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西省新余市2024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所谓文学景观,指的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自然和人文景观历来备受欢迎,而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当代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学界既有学者从宏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的理论建构,也有不少学者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一地一城的文学景观或者一个朝代一种文体中出现的文学景观,而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则鲜有论及。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从形成因素考察,一个文学景观的生成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名篇效应、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当然也存在两种或三种效应的综合体。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比如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人尽皆知。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正如明代袁中道说:“名人托迹之地,江山千载犹香”。比如眉山的三苏祠,是历代文人雅士游赏之地,凭吊之所;又如,惠州西湖本名丰湖,后因苏轼贬惠州时所写的《赠昙秀》诗称其为西湖,之后才盛传其名。而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面对文学景观,是文学的元素首先激发了观赏者丰富的历史与地理的想象,唤醒了他们曾经的记忆,鼓荡起他们心中的情感,中国境内著名的文学景观无不具有这样的功能。比如岳阳楼,先由唐代诗人李白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后定名,继之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明代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等,岳阳楼的大名历久弥新。还有一些文学景观是名人名篇的综合效应。或其他两至三种效应的综合体现,情况较为复杂。比如宣城的敬亭山本来声名不显,后因谢跳的《游敬亭山诗》以及李白在《独坐敬亭山》诗中提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著称。由此可见,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催生了文学景观的形成并不断丰富文学景观的内涵。文学创作与文学景观之间关系密切,正如尤侗断言:“山水文章,各有时运。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这些文学作品因为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并逐渐凝固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而这一集体记忆又唤醒了对该城该地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故文学作品不断得以传播,在古今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高建新在《文学景观的生成及其条件》中说:“文学景观是审美的记忆、情感的记忆。”文学景观呈现一定的美感特征,蕴含着前人的情感体验,而由文学景观唤起的记忆又往往再借助文学来表达。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游览岘山,拜谒羊公碑。这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其感慨万千,遂写下这一首著名的诗歌。很多古代诗人在登临岘山这一文学景观的候,也留下相关诗篇,如张九龄《登襄阳岘山》、李白《岘山怀古》、曾巩《初发襄阳携家夜登岘山置酒》、李曾伯《登岘山用刘清步韵》、陈与义《游岘山次韵三首》等。故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是文学景观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与传播。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学景观的丰富内涵可以激发作家创作更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自信。