起义7.甲午战争后,《知新报》报道:湖北机器织布局在1896年大力整顿后,“竞赢余十八万金”,其产品畅销,备受欢迎。天津机器局“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他各省军事工业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说明甲午战后()A.洋务工业发展动力尚存 B.自然经济完全解体C.百日维新变法成效显著 D.自强运动全面破产8.1904年5月,清朝外务部批准济南正式开埠。同年,《东方杂志》撰文评论道:“德国尝以独占山东全省利益,屡向北京政府要求权力,其所经营者,著著进步……遂将济南、潍县、周村镇三处开为商埠,俾利权不致为外人所垄断。”这可用于说明清政府自开商埠()A.出于抵御帝国主义瓜分的考量 B.阻断了列强抢占租借地的潮流C.旨在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状况 D.回应了全世界华人的舆论呼声9.上海招商局并购了旗昌轮船公司,经过激烈竞争,和太古、怡和两家外资巨头签订齐价合同,规定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这说明洋务运动()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任务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C.体现了“师夷长技以自强” D.旨在将外商企业都赶出中国市场10.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出现这一“殊途同归”现象的共同原因是()A.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戊戌变法的彻底失败C.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D.三人代表不同的政治利益

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从材料“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故C项正确;AB项是C项具体表现,排除;近代实业教育发展困难与学习西方的层次不同,故D项排除。2.答案:A解析:据材料“咸同年间(1851—1875年),粤匪扰乱”可知,清咸丰同治年间,清政府出现统治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1至1864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展洋务运动,故选A项;甲午中日战争时间是1894年至18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戊戌变法是在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3.答案:C解析:4.答案:D解析:根据“整军御侮,将才为先”“非广设学堂,实力教练,不足以造就将才”可知,张之洞主张创办军事学堂,强调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性,这有助于清末的军事近代化,D项正确;学习西方先进的练兵之法,并非必然导致军事主权殖民地化,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张之洞的这一奏章促进了西学知识广泛传播,排除B项;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已经开始创办民用工业,排除C项。故选D项。5.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失败后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材料所描述的是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B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A项;鸦片战争失败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6.答案:B解析:“外洋器物”“火器”均为西方器物,试造、使用西方器物的目的在于“剿发逆”“勤远略”“平中国”“敌外国”,即二人主张引进西方科技以应对当时清政府面临的内忧外患,故选B项;1861年,洋务运动刚刚兴起,最先兴办的是军用企业,而非民用企业,排除A项;“勤远略”“敌外国”是为“自强”之目的,而非“求富”,排除C项;“外洋器物”“火器”都属于西方器物的范畴,而非外国势力,排除D项。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后洋务企业的发展。选择A,排除D:结合所学可知,湖北机器织布局、天津机器局均属于洋务企业,而材料“竞赢余十八万金”“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等信息则反映了甲午战后洋务企业不但存在,而且获得了较大发展,说明洋务工业发展动力尚存。排除B: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1896年维新变法还没有开始,而且材料反映的是洋务企业在甲午战后的发展情况,和维新变法无关。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列强瓜分中国狂潮。选择A:根据材料“遂将济南、潍县、周村镇三处开为商埠,俾利权不致为外人所垄断”可知,清政府开济南为商埠是为了防止外国垄断利权,以此抵御中国被帝国主义瓜分。排除B:“阻断”的说法过于夸张,1901年中国已经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抢占租借地成为风气,当时的清政府已无力改变。排除C:清政府仅通过济南开商埠并不能改变中国当时半殖民地的情况。排除D:材料未体现清政府开商埠与全世界华人态度的关系。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作用。选择B:据材料可知,上海招商局并购了旗昌轮船公司,并与外资巨头共同议定航线价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外国公司的经济优势,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排除A:据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