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6+辛亥革命+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课时16+辛亥革命+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课时16+辛亥革命+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课时16+辛亥革命+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课时16+辛亥革命+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课时16辛亥革命目标引领体系建模知课标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明要点知识重构·学“透”历史复习任务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核心词:清末新政、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复盘·知识体系化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整合必修上册第19课第一目,概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基本史实。1.清末新政背景统治危机日益严重内容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影响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条件(1)经济条件: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2)组织条件:1894年,孙中山组织兴中会;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3)思想条件:三民主义(4)革命实践:以广州黄花岗起义为代表的多次武装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5)催化剂: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使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名师点拨三民主义内涵及评价(1)民族主义(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反对清朝统治,但没有明确反帝。(2)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3)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平均地权”——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但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纲领不够彻底。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整合必修上册第19课第二目,概括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1.武昌起义2.中华民国建立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南北议和袁世凯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革命党答应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世凯做大总统清朝灭亡1912年2月,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窃取果实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被选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的手中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内容关于国体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关于民权①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②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关于政体①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分权制衡)②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责任内阁制)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图解历史】革命派、清政府、袁世凯和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探究·素材情境化视角1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中华民国建立下列图片是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的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观察下列漫画:【思考1】解读图1、图2漫画反映的历史信息。提示:图1反映了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图2反映了共和力量较为薄弱,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机。视角2分析历史问题——预备立宪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一清政府“预备立宪”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宪法《钦定宪法大纲》,其内容如下: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钦定颁布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皆非议院所得干预;……总揽司法权,委任审判衙门,遵钦定法律行之,不以诏令随时更改;……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以诏令筹措必需之财用,惟至次年会期,须交议院协议;……所附“臣民权利义务”共九条,主要是:臣民在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自由。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摘编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思考2】(1)依据材料一,分析《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背景及其进步性。(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体现的进步意义。提示:(1)背景: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进步性:议会拥有一定立法权;君主不能随便更改法律;给予了臣民一些权利。(2)进步意义:规定主权在民,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确立民主共和政体,否定君主专制;确立分权体制,避免专制独裁;明确内阁总理负责制和弹劾方式,限制总统权力。【核心要点】1.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1)必然性经济基础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发展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影响组织基础兴中会的建立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明确提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军事基础同盟会发动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2)偶然性有利时机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率先起义;12日,占领武汉三镇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及评价维度阐释特点(1)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2)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了参议院权力(3)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修改程序进步性(1)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和弹劾权的规定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2)国民拥有一系列权利自由的规定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它的颁布促使民主共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局限性(1)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2)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备选要点】对清末新政的历史评价类别阐释主观目的具有反动性,其目的是抵制革命,维持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指导思想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客观影响具有进步性,奖励实业、发展资本主义、废科举、推行新学制等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实际作用具有背离性,编练的新军成为发动辛亥革命的主力;创办新式学堂,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奖励实业为辛亥革命奠定经济基础复习任务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核心词:民族民主革命、民主共和)复盘·知识体系化整合必修上册第19课第三目,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性质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意义(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2)经济: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4)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局限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败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领导【图解历史】用五个“第一”归纳辛亥革命探究·素材情境化视角1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辛亥革命的进步性材料【思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漫画宣传的史事的进步性。提示:进步性: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而且促进了社会风俗的变革。视角2分析历史问题——辛亥革命中的“政治妥协”材料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构成“大妥协”……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来已有学者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摘编自章永乐《“大妥协”: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主权连续性》【思考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辛亥革命这场“大妥协”。