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建省莆田市七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莆田市七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莆田市七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莆田市七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莆田市七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3福建省莆田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1.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秦朝西汉隋唐宋朝明朝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废丞相设内阁A.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B.起到了监督皇权的作用C.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 D.体现了皇权加强的趋势〖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自秦朝丞相制度设立以来,丞相权力被分割直至废除,反映了古代相权消弱,皇权不断强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题干与地方管理无关,排除A项;古代丞相制度的变化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制,而非约束皇权,排除B项;古代丞相制度变化以皇权的强化为核心,并非缘于皇帝个人喜好,排除C项。故选D。2.17-18世纪,英国、美国和法国相继爆发革命和战争,开启了创建现代民主政治的历程。现代民主政治与古代雅典为代表的古典民主有明显的区别:①前者建立了民族国家,后者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②前者参与者为国家的成年公民,后者只限于本邦的成年男子③前者以间接民主方式为主,多采用代议制、政党制,后者实行直接民主④前者基础广泛,运行相对稳定,后者则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美国、法国革命后,建立了民族国家,古代雅典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前者属于间接民主,后者是直接民主;现代民主政治基础广泛,运行相对稳定,古代雅典民主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①③④正确,故选A;古代雅典民主只限于本邦成年男性公民,②错误,故排除B、C、D。3.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两次伟大实践。二者的共同主张有()A.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B.推翻君主制度C.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D.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个是在建立君主立宪,一个是要建立民主共和,但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A项正确;推翻君主制度仅适用于辛亥革命,排除B项;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指的是洋务运动,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指的是新文化运动,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4.康有为因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而被学术界普遍认为采用“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推动维新运动。但在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发现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波兰分灭记》等史料,在上述著作中提倡仿效外国变法。上述史料在强调A.康有为只是采用“托古改制”推进改革 B.康有为推动改革的方式包含“仿洋改制”C.戊戌维新运动的合理性 D.戊戌维新运动成功的必然性〖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康有为不仅采用“托古改制”方式推动维新变法,还主张效仿外国变法图强,说明康有为推动改革的方式包含“托古改制”“仿洋改制”等,故选B;材料反映康有为推动维新变法采用多种方式,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康有为推动变法的方式,未分析戊戌变法的原因,故排除C;戊戌变法最终失败,而不是必然成功,故排除D。5.夏商周:世袭→秦: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宋:科举制。下列选项中,有关选拔官员的标准与以上选官制度按顺序搭配正确的是A.血缘→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B.功绩→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C.血缘→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D.血缘→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夏商周三代是世官制,按照血缘关系来做官;秦国商鞅变法时奖励军功,按照军功的大小,赐予土地和爵位,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汉武帝要求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即品行才学;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所垄断,不利于人才的选拔;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按照考试成绩录取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D项正确;结合以上所述,其余三项所述不符合史实,ABC排除。故选D项。6.19世纪中后期英美推行文官制度改革: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种制度改革()A.有违民主自由选举的精神 B.是全面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结果C.有利于管理专业化科学化 D.大大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世纪中后期英美。据题干可知,19世纪中后期英美推行文官制度的改革,选拔职业性文官参与政府管理,有利于管理的专业性,C项正确;文官制度是考试方式选拔,不是选举,排除A项;“全面学习”说法绝对,排除B项;文官保持中立,不会削弱执政党领导能力,排除D项。故选C项。7.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文官制度逐渐形成,它“纯粹的职业性……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更换部长的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这表明,西方文官制度()A.推动政治与管理分离 B.有利国家干预经济发展C.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D.完善三权分立制衡体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据材料“纯粹的职业性”,“保持最高的效率”,“实际管理工作”中,可知文官制度突出事务处理和具体管理的特征,避免受到政党利益和政治局势的影响,体现了政治与管理分离,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官制度,并未提及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强调西方文官制度对缓和社会矛盾方面的影响,排除C项;三权分立制衡是指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相互制约达到平衡,文官制度未体现权力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8.隋唐政府为解决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打击门阀士族特权,实行科举制;英国为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实施文官制度。1905年,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实行学堂选官制和留学生选官制。这说明A.选官制改革解决了社会现实问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选官制改革C.统治危机是改革官制的重要原因 D.官员选拔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隋唐、英国还是晚清,都面临社会治理的问题,而得力的官员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故D选项正确;“解决了社会现实问题”夸大了选官制的作用,故A选项错误;隋唐时期并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经济,故B选项错误;隋唐和英国选官制改革前并未出现统治危机,故C选项错误。9.