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任务群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目
录Contents小说01散文02现代诗歌和戏剧03小说知识积累1小说的种类知识积累2小说的叙述特征1
叙述人称分类具体说明“我”第一
人称(1)非
“主人
公”型旁
观
者置身事件之外,可以用更冷静疏离的方式呈现故事,使故事
更加客观、真实;可以观察、点评故事里的各个人物;可以
坦陈自己的疑虑和困惑,让读者去思考。[链接教材:《孔乙
己》中的“我”。]分类具体说明“我”第一
人称(1)非
“主人
公”型参
与
者参与到事件中,与主人公有某种程度上的关联,可以与主人
公直接对话,可以衬托主人公,可以对事件、人物产生影响
等。[链接教材:《百合花》中的“我”。]分类具体说明“我”第一
人称(2)“主人
公”型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也因此具有一种性格化的意义,且读
者容易将自己代入“我”。[链接教材:《变形记》(节选)中
的“我”。]
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展开心理
描写。不足:只能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是有限的讲述。谈作用、效果时,还要考虑叙述者的身份,是参与者、旁观者,还是主人
公。注意“我”并不等于作者。分类具体说明“你”第二
人称叙述者以直接对话的方式,与作品中的“你”进行交流。使用这种叙述人
称虽然可以拉近叙述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但在小
说的叙述中略显拗口。“他”第三
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该叙述人称可以将人物的心
理活动展现出来;还可以展示同一时间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2
叙述视角(1)常见的叙述视角类别说明及其效果全知视角大致对应“零聚焦”,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的视角。
作用:①视野开阔,适合讲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故
事;②自由度高,叙述时可以在不同人物、事件中自由切换;③客观全
面,能够让读者全面了解事件。类别说明及其效果限知
视角大致对应“内聚焦”。包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主人公视角就
是作品中主人公的视角。既可以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来
叙述。见证人视角,即作品中次要人物(一般是线索人物)的视角,通常采
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作用: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如
卡夫卡的《变形记》,小说从格里高尔的视角展开叙述,开篇就以“我发
生什么事啦”紧紧抓住读者的好奇心。之后跟随着格里高尔的眼睛,读者
才慢慢了解故事原委。类别说明及其效果限知
视角②增强代入感与真实性。如《红楼梦》中写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便从林
黛玉的角度展开叙述,通过黛玉的眼睛,读者领略到贾府的富贵奢华,获
得了较为真切、自然的感受。③最大限度地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此外,
见证人在叙述主要人物故事的时候,由于其进入场景,往往形成人物(主要
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的映衬、矛盾、对话关系,这无疑会加强作品表现人
物和主题的力度,有时还会推动情节的发展。(2)特殊的叙述视角类别效果儿童
视角①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更加客观真实;②儿童贫乏的词
汇和特有的说话方式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③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
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④儿童的好奇心有助于推动情
节的发展;⑤从儿童的视听角度来塑造人物形象,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立
体、饱满;⑥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可以审视人
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类别效果儿童
视角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出现的方法进行描写的作用:①作品从儿童
的视角观察描写生活,使故事更加生动,充满童趣;②作家以成人的视角
进行评说,使笔下的文字内涵更清晰,更深刻,更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如萧红的《呼兰河传》、鲁迅的《社戏》《故乡》。类别效果女性
视角①女性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使小说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引人深思;
②以母性情感笔触,表达对弱者的同情,表现怜悯的情怀,或以女性口吻
表达对强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③有助于塑造女性形象,展示其心路
历程,推动情节的发展。如茹志鹃的《百合花》。类别效果老人
视角①老人视角叙事多为回忆性质的,免不了会有一种怀旧情怀;②老人多是
成熟的、理性的,对事情会有深入的思考,所以小说一般会有一种深沉意
味;③老人历经世事,叙述的故事会有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如余华的
《活着》。类别效果动物
视角①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②动物的心
理活动往往与人的心理活动交替出现,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③从人类世
界的纷繁世事中抽离,叙述更加冷静、客观,可以获得另一视角的“真
实”;④突出了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如莫言的《生死疲劳》。【特别提醒】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的关系及具体使用情况1.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不可简单对应。2.在具体的文章中,不同的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是交叉变化的。(1)人称变换:①从“你”到“我”,增加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有时有自嘲
的意味。②从“我”到“你”(“他”),跳出自我,增强客观性、亲切性、说服
力。③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叙述;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
第一人称的人物独白、对话。(2)一篇小说的视角并不是唯一的,可以是多个叙述视角交织转换(故事套故事
或听他人讲故事)。多个叙述视角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但穿插起来可以使叙述立体
化,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3
叙述顺序类别阐释特点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内外、上下、从整体到
局部)顺序来写。[链接教材:《百合花》]①叙事完整,有头有尾。
②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
次清晰。倒叙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
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按顺序叙述
