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检测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检测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检测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检测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检测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6-第一单元检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雄伟的“文化中国”,从而赢得了读者的宠爱。这是金庸小说的确定性魅力。金庸的作品涉及几乎全部的中国文化分区,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八部》中的苍山洱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新疆雪莲到《笑做江湖》中的福建山歌……常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金庸不仅描绘出了各地不同的景物、风俗,更写出了各地文化本质上的区分,使读者显明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板块构成”。例如郭靖成长于蒙古大漠,黄蓉成长于东南海岛,萧峰成长于中原武林……这些人物身上的特性都与他们的“水土”密不行分。金庸笔下的中国文化,在时间轴上也是富有变更的。同是儒家思想,在金庸笔下,宋朝时显得博大刚健,如郭靖与萧峰成为金庸小说中最高大的英雄;到了明末清初,儒家文化更显得酸腐可笑、百无一用,《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自负文武双全,结果一事无成。金庸在表现中国文化时,并非一味弘扬,而是带有显明的批判。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呈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在《天龙八部》中,金庸就通过对一个不知名的灰衣老僧的描写,充分呈现了他对“大文化”超群的驾驭实力。灰衣老僧轻而易举地制服了全部的超一流高手,他在给天下英雄论述佛法与武功的关系时说,练武功本是为了提高佛法境界,然而佛法境界达到很高时,却又不屑于练武功了。这种对“大文化”的理解,让金庸在写作时挥洒自如。上世纪50~70年头的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否定多而确定少,竭力给读者造成一种“开天辟地”的新气象。这样的国民文学使读者心理长期处于比较惊慌的状态,相比之下,金庸小说所建立的民族国家形象,则从容、厚重,更具许久的稳定性。(孔庆东《金庸与国民文学》,有删节)材料二:“侠”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汉代史家司马迁从侠客所表现出的超人的精神力气和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动身,起先对侠客立传并对侠义精神进行了极度褒奖和强力推崇。汉代以后,游侠虽从正史中无影无踪,然而侠义精神作为传统文化观念、时代精神的产物与人们自觉的价值选择,经过口头传闻与文人歌咏,在大众潜意识中形成一种志向的人格精神,从而融进了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丰富了民族文化基因库,成了正义的体现与象征。接汉而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侠义精神的重要转折点,侠义精神由史家传颂过渡到文人歌咏时期,由历史写实式书写转向文学想象和浪漫发挥。与两汉相比侠义精神对文人士风的影响更加深化,动荡担心的时代环境促使文人希图立功乱世、扬名立万的雄心壮志与游侠不爱其躯、仁义至上的人生信条一拍即合,建安骄子曹植不禁发出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感叹。六朝以来,文人士子纷纷于咏侠诗中流露出对侠义精神的憧憬,徜徉乐游于侠的精神世界,侠的人生道路和价值追求成为文人志向人格与精神气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唐代宏大的社会气象、强盛的国家实力与巨大的文化融合力更是文人歌咏侠义精神的自然土壤。宋诗沿着唐诗辉煌的留风余脉接着演绎着千载不衰的侠义精神,诉说着文人耿耿报国之心。此时有岳飞“八百里路云和月”的侠义精神梦幻之旅、“壮志饥餐胡虏肉”的国仇家恨,也有晚年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梦萦。此时的侠义精神与国家民族的盛衰荣辱连在了一起,侠义情、家国恨不分彼此合二为一。在明清时期,古典文化进入整合时期,侠义精神并没有“躲进小楼成一统”,不仅静态地寄身于《水浒传》《三国演义》等集大成的章回小说与历史回忆中,更弘扬于戚继光、俞大猷捐躯赴国难的英雄壮举中。近代文人更是在国家民族遭受空前危亡变局的关键时刻,以侠义精神著书立说启蒙愚昧国民、激起民族斗志。(张吉珍《中国文学中的侠义精神论释》,有删节)材料三:往昔人们看武侠小说,总认为它们是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低俗读物,怡情消遣尚可,要专注探讨则好像太小题大做,正统的文化界对之更是不屑一提。然而,我却不以为然。如金庸的小说中,有不少的成分都是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思想转化而来的,武功招数、人名地名、情节设计、人物性格……其深厚的国学底蕴,就是很多现当代小说都难以攀及的。同时,因为武侠小说有着一种更平易近人的亲和看法,让读者消退了和文学之间因敬畏而产生的生疏感和距离感,能够更自然地把一些传统文化的学问根植在思想之中。读者无意识的自我改造提升,其实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境界在潜移默化中缓步上移的必经过程。从读者的角度看,由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极其急促,人们心理的普遍浮躁已是不行变更的事实。在烦嚣和压力之下,要静心看那些厚重沉实的古文经典,耐性听远古的回音,也的确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武侠小说正在读者与学术的距离中筑建着一个异类的文化架构,摆脱经院文学始终传承的固定思维模式,赐予文化另一种生存。(宋韵琪《武侠:赐予文化另一种生存》,有删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金庸著作几乎涵盖了中国各个文化分区,每一部经典作品,都能带你进行全景式文化旅游。B.金庸对中国文化并非一味弘扬,也带有显明的批判,其建立的民族国家形象更具有稳定性。C.随着读者素养的提高,武侠小说如今已经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关注,起先进入探讨者的视野。D.虽然汉代以后武侠小说无影无踪,但侠义精神作为正义的体现与象征,已融入民族血脉中。2.依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金庸作品中很多人物的特性显明,带有很强的区域特征,让读者感受到不同地区的文化。B.汉朝以后,侠义精神由史家传颂过渡到了文人歌咏时期,其对文人士风的影响更加深化。C.构建“文化中国”是武侠小说赢得读者的确定性因素,金庸小说就很好地证明白这一点。D.武侠小说平易近人,让读者消退和文学之间的距离感,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3.