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南省商丘市历史高二上学期自测试题及答案指导_第1页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商丘市历史高二上学期自测试题及答案指导_第2页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商丘市历史高二上学期自测试题及答案指导_第3页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商丘市历史高二上学期自测试题及答案指导_第4页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商丘市历史高二上学期自测试题及答案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商丘市历史高二上学期自测试题及答案指导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宋太祖曾说:“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材料反映的实质是A.宋朝重用文臣B.宋朝加强中央集权C.宋朝重文轻武D.宋朝法律宽松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引用了宋太祖关于五代藩镇割据与宋朝治理措施的一段话,大意是:五代时期诸侯们跋扈,有人枉法杀人,朝廷却置之不问,人的生命至关重要,朝廷对藩镇一味姑息纵容,现在我要选派百余名有能力的文臣去治理各藩镇,即使他们全部贪赃枉法,也不及武臣危害的十分之一。本题需要根据材料分析出材料反映的实质。选项A,宋朝重用文臣只是材料描述的现象,并不是反映的实质,选项A错误。选项B,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是宋朝政治的总体趋势,但材料只是通过宋太祖重用文臣治理地方来防止藩镇割据,体现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而非加强中央集权,选项B错误。选项C,材料提到宋太祖因为五代时期藩镇割据、武将专权,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因此采取重用文臣治理地方,防止武将专权的措施,这体现了宋朝重文轻武的实质,选项C正确。选项D,宋朝法律宽松与材料内容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宋朝重用文臣治理地方,并非强调宋朝法律宽松,选项D错误。因此,材料反映的实质是:C.宋朝重文轻武。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不包括A.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B.北方环境恶化,南方自然条件优越C.南方生产技术和工具比北方先进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经济重心南移是指中原地区即黄河流域经济文化逐渐衰落,而南方地区即长江流域经济文化逐渐发展,并超过北方,形成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向南移动的现象。本题要求选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中不正确的选项。选项A,从唐朝安史之乱开始,北方战乱不断,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因此,选项A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选项B,唐朝后期,北方地区战乱频繁,环境日益恶化,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南方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较为安定,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吸引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所以,选项B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选项C,在南方地区经济开发之前,北方地区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比南方先进,南方地区经济开发后,才逐渐从北方地区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因此,选项C“南方生产技术和工具比北方先进”表述错误,不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选项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南方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因此,选项D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因此,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不包括:C.南方生产技术和工具比北方先进。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深远。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结束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B.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D.君主专制是相对的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选项A,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结束于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的军功爵制,而非中央集权制度本身,故A项错误。选项B,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由皇帝直接掌握,地方行政、军事、财政等权力均受中央控制,这确实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正确。选项C,中央集权制度虽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并不能彻底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长期存在的,只是在不同时期表现形式和激烈程度有所不同,故C项错误。选项D,君主专制是指君主独揽国家大权,不受任何制约和监督,因此君主专制并不是相对的,而是绝对的,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4、商鞅变法后,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为田开阡陌封疆”B.奖励耕织,重农抑商C.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D.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选项A,“为田开阡陌封疆”是商鞅变法中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它废除了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主要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与材料中“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军事、社会风气变化无直接关联,故A项错误。选项B,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同样是商鞅变法中的经济措施,它鼓励了农业生产和纺织业的发展,并抑制了商业的发展,以巩固封建经济,但同样与材料中描述的军事、社会风气变化无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选项C,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是商鞅变法中军事方面的改革措施。这一措施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得士兵可以通过军功获得爵位和土地,这极大地激发了士兵的作战积极性,形成了“民勇于公战”的局面。同时,由于爵位和土地都与军功挂钩,士兵们更加注重国家的利益,减少了私人间的争斗,形成了“怯于私斗”的社会风气,故C项正确。选项D,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是商鞅变法中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并未直接影响到士兵的作战积极性和社会风气,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5、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中心位于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陶器,其中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和象征王权的玉琮、玉钺表明良渚文化已具有较明显的阶级分化和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列关于良渚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良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来源之一B.良渚文化已迈入早期国家门槛C.良渚文化属于中国古代早期国家D.良渚文化具有较明显的社会分化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并指出良渚文化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陶器,其中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和象征王权的玉琮、玉钺表明良渚文化已具有较明显的阶级分化和复杂的社会结构。本题需要根据材料选出关于良渚文化表述不正确的选项。选项A,根据材料“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陶器”,可以推断出良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来源之一,选项A正确。选项B,材料中提到良渚文化具有较明显的阶级分化和复杂的社会结构,这表明良渚文化已经出现了国家的一些特征,可以认为其已迈入早期国家门槛,选项B正确。选项C,根据材料“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可以判断良渚文化仍然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并未进入中国古代早期国家阶段,选项C错误。选项D,根据材料“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和象征王权的玉琮、玉钺表明良渚文化已具有较明显的阶级分化和复杂的社会结构”,可知良渚文化具有较明显的社会分化,选项D正确。因此,关于良渚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良渚文化属于中国古代早期国家。6、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错误的是A.反映了农民反封建的要求B.主张平均分配土地C.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D.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中关于土地分配的规定,本题需要根据材料选出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分析错误的选项。选项A,《天朝田亩制度》中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规定,显然是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否定,反映了农民反封建的要求,选项A正确。选项B,《天朝田亩制度》中“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的规定,体现了平均分配土地的原则,选项B正确。