法律和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下列礼法的先后顺序是()①子产“铸刑书”②《吕氏乡约》③《永徽律疏》④《圣谕广训》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①子产“铸刑书”:公元前536年3月(阴历),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②《吕氏乡约》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所制订和实施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③《永徽律疏》原名《律疏》,又名《唐律》;④《圣谕广训》是雍正二年(1724年)出版的官修典籍,清时期的国教。所以顺序为①③②④。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0.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象。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原则,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双眼蒙布”的内涵。图片中“正义女神双眼蒙布”,这体现了法官在审案时要抵御各种利益或情感的诱惑以洞察事实真相,来作出公正的判决,实质上体现了罗马法的公平公正原则。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依据道德良知审案,不在于是否“双眼蒙布”,故A项错误;很显然,法官“双眼蒙布”只通过“听”证人的证言,不能保证审判的公平公正,故B项错误;同样“双眼蒙布”也不能保证排除一切干扰,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原则11.西方国家的文官是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是政府的雇员,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中国公务员没有自己集团的特殊利益,也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特权。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是()A.不搞“政治中立” B.坚持政党利益至上C.坚持服务于民 D.奉行党管干部〖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西方国家的文官是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是政府的雇员,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中国公务员是不代表任何集团的特殊利益组成,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特权,体现了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C项正确;材料和不搞“政治中立”无关,排除A项;人民利益高于政党利益,排除B项;D项不是最根本的行为准则,排除D项。故选C项。12.历代中央政府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下列属于中央政府加强对新疆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是()①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②唐朝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③元朝设宣政院④清朝设伊犁将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代中央政府为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先后设立相关机构,如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唐朝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清朝设伊犁将军。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13.国际法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法律,是为了维持国际社会的秩序,维持世界的和平稳定,满足以国家为成员的国际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下列有关国际法的发展史实错误的是A.荷兰人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B.维也纳体系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结束战争的先例C.《非战公约》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工具D.《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维也纳会议开创了用国际会议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结束战争的先例,会后形成了维也纳体系,B说法有误,符合题意,故选B;ACD说法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14.下面几幅历史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我国A.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B.实行改革开放走向富裕繁荣C.政治制度建设在创新中发展 D.人民政治权利和地位的提高〖答案〗C〖解析〗第一幅图描绘的是1949年开始出现的政协会议,第二幅图是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第三幅图是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纪念标志,第四幅图反映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所以它们依次反映的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构想,这说明我国政治制度是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的,故选C。15.下表反映的是新中国的三次建交高潮。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阶段时间外交特征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建交第二次1956——1965年主要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第三次20世纪70年代主要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A.社会主义阵营走向瓦解B.中国外交理念不断调整C.资本主义国家走向衰落D.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答案〗D〖解析〗从新中国的三次建交高潮中可以看出,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从社会主义国家到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再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体现出国际关系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增强,故D项正确;社会主义阵营瓦解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外交理念的变化,故B项排除;中国外交的变化无法反映出资本主义国家的衰落,故C项排除。16.二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构建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其中最能体现美国占优势的是()A.美国召集世界主要强国在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 B.世界银行和货币基金组织的领导由美国人担任C.只有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总部均在美国〖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布雷顿体系之下,只有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美元取得了垄断的地位,C项正确;会议地点不能体现优势,排除A项;B项并不是最能体现优势的,排除B项;关贸总协定是贸易体系,与材料强调的金融体系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17.20世纪40年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相继成立,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对世界经济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消除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B.促进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C.