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知识点一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1.九品中正制(1)创立:曹魏时期,按中正官评定等级授官。(2)演变: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3)影响: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2.科举制(1)创立eq\b\lc\{(\a\vs4\al\co1(①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2)发展eq\b\lc\{(\a\vs4\al\co1(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3)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三省六部制(1)历程eq\b\lc\{(\a\vs4\al\co1(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②隋文帝时,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③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2)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3)特点: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4)意义: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4.赋税制度(1)魏晋①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②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2)唐初:租庸调制内容①赋税征收对象为21至59岁成年男子②除租、调外,男子不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3)唐中后期:两税法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②一年分为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影响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问题导学辨正误1.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权力基本在地方,科举制把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2.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3.三省六部制较好地处理了分割相权、减少决策失误与提高行政效率的关系。(√)4.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财产为主。(√)挖教材1.读教材P38“历史纵横”,归纳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原因及意义。提示原因: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察举制的弊端;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意义: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2.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摘自教材P39)这体现了哪一选官制度的影响?提示科举制。拓视野1.重要概念——征辟制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在汉代的选官制度中,征辟作为一种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地位仅次于察举。思考征辟制和察举制在选拔官吏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提示征辟制是自上而下选任,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由地方推举。2.图解历史——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思考为什么说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提示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皇权。知识点二三国至隋唐的文化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发展过程汉武帝儒学正统地位确立魏晋南北朝①道教:主张“贵儒”和“尊道”②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③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唐时期①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③武则天时,佛教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2)反佛斗争①表现:南朝范缜对佛教进行抨击;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②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3)儒学复兴①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②内容: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观点。2.文学艺术(1)文学:出现了建安文学、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2)艺术书法①东晋:王羲之世称“书圣”。②唐代: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绘画①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②隋唐: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代表人物是吴道子,被尊为“画圣”。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3.科技魏晋南北朝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地理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隋唐建筑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印刷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医学孙思邈完成《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4.中外文化交流(1)以佛教为载体的中外交流①中印交流:如东晋的法显、唐朝的玄奘曾西行天竺取经。②中日交流:唐朝鉴真东渡日本,日本空海来长安求法。(2)其他方面的中外文化交流①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②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③唐朝后期,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问题导学辨正误1.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呼声,即要求三教合为“一教”。(×)2.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呈现多元化特征。(√)3.韩愈用儒家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观点。(√)挖教材1.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摘自教材P43—44)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封建经济繁荣(物质基础);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条件);选官制度和官僚政治的成熟(人才条件);民族交融和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多元文化基因)。2.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写道: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摘自教材P45)这段话反映了贾思勰怎样的思想?其社会根源是什么?提示贾思勰重农抑商、农本商末的思想。社会根源是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3.阅读教材P46“唐招提寺”,我们能获取哪些有关中日文化交流的信息?提示“唐招提寺”是日式大唐建筑的典范,体现了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盛况和中国佛教对日本的影响。