下去。[链接教材:《祝福》]①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②制造悬念,引人入胜。类别阐释特点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
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
的内容,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
的事件。插叙的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叙述。
[链接教材:《故乡》中插叙一段三十年前
“我”与少年闰土交往的故事。]①帮助展开故事主线,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进行介绍,或诠释某一细节。②使小说情节波澜起伏,丰富小说内容,增强小说的可读性。类别阐释特点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
故事中的人或事进行一些补充交代,补充另外
与之有关的事件,使故事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
完整。[链接教材:《智取生辰纲》中,补叙了
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的经过。]①对故事起丰富、补充的
作用。②深化主旨,具有
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类别阐释特点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
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情。通常是先叙述一
件,再叙述一件,因此又叫作分叙。平叙多用
于篇幅较长的小说。[链接名著:《水浒传》]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
的来龙去脉。【特别提醒】补叙与插叙的区别补叙与插叙的区别在于: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
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
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插叙只能在篇
中,不能在篇末。4
叙述腔调叙述腔调,是指叙述人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特征。如
巴金的激情、鲁迅的冷峻。它主要有两种呈现方式:(1)讲述,就是叙述者时不时地到场亮相,他要告诉读者,这个故事是他讲的,
他会对小说中的人与事加以解释与判断,还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他对那些人与事的
感情。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2)显示,叙述者差不多完全消失在文字的背后,不肯露面,只是客观地将那些
人与事呈现出来。如《老人与海》几乎都是“显示”。海明威让圣地亚哥“显示”,对他的表现却不进行判断,小说叙述得相对客观、冷静。在一篇小说里,一般是采取两者结合的方式。【知识拓展】零度叙事在作品中,作家只是客观地描写,而不表露自己的立场。作家将热烈澎湃的感
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绽放,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叙事。5
叙述频率指的是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发生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叙述中出现的次数之间的
关系。一般分为三类:①单一型。即故事中发生过一次的事件在文本中只讲述一
次。②概括型。即故事中发生过很多次的事件在文本中只叙述一次。③重复型。即
在故事中只发生过一次的事件,在文本中却被重复叙述。重复叙事或反复叙事往往
具有渲染、强调的作用。如《祝福》中,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之死,既突出了阿毛
之死对她的打击之大,又强化了鲁镇人的麻木。6
叙述节奏指叙述速度的快慢急缓。快,是加速,一般用于次要情节,多是一笔带过。加
速是跳跃,是略写。慢,是减速,一般用于关键情节、精彩之处。减速是慢行,是
细致描绘。小说的魅力就体现在加速与减速的交织中。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采
用快慢交织的叙述节奏,在叙述林冲寻敌时节奏较快,在叙述山神庙痛杀陆谦等人
时节奏较慢。7
常见的叙述方式类别阐释效果对话
式对话式的叙述方式是以人物对话为基本表现形式的一种叙述方式。内容可以是对话人亲身经历的叙述和心理感受的自白,也可以是转述别人的生活见闻。如《简·爱》。①展开和推动故事情节,使故
事情节更加紧凑和集中。②可
以使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被
充分地刻画和表现出来。③突
出主题。类别阐释效果对比
式对比是隐含在小说情节背后的基本叙事结
构。对比分显性和隐性两种,分别体现了
小说的“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如
《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
后态度的变化形成对比。①突出表现人际关系和人物形
象。②突出主题。③结构全
篇。类别阐释效果独白
式独白式的叙述方式着力描写人物内心的种
种感受,通过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内心
世界,具有淡化情节甚至取消情节的特
点。如《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自言自语式
的话语深刻地表现出人物自身复杂的意识
和心理变化。①可以使小说的结构更加紧
凑。②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
真实情感。③可以展现时代背
景在人物身上留下的烙印,丰
富作品的内涵。类别阐释效果重复
式重复叙述,即多次讲述只发生了一次的事
件。重复是小说叙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
包括事件重复和话语重复两种基本类型。
如《祝福》中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之死。①突出人物形象。②加强主旨的悲(喜)剧色彩。③缓和叙事节奏,增强艺术感染力。片段
式聚焦生活的一个小场景,截取生活中具有
特殊意义的某个片段进行横断面式的描
写,见微知著。多见于情节简单的短篇小
说。①小中见大,矛盾冲突集中,使叙事相对集中紧凑。②节省笔墨,留下空白,引发读者联想。类别阐释效果双线索式明线是文中直接呈现出来的贯串始终的线索,暗线则是间接呈现出来的贯串全文的线索。双线索可分为明暗线、双主线、主副线。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和陆谦两人的行动分别为小说的明线和暗线。①共同完成主题的揭示。②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③突出人物形象。类别阐释效果抑扬
式又称褒贬式,是文章欲“扬”却先有意
“抑”,或欲“抑”却先有意“扬”的一
种叙述方式。这种方式以退为进,对人欲
说善则先说不善,或欲说不善则先说善。
如《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这
一部分中,作者塑造贾宝玉的形象就运用
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在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
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留
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作品的艺
术魅力。类别阐释效果交叉
式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叙述,类型较多。如
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文学、虚构与真实、
荒诞与真实、叙事与写景、科学性与文学
性、科学美与人性美、自然美与人性美、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等。如《微纪元》兼