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向各国贷款促进各国经济恢复〖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为会员国在国际货币问题上进行磋商与合作提供必要的机构,促进国际的合作等宗旨调节各成员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世界银行通过为用于生产目的的投资提供便利,以协助会员国的复兴和开发等宗旨促进国际贸易,而关贸总协定通过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逐步降低关税并消除各种非关税壁垒,以提高各国的生活水平等宗旨,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因此这三大支柱对世界经济起到的共同作用是促进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故B选项正确;消除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是侧重于关贸总协定,不是共同的作用,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三大组织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美国在这三大支柱中拥有特殊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而不是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故C选项错误;向各国贷款促进各国经济恢复属于世界银行的作用,不是共同作用,故D选项错误。18.“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材料评述的是A.两税法 B.租调制 C.均田制 D.租庸调制〖答案〗A〖解析〗据材料“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唐朝的两税法的收税标准以税和户税为主,这就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正确;租调制是北魏时期的赋税制度,丁男要承担一定的徭役,B不符题意;均田制是与租调制对应的土地制度,C不符题意;租庸调制是在租调制基础上增加了“庸”,即应服徭役的可以纳一定数量的绢或布来代替,故D不符题意。19.明初,农民多以粮食等实物形式交纳赋税,禄米在官俸中占有重要地位。明正统元年(1436年),政府首先在江南地区尝试以货币取代实物缴纳赋税,后被逐渐推广;与之相应,官员的俸禄则不再发放粮食等实物,而代之以货币。这一举措A.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B.解决了明朝的财政危机C.减少了官员的腐化现象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明代官员的俸禄形式和农民上缴的赋税形式有关,而赋税收取货币和官员俸禄发放货币都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D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赋税形式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和解决了明朝的财政危机,排除AB项;改变赋税和俸禄形式并不一定能够减少官员的腐化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20.下表反映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赋税制度的变化,图中方框①②③内应填写的分别是()A.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B.均田制、租调制、两税法C.两税法、租庸调制、租调制 D.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的赋税制度为租调制,隋及唐前期为租庸调制,唐朝后期为两税法,A项正确;均田制是北魏至唐中期的土地制度,排除B项;两税法不是魏晋时期的赋税制度,排除C项;均田制不是赋税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21.1927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采取单方面宣告关税自主的政策,并陆续公布若干法令,大幅度提高了现行税率。但是,英、日等国一致反对新税,甚至表示将不惜武力对付中方。8月29日,外交部照会各国驻华公使,宣布上述法令暂缓实行,唯宣称自9月1日起实行关税自主政策仍然维持有效,上述博弈()A.引发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B.体现国民政府独裁统治的实质C.使中国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D.推动国民政府实施“改订新约”〖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27年(中国)。据材料,国民政府在1927年单方面宣告关税自主,未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推动国民政府实施“改订新约”,也即与西方国家签订新的条约,促使西方国家承认中国的关税自主权,D项正确;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是在1931年,原因是日本企图侵略中国,与国民政府争取关税自主无关,排除A项;争取关税自主体现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不能体现对内的独裁统治,排除B项;国民政府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排除C项。故选D项。22.隋文帝统一后,大力整理户籍,目的是增加中央直接控制的人丁。583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大索貌阅”,即派遣官吏,将户籍档案与本人体貌核对。如有不实,地方官吏要将其流配还乡,核查结果新编户籍164万人。同时还实行“输籍法”,即定户等上下,规定应纳税额,写成簿籍。这些措施实施的目的是A.保证国家赋税收入 B.选拔有才德的人为官C.加强民族地区管辖 D.开凿大运河发展交通〖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朝通过加强户籍管理,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故A正确;B项是选官的方法,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C项所述与题干主旨无关,故排除C;D项所述不符合题干主旨,故D错误。故选A。23.古代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以下①②③分别对应正确的是:()A.编户齐民、大索貌阅、黄册 B.编户齐民、大索貌阅、主户客户C.大索貌阅、编户齐民、主户客户 D.大索貌阅、编户齐民、户贴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古代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重要制度”可知,在中国古代不同的朝代推行不同的户籍制度,汉朝时期推行编户齐民的政策,隋朝时期推行大索貌阅制度,宋朝推行主客户制度,B项正确;明代推行黄册制度,排除A项;C项中大索貌阅和编户齐民顺序颠倒,排除C项;户贴制度是宋朝发给民户的纳税通知书,非户籍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24.英国“高税收、高支出、高福利”的福利国家体系的弊端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日益显露。20世纪70年代,社会福利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29.4%,直接导致了国债总额滚雪球似地迅速增大。此外,一旦最低收入有了保障,最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了供给,对福利的依赖性使得吃大锅饭的想滋长起来,从而引起经济效率的损失。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建成福利国家不利于经济发展 B.福利政策需要适时地进行调整C.英国的福利支出完全依赖政府 D.完善的福利制度促进社会公平〖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英国高福利的政策的弊端在20世纪70年代后日益暴露,如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了劳动积极性,引发经济效率损失等,面对这种情况,福利政策需要适时调整,B项正确;福利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经济发展,排除A项;政府财政支出是腹里支出的一部分,并非完全依赖,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福利政策在20世纪70年年代出现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中西方的政治文明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此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1)根据材料一“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说明秦朝的制度存在着什么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唐朝、明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二(1832年议会改革),取消了56个衰败选邑,议席得到重新分配。这场改革为城市工商业阶层与农村富裕农民规定了10英镑财产资格选举权,使选民人数增加。不过新增加的选民绝大多数为中等阶级,……大大削弱了贵族的政治基础,……——选自齐世荣、钱乘旦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上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和意义。材料三第六十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第九十七条省、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第一百条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的表现。〖答案〗(1)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措施: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明朝:废丞相,权归六部(2)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和土地贵族力量的削弱;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英国政府有维系统治且适时而变的传统。