拓视野1.重要概念——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是指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人生观,影响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作为一种文人的心态和时代的精神来看待。主要表现为:追求独立、自由,反对礼教,追求隐逸;崇尚清谈,追求洒脱;喜好服食药、酒。思考魏晋风度出现于怎样的时代背景?提示魏晋时期儒学衰落;战争不断,政权更迭频繁;门阀士族占据政治优势地位。2.重要观点——隋唐时期东亚文化圈的兴盛东亚文化圈,在古代是以中国为主,包括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其主要特征包括汉字表达的文化模式、以儒学为主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制度、中国佛教和律令制度。隋唐是东亚文化圈的兴盛期。隋唐社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对周边国家形成强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东亚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内容更加丰富。思考为何东亚文化圈在隋唐走向兴盛?提示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繁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主题一魏晋至隋唐政治制度的创新视角1阶层流动——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史料探究】史料一九品中正之制,各州郡皆置中正①,品评其本地的人物……九品中正最大的弊病就是中正都是本地方人……于是所选举的,总不外乎这一阶级里的人。就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②的局面。……这种制度,与两晋南北朝的门阀阶级,是很有关系的。——吕思勉《中国通史》解读: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中正多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担任。②地方世族的势力庞大,影响着朝廷对官员的选拔。思考(1)根据史料一,说明九品中正制创立的主观目的及客观效果。提示主观目的:把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客观效果:中正官由本州郡世家大族担任,造成重门第轻才干的局面。世家大族执掌官吏选拔权,不利于中央集权。史料二思考(2)分别指出史料二中①②的史料类型。依据史料和所学,概括科举制的特点。提示①文献史料;②实物史料。特点:分科考试;择优录取;地位高;公开公正;社会影响广泛深入。【素养提升】1.历史解释——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2.家国情怀——科举制的历史意义(1)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世袭的传统模式,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2)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3)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4)推动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视角2制度创新——三省六部制的创立【史料探究】史料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以德治国的国家中枢权力机构最重要的是决策民主,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思考根据史料,提取韩昇教授有关三省六部制的观点,并说明理由。提示观点:三省六部制体现了体制内的民主。理由:三省六部制实现了决策、审议、行政权各自独立,决策权与行政权相分离,形成部门协同机制,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和行政效率。【素养提升】历史解释——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主题二魏晋至隋唐经济制度的变革视角1土地制度——从屯田制到均田制【史料探究】史料北魏均田令的性质,是把被隐占的人口纳入国家户籍①;所谓“均给天下之田”,则是为北魏在中原地区废止按“户”征税,实行按“家(小家庭)”征税,确定基本的法理依据②。据此,凡属私人占有的土地,都必须向国家缴纳租调。总之,原封不动地保留中原地区旧有的土地剥削关系,而不从根本上去触犯坞壁主和贵族的利益③;在此基础上迫使他们让步,使国家获得更多的纳税人口,是北魏实行均田制所要达到的目的。——程念祺《〈通鉴〉三长制系年发微——兼论北魏均田制的性质和作用》解读: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体现国家社会管理的职能。②为国家征税提供法理依据。③说明均田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思考依据史料,概括“均给天下之田”的本质目的。据此说明均田令的性质。提示目的:将被豪强隐占的人口纳入国家户籍,最大限度地增加税收。性质:具有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多重性质。【素养提升】历史解释——全面认识北魏均田制的实施视角2赋税征收——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史料探究】史料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①。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②。——黄永年《唐史十二讲》解读: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政府无田可授;农民破产,按丁、户征税无法延续。②征税标准和对象发生变化。思考据史料,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及其影响。提示原因:土地兼并严重,按丁、户征税无法延续。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纳税对象范围扩大。影响: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贫困家庭的负担;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素养提升】1.历史解释——两税法改革出现的新变化(1)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2)征课内容: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中。(3)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制和杂税、杂役。(4)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5)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定总的税额。2.唯物史观——两税法的影响(1)简化了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2)扩大了收税对象,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3)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4)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5)关于定税计钱、折钱纳税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主题三魏晋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交融视角1传承与创新——儒、佛、道的思想交融【史料探究】史料有激于佛老二教的昌炽,唐中期韩愈追寻“道”的本原①,排斥佛道,企图建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一脉相传的儒家道统。宋初孙复、石介、胡瑗等人秉承韩愈,指责以佛老与儒“三教皆可尊”的论调;提出以己意解经的“新儒”取代固守章句注疏之学的“旧儒”,直追儒经义理;以《六经》义理②为指导来治理和改造社会现实。他们亦被追尊为理学先驱。——摘编自刘复生《北宋儒学复兴要“复兴”什么》解读: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指回归孔孟儒学之道。②北宋时,开始把讲求儒学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称为“义理之学”,并用以与汉唐时重章句、训诂的经学相区分。思考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概述唐宋儒学复兴运动的基本内涵。并分析其历史意义。提示内涵:回归儒家本原;排斥佛道,倡导儒学独尊;用义理之学取代章句之学;将儒家思想与社会现实结合。意义:应对佛道对儒学的冲击;推动理学的兴起。