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议题公益组织应对气候变化调研报告 2024_第1页
多议题公益组织应对气候变化调研报告 2024_第2页
多议题公益组织应对气候变化调研报告 2024_第3页
多议题公益组织应对气候变化调研报告 2024_第4页
多议题公益组织应对气候变化调研报告 202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报告编写机构: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简称"合一绿")合一绿自2014年6月筹建起步,十年来,逐步聚焦到环保公益行业赋能者的角色上。在水/气环境保护、可持续社区、自然生态、食物与农业、海洋保护和气候变化等细分议题领域上培育环保公益行动者和组织,在由普通公众到志愿者、再到自组织,从组织的初创期到探索期、再进入成长期的阶梯上,致力于为"想做环保不知道做什么,不知道怎么做好"的环保公益行动者和组织提供可参考的路径与方案。资助方:北京市银杏公益基金会(简称"银杏基金会")银杏基金会正式注册成立于2015年7月,银杏基金会支持公益行业发展,主要面向致力于中国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社会组织及以及关键公益慈善人才,通过开展相关研究、培训、交流等活动,资助公益组织突破成长瓶颈,帮助胸怀使命、富有潜力公益人才成为公益慈善领域的领导型人才,并倡导社会各界一起支持公益人才、搭建公益人才成长的支持体系、推动公益人才和社会组织协同创造更多社会价值。图:2020年1月,河北保定,北方农村用于储水的水缸和清洗碗筷的儿童。传统的薪柴、水缸和家庭式谷仓,在2023京津冀洪灾导致的电力、天然气、道路和自来水供应中断的情况下发挥了重要作用。摄影:李大君一、调研背景2二、调研摘要5三、综合分析10四、主要结论20五、行动建议25六、致谢30附录32第一部分调研背景2引子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增加,众多行业与人群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其中,老人、儿童、妇女、低收入人群等脆弱人群和一些暴露度较高的气候脆弱区域和脆弱产业受气候危机的影响尤其明显。面对气候变化和气候危机,国际上公认的应对措施是"气候减缓"与"气候适应"。气候减缓任务长期而艰巨,也是国家间气候谈判的焦点,具体途径是减少碳排和增加碳汇。针对气候减缓,中国政府制定了"双碳"目标,即"中国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来推动能源、工业、农业与交通运输等各领域的减排行动,有责任的企业、基金会、公益组织与地方政府、学术部门合作,在生产端与生活端开展一系列的减碳工作。相较于气候减缓行动,在气候适应方面,国家已于2022年颁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也有少量公益组织进行了零星的探索,但成效、影响力与关注度均不及"气候减缓"。在公益领域,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多以环保组织为主,其他议题组织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与行动尚未被普遍关注到。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识别气候脆弱区域、脆弱产业和脆弱人群,并将气候变化作为一个与性别视角、文化视角同等重要的发展视角纳入到不同议题行动中,从而增强不同议题公益组织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的应对能力,是公益行业各议题领域都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基于此,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在北京市银杏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发起"多议题公益组织应对气候变化调研"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研,一是摸清当下各议题公益组织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与行动,帮助公益组织建立起自身所关注的议题与气候变化的关联;二是为有意愿进入气候变化领域的支持方提供最接近真实情况的基线数据。特别说明,本报告所指的"公益组织"是指在过去一年里处于正常活动状态、以公益为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其注册形式不限,可以是民政注册、工商注册,或已有组织样态但尚未完成正式注册的组织。3摸清/了解公益行业各议题领域当前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所关注议题与气候变化的关联,以及相关行动。在调研的基础上,开发面向不同议题公益组织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业赋能项目,以有效推动不同议题公益组织将气候变化视角融入不同议题应对气候变化的清晰路径和有效方法。为制定面向多议题公益组织的支持策略提供依据。2024年1月8日,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北京市银杏公151份,有效问卷148份,有效率98%。除问卷调研外,调研组根据前期桌面调研与行业枢纽型组织或行了线上与线下访谈。2024年1月30日和4月26日,通过线下参与云南协力公益益组织代表进行了短时高效的小组沟通。同时,调研组还对过去十多年来国内在气候议题上质量较高的调研报告、较为成熟的气候行动案例材料和当下活跃的气候行动项目进行了梳理和参考,从中获得的启发与思考也融入本报告中。图:2011年7月,北京,一流动女童在高温下接自来水饮用。摄影:李大君4第二部分调研摘要5组织形式:在148家参与调查的公益组织中,83.11%的公益组织为民政注册,11.49%为工商注册,另有5.40%为社区组织和境外非政府组织驻华代表处。从问卷填报者的身份来看,71.62%为机构主要负责人,20.95%为气候议题相关业务主要负责人。