下列各项,不符合“侠义精神”内涵的是(3分)()A.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写下“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孤独壮心惊”的诗句。B.关羽陷身曹营,得知刘备下落,爱护两家皇嫂千里寻兄,最终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会面。C.林冲听李小二说有三个人在密谋陷害自己,于是在草料场中杀死陆谦等三人,后投奔梁山。D.面对新冠疫情,各地医护人员放弃春节假期,主动请缨,快速集结,毅然决然地驰援湖北。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当今时代,文学作品应如何传承侠义精神?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北京的春节老舍①依据北京的老规则,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起先了。②“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削减过年与迎春的热忱。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全部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③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④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让儿童们的心跳得特殊快一些。在胡同里,叫卖的声音也比平常更多更困难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⑤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打算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一般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一般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需买杂拌儿。他们的其次件大事是买爆竹,特殊是男孩子们。唯恐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惊慌。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需给儿童赶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⑥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⑦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挤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需把春联贴好,必需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需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足够,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如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简单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人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⑧除夕真喧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聚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⑨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店员们还可以轮番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⑩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喧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风光 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到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漂亮。出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eq\o(○,\s\up1(11))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eq\o(○,\s\up1(12))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调皮,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需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妙欢乐的日子。eq\o(○,\s\up1(13))一挤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格外喧闹。eq\o(○,\s\up1(14))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而且有的人要到财神庙去借纸元宝,抢烧头股香。正月初八要给老人们顺里、祈寿。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奢侈是买香蜡纸马的钱。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开销,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殊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愉快地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们只有欢乐,而没有恐惊——怕神怕鬼。或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喧闹了,可是多么醒悟健康呢。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欢乐地过年。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具体介绍腊八粥的用料,并以“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来评价,写出了人们生活的富有。B.“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说明白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对小年的淡漠。C.“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意在表明除夕之夜不能回家的人的无奈。D.“新中国的儿童不再受那迷信的熏染”透露出对旧社会北京春节部分风俗的批判看法。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依据北京的老规则”一段,照应标题,表达了北京人对春节的重视,也暗含新中国成立后的春节风尚有所变更。