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漳州市2024届高三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清乐”这一概念产生于北宋。大约从公元1060年到1100年40余
年间,文人士大夫群体滋长起了对一种“精神愉悦”的肯定、颂扬与培
育,这种精神愉悦被命名为“清乐”。“清乐”一词所指称的那种审美
愉悦,说明宋人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正在进行一种非功利的、纯粹的审
美活动,通过“清”与“乐”前所未有的结合,宋人将审美愉悦和其他
可能包含有功利目的的“乐”明晰地区分开来。
清乐之所以是审美愉悦,主要在于它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这
种精神愉悦在中国文化中有其久远的历史渊源。《诗经》的《卫风•考
槃》描述了一种隐逸之士的独乐状态:“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
言,永矢弗谖”。《诗经》最初的阐释者们将“考”释为“成”,而将
“槃”释为“乐”,从而让这首诗成为隐逸生活中精神愉悦状态的颂歌。
到仁哲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生活中至少还有三种愉悦可以被归为非
功利性的精神愉悦:第一是孔颜之乐;第二是舞零之乐;第三是观化之
乐。
孔颜之乐源于孔门弟子颜回在安贫乐道的生活中所体现出的精神状
态——“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贫寒的生活中颜回的精神却
处在一种愉悦之中,这是为什么?颜回所乐何事?宋明理学关于孔颜之
乐的阐释大概可以整理出这样一个线条:乐的起点是“道”,孔颜之乐,
是在“乐道”的基础上“安仁与安贫”,在安仁与安贫的基础上心泰,
在心泰的基础上达到心诚,在心诚的基础上能“循理”,通过“循理”
而达到与万物一体,顺生随性,在这个状态中获得心灵的愉悦。这种愉
悦具有一种非功利性,或者说,它不是来自功利性的满足,而是来自心
灵沉浸于精神世界时的自得与自乐。这种由“诚”与“泰”决定的泰然
任之的心灵状态,以及物各得其所的和谐感与自由感,成为孔颜之乐的
本源。舞雪之乐源于《论语•先进》中所说“浴乎沂,风乎舞雪,咏而
归”,这是曾点给出的他的人生理想,而孔夫子非常认同一“吾与点也”!
在舞雪之中有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可以理解为一种“诗意生存”,
是以自由与充实的面貌展现出的人的生存。“人欲尽处,天理流行”,
按朱熹的阐释,舞零之乐本质上是一种非功利、无目的、有形上价值的
精神性的愉悦,这种愉悦在宋代士人阶层被普遍接受。舞零之乐,可以
说是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寄托。第三种乐是观化之乐,是道家思想所
倡导的一种精神愉悦。“道”处在生生化化的过程中,直观这种生化过
程,会获得精神愉悦;自然也处在这种生化过程中,对自然之生化的直
观也可以获得愉悦。在观化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心灵上与道为一,与自
然为一的状态,可以让心灵处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中。道家哲学,特另4是
庄子学说,很在意这种愉悦。《庄子•至乐》有“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
我,我又何恶焉!”通过观化与入化,庄子甚至可以超越生死之情。这
种观化之乐,小可以在观鱼、草等微物中获得,大可以在观山、观海中
获得,还可以在观历史之兴衰中获得。
与孔颜之乐比,清乐和孔颜之乐有同样的非功利性与精神性,但差异
在于,孔颜之乐侧重道德愉悦,它所带来的愉悦与求道的执着与坚定有
关,与内心中的守一、执着有关,孔颜之乐中包含着庄敬之情,有目的,
而清乐是无目的性的自由愉悦。舞雪之乐中所体现出的身心状态,似乎
是清乐想要达到的效果,而舞雪之乐相比于清乐,虽然同样强调心灵的
自由状态,但是舞雪之乐被赋予了更价值化的内涵。曾点知之,故孔子
“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万物遂其性”,这意味着舞雪与万物
存在的合目的性有关,通过感悟到万物的合目的性而获得的,也与个体
精神的理想有关。而清乐更偏重自由,更轻松一些,是通过参与外物的
“玩”而获得的,与合目的性无关,与理想的实现无关,它是通过“游”
“戏”“玩”而获得的愉悦,缺乏舞零之乐的庄严感,但更多自由感。
因此,清乐才更接近现代人所说的“审美愉悦”,观化之乐最接近清乐,
但清乐不仅仅观化,还观“物”之自在、自得,清乐相比于观化之乐,
多一些超然之乐。而且,观化之乐将愉悦的源头收缩在对自然之“化”
的观,这实际上缩小了愉悦的范畴。综上,清乐作为一种精神愉悦,是
非功利性的,是无目的性的,是纯粹的自由愉悦。
