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北省襄阳第四中学高三下第一次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湖北省襄阳第四中学高三下第一次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湖北省襄阳第四中学高三下第一次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湖北省襄阳第四中学高三下第一次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湖北省襄阳第四中学高三下第一次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湖北省襄阳第四中学高三下第一次测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南京总统府旧址的一张台历上显示的日期是“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B.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C.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2.有学者认为:“宪法者何物也?立万世不易之宪典,而一国之人,无论为君主、为官吏、为人民,皆共守之者也,为国家一切法度之根源。此后无论出何令,更何法,百变不许离其宗者也。”由此可见,该学者A.宣扬民主观念,反对专制 B.提高国民素质,推崇宪政C.抨击传统道德,捍卫共和 D.解释宪法含义,力主共和3.1876年,中日两国就中朝关系展开论争,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与李鸿章对答记录节选如下:对答一森:至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李:此是谬论,恃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对答二森:中国不收其(朝鲜)钱粮,不管他政事,所以不算属国。李:高丽诸国,此是外藩……钱粮政事,向归本国(朝鲜)经理综合两则对答可知A.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B.清廷运用条约体系维护宗藩关系C.日本运用万国公法挑战朝贡体系D.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观念对立4.古代雅典城邦不允许公民只关心自己私人事务,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材料折射出古代雅典A.少数政客左右了政局 B.立法的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C.公民失去了政治热情 D.城邦至上对公民自由的约束5.明末小说家冯梦龙改编《白蛇传》时,不仅将唐宋传奇中恐怖的神怪故事变为反对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许仙的身份也由官宦之子变成了“生药铺”主管。市井小民成为新文学的主角,这在明代文学中屡见不鲜。上述变化反映了明代A.重农轻商观念根本改变 B.市民阶层兴起瓦解了传统伦理C.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D.工商业发展出现新兴社会群体6.若以“站起来”为题宣传新中国初期的成就,下列可选择的事件是A.“三面红旗” B.土地改革 C.中美建交 D.浦东开发7.中世纪的意大利艺术喜欢用黄金装饰画面,其目的是为绘制的神圣人物创作一种神圣的氛围。14世纪,画家们开始改用建筑或者自然风景图案的衬底,这样就创作出更多令人信服的空间,人物看上去似乎真实地生活在这样的空间里。这一改变A.受到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追求C.推动了思想解放潮流的进展 D.反映了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8.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9.谭嗣同:“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这一说法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理论有相似之处A.霍布斯 B.伏尔泰 C.孟德斯鸠 D.卢梭10.《关贸总协定》第十八条又称为幼稚产业保护条款,即发展中国家在进口激增有损于发展计划时,可以临时采取数量限制的办法。1979年,“东京回合”确认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差别优惠待遇的合法性。“乌拉圭回合”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原则,也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表明A.世贸组织内部实现了公平、平等、合作B.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C.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D.国际贸易规则对发展中国家更为有利11.“国家应在经营范围、原料供给、销售市场、劳动条件、技术设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此段话符合下列哪一文件的精神A.《临时约法》B.《共同纲领》C.五四宪法D.八二宪法12.历史上“上海曾作为苏州的‘卫星’城被称为‘小苏州’”,而在“20世纪20—30年代,苏州反而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被称为‘小上海’”。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内河航运的衰败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C.上海是近代最早的商埠之一 D.上海地理位置的优越是唯一因素13.据《左传》记载,春秋中期,卫定公聘(出使)晋的时候,晋国欲使其会见逃亡到晋的卫臣孙林父,卫定公夫人劝卫定公会见,其主要理由便是孙林父为“先君之宗卿之嗣”。