具科学性和文学性。①丰富作品内涵。②可以揭示
人物或事件的复杂性,使形象
更加多彩。③可以实现叙述时
间上的跨越,增强叙述自由
性。知识积累3小说的情节结构1
常见的情节结构模式模式解读单线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完整的模式中,前面还会有序幕,后面还会
有尾声。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双线结构由两条线索组成,或一明一暗,或一主一次。[链接教材:《林教头风雪
山神庙》采用双线结构——明线是林冲的活动,暗线是陆谦等人谋害林
冲的活动。]模式解读摇摆式(一波
三折
式)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发展轨迹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
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这
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链接教材:《祝福》的情节结构模式是摇摆式。]对话式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言为心声,
这种模式便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结构简洁明快。采用对话的形
式,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断面,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在有限的篇幅内,
展现出较丰富的思想。模式解读蒙太奇式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不少作家将其运用到文学创作
中。此模式中,小说情节常常以画面感很强的“分镜头”似的片段,跳
跃性地向前推进。采用这种结构可以突破时空局限,闪现主要情节,使
得节奏明快,视觉形象感强,穿插自然,变而不乱。延迟式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
全破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链接教材:《老人与海》
(节选)]模式解读突转式(欧·亨
利式)在结尾处,情节突然向相反方向转变,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
人意料,但由于早已在前面的情节中埋下伏笔,所以一切又都在情理之
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如《项链》。横截面式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
的无限空间。意识流式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按照心
理时序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2
情节安排技巧(1)情节波澜安排技巧名称释义作用抑扬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常
常出乎读者所料。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
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
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名称释义作用悬念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
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
段。通俗来说,它是指一种在小说的叙述
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
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
满足的技巧。设置在开头,引领下文,引人
入胜;设置在文末,有意料之
外之效;设置在矛盾处,可勾
连情节,深化内容。名称释义作用突转在小说中间或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
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
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
改变。产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
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
点睛的作用。(2)情节严密安排技巧名称释义作用照应是篇章间的某些内容的互相关照与呼应。[链接名
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纯熟地运用照应艺
术,使故事发展既纵横交错又有迹可寻,既有前
因又有后果,也使故事情节既纷繁复杂又脉络清
晰。]使情节连贯,脉络清
晰,结构紧凑。名称释义作用伏笔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进
行提示或暗示。[链接教材:《林教头风雪山神
庙》开头叙述林冲被发配到沧州,遇到开酒店的
李小二,为之后李小二夫妻听到陆谦等人谈话后
向林冲通风报信埋下伏笔。]使全文前后呼应,结
构更严谨,情节发展
更合理,前后因果更
分明。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
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作为衬垫。推动情节,积蓄气
势,突出主旨。名称释义作用线索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始终,它可以是小说中
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
还可以是故事发生的空间、时间。使情节更加紧凑,条
理更加清晰;使人物
性格更加突出,形象
更加丰满;使主题更
加深刻、丰富等。【特别提醒】铺垫与伏笔的区别①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
其着眼点却是主要人物或事件。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给
出的提示或暗示,使下文的情节不让读者感到疑惑,以求前后呼应。伏笔常常与
“照应”配合使用,即“前有伏笔,后有照应”。②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
染,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伏笔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因
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照应”没有出现之前,貌似“闲笔”。③从位置上看,铺垫和其后真正要写的内容一般紧挨着,伏笔与下文所承的
“点”往往有一段距离,甚至是文首与文尾的距离。④从作用上看,铺垫主要是在内容上起烘托作用,如推动情节、积蓄气势等。
伏笔主要是在结构上起作用,如前后呼应、结构严谨等。3
情节段落的作用(1)小说常见的开头类型及作用类型作用直切式开头小说直接切入场景,直接将读者置于故事情节之中,现场感与参与感
强烈。悬念式开头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的情节。写景式开头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为情节的
发展做铺垫。⑤暗示故事的结局。(2)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角度作用与相关情节的关系①使情节前后照应。②使小说情节一波三折。③制造巧合或情节突
转,丰富小说的内容。④起过渡的作用。与主题的关系揭示小说的主题。[链接名著:《骆驼祥子》中写祥子在暴雨狂泻的天
气里仍拼命拉车,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展现人物性格。[链接教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买刀并在街
