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3试卷类型:A2024年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2024.2本试卷共6页,共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县(市、区)、学校、班级以及自已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时期,齐国为了招揽天下人才探寻治国理论,专门设立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并给予优待,在学宫内出现了各派学者“聚人徒,立师学,成文典”的盛况,他们之中有的潜心钻研,有的聚会论辩,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这种现象反映出稷下学宫()A.体现了官府垄断学术 B.得益于诸子百家的相互融合C.维护了贵族等级体系 D.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齐国为了招揽天下人才专门设立稷下学宫,而在学宫内出现了各派学者潜心钻研、聚会论辩的场景,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重要平台,D项正确;春秋时期,官府垄断学术的局面已经打破,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本质,而非原因,排除B项;专门设立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而非维护贵族等级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2.下图描述的是汉代前期军功阶层担任三公九卿、王国相和郡太守等官职的变化趋势,其趋势表明当时()A.君主集权不断加强 B.实行重文轻武方针C.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D.道家学说地位稳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汉代前期军功阶层担任三公九卿、王国相和郡太守等官职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说明当时对军功阶层势力的削弱,有利于加强皇权以及中央集权,A项正确;重文轻武方针是宋朝采取的政策,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君主集权的加强,而非政治清明,排除C项;材料中描述信息,与道家学说地位稳固与否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大力开凿运河,开辟航道,水利交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建业(今南京)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东晋南朝时,建康(今南京)继续保持了漕运中心的地位。这些做法()A.推动了江南经济开发 B.巩固了国家疆域统一C.促进了南北方的交流 D.保证了朝廷财政收入〖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建业(今南京)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对江南经济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A项正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尚未实现统一,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江南的开发,没有体现南北的交流,也没有体现财政收入,排除CD项。故选A项。4.下表是部分文献记述的明朝时期某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当时()文献记述嘉靖时期《吴邑志》卷首江南商品经济繁荣的苏州,“洞庭之民,鲜务农耕,多商于远。”万历时期《福州府志·土风》福建福州“间巷少年仰机利,泛淇渤危身取给,不避刀锯之诛。”清初孙之騄《二申野录》卷四“弘治时,世臣富;正德时,内臣富;嘉靖时,南贾富;隆、万时,游侠富。然流寓盛,土著贫矣。”A.区域经济联系日趋紧密 B.新型经营方式广泛出现C.传统社会结构面临冲击 D.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明朝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繁荣,民众甚至官员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数众多,这就对传统的农耕社会结构带来了冲击,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数众多,并不能体现区域经济联系是否紧密,排除A项;从事商业活动并不是新型的经营方式,排除B项;从事商业活动的民众众多并不能说明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排除D项。故选C项。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在中西贸易中由出超为主变为入超为主,并且入超的数额不断扩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A.扩大了对外贸易范围 B.自然经济完全解体C.受西方资本输出影响 D.不断丧失经济主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经济主权不断丧失,中西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经济主权的丧失,而非贸易的扩大,排除A项;自然经济完全解体,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仍是以商品输出为主,排除C项。故选D项。6.戊戌变法期间,大批士人因废八股而骤然失业,因此,他们将矛头直指倡议废八股的康有为等人身上,并且使出各种手段控制社会舆论,以此为先锋和利刃来讨伐维新派。这反映出戊戌变法()A.科举制度遭到废除 B.遭到士人的全面反对C.群众基础不够广泛 D.改变了传统教育体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戊戌变法时期,因为维新派变法措施过于激进,导致知识分子走向对立的一面,说明的是变法群众基础不够广泛,C项正确;科举制废除是在清末新政时期,排除A项;全面反对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与改变传统教育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7.民国成立以后,部分中国家庭供奉的牌位内容由传统的“天地君亲师”改写为“天地国亲师”。其内容的变化反映了()A.儒家思想影响的消失 B.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C.社会改良之路的艰难 D.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国人家中牌位的写法发生了从天地君亲师到天地国亲师的改变,从强调“皇帝”到强调“国家”,该变化发生于民国以后,反映出伴随着清政府被推翻,近代国家观念得到传播,D项正确;“儒家思想影响的消失”不符合史实,儒家思想影响依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民国部分家庭的牌位写法的变化,未涉及受外部因素影响,无法得出“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及社会改良的内容与结果,无法得出社会改良之路艰难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8.1923年6月,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前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因之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据此,()A.