这反映出当时A.宗法制的影响依然存在 B.传统等级秩序基本崩溃C.社会转型推动人才流动 D.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14.19世纪70年代后,江苏通州海门一带,“乡人穷极思变,购用洋纱,参织大小布匹线带,以致洋纱倒灌内地,日甚一日”。这一现象反映出A.家庭棉织业日益衰败B.近代棉织业发展迅速C.自然经济走向了解体D.西方加剧了棉纱倾销15.以下最能体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世界历史变化主题的是A.世界现代化的纵深发展B.世界体系的裂变与重组C.全球一体化的波浪推进D.东西方世界的持久对立16.在古代雅典城邦,官员在上任前要由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人民法庭)对其进行资格审查;官员卸任亦或公民就其任职行为提出指控时,还要经过陪审法庭的述职检查、依法审理。这反映出了古代雅典A.司法审判中程序民主 B.全体公民参与政治C.主权在民的执政理念 D.法律服从民众意志17.1780年,英国学者们“不再回避肮脏和臭气冲天的作坊,也不再为工人的头脑简单而鄙视他们……是去访问他们的作坊,与他们讨论如何改进和采用何种方法改进他们的工作”。这反映了A.科学家具有吃苦耐劳精神 B.科学技术逐步与工业相结合C.工业化带来生态环境恶化 D.工人运动推动工作条件改善18.近代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千1876年在上海登船赴欧,对沿途所记,编为《使西纪程》。由千驻英期间(1876—1879年)参观了各地的工厂学校和政府机构,郭嵩焘的观念产生了根本变化,发出“西洋政教、制造,无不出於学"的惊呼。这期间,他可能会看见A.《物种起源》第一次出版发行 B.英国人驾驶汽车出行C.电话作为新的通讯方式已出现 D.无线电通信试验成功19.1930年,国民党新军阀因为军队编制问题引发的争执演化成蒋介石和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派系的内战。中共中央决定利用国民党内战的机遇扩大革命成果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A.并未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B.善于把握时势夺取胜利C.未能正确判断革命形势D.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20.“小孩走路自然需要父母的帮扶,当他成年的时候,父母的帮扶已经成为他赛场夺冠的羁绊,因为他体格健壮,需要的是无拘无束的赛场驰骋。”如果这个比喻用来形容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比较贴切的是A.倡导重商主义经济思想 B.主张自由主义经济思想C.实行凯恩斯主义 D.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21.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22.秦朝的户籍简,类似于今天的“户口簿”。其特点是一木简记一户,又称“户版”“户籍”,是征发赋役的依据。据此推测,最有可能使用此类简犊的“九卿”是A.奉常 B.太仆 C.将作少府 D.治粟内史23.万历时期,北方地区如河南、山东的一些地方,扩大棉花种植面积,通过运河向江南的松江等棉纺织中心提供原料,而那里织成的棉布又通过运河贩运到了北方。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白银的广泛使用 B.商业市镇的兴起C.长途贩运的兴盛 D.地区经济的差异24.如表是20世纪世界局部战争与武装冲突次数统计,是根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据此可以说明20世纪80年代29场国与国之间:19场,占66%国内冲突:10场,占34%1990-1994年18场国与国之间:3场,占17%国内冲突:15场,占83%A.世界整体发展形势日趋缓和B.国际格局变动导致国内矛盾激化C.两极格局有效维护了世界和平D.军事大国不再是武装冲突的主角25.明朝万历年间,佃户不愿耕作之田,可将田退还原主,其交有押租金的,由地主退还佃家,“两相交付,不致留难”。江南地区甚至出现佃户借口今年没有收成拒绝交租的现象,明年地主为了收到地租,对佃农不得不待之以礼。由此可知,当时A.土地所有权变更频繁 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C.农业生产的利润微薄 D.农民抗租现象非常普遍26.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27.武王灭商以后,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此外,还封纣子武庚禄父。从材料看,西周分封这些人的主要目的是A.开发国家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B.安抚旧贵族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C.勾连旧贵族与周天子的血缘关系D.构成对殷人的合围之势提高王权28.下列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④处的建立者是A.赵匡胤 B.朱元璋 C.皇太极 D.忽必烈29.如图是“世界经济中心地理转移趋势图”。其中,18世纪时有西欧(法、英、德)和亚洲(中、印)两个经济中心。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对此现象的分析最恰当的是A.当时欧洲和亚洲处于同等的经济发展水平B.工业革命是出现两大经济中心的根本原因C.中国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不逊于西欧手工业D.当时的两大经济中心的经济发展趋势不同30.侵华日军在向陆军部的报告中写道:共军一齐向我交通线及生产地区进行奇袭……石太路破坏极为严重,敌人企图对桥梁、轨道、通信网、火车站设施等重要技术性设备,予以彻底摧毁。材料所指的军事行动A.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C.恢复西南国际交通线的畅通 D.