业务类型:受调组织的核心业务覆盖环境保护与动物福利、城市社区营造、乡村振兴与区域发展、边缘人群救助与赋能、医疗卫生健康、教育公平与素质拓展、ESG与商业可持续、人道救援与防灾减灾、职业安全与劳动保护、宗教文化艺术发展、婚姻家庭与社会性别主流化、公益行业支持、志愿服务、公益组织国际化(走出去)、环境与可持续教育、气候适应与减缓等多个议题领域。其中,核心业务涉及环保、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三大传统公益议题领域的公益组织占比最高,超过50%。覆盖区域:涉及安徽、北京、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新疆、云南、吉林、浙江、重庆等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天津、西藏、宁夏与港澳台地区未能收到问卷填写反馈。其中,北京所占比例最高,占比15%(22家);其次为四川与山东,各占比6.7%(各10家);山西6%(9家)。县域组织:参与调研的148家公益组织中,在县级注册的公益组织25家,占比16.8%;核心业务下沉到县域的公益组织99家,占比66.9%。1、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已成为公益组织的基本共识。高达98%的受访组织认同"气候变化是正在发生的事实",94.6%的受访组织认同"全球正在变暖"的论断。2、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加剧以及气候变化对人类造成影响已成为公益组织的基本共识。高达94.6%的受访组织认同"人为的碳排放量增加,加剧了气候变化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的强度和频率"这一观点;高达97.3%的受访组织认为"所有地区和人群都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3、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增加所带来的伤害与损失,成为公益组织对气候变化所造成影响的最强烈感知。4、受气候危机直接影响以及自身核心业务与气候变化关联密切的公益组织已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其中以环保组织、乡村发展组织和边缘人群救助组织最为活跃。5、公益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方向上呈现多样性与丰富性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部分应对方向较少有公益组织涉足。6、公益组织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国际化程度低,主要为地方性的一线实务、气候教育与研究倡导。作为一个全球热度和紧要度都很高的议题,气候变化在国内公益行业的生态系统建设尚处于起步期,与国际的交流也很少。7、中国公益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系统建设上虽处于起步期,但随着一批各议题领域引领型公益组织的加入,公益组织参与气候变化行动即将迎来高潮。8、气候变化议题的筹资量和筹资渠道都极为有限。1/3的伙伴尚未开始在气候变化议题上的专题筹资,已经筹资的伙伴中,725%的公益组织年度筹资规模在5万元以下。9、大多数公益组织在开展气候变化相关行动时的困难方面以 "资金不稳定"为主,但部分在气候议题或机构发展阶段上较为成熟的组织,已经在面临难以找到有效结合路径与议题深化难度大的10、在开展气候变化相关行动的需求方面,公益组织因在该议题上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呈现需求的多样性,但直接的资助并非公益组织最迫切的需求。高达76%的组织在能力建设上的第一需求是自身业务与气候变化相关话语体系的打通、气候议题与机构业务和战略的融合相关。11、公益组织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所期待的资助与支持形式,"连续性小额资助"占比最高。1、气候减缓方面的国际化、系统化特征比较明显,气候适应方面则呈现为地区化、多样化的特征。核心业务关注气候减缓的公益组织,以环保组织为主,且部分组织有较多的国际交流经验和对国内政策有较多研究。在气候适应方面,则出现了议题组织的多样化,其中以在乡村和城市社区开展一线服务的公益组织为主。2、一线组织尤其是县域组织已经意识到自身所关注的议题领域或区域、人群与气候变化的关联,并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展开气候变化的应对工作。其气候变化相关议题年度筹资规模大部分在10万元以下,且资金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较差,面临气候变化应对工作难以突破一村一落,构建以乡镇或县域为单元的减防灾体系的3、不同议题或同一议题内不同组织因对气候变化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理解程度不同,导致其在针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上产生显著差异。尽管更多组织介入气候变化的直接动因是所关注区域或对象受到气候变化比较大的影响,但系统地学习和理解气候变化知识,对于公益组织的气候变化敏感度和议题干预能力仍然必不可少。4、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区域性网络效应逐步彰显,在气候风险评估、社区减防灾培训与组织动员、区域性资源协调与调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5、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无论政府还是民间,无论基金会还是一线公益组织,所有人都在探路。这一阶段,恰好是公益组织发挥自己历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的机会。因此,公益组织在气候议题上的重要价值,不是追随,而是引领与启发,用自己最接地气的实践、感知与研究,贡献于国家乃至世界的应对气候变化事业。81、单一的资本逻辑与技术逻辑无法解决气候危机,公益组织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有超越资本逻辑的想象力和行动力。2、公益组织既需要通过专题学习形成气候变化的国际视野、知识体系,又需要立足本土锻炼"大题小做"的实务能力。