上寻觅仇家的情节,表现了林冲刚烈的性格特点。](3)小说的结尾类型及作用类型作用出人意料的结局(欧·亨利式结尾)①从情节安排上看,它使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结构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读者觉得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令人伤感的结局(悲剧式结尾)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从表达效果上看,令人回味,引人思考。类型作用令人喜悦的结局(大团圆式结尾)①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读者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②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展现出的美好人性和积极主题,符合大众的审美追求。戛然而止的结局(留白式结尾)耐人寻味,可以让读者想象,也便于进行艺术再创造。类型作用以景作结的结尾①从结构上看,照应标题,首尾呼应。②从情节上看,暗示情节
发展和故事结局。③从人物上看,烘托人物心情。④从主题看,
升华主题。⑤从读者角度看,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无限的
想象空间。4
小说常见的线索类型类型链接教材/高考/名著以人物为线索《祝福》中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事物为线索,即
所谓的“物线法”2014新课标Ⅱ卷《鞋》,就是以“鞋”为线索串起事件的。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部分的线索是林黛玉进
贾府这一事件。以空间、时间或人
物心理为线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林冲的思想性格变化为主要线索。知识积累4小说的形象1
人物形象的构成角度特征描述链接高考外在身份、职业、地位、技
能、相貌、遭遇、行为习
惯等。身份:2019年江苏卷《表妹》中的“表姐”是
一个捧着铁饭碗的城市劳动者。地位:2015年浙江卷《捡烂纸的老头》中的老
头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遭遇:2019年全国Ⅱ卷《小步舞》中的老舞蹈师
夫妇经历过法国路易十五时代。角度特征描述链接高考内在品格、情感、精神、性
格、心理、气质等。2018年全国Ⅰ卷《赵一曼女士》中的赵一曼身上
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2
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直接
描写
(正面
描写)肖像、神态、
动作描写①展示人物外部形象。②透露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
展。②描摹人物的语言特点,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
纸上。③透露出生活气息。④展现出地方色彩。直接
描写
(正面
描写)心理描写①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②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③推动情节发展。细节描写①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细腻逼真地刻画人物性格。③推动情节的发展。④照应上下文的某个情节。⑤表现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命运。⑥营造某种氛围。⑦深化主题。间接
描写
(侧面
描写)通过人物间接
描写一般分为烘托和反衬。烘托一般是正面的,通过在小说中
设置与主人公性格相似的人物来映衬出主人公在整篇小说
中的中心地位。反衬一般是反面的,通过描写次要人物的
性格、品行等,反衬出主人公的形象。间接
描写
(侧面
描写)通过他人转述
间接描写如《孔乙己》中,孔乙己被丁举人毒打的事是通过顾客之
口交代的,属于侧面描写,这种侧面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
的发展,使文章过渡非常自然、巧妙。场面描写场面描写一般由“人”“事”“境”构成,它是叙事性作
品的基本构成单位,可以起到刻画人物、展开情节、渲染
气氛、烘托事物、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他
手法点面
结合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
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
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刻画人物形象,充分地
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如《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这一
部分中,对贾宝玉、王熙凤等单独写,是“点”;而对邢夫人、王
夫人、李纨等人进行群体介绍,是“面”。其他
手法抑扬
结合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欲扬先抑,一类是欲抑先扬。使情节多变,波
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可以突出描写重点,提高阅读体验,给读
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虚实
结合“实”就是实写,即对人物的直接描写,描写对象直接出现在作品
之中;而“虚”就是虚写,即描写对象没有直接出场,而是隐藏在
文字的背后,借助其他事物来烘托渲染,有时也借助想象、幻想等
手段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虚实结合,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突出人物个性,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3
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
人物
形象
的作
用①对情节的
作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的表现,都与情节密切相关,人物的
一言一行,可以对情节产生推动作用。②对主题的
作用小说可以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主要人物形象)来表现主
题。③对社会的
作用结合社会现实深刻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思
考作品的写作意图。次要
人物
形象
的作
用①体现自身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有
鲜明的性格特点,其作用首先是体现自身的价值。②对情节的作用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推动情节发展。③对主要人物的作用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
人物的角度进行描写;对主要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
人物的嘴里说出来。此外,次要人物还可以衬托主要人物,表
现主要人物的品质,使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立体。
次要
人物
形象
的作
用④对主题的作用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力量,可
以揭示小说的主题。如《祝福》中的“我”就揭示了当时社会
中具有新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种种
精神上的矛盾。⑤对气氛、感情基调的作用有的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
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
群体人物。物象
的作
用①人物塑造物象衬托了人物的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②情节安排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