适应国情调整革命策略 B.总结教训独立开展武装斗争C.开展土地革命发展生产 D.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3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为适应国情的需要,中共调整革命策略,在会上确立了实行国共合作的方针,A项正确;总结教训独立开展武装斗争是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排除B项;开展土地革命是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排除C项;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是在抗战胜利后,排除D项。故选A项。9.下图是1953年中国高等学校招考专业分类情况,这说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A.满足人民精神文化诉求 B.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C.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D.彰显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在1953年中国高等学校招考专业分类中,工科、师范、医科占有比率较高,说明在当时这些专业的人才是急需培养的,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高校招考专业分类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而非满足人民精神文化诉求,排除A项;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排除C项;1953年,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10.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A.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 D.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待业保险”制度是一种覆盖范围仅限于国营企业且保障层次很低的失业救济制度,仅仅是为了解决失业者最基本的生活困难,实行“失业保险”制度表明我国已能实事求是地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失业现象,摆脱了旧有观念的束缚,依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寻找多种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使失业保险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可见思想解放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D项正确;并不是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是国家对失业现象的界定变了,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且“已经”的说法夸大了,排除C项。故选D项。11.波斯帝国修建了横跨亚欧非三洲、贯通全国的驿道,最著名的是从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到帝国行政中心苏萨的“御道”,沿途设置驿站。大流士铭文记载:“我占领了从波斯到下属各个地区,我是他们的统治者,他们向我缴纳贡赋”。据此可推知,波斯修建这些大通道旨在()A.促进三大洲文明交流 B.强化中央对地方控制C.推动各地区民族融合 D.实现对古驿道的扩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波斯帝国时期。据材料“占领了从波斯到下属各个地区,我是他们的统治者,他们向我缴纳贡赋”可知,波斯修建这些大通道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非促进文明交流,也不是推动民族融合,排除AC项;对古驿道的扩建是现象,而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图分别是考古学家在意大利庞贝古城遗址壁画中发现的2000多年前的圆形面食“占罗马披萨”和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发现的4000年前用小米粉制作的面条。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印证()A.物种交流促使饮食文化趋同 B.丝绸之路改变罗马生活方式C.早期文明的独立性与相似性 D.罗马帝国是麦类作物原产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洲、中国)。据材料可知,在2000多年前的意大利庞贝古城遗址壁画中发现的2000多年前的圆形面食,而在4000多年前的中国发现用小米粉制作的面条,据材可判断,人类的早期文明,具有独立性与相似性的特点,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物种交流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丝绸之路的影响,排除B项;罗马帝国是麦类作物原产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3.“哥伦布大交换”对“旧大陆”的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下表可推知,玉米引植到中国()A.促使精耕细作农业走向成熟 B.利于缓和明清人口增长压力C.削弱了传统小农经济的优势 D.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表格内容可以推知,玉米引植到中国增强了抗灾能力,促进了人口数量的增长,所以有利于缓和明清人口增长的压力,B项正确;在玉米引植到中国之前,我国的精耕细作农业就已经走向成熟,排除A项;玉米的引植增加了粮食产量,利用了之前无法利用的土地,实际上加强了传统小农经济的优势,排除C项;玉米引植到中国之前,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就已经完成了南移,排除D项。故选B项。14.幕府末期,幕府最早派遣的访美使节团中一位仙台藩士在目睹了美国官兵上下级关系后,说道:“彼素来疏于礼让,然其患难相扶、祸福与共,再则彼此上下无别……故亦有其国昌。”上述材料表明日本()A.幕藩秩序走向崩溃 B.身份秩序开始打破C.部分藩士开始觉醒 D.倒幕运动迫在眉睫〖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日本)。依据所学知识,幕府末期日本面临着各种社会和政治问题,包括与西方列强的关系、国内的不满和反抗等。材料中的仙台藩士对美国官兵关系的观察可能反映了他对日本社会内部等级制度的反思,这也可能促进了倒幕运动的兴起,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直接提及幕藩秩序的崩溃,只是描述了一位藩士对美国军队的观察和评论,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到日本身份秩序的打破,且“开始”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仅根据一个藩士的观察和感悟并不能说明部分藩士开始觉醒,排除C项。故选D项。15.斯大林提出,个体农民经济即使发展生产,也无法使农村经济商品化,必须把改造个体农民经济的着眼点从实现生产劳动过程的社会化,转向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化;具体办法就是把千百万闲散惯了的农户团结在社会主义工业的周围。