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护理课件)_第1页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护理课件)_第2页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护理课件)_第3页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护理课件)_第4页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护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铁缺乏为什么会引起血红蛋白减少?为什么是小细胞低色素性的贫血?缺铁为什么会引起Hb减少?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衰老红细胞

铁食物来源+转铁蛋白幼红c线粒体+原卟啉珠蛋白+血红素Hb肉类、肝、蛋黄、豆类、紫菜、香菇及海带为什么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时,Hb合成减少,红细胞胞浆不足,细胞变小,颜色变淡铁的分布铁的来源和吸收铁的转运铁的贮存和排泄铁的分布铁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正常成人体内含铁总量为3~4.5g其中血红蛋白占67%,贮存铁占29%,其余4%分布于肌红蛋白及细胞内的含铁酶类(过氧化氢,单胺氧化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等)铁的来源

生理性来源:外源:食物如瘦肉、蛋类、肝、木耳、海带。动物食品铁的吸收率高(20%)、植物食品铁吸收率(1-7%)内源:衰老破坏的红细胞病理性来源:输血或铁剂治疗铁的吸收:

1)部位:十二指肠及空场上段

2)影响因素:

①胃酸和维生素C使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有利于吸收,并使铁稳定在溶解状态,防止再氧化。

②肠粘膜根据体内储存铁的情况,调节其吸收。体内储铁丰富、铁蛋白饱和时,吸收少,反之相反。铁的

转运与利用Fe2+肠粘膜血液血液铜蓝蛋白Fe3++转铁蛋白血清铁(运铁蛋白复合体)幼红细胞胞饮作用细胞内转铁蛋白Fe3++原卟啉血红素+珠蛋白血红蛋白铁受体铁的储存与排泄贮存形式: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铁蛋白主要存在于肝、脾、骨髓的单核-巨噬细胞和肠粘膜细胞的胞浆中,血浆中有少量的铁蛋白,但可以通过测定血浆铁蛋白来了解铁的贮存情况。正常男性体内贮存铁约为1000mg,女性约为300~400mg排泄:

①正常情况下,体内的铁呈封闭式循环,每天的排泄量极少,与吸收量保持平衡。

②主要由胆汁或经粪便排出,尿液、汗液、皮肤细胞代谢排出少量铁。铁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1铁吸收不良2铁丢失过多3铁需要量增加哪些群体对铁的需要量多?儿童妊娠妇女哺乳母亲铁摄入不足

饮食中含铁量少:乳类、谷类、植物性食物含铁少肝脏、动物血、肉类、鱼类、蛋黄、豆类含铁多

单纯素食、挑食、偏食易引起IDA铁吸收不良1、食物搭配不合理影响铁吸收茶、牛乳、咖啡抑制铁吸收稀盐酸、VitC、果糖、氨基酸促进铁吸收2、胃肠道疾病:胃大部分切除、胃空肠吻合术胃酸缺乏、慢性胃炎、肠炎等钩虫感染肠息肉铁的丢失过多慢性失血消化道溃疡、肿瘤月经量过多、痔疮

1缺铁原发病表现2一般贫血表现:苍白、疲乏、困倦、软弱无力等。3组织缺铁表现皮肤粘膜苍白组织缺铁表现消化系统:食欲不振;体重减低;异食癖中枢神经系统: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及注意力下降。重者智商下降

心血管系统:心率加快,严重出现心衰皮肤:干燥皱缩、无光泽;毛发:干枯易脱落;指甲:脆薄易裂,反甲(舟状指

)粘膜损害:口角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其它:免疫力降低,易合并感染反甲口角炎

1.血象:Hb和RBC↓,以Hb↓为主,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2.骨髓象:中、晚幼红细胞增生活跃。3.铁代谢的检查:铁蛋白(SF)↓;血清铁(ST)↓;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血象可见细胞体积小,中心淡染区扩大小细胞低色素Microcytic(MCV<80)HypochromicReticulocytecountislowMCH<27pgMCHC<32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可正常铁代谢SerumironisLOW,<8.95μmol/lTIBCisHIGH,>64.4μmol/lTransferrinsaturationisLOW,<15%铁粒幼细胞<15%骨髓内外铁染色缺乏正常时铁缺乏时一、病因治疗:纠正贫血、防止复发的关键如彻底治愈慢性失血二、铁剂治疗:最有效措施1、口服铁剂(首选)