文学景观往往包括多层文化隐喻,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分布各地的文学景观,可以激发游人、作家对自然风光、人文胜迹、文学经典的热爱,从而不断创造新的作品以传承文脉,同时也激发了民族情怀与家国情怀,尤其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可以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文学景观不仅仅是空间层面的存在,更是时间层面的、可对话的、可传承的,故而随着文本的不断经典化,文学景观逐渐成为该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号。(摘编自李惠玲《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的双向互动》)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在当代受人们的广泛关注。B.尤侗说的“文章亦凭山水以传”,说明了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C.岘山诗篇的创作传承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文学景观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与传播。D.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有重大意义,这样可以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目前学界多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本文则关注文学景观和古典文学的关系。B.叠加效应是指先生成文学景观,在后人的不断题咏之下形成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的效应。C.文学作品凝固成集体记忆时,它就能不断得以传播并在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D.原本无名敬亭山因谢朓和李白的诗而著称,可以视为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等的综合体现。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说明“名篇效应”的一项是()A.沈园因陆游、唐婉美丽而悲惨的爱情故事独具浪漫色彩,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寻觅爱情的足迹。B.崔颢写出《黄鹤楼》之后,吸引着李白、贾岛、陆游等诗人不断歌咏,这些诗篇使黄鹤楼誉满神州。C.杜甫曾短暂安居成都浣花溪草堂,并于此作《客至》等诗,直到今天杜甫草堂仍引无数人前来观游。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因张继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成为姑苏的象征之一。4.下列关于文学景观和古典文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典文学使文学景观成为某地的地域象征、文化符号。B.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共生共长,而且两者相互推动。C.文学景观因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而催生且不断丰富内涵。D.文学作品可再现景观,这让它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5.岳阳楼作为著名的文学景观,激发了杜甫丰富的想象,唤醒了他的记忆,鼓荡了他的情感,请结合材料分析杜甫《登岳阳楼》中的“想象”“记忆”和“情感”。〖答案〗1.B2.C3.D4.A5.①记忆:“昔闻洞庭水”表明因前人对洞庭水和岳阳楼的吟咏诗文,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唤醒了诗人的记忆。②想象:“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体现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激发了诗人丰富想象: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③情感:“亲朋无一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前的壮阔景象鼓荡起诗人关于自己身世遭遇和国家人民生存状况的无限感慨。