这一观点的实质是()A.变革生产关系以推动生产力进步 B.用市场手段加速计划经济发展C.发展农村经济进而巩固工农联盟 D.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苏联。根据“从实现生产劳动过程的社会化,转向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化”可知,斯大林是要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对农民和农村生产关系进行改造,以适应苏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所以他是要变革生产关系以推动生产力进步,A项正确;斯大林使用的是行政手段,而非市场手段,排除B项;斯大林意在推动生产力进步,而非巩固工农联盟,排除C项;斯大林的做法实际上是强化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统治精英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注重弘扬印度传统文化。这些做法()A.使印度直接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B.表明印度的主流文化完全西化C.发展了甘地的非暴力的斗争模式D.丰富了印度现代文化的多样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印度)。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统治精英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注重弘扬印度传统文化。”可知,二战后,印度统治精英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来自西方,同时也弘扬印度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印度现代文化的多样性,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文化的交流交融,没有体现印度直接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信息,排除A项;印度的主流文化完全西化,“完全”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印度文化的多样性,没有体现非暴力的斗争,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近代博物馆发展概况时期发展阶段概况或典型代表19世纪中叶-1905年初创本阶段活跃在博物馆移植舞台上的是西方来华人士,其中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院(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他们(传教士、知识分子)在中国建立的博物馆一度成为后来国人创建博物馆的范式。1905年-1936年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游历官绅已开始比较中西古物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异同。维新人士创办上海强学会时首次明确将创办博物馆与启蒙、强国联系起来,认为博物馆有“博览兼收,以为益智集思之助”。1905年张謇创办了南通博物院(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1924年,冯玉祥部下进驻北京后成立专门的国立博物馆,众多的深宫古物最终于1925年在博物馆公开展示。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古物保存法》,向社会公众阐释古物是一种社会遗产,而不是一家之遗资。20世纪30年代,中国博物馆协会建成,开始了博物馆观念的本土化。至1936年,全国已建成博物馆多达77座。——据胡盈《世界博物馆导读》和徐玲《西方博物馆观念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整理材料二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2月,以两馆为基础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该馆现有140万余件藏品,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至2016年,登记在册的博物馆达到4873所,各类专业博物馆层出不穷,国民近乎免费地享受丰富的博物馆资源。——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博物馆兴起和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现代中国博物馆建设主要特征。(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博物馆功能的认识。〖答案〗(1)原因:西学东渐,西方博物馆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开明士绅及留学生的积极推动;北洋军阀及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文物保护机制的制度化发展;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及公共意识的增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意识得到不断增强。(2)特征:突出中国历史文化与红色文化;从中央到地方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专业博物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3)认识:近现代博物馆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途径;近现代博物馆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民众科学和人文素养;政府和社会公众应特别注重并积极参与博物馆的建设。〖解析〗【小问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本阶段活跃在博物馆移植舞台上的是西方来华人士”可知,西学东渐,西方博物馆观念在中国的传播;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游历官绅已开始比较中西古物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异同”可知,开明士绅及留学生的积极推动;根据材料“1924年,冯玉祥部下进驻北京后成立专门的国立博物馆,众多的深宫古物最终于1925年在博物馆公开展示”和所学可知,北洋军阀及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中国博物馆协会建成,开始了博物馆观念的本土化”可知,文物保护机制的制度化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及公共意识的增强;结合所学可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意识得到不断增强。【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特征:根据材料“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可知,突出中国历史文化与红色文化;根据材料“2003年2月,以两馆为基础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可知,从中央到地方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根据材料“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可知,专业博物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小问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认识如近现代博物馆是文化传承和传播重要途径;近现代博物馆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民众科学和人文素养;政府和社会公众应特别注重并积极参与博物馆的建设。