(摘编自刘旭光《清乐:中国古代审美愉悦的标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清乐”这一概念与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活动相关,他们对一
种“精神愉悦”的肯定、颂扬与培育让“清乐”进入人们视野。
B.在探讨孔颜之乐时,宋明理学认为“乐道”构成了“安仁与安贫”的基
础;心灵沉浸于精神世界,顺生随性,并由此获得心灵的愉悦。
C.在朱熹看来,舞零之乐具有非功利、无目的、有形上价值的精神性
的特质,是一种以自由与充实的面貌去展现出的人的“诗意生存工
D.浪漫的舞雪之乐表现出曾点所希望的心灵的自由状态,寄予了其对
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得到了孔子的肯定,但其具有明显的合目的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人从功利的角度去明晰地区分“清乐”一词的内涵,意味着中国古
人对于审美愉悦之特性的认识,已经从观念自觉走到了实践自觉。
B.从《诗经》的《卫风考槃》所描述的隐逸之士的独乐状态来看,
中国人最迟在周朝的时候就开始以诗歌来表达对精神愉悦的颂歌。
C.道家所提倡的观化之乐,并不局限于直观生生化化过程中的“道”获
得愉悦,在他们看来,观世界万事万物同样可以获得精神愉悦。
D.虽然都能产生精神愉悦,但观化之乐与非功利、无目的、有形上价
值的舞零之乐不同,它很在意在观化的过程中“道”的获得。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第三段中“观化之乐”观点的
一项是()(3分)
A.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
高台。(刘禹锡《始闻秋风》)
B.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
态中。(程融《秋日偶成》)
C.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
限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D.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
船凉。(范成大《州宅堂前荷花》)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相关诗句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陶渊明《咏贫士》中的“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
已矣何所悲”,表达自己坚守前人安守贫贱之道,体现的是孔颜之乐。
B.苏轼《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的“莫作天涯万里意,
溪边自有舞零风”中,写溪边祈雨舞蹈的民风,表现的是舞零之乐。
C.程融《存日偶成》中的“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以人
们说他忙里偷闲强学少年来写自己春日郊游的快乐,表现的是清乐。
D.于谦《观书》中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把陪伴自
己的书籍看作多年的朋友,表达对读书的喜爰,表现的是观化之乐。
5.清乐与孔颜之乐,舞零之乐和观化之乐这三种“乐”之间有着怎样的
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征途上(节选)
王愿坚
小赖犹豫地指了指牝牛身上的粮食,“那里还有……”
“你,你要打这些粮食的主意?不成!”老姚气呼呼地说着,又瞥了
小赖一眼,随手从自己粮袋里抓了把面,悄悄扔进小赖的小碗里,“你,
这是没骨气嘛!”
小赖的头勾得更低了。
“好了,好了。来,小同志,接着。”对面,一只攥满了炒面的手绕
过篝火伸过来,要往小碗里装。小赖刚想抬头看看,那只手却被老姚一
下挡开了:“加一点吧,加一点吧,饿了,你就加,这怎么成?打仗嘛,
敌人一攻,你就退,退!”趁小赖低头的工夫,他又从自己粮袋里抓起
一把面,扔进碗里,嘴里还在数落着,“要知道,吃苦,是个革命的本
事,硬是得学哩!”
“这娃娃也算是好样的了,"篝火那边又有人插话了“这,是第一次
嘛……”
“第一次?有初一,就有十五!”老姚盯住小赖的脸,“叫你自己说
说看,为什么从昨天起,你不唱歌啦?为什么……”他用小树枝子把小
马号敲得当当响;趁小赖低头看号,又向碗里扔了一小把面①一■整天,
没听见你吹一次号、拔一次音!喳?”
他越说火越大,声音越高,索性一按地皮站起来;刚一直腰,身子一
晃,打了个起,差点倒在火堆上。他慌忙捂住了肚子,蹲下身,就势把
小碗里的糊糊搅了搅,话却没有停:“哭,眼泪要能把革命泡成功,大
伙抱着头哭好了,还要咱们这些穿军装、扛枪的干啥?”他生气地把小
碗从火上端下来,搅着,轻轻地吹着,好一阵才用树枝敲着碗边说,“皈,
这顿饭,就是这些,多一点也没有。要想动这个,”他拍着牝牛背上的
粮袋,斩钉截铁地说,“不成,一丁点也不成!”
