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重力》教学设计1-新版_第1页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重力》教学设计1-新版_第2页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重力》教学设计1-新版_第3页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重力》教学设计1-新版_第4页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重力》教学设计1-新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力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整体设计,首先是由学生生活情景和教材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已经学过的有关重力的知识: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方向、重力的大小如何测量;第二步讲解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带学生回顾“重心”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物理学研究的一种方法;第三步让学生动手实验,测量物体的重力,发现重力大小的规律,寻找不同物体的重心,加深对重力的理解;第四步通过对“微重力区”和“重力影响着我们的世界”的介绍,展示自然界的大量现象与重力的关系,使学生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让学生列举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并进行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原人教版大纲教材“重力”的教学与“力的概念”合为一节.重点讲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方向、重力的大小如何测量、重心的确定.而教科版课标教材,首先安排学生讨论交流,回忆初中已经学过的有关重力的知识.关于“重力的大小”的问题,教材给出重力加速度表让学生阅读、分析找出重力加速度的变化规律,加深学生对重力的认识.最后通过对“微重力区”和“重力影响着我们的世界”的介绍,展示自然界的大量现象与重力的关系.学习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重力,但认识比较浅显,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方向、重力如何测量,这是学生在高中进一步学习重力的基础.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在巩固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重力的理解;通过“重力影响着我们的世界”的介绍,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或g=9.8m/s2)计算重力.3.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用静止的水平支持面支持的物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大小均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4.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质量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不规则薄板的重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通过学习“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物理学研究的一种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重力影响着我们的世界”的介绍,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多观察、多分析,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2.G=mg中,g值随地球纬度的不同而不同.教学策略: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实际演练,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难点:1.“重心”概念的理解;2.同一物体在地球的不同纬度、不同高度处的重力不同.教学策略:通过讲解、对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学资源:文献资源:不同地理位置的“重力加速度表”.视频资源:航天飞机发射与工作的影像资料片;宇航员在空间站的生活情景和生物实验的影像资料片.实验资源:学生分组实验:弹簧秤、钩码(3—4个).教师演示实验:地球仪、质量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木圆环、直角三角尺、重锤线.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创设情境)日常生活中,我们跳起来,总会落回地面;扔出去的东西,都要落回地面;树上熟透的果子,要落到地面;悬挂物体的绳子静止时总会指向地面.这都是因为在地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下面我们来探讨有关重力的知识.展示图:2-2-1,地球仪.引导学生讨论交流:(1)什么是重力?(2)重力是如何测定的?(3)重力的方向又如何?思考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并回答: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测定重力使用弹簧测力计.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创设物理情境,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相关知识.新课教学知识应用知识拓展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教师释疑: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这种引力称为万有引力.严格地说,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个分力,以后就会学到这些知识.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提问: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强调:物体只要在地球引力范围内,就会受到重力的作用.2.重力的方向实验展示:重锤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从静止状态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3.重心:物体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该点可认为是各部分重力的等效作用点,或各部分所受到的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该点就叫物体的重心.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我们把物体的全部质量压缩成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又是物理学中“等效代替”思想的一种表现.(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学生在初中作学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这些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出示投影片)(2)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的重心可通过悬挂法找到.具体过程:先用悬挂法确定重心,然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让ab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平衡.教师演示:木圆环,直角三角尺的重心.演示:将一段均匀的直铁丝,做成直角、四边形、圆形等不同的形状,用悬挂法寻找其重心的位置.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可以在物体之外.(3)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既跟形状有关,也与质量分布有关.(比如:往高处叠放东西,重心随高度不断上移.)(4)重心的高低与支承面的大小决定物体的稳定程度.简单介绍一下不倒翁的原理,让学生有一种初步印象,为以后学习平衡的种类奠定基础.巩固练习:用卡车运输一些体积相同、而轻重相差悬殊的物体,将这些物体怎样堆放到卡车上较为合理.4.重力的大小:(1)学生动手实验:提问: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为什么?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G=mg(g=9.8N/kg或g=9.8m/s2)(2)G的变化规律:投影展示:地点纬度(北纬)g值单位(m/s2)赤道0°9.780新加坡1°17'9.781马尼拉14°35'9.784广州23°06'9.788上海31°12'9.794罗马41°54'9.804伦敦51°31'9.812北极90°9.832强调: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可知,赤道上g值最小,而两极g值最大.一般的处理方法: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引导学生看教材,总结g随高度变化的规律.小结:(1)纬度越高重力越大;(2)物体离地面越远重力越小.“微重力区”和“重力影响着我们的世界”1.“微重力区”的简单介绍:微重力区指重力加速度很微小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中被重力掩盖的现象就会呈现出来,我们来初步了解微重力区的一些奇异现象.视频展示:航天飞机发射与工作的影像资料片;宇航员在空间站的生活情景和生物实验的影像资料片.2.“重力影响着我们的世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展示教材图片:图2-2-2.图2-2-3和图2-2-4.展示自然界的大量现象与重力的关系.3.让学生列举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并进行粗略的分析.学生猜疑: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学生答:是地球.学生分析小石块的受力情况,由二力平衡知重力竖直向下.学生动手找出不规则薄板的重心,并且说明其原理.学生分析回答:尽量将重的物体放在车的底部,整体的重心较低,行驶较安全.引导学生从二力平衡的角度回答: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或对水平面压力的大小等于其重力.学生动手实验:用弹簧秤测量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的重力大小,观察顿号计算重力G与钩码质量m的关系.学生马上得到:G与m成正比.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观看.学生阅读教材.正确理解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加深对重力的理解.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物理学研究的一种方法.体验找物体重心的方法.体会重心的作用.由学生自己找出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使学生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流程:教学反思:1.本课设计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无论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还是对问题的探究,都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并努力增大参与面.如学生动手实验.用弹簧秤测量多个钩码的重力的大小,观察、计算重力G与钩码质量m的关系,学生直接参与,不由教师包办.2.这节课在教学思路上注意了知识接受的循序渐进,在初中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和深化,并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