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1763年到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显著地位。1763年时,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而到1914年时,欧洲诸强国已吞并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其现代化进程一直在继续和加速。——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14年以来的几十年中,西方一面在衰落一面又在获得成功。实际上,这两种表面矛盾的趋势是互相加强的。全球前所未有的一体化,导致了西方的技术、观念和制度正以加速度扩散。但是反过来,也正是这种扩散削弱了1914年之前似乎不可侵犯的西方的全球霸权。诸殖民地民族正在有选择地采纳西方文明来对西方进行更有效的抵抗。因此,1914年以来的世界历史既是西方成功的历史,又是西方衰落的历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说明1763年到1914年欧洲“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显著地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14年以来的世界历史既是西方成功的历史,又是西方衰落的历史”这一历史结论的史实依据。〖答案〗(1)说明:在政治方面,相继确立了民主政体,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完善、法国的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在经济方面,进行了两次工业革命;在科技方面,近代欧洲兴起了科技革命等;思想方面,进行了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依据:成功:相继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等。衰落:相继进行了一战和二战;俄国进行了十月革命;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等。〖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说明:根据材料一“从1763年到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显著地位”和所学可知,可从这一时期欧洲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等方面的成就进行分析,如在政治方面,相继确立了民主政体,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完善、法国的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在经济方面,进行了两次工业革命;在科技方面,近代欧洲兴起了科技革命等;思想方面,进行了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4年以来(世界)。依据:关于本题作答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如成功一面可从相继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确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等角度进行分析;衰落一面可从俄国进行十月革命、相继进行一战和二战、爆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等角度进行分析。19.制度建设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注重通过制度创新,完善国家治理。摘编自《中国通史》这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历经数千年,各项制度既前后相继、互为关联,又不断发展、持续变革。摘编自李国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底蕴》(拓跋魏)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围绕“制度建设”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论题: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方面建设具有深厚的历史实践基础。阐述:自古以来,中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持续发展、变革,呈现出成熟化、体系化的特点,具有深厚的历史实践基础。商周时期推行的分封制、宗法制等早期管理制度,使后世中国逐渐成为一个宗法社会国家,等级秩序和家国同构成为中国政治管理的显著特点。而后历经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元朝行省制等演变,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政治格局逐渐确立并走向成熟。同时,历代政府在基层社会管理和赋税制度上不断创新发展,编户齐民、三长制、租庸调制、一条鞭法等制度的推行,极大地增强了古代政权的国家治理能力,成就了数个盛世王朝,使古代中国创造出辉煌的农耕文明,并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方面建设成就显著,不仅为中国的发展延续奠定了历史基础,同时也是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中国古代。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注重通过制度创新,完善国家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历经数千年,各项制度既前后相继、互为关联,又不断发展、持续变革。”可以拟定论题: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方面建设具有深厚的历史实践基础。其次,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赋税制度等相关国家制度建设与社会治理相关史实阐述。在史实列举方面,侧重制度的长远性。如商周时期推行的分封制、宗法制等早期管理制度,使后世中国逐渐成为一个宗法社会国家,等级秩序和家国同构成为中国政治管理的显著特点。而后历经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元朝行省制等演变,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政治格局逐渐确立并走向成熟。也可以列举古代中国基层管理制度,如历代政府在基层社会管理和赋税制度上不断创新发展,编户齐民、三长制、租庸调制、一条鞭法等制度的推行,极大地增强了古代政权的国家治理能力,成就了数个盛世王朝,使古代中国创造出辉煌的农耕文明,并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方面成就显著,不仅为中国的发展延续奠定了历史基础,同时也是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价值观重建运动,是在面对过去、反叛过去的激烈态度中形成的。