增强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英国崛起材料一“英国崛起的进程是从16世纪开始的,直到19世纪,每个世纪都有其突出特征,使近代英国的历史节奏好像是以世纪为单位:16世纪社会和经济的变动首先迈步,推动着17世纪政治和思想改造,反过来又促进18世纪的经济“起飞”,带来社会的深刻变革,19世纪英国进入最辉煌时代。近代英国崛起的历程,似乎在验证着某种历史规律性。”——《大国衰落之鉴》材料二以往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一向认为西欧的发展道路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意义(包括对中国)。所谓西欧道路其实主要是英国模式,其核心即工业革命体现的经济变革。但近年欧洲经济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证明,英国模式有其特殊性。与历史上的欧洲中心主义者们不同,彭慕兰(按:美国汉学家)承认所谓的“英国模式”不能成为唯一标准、甚至不能被视为“标准”,他进而指出:“英国模式”的形成,是欧洲在与其他地域、其他经济模式的联系和互动中才可能的,彭慕兰这种在广泛的世界联系中观察欧洲的视野,代表了欧洲史研究的巨大进步。尽管如此,在彭慕兰看来,英国在19世纪的兴起还是具有必然性,也正因为“现代性”恰恰率先发生在英国——或者只是发生在英国,所以它才可以被称为一种“模式”。例如,他反复指出:公司式的资本营运方式、战争贷款的债务方式和以贸易和机器生产“节约资源”、特别是节约土地和人力资源的方式,这三者确实是欧洲、特别是英国才具备的极其特殊的经济——政治创制,——而且,这些制度早在工业革命之前都已经存在于英国,尽管它们只是通过工业革命才得以壮大成熟。——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问题:(1)试述推动16世纪英国社会和经济变动的有利因素有哪些?(2)17世纪英国的政治和思想改造主要有哪些表现?(3)你是如何评价材料中关于“英国模式”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英国模式的普遍性或特殊性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清楚。)32.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麻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綴结构发生新变化。——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隆庆元年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添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商几乎遍布金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撒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蓬物发展”的国内因素,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3)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人文主义者打着“回到希腊去”的旗帜,却并非复古派。但丁用意大利托斯堪纳方言写作《神曲》,声称自己的诗首先是写给群众看的,因此不能用群众看不懂的古文来写。被特拉克极力宣扬“凡人要先关怀世间的事”,薄伽丘则无情地揭露、讽刺了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的腐朽生活与败坏道德,并热情赞美了纯真爱情。法国文豪蒙太涅指出“在一切形式中,最美的是人的形式”,“每个人创造自己的命运”。塞万提斯认为“任何作家如果离开了迫近真实的准则,或者是离开了一切创作臻于完美所必经和摹仿自然的道路,那么所有的一切就不可能达到”。——整理自佛朗·霍尔《西方文学批评简史》等材料二晚清道光、咸丰年间,龚自珍的诗批判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具有变革精神。同治、光绪年间,黄遵宪的诗广泛地描写了重大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革命军序》等倡言民族、民主革命,影响很大。小说是清后期最为兴盛的文学样式。粱启超特别重视“政治小说”,曾朴的《孽海花》大胆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对此,史学界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形成的原因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认为它是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结果,第二种认为它是近代中国现代化潮流的必然产物,第三种认为它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产物。——摘编自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等(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西方人文主义者与晚清学者文学创作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因。(2)材料二中的“三种看法”蕴含多种史观,请运用三种不同的史观加以解读。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D【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指的是1949年4月23日,结合“南京总统府旧址”的信息可知,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故D正确;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1937年12月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故ABC错误。2、A【解析】