3、建议不同议题的基金会结合自身关注议题,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动议题伙伴形成区域性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4、不同社会议题与气候变化的议题融合是趋势,但各议题组织仍需基于自身使命价值观与所关注对象的实际情况与主要需求进行业务设计,而非牵强附会或"一刀切"。5、一些基本的气候变化知识与气候风险识别和评估方法是基础且必要的,公益组织应掌握基本的气候教育与气候风险评估方法。6、面对分布在各地灵活机动的气候行动探路者,持续性的气候共学和小额行动实践资助有助于公益组织更快找到与气候议题的融合点。图:2014年8月,青海玉树,金巴慈善会在玉树地区推广的"牛粪晒台",通过提升牛粪的晒干效率来减少牧民因能源需求而对树木进行的采伐量。金巴慈善会供图第三部分综合分析织的基本共识。高达98%的受访组织认同"气候变化是正在发生的事实",其中83.1%的受访组织选择了"非常同意",其议题主要为环保、乡村发展、减防灾与边缘人群救助;94.6%的受访组织认同"全球正在变暖"的论断,其议题仍主要为环保、乡村发展、减防灾与边缘人群救助。在这一点上,相较于"气候变化是正在发生的事实"这一高达83.1%的"非常同意"率,在对"全球正在变暖"的论断中,选择"非常客观"的比例为60.8%,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通过数据与议题对比分析,少量环保组织与绝大多数开展边缘人群救助的组织给出了谨慎的"比较客观"的观点,在访谈中,这部分组织更多是基于自身对过去这些年每年出现的极寒与高温的身体感受,而不是基于科学家对这些年地球温度的分析数据。也有一位来自江苏南通的受访环保组织负责人对以上两种论断持怀疑态度,分别选择了"比较反对"和"不太客观"。通过进一步跟进澄清,其认为当前的气候状态属于短期内的小异常,放在长期来看也属正变化对人类造成影响已成为公益组织的基本共识。高达94.6%的受访组织认同"人为的碳排放量增加,加剧了气候变化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的强度和频率"这一观点,其中"非常同意"比例为58.1%。高达97.3%的受访组织认为"所有地区和人群都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其中"非常同意"的比例为70.9%。来的伤害与损失,成为公益组织对气候变化所造成影响的最强烈感知。在受访组织"所关注的地区或人群主要受到气候变化的哪些影响"方面,高达80.1%的受访组织选择了"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伤害与损失增大",其后依次为"气候变化引发农林牧渔生产方式和布局的改变"(占比51.4%),"媒传疾病增多,并诱发多种过敏性及慢性疾病,脆弱人群健康风险加大"(占比44.5%),"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人居环境质量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占比41.8%),"农业病虫害与气候风险加剧,粮食安全危机加大"(占比41.1%),"生物入侵增多,生物多样性丧失,自然生态系统紊乱"(占比39.7%),"气候变化引起资源利用方式、环境容量和消费需求改变,冲击本地原有产业结构与社会经济"(占比35.5%),"气候变化引发能源结构和能源开支发生变化,生产生活成本增加"(占比28.1%),"气候变化导致资源紧张或放大原有矛盾,引发资源争夺、社会矛盾甚或地区性冲突"(占比26.7%),"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运营环境变化,安全稳定性和可靠耐久性降低"(占比19.2%),"气候变化影响敏感二三产业布局和运行安全,增大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占比17.8%)。务与气候变化关联密切的公益组织已积额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74.3%的受访组织认为其核心业务与气候变化有关联,其中"非常紧密"的比例为35.8%,"比较紧密"的比例为38.5%。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策略上,51.4%的受访组织采取"减缓与适应协同推进"的策略,22.9%的受访组织采取"气候适应"策略,14.6%的受访组织采取"气候减缓"策略,11.1%的受访组织气候行动策略"尚不明确"。通过两组数据的对照,调研组发现,自身核心业务与气候变化关联密切的公益组织以环保组织、乡村发展组织为主,选择"非常紧密"选项的公益组织基本上是在极端气候多发区域开展工作的环保组织、乡村发展组织和边缘人群救助的组织,其所选行动策略以 "气候适应"和"减缓与适应协同推进"为主。选择"比较紧密"选项的组织则涵盖了所有受访的议题类型,其所选行动策略也以"气候适应"和"减缓与适应协同推进"为主。选择"一般"的组织多为在极端气候发生较少的地区开展工作的公益组织,尤其是城市社区服务组织为多,相当部分组织在气候行动策略上"尚不明确"。由此可见,现实的气候危机而非资源导入和气候话题热度的上升,更是促成公益组织采取气候行动的直接动因。上呈现多样性与丰富性。受访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方向上,比例较高的方向依次为:生物多样性保护54.5%,低碳转型与商业可持续46.2%,防灾减灾41.3%,生产端与生活端废弃物管理、环境政策与基本民生保障为40.6%,农林牧渔生态系统的可持续38.5%。这一点,也与受访组织中环保组织、乡村发展组织和志愿组织较高的填报比例相吻合,其中,防灾减灾方向上,主要开展行动的机构为乡村发展议题组织和志愿者组织。此外,尽管近些年,受政策环境的影响,劳工公益组织无论数量还是活跃度都出现明显下降,但一些在社区开展综合服务的社工组织和部分在社区开展生活废弃物管理的组织,仍关注项目社区的清洁工等社区服务业工人的劳动保护问题,因此选择"劳动保护与卫生健康"方向的组织比例仍有23.8%。基于气候应对的能源结构调整、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保护、碳捕捉与碳封存也有少量组织涉入。就当下全球和国内较热的"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填报该选项的公益组织主要为开展生态修复的环保组织,其手段还是以植树造林等传统手法为主。际化程度低,主要为地方性的一线实务、气候教育与研究倡导。