意义:通过和平改革使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分享了国家政权;重新规定财产资格,增加了选民的人数;削弱了贵族的统治基础,使英国不断走向民主化。

(3)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五年;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解析〗【小问1】矛盾:根据材料一“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此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可知,材料一中“群臣皆不敢扬声”说明秦朝的制度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措施:依据所学可知,为解决君权与相权这一矛盾,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明朝废丞相,权归六部。【小问2】背景:根据材料二“1832年议会改革”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和土地贵族力量的削弱;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英国政府有维系统治且适时而变的传统。意义:根据材料二“1832年议会改革),取消了56个衰败选邑,议席得到重新分配”可知,通过和平改革使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分享了国家政权;根据材料二“这场改革为城市工商业阶层与农村富裕农民规定了10英镑财产资格选举权,使选民人数增加”可知,重新规定财产资格,增加了选民的人数;根据材料二“不过新增加的选民绝大多数为中等阶级,……大大削弱了贵族的政治基础”可知,削弱了贵族的统治基础,使英国不断走向民主化。【小问3】根据材料三“第六十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得出规定了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五年;根据材料三“省、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得出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根据材料三“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得出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差额选举。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进入19世纪,在“政党分赃制”的影响下,官吏的任用是以党派为基础,从而造成官吏队伍不稳定,政府工作混乱,政策缺乏连续性。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斯坦顿父子在《一个驻中国大使权威记录》和《关于中国的杂记》中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述,在英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社会事务,以提高工作效率。在此期间,随着平等、自由思想的传播和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严重,加剧了人们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的强烈不满。随后,英国相继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材料二民国时期建立的文官制度,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但是和古代的科举制相比,开放性要小。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中的考试与任用在实际上是相互脱轨的,无法实现所有的文官都经由考试合格才任用的设想,不乏任人唯亲的现象存在。由于民国时期的军治和党治色彩浓烈,经过一般程序通过考试合格的人,入职后还要进行学习,薪金远要比非考试合格途径上来的待遇低,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对知识分子的吸引。虽然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但是孙中山先生设立的考试独立权、任用制度,具有开创性,可以被视为我国近代文官制度之开端。虽然在当时特定社会背景下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但是在之后到南京国民政府也是得到相应的体现,如建立的一整套文官制度,有效促进当时的行政管理活动。——摘编自刘桂君《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研究》材料三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答案〗(1)背景:“政党分赃制”存在严重弊端;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影响;工业革命推动政府管理职能的扩大;英国民主制度逐渐完善;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政府管理低效无能。(任答三点即可)(2)评价:积极:提高了官员素质;建立了比较公平的官员选拔制度;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的近代化。局限:考试与任用脱节;不能充分吸引知识分子;成为国民政府维护专制的工具。(“积极”“局限”各答一点即可)(3)独特性:政治立场明确;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任答两点即可)〖解析〗(1)背景:依据材料“政党分赃制的影响下,官吏的任用是以党派为基础,从而造成官吏队伍不稳定,政府工作混乱,政策缺乏连续性”,得出“政党分赃制”存在严重弊端;依据材料“英国斯坦顿父子在《一个驻中国大使权威记录》和《关于中国的杂记》中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述,在英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得出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影响;依据材料“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得出工业革命推动政府管理职能的扩大;英国民主制度逐渐完善;依据材料“随着平等、自由思想的传播和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得出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依据材料“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严重,加剧了人们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的强烈不满”,得出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政府管理低效无能。(2)评价:积极,从对官员素质影响分析,得出提高了官员素质;依据材料“如建立的一整套文官制度,有效促进当时的行政管理活动。”,得出建立了比较公平的官员选拔制度;从中国政治近代化分析,得出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的近代化。局限:依据材料“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中的考试与任用在实际上是相互脱轨的,无法实现所有的文官都经由考试合格才任用的设想”,得出考试与任用脱节;依据材料“入职后还要进行学习,薪金远要比非考试合格途径上来的待遇低,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对知识分子的吸引”,得出不能充分吸引知识分子;从制度所起的作用分析,得出成为国民政府维护专制的工具。(3)独特性:依据材料“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出政治立场明确;依据材料“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出坚持党管干部;依据材料“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得出不搞“两官分途”;依据材料“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得出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三、开放性试题(12分)27阅读下表“19世纪中期以来至20世纪初的中国”,完成下列要求。