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性情境试题命制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学术性情境试题命制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学术性情境试题命制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学术性情境试题命制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学术性情境试题命制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术性情境试题命制通过复杂情境设置,是引导学生通过繁复的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的根本途径。复杂性“情境”类试题的命制不单是指向单一某个知识点,而是要求学生能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进而凸显高考评价体系“知识为基,素养导向”的价值。该类情境尤其以“学术观点”为载体出现频率较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创新性。据不完全统计,仅从2017—2023年的高考试题中,就有三百余道试题能够清晰找到学术出处,那么累加起来就是多达三百余篇具备参考意义的学术论文,其学术性甚至与学术专著相比也丝毫不逊色。不同于过去命题依赖原始史料,即“史料注我”类型,当下历史试题命制更加开放,多呈现一种“我注史料”的命题思路,即运用所学知识来印证、反驳或批判各种新的学术观点。如2021年湖北卷历史第20题即以典型的复杂性学术情境为载体,考查考生历史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达成。例1.【历史的“变与不变”】问题:通过小组研修,有的同学看到了历史的变革,有的同学看到了历史的延续,有的同学看到了二者间的复杂关系。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发展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本题基于不同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看法为载体,既带有学术意味又凸显情境之复杂,显然需要调动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探讨、论证历史问题”之关键能力的同时,引领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实,从根本上考查考生能否以唯物史观核心素养视角辩证认知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学生如何评价上述人物对历史的看法?抑或能否提出一种新的历史发展观的看法?因此题目是典型的依托情境载体,考查“我注史料”“我注观点”的题。本题指向开放性强,学科知识要求全面,学科能力要求高,注重考查考生自主生成观点和结论的能力,答案的发散性和开放性更大,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学以致用成为考查考生学科能力和素养的落脚点。学习小组研究的主题是“历史的变革与延续”,因此无论是拟论题还是进行论述,都是围绕该主题进行。设问中“有的同学看到了历史的变革,有的同学看到了历史的延续,有的同学看到了二者间的复杂关系”实则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三个角度,作答时只需任选一个角度即可。事实上,关于历史的发展,马克思如是论述到,“历史发展并不是随心所欲创造,而是在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发展”。因此,可以从“历史时空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知”这一角度展开论述。对历史的认知往往受到时代的各因素影响而不同,任何历史认知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空条件下产生,只有在特定时空框架中,才能对历史有更准确的理解。因此,本题便有效落实了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考查。再如2023年湖北卷第19题以冯天瑜“文明涵化”观为载体,学术味甚是浓厚,不仅考查探讨论证历史问题的关键能力,更是鲜明体现了学术主流观点和国家意志,培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例2.【文明涵化与文化自信】冯天瑜先生在《中国文化生成史》中指出,多极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交流沟通,其间既有冲突激荡,又有吸纳融会,达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结果。今日所谓“西方文明”是多元复合物,东亚文明的持续发展也是诸文明“对话”的产物。请以“文明涵化”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文明涵化”这一学术载体对学生而言虽略显陌生,但材料信息已对该观点进行了初步说明,以“文明涵化”为学术载体,明确诸文明是“涵化”与“对话”的产物,体现了主流学术观点和国家意志,也贯彻了核心素养要求。本题是典型的“我注观点”题,即对该观点如何进行评述?我们如何看待文明的发展?文明的产生发展是孤立的吗?如何看待中华文明的发展呢?在试题的考查形式上,有保留的开放,明确论点的大方向,这样既给了考生发挥的余地,降低了在价值观和世界观上“跑偏”的概率,更有效落实了“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考查。基于此,论述过程如下:论题:中华文化在“涵化”中的生成与升华论述:诚如苏秉琦教授所言,中华文明乃是星斗多元之格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正是基于与其他文化的丰富沟通与交流之结果。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佛教的东传,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物质内涵和精神内涵。唐宋之际,景教入华、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等活动对中外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辽夏金元的多民族政权并立和蒙古跨地域帝国的建立,推动了农耕和游牧文化的交融与发展;自明清以来,虽有闭关锁国之势,但“西学东渐”的现象也同时出现,这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入侵和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有力推动了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步伐。中华文化在与其他文明的“涵化”中不断生成与升华,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基于“学术性情境”在历史命题中的重要性,中学历史课程学术化已是新高考评价体系的必然要求。(一)审慎对待已有史料作为历史学核心的史料,其本身并不会说话。正如已故史学家海登·怀特所言,过往的历史并不会自动构建,它有赖于历史学家的创造性工作。