在民主方面,从对西方的议会制度产生兴趣和仰慕,到君主立宪主张的提出,再到民主共和方案的设计,最后人们认识到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在科学方面,从“师夷长技”阶段对西方“坚船利炮”的羡慕,到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引进,再到自然科学的传入,最后人们认识到科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知识和研究。——摘编自薛于燕《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4年的价值观重建》有学者认为,社会环境是外来文化作用于思想启蒙的主要原因。概括上述材料关于近代中西方思想启蒙所采用的外来文化,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答案〗概括:西方启蒙运动借用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新文化运动宣传西方民主和科学。评述:赞同该学者观点。西方启蒙运动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自然科学取得进展等社会环境下,资产阶级开展的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儒家思想的仁政、仁义等主张有启蒙思想家需要的精神需求,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中国新文化运动是在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有识之士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中国社会根本矛盾仍未解决,大多数国民思想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束缚等社会环境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运用西方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独裁,运用近代科学精神和自然科学法则反对愚昧、迷信,力图实现救亡图存,进而掀起一次社会思想解放运动。综上所述,外来文化能否对思想启蒙产生作用取决于具体的社会环境因素。〖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评述)题,时空是:近代中西方。 首先,根据材料一“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可以概括西方启蒙运动借用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根据材料二“在民主方面,从对西方的议会制度产生兴趣和仰慕,到……,再到……”、“在科学方面,从‘师夷长技'阶段对西方‘坚船利炮'的羡慕,到……,再到……”可以概括新文化运动宣传西方民主和科学;其次,表明态度,可以是赞同该学者观点;再次,结合所学有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代环境来分析学习的原因。具体到西方启蒙运动方面,可以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文艺复兴及自然科学等(经济、思想及科学)角度分析,中国新文化运动则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辛亥革命失败、国民思想等(政治、经济及思想)角度分析;最后,总结。综上所述,外来文化能否对思想启蒙产生作用取决于具体的社会环境因素。试卷类型:A2024年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2024.2本试卷共6页,共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县(市、区)、学校、班级以及自已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时期,齐国为了招揽天下人才探寻治国理论,专门设立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并给予优待,在学宫内出现了各派学者“聚人徒,立师学,成文典”的盛况,他们之中有的潜心钻研,有的聚会论辩,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这种现象反映出稷下学宫()A.体现了官府垄断学术 B.得益于诸子百家的相互融合C.维护了贵族等级体系 D.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齐国为了招揽天下人才专门设立稷下学宫,而在学宫内出现了各派学者潜心钻研、聚会论辩的场景,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重要平台,D项正确;春秋时期,官府垄断学术的局面已经打破,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本质,而非原因,排除B项;专门设立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而非维护贵族等级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2.下图描述的是汉代前期军功阶层担任三公九卿、王国相和郡太守等官职的变化趋势,其趋势表明当时()A.君主集权不断加强 B.实行重文轻武方针C.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D.道家学说地位稳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汉代前期军功阶层担任三公九卿、王国相和郡太守等官职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说明当时对军功阶层势力的削弱,有利于加强皇权以及中央集权,A项正确;重文轻武方针是宋朝采取的政策,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君主集权的加强,而非政治清明,排除C项;材料中描述信息,与道家学说地位稳固与否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大力开凿运河,开辟航道,水利交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建业(今南京)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东晋南朝时,建康(今南京)继续保持了漕运中心的地位。这些做法()A.推动了江南经济开发 B.巩固了国家疆域统一C.促进了南北方的交流 D.保证了朝廷财政收入〖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建业(今南京)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对江南经济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A项正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尚未实现统一,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江南的开发,没有体现南北的交流,也没有体现财政收入,排除CD项。故选A项。4.下表是部分文献记述的明朝时期某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当时()文献记述嘉靖时期《吴邑志》卷首江南商品经济繁荣的苏州,“洞庭之民,鲜务农耕,多商于远。”万历时期《福州府志·土风》福建福州“间巷少年仰机利,泛淇渤危身取给,不避刀锯之诛。”清初孙之騄《二申野录》卷四“弘治时,世臣富;正德时,内臣富;嘉靖时,南贾富;隆、万时,游侠富。然流寓盛,土著贫矣。”A.区域经济联系日趋紧密 B.新型经营方式广泛出现C.传统社会结构面临冲击 D.