〖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错,根据原文“文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可知,表述的是文学作品凭借文学景观来传承,而非“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它就能不断得以传播并在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错,由原文第三段“这些文学作品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在古今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可知,有多种原因让它得以传播并在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选项说法绝对。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原文“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面对文学景观,是文学的元素首先激发了观赏者丰富的历史与地理的想象,唤醒了他们曾经的记忆,鼓荡起他们心中的情感,中国境内著名的文学景观无不具有这样的功能。”A.为名人效应。B.为叠加效应。C.为名人效应。D.为名篇效应。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古典文学使文学景观成为某地的地域象征、文化符号”错,由原文最后一段“故而随着文本的不断经典化,文学景观逐渐成为该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号”可知。是文本的不断经典化使文学景观成为某地的地域象征、文化符号,文本的经典化不能等同于古典文学。选项偷换概念。故选A。【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能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并和本文谈到的“面对文学景观,是文学的元素首先激发了观赏者丰富的历史与地理的想象,唤醒了他们曾经的记忆,鼓荡起他们心中的情感,中国境内著名的文学景观无不具有这样的功能”结合理解,根据题目从“想象”“记忆”“激情”三个关键点来分析诗句。①记忆:“昔闻洞庭水”意思是:从前只听说洞庭湖茫茫大水。表明因前人对洞庭水和岳阳楼的吟咏诗文,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唤醒了诗人的记忆。②想象: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这两句体现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激发了诗人丰富想象。③情感:最后两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意思是: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最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可见眼前的壮阔景象鼓荡起诗人关于自己身世遭遇和国家人民生存状况的无限感慨。(二)现代文阅读Ⅱ(共4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沉籍记周新华江景防端坐在这间房里,一刻,一时,一日,一月,一年。每天,江景防都能看到有人进屋问候他。面前的小桌子上,堆满了醅糕、汽糕。这场景,他已经习以为常了。可今天是什么黄道吉日呢,他看到一个人走了进来,那人一进门就发出了一声惊呼。他认识他,这个闯进来的人名叫江景防。没错,江景防看见了江景防。不速之客正是江景防。他从沁水县辞官了,与高二雇了马车驶往原籍。他们不走水路,特别是不走大运河。至此,已经是最后一里路。他掀开窗帘,看到一条黄狗。离开村里这么久,不知道是谁家的。黄狗也看到了他,亲热地叫了一声,显然,它认识他。狗叫声中,江景防听出了乡音。黄狗给他们领路。那些北方的高头大马到了江南,也依从了一条狗。那狗把他们领到村口一间房屋时,不肯再走。江景防下了车,摇晃了几下,坚固的青石路让他站立不稳。高二要扶他,他不肯,他要高二回到车里等他。他双脚不动,如根系入地,从故土摄取了原生力,然后才起脚走进房子。再然后,屋外的高二听到了房屋里传出一声惊呼。他迅速地拔出剑,跳下车跑进了房子,就看到了两个江景防。另一个江景防,虽说是泥塑金身,但确实逼真。难怪,连村里的狗也把真假江景防混为一人了。与江景防的泥像并立的,还有一尊泥像。这一尊,高二就不认识了,江景防认识。说起来,他的命还是这个巴蜀人保下来的。狗与狗碰一碰鼻子,就能传递信息。黄狗没多久,就把消息传遍村子。村人听说他们的侍御公回来了,都赶了过来。他们一见活的江景防就点香祭拜。高二立马阻止了他们。对着活人烧香,活人也会被咒死的。这也不能怪他们,他们已养成了习惯。前年江景防冒死沉籍,引发皇帝关注,特派王方贽下了一趟江南。王方贽沿着浙水,走访越州、杭州、睦州、衢州,包括江景防的原籍地,进行实地调查,他左眼见丰年,右眼见饥戹,江南早已失血。不久,朝廷永久减免了江南各州的田赋。土人感念江景防和王方贽的恩德,就给两人建了生祠,塑了泥像,日日焚香供养。江景防有些惶恐,他觉得自己没资格被人用香火供着。村人解释,给他和王方贽建的生祠不止一处。听说眼下,也有人筹备给末代国王钱俶建生祠。江景防无奈了,民间的爱憎就这么简单粗暴。只是自己多年未归乡,模样大变,是谁把自己的泥像塑得如此相似呢?一根泥手指,还做出了一道血红的伤口。他举起左手凑到泥像前,两相一对比,左手,食指,第二节,伤口的位置与斜度完全一致。塑出这尊泥像的匠人,一定是跟自己接触过的某个熟人。他后背一阵发凉,感觉有人在暗处盯着。村人回忆,当初的雕塑匠是温州来的,不止一个。