联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具有使情节结构更加严谨
的作用。③环境一是指物象对时代特色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二是指对人物活
动的具体环境的刻画作用。④主题物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我”的作用小说中的“我”是陪衬人物、线索人物。作用:①衬托主要人物。②同主
要人物一起揭示主题。③贯串全文,充当线索。④推动情节发展。⑤体现
作者的创作意图。⑥增强小说的真实性。知识积累5小说的环境描写1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角度作用环境①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或表现时间、季节和气候。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
间、地点,如《故乡》第二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点明时间——深冬,
地点——船舱。③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人物①烘托人物心情。②暗示人物命运。③导引人物出场。情节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③舒缓节奏,调整读
者的心情。④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的内容,与结尾呼应;结尾
的环境描写,与上文的……内容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主题①暗示主题。②深化主题。③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2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角度作用环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如《孔乙己》开头一段描写了鲁镇酒店的格局,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②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关系,渲染特定氛围。人物①引导人物出场。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或影响人物性格。③揭示人物心境。情节①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主题①揭示社会的本质。②揭示文章的主题。知识积累6小说的语言特色1
小说语言常见的风格类型豪放与柔婉豪放景象→境界开阔,色彩鲜明动词→富有力度情感→激越昂扬修辞手法→多用排比、夸张、反复等柔婉对象→纤巧细致画面→色调柔和情感→细腻缠绵修辞手法→少用排比、夸张等直露与含蓄直露表情达意时,比较直接含蓄表情达意时,不直接,而多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
达方式及象征、比喻等手法质朴与华丽质朴(平实)语言→通俗化、口语化,描绘性语言少修辞手法→少用修辞华丽(典雅)语言→讲究节奏韵律,描绘性语言多修辞手法→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庄重与诙谐庄重话题→较为严肃语言→规范、正式句式→整齐、完整,多长句诙谐语言→轻松幽默修辞手法→多用夸张、反语、比喻等简洁与细腻简洁语言→流畅,多用短句,多概括性语言细腻语言→多用长句,多用对比,多辩证性语言2
分析小说语言特点的角度看词语
运用准确使用词语,能够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的主题。分析词语
运用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①看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否鲜
明,是褒还是贬。②看是否使用了叠词、关联词、形容词、副词等。看语体
色彩使用不同的语体能够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语体主要分为书面语和口
语。①书面语:庄重、典雅、含蓄、深沉。②口语:朴实、风趣、形
象、有地方色彩。看句式
特点关注长短句的使用、整散句的搭配,以及对偶句、反复句等的使用。看修辞
手法品味小说的语言要注意分析小说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修辞手
法主要有比喻、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对比、夸张、借代等;表达
效果主要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准确精当、惟妙惟肖、诙谐幽默等。看语言
风格见“小说语言常见的风格类型”。其他语言具有时代特色,常表现为文章中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些特定的时代使
用;语言具有地域特色,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另外,还可
以根据小说的题材来分析语言特色,如乡土题材的小说,其语言常常通
俗质朴。知识积累7小说的文本特征1
常见的小说题材的特点及阅读要点题材特点阅读要点革命(红色)小说①以革命抗战为小说背景。②人物主
要是革命志士(战士、工人、农民、知
识分子等)。③多表现革命英雄主义精
神和军民鱼水情等。①了解革命斗争发生的具体时
代。②把握革命者的革命事迹、
革命精神及革命人格。③领悟主
旨内涵。题材特点阅读要点乡土小说①内容上,以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描绘诗意的田园风光,叙事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②主旨上,多表现农村、农民生活,表达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或对乡土社会的愚昧、落后进行批判,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①抓住乡土特点。②立足社会现实,建立与文本的内在联系。③思考作品内涵,抓住作品主题。题材特点阅读要点历史小说①历史真实与虚构相统一。②虚构程
度不等。①了解史实,把握历史真相。②领
悟借历史所表达的主题。外国小说常见母题:人性、英雄、爱情、死
亡、寻根、战争与和平、欲望与异
化。两种类型:①传统型。重点向外,直
面社会生活。②现代型。重视内心展
示、情节处理陌生化。①传统型。同阅读中国小说一样。
②现代型。注重梳理主人公的心理
历程,并探究原因。对采用了跳
跃、省略、变形、荒诞、魔幻及象
征手法的小说,要发挥想象,明确
其意义。题材特点阅读要点散文化小说①情节。淡化叙事,情节舒缓。②环境。
注重景物描写,营造意境。③人物。虚化
人物,不过分刻画。④语言。极凝练、简
省,且富有诗意。⑤描写。注重细节描
写。⑥主题。往往隐去或淡化苦难,展现
人情美、人性美。①领悟小说主题。②关注叙
述视角,把握叙述特色。③
分析“物象”,把握内在意
蕴。④分析人物,挖掘主旨
意蕴。题材特点阅读要点对话体小说以对话为主体,靠对话的内容来推进情节,表现人物。抓住对话,体会对话内容及特点。把握对话在推进情节、表现人物和主题等方面的作用。2
小说文本的多种元素特征文本元素解读故事与新
编(历史与
虚构)关系:“故事(历史)”是“新编(虚构)”的基础,“新编(虚构)”是在
“故事(历史)”之上的创新。效果:①保留下的“故事(历史)”,富有历史韵味、传奇色彩、浪漫
色彩等;②“新编(虚构)”的方式充满想象力、创造性,赋予小说现
实意义和深刻内涵。文本元素解读历史(往
事、回忆)
与现实关系:一主一辅(依据两者内容决定);两个时空形成对接或穿插(注意
对接方式及关联点)。效果:①补充情节,丰富并完善内容;②结构灵活,避免平铺直叙;
③多角度展现人物形象;④烘托现实情怀,深化主题;⑤拉近历史与
现实的距离,使历史故事更具艺术性,真实故事更具张力。文本元素解读梦境(想
象、幻觉)
与现实关系:“梦境(想象、幻觉)”为虚,“现实”为实;二者形成对接或穿
插(注意对接方式及关联点)。效果:①以虚衬实(虚实相生);②增强抒情性,富有梦幻(浪漫/神秘/恐
怖)色彩。科学与幻
想关系:“科学”是“幻想”的基础(富有真实性);“幻想”是“科学”
的突破(富有想象力)。效果:①二者结合,使小说富有科学的真实性、科技的预见性和科幻