老姚的话停住了。草原上一时变得很静。静得只听见火星爆裂、粕牛
嚼草的声音。这支用牝牛运送粮食的小小的送粮队伍,踏着烂泥,踏着
水草,已经紧脚紧步地走了三天。西面的远处,传来了低沉的雷声。乌
黑的雷雨云,变得更浓了,更黑了,它像被根看不见的大棍子搅着似的,
翻滚着,奔跑着,飞快地布满了天空。老姚默默地抬头望了一阵,然后
端起小碗,放到唇边试了试,递到小赖手里,缓慢地说:“好了,快吃
了吧。前天不是就给你讲过:'吃粥不愁,越搅越稠'嘛,看,这不是
好了?”
小赖摒把鼻涕,接过碗,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不知吃得太急还是什么
原因,还呛了一口。
②老姚看看那张沾着面糊的嘴巴,猛地转过脸去,扬起手掌揩了揩眼
<0
停了一会儿,他干咳了两声,又说话了:“我的好同志啊!你饿,我
也知道。可闹革命嘛,还能一年到头都使顺风船?肚饿,脚软,骨头可
千万软不得啊!”他把话说得很慢,沉甸甸的,说着,从怀里摸索着,
又拿出了那顶军帽,小心地放到地上,抓着里头的草抖落着。草叶早已
干了,发出喇喇的声响。“看看,那边的同志们能吃草为生,咱就不能
把裤带子勒紧点?想办法嘛……”他扶着牝牛站起身,从牝牛背上把一
捆捆野菜拿下来。野菜,有的有点落巴了,有的还很鲜嫩,一律洗得干
干净净,捆得整整齐齐。这,只有小赖最清楚,这是老姚两天来沿路捡
了,又精心挑选出来的。
老姚抱着一捆捆野菜,围着篝火一病一拐地走着,把野菜分给每一个
同志。看看同志们把菜放进各自的碗里了,他从腰间摸出那条皮条,又
从一个同志腰间抽出把刺刀,把它一截截切开。一边切,一边还叨咕着:
“把这玩意儿吃了,日后有了马,使什么牵哟……”说着,脸上浮上了
惋惜的神色。
这工夫,小赖已经吃完了最后一点面糊渣渣,并且换上了水,煮上了
野菜,正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姚的动作,听到这话,凑过来,好奇地问:
“这东西也能吃?”
“能,怎么不能?我的好同志,这还是从江西带出来的,吃吃看,还
有点家乡味哩。”他切下了一小段,扔进柴炭里,用树枝拨弄着。牛皮
噬噬地叫着,浮起轻烟,发出一股焦油味儿。
把烧好的一截牛皮捡出来,吹掉了浮灰,扔进小碗里煮着。③他又挑
了一段稍长些的,然后向小赖身边挪了挪。
“看,这一截是明天早上的。怎么样,不算少吧!要赶路多吃点嘛,
这叫作‘早饭吃饱',懂不懂?”他量出了四指长的一段,刻上了一条
道道,“这是中午饭,'午饭吃少'。”他又画出了一段,比第一截少
些,比第三段又稍长了一点,“晚上,吃这么多。再配上点野菜,撒点
面粉,改善改善生活——嘿,'晚饭吃好'嘛!”他画着,唠叨着,短
短的皮条上刻上了五条白印子,刚好可以吃两天。刻好了,他摸着小赖
的脑袋说:“就这么吃,往后别哇哇叫啦。吃饭嘛,老要人卡着手脖子
咋成?我老姚能跟你一辈子?”
小赖接过了牛皮,心里热乎乎的。他瞅着那一道道白印子,心想:明
天,就按这个印印吃,我一定不叫他,一定自己来。
“学问就在这里。一顿两顿,心一硬,就学会啦。来,咱们尝尝!”