江景防好像明白了什么,心里有了些许的宽慰。看来,江南人氏对沉籍一事还是认可的。只是,身为大宋命官,私下沉籍总是欺君之罪,冒天下之大不韪了,不可以让后人推崇。他不愿意他的子孙后代常常提及沉籍之举,所以,他必须从根子上让人忘了此事。这尊泥像若真的有灵,那两只泥耳就会听到江景防的真身这么说:“赶紧撤掉泥像,除了王大人的。”这堆泥巴一听,暗自高兴,从此它不用天天打坐在此。供品那么香,它又够不着。它望着右边王方贽的泥像想,老王,不陪你了。既为泥土,不如归田。江景防解放了自己的泥像,又发出下一道指令:“凡我子孙,不准再提沉籍一事;得取功名也不可显彰。违者,为欺罔之罪。”这些话,也许几百年后,就成了江氏谱牒里韬光养晦的祖训了。接着,江景防用受过伤的左手,握住了泥像假装受伤的左手。他一用力,对方的左手就折断了,掉进了历史。村中长老,眼看他考取功名,眼看他一级级升为大臣,眼看他被贬官,眼看他两手空空回故里,现在又眼看他亲自动手,自毁偶像。高二明白,刚毁掉的只是实体偶像,而江景防真正想做的,是要在江氏的家族史中自毁偶像。只有这样,才能让家族的一代代避开未来未知的灾祸,然后瓜瓞延绵。三个月后,他决定搬出祖屋。他回来后,不断有人来访,很多还是官员。他认为自己目前的身份连罪臣和贬官都算不上,顶多是山中一农夫。他不想别人骚扰他,便沿马尪溪往上走,在右岸择了一个山坳作隐居地,雇人在那里搭建几间茅铺。他看过风水,若在此处终老,利子孙。那地方,并没地名。他察看过地形,跟高二说,这里就叫桂岩吧。高二说,大人,无桂。江景防指着满地荆棘说,砍了,种桂。于是,那把铁斧又派上了用场,它在高二手里,成了新辟一个江南村落的元勋。斧子落下,灌木委地,成了家族绵延的肥料。等待桂岩新居落成的这段时间,江景防常去保安寺。他和住持相谈甚欢,有时候谈谈因果,有时候谈谈林泉之乐。住持求他给寺庙留幅笔墨,他随手提笔写了一首诗,满篇归隐之意。确实,江景防的伤口愈合了,他脑子里早把两面镇、药发傀儡一类的俗事忘光了。可住持看了诗文,心里却说,施主未必忘得干净,那些前事,一个呼哨就会回来的。(选自《天涯》文学双月刊2022年第5期)〖备注〗江景防是吴越国大臣。吴越国向北宋纳土称臣后,宋太宗命他回江南收集吴越国的地域图形及州郡户籍地契,作为日后收缴税赋的凭据。江景防半道用斧凿船沉籍,左手受了伤。沉籍目的是想让朝廷减免江南税赋,以纾民困。他因此差点被杀,最终贬官。节选部分为小说第七节,写他辞官归乡后的故事。本文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刻,一时,一日,一月,一年”“堆满了醅糕、汽糕”,都暗示端坐在房子里的江景防是“泥塑金身”。B.百姓为江景防和王方贽建生祠,体现他们爱憎的表达朴实而强烈,也说明他们已习惯于匍匐在神祇偶像下。C.江景防选择溪上游的山坳,除棘种桂,“搭建几间茅铺”,见出归隐之志,“桂岩”的命名含有象征意味。D.选文结尾部分,江景防常去保安寺与住持聊天,在谈论佛理和优游林泉中挣脱苦闷,心境恬适,并写诗明志。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开篇采用倒叙写法,让两个江景防猝然相遇,起笔突兀,悬疑感十足,能一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写王方贽巡查江南一事,叙述极简,“左眼见丰年,右眼见饥戹,江南早已失血”,语言具有诗的凝练。C.两次写泥塑的心理,有“魔幻”色彩,与《百年孤独》中“阿玛兰妲在长廊里绣花时与死神交谈”意趣相类。D.高二虽是忠诚的仆人,但作者塑造他是为了反衬江景防,如他阻止对活人烧香,不理解“桂岩”命名的深意。8.江景防自毁偶像的行为背后有着怎样的心理?9.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有一处闲笔:“(我)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闲笔不闲,细细咀嚼,别有一番韵味。本文开头写到的“黄狗”也是一处闲笔,请探究它的“闲笔不闲”之处。〖答案〗6.D7.D8.①他曾是犯过欺君之罪的大宋官员,不可崇拜;②他决定归乡隐居,忘怀俗事功名;③让家族避祸延绵。9.①饱含深情。狗叫声中,江景防听出乡音,感到亲切、兴奋。②充满生活情趣。黄狗领路,既是乡村真实场景的再现,也在幽默的语调中透露出轻松和调侃。③增强语言情致。对狗的拟人化写法,语言的生动含情带来阅读快感和兴致。④铺垫蓄势。黄狗把他们领到村口,不肯再走,江景防才能看到自己的“泥塑金身”;“显然,它认识他”,暗示真身和塑像酷似,产生悬念,为后面真相的揭示蓄势伏笔。⑤本处“闲笔”,巧妙关联内容情节,丰富小说审美情趣,增强艺术感染力。〖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D.“优游林泉”错,文中是“有时候谈谈林泉之乐”;“挣脱苦闷”错,原文只说“他和住持相谈甚欢,有时候谈谈因果,有时候谈谈林泉之乐”,文中无“挣脱苦闷”之意。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反衬”的说法不当。要说高二衬托江景防,这种说法没有问题。“阻止对活人烧香”的原因是他认为“活人也会被咒死的”,说明他和主人认识上的差异,但不认同此举是共同的;“不理解‘桂岩’命名的深意”,这个表述是不严谨的,文中只提他对此地“无桂”的疑惑。所以不是反衬。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本题是要求通过具体的事情把握人物心理,这需要联系相关情节进行分析。