的神奇性;②体现作者的人文关怀与思考。文本元素解读科学幻想与现实情怀关系:“科学幻想”是“现实情怀”的载体,“现实情怀”是“科学幻想”的基础。效果:“现实情怀”体现作者的人文关怀与思考;“科学幻想”体现作者的美好愿景,突出主题。荒诞与真实关系:“真实”是“荒诞”的基础,“荒诞”是“真实”的突破。效果:夸张,富有荒诞性,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深化主题。文本元素解读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关系:“英雄主义”表现为信念坚定、英勇无畏等,“浪漫主义”表
现为情怀美好、格调高雅等,二者相辅相成。效果:①使故事更加生动感人,富有传奇色彩;②人物形象更加高
大、立体;③使作品焕发激情,鼓舞人心,深化主题。传奇性表现:传奇人物、传奇情节和传奇环境。效果:①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使小说更具吸引力;②使人物形象
更为鲜明,个性更加突出。文本元素解读档案材料、新闻报道、地方志或访谈的穿插效果:①丰富小说内容,使故事更加完整和真实,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②展现社会背景,突出主题。知识积累8小说的标题、主题1
不同类型标题的作用类型作用“人物(形象)”类标题
(如《孔乙己》《哈姆莱
特》等)①强调人物的重要地位。②贯串全文,起到线索作用。
③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④紧扣中心,突出主题。“事件”类标题(如《祝
福》《林教头风雪山神
庙》等)①突出主要情节。②设置悬念,增强故事的可读性。③
起到线索作用。④暗示了主题。⑤如果标题中还出现了
人物,则可以交代主要人物。类型作用“时间、地点、环境”
类标题(如《茶馆》《边
城》等)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气氛。②
设置悬念,暗示情节发展。③作为线索,呼应全文内
容。④突出小说的主题。2
分析标题的角度角度作用情节①是小说的线索,能够组织全文。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③概括小说情节。人物①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②暗示了人物命运。③是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环境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环境气氛。②有深层次的社会内涵。主题①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②对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角度作用艺术技巧及效果①运用双关、比喻、反语、象征等修辞手法,产生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等效果。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进行深度思考。3
小说常见的主题类型说明揭示人性通过描写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品质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及
假恶丑。思考人生将人生的重大问题寓于故事之中,引人思考。针砭时弊揭露和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百态人生反映小人物的生存现状和心理状态。红色教育通过讲述革命年代中的英雄模范、人民大众的事迹,传承和弘扬革命
精神。散文知识积累1散文的类型及特点1
散文的类型类型文体特点艺术手法链接教材写景
状物
散文写景
散文抓住景物特征描绘并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表现主题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荷塘月色》状物
散文描摹刻画具体物件,托物寄意或赋予其社会意义、情感托物言志、象征《白杨礼赞》类型文体特点艺术手法链接教材写人叙事
散文选取一个侧面或片段写人叙事叙述、描写《记念刘和珍君》议论说理
散文以议论为主议论、象征《我与地坛》(节选)【特别关注】类别特点文化
游记
散文①文化意识强烈,明确地从文化角度来表现对象。②游记特点浓厚:游踪明
晰,作者的情感起伏变化,往往是游踪和情感变化双线并行。③行文上富有
文化韵味,语言优美。④文化解剖具有穿透力,能够挖掘事物的本质。2
散文的特点特点阐释形散
神聚散文的“形”主要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自
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散文可以融
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借景抒情,
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特点阐释形散
神聚散文的“神”主要指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主
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来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明确而集中。具体而
言,指散文的“神”整体统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在结构上往往有一
条鲜明的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特点阐释情感
真实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一般都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具有诚挚动人的特点。意境
深邃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
寄情于事,寓情于物,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
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刻的道理。特点阐释语言优
美、凝练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有韵律美,行文如
涓涓流水,叮咚有声。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
畅,寥寥数语便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
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取材广泛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结构多种多样,表达形式自由。知识积累2散文的结构思路1
不同散文的行文思路散文类型行文思路写景状物散文引出写作对象→写景咏物,时空拓展→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由自然之物延伸议论→抒情议论,升华主旨写人叙事散文写作缘起→写人叙事→穿插场景、细节→抒发情感,总结感悟议论说理散文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进行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2
散文的“六大”线索类型阐释时间(时线)时间的变化推移,如事情的发展等地点(地线)地点的转移,如游记散文的移步换景等物象(物线)赋予某个物象以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围绕此物象行文人物(人线)以人物的变化或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行文感情/心理(情线)以情感的脉络或心理状态的变化来行文事件(事线)以某个事件为中心行文作用或效果(1)结构方面:①组织材料,贯串全文;②结构清晰;③使行文富于变化。(2)思想内容方面: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②揭示主题;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
态。(3)特殊方面:①物线有象征、呼应作用,丰富了文章内涵;②情线有使情感浓
厚、深化主题的作用。3
散文的“八大”结构形式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写人叙事散文多按此种结构展开,重点突出时间因素,按时间顺序层层铺开,条理清晰,叙事完整。按空间位置变化组织材料文化游记散文多按此种结构展开,不突出时间因素,只突出空间位置的变化。按事物性