2、注射铁剂(慎用

)可肌肉注射,禁止静脉注射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铁缺乏有关1活动无耐力:与贫血致组织、器官缺氧有关2潜在并发症:感染,心衰34知识缺乏:缺乏有关营养需要的知识1、环境、休息与活动轻度贫血:不必严格限制日常活动中度贫血:增加卧床时间,活动量以不加重症状为度重度贫血:卧床休息,减少氧耗,预防心衰。常规吸氧。一、一般护理2、饮食护理选择原则:含铁丰富的食物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不要偏食、挑食、细嚼慢咽,进餐时可以与维生素C、果汁等同服,避免与茶、咖啡、牛奶等同服口腔护理保持大便的通畅观察皮肤粘膜苍白及活动无力的程度,有无头晕头痛、耳鸣、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等;监测心率、呼吸频率;了解相关的辅助检查结果,以判断病情变化。二、病情观察

1、口服铁剂的护理(1)避免空腹服用,饭后或餐中服药可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从小剂量开始。(2)同时服用维生素C,增加铁的吸收。避免和谷类、乳类、浓茶、咖啡等同服,以免影响铁的吸收(3)液体铁剂应使用吸管或滴管将药液送至舌根部咽下,再饮温开水并漱口。(4)口服铁剂期间大便可呈黑色或柏油样。(5)铁剂治疗1周后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可作为治疗有效的指标;血红蛋白约在治疗2周左右开始升高、约8~10周恢复正常,此时仍需继续服用铁剂3~6个月,补足体内贮存铁,或在血清铁蛋白>50μg/L后停药。三、用药护理2、注射铁剂护理

▲防止过敏反应:过敏反应表现为:面潮红、头痛、肌肉关节疼痛、荨麻疹等。首次注射不超过50mg,若无异常,次日注射100mg。▲防止硬结形成:注射处肌肉丰厚,用8~9号针头深部肌内注射,经常更换注射部位。注射速度要慢。必要时局部干热敷。▲避免皮肤染色:注射宜深,不在皮肤暴露部位注射,抽取药液后更换针头,采用“Z”形注射法。

四、心理护理解释贫血的原因,阐明克服不良饮食习惯,全面补充营养,配合铁剂治疗,贫血可以完全治愈,解除患者思想顾虑,减轻和消除焦虑情绪。五、健康教育1、疾病知识指导2、生活指导:指导患者进食营养丰富和含铁丰富的食物,避免偏食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和生长期儿童应强调平衡膳食,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3、用药指导: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用铁剂,避免同时服用影响铁剂吸收的物质,定期血常规检查。告诫患者严格按医嘱服药,切勿自行加大服药剂量,或一次大剂量服药,严防儿童误服,以防发生铁中毒4、疾病自我监测的指导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的护理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造血干细胞数量和(或)功能受损,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一类贫血。临床上常表现为较严重的贫血、出血和感染。青壮年居多,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病因】原发性病因不明,继发性原因:1、药物及化学因素氯霉素、磺胺药、、接触杀虫剂、解热镇痛药(保泰松、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异烟肼、苯巴比妥、抗癫痫药、抗癌药、苯(油漆、塑料、染料)、汞、铋、金化合物等2、物理因素:射线(X线)、放射性核素)3、病毒感染:EB病毒、风疹病毒、流感病毒,肝炎病毒4、其他因素:慢性肾衰、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造血干细胞损伤、缺陷—“种子”学说造血微环境的紊乱---红骨髓脂肪化,“土壤”学说免疫异常---“虫子”学说【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及感染

1.重型再障(急性再障、重型再障I型)起病急,以感染和出血为主要表现,贫血呈进行性加重。

2.非重型再障(慢性再障)慢性再障进展成急性再障称为重型再障Ⅱ型起病及进展缓慢,以贫血为首发和主要表现,感染及出血较轻。体征:注意再障病人无肝脾、淋巴结肿大【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血象: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白细胞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多骨髓象:

1、骨髓增生低下,粒、红系明显减少2、红骨髓容量减少,由黄骨髓代替,肉眼骨髓图片较多脂肪滴3、各系幼稚细胞减少,无巨核细胞4、非造血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相对增多