结合“身为大宋命官,私下沉籍总是欺君之罪,冒天下之大不韪了,不可以让后人推崇”可知,他曾是犯过欺君之罪的大宋官员,不可崇拜;“他不愿意他的子孙后代常常提及沉籍之举,所以,他必须从根子上让人忘了此事”,泥像是被人崇拜的,彰显的不过是俗世的名气罢了,实在无益,他离开祖屋,到僻静处建茅铺,已经决定归乡隐居,忘怀俗事功名;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让家族的一代代避开未来未知的灾祸,然后瓜瓞延绵”可知,让家族避祸延绵。【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题目要求体会“闲笔不闲”,体会闲笔的“别一番韵味”,即赏析相关情节的作用。可结合具体内容及相关情节、人物形象、主旨等角度探究。“狗叫声中,江景防听出了乡音”一句饱含深情,狗叫声中,江景防听出乡音不是狗的声音里有乡音,而是江景防回到家乡,对狗、对一切感到亲切、兴奋。“黄狗给他们领路。那些北方的高头大马到了江南,也依从了一条狗”,此处充满生活情趣。黄狗领路,本是乡村真实场景的再现,而江景防辞官回乡,和高头大马一起,被狗引路,这一景象充满幽默意味,描述语调中透露出轻松和调侃。“黄狗也看到了他,亲热地叫了一声”,增强语言情致。“亲热”“认识”是对狗的拟人化写法,拟人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含情,给人带来阅读快感和兴致。“显然,它认识他”设置悬念,黄狗怎么会认识江景防呢;“那狗把他们领到村口一间房屋时,不肯再走”,黄狗把他们领到村口,不肯再走,江景防才能看到自己的“泥塑金身”,则“显然,它认识他”,暗示真身和塑像酷似,产生悬念,为后面真相的揭示蓄势伏笔。本处“闲笔”,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巧妙关联内容情节,丰富小说审美情趣,增强艺术感染力,令人读来意趣盎然。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
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谯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易周之理。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谯周传》)材料二:魏之伐蜀也,吴人或谓襄阳张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百姓未服,今又劳力远征,败于不暇,何以能克!”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固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噫!
彼之得志,我之忧也。”吴人笑其言,至是乃服。(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陛下降A魏B魏不裂土C以封陛下者D周E请身F诣京都G以古义H争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克,攻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克终者盖寡”的“克”含义不同。B.易,改换。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根拳而土易”的“易”含义相同。C.固,稳固。与《阿房宫赋》中“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的“固”含义不同。D.修,整治。与《过秦论》中“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修”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邓艾大军长驱直入,百姓惊慌逃跑,蜀国来不及应对,有人建议逃往吴国,也有人建议退守南方。B.谯周独持己见,他认为吴国还不具备与魏国分庭抗礼的实力,这种情势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C.吴国有人认为司马氏当权后,魏国政治动荡,未能收拢民心,况且伐蜀是劳力远征,不可能成功。D.张悌从内政角度分析了魏国和蜀国的政治状况,比较了曹氏和司马氏执政的差异,认为魏国必胜。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2)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14.蜀国倾覆的原因在两则材料中都有所揭示,请简要概括其共同点。〖答案〗10.BDG11.B12.B13.(1)同样是称臣,向小国称臣与向大国称臣相比,哪一个更好?两次受辱所受的耻辱,与一次受辱相比,哪一个更耻辱呢?(2)虽然曹操的功绩在中原无人能及,但民众畏惧他的威势,却不感念他的恩德。14.守备不修,缺乏智谋,魏蜀两国强弱悬殊。〖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陛下投降魏国,而魏国不划分土地封给陛下的,我请求只身到洛阳,用古代的大义与他们争辩。“陛下”作主语,且“若陛下降魏”表意完整,且后面“魏”“魏”都指魏国,不能连用,中间需停顿,B处应断开。