提示:评价:积极:妥协加快了清王朝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保存了革命力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消极:妥协是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导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民主共和名存实亡,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埋下伏笔。视角3历史探究——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材料一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没有经过很长时间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就很快把重点转到发动武装起义上来。这是它的优点,但也带来弱点:缺少一场有足够力度的思想文化运动作为先导。——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美国学者周锡瑞在《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一书中指出:“辛亥革命有两张面孔:一张是进步的,民主共和主义的面孔;在某种程度上,掩盖着另一张‘封建主义’的面孔。”这里说的封建类似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之中,封建并不是一个坏东西,反而是三代儒家心目中的理想。顾炎武认为,寓封建于郡县之中,可以补中央集权之不足。家族主义和地方主义在辛亥前后急剧抬头,地方军绅政权提出了各省制定省宪,通过联邦制的方式统一全国的方案。陈独秀对此尖锐地批评说:“武人割据是中国政象纷乱的源泉,建设在武人割据的欲望上面之联省论,不过冒用联省自治的招牌,实行‘分省割据’‘联督割据’罢了。”——摘编自许纪霖《辛亥的另一张面孔》【思考3】根据上述材料,围绕“辛亥革命的面孔”,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赞同、反对和修改材料观点均可,史论结合,论证充分)提示:论题:辛亥革命具有进步与保守的双重面孔。阐述:辛亥革命前,具有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同盟会建立,成为革命的领导核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革命提供了明确的纲领;革命派通过发行报刊、与立宪派(保皇派、维新派)论战,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革命能够推翻帝制并建立共和制度绝非历史偶然。但辛亥革命对旧制度的打击并不彻底,清帝逊位后仍保留称号,受到优待,各地的革命政权也往往为旧官僚、立宪派所把持,为此后长期的地方割据埋下了隐患。辛亥革命在广大群众受到广泛的新思想洗礼之前就完成了政体的转换,这导致民国初年的共和制虚有其表,各地的军阀也假借西方民主的部分概念,欺骗民众以行专制之实。辛亥革命也未将革命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综上所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从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等方面大大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但革命成果为封建军阀所窃取,使社会陷入长期的分裂动荡局面。【核心要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1.历史意义(1)政治现代化: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民主共和的新纪元,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2)民族认同: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增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3)影响后世:辛亥革命以“妥协”的方式实现了相对和平的政权过渡,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4)经济发展: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5)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科学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6)世界影响:辛亥革命推动了20世纪初期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2.局限性(1)辛亥革命没能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未能实现中国民族的完全独立和自主发展。(2)辛亥革命没有形成强大的群众基础,更没有建立强有力的革命组织。(3)辛亥革命没能建立一个现代型国家,最终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4)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制度性障碍还没有真正消除,而转变中的新障碍又正在形成。【备选要点】辛亥革命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维度阐释从帝国到民国辛亥革命埋葬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从臣民到国民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此,民主共和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点拨】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1)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因此不能够识别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放过了主要的民族敌人帝国主义。(2)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也不能够充分发动和依靠农民阶级这个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3)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真正建立和掌握自己的革命武装,他们缺乏通过长期的武装斗争去夺取政权的决心与勇气。(4)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内部组织松散,内部派系纷杂。(5)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具有突出的软弱性与妥协性,这是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真题精研·学“活”历史考题维度考向展示考情直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023年全国甲卷·T28·革命宣传手段1.命题特点:(1)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都是考查的重点(2)题型考查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有涉及,其中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侧重于考查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3)考查内容涉及必修与选择性必修一、二相关知识的融合考查,如近代选官制度、中国近代改革、近代医疗公共卫生等2.备考攻略:(1)清末新政仍是关注的重点,复习时,主要把握20世纪初的晚清政局的变化及辛亥革命爆发与成果(2)复习备考时,抓住这一阶段的特征,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也有资产阶级维护共和的努力,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全国新课标卷·T29·清末新政浙江1月选考·T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浙江6月选考·T23·辛亥革命进程2022年河北选择考·T7·考试改革山东等级考·T6·清末新政与洋务运动比较广东选择考·T7·官制改革辽宁选择考·T17·清末新政与远足会江苏选择考·T7·人们的革命态度湖南选择考·T20·晚清科举制改革2021年湖南选择考·T8·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广东选择考·T7·三民主义湖北选择考·T17·清末财税改革福建选择考·T20·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山东等级考·T17·小英雄形象全国乙卷·T45·江楚会奏变法方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022年湖北选择考·T7·中华民国建立2021年浙江6月选考·T11·辛亥革命历史意义北京等级考·T7·辛亥革命世界意义【典题悟法】(2023·全国新课标卷·T29)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解题指导】明立意本题以湖南谘议局与军机处的冲突为切入点,创设学习情境,考查辛亥革命历史背景,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突出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定时空1910年提信息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士绅等“迹近干预”“用舍尤应钦定”排误区【命题源地】教材原文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教考衔接清末新政改革措施更为广泛深入,材料通过地方谘议局与军机处的冲突来考查当时社会形势下民主意识的发展【学霸支招】表明、说明类题目:把握逻辑关系此类试题中的题干与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为因果关系、是非判断关系,以本题为例,题干与选项之间构成因果关系联结主干知识将提取的关键信息与所学知识进行结合,如本题中谘议局有地方议会性质,体现了民主性,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说明士绅阶层的民主意识增强【考题体验】知识点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2023·全国甲卷·T28)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解析】选C。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陈去病认为戏剧在宣传革命方面要比《革命军》等著作作用大,由此可知,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故选C。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A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B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D错误。2.(2022·山东等级考·T6)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新政和1901年“新政”,清政府创办一批近代企业,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说明清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来挽救统治危机,A正确;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排除B;洋务派主张“以兵强国、以商求富”,从而达到救国的目的,排除C;清政府的措施不是为了富民而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排除D。3.(2022·广东选择考·T7)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A.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