老姚笑着,把刺刀伸进小碗里,挑起了那块牛皮,咬了一口。他用力嚼
着,长胡子急速地抖动了一阵,突然孩子似的叫了起来:“要得,要得,
简直抵得上宣威火腿呀!”他一抹胡子,纵声地笑起来。
“宣威火腿?……”小赖噗的一声笑了。⑷整个篝火四周,全笑了。
(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姚一边批评小赖,一边从自己粮袋里悄悄地抓起一把面放进小赖
的小碗里,体现他对小战士严格要求的同时,又有真心关爰。
B.因为“打这些粮食的主意"老姚对小赖的批评极为严厉,但有战士
认为小赖“算是好样的了”,这说明有人赞同小赖的想法。
C.面对食物严重短缺,老姚把两天来沿路捡的并经过他整理过的野菜
分给每一个同志,这表明老姚应对征途中困难的经验丰富。
D.难以咀嚼的一截牛皮带却成为老姚口中的宣威火腿,并给战士们带
来了欢乐,情节简单却表现出作品乐观主义的革命精神。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没听见你吹一次号、拔一次音”从侧面交代了小赖的小军
号号手的身份。
B.句子②中“扬起手掌揩了揩眼睛”真实表现老姚对小赖数落背后又
心疼的内心世界。
C.句子③中的“挪了挪”这个细节,表现了老姚下面所说的话,是有意
识地教导小赖。
D.句子④中的“全笑了”,既与老姚、小赖的“笑”照应,又表现了战士
们的苦中作乐。
8.“老姚的话停住了”这个段落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分
析。(5分)
9.小赖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出,矢言曰:“我王来,即爱宅
于兹,重我民,无尽刘①。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日'其如台'。先王有
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罔知
天之断命,却②曰其克从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由篥,天其永我命于兹新
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底绥四方。”盘庚教③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
以正法度,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王命众,悉至于庭。
(节选自《尚书•商书•盘庚上》)
材料二:
盘庚之迁也,复殷之旧也。古公迁于岐,方是时,周人如狄人也,逐
水草而居,岂所难哉?卫文公东徙渡河,恃齐而存耳。齐迁临塔晋迁于
绛皆其盛时非有所畏也。其余避寇而迁都,未有不亡;虽不即亡,未有
能复振者也。
春秋时楚大饥,群蛮叛之,申、息之北门不启。楚人谋徒于阪高,落
贾日:“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于是乎以秦人巴人灭庸,而楚始
大。苏峻之乱,晋几亡矣,宗庙宫室尽为灰烬。温崎欲迁都豫章,三吴
之豪欲迁会稽,将从之矣,独王导不可,曰:“金陵,王者之都也。王
者不以丰俭移都。若弘卫文大帛之冠,何适而不可?不然,虽乐土为墟
矣。且北寇方强,一旦示弱,窜于蛮越,望实皆丧矣。”乃不果迁,而
晋复安。贤哉导也,可谓能定大事矣!嗟夫,平王之初,周虽不如楚强,
顾不愈于东晋之微乎?使平王有一王导,定不迁之计,收丰、镐之遗民,
修文、武、成、康之政,以形势临东诸侯,齐、晋虽强,未敢贰也,而
秦何自霸哉?
魏惠王畏秦,迁于大梁;楚昭王畏吴,迁于郡;顷襄王畏秦,迁于陈;
考烈王畏秦,迁于寿春;皆不复振,有亡徵焉。东汉之末,董卓劫帝,
迁于长安,汉遂以亡。近世李景迁于豫章,亦亡。吾故曰:周之失计,
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卷五•论周东迁》,有删改)
[注]①刘:杀害。②知:shen,况且。③教:xiao,教导,使觉
悟。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
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齐迁国临落国晋迁©于绛回皆其回盛时回非叵]有所叵]畏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卜,用火灼龟甲以推测吉凶的方法,与《氓》“尔卜尔筮”中“卜”的
意思相同。
B.断,“决定”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自可断来信”中的“断”的意
思不同。
C果,文中指最终的意思,与《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中的“果
的意思不同。
D彳散,文中指衰弱,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字
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百姓对迁都于殷的抱怨,盘庚开导臣民,又教导在位的大臣遵
守旧制、正视法度;众人听从了盘庚规劝,在大臣的带领下来到朝廷。