【辅助检查】【辅助检查】1、严重贫血、伴有出血、感染、发热2、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3、脾不大4、骨髓增生低下,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5、能除外其他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重型再障的血象标准是:①网织红细胞﹤0.01,绝对值﹤15×109/L②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③血小板﹤20×109/L。【处理要点】(一)支持疗法1、预防和控制感染饮食及环境卫生、保护性隔离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抗生素(一)支持疗法1、预防和控制感染2、纠正贫血血红蛋白低于60g/L输浓缩红细胞【处理要点】(一)支持疗法1、预防和控制感染2、纠正贫血3、控制出血

血小板<20×109/L,输血小板应用一般止血药物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止血方法或药物【处理要点】(一)支持疗法(二)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1、免疫抑制治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环孢素糖皮质激素:eg泼尼松(强的松)【处理要点】(一)支持疗法(二)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1、免疫抑制治疗2、促造血治疗(1)雄激素(促产生EPO,刺激RBC生成)(非重型再障首选药)eg:康力龙、安雄、达那唑、丙酸睾酮(2)造血生长因子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白细胞介素-3,

红细胞生成素(EPO)【处理要点】(一)支持疗法(二)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1、免疫抑制治疗2、促造血治疗3、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脐血输注、胎肝细胞输注【处理要点】【护理诊断】活动无耐力与再障所致贫血有关有感染的危险与粒细胞减少有关组织完整性受损:出血与血小板减少有关有损伤的危险:出血与血小板减少有关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自我形象紊乱与雄激素的不良反应有关预感性悲哀与治疗效果差、反复住院有关【护理措施】一般护理饮食:加强营养口护:病情观察监测血象、骨髓象观察出血的情况观察有无感染的迹象,监测体温一般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免疫抑制剂ATG/ALG:应用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前做过敏试验;糖皮质激素防治过敏反应;滴注速度不宜过快,每日剂量应维持点滴12-16小时,注意观察环孢素:定期检查肝肾功能,观察牙龈及消化道反应糖皮质激素:密切观察感染征象,有无血压上升,有无上腹痛及黑便等【护理措施】一般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免疫抑制剂雄激素不良反应有男性化作用,做好心理护理丙酸睾酮不易吸收,局部硬结,甚至无菌性坏死口服康力龙、达那唑等引起肝脏损害和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检测疗效【护理措施】一般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免疫抑制剂雄激素造血生长因子过敏试验,定期查血象G-CSF:皮下注射局部反应如皮疹、骨痛等GM-CSF:发热、骨痛、流感样症状、腹泻、乏力以及呼吸困难、皮症等EPO:头痛、高血压、癫痫发作【护理措施】一般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不滥用药物预防感染、防治出血自我监测用药指导【护理措施】急性白血病病人的护理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其特点是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广泛而无控制地增生,并侵润、破坏全身各组织器官。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临床上常有贫血、发热、出血和肝脾淋巴结不同程度肿大等表现•白血病发病率3-4/10万,并逐年增高!•恶性肿瘤死亡率:男为第6位,女为第8位,儿童和35岁以下成人中为第1位

•急性﹥慢性(5.5:1)

•急粒(成人)>急淋(儿童)

•慢粒(中年)﹥慢淋(老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1.81:1)白血病分类

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少见类型白血病按自然病程和白血病细胞的成熟度分为:

按白细胞计数分为

白细胞增多性白血病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按病程和白血病细胞的成熟度分类骨髓及周围血象起病病情病程急性白血病多为原始细胞、早幼细胞急发展迅速短慢性白血病多为成熟、较成熟细胞缓慢发展缓慢>一年◆根据主要受累的细胞系列,◆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慢性白血病分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毛细胞白血病幼淋巴细胞白血病人类白血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一)生物因素

主要是病毒和免疫功能异常机制:1.病毒潜伏于宿主体内,在某些理化因素下被激活而诱发白血病。2.外界传播感染,直接致病。3.部分免疫功能异常者患病危险度增加。(二)化学因素化学物质:苯及其衍生物、亚硝胺类物质药物:氯霉素、保泰松及其衍生物、抗肿瘤的细胞毒药物:氮芥、环磷酰胺、甲基苄肼、依托泊苷等

(三)物理因素X射线、γ射线及电离辐射

1911年首次报道放射工作者发生白血病的病例;