材料“一国之人,无论为君主、为官吏、为人民,皆共守之者也”表明君主与普通百姓都要遵守法律,说明该学者宣扬民主,反对专制。A正确;材料未体现‘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B排除;材料没有对传统道德的抨击,C排除;材料主张君主立宪,不是共和,D排除。故选A。3、B【解析】

根据“恃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高丽诸国,此是外藩……钱粮政事,向归本国(朝鲜)经理”可知,李鸿章运用条约体系维护中国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故B正确;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材料信息无法体现1876年中日两国就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排除A;日本主张“不必尽依条约”,C错误;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国家利益之争,D错误。4、D【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梭伦通过立法来要求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生活,强调的是城邦至上对公民自由的约束,D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雅典立法是有严格的程序的,随意性说法错误,B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5、D【解析】

明朝时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反对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价值观也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故答案为D项;A项中的“根本”说法绝对,排除;传统伦理受到冲击,但并未瓦解,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等级秩序的变化,排除C项。6、B【解析】

“站起来”是指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新中国成立初期能够体现该成就的是应该是土地改革,故选B项;“三面红旗”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失误,不是成就,排除A项;中美建交和浦东开发不是新中国初期,排除CD项。故选B。7、C【解析】

这一改变反映了14世纪的画家们不再以神为中心而是以人为中心,促进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思想解放,故选C项;14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尚未兴起,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画家创作内容的改变,并非资产阶级的政治追求,排除B项;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是古希腊时期的人文主义,排除D项。8、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战的影响,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可知随着妇女社会角色的变化,妇女的装束也随之变化,故排除A、D两项,选择C项;自古以来,妇女一直是劳动者,故B项的表述错误。9、A【解析】

从材料中的“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来看,谭嗣同的思想与霍布斯有相似之处,霍布斯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下为保护自己免于暴力死亡需要权力的存在,故答案为A项;伏尔泰提倡“天赋人权”,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卢梭提出“人民主权”思想,排除B、C、D项。10、C【解析】

根据材料“发展中国家在进口激增有损于发展计划时,可以临时采取数量限制的办法”“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原则,也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可知,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合理的相关制度和措施正在得到纠正与改善,体现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C项正确;A项中“实现了”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并不能表明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排除B项;材料中既有对发达国家有利的政策,也有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政策,故D项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11、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新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点,属于《共同纲领》的内容,故B正确。《临时约法》,属于中华民国时期,故A排除。五四宪法,不存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故C排除。八二宪法,也不存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故D排除。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共同纲领》12、C【解析】试题分析:从小苏州到小上海,上海于20世纪20~30年代获得发展。因上海较早开放为通商口岸,自然经济较早瓦解并程度更深。故选C。内河航运的衰败影响最深的是长江沿岸的城市,而非上海;B项错误,在近代民族工业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总体很薄弱,不足以支撑一个城市的繁荣;D项明显错误,说法太绝对。考点: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点评:代在列强的商品倾销下,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了民族工业和洋务企业,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由此开始,这也使得中国近代的城市得到一定的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是中国的洋务企业的作用和近代民族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四个阶段,这是考试的重点。13、A【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卫定公夫人劝卫定公接见孙林父的原因是因为其是“先君之宗卿之嗣”,体现的是血缘关系,突出的是宗法制的影响依然存在,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依然有一定的影响力,B排除;材料未涉及人才流动,C排除;材料未涉诸侯争霸,D排除。故选A。14、C【解析】

根据“乡人穷极思变,购用洋纱,参织大小布匹线带,以致洋纱倒灌内地,日甚一日”可知,江苏通州海门一带出现“纺”“织”分离和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的趋势,表明自然经济走逐渐向了解体,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纺”“织”分离和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的趋势,并非家庭棉织业日益衰败,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家庭棉织业,并非及其生产的近代棉织业,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西方是否加剧了棉纱倾销,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乡人穷极思变,购用洋纱,参织大小布匹线带,以致洋纱倒灌内地,日甚一日”,联系所学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的表现分析解答。15、B【解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分裂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矛盾激化的结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中叶,法西斯主义国家的侵略扩张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又加速法西斯国家的败亡,故B符合题意;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主要大事是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的环境不利于世界现代化和一体化,故AC不符合题意;D中“持久对立”不符合史实,故D不符合题意。16、C【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雅典城邦官员就职及任职期间均受到雅典民主机构的审查监督,体现了雅典公民主权的执政理念,C项正确;题干并未强调司法审判程序的民主性,排除A项;题干信息并未说明雅典全体公民皆可任职官员,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法律管理,排除D项。故选C。17、B【解析】

材料主要体现了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学者改变态度,深入工场作坊,解决工人工作面临的技术问题,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使科学技术逐步与工业生产相结合,故选B;材料反映了学者对工人态度的变化,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生态环境恶化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材料未体现工人运动,排除D。18、C【解析】

根据题干“1876—1879年”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1876年定居美国波士顿的苏格兰人贝尔试通电话成功,故C项正确;《物种起源》发表于1859年,排除A项;1885年,德国卡尔.本茨成功地设计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排除B项;1895年,意大利工程师马可尼与俄国物理学家、工程师波波夫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排除D项。故选C.19、C【解析】从材料中“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可以看出当时党的工作重心依然是中心城市暴动,这不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中国革命的对象包括他们;B选项说法错误,与实际情况相悖;D选项错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20、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重商主义是重视商业发展,不符合题意。“需要的是无拘无束的赛场驰骋”反映的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福利国家制度是利用国家权力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所以应选B。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自由主义经济思想21、A【解析】

该评价认为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专制制度,但对于整个封建制度没有触动,这个认知符合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故选A项,排除D项;该评价是对辛亥革命的认知,不是对思想启蒙的评价,排除B项;该评价主要是指出了辛亥革命的弊端,C项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故选A。22、D【解析】