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明朝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繁荣,民众甚至官员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数众多,这就对传统的农耕社会结构带来了冲击,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数众多,并不能体现区域经济联系是否紧密,排除A项;从事商业活动并不是新型的经营方式,排除B项;从事商业活动的民众众多并不能说明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排除D项。故选C项。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在中西贸易中由出超为主变为入超为主,并且入超的数额不断扩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A.扩大了对外贸易范围 B.自然经济完全解体C.受西方资本输出影响 D.不断丧失经济主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经济主权不断丧失,中西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经济主权的丧失,而非贸易的扩大,排除A项;自然经济完全解体,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仍是以商品输出为主,排除C项。故选D项。6.戊戌变法期间,大批士人因废八股而骤然失业,因此,他们将矛头直指倡议废八股的康有为等人身上,并且使出各种手段控制社会舆论,以此为先锋和利刃来讨伐维新派。这反映出戊戌变法()A.科举制度遭到废除 B.遭到士人的全面反对C.群众基础不够广泛 D.改变了传统教育体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戊戌变法时期,因为维新派变法措施过于激进,导致知识分子走向对立的一面,说明的是变法群众基础不够广泛,C项正确;科举制废除是在清末新政时期,排除A项;全面反对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与改变传统教育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7.民国成立以后,部分中国家庭供奉的牌位内容由传统的“天地君亲师”改写为“天地国亲师”。其内容的变化反映了()A.儒家思想影响的消失 B.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C.社会改良之路的艰难 D.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国人家中牌位的写法发生了从天地君亲师到天地国亲师的改变,从强调“皇帝”到强调“国家”,该变化发生于民国以后,反映出伴随着清政府被推翻,近代国家观念得到传播,D项正确;“儒家思想影响的消失”不符合史实,儒家思想影响依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民国部分家庭的牌位写法的变化,未涉及受外部因素影响,无法得出“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及社会改良的内容与结果,无法得出社会改良之路艰难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8.1923年6月,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前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因之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据此,()A.适应国情调整革命策略 B.总结教训独立开展武装斗争C.开展土地革命发展生产 D.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3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为适应国情的需要,中共调整革命策略,在会上确立了实行国共合作的方针,A项正确;总结教训独立开展武装斗争是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排除B项;开展土地革命是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排除C项;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是在抗战胜利后,排除D项。故选A项。9.下图是1953年中国高等学校招考专业分类情况,这说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A.满足人民精神文化诉求 B.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C.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D.彰显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在1953年中国高等学校招考专业分类中,工科、师范、医科占有比率较高,说明在当时这些专业的人才是急需培养的,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高校招考专业分类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而非满足人民精神文化诉求,排除A项;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排除C项;1953年,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10.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A.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 D.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待业保险”制度是一种覆盖范围仅限于国营企业且保障层次很低的失业救济制度,仅仅是为了解决失业者最基本的生活困难,实行“失业保险”制度表明我国已能实事求是地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失业现象,摆脱了旧有观念的束缚,依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寻找多种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使失业保险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可见思想解放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D项正确;并不是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是国家对失业现象的界定变了,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且“已经”的说法夸大了,排除C项。故选D项。11.波斯帝国修建了横跨亚欧非三洲、贯通全国的驿道,最著名的是从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到帝国行政中心苏萨的“御道”,沿途设置驿站。大流士铭文记载:“我占领了从波斯到下属各个地区,我是他们的统治者,他们向我缴纳贡赋”。据此可推知,波斯修建这些大通道旨在()A.促进三大洲文明交流 B.强化中央对地方控制C.推动各地区民族融合 D.实现对古驿道的扩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波斯帝国时期。据材料“占领了从波斯到下属各个地区,我是他们的统治者,他们向我缴纳贡赋”可知,波斯修建这些大通道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非促进文明交流,也不是推动民族融合,排除AC项;对古驿道的扩建是现象,而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图分别是考古学家在意大利庞贝古城遗址壁画中发现的2000多年前的圆形面食“占罗马披萨”和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发现的4000年前用小米粉制作的面条。