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实业救国八国联军侵华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短暂春天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试从上表中任选出三个关键词,自拟一个主题,并运用所选的三个关键词对自拟的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所拟论题主题立意明确;列出所选的准确关键词;阐述关键词与论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关键词: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主题: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现代化探索之路。阐述:甲午中日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成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的原因之一,推动了经济的近代化;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政治的近代化;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口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形成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总之,民族资产阶级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示例二关键词:洋务运动、维新变法、马克思主义。主题: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之路。阐述:中国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同时,也在不断通过向西方学习而寻找救国救民之路。地主阶级为维护统治,开展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历程;在民族危亡之时,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依赖光绪皇帝进行的维新变法,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历程;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到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示例三:关键词:短暂春天、维新变法、民主科学主题: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加快阐释:经济上,民族工业在19世纪末初步发展,20世纪初出现短暂春天,经济工业化进程加快;政治上,19世纪末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君主立宪;思想上,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示例四:关键词: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主题: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中国近代被侵略的历程)阐述:近代西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列强进行商品输出,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西方列强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总之,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促使中国人开始觉醒和抗争。(可以多角度提炼主题,言之有理即可,主题和关键词要明确)〖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在寻找三个关键词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可以按照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思想文化方面分别进行分类,也可以寻找的三个关键词既有经济方面的又有思想文化方面、政治方面的,进行综合性分析亦可。如根据“短暂春天”、“维新变法”、“民主科学”的关键词得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加快的主题,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即可。福建省莆田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1.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秦朝西汉隋唐宋朝明朝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废丞相设内阁A.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B.起到了监督皇权的作用C.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 D.体现了皇权加强的趋势〖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自秦朝丞相制度设立以来,丞相权力被分割直至废除,反映了古代相权消弱,皇权不断强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题干与地方管理无关,排除A项;古代丞相制度的变化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制,而非约束皇权,排除B项;古代丞相制度变化以皇权的强化为核心,并非缘于皇帝个人喜好,排除C项。故选D。2.17-18世纪,英国、美国和法国相继爆发革命和战争,开启了创建现代民主政治的历程。现代民主政治与古代雅典为代表的古典民主有明显的区别:①前者建立了民族国家,后者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②前者参与者为国家的成年公民,后者只限于本邦的成年男子③前者以间接民主方式为主,多采用代议制、政党制,后者实行直接民主④前者基础广泛,运行相对稳定,后者则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美国、法国革命后,建立了民族国家,古代雅典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前者属于间接民主,后者是直接民主;现代民主政治基础广泛,运行相对稳定,古代雅典民主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①③④正确,故选A;古代雅典民主只限于本邦成年男性公民,②错误,故排除B、C、D。3.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两次伟大实践。二者的共同主张有()A.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B.推翻君主制度C.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D.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个是在建立君主立宪,一个是要建立民主共和,但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A项正确;推翻君主制度仅适用于辛亥革命,排除B项;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指的是洋务运动,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指的是新文化运动,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4.康有为因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而被学术界普遍认为采用“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推动维新运动。但在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发现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波兰分灭记》等史料,在上述著作中提倡仿效外国变法。上述史料在强调A.康有为只是采用“托古改制”推进改革 B.康有为推动改革的方式包含“仿洋改制”C.戊戌维新运动的合理性 D.戊戌维新运动成功的必然性〖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康有为不仅采用“托古改制”方式推动维新变法,还主张效仿外国变法图强,说明康有为推动改革的方式包含“托古改制”“仿洋改制”等,故选B;材料反映康有为推动维新变法采用多种方式,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康有为推动变法的方式,未分析戊戌变法的原因,故排除C;戊戌变法最终失败,而不是必然成功,故排除D。5.夏商周:世袭→秦: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宋:科举制。下列选项中,有关选拔官员的标准与以上选官制度按顺序搭配正确的是A.血缘→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B.功绩→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C.血缘→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D.