“魏不裂土”“封陛下”是两种行为,之间用“以”连接,前后构成目的关系,语意联系紧密,用“者”在句末表停顿,总体表明魏的情况,D处应断开。“周”指谯周,后面“请身诣京都”是他的行为,“以古义争之”是“诣京都”的目的,前后表意完整,中间需停顿,G处应断开。故选BD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攻占。/能够。句意:魏国大将军邓艾攻占江由。/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大概就少了。B.错误。改变,驳倒/改换。句意:众人没有办法改变谯周的道理。/根部拳曲而土被改换。C.正确。稳固。/固执。句意:他的根基是很稳固的。/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骄横固执。D.正确。均为整治的意思。句意:不整治用于防御的设施、器物。/致力于耕作纺织,整治防守作战的器具。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这种情势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错误。材料一第二段: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是邓艾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等”,同样;“小”“大”,均是形容词作名词,小国、大国;“孰与”,与……相比,哪一个……;“再”,两次;“何与”,与……比怎么样。(2)“盖”,盖过、超过,无人能及;“中夏”,中原地区;“威”,威势;“怀”,感念。【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蜀国倾覆”的原因,见于材料一中的“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和材料二中的“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分析可知有三个共同点:一是材料一的“不作城守调度”和材料二的“不修守备”,都是说守备不修;二是材料一的“而蜀本谓敌不便至”和材料二的“智算亦胜”,都是说缺乏智谋;三是材料一的“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和材料二的“彼强弱不同”,都是说魏蜀两国强弱悬殊。参考译文:材料一:景耀六年冬,魏国大将军邓艾攻占江由,长驱直入。而蜀国本以为敌军不会马上攻来,未作守城的准备。等到听说邓艾已进入阴平,百姓慌乱骚动,纷纷逃进山林荒野,不能禁止。后主刘禅召集群臣讨论对策,无人能想出妙计。有人认为蜀国与吴国,本为友盟,应该可以投靠吴国;有人认为南中七郡,陡峭险阻,容易守御,应该可以南奔。只有谯周认为:“自古以来,没有寄依别国而作天子的事,现在如果投奔吴国,一定要臣服吴国。而国家的政令和伦理不同,大的能吞并小的,这是自然规律。从这一点看,魏国能够吞并吴国,而吴国却不能吞并魏国,这是很明白的事。同样是称臣,向小国称臣与向大国称臣相比,哪一个更好?两次受辱所受的耻辱,与一次受辱相比,哪一个更耻辱呢?而且如果想要奔赴南方,就应当及早计划好,才能成功;如今大敌已经临近,灾祸失败也将要降临,而且众小人之心,没有一个可保其不变,恐怕我们出发的时候,其变化不可预料,怎么能到达南中呢!”有人说:“如今邓艾已经不远,恐怕他不接受我们投降,怎么办呢?”谯周说:“现在吴国还没有臣服于魏,事情的形势使他不得不接受,接受了也不得不待之以礼。如果陛下投降魏国,而魏国不划分土地封给陛下的,我请求只身到洛阳,用古代的大义与他们争辩。”众人没有办法改变谯周的道理。于是后主听从谯周的建议。刘姓平安无事,整个蜀国也因此而完好,都得力于谯周的谋划。(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谯周传》)材料二:魏国伐蜀时,吴国有人对襄阳人张悌说:“司马氏得到朝政大权以来,国内的大乱屡次出现,百姓还没有归服,如今又费尽辛劳去远征,他会败于没有时间休整,怎能取胜?”张悌说:“不是这样。虽然曹操的功绩在中原无人能及,但民众畏惧他的威势,却不感念他的恩德。曹丕、曹睿继承他,刑罚苛繁劳役沉重,驱使人民东西往来奔走,没有一年安宁过。司马懿父子累世立有大功,废除对百姓烦琐苛刻而实行对百姓较为平和有利的政策,为百姓谋划着想而解救他们的疾苦,民心归顺他已经很久了。因此淮南出现三个叛逆,而腹心之地不受惊扰;曹髦被杀而死,四方也没有引起叛乱。而且能够任用贤能,使他们各尽其心,他的根基是很稳固的,奸计也得以实现了。而如今蜀国却是宦官专擅朝政,国家没有政策法令,而且穷兵黩武,人民劳顿兵士疲惫,竞争于外利,不整治用于防御的设施、器物。他们强弱不同,魏国人的智谋又胜过蜀国人,魏国乘其危难而攻伐,大概战无不胜。唉!魏国得志,是我们的忧患。”起初吴国人都取笑他的话,到魏国取胜后才信服。(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双井茶送子瞻①黄庭坚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②霏霏雪不如。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③。〖备注〗①子瞻:苏轼。此时苏轼继乌台诗案被贬后应诏还朝,任翰林学士,但深陷政治漩涡,处境堪忧。②硙:亦作“碨”,小石磨,研制茶叶的碾具。③五湖:太湖。