质、类别组
织材料有些议论说理散文往往按事物性质展开,有时还把感受分成几类
写,便于安排结构。以中介物组
织材料把中介物作为串联作者思想感情和材料的媒介。所谓的中介物,可
以是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问题、概念、思想等。以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脉络组织材料有些散文往往是按照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脉络来写的,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围绕“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行文,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变化,使文章意蕴丰富。以双线结构(复调)行文,分明线和暗线明线,即作品中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如时间线或空间线;暗线,即作品中未直接描述或间接呈现出来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线索,如作者的情感变化。环扣式结构写两件以上的事,写完一件再写另一件,各事件之间以特定的方式
联系起来。事件间或层层深化,或互相映衬,或互相强调。“阳光散射
式”结构即围绕一事或一物,写与之相关的内容。4
不同句段的作用类型作用开头句段①开篇点题。往往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
感,奠定感情基调。②关照下文。开启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
为下文做铺垫。③开篇写景,为下文做铺垫,以景物描写勾勒环境、
提供背景、渲染某种气氛等。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⑤开篇抒情,
引起读者共鸣;抑扬开篇,强化读者印象。类型作用中间句段①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
③转换内容或思路,如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叙述转向议论、由正面转
向反面等。④为下文做铺垫。结尾句段①或总结全文,或照应标题,或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②委婉含
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③点明主题或深化思想内涵。类型作用引用性句段传说故事:①增强文章的传奇性和风物的神秘性。②丰富文章内容。③引起读者兴趣。④含蓄地引出观点。某一事件:①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过渡作用。②在内容上具有深化主题或启迪读者的作用。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诗句:①增强文章的文学性,使文章更具气韵。②丰富文章内容。③引起读者兴趣。④含蓄地引出观点。名言:①论证观点,阐明事理,增强文章说服力。②丰富文章内容。类型作用插入性句段①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递进烘托等关系。②强化并突
出文章中心。③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反复出现
的句段①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②在结构上,有强
调、前后呼应等作用。知识积累3散文的艺术技巧1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比喻通过比喻,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
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比拟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给人以鲜明深刻
的印象。借代使形象更加突出,特点更加鲜明,表达更加生动,也可以产生新颖别
致、幽默风趣等效果。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使语言更具生动性和
感染力。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对偶形式上,使语言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内容上,或两两对
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语言更凝练,且比照
鲜明。排比一气呵成,节奏强劲;突出强调,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设问自问自答,启发读者思考;如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除引起思考
外,还有过渡作用。反问语气强烈,感情强化。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反语多用于批判对象,揭露对象本质,含有讽刺和否定之意,增强批判
性;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沛。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表意委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幽默、风趣,能
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通感突出特征,增强表达效果;调动读者的多种感觉,激发联想,耐人寻
味。2
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说明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等。引申
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抑扬在前后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
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渲染烘托渲染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后被借用为写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指
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进行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突出艺术
形象,加强艺术效果。渲染是为了烘托氛围或感情。表现手法说明点面结合对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即为点,对人、事、
景、物的总体描述或概括性描写即为面。“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
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二者结合可以更好地反映
人、事、景、物的特点,更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以小见大抓住看似平常细小却富含意义或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视角独特
且意义深刻。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
生动,能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表现手法说明衬托、对比衬托和对比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把某些事物、形象或情感进行对
照。但是,衬托有主次之分,意在突出主体事物。进行对比的事物并
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说明:小说、散文以及后面的古代诗歌、语言文字运用模块中关于修辞手法、表现