在"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手段"方面,"一线实务与直接干预"、 "知识生产、教育与传播"、"调查研究与政策倡导"占比超过60%,为目前公益组织介入气候变化议题的主要方向。"行业培育、资助与赋能"、"实验性研究与科技创新"则占比较低,而使用"国际气候谈判"的气候干预手段的比例还不足1/10。从调研和分析来看,虽在过去十余年的时间里,国内有一些公益组织且不乏知名的机构多次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国际气候谈判与交流活动,但这些参会组织的国际经验并未能对国内公益组织参与气候变化的生态系统营造有明显助力,还是更多停留于自己的小圈层,甚至也存在对信息和渠道进行垄断的情况。气候变化作为一种话语、议题或视角开始被国内公益组织逐渐知晓和渐成气候,主要来自于公益组织对气候变化的直接感知、国家主流政策的推动和近些年资助型基金会和平台型组织对气候变化议题生态系统建设的营造,国内的公益组织得以在近几年有了逐渐向外看的意识和机会。因此,作为一个全球热度极高和紧要的议题,气候变化在国内公益行业的生态系统建设尚处于起步期,与国际的交流渠道也刚刚跑通。建设上虽处于起步期,但随着一批各议题领域引领型公益组织的加入,公益组织参与气候变化行动即将迎来高潮。在公益组织开始有意识地接触和了解气候变化问题的时间长度上,超过60%的组织介入时间不超过三年:介入时间不足一年的公益组织占比16.7%,有意识接触和了解气候变化的年限为"1-3年"的公益组织占比44.4%。这一类公益组织议题分布广泛,已经在有意识地将自身所关注议题领域与气候变化进行融合和验证,其工作方法多为"一线实务与直接干预"。从气候融合业务的发展阶段来看,调研组将其定义为气候议题上的初创阶段。尽管在气候变化上的融合实践时间不长,但从组织发展阶段来看,这些组织则多为各议题领域发展成熟的知名组织和深耕一线的县域组织,这里包括海南智渔、美境自然、爱芬环保、绿行齐鲁、原上草、绿色潇湘、青岛海研会等业内知名环保组织,也有北京协作者、甘肃彩虹公益、上海大鱼营造、大爱清尘、安徽广善等超越环保议题的全国知名的议题组织,和北川大鱼公益、西乌旗牧区信息中心、广州从化深耕社工服务中心、昭通永青中心等深耕县域的优秀一线组织,它们虽在气候议题上的业务阶段尚属初创期,但其组织化程度高,项目管理经验丰富,在气候行动上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值得注意的是,有意识接触和了解气候变化的年限在"4-10年"的这占比25.7%的公益组织,是当下在气候议题领域知名度较高的组织,其中既包括香港乐施会、香港社区伙伴等在内地设立代表处的国际组织,也有自然之友和在气候议题上广泛开展资助的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等知名的本土组织,还有玉树金巴慈善会、天地人禾、梦南舍等多家成立年限较长的环保与乡村发展类组织。它们在气候变化上的工作手法,覆盖"一线实务与直接干预"、"知识生产、教育与传播"、"行业培育、资助与赋能"、"实验性研究与科技创新"、"国际气候谈判",且已基本形成自身逻辑自洽的方法和路径。从业务发展阶段来看,调研组将其定义为气候议题上的成长期组织,即已经完成或即将完成在气候议题上的业务验证,进入战略确认阶段。这为数不多的成长期组织形塑着中国公益组织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方向和生态。此外,也有8%的受访组织在气候议题上的有意识介入已经超过10年,这里除一家国际组织的中国员工本土化转型后的公益组织外,其它为成立时间已长达约20年的早期环保组织,但从其气候应对方向而言,主要停留在宣教和研究层面,直接的气候干预行动不多,且由于机构自身的发展较缓,未能形成对国内公益组织参与气候行动的行业影响,对当下公益组织参与气候行动的影响也不额为有限。在"机构在过去一年与气候变化议题相关的年度筹资规模"的调研统计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公益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资源筹措方面所面临的严峻现实,1/3的伙伴尚未开始在气候变化议题上的专题筹资,已经筹资的伙伴中,25%的公益组织筹资规模在5万元以下。气候议题年度筹资超过50万元的组织中,主要为平台型组织或基金会。定,但部分比较成熟的组织已经面临难以找到有效结合路径与议题深化难度大的图难。在公益组织开展与气候变化相结合的业务活动时所遇到和可预见的主要困难方面,资金的短缺和不稳定性首当其冲,高达77.8%,即便目前在气候议题上业务较为成熟的组织,仍面临资金不稳定性带来的项目可持续性的风险。而其他的主要困难方面则占比不高,除"议题成效呈现周期长"(占比38.2%)和"难以找到结合路径"(34%)外,占比均在30%以下。从具体访谈以及将该项数据与公益组织介入气候变化的工作年限进行横向联系对比来看,占比不高的几项"主要困难"并非不重要,而是就公益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阶段来看,绝大部分公益组织尚触及较少,其当下主要还是处于获得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实验性行动的"天使投资"阶段。但对于一些本身资金较为充足、组织化程度较高有意基于自身业务开展气候变化行动的成熟组织和已经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在气候变化行动上活跃的公益组织而言,议题深化难度大、议题成效呈现周期长、地区性政策不明确/乏力等因素已经成为超越资金问题的主要困难。需求呈现多样性,直接资助并非公益组织最迫切的需求。关于气候变化议题的能力提升方面,整体分布较为均匀,依次为:拓展基于气候议题的筹资渠道与稳定资助(占比49.3%),厘清机构主要业务与气候变化融合的行动逻辑(占比39.7%),对议题项目团队进行专项能力建设(占比37.7%),将气候议题的国际话语与本土化表达相结合(34.2%),将气候变化视角与机构发展战略结合(33.6%),搭建和运营地区性气候议题行动网络(30.1%)。此外,还有气候传播、国际交流等。调研组将本道问题设计为根据紧要度排序的多选题(最多选三项),因此,在对上面数据进行整体呈现的基础上,调研组还就受访者的第一需求进行了分析。从第一需求的数据来看,只有两家在气候议题上开展活动在10年左右、业务成熟、年度资金体量在100万元左右的公益组织将"拓展基于气候议题的筹资渠道与稳定资助"作为第一能力需求。这两家组织中,其中一家组织为开展气候议题资助的基金会,另一家组织为开展碳汇项目的民间智库。