B.在盘庚看来,由于国民不长期住在老地方,所以商朝国都至今已迁
徙了五次;盘庚还认为,要想继承先王的伟业,就必须继承古代传统。
C.葛贾反对因发生叛乱而想迁都到阪高的意见,他认为如果楚国人能
到阪高,贼寇也能去;后来楚国依靠秦人、巴人灭掉庸国,最终得以强
大。
D.魏惠王、楚昭王、顷襄王和考烈王都是因为害怕对手才把都城迁到
别的地方,而这样的迁都不仅没有让国家强大,反而让国家有了灭亡的
征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
(2)不然,虽乐土为墟矣。
14.苏轼反对盘庚迁都于殷的理由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五月六日夜忆往岁秋与彻师①同宿
李商隐
紫阁②相逢处,丹岩议宿时。
堕蝉翻败叶,栖鸟定寒枝。
万里飘流远,三年问讯迟。
炎方忆初地,频梦碧琉璃③。
[注]①彻师:指唐末高僧僧彻。②紫阁:指紫阁峰,在终南山四皓
祠之西,邮县东南三十里。③琉璃:各种天然的有光宝石,本名璧琉璃。
此处指以琉璃装饰的佛像和佛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往岁秋与彻师同宿”是本诗情感的触点,蕴含着诗人回忆与畅
想的情感。
B.首联叙事,直接回忆往岁秋日与彻师在紫阁峰同宿的旧事,用“议
宿时”点题。
C.颈联以数字入诗,用“万里”写漂泊之远,用“三年”写与彻师分开时
间之长。
D.尾联与首联呼应,在点明频梦故地原因的同时,表达了诗人想皈依
佛门的心愿。
16.这首诗的颔联是怎样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学习不能用心浮躁,荀子对此有着深刻的感触,《劝学》中的
“,”两句用蟹及其居住之所生动形
象地阐述了这个道理。
(2)贾谊《过秦论》中,"”一句写出了秦孝公君
臣对周王室的觊觎,而“”一句则表现出秦始皇夺取
天下后对百姓的奴役。
(3)育才中学拟举办地理知识黑板报评比,小辉同学负责有关“关
山”内容的推介,他把“,”两句诗
作为开场白,赢得大家的好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把冰山扔进火山会怎样,被划破的航天器如何自动“愈合”,海到底
有多深……近年来,一些院士、专家走出实验室、大学教室,在网络平
台上以短视频、直播等方式A,深受欢迎。
①科学家成为“科普达人”,既提升了科普的专业性,也刺激了年轻
人对科学的热爱。②有些科学家非常擅长讲故事,这可以帮助大众理解
专业化的科研成果。③他们以和蔼可亲的形象、风趣幽默的谈吐、深厚
渊博的知识,在网上收获了大批粉丝。④让顶尖科学家与普通公众的“面
对面”,不少年轻人感到兴奋,他们不由得感慨:“原来科学可以这么
接地气。”⑤为大众做科普,需要额外下一番功夫,把专业科学知识讲
得更通俗易懂。⑥有人可能觉得,既然这么费劲,在培养科学人才方面
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又何必大费周章呢?⑦实际上,科普的重要
性在于,它是科学事业中利长远、打基础的工作。⑧如果说攻克一些科
研难题就像“摘果子”,那么,做好科学普及、点燃科学梦想就是“播
种子”。⑨科学家们重视科普,就是为了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到社会的各
个角落。
国与国之间的科技比拼,不仅体现在当下科技力量的对比上,也体现
在科技人才的储备上。建设科技强国,不仅要看大国重器、核心技术,
也要注重提升全社会整体科学素养,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B,把基础打牢,把步子迈实,必将为建设创新
型国家蓄积充足的底气。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
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io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车驶下高地,进入峡谷。越往低处,峡谷越发宽阔平缓;海拔降低,
植物增多。常绿的大叶杜鹃出现,高山柳出现,花楸出现,喜欢攀援的
开着黄花的甘青铁线莲出现。海拔再低三四百米,高挺的针叶乔木出现;
柏、冷杉、云杉。将到峡谷底部,阔叶乔木出现,是白桦和青杨。白桦
树覆盖山坡,一列列青杨站在路旁村前。分布更广的阔叶树是壳斗科(业
毛棒目下一个科,又名山毛棒科;常绿或落叶乔木,稀灌木;单叶,互
生)的栋属植物,它们颜色深重沉郁,成片地覆盖了一面面向阳的山
坡。
不同的地理高度上生长出不同的植物种群,叫垂直分布。这种规律性
的认识,是一个叫洪堡的地理学家和植物学家总结出来的。两百多年前,
他漫游世界,直达世界尽头的南美大陆。他注意到了一种普遍的现象,
在同一纬度上,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在此情形下,不
同的植物因不同的气温条件,生长在不同的海拔上。达尔文在这个基础
上再进一步,揭示出那是因为不同的自然条件驱使植物(当然也包括动
物)发生了适应性进化。达尔文说,要不是受洪堡的启发,他不会登上
“小猎犬号”去探索陌生世界,当然也就不会写出《物种起源》。
是的,这些伟大的人物教给了我们观察大地、观察自然的基本方法。