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印证()A.物种交流促使饮食文化趋同 B.丝绸之路改变罗马生活方式C.早期文明的独立性与相似性 D.罗马帝国是麦类作物原产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洲、中国)。据材料可知,在2000多年前的意大利庞贝古城遗址壁画中发现的2000多年前的圆形面食,而在4000多年前的中国发现用小米粉制作的面条,据材可判断,人类的早期文明,具有独立性与相似性的特点,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物种交流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丝绸之路的影响,排除B项;罗马帝国是麦类作物原产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3.“哥伦布大交换”对“旧大陆”的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下表可推知,玉米引植到中国()A.促使精耕细作农业走向成熟 B.利于缓和明清人口增长压力C.削弱了传统小农经济的优势 D.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表格内容可以推知,玉米引植到中国增强了抗灾能力,促进了人口数量的增长,所以有利于缓和明清人口增长的压力,B项正确;在玉米引植到中国之前,我国的精耕细作农业就已经走向成熟,排除A项;玉米的引植增加了粮食产量,利用了之前无法利用的土地,实际上加强了传统小农经济的优势,排除C项;玉米引植到中国之前,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就已经完成了南移,排除D项。故选B项。14.幕府末期,幕府最早派遣的访美使节团中一位仙台藩士在目睹了美国官兵上下级关系后,说道:“彼素来疏于礼让,然其患难相扶、祸福与共,再则彼此上下无别……故亦有其国昌。”上述材料表明日本()A.幕藩秩序走向崩溃 B.身份秩序开始打破C.部分藩士开始觉醒 D.倒幕运动迫在眉睫〖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日本)。依据所学知识,幕府末期日本面临着各种社会和政治问题,包括与西方列强的关系、国内的不满和反抗等。材料中的仙台藩士对美国官兵关系的观察可能反映了他对日本社会内部等级制度的反思,这也可能促进了倒幕运动的兴起,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直接提及幕藩秩序的崩溃,只是描述了一位藩士对美国军队的观察和评论,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到日本身份秩序的打破,且“开始”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仅根据一个藩士的观察和感悟并不能说明部分藩士开始觉醒,排除C项。故选D项。15.斯大林提出,个体农民经济即使发展生产,也无法使农村经济商品化,必须把改造个体农民经济的着眼点从实现生产劳动过程的社会化,转向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化;具体办法就是把千百万闲散惯了的农户团结在社会主义工业的周围。这一观点的实质是()A.变革生产关系以推动生产力进步 B.用市场手段加速计划经济发展C.发展农村经济进而巩固工农联盟 D.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苏联。根据“从实现生产劳动过程的社会化,转向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化”可知,斯大林是要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对农民和农村生产关系进行改造,以适应苏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所以他是要变革生产关系以推动生产力进步,A项正确;斯大林使用的是行政手段,而非市场手段,排除B项;斯大林意在推动生产力进步,而非巩固工农联盟,排除C项;斯大林的做法实际上是强化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统治精英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注重弘扬印度传统文化。这些做法()A.使印度直接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B.表明印度的主流文化完全西化C.发展了甘地的非暴力的斗争模式D.丰富了印度现代文化的多样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印度)。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统治精英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注重弘扬印度传统文化。”可知,二战后,印度统治精英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来自西方,同时也弘扬印度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印度现代文化的多样性,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文化的交流交融,没有体现印度直接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信息,排除A项;印度的主流文化完全西化,“完全”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印度文化的多样性,没有体现非暴力的斗争,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近代博物馆发展概况时期发展阶段概况或典型代表19世纪中叶-1905年初创本阶段活跃在博物馆移植舞台上的是西方来华人士,其中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院(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他们(传教士、知识分子)在中国建立的博物馆一度成为后来国人创建博物馆的范式。1905年-1936年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游历官绅已开始比较中西古物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异同。维新人士创办上海强学会时首次明确将创办博物馆与启蒙、强国联系起来,认为博物馆有“博览兼收,以为益智集思之助”。1905年张謇创办了南通博物院(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1924年,冯玉祥部下进驻北京后成立专门的国立博物馆,众多的深宫古物最终于1925年在博物馆公开展示。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古物保存法》,向社会公众阐释古物是一种社会遗产,而不是一家之遗资。20世纪30年代,中国博物馆协会建成,开始了博物馆观念的本土化。至1936年,全国已建成博物馆多达77座。——据胡盈《世界博物馆导读》和徐玲《西方博物馆观念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整理材料二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2月,以两馆为基础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该馆现有140万余件藏品,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至2016年,登记在册的博物馆达到4873所,各类专业博物馆层出不穷,国民近乎免费地享受丰富的博物馆资源。