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导学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导学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导学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导学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导学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课标·定向核心·导学1.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历史解释、时空观念)2.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唯物史观、史料实证)1.一条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丝绸之路2.三条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3.商路的一个重要作用:文化交流学习任务1欧亚大陆上的重要商路一、丝绸之路1.含义: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它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2.形成与发展:形成背景(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2)中国丝绸广受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欢迎张骞通西域(1)时间:公元前138年(2)概况:汉武帝派遣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此次出使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发展(1)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2)唐朝中期以后,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微思】阅读教材“史料阅读”——“《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思考:材料说明丝绸之路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提示: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拓展延伸】张骞“凿空”≠丝绸之路开通(1)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的丝绸之路贸易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已经存在,但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路线。(2)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在其前后的丝绸之路的交通和贸易,无论在规模、稳定性还是在影响力等方面,确实不可同日而语。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名称路线或历程作用草原丝绸之路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迁西南丝绸之路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海上丝绸之路(1)西汉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2)宋元时期,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3)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图解】郑和下西洋中海外贸易的主要形式学习任务2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一、物质和技术交流(从【智选】中选出相对应的序号)方向表现中国输出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④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②向西传播;四大发明传到西方瓷器主要沿③外销;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西方输入从中亚引进良种“⑦”、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基本都是通过①传入的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⑤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⑥、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智选:①西域②中亚③海路④东罗马帝国⑤棉花⑥香料⑦汗血马【拓展延伸】“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1)对中国:有利于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保障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2)对世界:有利于增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实现各国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有利于各国消除分歧,增进友谊,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二、思想文化交流1.宗教: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其他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2.艺术:石窟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其他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3.中医: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概念阐释】玄奘取经(1)公元627年(一说公元629年)玄奘沿丝绸之路西行,经西域进入中亚,又南行抵达印度,进入那烂陀寺学习。(2)645年,玄奘从印度带回佛经657部,翻译了75部。玄奘通过口述,由其弟子记录写成《大唐西域记》12卷,记载当时130多个国家的情况,成为研究中亚、南亚社会历史和中外交通的珍贵资料。主题一古代商路的开辟与发展【情境探究】1.获取信息——“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材料西汉中期,农业经济得到发展,经济交流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当时,为了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以谋求边疆人民生活的安定,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由此打通了对外贸易的通道,中外商人将大量的文绣缯帛、罗纨锦绮运往中亚、西亚,甚至远至欧洲的罗马共和国,形成闻名后世的“丝绸之路”。——摘编自胡一楠《两汉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对经济、文化的影响》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得以开辟的条件。(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破法】抓住关键信息:“农业经济得到发展”“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由此打通了对外贸易的通道”。【自主作答】西汉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汉武帝打击了匈奴势力,维护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国力强盛;张骞出使西域和汉朝对西域的管理。2.分析问题——“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海运和造船业的发达,中外海上交通有了重大发展。从广州出发,沿马来半岛,经印度洋到达阿拉伯巴格达的海上中西航线已初步形成。这条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有力地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这时期中国与外国的水陆交通、商贸、文化交流都超越了前代,并为以后隋唐时期中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摘编自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背景,并说明其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破法】抓住关键信息:“海运和造船业的发达”“有力地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水陆交通、商贸、文化交流”“为以后隋唐时期中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主作答】背景:海运和造船业发达;北方战乱,南方社会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南方地区得到开发。影响:进一步推动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以后的中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史论阐释】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方面阐释政治(1)国力强大,政局稳定;(2)西域地区行政机构设立,提供政治保障技术(1)中国丝织、制瓷技术先进;(2)茶叶种植业和制造业的发展经济(1)古代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2)中外商人之间的贸易和罗马帝国也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军事对西北少数民族战争的胜利,保障了商路的安全交通(1)海路交通条件不断完善;(2)航海造船技术提高;(3)指南针运用于航海思想(1)中国友好往来和平交往的愿景;(2)海外贸易的历史传统【特别提醒】中国古代的商路除了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外,还有西南的茶马古道和阿拉伯半岛的汉志商道。主题二古代商路上的文化交流【情境探究】1.