选项C,《天朝田亩制度》中“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的规定,实际上体现了一种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即不论土地的质量如何,都进行平均分配,选项C正确。选项D,《天朝田亩制度》虽然描绘了农民平均主义的理想国,但它带有浓厚的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实际上并没有实行过,也没有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选项D错误。因此,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错误的是:D.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7、在辛亥革命中,下列城市首先发生起义的是A.武昌B.南京C.广州D.上海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中首先发生起义的城市。选项A,武昌起义,又称辛亥首义、武汉首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暴动,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南京在辛亥革命中确实发生了起义,即南京光复,但这是在武昌起义成功后,各省纷纷响应的背景下发生的,不是首先起义的城市,故排除。选项C,广州在辛亥革命前就有多次起义,如黄花岗起义等,但这些起义都未能成功推翻清朝统治,且不是辛亥革命中首先起义的城市,故排除。选项D,上海在辛亥革命中也发生了起义,即上海光复,但同样是在武昌起义成功后才发生的,不是首先起义的城市,故排除。8、新文化运动后期,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文章不包括A.《庶民的胜利》B.《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D.《文学改良刍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后期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出相吻合的选项。选项A、B、C,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热情歌颂了十月革命,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这些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A、B、C选项均不符合题意。选项D,《文学改良刍议》是胡适在1917年1月发表的文章,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开始,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无关,故D选项符合题意。9、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展开讨论。以下是对话内容,其中与历史事实不符的是A.小明:秦朝时期,太尉负责全国军务B.小华:唐朝时期,门下省负责审议C.小强:宋朝时期,枢密院负责调兵D.小红:明朝时期,内阁大臣参与机要政务的决策答案:D解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展开的讨论,本题需要根据材料联系史实判断出对话中与历史事实不符的选项。选项A,秦朝时期,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故选项A与历史事实相符。选项B,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门下省为中央政权机构之一,负责审核朝令,驳正违失,故选项B与历史事实相符。选项C,宋朝时期,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院负责军国兵籍、五师(即禁军、厢军、乡兵、蕃兵、土兵)、武举、民兵、边情及军官考核任免等政令,枢密院有调兵权但无统兵权,统兵权归三衙,故选项C与历史事实相符。选项D,明朝时期,内阁大学士虽参与机要政务的决策,但无决策权,决策权归皇帝,故选项D与历史事实不符。10、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如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推行屯田、移民屯垦等。这些措施A.提高了国家的赋税收入B.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C.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矛盾D.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答案:B解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政府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本题需要根据材料联系史实判断出这些措施的作用。选项A,材料中的“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推行屯田、移民屯垦”等措施虽然能增加国家的粮食产量,但不一定直接提高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赋税收入还受到税收制度、税率、税收征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选项A错误。选项B,材料中的“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推行屯田、移民屯垦”等措施都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口增长,从而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故选项B正确。选项C,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涉及经济方面,与中央与地方矛盾没有直接关系,故选项C错误。选项D,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发展经济的措施,与强化君主专制统治没有直接关系,故选项D错误。11、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或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广大的土地、众多的的人口、几千年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使得中国的革命有极大的特殊性。”这段材料说明()A.中国革命需要彻底的革命纲领B.中国革命必须走武装斗争的道路C.中国革命道路具有特殊性D.中国革命需要先进政党的领导材料介绍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对中国革命特殊性的描述,题目要求分析这段材料说明的内容。选项A,材料描述的是中国革命具有极大的特殊性,没有提及中国革命需要彻底的革命纲领,故选项A与材料内容不符。选项B,材料主要强调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并未涉及中国革命的道路必须是武装斗争,故选项B与材料内容不符。选项C,材料明确指出了“中国的革命有极大的特殊性”,这符合选项C“中国革命道路具有特殊性”的表述,故选项C正确。选项D,虽然中国革命确实需要先进政党的领导,但材料强调的是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并未直接提及需要先进政党的领导,故选项D与材料内容不符。因此,材料说明:C.中国革命道路具有特殊性。12、关于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毛泽东曾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表明十月革命()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B.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生C.促使中国工人阶级开始觉醒D.加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材料介绍了毛泽东对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评价,题目要求分析这一评价所体现的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具体影响。选项A,毛泽东的评价“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直接说明了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选项A正确。选项B,新文化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前,与十月革命无直接关联,故选项B错误。选项C,中国的工人阶级早在十月革命之前就已经开始觉醒,如五四运动就是工人阶级觉醒的体现,故选项C错误。选项D,虽然十月革命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促进作用,但材料强调的是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而不是直接加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故选项D与材料主旨不符。因此,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是: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3、下列关于分封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分封制就是分封诸侯的制度B.目的是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C.分封的主体是王族D.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已经崩溃答案:D解析: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分封制说法不正确的选项。选项A,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因此选项A正确。选项B,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因此选项B正确。选项C,西周时期,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其中王族是分封的主体,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D,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得到巩固和发展,是西周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直到春秋时期才逐渐崩溃,因此选项D错误。14、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A.源远流长B.博大精深C.包容性D.统一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选项A,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主要强调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从未中断的特点,但材料中的“和而不同”并未直接体现这一点,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选项B,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主要强调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但同样,材料中的“和而不同”并未直接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B项也不符合题意。选项C,包容性是指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材料中“和而不同”的思想正是体现了中华文化能够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即具有包容性的特点,因此C项符合题意。