10.3%的公益组织将"搭建和运营地区性气候议题行动网络"作为能力提升的第一需求,其组织形态主要为自然之友、食通社、北京协作者、空气侠、绿色江南、天地人禾等致力于议题网络发展和建设的组织。11%的组织将"对议题项目团队进行专项能力建设"作为能力提升第一需求,其组织主要特点为已经在气候变化议题上展开行动和初步形成行动路径且希望进一步进行议题深化的公益组17.1%的组织将"厘清机构主要业务与气候变化融合的行动逻辑"作为能力提升第一需求甚至是当前阶段的唯一需求,19.9%的组织将"将气候变化与机构发展战略融合"作为能力提升的第一需求,这两部分组织主要是对气候变化有感知、有思考、有冲动,准备起步或刚刚起步,尚未找到与机构现有所关注议题有效结合的路径的公益组织,这两部分公益组织合计占到受访组织的37%,其主要为当下各议题领域相当活跃甚至是所在议题领域的引领型组织。34.2%的组织将"将气候议题的国际话语与本土化表达相结合"作为能力提升的第一需求,这部分组织多为在气候变化方向上已经展开行动、尚未形成明确路径、还处于积极探索期的公益组织,它们迫切希望能把宏大的国际气候叙事与本土行动与表达有机结合。此外,还有少量环保组织与乡村发展组织将"使用气候话语体系对机构相关活动进行表述"作为能力提升第一需求,占比4.8%。还有两家志愿服务组织将"开展气候议题活动的倡导与传播"作为能力提升第一需求。将"与国内外气候议题组织进行合作交流"作为能力建设第一需求的比例则为0。通过两种数据分析角度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尽管近一半的组织都将"拓展基于气候议题的筹资渠道与稳定资助"作为主要能力需求,但资金背后,高达76%的组织在能力建设上的第一需求则是围绕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话语体系打通、业务与战略融合展开。因此,围绕气候变化的赋能,而非获取更多更稳定的资助,是当下绝大部分公益组织最迫切的需求。连续性小额资助。与上一个问题的设计思路相似,本题仍然为根据紧要度排序的多选题(最多选三项)。从整体需求的数据来看,选择"连续性小额资助"的比例最高,占比74.7%,将其作为第一选择的比例仍为74.7%。选择"专题联合行动资助"的比例为62.3%,将其作为第一选择的比例则为17.8%。此外,基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区域性议题网络建设,也逐渐被重视,占比41.1%,将其作为第一选择的比例为3.4%;将线上课程与线下工作坊作为第一选择的比例为4.1%;还有1家位于四川成都的智库,将"气候行动案例梳理传播"作为第一选择。第四部分主要结论在开展问卷分析的同时,调研人员也对气候变化议题领域活跃的学者、公益人和媒体人进行了访谈,并线上和线下参与了一些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气候议题网络活动。结合已有政策、学术和案例资料的阅读学习、问卷调查、访谈以及笔者亲历气候变化议题和实践的思考,有了以下主要发现。气候适应方面则出现丰富多样的地区化特点。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向上,世界公认的是气候减缓与气候适应。由于气候减缓与碳减排和国家间的竞争高度关联,因此,一直以来,气候减缓的热度都大于气候适应。从调研来看,核心业务关注气候减缓的公益组织,以环保组织为主,且部分组织有较多的国际交流经验和对国内政策有较多研究。其具体业务方向也紧跟国际潮流,在碳减排、碳汇、ESG、"双碳"目标、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有较多涉入,且多与政府和企业保持互动。但过去十余年,这类组织更多还是从减污降碳的角度和话语体系来开展和表达自己的工作,并未能与气候变化话语体系建立直接的关联,由于参与这一议题的组织更关注于自身业务线的深化与发展,且越发精细化和专业化,在多议题融合层面贡献不大,对国内公益组织参与气候变化的影响也不明显。最近两三年里,才逐渐有环保公益组织开始了气候变化议题上生态系统营造的意识和动作,这种转向既与国家政策大环境的变化有关,也与传统减污降碳议题上资源收缩、组织需要用关注度快速攀升的气候变化话语体系来重新表达自己的工作而寻求新资源新机会有关。在气候适应方面,则出现了议题组织的多样化,其中以在乡村和城市社区开展一线服务的公益组织为主。且由于中国地域性特征、生产生活和物候的多样性,受访组织在气候适应方面的工作也颇具地方性智慧和地方性特点。但这也并不表明,在气候适应方面,中国本土民间公益组织就没有能与国际对话的案例。恰恰相反,中国公益组织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案例,主要以气候适应项目为主。这些项目多受到香港乐施会的资助和支持,这里既有在2015年获得联合国"赤道奖"的云南省大众流域管理研究与推广中心的丽江拉市海参与式流域管理项目,也有已在国际上知名的农民种子网络与在地公益组织、科学家和农民一起开展的社区种子保育行动,以及陕西省妈妈环保志愿者协会在陕西汉中市柳沟村开展的绿色扶贫项目等。香港乐施会在中国内地开展项目30余年间,不仅对国内公益组织参与国际对话与交流有重要助力,也对中国公益的起步和发展有重要作用。此外,在21世纪初开始在内地开展业务的香港社区伙伴,也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本土知识的重建和地方性探索有重要支持。到自身所关注的议题领域或区域、人群与气候变化的关联,并在有限的资源象件下,展开气候变化的应对工作。从调查来看,93.9%的受访组织其核心业务与气候变化有关联,并主动进行了气候变化的应对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县域组织与核心业务下沉到县域的公益组织,在此方面表现突出。它们以社区为基础,聚焦水资源管理与防灾减灾工作,开展社区组织与动员工作,以较低的外部资金引入撬动社区内生动力,开展积极的气候变化应对工作,部分组织已经摸索出较为成熟的社区应对气候变化和社区减防灾的路径,这些来自一线的行动经验也值得被发掘、整理、传播。但从调查来看,这些直接下沉至县域,在乡村和牧区开展气候变化应对工作的公益组织,其气候变化相关议题年度筹资规模大部分在10万元以下,且资金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较差,面临气候变化应对工作难以突破一村一落,构建以乡镇或县域为单元的减防灾体系的瓶颈。对气候变化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理解程度不同,导致其在针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上产生显著差异。