血缘→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夏商周三代是世官制,按照血缘关系来做官;秦国商鞅变法时奖励军功,按照军功的大小,赐予土地和爵位,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汉武帝要求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即品行才学;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所垄断,不利于人才的选拔;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按照考试成绩录取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D项正确;结合以上所述,其余三项所述不符合史实,ABC排除。故选D项。6.19世纪中后期英美推行文官制度改革: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种制度改革()A.有违民主自由选举的精神 B.是全面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结果C.有利于管理专业化科学化 D.大大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世纪中后期英美。据题干可知,19世纪中后期英美推行文官制度的改革,选拔职业性文官参与政府管理,有利于管理的专业性,C项正确;文官制度是考试方式选拔,不是选举,排除A项;“全面学习”说法绝对,排除B项;文官保持中立,不会削弱执政党领导能力,排除D项。故选C项。7.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文官制度逐渐形成,它“纯粹的职业性……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更换部长的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这表明,西方文官制度()A.推动政治与管理分离 B.有利国家干预经济发展C.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D.完善三权分立制衡体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据材料“纯粹的职业性”,“保持最高的效率”,“实际管理工作”中,可知文官制度突出事务处理和具体管理的特征,避免受到政党利益和政治局势的影响,体现了政治与管理分离,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官制度,并未提及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强调西方文官制度对缓和社会矛盾方面的影响,排除C项;三权分立制衡是指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相互制约达到平衡,文官制度未体现权力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8.隋唐政府为解决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打击门阀士族特权,实行科举制;英国为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实施文官制度。1905年,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实行学堂选官制和留学生选官制。这说明A.选官制改革解决了社会现实问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选官制改革C.统治危机是改革官制的重要原因 D.官员选拔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隋唐、英国还是晚清,都面临社会治理的问题,而得力的官员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故D选项正确;“解决了社会现实问题”夸大了选官制的作用,故A选项错误;隋唐时期并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经济,故B选项错误;隋唐和英国选官制改革前并未出现统治危机,故C选项错误。9.法律和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下列礼法的先后顺序是()①子产“铸刑书”②《吕氏乡约》③《永徽律疏》④《圣谕广训》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①子产“铸刑书”:公元前536年3月(阴历),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②《吕氏乡约》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所制订和实施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③《永徽律疏》原名《律疏》,又名《唐律》;④《圣谕广训》是雍正二年(1724年)出版的官修典籍,清时期的国教。所以顺序为①③②④。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0.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象。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原则,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双眼蒙布”的内涵。图片中“正义女神双眼蒙布”,这体现了法官在审案时要抵御各种利益或情感的诱惑以洞察事实真相,来作出公正的判决,实质上体现了罗马法的公平公正原则。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依据道德良知审案,不在于是否“双眼蒙布”,故A项错误;很显然,法官“双眼蒙布”只通过“听”证人的证言,不能保证审判的公平公正,故B项错误;同样“双眼蒙布”也不能保证排除一切干扰,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原则11.西方国家的文官是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是政府的雇员,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中国公务员没有自己集团的特殊利益,也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特权。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是()A.不搞“政治中立” B.坚持政党利益至上C.坚持服务于民 D.奉行党管干部〖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西方国家的文官是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是政府的雇员,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中国公务员是不代表任何集团的特殊利益组成,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特权,体现了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C项正确;材料和不搞“政治中立”无关,排除A项;人民利益高于政党利益,排除B项;D项不是最根本的行为准则,排除D项。故选C项。12.历代中央政府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下列属于中央政府加强对新疆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是()①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②唐朝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③元朝设宣政院④清朝设伊犁将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代中央政府为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先后设立相关机构,如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唐朝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清朝设伊犁将军。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13.国际法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法律,是为了维持国际社会的秩序,维持世界的和平稳定,满足以国家为成员的国际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下列有关国际法的发展史实错误的是A.荷兰人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B.维也纳体系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结束战争的先例C.《非战公约》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工具D.《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维也纳会议开创了用国际会议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结束战争的先例,会后形成了维也纳体系,B说法有误,符合题意,故选B;ACD说法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14.下面几幅历史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我国A.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B.实行改革开放走向富裕繁荣C.政治制度建设在创新中发展 D.