1929-1942年放射科医生白血病发病率是其他医生的10倍。日本广岛、长崎发生原子弹爆炸后,受严重辐射地区白血病的发病率是未受辐射地区的17~30倍。

白血病的发生取决于人体吸收辐射的剂量,全身或部分躯体受到中等或大剂量辐射后都可诱发白血病。然而,小剂量的辐射能否引起白血病,仍不确定(四)遗传因素家族性白血病约占白血病的7/1000,当家庭中有一个成员发生白血病时,其近亲发生白血病的机率比一般人高4倍。单卵孪生者中如一个患白血病,另一个发生率为1/5~1/4,比双卵孪生者高12倍。(五)其他血液病某些血液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最终可能发展为白血病。病毒感染

电离辐射

化学物质

遗传因素其他血液病◆染色体畸变◆机体免疫功能缺陷恶性细胞繁殖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为骨髓中原始血细胞与早期幼稚血细胞(白血病细胞)急剧增生并浸润各种器官、组织,而正常造血受抑制的恶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出血及继发感染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临床表现】1、正常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表现2、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的表现贫血贫血往往是首发症状,且呈进行性,主要是由于正常骨髓红系造血功能被异常增生的白血病细胞所抑制,红细胞生成减少。其特点为:①约半数病人就诊时已有重度贫血;②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临床表现】发热(最常见)主要为成熟粒细胞减少或缺乏,免疫功能降低所致的感染而引起其特点为:①半数的病人以发热为早期表现;②热度:可为低热、亦可高达39~40℃以上;③感染部位:全身各部,但以口腔炎、牙龈炎、咽峡炎最常见,肺部感染、肛周炎和肛周脓肿亦常见;④病原菌:最常见的致病菌为G-杆菌,疾病后期常伴真菌感染【临床表现】出血主要为血小板减少引起,其次为凝血机制障碍其特点为:①近40%患者以出血为早期表现;②部位:全身各部,但以皮肤粘膜、牙龈、鼻腔出血,月经过多为主;严重者可致眼底出血和颅内出血③急早粒易并发DIC【临床表现】其他

睾丸中枢神经

口腔皮肤

骨骼关节

肝脾淋巴结

浸润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的表现【临床表现】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的表现

1.肝.脾.淋巴结肿大:多为轻至中度,

巨脾罕见。肝脾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临床表现】胸骨压痛2.骨骼和关节:是白血病常见的症状胸骨下段局部压痛,也可出现其他骨关节的疼痛

3.眼部:由于骨膜受累,可在眼眶、肋骨及其他扁平骨的骨面形成粒细胞肉瘤或绿色瘤,其中以眼眶部位最常见,可引起眼球突出、复视或失明【临床表现】4.口腔和皮肤:齿龈浸润,增生、肿胀皮肤真皮结节【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原因:化学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隐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血病细胞不能被有效杀灭表现:轻者表现为头痛、头晕,重者可有呕吐、视乳头水肿、视力模糊、面瘫、颈项强直、抽搐、昏迷等。是白血病髓外复发的主要根源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CNSL5.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临床表现】表现:睾丸出现无痛性肿大,多为一侧性,另一侧虽无肿大,但在活检时往往也发现有白血病细胞浸润。多见于急淋化疗缓解后的幼儿和青年是仅次于CNSL髓外复发的根源。

6.睾丸浸润:7.肺、心、消化道、泌尿道等均可受累,但不一定有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四大临床特点贫血(anemia):进行性出血(bleeding):多发性发热(fever):感染性脏器和组织浸润(infiltration):广泛性【临床表现】(一)、血象1.白细胞:大多数患者增高,晚期更显著,也可正常或减低。原始和(或)幼稚细胞30%~90%。2.正细胞贫血3.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二)、骨髓象1.是诊断白血病的重要依据2.有核细胞显著增生,以原始细胞为主3.白血病裂孔现象4.正常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减少5.急非淋细胞化学染色可见Auer小体(三)血尿酸:化疗期间增加,乃因大量白血病细胞化疗破坏所致【处理要点】(一)对症支持治疗(1)防治感染保证病人争取有效化疗或进行骨髓移植、降低死亡率的关键之一有效抗生素使用(2)改善贫血吸氧、输浓缩红细胞,维持Hb>80g/L(3)防治出血浓缩血小板悬液,血小板>20×109/L(4)防治尿酸性肾病多饮水或给予静脉补液碱化尿液和口服别嘌呤醇【处理要点】(二)化学药物治疗分两个阶段即诱导缓解和缓解后治疗诱导缓解化疗起始阶段—完全缓解(症状、体征消失,血象、骨髓象基本恢复正常)目的:联合化疗,迅速、大量地杀灭白血病细胞,恢复机体正常的造血,使病人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完全缓解【处理要点】方案:VP(儿童首选):长春新碱+泼尼松(2-3周)DVLP(成人首选):长春新碱+柔红霉素+门冬酰胺酶+泼尼松(共4周)DA(首选):阿糖胞苷+柔红霉素(7天)【处理要点】

