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历史高三上学期2024-2025学年复习试卷及解答_第1页
黑龙江省历史高三上学期2024-2025学年复习试卷及解答_第2页
黑龙江省历史高三上学期2024-2025学年复习试卷及解答_第3页
黑龙江省历史高三上学期2024-2025学年复习试卷及解答_第4页
黑龙江省历史高三上学期2024-2025学年复习试卷及解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黑龙江省历史高三上学期复习试卷及解答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从2020年1月开始,我国全面实施新的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将起征点提高到每月5000元,并首次增加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支出等专项附加扣除。这一制度调整的意义在于()①降低个税起征点,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②调节过高收入,实现社会公平③增强消费能力,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④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解析:①说法错误,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调整是提高了个税起征点,而不是降低个税起征点。故①不选。②说法错误,提高个税起征点,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但不能调节过高收入,故②不选。③④符合题意,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每月5000元,并首次增加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支出等专项附加扣除,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促进社会和谐。故③④入选。2、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这是因为()A.合作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笔财富B.合作以公平为基础,需要各方承担相同的责任C.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D.合作的核心是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答案:A解析:A项正确,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或完成某项任务而联合或协同工作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因为合作可以汇聚力量,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共赢,所以合作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笔财富。B项错误,虽然合作确实需要各方承担一定的责任,但并不意味着各方需要承担“相同的”责任。责任的分配应该根据各方的能力、资源和任务的需求来合理分配。C项错误,虽然合作对于事业成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将其称为“事业成功的土壤”过于绝对。事业成功还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如个人能力、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D项错误,合作的核心并不在于发扬集体主义精神,而是在于共同的目标、相互的信任和协作。集体主义精神是合作中可能体现的一种精神风貌,但并不是合作的核心。3、``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的是我国古代()A.小农经济的封闭性B.小农经济的分散性C.手工业经济的落后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答案:D解析:``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的意思是如果一个男人不耕种,有人就会因此挨饿;如果一个女人不织布,有人就会因此受冻。这句话主要强调了小农经济中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也反映了小农经济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来冲击的能力较弱,即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因此,选项D正确。选项A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主要体现在其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自给自足,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选项B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主要体现在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但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故排除。选项C手工业经济的落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4、六王毕,四海一''中的四海’’指的是()A.天下B.渤海、黄海、东海、南海C.今天的中国D.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答案:A解析:六王毕,四海一''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意思是六国覆灭,天下统一。这里的四海’‘在古代中国语境中,常常用来指代整个天下或者全国,是一种泛指,不是具体的地理概念。因此,选项A正确。选项B中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是现代的地理概念,与古代中国的四海''含义不符,故排除。选项C的今天的中国,范围过于宽泛,且时间限定不明确,不符合四海’‘在古代中国的具体含义,故排除。选项D的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与``四海’’的含义无直接关联,故排除。5、1953年,苏联政府宣布:"苏联粮食生产已经达到1940年的水平,即达到战前最高水平。"此后,赫鲁晓夫进一步开展种植玉米运动,提出到1960年肉类产量要达到80~100百万吨,牛奶产量为30~40百万吨,鸡蛋产量为30~40亿只。这一政策的实施()A.实现了苏联农业的全面丰收B.推动了苏联工业的全面发展C.违背了苏联的国情和农情D.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增长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关内容。选项A,赫鲁晓夫改革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苏联农业体制上的弊端,农业并未实现全面丰收,故A项错误。选项B,赫鲁晓夫改革主要集中在农业领域,与苏联工业的全面发展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选项C,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强行推广种植玉米,严重违背了苏联的国情和农情,导致农业生产的混乱,故C项正确。选项D,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后期改革趋于保守,苏联经济并未实现持续增长,故D项错误。6、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现在,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完成经常的、最重要的和非常复杂的任务。我们处于防御地位的状况已经结束。”这表明当时苏联()A.经济实力已赶上美国B.谋求与美国平起平坐C.突破了斯大林模式D.推行了新经济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苏联的对外战略。选项A,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但在经济实力上并未赶上美国,苏联的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与美国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故A项错误。选项B,根据材料“我们处于防御地位的状况已经结束”可以看出,苏联此时已经不再满足于过去的防御地位,而是开始寻求与美国平起平坐,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美国,故B项正确。选项C,虽然勃列日涅夫时期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并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苏联的经济体制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故C项错误。选项D,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时期实施的,旨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7、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农民向国家交了粮食税以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自由交换。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B.巩固工农联盟C.加快工业化进程D.推行农业集体化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选项A,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苏维埃俄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于1921年3月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因此并不是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故选项A错误。选项B,新经济政策规定农民在交纳了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也随之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提高,有利于工业的发展,同时政府取消了多余的军事行政指挥机构和官僚机构,减少政府开支,这些措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故选项B正确。选项C,新经济政策主要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而不是加快工业化进程,故选项C错误。选项D,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不是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故选项D错误。