相传春秋时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玉堂”语意双关,既可以指神仙洞府,在宋代又是翰林院的别称。B.颔联用“百斛”“泻”等词,凸显了作者奋笔疾书、浑洒自如的意态。C.诗人认为自己家乡的茶叶磨碎后叶细色美,连洁白的雪花也比不上它。D.“扁舟”意蕴丰富,尾联“扁舟”与苏轼《赤壁赋》中的意蕴相似。16.有人说这首诗“千回百转,一波三折,且卒章显志”。请结合诗歌从构思的角度加以分析。〖答案〗15.B16.一波三折:①首联从友人苏轼所处的环境落笔,为下文引出人物蓄势(作铺垫)。②颔联转入赠茶对象,用一个“旧”字暗示友人身份变化,为诗篇结语埋伏笔。③颈联转入赠茶事宜,回扣题目,引出下文对友人的规劝。卒章显志:尾联点出题意,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深陷政治漩涡的担忧,希望他效法范蠡,功成身退。〖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凸显了作者奋笔疾书、浑洒自如的意态”错误,诗人刻画的是苏轼的意态而非自己。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首联“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是说“人间风吹不到日照不到之处,是天上的玉堂,森然罗列着宝书”,联系注释①“此时苏轼继乌台诗案被贬后应诏还朝,任翰林学士”可知,此处诗人便利用了玉堂的双重含义,把翰林院说成是不受人间风吹日晒的天上殿阁,那里宝书如林,森然罗列,一派清雅景象,从友人苏轼所处的环境落笔,为下文引出人物蓄势(作铺垫);颔联“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是说“我想见你这位东坡的旧居士,在挥笔为文好似飞泻百斛明珠”,转入赠茶对象,用一个“旧”字暗示友人身份变化——由昔日的罪臣转为此时的清贵之官,表明苏轼离开黄州前后,如今官居翰林学士,为诗篇结语埋伏笔;颈联“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是说“这是从我江南老家摘下的云腴茶,用石磨研磨细细的连雪花也比不上它”,转入赠茶事宜,回扣题目“双井茶送子瞻”,显示出作者送茶的一番诚意,包含真挚的友情,引出下文对友人的规劝。可见,从这首诗构思的角度看,可谓一波三折。尾联“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是说“唤起你在黄州的旧梦,独驾小舟像范蠡那样泛游五湖”,其中“独载扁舟向五湖”用了春秋时期范蠡的典故,作者语重心长地提醒苏轼,要适时进退,好自为之。苏轼贬谪在黄州时,由于政治上失意,也曾萌生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退隐思想。联系注释①“此时苏轼继乌台诗案被贬后应诏还朝,任翰林学士,但深陷政治漩涡,处境堪忧”可知,尾联卒章显志,点出题意,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深陷政治漩涡的担忧,希望他效法范蠡,功成身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写音乐的诗歌往往借用形象的比喻写乐音特点,如《琵琶行》中形容琵琶声繁密清脆的是“__________”,而《李凭箜篌引》中则用“__________”表现箜篌清脆嘹亮的音色。(2)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改造,把阳光反射到室内,解决了项脊轩的采光问题。(3)在青年人才交流会上,杨书记说,“人民需要”是党和政府选贤任能的标尺,对于符合“人民需要”的才能出众的人和好的意见,我们应该像魏征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大珠小珠落玉盘昆山玉碎凤凰叫(2)前辟四窗垣墙周庭(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赏牡丹、吃香椿、饮谷雨茶,当人们在鲜花和美食中细品幸福生活的滋味、感受这个春天的最后一次回眸时,春天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已经近在咫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子水也”,即“雨生百谷”。谷雨因此得名,可谓A。①犹记每年的谷雨节,母亲都要去茶园摘茶。②茶叶摘回,放在锅里炒焙,母亲用手慢慢揉搓,就形成了谷粒大小的尖叶,曰“谷雨尖”。置热水浸泡于玻璃杯中,茶叶舒展,纤毫毕现,茶香四溢,B。③逢年过节,母亲就拿出这些茶叶招待客人,礼仪隆重。母亲一遍遍地念着,这是谷雨尖,是谷雨茶。④谷雨这个词,就从母亲嘴中吐出,像是节气的痕迹还刻在时间的深处。夜晚,父亲肯定C,难以入睡。农事堆积在那里,把父亲拽向节气的深处。再过三个月,谷子就该成熟了。虽然它们还没移植到水田中,但它们的青苗正在垄间茁壮。然后,它们发蔸、抽穗、扬花、结实,被阳光烤熟,接着收割、晾晒、净秕、入仓,滋养着我们的肠胃。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该”与文中加点的“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您这么大岁数了,站了一天柜台,够呛啊,该歇歇了。B.