在调研中,环保组织与乡村发展类组织,除了其本身的工作性质对气候变化敏感外,这些组织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与这个议题领域有较多的国际性基金会的背景也有关联。而我国十几年来一直就很活跃的民间救灾类组织,虽相较于其他议题组织更直面包括气候灾害类的各种灾害,但因缺乏国际性交流,而国内该议题领域的资助型和平台型组织也未能在气候变化上有足够的敏感度,救灾类公益组织在气候变化的认知与行动,尤其是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性减防灾,是在最近两三年国内公益领域开始普遍谈及气候变化时,才有意识地与气候变化话语体系建立联系。虽起步较晚,但救灾类公益组织在长期实战中所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组织动员体系和行业生态,因此,救灾类公益组织一旦将气候变化视角纳入自身的救灾工作中,就快速与气候变化话语体系建立连接,在多议题公益组织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增速和网络化协同效应较其他议题更为明显。22除不同议题的差异外,调研组还发现,由于对气候变化相关信息与知识不同的接触渠道和储备,同一议题领域也会产生对气候变化不同的感知与认识,进而使得同一议题领域、在同一个城市、服务同一类边缘人群的不同组织间的气候行动产生了显著差异。比如北京协作者因与玲珑计划一期伙伴、中央气象台主持人刘超在流动人口应对气候变化项目上的合作共创,机构在流动人口应对气候变化上的调研和直接的行动干预就较多,而有些在北京开展流动人口救助的组织则对此尚未有感知。其他议题领域也存在这种显著差异。因此,尽管在调研中,更多组织介入气候变化的直接动因是所关注区域或对象受到气候变化比较大的影响,但系统地学习和理解气候变化知识,对于公益组织的气候变化敏感度和议题干预能力仍然必不可少。应逐步彭显,在气候风险评估、社区减防灾培训与组织动员、区域性资源协调与调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调研来看,一些地区已经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网络,尤其是在一些历史上灾害频发和公益组织较为活跃的区域。比如,安徽、四川。最近几年,随着华南和西南地区气候灾害频发,一些在地的公益组织也开始联合起来,搭建区域性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网络。2023年,广西多家公益组织和行动者共同成立的"广西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在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和云南省协力公益支持中心的支持下,广西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在成立不足一年时间里,仅用了很少量资金就启动了广西在地网络针对广西气候危机的风险评估、气候行动与组织建设。这种自觉构建可持续区域强生态的意识和行动本身、帮助网络组织将气候变化视角融入自身工作而打开新思路和新视野、以及聚焦某一具体区域性气候问题的联合响应方式值得各地学习实践。图:2012年7月,北京,北京7.21暴雨后,大学生志愿者在晾晒工地书屋中受潮的书籍。为底层劳动者开展志愿服务的高校社团曾一度像高校环保社团一样流行。摄影:李大君23针对气候危机的减防灾工作,是对一个地区性资源动员能力的检验。近几十年来,随着农村的空心化和基层组织建设的不足,乡村的减防灾能力面临巨大挑战,而乡村又恰恰是气候危机的脆弱区域。2023年,笔者亲历了京津翼洪灾并参与了部分村庄的抢险救灾工作,一些村庄在灾害来临时,缺乏及时预警,甚至出现村两委外出打工而无人主持村庄事务的局面。因此,公益组织尤其是区域性网络,有必要协同各界力量,建立和强化区域性防灾减灾体系。是民间,无论基金会还是一线公益组织,所有人都在探路。通过对气候变化已有政策和行动案例梳理,以及对相关议题基金会主要负责人或业务骨干的访谈。调研组初步发现,尽管在应对图图:2022年6月,北京,报告执笔人李大君居住的流动人口大杂院自制防洪沙袋。摄影:周周气候变化方面,国家围绕"双碳"目标和国家气候适应战略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地方在进行政策解读和落实的过程中,仍属于试验和探索阶段,比如:如何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城乡统筹问题,如何多方协同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的问题,如何关注减碳与就业的矛盾,如何处理能源转型与基础民生的保障问题,以及如何杜绝气候减缓过程中的"漂绿"行为……这些政策难题都是公益组织参与的机会,甚至某些地方政策还借鉴了公益组织已有的探索路径和话语词汇。基金会方面,而绝大多数基金会也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气候议题资助框架,也仍然在实验性阶段。这一阶段,恰好是公益组织发挥自己历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的机会。因此,公益组织在气候议题上的重要价值,不是追随,而是引领与启发,用自己最接地气的实践、感知与研究,贡献于国家乃至世界的应对气候变化事业。图图:2022年7月,北京,玲珑计划伙伴、中央气象台主持人刘超与北京协作者合作的流动儿童气候教育项目。摄影:李大君24第五部分行动建议25资本逻辑的想象力和行动力。目前,"气候变化"已经是国内外的热点话题,也就出现了"气候变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局面。但另一方面,我们却又看到,热度很高,却难以找到有效抓手,或找到了抓手,但落地过程中却事与愿违。比如,气候减缓的抓手是"碳减排",由于受到资本逻辑的驱动,在能源和交通运输行业,主打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然而,事实却是,我们的碳排放总量还是在增长。因为即便风能、太阳能本身是清洁的,但放在整个生产链条来看,没有一种能源的利用方式是清洁的,发展电动小汽车而非公共交通也同样是用单纯的资本逻辑来忽略或有意抹杀了更节约的能源利用方式。