8、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了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是()A.中共一大B.八七会议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遵义会议。选项A,中共一大召开于1921年,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题干中的时间“1935年1月”不符,故选项A错误。选项B,八七会议召开于1927年,主要是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与题干中的时间“1935年1月”不符,故选项B错误。选项C,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1月,这次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项C正确。选项D,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主要是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与题干中的时间“1935年1月”不符,故选项D错误。9、``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指()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性质。选项A,洋务运动是清朝政府内部的部分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它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建成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近代军工企业是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它以生产军事装备、军械弹药和轮船为主,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军火工厂。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故A项正确。选项B,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它并未使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故B项错误。选项C,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但它也并未使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故C项错误。选项D,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五四运动后很久,但它也并未使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故D项错误。10、(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这一表述中推动’’的主要表现不包括()A.垄断组织的出现B.世界市场的形成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D.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答案:B解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求结合材料选出表述中``推动’’的主要表现不包括的选项。选项A,垄断组织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而产生的,它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故选项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选项B,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而非形成,故选项B错误,但符合题意。选项C,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故选项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选项D,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生产和资本出现了高度集中的趋势,形成了垄断组织,故选项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世界市场的形成。11、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期通常长于分裂间期B.分裂间期包括一个合成期和两个间隙期C.细胞周期是指上一次分裂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D.分裂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答案:D解析:A选项: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是细胞进行物质准备和能量积累的主要阶段,通常占据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而分裂期则相对较短。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分裂间期确实包括三个阶段:G1期(DNA合成前期)、S期(DNAC选项: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它并不包括上一次分裂的开始阶段。因此,C选项错误。D选项:分裂期是细胞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时期。这些时期共同构成了细胞从染色体凝集、纺锤体形成到细胞质分裂、子细胞形成的全过程。因此,D选项正确。12、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也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B.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唯一来源,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C.单倍体育种过程中,通过染色体变异获得所需性状的植株D.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抑制DN答案:A解析:A选项:基因突变能够产生新的基因,这些新基因可能赋予生物体新的性状,从而成为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之一,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来源。除了基因重组外,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也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因此,B选项错误。C选项:单倍体育种过程中,通常是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通过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从而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这个过程中获得所需性状的植株主要是通过基因重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和染色体数目加倍(通过秋水仙素处理)实现的,而不是直接通过染色体变异获得的。因此,C选项错误。D选项: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而不是抑制DN13、宋代思想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启示我们青年学生应该()A.树立崇高理想,担当历史使命B.努力学习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C.积极参加实践,培养创新精神D.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道德修养题目要求分析宋代思想家张载的名言对青年学生的启示。选项A,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了他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即要为天地、生民、往圣、万世都做出贡献。这启示我们青年学生应该树立崇高理想,担当起自己的历史使命,故A符合题意。选项B,努力学习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确实是我们学生应该做的,但张载的名言更侧重于社会责任和使命感,而不是单纯的学习知识,故B不符合题意。选项C,虽然积极参加实践,培养创新精神是我们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但张载的名言并没有直接体现这一点,故C不符合题意。选项D,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张载的名言主要强调的是对社会的贡献和担当,而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提升,故D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树立崇高理想,担当历史使命。14、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这表明董仲舒意在()A.强调君权神授,树立君主权威B.吸取先秦时期各家思想精华C.糅合阴阳五行,宣扬天人合一D.兼采法家思想,加强君主专制题目要求分析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的言论所表达的核心思想。选项A,虽然董仲舒有“君权神授”的思想,但题目中的材料并未直接体现这一点,而是更多地强调了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故A项不符合题意。选项B,虽然董仲舒确实吸收了先秦时期儒、法、道、阴阳家等各家思想,但题目材料并未直接体现他对各家思想精华的吸取,而是专注于他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故B项不符合题意。选项C,从题目材料“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可以看出,董仲舒在阐述王者的治理之道时,将其与天的运行规律相对应,即王者之道与天道相通,这体现了他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则进一步通过阴阳五行的观念来阐述这种天人关系,故C项符合题意。选项D,虽然董仲舒确实吸收了法家的思想,但题目材料并未直接体现他利用法家思想来加强君主专制的内容,而是更多地关注于天人关系,故D项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糅合阴阳五行,宣扬天人合一。15、某历史兴趣小组以“科技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下研究成果中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欧洲市场繁荣B.发电机的问世——世界市场基本形成C.内燃机的发明——欧洲贸易中心转移D.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科技革命与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选项A,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促进了欧洲市场的繁荣,但此时的世界市场还没有形成,故A项错误。