【素养提升】唯物史观——佛教广泛传播的原因(1)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2)佛教所宣扬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很容易欺骗和麻痹广大劳动人民。(3)统治阶级的提倡和支持。视角2“文化自信”——魏晋至隋唐的对外交流【史料探究】史料阅读“玄奘西行图”和“鉴真东渡图”思考结合所学知识,以佛教传入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提示佛教传入中国与儒学发生冲突,结果佛教逐渐本土化,儒学吸收佛教精神而有了新的发展。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及隋唐文化东传新罗、日本,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图示事件体现了唐朝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特点。【素养提升】1.历史解释——唐代文化的三个基本特点(1)文化体系庞大完整,发展程度高。唐文化体系中,基本覆盖了当时世界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组成部分,发达程度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2)唐代文化极具开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唐文化的内在特质,有保持自己特性的信心和吸收消化其他文化内容的能力;二是唐政府对待文化的开明态度,唐朝政府还设专门机构掌管对外文化交流事务。(3)唐文化具有向民众靠近、重现实世界、不僵守古制的特征。2.历史解释——魏晋至隋唐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1)交流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3)交往渠道众多,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4)在交往过程中,东亚文化圈形成并走向兴盛。(5)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练·高考真题】命题点从阶层流动角度考查隋唐的选官制度1.(2022·湖南高考,3)据下表可知()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解题路径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废除经历了一个反复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确立。但是由于唐初门阀势力的影响和门荫制度的盛行,九品中正制一度恢复,到唐太宗时又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废除整体上反映了世家大族的衰落,故A项正确,C项错误;表格信息反映了九品中正制废除的过程,不能体现科举制的弊端,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被废除近30年后,仅重新恢复了3年,就再度被废除,说明它已不适应社会发展,排除D项。命题点从制度创新角度考查三省六部制的演进2.(2022·广东高考,3)下图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深化理解:六部的历史沿革吏、户、礼、兵、刑、工各部总称“六部”,其职务在秦汉时本为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曹渐变为部,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秦汉九卿之职务大部并入。明朝废中书省,六部乃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答案D解析图示内容显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政府机构到隋唐时期形成了六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划分使中央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故选D项;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避免了”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隋唐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命题点从以农为本角度考查西晋至唐的土地所有制3.(2021·湖南高考,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深化理解:关注保障民生的均田制均田制的目的是建立一套限额授受的土地制度,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缓和被统治者的反抗,使劳动力与土地结合,以利于政府对农民的控制,以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赋役来源。同时通过奴婢、耕牛受田(隋以前)或依照官品授永业田(隋以后)等方式,保障贵族官僚地主利益。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晋、南朝的土地制度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使自耕农数量减少;而隋唐时期均田制之下普遍授田,使自耕农数量有所增加,因此这一时期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故选A项;隋唐时期,世族衰落,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材料与选官制度无关,C项错误;田制改革目的是缓和矛盾,巩固统治,D项错误。命题点从儒学复兴角度考查杜佑修撰《通典》4.(2021·湖北高考,3)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解题路径解析据材料“在乎行教化”“‘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可知,杜佑认为治理国家的核心在于教化民众,尤其注重“礼”,即用儒家的伦理纲常治理社会,故选C项;无为而治与“在乎行教化”不符,排除A项;史学的通古贯今与“‘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不符,排除B项;宋代理学才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练·经典模拟】1.(2022·辽宁协作体模拟)清代史学家赵翼在论及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时曾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据此可知,该制度的实行()A.凸显贵族政治色彩 B.维护了社会秩序C.深受血缘因素影响 D.固化了社会结构答案D解析“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可见士族永远是上层社会,而寒门则永远没有上升的机会,这样社会阶层无法正常流动,社会结构被固化,故选D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突出了上品和下品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无法判断国家政治架构,不能证明贵族政治,排除A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这样的社会秩序让寒门永远被排除在国家权力之外,必然会使社会倒退,最终无法维护秩序,排除B项;“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强调的是门阀、士族而不是血缘,排除C项。2.(2022·广东湛江模拟)唐代河东薛元超出身名门望族,官至宰相,却称:“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工程招投标合同范本
- 广东省零售业店长招聘合同样本
- 工业厂房安全门安装合同范例
- 旅游景点土方挖掘合同
- 图书馆建设施工围挡合同
- 隧道电力施工合同样本
- 防洪堤坝建设项目合同协议书
- 水资源安全堰塘整治施工合同
- 城市广场外墙施工合同模板
- 智能交通信号安装合同
- 2024-2030年中国岩土工程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北京市《配电室安全管理规范》(DB11T 527-2021)地方标准
- 《初心与使命-时代的美术担当》参考课件3
- 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学课件(2024年秋季新版教材)
- 村民积分管理指标体系和兑换制度(试行)
- AI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导航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西南大学
- UI设计师之路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 小学必背古诗练习题(四年级上册)(含答案)
- 淘宝电商网页开发专员合同
- 2024商丘师范学院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