史料要成为历史的证据,就必须经过科学整理、审慎对待。在教学中,面对繁多的史料,在无法确证其来源及背景的时候,不能作为证据来进行论证。如在讲到苏联工业化专题时,笔者在某网站查阅发现多数课件均引用到了这样一幅图片史料(图1),以跛腿的巨人形象论证斯大林体制下工农剪刀差所导致的国民经济结构畸形。然事实并非如此,脱离特定时空背景,胡乱引用掐头去尾的图像史料,属于对历史的严重误读。实际上,该漫画原型节选自苏联画家库克雷尼克赛作品《片面的经济》(图2),1954年版人民美术出版社《苏联政治讽刺漫画选集》将该漫画收录于17页,查阅原著,很明显可看出原图中人物形象肚上赫然写着“资本主义经济”几个大字,在冷战的大背景下这幅漫画旨在讽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军事化,怎么就成了苏联国民经济结构畸形的代表了呢?(二)审慎对待已有史论诸多的教学新理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史学理论新观点还在不断涌现,已有的历史结论并非代表历史真相。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评价问题,传统观点认为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英国革命则是一次非常保守且带有妥协性的革命,这也是教材的基本观点。但事实上,这只是我们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沿袭苏联对欧洲近代革命的认识,具有相当程度的局限性,以为斗争最激烈革命就最彻底,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比如,法国革命实际上并非完全彻底,其在农村保留了大量封建小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后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英国则推行圈地运动彻底摧毁了乡村封建土地制度,大大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因此从长远来看,英国革命显得更为彻底。那么究竟谁更保守、谁更彻底,这就涉及评价标准和原则问题。设定从革命爆发后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为期,再看英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的话,其实它们的革命发展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都经历议会斗争、内战,也都有共和、政变、极权统治阶段,它们最终确立的也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所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能简单地认为它不如法国革命来得彻底。类似的学术观点还有许多,再比如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问题,长期以来的教科书均采用了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丝织业领域出现雇佣关系来论证资本主义已萌芽这一观点。然而事实上,何时萌芽以及萌芽的标志究竟是否为雇佣关系的产生?恩格斯就曾说过,资本绝不是雇佣的衍生物。对于该问题,学术界已经有了相当多的学术成果,对于中国是否存在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也形成了衡量标准,甚至连研究该问题的权威吴承明老先生都承认,实际上没有一个所谓的资本主义时代,生搬硬套斯大林的社会形态“五阶段论”来对应中国社会发展不一定正确。好在最新的历史教材与时俱进,关于“明清萌芽说”,课本已不再使用“资本主义萌芽”一词,而是用“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进行表述,这样就更加凸显了历史求真之精神。(三)创设学术情境,洞悉历史本质,厚植核心素养多元情境命题作为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枢纽,无论如何去设置,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它一定是对历史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考查的载体。一线教师既是教师,在某种意义来说更是学生,新课程理念中诸多的教学新理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史学理论新观点还在不断涌现。基于此,一线教师不仅需要加强理论学习,以新课标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基础,紧跟教学教研最前沿,同时更要夯实自身业务能力,要高度关注高考命题专家的研究领域和学术背景,重视学术论著和论文,进行有品质的阅读,注重国内权威性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加强历史教学与学术热点问题的结合。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之中首要就是要创设情境教学,“无情境,不命题”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主基调。在平常的教学中,多采用“情境—问题式”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下多角度、多层面对基础知识进行探讨和运用,展开多向思维,强化历史解释,尤其要依托情境材料,多角度、深层次解读历史事件,从而达到落实必备知识和核心素养的目的。忽略情境的引入,学生对历史的认知理解往往只会停留在标签化、机械化的枯燥结论上,而非真正洞悉历史问题的本质。如在讲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时,可引入下列情境进行。材料按理说,在黄河时常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有一个最好的中央集权位于上游,又有威信调动一切资源……所以中枢的力量又显现出来了。所以中国的团结是在自然力量的驱动下进行的。——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教学中引入该情境载体,教师提问:从地理环境视角展开,黄河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是什么?学生讨论展示,同时教师补充:黄河常泛滥成灾,而在小农经济时代,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农民无法治理黄河,只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才能应对黄河的威胁。这说明黄河治理是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的重要因素。教师特别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地理环境绝不是决定因素,只能作为重要因素存在。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根源乃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与脆弱性,亟需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