获取信息——汉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材料在古代中国,基本上以万里长城和天山山脉为界,北方是游牧民族,南方为农耕民族。游牧民族在与农耕地区或狩猎地区进行物资交换的过程中,历尽艰险,开辟了众多的通商道路……进入匈奴地区的汉人,带去了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中原的文字和计算方法也被匈奴人接受。进入中原的匈奴人也在血统、文化上给汉民族以影响。音乐舞蹈、饮食文化、平等观念的传入,又给汉文化带来新的生命力。这些流动的人群,既是本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异族文化的接受者。——摘编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汉代为例分析汉人是如何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传播者”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破法】抓住关键信息“带去了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主作答】汉人为游牧民族带去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养蚕和缫丝技术传入东罗马帝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2.论证观点——商贸对文明的影响材料一一个成功的大一统帝国,必然也是能够成功与商人集团合作,接纳商贸秩序的帝国。唐王朝得到粟特人的协助,得以成功地经略西域,一旦双方决裂,唐人变成文化保守主义者,他们也就失去了中亚。宋元能够从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中获得好处,也是因为同阿拉伯商人保持友善。明初一旦禁海,有不在少数的临海子民参与或主导倭寇组织。——摘编自张笑宇《商贸与文明·现代世界的诞生》材料二长期以来,穆斯林商人一直是欧亚商路的主宰者。从7世纪开始,来自波斯、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水手和商人开始学着借助季风的力量前往印度。到8世纪20年代,穆斯林水手最远到达了中国的沿海地区。唐朝对外来文化采取了非常开放的态度,中国的艺术明显受到波斯和阿拉伯的影响。宋朝依然与伊斯兰世界进行贸易。——《安德鲁·玛尔的世界史》思考: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贸与文明”的认识。(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破法】抓住关键信息“唐人变成文化保守主义者,他们也就失去了中亚”“唐朝对外来文化采取了非常开放的态度,中国的艺术明显受到波斯和阿拉伯的影响”“宋元……从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中获得好处”“明初一旦禁海,有不在少数的临海子民参与或主导倭寇组织”,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提炼。【自主作答】①商贸促进国力强盛。如唐朝采取开放的态度,使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发达,是唐朝国力强盛的重要因素。②商贸加快文化交流。如中国养蚕、制造漆器、冶铁等技术西传,引进中亚“汗血马”、葡萄等,佛教传入中国等。③商贸推动经济繁荣。如宋朝是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④限制商贸不利于经济文化发展。如明朝海禁政策造成沿海倭寇泛滥。【史论阐释】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和认识1.特点:(1)唐朝前期以陆路贸易为主,唐朝中期以后以海路贸易为主。我国古代的对外交通,可以唐朝中期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汉朝至唐朝中期,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同西亚、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与交流;唐朝中期至明朝,海路日益占据对外交往主导地位,这是北方战乱不止、经济重心的南移和造船技术的长足进步所致。(2)对外关系以友好交往为主流。例如隋唐同朝鲜、日本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彼此经济文化产生了影响。南宋的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到非洲一些国家。元朝时亚、非、欧国家和地区不断有使团、商队来大都,泉州港异常繁忙。明朝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3)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①汉朝至明朝的一些封建统治者实行对外通好政策,加强了中国同亚、非、欧各国的联系,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②清朝前期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2.认识:(1)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条件。(2)包容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3)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加强了中外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的交流,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题组一丝绸之路1.(2023·内江高二检测)公元前138年,张骞应募出使西域,从长安出发,经匈奴,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最后返回汉朝。其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A.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B.加强与西域经济交流C.开辟著名的丝绸之路D.联合匈奴平七国之乱【解析】选A。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欲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A正确;B、C是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而非目的,排除;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不是联合匈奴,排除D。【深化点拨】“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历史象征,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2.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张骞的事迹称为“凿空”。这里对“凿空”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将佛教文化介绍到中原地区B.开辟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C.代表中央政府管辖西域地区D.解除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解析】选B。张骞的事迹主要是开辟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故选B。A、C、D与“凿空”无关,排除。3.翦伯赞认为:“汉朝的文明光辉已经把西藏、青海除外之今日的整个中国照得通明,并且通过南山北麓之颈形的狭管,在天山南北射出它的光辉。这种光辉,渐渐向中央扩大它的照射,大约在里海、黑海之南,便与罗马共和国的光辉交光采连,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美景。”这种“美景”的呈现主要得益于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民族政策的宽容C.匈奴势力的衰落 D.屯戍政策的推行【解析】选A。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中西交通道路畅通,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故选A;题干表述的是汉朝与罗马共和国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排除B;材料与匈奴势力和屯戍政策无关,排除C、D。题组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4.(2023·安庆高二检测)隋唐时期,日本使节和僧侣在中国与日本之间往来频繁,他们把浙江的青色绫带回日本做样板,仿制出彩色锦、绫等,江浙地区出产的丝绸也被大量运往日本。这可用于说明,隋唐时期 ()A.江浙地区的经济重心地位已确立B.海上丝路促进了中日经济交流C.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丝银贸易活跃D.中日朝贡贸易向民间贸易转型【解析】选B。隋唐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被运往日本,日本还仿制出丝绸品种。从而可知海上丝路对中日经济交流的促进作用,B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江浙地区经济的整体地位且当时经济重心还未转移至南方,排除A;丝银贸易活跃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材料没有明确是朝贡贸易还是民间贸易,排除D。5.元朝的纸币在全国各地畅行无阻,甚至流通到了交趾(今越南)、罗斛(今泰国)、乌爹(今缅甸境内)等国。这反映了元朝 ()A.纸币为邻国所仿效 B.国内外贸易的发展C.沿袭宋代货币制度 D.丝绸之路得到扩展【解析】选D。元代的驿道路网打通了元朝首都与亚欧各地的联系,使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畅通,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进入鼎盛时期,丝绸之路的扩展使元朝纸币畅行国内外,故选D;元朝纸币流通到国外,而不是为邻国所仿效,排除A;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得益于丝绸之路的扩展,排除B;宋代货币以铜、铁钱为主,“沿袭”说法错误,排除C。【补偿训练】元代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巴图塔乘过中国海船,他说,中国海船每船可载一千人,船体宽阔,当时印度洋和中国之间的交通都操于中国之手。这反映了元代()A.开始与非洲建立起联系B.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C.造船技术有了大幅度提升D.开辟通往印度洋的海路【解析】选B。宋元时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