人民政治权利和地位的提高〖答案〗C〖解析〗第一幅图描绘的是1949年开始出现的政协会议,第二幅图是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第三幅图是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纪念标志,第四幅图反映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所以它们依次反映的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构想,这说明我国政治制度是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的,故选C。15.下表反映的是新中国的三次建交高潮。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阶段时间外交特征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建交第二次1956——1965年主要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第三次20世纪70年代主要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A.社会主义阵营走向瓦解B.中国外交理念不断调整C.资本主义国家走向衰落D.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答案〗D〖解析〗从新中国的三次建交高潮中可以看出,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从社会主义国家到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再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体现出国际关系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增强,故D项正确;社会主义阵营瓦解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外交理念的变化,故B项排除;中国外交的变化无法反映出资本主义国家的衰落,故C项排除。16.二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构建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其中最能体现美国占优势的是()A.美国召集世界主要强国在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 B.世界银行和货币基金组织的领导由美国人担任C.只有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总部均在美国〖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布雷顿体系之下,只有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美元取得了垄断的地位,C项正确;会议地点不能体现优势,排除A项;B项并不是最能体现优势的,排除B项;关贸总协定是贸易体系,与材料强调的金融体系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17.20世纪40年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相继成立,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对世界经济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消除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B.促进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C.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向各国贷款促进各国经济恢复〖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为会员国在国际货币问题上进行磋商与合作提供必要的机构,促进国际的合作等宗旨调节各成员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世界银行通过为用于生产目的的投资提供便利,以协助会员国的复兴和开发等宗旨促进国际贸易,而关贸总协定通过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逐步降低关税并消除各种非关税壁垒,以提高各国的生活水平等宗旨,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因此这三大支柱对世界经济起到的共同作用是促进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故B选项正确;消除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是侧重于关贸总协定,不是共同的作用,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三大组织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美国在这三大支柱中拥有特殊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而不是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故C选项错误;向各国贷款促进各国经济恢复属于世界银行的作用,不是共同作用,故D选项错误。18.“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材料评述的是A.两税法 B.租调制 C.均田制 D.租庸调制〖答案〗A〖解析〗据材料“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唐朝的两税法的收税标准以税和户税为主,这就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正确;租调制是北魏时期的赋税制度,丁男要承担一定的徭役,B不符题意;均田制是与租调制对应的土地制度,C不符题意;租庸调制是在租调制基础上增加了“庸”,即应服徭役的可以纳一定数量的绢或布来代替,故D不符题意。19.明初,农民多以粮食等实物形式交纳赋税,禄米在官俸中占有重要地位。明正统元年(1436年),政府首先在江南地区尝试以货币取代实物缴纳赋税,后被逐渐推广;与之相应,官员的俸禄则不再发放粮食等实物,而代之以货币。这一举措A.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B.解决了明朝的财政危机C.减少了官员的腐化现象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明代官员的俸禄形式和农民上缴的赋税形式有关,而赋税收取货币和官员俸禄发放货币都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D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赋税形式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和解决了明朝的财政危机,排除AB项;改变赋税和俸禄形式并不一定能够减少官员的腐化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20.下表反映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赋税制度的变化,图中方框①②③内应填写的分别是()A.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B.均田制、租调制、两税法C.两税法、租庸调制、租调制 D.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的赋税制度为租调制,隋及唐前期为租庸调制,唐朝后期为两税法,A项正确;均田制是北魏至唐中期的土地制度,排除B项;两税法不是魏晋时期的赋税制度,排除C项;均田制不是赋税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21.1927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采取单方面宣告关税自主的政策,并陆续公布若干法令,大幅度提高了现行税率。但是,英、日等国一致反对新税,甚至表示将不惜武力对付中方。8月29日,外交部照会各国驻华公使,宣布上述法令暂缓实行,唯宣称自9月1日起实行关税自主政策仍然维持有效,上述博弈()A.引发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B.体现国民政府独裁统治的实质C.使中国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D.推动国民政府实施“改订新约”〖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27年(中国)。据材料,国民政府在1927年单方面宣告关税自主,未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推动国民政府实施“改订新约”,也即与西方国家签订新的条约,促使西方国家承认中国的关税自主权,D项正确;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是在1931年,原因是日本企图侵略中国,与国民政府争取关税自主无关,排除A项;争取关税自主体现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不能体现对内的独裁统治,排除B项;国民政府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排除C项。故选D项。22.隋文帝统一后,大力整理户籍,目的是增加中央直接控制的人丁。583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大索貌阅”,即派遣官吏,将户籍档案与本人体貌核对。如有不实,地方官吏要将其流配还乡,核查结果新编户籍164万人。同时还实行“输籍法”,即定户等上下,规定应纳税额,写成簿籍。这些措施实施的目的是A.保证国家赋税收入 B.选拔有才德的人为官C.加强民族地区管辖 D.