手法、表达方式等艺术技巧的内容有重复,但作为各个模块的必备知识,本书还是
在每个模块中都呈现了相应的知识。]3
鉴赏语言特色的角度鉴赏角度特点或作用用
词炼字准确、精练、生动、形象、传神。叠字(词)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②韵律铿锵悦
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③叠字(词)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
有建筑美。④叠字(词)能使语意得到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
(词)能使文章有一气呵成之感。鉴赏角度特点或作用用
词反复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舒缓语气,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化用使文章富有文采,典雅优美。言之有据,丰富内容。句
式长短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整散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鉴赏角度特点或作用修辞修辞的使用可以使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而又生动、有力,情感真挚而
又引人入胜。风格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
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现代诗歌和戏剧知识积累1现代诗歌1
现代诗歌的类别划分标准类别阐释举例按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一般借用诗歌的形式叙述故事、描绘人物和抒发作者情感。史诗、故事诗等都属于这一类。《大堰河——
我的保姆》划分标准类别阐释举例按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
会生活,不强调故事情节的完整和人物形象
的丰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
等。《我爱这土地》划分标准类别阐释举例按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
构形式格律诗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的规定。《红烛》自由诗国外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后传入我国。它不受格律的限制,无固定的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韵律灵活,字数、行数、句式和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立在地球边上
放号》划分标准类别阐释举例按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特点,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一般不分行,不押韵。《海燕》2
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基本特征阐释分行排列,整散结合分行排列是现代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样式的最基本的外在形式;语言
上整散结合,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立意新颖,饱含深情立意新颖、别致,抒发的情感真挚、动人,体现诗人对人生、对社会
的体会和独特深刻的感悟。联想想象,跳跃自如通过运用丰富的联想、想象来抒发情感;在诗歌中,意象的选用、情
感的抒发等都具有跳跃性。基本特征阐释语言凝练,形象生动用凝练、准确、生动的语言反映生活,勾画生活图景等。虚实结合,意境优美诗人往往会刻画真实的、具体的意象,并描绘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
越现实的景物、画面等,再通过主观感受把描写的内容进一步升华,
创设丰富的艺术境界。3
现代诗歌的情感情感阐释抒发个人之情有的个人之情很“个人”,有的个人之情却具有普遍意义,要善于区分。关注社会很多诗人在自己的诗歌中把个人的命运、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结合起来,或反思,或批判,或歌颂,或呼唤,或同情。看世间百态,抒家国情怀许多诗人把自己诗歌的镜头对准世间百态,或展示,或赞美,或同情,或反思;还有许多诗人在诗歌中抒发家国情怀,为国家、民族放歌,表现出大视野、大情怀。探索宇宙自然,感悟人生哲理许多现代诗歌把镜头对准宇宙自然,抒写与大自然的心灵对话,感悟人生哲理。4
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语言特点阐释音乐美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体现在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上。跳跃性诗歌较短的篇章使其不能娓娓道来,故有时时空跨度很大,这也造就
了诗歌的跳跃性,给读者带来含蓄美的享受。非常态①顺序倒置。②搭配反常。③词性转变。④词句凝缩。锤炼美跟古代诗歌的炼字、炼句类似。修辞美常常借助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整齐有致、形象生动。章法美具体体现在诗歌的分行形式和断句排列上。风格美与作者的写作风格有关。5
现代诗歌意象的分类类别解说比喻性意象比喻是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一。比喻的主要作用是使诗歌生动化、形
象化。在诗歌中,用来进行比喻的意象可被称为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其象征性往往是不确定的,可随着读者的不同
阅读角度、不同文化背景而被解读出不同的内涵。描述性意象描述性意象是诗人带着情感对物与景进行描绘、摹写而产生的意
象,可以用来抒发自身的思想感情。6
现代诗歌突出的手法和技巧①象征手法:用具体事物来代替抽象事物。②陌生化:指在语言上偏离常识,造成语言与感受上的陌生感。这种手法可以
赋予事物新的感觉、新的意义和新的生命力。③蒙太奇:把看似没有联系的画面组接起来。在现代诗歌中,那些原本独立存
在的事物组合后,可以生成有意义的文本。知识积累2戏剧1
戏剧的结构和分类戏剧结构外部分为幕、场、景等。内部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戏剧分类表现形式话剧、歌剧、舞剧等。内容性质悲剧、喜剧、正剧等。题材历史剧、神话剧等。2
戏剧的矛盾冲突矛
盾
冲
突
的
特
征尖锐激烈:由于矛盾的双方都有足够的
冲击力,因此最后爆发的冲突是格外激
烈的。《雷雨》中所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回收手表合同范本
- 快递务工合同范本
- 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所属学校招聘教师笔试真题2023
- 浙江二手厂房合同范本
- 2024年度和解合同:债务重组协议
- 2024年度供应链融资租赁合同
- 2024版广告位买卖分期协议
- 专题03 主题范文引领-【同步作文课】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 专题01 字音字形词语(考点清单)-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 东莞市房产交易二零二四年度合同及相关术语解释
- 公安笔录模板之询问嫌疑人(书面传唤治安案件)
- 小学作文假如我是(课堂PPT)
- 混凝土配合比检测报告
-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真题作文及参考范文
-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划分表
- 重要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制度及目录、工作程序
- CT报告单模板精编版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项目安防消防防雷计划书
- 学校食堂家长陪餐制度
- 《梯形的面积》(课堂PPT)
- 肾内科疾病诊疗常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