同时,碳减排和能源转型中还引发了一系列就业和基本民生保障的问从根本上来说,一个建立于无限资本积累之上的世界体系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公益组织作为一个贴近基层又小体量的存在,需要有超越资本逻辑的想象力和行动力,通过基层实践与政策倡议,推动低成本、低门槛、易推广的气候行动"飞入寻常百姓家"。图:2023年11月,山东青岛,公益组织青岛你我创益社工服务中心通过厨余落叶堆肥,已经形成了覆盖家社校企、公国及河道的低成本、低门槛、易推广的低碳行动网络。青岛你我创益社工服务中心供图气候变化的国际视野,又需要立足本土锻炼"大题小傲"的实务能力。从调研与访谈来看,只有极少数组织对气候变化议题尚没有意识与感觉,还有少量组织已经找到自身机构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具体策略与路径。在这"没有意识"到"路径跑通"的中间地带,是大量的受访组织处于对气候变化有感觉有意识有动能,但尚未将自己所关注议题、区域或人群与气候变化建立直接关联或强关联。这一方面需要公益组织加强对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研究成果的学习,比如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简称IPCC)有关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增强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知识点和气候变化的宏观认识。另一方面,公益组织还要掌握对气候变化这种宏大叙事主题的分析和拆解能力,实现国际话语的本土表达,选择一个可以与气候变化建立强关联的切入点,基于自己所关注的议题领域,从附近开始、从具体情境和具体行动开始,锻炼将气候变化与自身所关注议题相结合的"大题小做"能力。这可以通过自身学习和引入外部协作力量,对机构业务的梳理和气候行动逻辑的搭建,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通过这些具体的气候行动与研究,形成可以与国际气候话语体系对话的本土气候行动知识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对话活动,贡献来自中国民间的气候行动智慧。题,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动议题伙伴形成区域性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从调研来看,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已经渗入到不同的议题领域,且大量不同议题领域的一线公益组织已经基于自身对气候变化的感知自觉开展气候变化相关行动,因此,建议不同议题领域的资助方尤其是在行业内具有风向标特点的基金会,在自己所支持的议题范围内,有意识地将自己所资助议题与气候变化进行融合,支持公益组织尤其是一线组织开展气候融合的实践,在帮助合作伙伴探路的过程中,也找到和明确基金会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态位。而气候危机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区域性特点明显且影响面广,也需要一定区域的不同议题的公益组织联合起来,结合政府地方性气候规划,与相关方合作,形成多方参与区域性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网络,构建和强化区域性防灾减灾体系。27合是趋势,但各议题组织仍需基于自身使命价值观与所关注对象的实际情况与主要需求进行业务设计。每个议题领域和区域、人群对于气候变化的敏感度不同,其优先要回应的问题也不同。比如,对于残障人群,社会融合而非气候变化才是这个群体最优先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群体,城市养老院的老年群体和农村留守老人群体,因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支持体系,两个群体的需求与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应对能力也不同。部分地区的农村留守老人,除在高温天气下面临与城市老人同样的疾病风险外,还面临着生计威胁(多数留守老人仍在乡村务农,甚至农忙季节与高温季节高度重合)和极端天气诱发的地质灾害威胁。因此,在开展气候议题融合时,就需要做好相关调研,切勿牵强附会和"一刀切"。此外,也要警惕简单照搬国际经验或追求流行话语,而给公益组织自身和所服务的群体造成干扰。在过去几年里,就有出现过基金会和所聘请的科学家要求其合作伙伴在一个碳排量已经很低的山区农村进行碳减排的气候减缓工作,以便于和"气候1.5度行动"开展国际对话,却未能意识到这家公益组织已经在山区农村所探索出的种植业转型等气候适应工作的价值,而使得在该地区开展工作的公益组织的精力和思路受到了干扰。险识别和评估方法是基础且必要的,公益组织应掌握基本的气候教育与气候风险评估方法。气候危机,已经不是潜在的风险,而是此时此刻,此身此地的现实。公益组织以及公益组织从业人员有必要掌握基本的气候风险评估方法,从附近开始,从自己所身处的社区开始,从村两委、社区两委、业委会和物业开始,从自己的生活群和亲友群开始,普及气候变化相关知识,并有意识地带领和推动基层组织对所管理社区进行气候风险评估,对基本的气候风险和防减灾方案有所认知与掌因此,公益组织和公益组织从业人员掌握基础的社区气候风险评估知识,并采取从附近开始采取立马的行动是必要的。在社区气候风险评估工具方面,云南协力公益支持中心在千禾基金会和"玲珑计划"支持下开发的《社区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指南》可以作为乡村开展气候风险评估的参照。28动探路者,持续性的气候共学和小额行动实践资助有助于公益组织更快找到与气候议题的融合点。从调查来看,无论政府、基金会还是一线公益组织,大都处于气候行动的探索阶段,尤其是大量一线组织已经基于自身对气候危机的感受和认知,自觉或不自觉进行气候行动实践,大额的资金只适合于极少量已经在气候行动中摸索出清晰路径的组织。从气候行动者的增量培育来看,活跃在一线的中小型公益组织,包括大量志愿组织和社区自组织是未来气候行动增量的主要培育对象。这些组织在气候行动中的小切口、快迭代和机动灵活的特点,适合以持续性并逐级递进的小额实践资助与气候共学方式来进行支持,并在这个过程中,匹配相关议题领域的技术专家与项目管理专家予以陪伴因此,资助型基金会与枢纽型组织可以有意识地开辟持续性小额实践资助,并在这个过程中推动构建区域性或议题性气候共学网络。