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C.其通俗自然的用语和深入浅出的阐述,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D.人家该咱们的,咱们该人家的……算一算,看看还能剩下几个钱。20.“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这两句古诗出现位置,最恰当的是()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答案〗18.A顺理成章(名正言顺、理所应当)B沁人心脾(惹人垂涎、满室生香)C辗转反侧19.B20.A〖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此处根据“雨生百谷”说明谷雨得名是很自然的,可填“顺理成章”“名正言顺”“理所应当”。顺理成章:比喻写文章、说话、办事顺着条理或合乎情理,就能顺利地做好。名正言顺: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理所应当:指应该怎么做,而这件事还没做。B处,此处是“茶香四溢”的结果,可填“沁人心脾”“惹人垂涎”“满室生香”。沁人心脾: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惹人垂涎:引人羡慕。满室生香:香气充满着整个屋子。C处,形容难以入睡,可填“辗转反侧”。辗转反侧: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加点的“该”表示根据情理或经验推测应该如此。A.应当;B.表示根据情理或经验推测应该如此;C.指示代词,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D.欠。故选B。【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两句古诗包含的信息有时间、地点(春山谷雨前)和摘茶的活动(并手摘芳烟),呈现的是古人摘茶的画面,文中写到摘茶活动的有①和②两句,所以排除CD;第②句写母亲在茶叶摘回后对茶叶的加工,两句主语一致,事情相承,衔接得很紧,古诗插入其中的话会造成前后割裂,排除B。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般来说,①,而一年四季都在同一个地方逗留和繁殖的称为留鸟。但这两者之间的界定其实并没有很严格,因为如果留鸟所在的栖息地被破坏或者食物减少,它们也会考虑迁居到其他地方。候鸟也需要为食物和筑巢的地方操心,季节的变化会促使它们主动去往温暖的气候中,寻找可以满足这两种“必需品”的地方。通常来说,许多鸟类每年会进行两次迁徙,春季来临时,它们向北飞行,夏季在温带或寒带进行繁殖,秋冬季节②。当然,在南半球,方向是相反的。而这就是鸟类迁移模式中最常见的一种:③,或者说沿南北方向迁徙,比如很多人熟悉的大雁南飞。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不常见的迁徙模式。在欧亚大陆上,部分雀形目的鸟类不再向南迁徙至非洲的越冬地,而是一路向西飞向法国南部过冬,这种自东向西的迁徙模式不属于传统的南北方向“鸟类迁飞路线”,而是沿着“经度”进行迁徙。在20世纪末,西欧和南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车位租赁协议
- 吉首大学《跨境电子商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首大学《电磁学》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影视导演基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市场营销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报废出租车转让协议书范本
- 2024年供料结算协议书模板范本
- 2024年多方出租转让合同范本
- 2024年大型耕地出售合同范本
- 2024年大米买卖双方合同范本
- 江西省萍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 2023年贵州黔东南州州直机关遴选公务员考试真题
-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测试(二)(期中) 英语 含答案
- 4S店展厅改造装修合同
- 送货简易合同范本(2篇)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规程(高职)智能财税
- 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人音版
- 某小区住宅楼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3-4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 北师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5.8三元一次方程组课件
- 2025届湖北省武汉市新洲一中阳逻校区高二上数学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