B.文章写旧社会的女人其他时候都不轻易出门,在元宵节却可以出门游玩,意在通过对比突显女人在元宵节的特殊地位和待遇。C.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破折号和句内括号,详写北京春节某些风俗的具体内容,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节日气氛。D.“一挤眼,到了残灯末庙……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一句,承上启下,使文章过渡自然;“一挤眼”传达出恋恋不舍的心绪。8.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就第⑥段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老舍说:“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我全熟识。一闭眼我的北京就完整的、像一张彩色显明的图画浮立在我心。我敢放胆地描画它。”请分析本文是如何描画北京的春节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司徒郃之子也。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遂究览坟籍,结交英贤。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而来学。京师咸叹曰:“是复为李公矣。”司隶、益州并命郡举孝廉,辟司空掾,皆不就。阳嘉二年,有地动、山崩、火灾之异,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永和中,荆州盗贼起,弥年不定,乃以固为荆州刺史。固到,遣吏劳问境内,赦寇盗前衅,与之更始。于是贼帅夏密等敛其魁党六百余人,自缚归首,固皆原之,遣还,使自相招集,开示威法。半岁间,余类悉降,州内清平。上奏南阳太守高赐等臧秽。赐等惧罪,遂共重赂大将军梁冀,冀为千里移檄,而固持之愈急。翼遂令徒固为泰山太守。时泰山盗贼屯聚数年,郡兵常数千人,追讨不能制。固到,悉罢遣归农,但选留任战者百余人。以恩信招诱之。未满岁,贼皆弭散。迁将作大匠。及冲帝即位,以固为太尉,与梁冀参录尚书事。……时太后以比遭不造[注],委任宰辅,固所匡正,每辄从用,其黄门宦者一律斥遣,天下咸望遂平,而梁冀猜专,每相忌疾。后岁余,甘陵刘文、魏郡刘鲔各谋立蒜为天子,梁冀因此诬固与文、鲔共为妖言,下狱。门生渤海王调贯械上书,证固之枉,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亦要斧锧诣阙通诉。太后明之,乃赦焉。及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冀闻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乃更具奏前事,遂诛之,时年五十四。(节选自《后汉书·李固传》)[注]不造,不幸。指汉顺帝死后,冲帝、质帝都只作了一年皇帝就死了之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B.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C.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D.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坟籍,古代典籍通称。相传《三坟》《五典》为我国最古老的书籍,后以“坟籍”“坟典”代指古代典籍。B.举,即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先由地方官员在自己管辖区内进行考察,再举荐到中心政府去任职。C.永和,年号名。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自此以后形成制度。D.门生,东汉时称儒学宗师亲自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后来慢慢与宗师形成私人依附关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固年少好学,很受重用。他常不远千里步行寻师,广泛结交贤能的人,后被朝廷征召做了大司空的属官。B.李固恩威并重,治贼有方。任荆州刺史时,派人慰问境内百姓,赦免盗贼原有过错,使盗贼归降,州内安定。C.李固忠于职守,刚正不阿。他揭发南阳太守贪赃枉法,梁冀派人千里传送赦免公文,而李固却不为所动。D.李固很出名德,遭人忌恨。他做宰相时,匡正朝弊,多被接受,深得民心,却遭到了梁冀的猜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固所匡正,每辄从用,其黄门宦者一律斥遣,天下咸望遂平。(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冀闻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乃更具奏前事,遂诛之。(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李固被太后赦免的缘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①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初开郢②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司马之时。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元稹被贬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府士曹参军。②郢:今湖北荆州。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将“璧竹鞭”比作“碧玉”,显示作者对它的宠爱之情。竹鞭本已珍贵,又因是“美人”相赠,更显宝贵。B.颔联中,作者见到“璧竹鞭”后,绽开联想,写出了竹子的生长环境。此处不是单纯写竹,也是以竹喻人。C.颈联既运用了双关、拟人的手法,又化用了《论语》中的名言,特别精确地表达出彼此冰清玉洁的名贵品行。D.尾联写诗人不知何时才能与元稹一同策马返乡,既表达了两人深厚的情意,也流露出被贬后对家乡的深切思念。16.本诗为赠友之作,兼有咏物诗的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登高》中,杜甫以“,”两句写眼前所见之景,六种意象自然成对,视觉、听觉融为一体,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2)《六国论》中苏洵用“,”两句,在比较中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要步其后辙,体现了文章借古讽今的主旨。(3)姜夔的《扬州慢》中“,”两句从虚和实两个角度写了扬州十里长街从前的繁华景况和今日的凄凉情形,表达了词人深厚的黍离之悲。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对于作家来说,古典诗词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__①__,古典诗词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古典诗词已然内化于一般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就像是身处一个隐秘而固执的文化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缺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验过的历史的回忆。