开凿大运河发展交通〖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朝通过加强户籍管理,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故A正确;B项是选官的方法,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C项所述与题干主旨无关,故排除C;D项所述不符合题干主旨,故D错误。故选A。23.古代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以下①②③分别对应正确的是:()A.编户齐民、大索貌阅、黄册 B.编户齐民、大索貌阅、主户客户C.大索貌阅、编户齐民、主户客户 D.大索貌阅、编户齐民、户贴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古代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重要制度”可知,在中国古代不同的朝代推行不同的户籍制度,汉朝时期推行编户齐民的政策,隋朝时期推行大索貌阅制度,宋朝推行主客户制度,B项正确;明代推行黄册制度,排除A项;C项中大索貌阅和编户齐民顺序颠倒,排除C项;户贴制度是宋朝发给民户的纳税通知书,非户籍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24.英国“高税收、高支出、高福利”的福利国家体系的弊端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日益显露。20世纪70年代,社会福利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29.4%,直接导致了国债总额滚雪球似地迅速增大。此外,一旦最低收入有了保障,最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了供给,对福利的依赖性使得吃大锅饭的想滋长起来,从而引起经济效率的损失。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建成福利国家不利于经济发展 B.福利政策需要适时地进行调整C.英国的福利支出完全依赖政府 D.完善的福利制度促进社会公平〖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英国高福利的政策的弊端在20世纪70年代后日益暴露,如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了劳动积极性,引发经济效率损失等,面对这种情况,福利政策需要适时调整,B项正确;福利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经济发展,排除A项;政府财政支出是腹里支出的一部分,并非完全依赖,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福利政策在20世纪70年年代出现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中西方的政治文明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此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1)根据材料一“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说明秦朝的制度存在着什么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唐朝、明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二(1832年议会改革),取消了56个衰败选邑,议席得到重新分配。这场改革为城市工商业阶层与农村富裕农民规定了10英镑财产资格选举权,使选民人数增加。不过新增加的选民绝大多数为中等阶级,……大大削弱了贵族的政治基础,……——选自齐世荣、钱乘旦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上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和意义。材料三第六十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第九十七条省、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第一百条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的表现。〖答案〗(1)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措施: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明朝:废丞相,权归六部(2)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和土地贵族力量的削弱;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英国政府有维系统治且适时而变的传统。

意义:通过和平改革使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分享了国家政权;重新规定财产资格,增加了选民的人数;削弱了贵族的统治基础,使英国不断走向民主化。

(3)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五年;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解析〗【小问1】矛盾:根据材料一“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此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可知,材料一中“群臣皆不敢扬声”说明秦朝的制度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措施:依据所学可知,为解决君权与相权这一矛盾,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明朝废丞相,权归六部。【小问2】背景:根据材料二“1832年议会改革”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和土地贵族力量的削弱;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英国政府有维系统治且适时而变的传统。意义:根据材料二“1832年议会改革),取消了56个衰败选邑,议席得到重新分配”可知,通过和平改革使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分享了国家政权;根据材料二“这场改革为城市工商业阶层与农村富裕农民规定了10英镑财产资格选举权,使选民人数增加”可知,重新规定财产资格,增加了选民的人数;根据材料二“不过新增加的选民绝大多数为中等阶级,……大大削弱了贵族的政治基础”可知,削弱了贵族的统治基础,使英国不断走向民主化。【小问3】根据材料三“第六十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得出规定了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五年;根据材料三“省、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得出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根据材料三“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得出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差额选举。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进入19世纪,在“政党分赃制”的影响下,官吏的任用是以党派为基础,从而造成官吏队伍不稳定,政府工作混乱,政策缺乏连续性。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斯坦顿父子在《一个驻中国大使权威记录》和《关于中国的杂记》中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述,在英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社会事务,以提高工作效率。在此期间,随着平等、自由思想的传播和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严重,加剧了人们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的强烈不满。随后,英国相继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材料二民国时期建立的文官制度,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但是和古代的科举制相比,开放性要小。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中的考试与任用在实际上是相互脱轨的,无法实现所有的文官都经由考试合格才任用的设想,不乏任人唯亲的现象存在。由于民国时期的军治和党治色彩浓烈,经过一般程序通过考试合格的人,入职后还要进行学习,薪金远要比非考试合格途径上来的待遇低,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对知识分子的吸引。虽然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但是孙中山先生设立的考试独立权、任用制度,具有开创性,可以被视为我国近代文官制度之开端。虽然在当时特定社会背景下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但是在之后到南京国民政府也是得到相应的体现,如建立的一整套文官制度,有效促进当时的行政管理活动。——摘编自刘桂君《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研究》材料三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