选项B,发电机的问世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此时世界市场已经基本形成,故B项错误。选项C,欧洲贸易中心转移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与内燃机的发明无关,故C项错误。选项D,计算机网络的形成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此时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实现了商品、资本和劳务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故D项正确。16、宋代,理学形成。明代,心学兴起。这两种学说A.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教条主义B.都有利于专制统治的加强C.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D.都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学风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的相关内容。选项A,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压制人性,并不倡导个性解放;心学虽然强调人的内心作用,但并不反对教条主义,故A项错误。选项B,理学和心学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制人的自然欲求方面,是一致的,都有利于专制统治的加强,故B项正确。选项C,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但心学主张“心即理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故C项错误。选项D,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的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所倡导的学风,强调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理学和心学无关,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皇帝亲理国政,然而“人非尧舜,安能万机?”面对政务丛集的现实,皇帝不得不寻找新的辅政方式。……于是,内阁应运而生。……内阁成员品秩较低,只备顾问,不参与决策。——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后,国王仍被视为最高国家权力的象征,但实际统治权已转移到议会手中。议会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掌握了国家财政、军事、立法等大权。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摘编自人教版《世界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并说明内阁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答案:(1)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丞相权力过大,威胁到了皇权;二是鉴于历史上相权威胁皇权的事例,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而采取的行动。内阁制的特点则体现在: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无权统领六部百司。(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即国王虽然名义上是国家的元首,但实际上并不掌握实权;其次,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掌握了立法、财政、军事等大权,是国家政治的核心;最后,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即内阁是国家的行政机构,需要向议会报告工作并接受其监督。这三个特点共同构成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独特政治体制。第二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科举制度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宋朝初期,商人家庭出身者不得为官的规定被打破。南宋时期,科举考试出现了商人子弟活跃的身影,如浦江郑氏家族,郑淮、郑泳兄弟“俱以儒术显”,郑泳中进士后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材料二:宋代,科举制度日趋严密,考试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从宋太祖后期起,殿试成为定制,由皇帝亲自主持,并确定名次。考试内容重经义、策论,而进士科往往成为读书人做官的主要途径。(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科举制度的变化,并说明这种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答案:(1)变化:宋朝打破了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和不得为官的限制。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同时科举制日益发展完善,使得更多的社会阶层有机会参与。(2)特点:宋朝科举制度日趋严密,分为三级考试,殿试成为定制并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内容重经义、策论,进士科地位重要。影响:科举制的发展,加强了皇权;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但科举制的僵化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解析:(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宋朝科举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打破了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和不得为官的限制。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逐渐提高,他们渴望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力;二是科举制本身在宋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使得更多的社会阶层有机会参与科举考试,包括商人及其子弟。(2)材料二指出了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一是科举制度日趋严密,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且殿试成为定制并由皇帝亲自主持,这体现了皇权的加强和科举制度的规范化;二是考试内容重经义、策论,进士科地位重要,这既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经学基础,又要求他们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加强了皇权,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它也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然而,科举制的僵化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得一些有才华但不符合科举考试标准的人才被埋没。第三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其中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及第后,往往能迅速获得高官厚禄,成为朝廷重臣。材料二: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并规定科举考试只考四书五经,内容严格限制在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之内。考生答题必须按照规定的格式,即“八股文”。这种考试制度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朝科举制度的变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答案:(1)唐朝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其中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进士后往往能迅速获得高官厚禄,成为朝廷重臣。(2)明朝科举制度的变化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科举考试内容严格限制在四书五经和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之内,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得士人只关注于经典文献的背诵和解释,缺乏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八股文作为考试格式的规定,使得考生答题必须遵循固定的格式和套路,进一步限制了士人的思想自由。这种科举制度的变化不仅阻碍了社会进步,也导致了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问题。解析:(1)唐朝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可以从材料一中直接概括出来。首先,科举制度在唐朝时期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这体现了科举制度在唐朝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其次,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其中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这显示了科举考试的严格性和权威性。最后,考中进士后往往能迅速获得高官厚禄,成为朝廷重臣,这说明了科举制度对于士人仕途的重要影响。(2)明朝科举制度的变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科举考试内容的严格限制和八股文的规定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得士人只关注于经典文献的背诵和解释,缺乏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种思想束缚不仅影响了士人的个人发展,也阻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其次,科举制度的变化导致了政治腐败的加剧。由于科举考试成为士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而考试内容又严格限制在四书五经和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