__②__。要产生这种文化认同,其实仅须要人们用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而已。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缓缓,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仿照诗而不是相反。阅读古典诗词吧,出经入史,你会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史,也能更历史地看待世界。18.下列各句中用的破折号和文中“文化场”之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行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朱自清《荷塘月色》)B.“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儿!”(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C.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的时间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觉他在安乐椅上宁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恒久地睡着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曹禺《雷雨》)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现实把这风推到越来越远的地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运用词精确,表达规范。(4分)①传统村落作为最基本的农耕社会的生活单元,②承载着我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③被誉为“传统文化的明珠”。④我国古村落数不胜数、丰富多彩、价值独特,⑤但是因为爱护意识淡薄、财力不济、外出务工等缘由,⑥古村落“自然性颓废”趋势正在扩散。⑦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必须要把古村落爱护好。⑧这对于建设漂亮中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骄傲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某中学举办“感动中国——抗疫,图片展”,请你从下面三张图片中任选一幅,为其写一段简介。要求:能概括画面主要内容,切合展览主题,至少运用一种修辞,不超过60字。(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材料一:自鸦片斗争后,近代中国遭受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对风雨如晦、暗夜如磐的现状,“中国西学第一人”严复曾经“中夜起而大哭”,思想家梁启超曾长叹“国为待死之国,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上世纪20年头,《纽约时报》记者哈雷特·阿班来到中国,他在当时曾感叹:“作为国家的中国已然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有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生活在苦难之中。”材料二: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召开。13位中共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龄是28岁,最小的只有19岁。当时,全国有党员58名。他们绝大部分是学问分子,其中,留日的18人,北大毕业生17人,其他高校的8人,中师、中学毕业的13人。这些人中不少都出身于富有或殷实之家。材料三:岁月沉浮,大浪淘沙,对人民的忠诚、对民族的担当、对国家的幻想,最终绘就了优秀共产党人的信仰底色。“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力奋斗,挺起一座又一座雄伟的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作为即将成为担负新时代使命的“接力者”,你读了以上材料,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演讲稿,阐述你的观点及思索,与同学共享。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不能透露任何学校、班级及个人信息。第一单元检测试题1.解析:A项,“每一部……能都你进行全景式文化旅游”错。C项,“读者素养的提高”“起先进入”错。D项,“汉代以后武侠小说无影无踪”错。答案:B2.解析:“确定性因素”错。答案:C3.解析:林冲的举动是为自己,谈不上侠义。答案:C4.答案:①结构上接受了总分的形式,开宗明义提出论点,观点显明,论证思路清楚。②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论述作品特点,论证全面,劝服力强。③多用例证,说理透彻,可读性强。5.答案:①要提升作品质量,注意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②要与时代紧密相联,体现新时代的侠义精神。③要平易近人,把侠义精神自然地植于思想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精神境界。6.解析:A项,“写出了人们的富有”错;B项,“对小年的淡漠”错;C项,“意在表明除夕之夜不能回家的人的无奈”错。答案:D7.解析:“意在通过对比突显女人在元宵节的特殊地位和待遇”错。答案:B8.答案:①京味语言通俗易懂,如“一擦黑儿”。②风趣幽默,雅俗共赏,如“彩排”“粘灶王嘴”。9.答案:①以时间为线,从腊八起先,始终写到“残灯末庙”,全程展示了北京春节的风貌。②对重要节日作全景叙述,对重要习俗一一列举,对吃、穿、用、玩的交代不厌其详,如数家珍,让人犹如亲历。③把新旧社会北京春节习俗加以对比,表现出北京春节习俗的变更。④融叙述、描写、争论、抒情于一体,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北京春节的爱恋和对新生活的赞颂。(答出三点即可)10.解析:“对策”不能带宾语,故A、D错。“顺帝”是名词,做“览”的主语,后面不能断,故C错。答案:B11.解析:“举荐到中心政府去任职”错。答案:B12.解析:“后被朝廷征召做了大司空的属官”错。答案:A13.答案:(1)李固提出要订正的事情,(太后)常常听信接受,那些宦官一律被斥退遣散,天下人全都盼望从今太平。(2)梁冀听到这件事情,很是惊讶,胆怯 李固的名声品德最终会成为自己的祸害,于是再次陈奏以前事,就杀掉了李固。14.答案:①李固深受百姓爱戴。②王调等人为他主动申诉冤情。③太后对他比较信任。参考译文:李固,字子坚,是汉中南郑人,司徒李郃的儿子。他年轻时就好学,常常不远千里,步行寻师,于是探讨阅读三坟五典,广泛结交英才贤士。各地有志之士,多仰慕他的风范前来求学。京师人都赞美说:“这又是其次个李公了。”(注:指继其父为公。)司隶、益州等长官一同吩咐郡守推举他为孝廉,征召他做大司空的属官,他全都没有去就职。阳嘉二年,有地动、山崩、火灾等变异,公卿推举李固去对策,皇上又下诏特地问他当代的弊端,以及为政应做些什么。李固上疏对答,顺帝看了对策,多所接受应用,朝廷的政纪肃然,并用李固作了议郎。永和年间,荆州兴起盗贼,整年都担心定,就用李固做了荆州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