20.下列各项中,括号的作用和文中横线处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彳惠:(四下扫视,看到马)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
没看见您!(过去请安)
B.她的身体实在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抄查女
工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
C.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
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
D.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21.下列句子中的“当然”和文中加点处的“当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你可以选择这么做,当然你也可以不选择这么做。
B.你不要以为“替人办事,拿人钱财”是理所当然的。
C.小二黑自己没有错,当然不承认,嘴硬到底。
D.我们当然希望AI客服能变得更“聪明”一些。
22.请用“地理学家和植物学家”开头,把画波浪线句子改写成一个单
句。要求保留主要信息,可以适量增减词语,不超过75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中,在总结发现“垂直分布”规律后说了这
样一句话:“是的,这些伟大的人物教给了我们观察大地、观察自然的
基本方法。”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检索提
取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归纳整合文中信息和内容要点、概括分析各种信
息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由文章第一段“‘清乐’这一概念产生于北宋”
“文人士大夫群体滋长起了对一种‘精神愉悦’的肯定、颂扬与培育”
可知,选项表述正确。B项,由文章第三段“孔颜之乐,是在‘乐道'
的基础上'安仁与安贫’”“通过‘循理'而达到与万物一体,顺生随
性,在这个状态中获得心灵的愉悦。这种愉悦具有一种非功利性,或者
说,它不是来自功利性的满足,而是来自心灵沉浸于精神世界时的自得
与自乐”可知,选项表述正确。C项,由文章第三段“舞雪之乐源于……
在舞雪之中有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可以理解为一种‘诗意生存',
是以自由与充实的面貌展现出的人的生存”可知,“是一种以自由与充
实的面貌去展现出的人的‘诗意生存'”不是朱熹的观点。选项张冠李
戴。D项,由文章第四段“舞雪之乐中所体现出的身心状态,似乎是清
乐想要达到的效果,而舞雪之乐相比于清乐,虽然同样强调心灵的自由
状态”“这意味着舞雪与万物存在的合目的性有关,通过感悟到万物的
合目的性而获得的,也与个体精神的理想有关”可知,选项表述正确。
2.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作出合理推论的知识迁移的
能力。
【解题思路】A项,”已经从观念自觉走到了实践自觉”错。由文章
第一段“‘清乐’这一概念产生于北宋"“‘清乐’一词所指称的那种
审美愉悦,说明宋人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正在进行一种非功利的、纯粹
的审美活动”可知,宋人是在实践自觉的基础上才有了“清乐”这个概
念,即先实践自觉,后达到观念自觉,故选项后半句推断错误。B项,
由文章第二段“《诗经》的《卫风•考槃》描述了一种隐逸之士的独乐
状态”“这首诗成为隐逸生活中精神愉悦状态的颂歌”,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诗经》收集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可推知选项表
述正确。C项,由文章第三段“观化之乐,是道家思想所倡导的一种精
神愉悦。'道'处在生生化化的过程中”“自然也处在这种生化过程中”
“这种观化之乐,小可以在观鱼、草等微物中获得,大可以在观山、观
海中获得,还可以在观历史之兴衰中获得”分析可知,选项表述正确。D
项,文章第三段说的是“'道’处在生生化化的过程中,直观这种生化
过程,会获得精神愉悦”,也就是说,观化之乐是在观化的过程中产生
的精神愉悦,而观化是其目的。可见,它与舞雪之乐不同,选项表述正
确。
3.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综合利用信息进行实证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诗句表现诗人“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的倔强进
取精神和品格,不能作为“观化之乐”的论据。B项,根据诗意可知,
此项说的是应随四季的变化享受自然的乐趣,可以作为“观化之乐”的
论据。C项,“江潭落月”,衬托出了诗人的凄苦、落寞之情,“沉沉”