缓解后治疗目的:是继续消灭体内残存的白血病细胞,防止复发,延长缓解期,争取治愈。方法是:用原诱导方案巩固2~4个疗程,以后每月强化治疗一次。急淋和急非淋分别共计治疗3~4年和1~2年(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防治防治:缓解后鞘内注射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可加用地塞米松,防治急性化学性蛛网膜炎。颅部放射线照射和脊髓照射【处理要点】(四)造血干细胞移植(最有效)层流室【处理要点】机制:具有促进造血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粒单集落刺激因子(GM-CSF)与化疗同时应用或化疗后应用。(五)细胞因子治疗

【处理要点】1.有感染的危险

与中性粒细胞减少、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2.活动无耐力与贫血、发热及化疗有关。3.有损伤的危险

:出血与血小板减少、白血病细胞浸润有关。4.预感性悲哀与患白血病有关。5.知识缺乏缺乏白血病治疗及预防感染、出血等方面知识。

6.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代谢增高、发热、口腔炎及化疗致消化道反应有关

7.潜在并发症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8.自我形象紊乱与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有关

【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二、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症变化;观察病人有无感染(口腔、咽喉、皮肤、肛周、肺、胃肠及泌尿道感染,败血症等)、贫血、出血的症状和体症;注意观察化疗后的不良反应;注意观察病人有无白血病细胞浸润(如中枢NS白血病、肝脾肿大)的表现;及时监测病人外周血WBC、Hb、Plt计数及骨髓象的情况

(1)化疗药物需现配现用,以免影响疗效(2)保护血管:由远端至近端有次序的选择和保留静脉,每次更换注射部位,静脉穿刺应一针见血,尽量避免在关节活动处进行静脉穿刺,需反复多次化疗者,最好采用PICC或CVC留置供静脉用药。三、用药护理

【护理措施】(3)防止药物外渗,减轻局部刺激不宜选择最细静脉穿刺,应选用有弹性且直的血管静注化疗药物前,宜先用生理盐水冲管,确定针头在静脉内方可注入药物药物注射完毕后再予生理盐水20毫升冲洗后拔针。如有外渗,应立即停止滴注,并边回抽边退针,以吸除部分药液,然后局部皮下注射相应的拮抗剂可外涂利百素凝胶及局部冰敷同时记录外渗的部位及大小。观察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采取相应防护措施。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脱发局部刺激

【护理措施】四.心理护理⑴评估病人的心里反应,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⑵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白血病是骨髓造血系统肿瘤性疾病,虽然难治,但是目前治疗进展快、效果好,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耐心倾听病人及家属的诉说,及时解答疑问。⑶告知家属亲友给病人物质和精神的支持与鼓励,给病人创造一个安全、安静、舒适和愉悦宽松的环境,使病人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利于身体的康复。⑷请治疗效果好的病人进行现身说法,组织病友之间进行养病经验交流。

【护理措施】五、健康教育向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白血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使其明白与了解白血病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以及出院后预防出血、感染的要点,以消除或缓解病人对白血病的恐惧心理,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及康复。