选项D,统一性并不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且“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差异与和谐的统一,而不是简单的统一性,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15、下列关于“一国两制”方针的理解,错误的是()A.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具体体现B.是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提出的C.是实现中国统一的最佳方式D.是实现中国统一的唯一方式“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在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一,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科学构想。选项A,“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故A项正确。选项B,“一国两制”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科学构想,故B项正确。选项C,“一国两制”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是实现中国统一的最佳方式,故C项正确。选项D,“一国两制”是实现中国统一的最佳方式,但不一定是唯一方式,故D项错误。因此,关于“一国两制”方针的理解,错误的是:D.是实现中国统一的唯一方式。16、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从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巩固、加强、完备、衰落的演变过程。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A.三省六部制的创立B.丞相制度的废除C.内阁制的设立D.军机处的设立本题主要考察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选项A,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但三省六部制并不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故A项错误。选项B,丞相制度的废除确实加强了皇权,使皇帝能够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但这并非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因为此后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选项C,内阁制是明朝建立的一种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但它并不具有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的权力,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因此也不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故C项错误。选项D,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封建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峰,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D.军机处的设立。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古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大通道,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政治、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今西安)。通过河西走廊,到达中亚地区,然后通往西亚和欧洲。这条路线主要用于丝绸等商品的贸易,因此得名“丝绸之路”。材料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1)简述古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作用。(2)分析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答案:(1)古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它促进了商品大流通,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其次,它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得以相互借鉴和融合。最后,丝绸之路的开辟还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首先,它有利于西北地区资源开发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其次,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利于西北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它还有利于西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最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还有利于西北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促进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第二题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基本上是纯经济关系,人身依附关系较弱。材料二: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同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或限制对外贸易,只留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中后期在江南手工业部门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的经济政策,并分析这些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答案:(1)新现象:明朝中后期,在江南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即雇佣关系的出现。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部分手工业者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具备了雇佣劳动力的条件;同时,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为雇佣关系的出现提供了可能。(2)经济政策: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了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重农抑商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成长;闭关锁国政策则隔绝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些政策共同阻碍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和近代化进程。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明朝中后期江南手工业部门出现的新现象及其原因。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在江南手工业部门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繁荣。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提供了原材料和劳动力,手工业的发展则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部分手工业者积累了财富,具备了雇佣劳动力的条件。同时,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为雇佣关系的出现提供了可能。(2)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的经济政策及其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了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采取的经济政策,它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而限制商业的发展。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成长。闭关锁国政策则是清政府为了防范外部威胁而采取的外交政策,它隔绝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这种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这些政策共同阻碍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和近代化进程。第三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中期,均田制日益瓦解,政府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唐朝开始实行两税法。两税法以资产和户等作为纳税标准,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方式。材料二: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明朝政府推行了“一条鞭法”改革。这一改革将田赋、徭役和其他杂税合编为一条,折成银两,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少来征收。(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中期税收制度变革的原因,并概括两税法的主要特点。(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一条鞭法”改革的历史背景,并说明其积极作用。答案:(1)唐代中期税收制度变革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均田制瓦解,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同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两税法的主要特点在于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方式,改为以资产和户等作为纳税标准,这体现了税收负担的相对公平性和合理性。(2)明朝“一条鞭法”改革的历史背景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以及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这一改革的积极作用在于简化了税收征收手续,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通过将田赋、徭役和其他杂税合编为一条,折成银两征收,既方便了税收的征收和管理,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此外,这一改革还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基础。解析:(1)唐代中期税收制度变革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