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加深了他的乡思,此诗句不能作
为“观化之乐”的论据。D项,诗句强调了荷花的高洁并表达思乡之情,
不能作为“观化之乐”的论据。
4.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陶渊明《咏贫士》属于咏怀之作,此诗写自己高
洁孤独,抱穷归隐,其中的“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
已矣何所悲”,表达自己坚守前人安守贫贱之道而不知悲苦,与孔颜之
乐一脉相承。B项,苏轼《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是
他被贬僧州时所作,其中“溪边白有舞雪风”,写的是溪边祈雨舞蹈的
土著民风,表现的是舞雪之乐。C项,程题的“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
偷闲学少年”是通过“游”获得乐趣,属于清乐。D项,于谦叹息,“我”
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忧愁还是快乐,
总有它的陪伴。诗句表达出于谦对读书的喜爱,并非观化之乐。
5.①清乐与这三种“乐”有交叠的部分,都是一种精神愉悦,强调非
功利性,但也有一定的区别;②清乐比孔颜之乐、舞雪之乐自由,与道
德的合目的性无关,与理想的实现无关,显得轻松一些;③清乐比观化
之乐更宽泛,多一些超然之乐。(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
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整篇文本,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对文
本材料准确理解、分析、综合并最终进行概括归纳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结合原文,由第四段“与孔颜之乐比,清乐和孔颜之乐
有同样的非功利性与精神性”“虽然同样强调心灵的自由状态”“观化
之乐最接近清乐”可知,清乐与这三种“乐”有交叠的部分,都是一种
精神愉悦,强调非功利性;由第四段“孔颜之乐侧重道德愉悦,它所带
来的愉悦与求道的执着与坚定有关,与内心中的守一、执着有关,孔颜
之乐中包含着庄敬之情,有目的,而清乐是无目的性的自由愉悦”“缺
乏舞雪之乐的庄严感,但更多自由感”可知,清乐比孔颜之乐、舞雪之
乐自由,它不受道德的合目的性判断,具有无目的性的,显得轻松一些;
由“观化之乐将愉悦的源头收缩在对自然之'化’的观,这实际上缩小
了愉悦的范畴”可知,清乐比观化之乐更宽泛,因其范围比观化之乐广。
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6.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解题思路】B项,“这说明有人赞同小赖的想法”理解错误。原文
中“这娃娃也算是好样的了”一句,是队伍中有人替小赖说情,并非“赞
同小赖的想法”。
7.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关键句子,体会语言文字运用奥妙的
审美鉴赏的能力。
【解题思路】D项,”又表现了战士们的苦中作乐”错误。文中老姚
的逗乐缓解了气氛,表现了战士们的融洽、乐观。
8.①西面远处的雷声和乌黑的雷雨云预示着一场暴雨即将来临,反映
了环境的险恶,表现征途中的困难与艰险。②草原很静的描写,从侧面
表现出同志们对老姚不让动用耗牛背上的粮食的做法的肯定与支持。(答
出一点得3分,答出两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
理亦可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感受文学审美特征,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分析
的能力。
【解题思路】作答时,回归原文,结合语境,如“西面的远处,传来
了低沉的雷声。乌黑的雷雨云,变得更浓了,更黑了,它像被根看不见
的大棍子搅着似的,翻滚着,奔跑着,飞快地布满了天空”,环境描写
预示着一场暴雨即将来临,渲染了征途中环境的险恶,表现行军途中的
困难与艰险。由“草原上一时……声音”可知,草原的静也从侧面表现
出同志们肯定并支持老姚同志坚持不动用耗牛背上的粮食的做法。
9.①推动情节发展。小赖因“饿”而想动用耗牛背上的粮食引发后续
故事,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②衬托人物。小赖的言行受到老姚的严厉
批评,老姚又给小赖做糊糊,凸显老姚是一个有责任心、善于关心同志
的人。③彰显小说主题。小说以小赖在老姚的教导帮助下逐渐成熟为主
线,表现征途中年轻战士在革命队伍中的成长,彰显了作品的主题。(每
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命题
意图】本题考查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观察文本,考查审美鉴赏和创造的能
力。
【解题思路】结合语境,由“你,你要打这些粮食的主意?不成!”