据材料“特点是一木简记一户,又称‘户版’‘户籍’,是征发赋役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治粟内史管理的是国家财政,故D选项正确;奉常是中国古代朝廷掌宗庙礼仪之官,故A选项错误;太仆掌皇帝的舆马和马政,故B选项错误;将作少府职掌宫室、宗庙、陵寝等的土木营建,故C选项错误。23、D【解析】

据材料“万历时期,北方地区……扩大棉花种植面积,通过运河向江南的松江等棉纺织中心提供原料,而那里织成的棉布又通过运河贩运到了北方”可知,这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和江南地区工商业的发展,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货币的问题,A错误;材料只是说明“通过运河向江南的松江等棉纺织中心提供原料”,不能推断“商业市镇”的兴起,B说法错误;C不是材料主旨。24、B【解析】

从表中可知,冷战结束后,各国之间战争大幅减少,国内冲突加剧,说明在冷战掩盖下国内矛盾暴露出来,故B正确;从数据上看,冷战后短短的四五年时间,就有18场局部战争与武装冲突,不能说明世界形势在缓和,故A错误;C、D材料均未体现,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题的关键是看懂表的内容。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5、B【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佃户可以随意退佃,以至于地主害怕土地没有人耕种,对佃户以礼相待,表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故选B;佃户退耕没有导致土地所有权变更,A错误;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根据材料“江南地区甚至出现佃户借口今年没有收成拒绝交租的现象”可知农民没有交租是个别现象,D错误。26、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参与政府管理,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信息体现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等体现出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的认识27、B【解析】西周分封这些人是旧贵族,分封旧贵族是安抚他们然后到达巩固西周的统治的目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次要目的而非主要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旧贵族与周天子不存在血缘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对殷人的合围而是安抚他们,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8、C【解析】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建国号大清,故C符合题意;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故A不符合题意;1368年,朱元璋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故B不符合题意;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为大元,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9、D【解析】

根据图中内容可知,亚非是农业革命,而欧洲则是工业革命,两大经济重心的经济发展趋势是不同的,选D;“同等的经济发展水平”说法绝对,排除A项;工业革命不是造就两大经济中心的根本原因,排除B;由图示内容看不出中国和西欧的手工业发展水平,排除C项。30、D【解析】

据材料“石太路破坏极为严重,敌人企图对桥梁、轨道、……予以彻底摧毁”可知,指的是百团大战,该战役增强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故D选项正确;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平型关大捷,故A选项错误;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的是台儿庄大捷,故B选项错误;恢复西南国际交通线的畅通是远征军出国作战进行反攻,故C选项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新航路开辟,使得英国成为世界商路和贸易中心;民族国家和君主专制的形成,在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政治:英国发生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议会至上原则;思想:霍布斯提出国家学说,洛克提出分权学说。(3)

参考答案:(1)答案示例一:“英国模式”具有普遍性,英国模式所体现的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适用于对于任何国家(或地区)的近代工业化的研究。欧美其他国家以及日本在英国工业革命影响下开始本国的工业革命,向工业社会过渡;印度等殖民地在英国的影响下,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向近代社会过渡;19世纪后期,在外国近代工业在示范作用下,中国的洋务运动从外国输入机器开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促使中国经济转型,英国模式在中国近代工业化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综上所述,英国模式具有普遍性。拓展升华:强调“英国模式”的特殊性,也就是强调不同文明的共生与并存,世界文明发展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解析】

试题分析:(1)推动16世纪英国社会和经济变动的有利因素主要是以时间为切入点,找到16世纪英国社会和经济的方面有积极作用的历史事件。主要是新航路开辟、民族国家和君主专制的形成。(2)以17世纪的英国为切入点说明其改造,政治方面的改造是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议会至上原则,思想方面是霍布斯提出国家学说、洛克提出分权学说。(3)本类题旨在真正的选拨出具有历史学科素养的学生。该类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是:概括材料观点和信息,对材料观点进行正确或错误的判断,然后结合教材提供的历史事实进行例证式的分析和评价,或者是对材料里某种观点的个性认识。同时建议学生一定注意要求是材料里的信息还是教材的信息作为说明的依据。最后学生一定要注意括号内的具体要求,是一个观点还是多个观点的评析。就本题而言,首先应该根据材料概括出观点具体是什么,主要有两个观点:“英国模式”具有普遍意义、“英国模式”具有特殊性。然后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具体阐述即可。学生做此类题一定要将史实和观点结合紧密,不可简单一笔带过,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考点:荷兰、英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