——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博物馆兴起和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现代中国博物馆建设主要特征。(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博物馆功能的认识。〖答案〗(1)原因:西学东渐,西方博物馆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开明士绅及留学生的积极推动;北洋军阀及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文物保护机制的制度化发展;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及公共意识的增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意识得到不断增强。(2)特征:突出中国历史文化与红色文化;从中央到地方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专业博物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3)认识:近现代博物馆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途径;近现代博物馆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民众科学和人文素养;政府和社会公众应特别注重并积极参与博物馆的建设。〖解析〗【小问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本阶段活跃在博物馆移植舞台上的是西方来华人士”可知,西学东渐,西方博物馆观念在中国的传播;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游历官绅已开始比较中西古物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异同”可知,开明士绅及留学生的积极推动;根据材料“1924年,冯玉祥部下进驻北京后成立专门的国立博物馆,众多的深宫古物最终于1925年在博物馆公开展示”和所学可知,北洋军阀及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中国博物馆协会建成,开始了博物馆观念的本土化”可知,文物保护机制的制度化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及公共意识的增强;结合所学可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意识得到不断增强。【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特征:根据材料“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可知,突出中国历史文化与红色文化;根据材料“2003年2月,以两馆为基础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可知,从中央到地方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根据材料“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可知,专业博物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小问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认识如近现代博物馆是文化传承和传播重要途径;近现代博物馆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民众科学和人文素养;政府和社会公众应特别注重并积极参与博物馆的建设。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1763年到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显著地位。1763年时,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而到1914年时,欧洲诸强国已吞并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其现代化进程一直在继续和加速。——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14年以来的几十年中,西方一面在衰落一面又在获得成功。实际上,这两种表面矛盾的趋势是互相加强的。全球前所未有的一体化,导致了西方的技术、观念和制度正以加速度扩散。但是反过来,也正是这种扩散削弱了1914年之前似乎不可侵犯的西方的全球霸权。诸殖民地民族正在有选择地采纳西方文明来对西方进行更有效的抵抗。因此,1914年以来的世界历史既是西方成功的历史,又是西方衰落的历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说明1763年到1914年欧洲“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显著地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14年以来的世界历史既是西方成功的历史,又是西方衰落的历史”这一历史结论的史实依据。〖答案〗(1)说明:在政治方面,相继确立了民主政体,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完善、法国的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在经济方面,进行了两次工业革命;在科技方面,近代欧洲兴起了科技革命等;思想方面,进行了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依据:成功:相继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等。衰落:相继进行了一战和二战;俄国进行了十月革命;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等。〖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说明:根据材料一“从1763年到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显著地位”和所学可知,可从这一时期欧洲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等方面的成就进行分析,如在政治方面,相继确立了民主政体,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完善、法国的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在经济方面,进行了两次工业革命;在科技方面,近代欧洲兴起了科技革命等;思想方面,进行了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4年以来(世界)。依据:关于本题作答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如成功一面可从相继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确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等角度进行分析;衰落一面可从俄国进行十月革命、相继进行一战和二战、爆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等角度进行分析。19.制度建设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注重通过制度创新,完善国家治理。摘编自《中国通史》这套国家制度和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