可知,在护送粮食的过程中,小赖因“饿”而想动用耗牛背上的粮食。
他的行为引出了下文的故事,起到了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由“你,
你要打这些粮食的主意?不成!”“他越说火越大,声音越高,索性一
按地皮站起来……搅了搅”可知,小赖的言行受到老姚的严厉批评,表
现出老姚责任心强。由“随手从自己粮袋里抓了把面,悄悄扔进小赖的
小碗里”“小赖捧把鼻涕,接过碗,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可知,老姚给
小赖做糊糊,并把自己的粮食悄悄分给小赖,表现出老姚善于关心体贴
小同志。由“明天,就按这个印印吃,我一定不叫他,一定自己来”“小
赖噗的一声笑了”可知,小赖能正确对待艰苦的行军环境,在老姚的耐
心教导和帮助下逐渐成熟,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小赖的言行,表现征途
中年轻战士在革命队伍中的成长,彰显了作品的主题。
10.BDF(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包括实词的理解、句
式的运用、文意把握、文言语感等能力。
【解题思路】“齐迁临苗”与“晋迁于绛”均为主谓结构,构成并列
关系,中间需断开,故B处涂黑;“皆”作副词,“皆其盛时”是对“齐
迁临苗”“晋迁于绛”的陈述,“皆”与“绛”之间需断开,故D处涂
黑;“非有所畏也”从反面对“盛时”加以陈述,“非”与“盛时”之
间需断开,F处涂黑。
11.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和关键词语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古人迷信,用占卜为咨客分析问题、指点迷津。
除了龟壳,蓍草、铜钱、竹签、纸牌或占星也是其中的手段。“尔卜尔
筮”中“卜”的意思,与此相同。B项,“罔知天之断命”中“断”是
“决定”的意思,“自可断来信”的“断”是“回绝”的意思,二者意
思不同。C项,“乃不果迁”,最终没有迁都,“果”是“最终”的意
思。“未果,寻病终”中的“果”是“实现”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D
项,“顾不愈于东晋之微乎”中“微”表示“衰弱”,“微斯人,吾谁
与归”中“微”表示“如果没有”,二者意思不同。
12.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归纳和综合分析
能力。
【解题思路】A项,“众人……在大臣的带领下来到朝廷”曲解文意。
结合材料一''王命众,悉至于庭”可知,是大王命令众人都来到朝廷。
13.(1)即使没有立即灭亡,也没有能够振兴的。(“虽”“振”各
1分,句意2分)
(2)(如果)不是这样,即使是和平安乐的美好地方也会变成一片
废墟了。(“不”“墟”各1分,句意2分)14.①如果盘庚不迁都于殷,
②而是收拢故都丰、镐的遗民,学习、遵循先王的治国之道,③诸侯强
国就不敢背叛。(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
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以及信息筛选能
力、观点归纳能力。
【解题思路】由“使平王有一王导,定不迁之计,收丰、镐之遗民,
修文、武、成、康之政”可知,苏轼认为,盘庚迁都于殷后,不能收拢
故都丰、镐的遗民,也未曾学习、遵循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治国
之道。梳理分析,分条作答即可。
【文言译文】
材料一:
盘庚迁都到殷以后,百姓对新居不满意,(于是)召来那些贵戚一起
出去,(向百姓)直言说:“我称王以来,把大家带到新都生活,是以
我百姓为重,不至于使百姓被杀害。不能互相救助以求生存下来,用龟
卜测吉凶,稽考说'将怎么办呢'。先王定下了法规制度,要虔敬地遵
从天命,因此不长久地居住在一地。由于不长期住在老地方,所以至今
已迁徙了五次。现在如果不继承古代传统,不明白上天的意旨,还谈什
么继承先王的伟业呢?就像树木被砍倒在地,树根仍会重新萌发新枝,
上天要我们在此新邑永葆民族生命,继续复兴先王的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临时钢棚搭建与拆除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床上用品行业标准制定与实施合同3篇
- 2025年度花椒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合同
- 2025年度国际图书寄售与版权交易合同
- 二零二四年喷漆行业绿色制造与资源综合利用合同3篇
- 2025年度存单质押担保贷款违约责任合同范本2篇
- 2025年度会议志愿者管理与培训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专科医院儿科医生招聘与管理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广告投放效果评估与调整合同-@-1
- 2025年度后浇带施工与装饰装修合同
- 《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中职技工全套教学课件
- 五年级上册美术《传统门饰》课件
- DL∕T 1309-2013 大型发电机组涉网保护技术规范
- 城乡低保待遇协议书
- DL-T5153-2014火力发电厂厂用电设计技术规程
- 华为HCIA-Storage H13-629考试练习题
- 辽宁省抚顺五十中学2024届中考化学全真模拟试卷含解析
- 202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创新班数学试题真题(答案详解)
- 煤矿复工复产培训课件
- 眼科疾病与视觉健康
- 2024年九省联考高考数学卷试题真题答案详解(精校打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