【护理措施】慢性白血病病人的护理我国慢粒多于慢淋中年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慢粒白血病慢性期(稳定期):1~4年起病缓慢早期:无明显自觉症状发展:乏力、低热、多汗、消瘦等代谢亢进加速期(增殖期):数月~数年发热,骨、关节痛、贫血、出血加重,脾脏迅速肿大急性变期:数月加速期后几个月或1~2年进入急变期,其表现与急性白血病相似脾大:最显著体征巨脾,质地坚实,平滑,无压痛脾梗死:压痛明显,有摩擦音肝大胸骨压痛眼底出血白细胞淤滞症血象骨髓象如果血小板明显下降,应该考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或急性变期【处理要点】化疗:羟基脲(首选)干扰素适应于慢性期患者,疗程>6个月,可与化疗合用或在控制白细胞数后单用骨髓移植在慢性期缓解后尽早进行45岁以下以上治疗最终不能根治CML目前唯一能够根治CML的只有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淋白血病①最早出现的症状常是乏力、疲倦;②浅表淋巴结肿大为突出表现,肝、脾肿大;③患者可出现有皮肤表现,如结节、红皮病等,约8%的病人可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④由于免疫功能减低,常易感染。1、化疗:苯丁酸氮芥是目前治疗慢淋的首选药物,6~10mg/日→1~2周后减至2~6mg/日或加用强的松10~20mg/日,或CTX50~100mg/日口服+强的松10~20mg/日。氟达拉滨(fludarabine)CR率50~90%,剂量25~30mg/d,ivgtt,×5天,每隔4周重复一次。2、放疗:局部照射,全身照射也能在部分病人。【护理诊断】有感染的危险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关活动无耐力与贫血引起全身组织缺氧、白血病代谢增高及化疗药副作用有关自我形象紊乱与化疗药引起脱发有关有损伤的危险:出血与血小板减少、白血病细胞浸润有关预感性悲哀与感受到死亡威胁有关疼痛与脾大、梗死有关一般护理饮食:增强食欲、增加营养、多饮水选择合适的进餐时间:选择胃肠道症状最轻的时间进食,避免治疗前后2小时内进食出现恶心、呕吐暂缓或停止进食,及时清除呕吐物必要时,遵医嘱治疗前1-2小时给予止吐药一般护理饮食:休息活动:代谢率高,适当限制活动体位:左侧卧位预防感染:保护性隔离---层流室

消毒隔离环境、口腔护理、皮肤粘膜清洁卫生、肛周及会阴部清洁卫生层流室漱口液的选择与含漱的方法一般选用生理盐水、朵贝液等交替漱口厌氧菌感染选用1%-3%过氧化氢溶液真菌感染用1%-4%碳酸氢钠溶液、2.5%制霉菌素溶液、1:2000洗必泰溶液溃疡疼痛严重者可在漱口药内加2%利多卡因每次含漱时间15-20min,至少每天3次促溃疡面愈合药:碘甘油、溃疡贴膜、锡类散、新霉素甘油等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白细胞计数感染征象、出血征象脾脏大小、质地药物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生活指导用药指导定期复查血象异常:出血、发热及骨关节痛个人防护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的护理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由于外周血中的血小板免疫性破坏过多,及血小板寿命缩短,导致外周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临床特征:自发性皮肤、黏膜和内脏的出血,血小板计数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血等为特征。

(一)定义

(二)特点:1、自身免疫性疾病2、临床分型:急性型(多见于儿童)慢性型(40岁以下女性)3、发病率:

ITP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发病率最高儿童(年发病率46/100万人口)成人(38/100万人口)4.

性别差别:女性多于男性(2-4:1)(一)免疫因素:病毒抗原吸附于血小板表面,或者是患者体内有病理性免疫所产生的抗血小板抗体,血小板与抗体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使血小板遭到破坏。抗体也影响巨核细胞成熟,使血小板减少。病毒感染机体产生与病毒有关的抗体抗体与血小板膜发生交叉反应血小板受到非特异性损伤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二)肝脾脏因素:脾能产生血小板特异性IgG,被抗体结合的血小板主要在脾脏遭到破坏,其次是肝脏。(三)其他因素:40岁以前女性多见(雌激素抑制血小板生成及单核巨嗜细胞对抗体结合的血小板破坏有关、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一)急性型:1、多见于儿童2、起病方式:80%起病前有1-3周的呼吸道感染和病毒感染3、出血:(1)皮肤黏膜、牙龈、鼻出血较重,可有大片淤斑血肿,常常先出现于四肢,尤以下肢多见(2)内脏出血:血小板<20×109/L时,可有内脏出血。消化道出血多见,颅内出血可以危及到患者的生命。4、急性病程呈自限性,多在4~6W恢复(一)慢性型:1、主要见于40岁以下中青年女性2、起病方式:缓慢隐匿、一般无前驱症状3、出血表现:较轻、常反复发作皮肤及黏膜瘀点、瘀斑,可伴轻度脾肿大,女性患者以月经过多为首发症状4、每次发作常持续数周或数月,数年。(一)血象:1、急性型:血小板常<20×109/L,慢性型:常为(30-80)×109/L,2、血小板平均体积增大,易见大型血块3、WBC计数多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二)骨髓象:巨核细胞增加或正常,但产板巨减少(三)其他:出血时间延长,血块回缩不良、束臂试验阳性、血小板寿命缩短,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增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