在共学、实践与实战中积累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明确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路径,连点成线,结线成网,构筑一个区域的气候韧性社会。图:2024年3月,上海,新华社区营造中心的零废弃社区花园节。营造供图。调研组:吴昊亮、闫宇晓、李大君第六部分致谢感谢北京银杏公益基金会对本调研项目的支持,张伯驹秘书长和项目顾问肖开腾女士从项目立项到报告撰写与调研组进行了多次沟通,启发了调研组的思路,并进行了调研对象的引介。感谢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资深项目专员陈蓥婕和食通社项目主任孔令钰对本报告提出的修订建议!感谢安徽省广善公益服务中心、云南连心社区公益基金会、福建省正荣公益基金会、乐施会(香港)北京办事处、社区伙伴(香港)北京代表处、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北京沃启公益基金会、北京市朝阳区自然之友环境研究所、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学会、陕西纯山公益事业促进中心、青海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西乌珠穆沁旗牧区信息服务中心、绍兴市朝露环保公益服务中心、上海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贵阳市乌当区人心齐社区志愿者服务中心、郑州和悦自然学社、石家庄印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绿行太行)、成都江源公益发展中心、甘肃简公益发展中心、长春市南关区益行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北川羌族自治县大鱼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南宁市绿生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陕西绿色原点环保宣教中心、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山西禾伴公益服务中心、济南市睦恩公益服务中心、西安空气侠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农民种子网络、芜湖青野社区发展促进中心、广州众禾农业有限公司(天地人禾)、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福州市鹏辰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玉树州金巴慈善会、广州市从化区深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食通社、缪睫、陆文琦等公益同仁以及"银杏伙伴计划"社群网络、万科公益基金会与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的"恒星伙伴计划"社群网络对本次调研的支持与传播!本报告的漫画插图来源于插画师郭晓宇女士的"科科蛙最后,要对参与调研的各家公益组织代表致以诚挚谢意!因为有了大家的热心参与才有了这份报告的呈现;同时,报告执笔人也对因篇幅和能力所限,无法对大家灵活多样的气候行动予以全面呈现深表歉意!执笔人:李大君2024年7月partA基础信息A1.机构注册名称:_________________;机构常用名:_________________A2.机构的注册类型:【单选题】①民政注册②工商注册③非独立法人(挂靠)④其他(请注明)A3.机构发起成立的时间:A4.机构工作团队常驻地(具体到XX省XX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A5.机构业务主要实施地(具体到XX省XX市):_____________________A6.您在机构的现任角色:【单选题】①主要负责人②部门/项目负责人③项目执行人员④其他(请注明)_________A7.您在机构中是否全职:①是②否,请注明精力投入度(百分比):_____________A8.您的最高教育程度:【单选题】①高中及以下②本科/专科③硕士④博士A9.机构成员构成现状:全职领薪___位兼职领薪____位A10.机构核心业务所涉主要议题领域:【多选题】①环境保护与动物福利②城市社区营造③乡村振兴与区域发展④边缘人群救助与赋能⃞医疗卫生健康⊙教育公平与素质拓展团ESG与商业可持续③人道救援与防灾减灾国职业安全与劳动保护A11.您对"气候变化是正在发生的事实"这一观点的看法是:【单选题】①非常同意②比较同意③不好说④比较反对S非常反对A12.您对"全球正在变暖"这一判断的看法是:【单选题】①非常客观②比较客观③不好说④比较不客观⃞非常不客观A13.您对"人为的碳排放量增加,加剧了气候变化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的强度和频率"这一观点的态度是:【单选题】①非常同意②比较同意③不好说④比较反对⃞非常反对A14.关于"所有地区和人群都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的观点,您对这一观点的态度是:【单选题】①非常同意②比较同意③不好说④比较反对⃞非常反对33partB机构业务与气候变化B1.您的机构所关注的地区或人群主要受到气候变化的哪些影响?【多选题】①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伤害与损失增大②生物入侵增多,生物多样性丧失,自然生态系统紊乱;③气候变化引发农林牧渔生产方式和布局改变;④农业病虫害与气候风险加剧,粮食安全危机加大;固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人居环境质量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回媒传疾病增多,并诱发多种过敏性及慢性疾病,脆弱人群健康风险加大;①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运营环境变化,安全稳定性和可靠耐久性降低;③气候变化引发能源结构和能源开支发生变化,生产生活成本增加;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